对有效课堂的思考 - 首页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对有效课堂的思考 - 首页

回归基础
?
维持能力!
---最后一个月高三教学的思考
常州市教研室
宋德龙
[email protected]
主要内容
一. 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二. 备考策略
三. 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试题特点及对2013年高
考的分析
 常州的做法?
一. 疑问与启示
 疑问一:什么是基础?
调查显示,60%以上的学生和老师认为英语
的基础就是词汇和语法。但是,事实是:在
反复强调了词汇和语法后学生的基础还是不
扎实,直至高考前夕。
 基础的内涵是什么?(以语篇解读为例)
The Complex Process of
Reading
Automatic recognition skills
Vocabulary and structural knowledge
Formal discourse structure knowledge
Content / world background knowledge
Synthesis and evaluation skills /
strategies
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skills
(Grabe 1991, p. 379)





What Happens in Reading
 In reading, “an individual constructs meaning
through a transaction with written text that
has been created by symbols that represent
language. The transaction involves the
reader’s acting on or interpreting the text,
and the interpretation is influenced by the
reader’s past experiences, language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framework, as well
as the reader’s purpose for reading”.
(Miller, 2007, p. 130)
The mental process of reading
 Recognize and get meaning of the print
 Form a mental notion of the topic
 Form hypotheses or predictions about what has been
read and will be read
 Confirm or reject these predictions
if what is seen fits --- go on
if what is seen unfits --- reformulate predictions
Sampling text --Making hypotheses---Confirming
When the process breaks down, reader often must
reexamine the process being used and must call upon
strategies to repair the process and facilitate
comprehension: compensating for a lack of content or
language knowledge; changing one’s way of reading:
slowing down, rereading or looking for key words.
什么是基础(我们的结论):
 基础知识的内涵:基础应当是指那些
静态的、有型的可以通过告知、记忆
或机械训练能够掌握的东西,它本质
上其实是一种材料的储备(BASE)。它
包括知识、技能、方法等内容,而不
仅仅只是语言知识,不仅仅是词汇和
语法。
基础知识的内涵(以语篇文本为基准)
1. 语法知识(syntactic knowledge)
2. 词汇知识(lexical knowledge)
3. 背景知识 (相关知识和主题的了解熟悉程度)
(background knowledge)
4. 比较、假设、因果、转折、承上启下等话语标志(discourse knowledge)和
cohesion in form and coherence in thought的 discourse competence
(一种习惯或方法)
5. 根据context 和 the author‘s intent 进行
预测(predicting)、猜测(guessing)、分析(analyzing)、推理
(inferring)、判断(judging) 等语用知识(pragmatic knowledge) -------一种思维习惯和方式
6. 跨文化知识(cross-cultural knowledge)
7. 听说读写的基本“套路式”技巧– -----某种技能
8. 元认知的意识和基本技巧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and skill)
启示
• 回归基础并不等于回归词汇和语法
疑问(二):真的只是“回归基础
”?
• 最后的复习的目标只是“回归基础”吗?
• 高考究竟考什么??
高考主要考查的是什么?
• 1).考生的核心思维能力
• 语言的本质是思维,思维能力中最重要
的是归纳能力、发散能力、创造能力、
想象能力和批判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
说明, “高中英语课程应……,着重提
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
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
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例
• 高考题中,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遍布的各个题
型之中。以任务型阅读为例,很多的答案不能在
文章中找到原词,都需要考生通过全文或某段落
的字里行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推断,这是对考生的
归纳信息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如
2009江苏卷第71空的self-centered / subjective,
尽管第一段中出现了center和 centrality两词,对
考生可能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提醒,但正确完成本
题的主要因素是通过本段中的几个examples的
联想、归纳以及最后一句“Each person may
believe that he is correct and that the other
person’s view is wrong”的想象能力。
• 同样,就算答案能在文章中找到,但并非在原词
原句处就能简单发现,仍然需要通过梳理全文或
某个语段才能断定。没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往往不能做出正确选择。例如,第09任务型75空
的答案可填occurs,是文章中的原词,但文章中
该词出现在“Communication occurs almost
every minute of your life.”中,而后面表格中的考
题是“Communication ________ everywhere”。
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是有一个时间和空间之间相互
联系和能否相互转换的判断问题,需要考生有丰
富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才能成功获取信息要
素,完成做题。
2). 考生的实际语言能力。
• 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实体部分包含语音、词汇、语
法和篇章结构能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类
语言能力(base),一类是程序类语言能力
(performance)。所谓实际语言能力,对于高考
学生而言,主要是程序类语言能力。在这类能力
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是一种
以“如果…则…”(if…then…)形式编码的“条
件--行动” 规则。因此,快速获取条件并进行综
合是决定是否能够采取正确行动的关键。仅仅拥
有能够准确地读出单词、准确地拼写单词和准确
地记忆语法条文等等陈述类语言能力,并不能表
示拥有了实际语言能力。
例
• 2012年江苏高考卷 完形填空的第47题为例,此句为“Being
reachable might feel like a ____ to those who might not
want to be contacted at all times ” 正确答案为burden。其决
定因素是本句中的reachable、这一段中出现的相关信息如
“may not want to be contacted at all times”中的not want to be
contacted、下一段首句“I suppose the positive side is that
solitude is still possible ...”中的positive, still possible等等。
尽管考生是否会准确的拼写出contacted, positive, still
possible等词以及是否精确地知道这些词的语法层面上的知
识对做出正确判断有一定的影响,但决定因素却不在于精确
程度,而在于考生识别类似这几个词的泛读词汇量的多少、
语法范畴内复杂句式认读能力的高低和篇章结构解读能力的
大小。
3).考生的情境构建能力。

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而交往的核心因素是
情境,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国
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通体趋势是决定情
境的主要因素。使用怎样的言语,如何判断对
方的态度等等都是决定于这样的情境。因此,
考生对一段语料背后情境的透析能力是其能否
给出正确答案的关键。
几乎每题都是,以最难两题为例:

34. The president hopes that the people will be better
off when he quits than when he________.
A. has started
B. starts C. started D. will start
时态知识并非决定因素,是否弄清情境是关键!
 35. — Happy birthday!
—Thank you! It’s the best present I _____ for.
A. should have wished B. must have wished
C. may have wished D. could have wished
错误的更主要原因是考生不能构建出“虚拟语气”的语境,
而非不知四个选项的含义!
结论
• 综上所述,高考考查的重点是能力
二. 备考策略

启示:维持能力--最后一个月的重点任务
所谓回归基础,并不是不以能力为中心,而是因为短时间
内能力不会有突飞猛进的变化,但“能力达成”仍然应当
成为复习的目标和线索。

能力是指有运用前述“基础”的意识,以及将他们正确
运用于实践的潜力(awareness and initiative to use
BASE)。所谓潜能是指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
能力。

能力实际上是运用“基础”于实际语言活动中的主体性和
能动性。能力是“动态”的,只能在运用中才能形成。
“维持能力”的方式:最后一阶段复习的宗旨





遵循 “语篇为载体,能用为目标,综合为手段”的原则
(如果我来辅导落后生)
不间断做题\回顾,维持能力
科学化讲题,夯实BASE
有的放矢,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加强自悟,落实备考的主体性
(1:3:5课型模式)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1:3:5课型模式)
 运用1:3:5的规律来分配课堂时间是比较合理
的。如果将一节45分钟的课分为9份的话,九分
之一左右的时间(5分钟左右)可以用呈现目标
(学会运用某个(些)base),九分之三左右
的时间(15分钟左右)用分析问题(不会运用
的主要症结所在),而九分之五(25分钟左右)
的时间应当用在解决问题(创造机会让学生使
用base之上) 。
基础复习课的任务和上法
• 了解学习者的对某一知识体系的难点(是
base不够还是ability不够)
• 设置“线索”,帮助学习者在运用中突破难点
1-3-5模式:
1– 设置线索+查漏补缺:对知识掌握不全不精
3– 回顾与讲解难点:对语境不准
5– 新情境中练习:体悟语境、形成解题能力
试卷讲评课的上法
• 重点不用只放在语言知识和语法上(单选题),
应当将base的另外几个部分纳入重点内容
• 对错题的讲解:
1--回顾知识结构、词汇意义等相应的BASE
3-- 挖掘为什么错误的原因。(由于基础不够的
原因在高考题中不明显,特别是高三此阶段)
5-- 运用类似题目或情景帮助学生运用中掌握
语篇类复习课的上法
• 以能力达成为线索
• 整合各类base (词、句、篇、法)
• 注重各类base的指导方法(针对性,有
效性)
三. 高考题梳理
近五年江苏高考题的简单梳理
及对2013高考的揣测
单选题
 继续强化语境,浅化语法,是否能读懂语境是决定考生得分率高下的关键。
(2011年)21. —I hear you ____in a pub. What’s it like?
—Well, it’s very hard work and I’m always tired, but I don’t mind.
A. are working
B. will work
C. were working
D. will be
working
 有一定量的综合,但一般不超过两个,且两个都为基本知识。
(2009年)21. The population of Jiangsu
to more than twice what it
was in 1949. The figure is now approaching 74 million.
A. has grown
B. have grown C. grew
D. are growing
 选用 原汁原味英文和经典性语料为题干来源成为趋势,同时关注native
speaker的常用交际语言。
(2011年)29. —Linda didn’t invite us to the party.
—
? I don’t care.
A.For what
B.So what
C.What’s on
D.What’s up
完形
 以夹叙夹议为主,议论文和说明文轮换。
 2013年加强对说明文的训练
 命题特点:干扰项既要有相关性又不能语法
出错。
结果:容易造成文意理解偏离
阅读理解
题材均匀化,阅读量稳定增加。
 题型较稳定,细节题决定成败。


命题特点:依点设问,避免重复与直白。
结果:考查全面、细致、转换、综合
一、高考阅读理解体裁与阅读量分析
结论:题材多样,阅读量增加
阅读A
阅读B
阅读C
年
份
08 议论文307 科普文276 应用文
273
09 说明文403 记叙文206 应用文
364
10 说明文398 说明文521 广告
217
11 议论文290 广告209
科普
357
12 调查报告
说明文
科普
302
406
418
阅读D
总字数
记叙文
350
1206
说明文
468
说明文
492
故事589
1441
故事
566
1628
1445
1692
三、高考阅读理解题型分析
结论:题型较稳定,细节题较多
2010高考 单词量
体裁
考题1
考题2
考题3
考题4
A篇
398
说明文 细节判断 细节判断 推理题 猜测词义
B篇
521
议论文 细节判断 细节判断 细节判断 语义推断
C篇
217
D篇
492
总计
1628
应用文
数字计算 数字计算 细节推断
(公告)
科普文
细节题
细节题 观点推断 主旨大意
细节题的考试趋势:
1. 有时答案需跨段搜集,生疏者会耗费大
量时间
2. 题目信息与原文信息表达不一致,需要
paraphrase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做到:
1. 有效培养学生通过跳读和扫读快速寻
找信息的能力
2. 尽可能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用英语思
维的能力即使用paraphrase
2012高考阅读中更多需paraphrase的例子:
56.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people
left alone on a desert island would
most want their__________.
C. spouse/ partner D. celebrity
解答:Respondents in all 16 countries
surveyed said their spouse (调查对象)
or partner would be their first choice
to have with them. Perhaps this makes
sense…
68. The girl left the selective high
school possibly because_______.
C. she couldn't fit in with her class
D. her father was then in prison
解答:a former excellent student of
mine had transferred out of a selective
high school--one that often attracts
the literary-minded children of
Manhattan's upper classes—into a less
competitive setting. The daughter of
immigrants, with a father in prison,
she perhaps felt uncomfortable with
her new classmates.
69. To the author's surprise, the
students read the novels________.
A. creatively
B. passively
C. repeatedly
D. carelessly
解答:the students didn‘t always
read from the expected point of view.
About The Red Pony, one student said,
“it’s about being a man, it’s about
manliness. ” I had never before seen…
任务型阅读
特点 :
1. 任务型阅读的阅读量较大, 但是阅读难度适中, 一般原
词与推理词的比例为7:3 。常见的命题类型有三种,即捕
捉信息题、组织信息题和归纳信息题。
2. 近五年以illustrative(阐释性的)文体为主,文章长度为
500以上,但试题设问的顺序性强。
3.考查捕捉与组织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力,
其信息不仅体现在阅读短文中,还体现在对表格信息的比
较和理解中。所以要:运用表格中信息帮助快速阅读文章
,无需像完形和阅读那样对文章逐句逐句理解(特别是时
间不够时)。
4. 运用表格中本身句子决定所填答案,注意信息的转换。
一 近5年江苏高考任务型阅读材料,
类型一览表
年份
题目
体裁
2008
Working together
议论文
2009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议论文
2010
The magnetic sense –the living
compass
When should a leader apologize
and when not
说明文
“Happiness Advantage” effect
科普说
明文
2011
2012
议论文
近五年的命题规律
2008年
原文中直接 原文有但需 根据上下文
能找到
要改变词形 的逻辑关系
综合推断
6
3
1
2009年
4
2010
8(原词和稍加变化)
2
2011
6 (原词和稍加变化)
4
2012
5
2
2
3
4
书面表达
命题特点:
• 开放度变大
• 话题越来越贴近我们的模块教学,既要贴
近生活、反映热点,又要标新立异,避免
撞车。
• 2013:图表?
年份
体裁
题材
2008 演讲稿 Being a good
listener
2009 说明、 电脑鼠标的
议论
功效及利弊
2010 发言稿 对学校今后
的英语教学
提出建议
2011 议论文 能为家长减
负做些什么
2012 夹叙夹 如何处理
conflicts
议
课本相 提示
关度
形式
M8 U4 表格
task
开放度
20%
表格
50%
图表
80%
读图
80%
M5 U1 表格
M6 U2
80%
M4U3
M7U3
M2U1
Welco
me
M3U1
评分特点
多年的高考阅卷经验,告诉大家如何在高考中胜人
一筹,在书面表达上拿到高档次的分数。书面表达
在评阅时遵循语言第一位(语言高级),内容第二
位(要点齐全),结构第三位(文章分段)的原则
,也就是说阅卷老师最注重的是语言,换句话说是
亮点,根据语言使用情况,亮点的多少而定出档次
,所以考生在书面表达中语言上的亮点是得高分的
关键。亮点一共有四种:①、高级词汇和语法;②
、修辞手法;③、有效的连词;④、名人名言或谚
语。
•
总之,高考的书面表达重在设计,如
何设计出让阅卷老师看了眼前一亮的句
子,写出有分词,倒装,强调,修辞等
的句子,使整篇文章句型丰富,不单一
,有效的使用一些高级词汇、使用合乎
逻辑的连接词使文章连贯,方能在高考
中拿到高分。
复习对策
1. 强调运用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语篇写作方法。
主题句先行,支撑点跟上,连接词润滑,结尾句勿忘
2. 学会使用一些重要的高级语法。
•
肯定不如双否好
•
例如The postman comes on time every day就不如变成双重否
定,The postman never fails to come on time就变成了亮点句
,起到强调作用。
•
陈述不如倒装妙
•
主动不如被动巧
•
分词结构不能少:例如If such is the case, you should
apologize to her. 就不如变成Such being the case, you should
apologize to her.
3. 读写结合巧训练
(建议关注26日名师讲堂)
总结:高考方向性问题
• 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历年高考风格
1.单选宜宽不宜深,重点在语义,考查在情境 (hang on;
三天光明;a means to an end; knowledge that they have
failed; can be an exercise in ...; show great promise; when it
comes to ...; are sized to child's hand)
2. 语篇题材广泛,提高阅读速度,考查在思维(allow them
to be builder;女王演讲;学术分析性文章;文章长度)
3. 写作注意读题(图);注重开放度,考查在表达与思
路
4. 听力关注西方人日常生活,强化真实性(authenticity:
repeat, revise等),考查在转换
2013年高考的几点建议
• 关注考试说明与课程标准上不同的词汇
• 多渠道获取国外原版纸质读物,如reader's
digest,酒店图书馆旅游杂志等宣传
brochure等
• 增加阅读速度培养,特别是细节敏感度培
养
• 多侧重点操练读图作文和开放性大的作文
主要内容
一. 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疑问及启示(一):什么是基础?
疑问及启示(二):真的只能“回归基础”?
二. 备考策略
1. “维持能力”为最后复习的宗旨
2. 语篇为载体,能用为目标,综合为手段
三. 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试题特点及对2013年高考的
分析
•
常州的做法?
References:
Gibbons, P. (1991). 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o Learn in a second
language. Pp Sydney:PETA *
Grabe, W. (2009) Read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Moving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Cambridge: CUP.
Miller, J. (2007). Diving into Texts: From Comprehension to Production.
Practically Primary 12 (2). Pp 26-31
McDonough, J and C Shaw. (2003). Reading Skills. Pp 89-114.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 teacher’s guide. Malden, M.A.:
Blackwell *
Sutton, C. (1998). Helping the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 with Reading. In Opitz,
M. (ed.) In Literacy Instruction for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Diverse Students.
p. 81-86. Newark, Delawar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Williams, A.,( 2000). Reading in Real-life and in the TESOL classroom K-Adult:
where the twain shall meet? QATESOL Newsletter , no. 2.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