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與肉品的風味、汁液性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而與肉品的風味、汁液性

肉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類
肉類的成分與特性
肉品的選購與儲存
肉類的製備原理
肉類加工品及其應用
05
學習目標
 研讀本章之後,讀者應能達成以下目標
1.認識肉類的組成分及其結構,動物肌肉特性
與肉品品質的關聯性。
2.明瞭肌肉色素的變化情形,及其對肉品顏色
的影響。
3.理解肌肉僵直與熟成作用時之變化情形。
4.了解肉品評級與品質相關性。
5.辨識肉品的採購要點與注意事項。
6.辨認分切肉品的來源部位、肉質特性及其烹
調方式的選擇。
7.妥善保存肉品。
8.適切的前處理與烹調肉品,以賦予產品更好
的食用品質。
9.掌握肉品烹調時的變化情況及熟度的控制。
2/65
重要字彙
 結締組織
(connective
tissue)
 肌纖維(muscle
fiber或myofiber)
 肌原纖維
(myofibril)
 肌紅蛋白
(myoglobin)
 肌動蛋白(actin)
 肌凝蛋白(myosin)
 肌動凝蛋白
(actomyosin)
 膠原蛋白(collagen)
 動物膠(gelatin)
 大理石紋脂肪
(marbling)
 肉毒桿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重要字彙
 品質評級(quality
grade)
 精肉率評級(yield
grade)
 可口性
(palatability)
 死後僵直(rigor
mortis)
 蛋白(proteinase)
 先進先出(first in,
first out)
4/65
 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
 回鍋味(warmedover flavor)
 肉溫計(meat
thermometer)
 一分熟(rare)
 五分熟(medium)
 全熟(well done)
第一節 肉類的成分與特性
肉類的一般成分包含水分(70~75%)、蛋白質
(20~25%)與油脂(5%)等,共同構成了肌肉組織、
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與脂肪組織等
(Brown, 2004)。由於這些部分的組成比例,
隨著動物種類、飼養管理和分切部位等因素而
不同,也直接影響肌肉的烹調及品質變化。
5
肌肉組織-肌纖維
1.肌纖維
• 肌肉主要由肌肉細胞聚集而成,因為這類
細胞呈現長絲狀的外觀,所以也稱為肌纖
維(muscle fiber或myofiber)。存在於肌
肉細胞中的肌原纖維(myofibril),主要成
分為蛋白質,佔肌肉總蛋白質的50~55%,
是肌肉收縮作用的基本結構。
• 肌漿膜之外的部分,則為連續的結締組織,
可防止肌纖維在收縮時滑出肌肉組織。故
運動量高的肌肉,不僅肌原纖維較粗,結
締組織含量也會較多,以肉品的角度來看,
口感會較為粗糙、硬實。
6/65
7/65
肌肉組織-肌纖維
1.收縮作用
肌原纖維由細肌絲與粗肌絲相
互排列所組成,細肌絲的主要
成分為肌動蛋白(actin),而粗
肌絲則為肌凝蛋白(myosin)。
肌原纖維在兩Z線(Z-line)的區
間,即定義為肌節(sarcomere),
此為肌肉收縮最基本的構造。
當肌肉收縮,細肌絲與粗肌絲
會相互滑動,肌節相對應地縮
短,肌動蛋白和肌凝蛋白聯結
所形成的肌動凝蛋白
(actomyosin)也同時增加,導
致整體肌肉不僅縮小,質地也
會因此變硬。
8/65
肌肉組織-結締組織
結締組織
1. 結締組織為纖維狀組織,可作為黏著劑將肌肉纖維聚
集在一起,並包覆成為完整肌肉組織,甚至可將其連
接附著至骨骼上。
2. 結締組織廣泛分布於動物體的軟組織中,主要由蛋白
質(佔肌肉總蛋白質量10~15%)與多醣類所組成,而
其中蛋白質部分又以膠原蛋白(collagen)的含量最多,
佔結締組織55~95%的乾重,而彈性蛋白(elastin)與網
狀蛋白(reticulin)等兩種主要蛋白質的含量則較低。
3. 膠原蛋白的種類和含量,將會影響肌肉的質地與口感,
以及後續烹調方式的採用。
4. 動物年齡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由於肌肉中的膠原蛋
白含量隨動物飼養的時間而增加,而且膠原蛋白分子
間的交聯鍵結(crosslink)也會逐漸增多,使結締組織
的韌性得以強化,因此動物年齡越大,肉質也越硬。
9/65
肌肉組織-結締組織
1.當肉品來自於年紀較大的動物時,雖然因為質地
的關係而比較便宜,卻也因為飼養時間較長,肌
肉相對上會累積較多的風味成分,而具有豐富的
味道。
2.膠原蛋白經溼熱(moist heat)烹調後,會分解為
水溶性的動物膠(gelatin),當肌肉的膠原蛋白含
量逐漸減少,質地也隨之軟化。
3.膠原蛋白經水解為動物膠後,具有使汁液濃稠
(增稠作用),甚至是凝固(凝膠作用)的能力,
像是帶有濃厚口感的老母雞高湯,或是凝結成塊
狀的「凍」類食品,如雞腳凍、牛肉凍等,都是
利用了動物膠功能的最佳烹調例證。結締組織含
量較多的部位,包括皮膚、骨骼和蹄筋,因為含
有高量的膠原蛋白,也常作為動物膠萃取的主要
材料,經過精製、乾燥後,即成為「吉利丁」類
的凝膠劑。
10/65
肌肉組織-結締組織
1.彈性蛋白具有極佳的彈性,主要存在於肌肉外
圍,如小里肌(tenderloin)最外層俗稱銀皮
(silver skin)的筋膜內。
2.由於此一組織於加熱時易捲縮,而且無法如膠
原蛋白般,能在溼熱烹煮過程中分解,所以烹
調前需加以去除,以減緩肉品的收縮情況。彈
性蛋白因為在頸、肩部位以外的肌肉含量極少,
所以對肉品柔嫩度的影響就相對較少。
11/65
肌肉組織-脂肪組織
脂肪組織
1. 脂肪組織即肥肉部分,分布於動物皮下以作為絕緣體,
也填充於腹腔中,可保護脆弱的內部器官。肌肉外圍
的脂肪層,通常能協助肌肉保留水分。但是,這些可
輕易去除的肥肉,也常在製備之前就已修整割除,比
較無法展現脂肪對肉品品質的貢獻,包括油脂的香氣、
風味及滑潤口感。
2. 均勻散佈於肌肉中的脂肪,因外觀的關係,可稱為大
理石紋脂肪(marbling),這些保留於肌肉組織的脂肪,
如果能在烹調時融化為液體油脂,將會賦予肉品更多
的風味、汁液性(juiciness)與柔嫩度(tenderness),
更同時能提升肌肉的食用品質
12/65
肌肉組織-脂肪組織
1.大理石紋脂肪比較常見於牛肉,這也是牛肉分
級的重要參考依據之一,大理石紋脂肪越豐富,
等級與價格也就相對提升。動物種類、品種、
飼養方式、飼料、屠體部位、年齡和運動量等
因素,直接影響肉品的脂肪含量與性質。藉由
動物育種以及適當的飼養管理,可使肉品的生
產,更符合現代的飲食需求,如更高的瘦肉率、
更豐富的大理石紋脂肪等。
2.脂肪色澤、質地,甚至肉品風味、油脂安定性
等品質要素,除了動物品種、性別等先天條件
的影響外,更可利用飼料與飼養時間等外在因
素加以控制。
13/65
肌肉組織-脂肪組織
1.當動物年齡增長,或是牛、羊等草食性動物飼
料以青草為主,都會使類胡蘿蔔素
(carotenoids)在脂肪組織中的蓄積量增加,
色澤因而偏黃,這對肉質和消費者認知而言,
將是負面的影響。
2.禽、畜類動物的固體脂肪組織,雖然以飽和脂
肪酸為主要組成,可是當飼料中的多元不飽和
脂肪酸增加,該類脂肪酸在動物體的含量也會
相對應的提高,此變化將會降低肉品中固體脂
肪的熔點,也使得脂肪組織具有更軟的質地。
另一方面,因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易氧化的特
性,使肉品在儲存與加熱烹調過程中,容易產
生油脂腐敗(rancidity)的現象,並因此導致
異味的發生。
14/65
肌肉組織-肌肉色素
肌肉色素
1. 生鮮肉品顏色變化:肉色來自於色素蛋白質,主要成分
有肌紅蛋白(myoglobin;Mb),以及非常微量的血紅蛋
白(hemoglobin)和細胞色素。 「紅肉」,如牛、羊與
豬肉等,即含有較禽、魚類等「白肉」肉品更多的色
素蛋白。所以,肉品色澤越鮮紅,肌紅蛋白的含量也
就越高C(cytochrome C)。運動量大的肌肉,肌紅蛋白
含量相對增多,顏色也更為深紅,如前、後腿肌肉。
2. 以常見的畜產動物來說,牛肉最為深紅,羊肉其次,
豬肉則呈現淡紅或粉紅色。
3. 肉色的變化,亦即是肌紅蛋白(與血紅蛋白)的化學
變化。肌紅蛋白與血紅蛋白都是由兩大部分所構成,
即球蛋白(globin)和含有鐵原子的血基質(heme),所
以鐵原子的化學狀態,將會決定這兩種色素蛋白質的
顏色表現
15/65
肌肉組織-肌肉色素
屠宰後,因為動物無法再供應氧氣至肌肉組織,所以切開肌肉
時,可立即觀察到(脫氧)肌紅蛋白原本的紫紅色;在接觸空
氣後,切面上的肌紅蛋白與氧結合,形成「氧合肌紅蛋白」
(oxymyoglobin),肌肉外表遂轉變為鮮紅色,此色澤在一般認
知中即是新鮮的表徵。
肌紅蛋白與氧合肌紅蛋
白的鐵原子會因為氧化
作用,而氧化為三價鐵
(ferric, Fe+3)狀態,
進一步形成「變性肌紅
蛋白」(metmyoglobin;
metMb),肌肉顏色因而
轉變為褐紅色,此表示
著肉品新鮮度已明顯降
低。
16/65
肌肉組織-包裝
1.包裝對肉色影響
• 分割後的新鮮肉品如以真空包裝之方式保存,仍然可以
保留肌肉原始的紫紅色;但是肉色如果形成鮮紅色,再
以真空包裝來保存,氧合肌紅蛋白反而更容易氧化,也
更易變色,這是因為密封環境中,氧氣分壓大幅降低的
緣故。
• 為保持新鮮肉品的鮮紅色,販售展示時,應採用高透
(氧)氣的材質來包裝,如PVC材質保鮮膜。另一方面,
為增加色澤穩定度,少部分肉品偶而會採用「調氣包裝」
來保存。通常包裝內會灌注低濃度的一氧化碳,該氣體
容易和肌紅蛋白結合,而形成「一氧化碳肌紅蛋白」
(carboxymyoglobin),外觀則呈現出漂亮的鮮紅色。
• 目前除了美國允許添加0.4%一氧化碳於調氣包裝肉品外,
大部分國家都禁止在新鮮肉品上(包括水產品)使用一
氧化碳處理。
17/65
肌肉組織-包裝
1.醃漬肉色
• 在世界各國的飲食文化中,除了新鮮肉品外,也還有各
式的加工肉品,常見的有香腸、臘肉、火腿、培根等醃
漬肉品(cured meat),這些也提供了肉類食品更多樣化
的風貌。
• 早期的肉品保存,常以添加亞硝酸鹽(鈉或鉀鹽),抑
或是硝酸鹽(鈉或鉀鹽)的醃漬方式,來抑制腐敗性和
病原性微生物的繁殖,尤其是導致食源性中毒的肉毒桿
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以達到肉品保存與食品安
全的目的。
• 亞硝酸鹽類還能賦予醃漬肉品特殊的風味-臘味,也能
讓肉品在煮熟後,呈現出更穩定、亮澤的粉紅色。另一
方面,肉品的油脂氧化作用,還能因肌肉中的主要的助
氧化成分-肌紅蛋白中的鐵原子,在與一氧化氮的緊密
結合後受到箝制,而有顯著的改善效果
18/65
肌肉組織-添加物
醃漬肉品所添加的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在食品添加物法規中定義為
「保色劑」,其作用原理在於硝酸鹽會因為還原作用,先轉變為亞
硝酸鹽,再進一步產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而後與肉中
的肌紅蛋白結合,形成「亞硝基肌紅蛋白色素,顏色為暗紅。烹調
時的加熱作用,促使亞硝基血色素的產生,顏色也轉變為粉紅色
雖然亞硝酸同時會與胺類物質(主要來自於蛋白質的分解產物)作
用為致癌成分-亞硝胺,可是還是有很多方法能降低甚至抑制該成
分的產生,包括了適當的(亞)硝酸鹽添加量,醃漬時添加維生素
C、異抗壞血酸等的抗氧化劑,避免高溫和長時間的烹調,烹調或
食用時搭配多量的蔬果
19/65
肌肉組織-添加物
• 一般而言,20~30 ppm(parts per million,
即0.02~0.03 g/kg)的亞硝酸鹽,就足以產生
保色效果,但此添加量因無法有效抑制細菌的
生長,所以相關產品還是需要低溫保存。
• 現行法規限定最終製品的亞硝酸鹽殘留量,應
低於70 ppm,而CAS優良肉品的規範,更加訂
硝酸鹽殘留量需在200 ppm以下。
20/65
第二節 肉品的選購與儲存
1.肉品的來源因牽涉層面較廣,從農場到餐桌的
每一環節都直接影響肉品的衛生、安全和食用
品質。動物飼養時可能的疾病和用藥控管,以
及屠宰、分切、運送乃至於烹調的處理流程,
也都與消費者和餐飲業有著直接與間接的關聯。
21/65
1.因為一些潛伏的危害,難以僅利用肉眼與經驗
來判斷,也無法從分切肉品來加以辨識,所以
需要由政府相關主管機關的獸醫和專業人員,
以公正的檢驗方法自源頭動物逐一檢視,並且
給予衛生安全合格的肉品一些具公信力與可供
辨認的標章或認證,這通常也是採購時最佳的
參考依據。
22/65
檢驗與標章
評級
熟成與嫩化作用
肉品分切及其特性
肉品的儲存
23/65
檢驗與標章
 檢驗與標章
1. 台灣本地畜殖的動物都需通過「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
疫局」(簡稱防檢局)獸醫的檢查,才能進行屠宰與
肉品生產。檢驗合格後,會在整隻的畜產動物屠體表
皮上或者禽肉包裝上,印刷、黏貼有紅色標誌(參照
圖5-5)。
24/65
來源
1.豬和禽類動物的飼養量,尚能滿足本地需求外,牛、羊等
的畜產動物肉品,大部分仰賴進口。牛、羊肉的需求,主
要由澳洲、紐西蘭、美國等國家提供,其中又以牛肉的消
費量較多。
2.整體來說,美國肉品的生產方式與我國相似,動物都需先
通過當地主管機關-農業部的強制檢驗,並在屠體的主要
部位上蓋印合格印記,而此印記也會在分切過程中去除消
失。所以在受檢工廠修整、包裝的合格分切肉品,通常也
會在主要外包裝上,蓋印代表該廠的農業部檢驗標章
25/65
評級
評級
1.不論是台灣本地生產肉品及其包裝上的合格或
CAS標章,亦或肉品進口國家的檢驗標章,都
僅代表肉品從屠宰到分切的流程,合乎食品安
全、衛生的規定,而與肉品的風味、汁液性、
柔嫩度等的食用品質,沒有直接的關聯性。
2.目前國內的肉品消費習慣,還是以溫體肉的販
售模式為主,因此台灣本地生產的肉品,似乎
沒有機會進行品質評級。
26/65
牛肉的品質評級與精肉率評
級
美國為世界上重要的肉品生產國家之一,有完善與標準
化。
1.品質評級:
主要是針對可口性(palatability),即風味、柔嫩度、汁
液性等因素的綜合評價,評定取決於兩大條件:屠體成熟
度、大理石紋脂肪含量。屠體成熟度可分為A~E五級,是以
骨骼結構與瘦肉顏色來判斷生理年齡,而非以飼養年齡為
依據,A級代表牛隻年齡最輕,約9~30月齡。
大理石紋脂肪則以12~13肋骨的肋眼肌肉切面來判定,依含
量與分布可分為1級(富量)至10級(全無)。上述兩種指
標,最後綜合為牛肉屠體的品質評級
27/65
28/65
牛肉的品質評級
極佳級(U.S. prime):牛肉品質最好,產量也最少,據統計
只佔美國評級牛肉2~3%的比例,一般用於高價牛排產品中。
特選級(U.S. choice):與極佳級牛肉的差異,僅在大理石紋
脂肪含量比較少些,其他的特質大致相同,常見於一般餐飲
業與零售市場。
可選級(U.S. select):肉質較特選級差,也因為脂肪含量少,
是講求健康的消費者可以接受的等級。
上述三個評級的牛肉,會在大分切屠體或包裝上滾印級別標
章
29/65
牛肉的品質評級
合格級(U.S. standard)和商用級(U.S. commercial):此類牛
肉還是會當成未評級或「商標」肉品來販售。
可用級(U.S. utility)、切塊級(U.S. cutter)、製罐級(U.S.
canner):此三個等級的牛肉,通常作為絞肉與加工肉品原料。
小牛肉與羔羊肉,也各有類似於牛肉的品質評級(表5-1);
而豬肉一般來自於6~7月齡的豬隻,肉質普遍較為均勻以及柔嫩,
故分級與否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30/65
牛肉的精肉率評級
2.精肉率評級
大理石紋脂肪含量,會隨著肌肉脂肪而增加,但是
一般動物更容易將脂肪蓄積為肥肉部分,而這些不
食用部分的多寡,也是決定肉品價格重要因素。
經品質評級的屠體,也會同時進行「精肉率評級」,
並且也會滾印等級標章由此可大致了解肉品瘦肉的
比例,包括可分切、販售以及食用部分。此類等級
可分為1~5級,第1級肉品的精肉率最高,依此類推,
第5級肉品的瘦肉含量最低。
精肉率評級通常對未經修整的屠體,或者大肌肉間
夾雜較多脂肪的初分切(primal cut)部位,如肩胛
(chuck/shoulder)、胸部(brisket)、後腰脊
(sirloin)及後腿內側(top-round),會有比較直接
的影響。
31/65
熟成與嫩化作用
熟成與嫩化作用
動物死亡後,肌肉由柔嫩、有彈性的質地轉變為僵硬,此作用即為
「死後僵直」(rigor mortis)。
1.當動物呼吸與循環停止後,氧氣供應的中斷,致使肌肉轉變為缺
氧狀態,肌動蛋白與肌凝蛋白所連結而成的肌動凝蛋白,則因
為缺乏氧氣提供而無法分開,而使肌肉進入緊繃的收縮狀態。
2.酵素持續地分解肌肉中的醣類,卻因為肌肉無氧的代謝環境,使
醣類從有氧呼吸作用轉變為發酵作用,而產生多量乳酸並蓄積
於肌肉中,再加上肌肉中殘存的ATP,在迅速分解後所產生的
磷酸,兩者共同引發肌肉pH值下降。
3.僵直期的肉品,會因為肌肉的收縮與僵硬,以及蛋白質保水力減
少而導致烹調損失增加,使肉品變為乾、硬(Warriss, 2010)。
一連串的變化,讓原先柔嫩的肌肉變為僵硬,而再經一段
時間的作用,質地又逐漸軟化,此歷程可稱為「熟成」
32/65
熟成與嫩化作用
4.僵硬的肌肉於熟成期間的嫩化作用,主要依靠肌肉內部的
蛋白質水解酵素,分解肌原纖維中的蛋白質所致,並且使
得肌肉微細結構崩解,肌纖維的收縮作用因而減弱,肌肉
質地也逐漸鬆軟下來。
5.蛋白質的分解作用除了發生在肌纖維,同時發生於周圍的
結締組織;因此,熟成作用也能降低膠原蛋白對肉品質地
的負面影響。羊、牛肉的熟成時間,一般需要7~14天與
10~21天
肉品在經歷了熟成階段,不僅能改善肌肉質地、保水力
與烹調損失,更增加肉品柔嫩度與多汁性,也同時有其
他種類酵素的分解作用,而增加了肉品中風味成分或其
前驅物的含量,包括單醣、胺基酸、核苷酸分解物、游
離脂肪酸,可使肉品於烹調時,產生更豐富的風味變化
33/65
肉品分切及其特性
肉品分切及其特性
1.肉品之風味、柔嫩度,除了與動物先天(如品
種、基因、性別)以及後天因素(如飼養、年
齡、屠宰)有關外,更重要的決定因素為部位,
尤其以豬、牛等畜產動物更為明顯。
34/65
肉品分切及其特性-豬
豬
1. 屠體去除內臟和頭部,按照骨骼與肌肉的特性和結構,進
行部位初分切,即肩胛、背脊、後腿等三大部位。由於豬
的飼養時間短,脂肪含量較高,所以除了前、後腿外,其
他部位肉質均較為柔嫩。
2. 初分切肉品再依照肌肉構造與消費市場需求,予以去骨及
零售分切。
35/65
36/65
肉品分切及其特性-豬
肩胛
1. 梅花肉:肉質嫩、瘦肉多,夾雜少許脂肪塊,可製作
豬排,適合乾熱烹調。
2. 前腿肉、胛心肉:去除外腱肉(腱子)的下肩部分,
腥味低、瘦肉多、肉質較梅花肉硬,其間散佈少量脂
肪和筋膜,用途廣泛,可用乾熱法烹調。
3. 肩胛排(中排)、胸排:主要為背脊骨、肋骨,帶少
量肋間肌肉,多用於熬湯。
4. 台式豬腳、帶骨蹄膀:帶皮、筋腱多、肌肉緊實、肌
纖維粗,需溼熱烹調。
37/65
肉品分切及其特性-豬
背脊
1. 帶骨里肌(大排):由背脊骨(又稱粗排或龍骨)、大里肌條和
里肌小排組成,可橫切為帶骨肉排,即為常見的「排骨」。
2. 大里肌:帶骨里肌去背脊骨、小排,背脂修整為適當厚度(約3
公釐)之肌肉,可橫切為厚或薄片作成豬排,適合煎、炸等乾熱
法烹調。
3. 里肌小排:主要為肋骨及肋骨間肌肉,骨膜附近的結締組織,以
溼熱法烹調可得到柔軟中帶彈性口感的產品,如豉汁排骨。
4. 僧帽肌:也稱離緣肉或二層肉,位於大里肌的上背部外側,量少,
肉質柔嫩。
5. 小里肌:也稱為腰內肉,附著於腹腔內側的後腰脊骨上,此肌肉
運動量極少,幾乎不含筋和脂肪,為豬肉中最柔嫩的部位,產量
少(約只佔豬體重量1%)、價格貴,適合於爆、炒等乾熱法烹調。
38/65
肉品分切及其特性-豬
腹脇
1. 五花肉:也稱三層肉或三枚肉,脂肪多、無筋腱,市售五花肉
帶皮居多,適合各式方法烹調,也用於中、西式加工品製作,
如臘肉、鹹豬肉、培根(bacon)。
2. 腹脇排(腩排):含腹脇肋骨與肋骨間肌肉(也稱小排),有
些分切產品帶有部分腹脇瘦肉與脂肪(或稱子排);因為帶有
骨膜,故以溼熱法烹調較為合宜。
後腿
1. 後腿:瘦肉及筋膜多、脂肪少,可分切為臀和腿部(含蹄膀、
後腳),整條後腿可製作金華火腿。
2. 後腿蹄膀:肌纖維比前腿部分更粗,烹調法與前腿部分相同。
3. 後腿肉、和尚頭(腿心):切薄片及絲狀後,可用於一般烹調,
但是需要前處理以嫩化肉質。由於瘦肉多、肌纖維粗,可攪入
適量脂肪塊作為絞肉,用於製作內餡、肉燥,或者香腸、貢丸、
肉乾、肉酥等加工品的製作。
4. 後腿外腱肉:也稱為腱子肉,質硬、筋多,需用溼熱法烹調。
39/65
肉品分切及其特性-牛
牛
去除了頭部、內臟、足部與皮的牛屠體,可初步分切為肩
胛(chuck)、肋脊(rib)、前腰脊(short loin)、後腰脊
(sirloin)、臀(round)、胸(brisket)、胸腹(plate)和腹
脇(flank)等八部分。
40/65
41/65
肉品分切及其特性-牛
肋脊、前腰脊與後腰脊等運動量較少的部位,普遍作為烘
牛肉(beef roast)或牛排(steak),以煎、烤、烘等的乾
熱烹調法,來突顯其肉質的柔嫩度;而其他肉質粗糙、堅
硬的部位,則作為烤肉塊、切片或絞肉等用途。
1.肋脊
肋脊為第6~12肋骨部位,包括大里肌前段,運動量較少,
大理石紋脂肪多且分布均勻,柔嫩度僅次於前腰脊部位;
可分切為去骨的肋眼肉卷(或稱沙朗),以及帶肋骨的牛
小排、牛肋條。
42/65
肉品分切及其特性-牛
前腰脊
前腰脊包含中、後段大里肌,運動量最少,大理石紋脂肪分布均勻,
肉質最嫩。常見的分切為紐約克(去骨大里肌)、丁骨牛排(前端)、
腰內牛排(後端、帶較多小里肌)、腓力牛排(小里肌前端)。
後腰脊
後腰脊可區隔為上、下部分,上後腰脊脂肪紋路少,肉質次於前腰,
接近於肩胛部位,一般也翻譯稱為「沙朗」;下後腰脊因靠近大腿,
肌肉纖維比上半部粗糙,肉質也略為硬實。
肩胛
肩胛為運動量較多的部位,肌肉發達,筋膜和肌肉間脂肪較多,肉質
稍硬,瘦肉含量高,包括中式烹調中常用的肩胛里肌(俗稱黃瓜條,
肩胛骨外側錐形肌條);板腱為肩胛中最柔嫩部分,中間有明顯筋腱;
下肩胛眼肉卷(前腿心)近肋骨端略帶大理石紋脂肪,肉質柔軟,靠
頸部部分瘦肉多,質地較硬
43/65
肉品分切及其特性-牛
臀
臀為常運動部位,色澤深紅,肉質更為粗糙、堅硬;上臀靠
近腰脊部位,如上內側後腿肉(頭刀)與後腿骨肉心(和尚
頭)部分肌肉,肉質柔嫩度適當,肉風味較濃,可直接乾熱
烹調,其他分切肉品則需嫩化處理,或者以溼熱法烹調。
胸、胸腹、腹
此區域為片狀肉品,前胸部分肌纖維稍粗,胸腹部富含筋肉
間脂肪,腹脇牛排雖有細密脂肪紋路,因纖維較粗,較有咀
嚼的口感。
44/65
肉品的儲存
肉品的儲存
1.新鮮肉品水分含量高,且富含蛋白質與脂肪,
不僅是營養豐富的食品,更是微生物極佳的繁
殖溫床
2.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豬肉和禽肉,除了微
生物外,還需注意油脂氧化作用的影響。
3.肉品的儲存品質和壽命,可從控制微生物汙染
量及儲藏環境兩方面來著手。
4.健康動物的肌肉內部本為無菌狀態,所以微生
物大都是源於屠宰、分切或展售過程,外在環
境汙染肉品表面所致。
45/65
肉品的儲存
1.肉品通常會以冷藏或冷凍方式儲存品質;低溫
能延緩化學反應及酵素作用,尤其是微生物的
繁殖速率,溫度越低,保存效果越佳。
2.冷藏溫度一般為0~5℃,保存期限隨銷售管道
不同而異,CAS肉品約3~6天,傳統市場販售之
肉品僅可保存2~3日。
3.冷凍儲藏溫度需控制在-18℃以下,保存時間
則隨肉品種類而有所不同:豬肉4~6個月,羔
羊6~9個月,牛肉6~12個月,牛、羊絞肉3~4個
月。
46/65
肉品的儲存
一般會導致冷凍肉品劣變的原因有二:
(1)凍結速度慢;
(2)凍庫管理不良,這兩方面都會產生足以破壞肌肉細胞的大冰晶,
導致部分汁液於解凍時流失
嚴格遵守下列事項,即能維持冷凍肉品的良好品質:
 快速凍結肉品可避免冰晶增大,所以直接採購專業冷凍肉品廠的
產品,可省去一般冷凍庫凍結速度緩慢的缺點,如需自行凍結者,
肉品應適度分切。
 冷凍、解凍以一次為限,故大塊肉品應再分切並且包裝為一次的
使用量。
 採用防水、氣密性佳的包裝,並且盡可能排除包裝內空氣,故真
空包裝最佳,可防止肉品在凍藏時脫水,甚至是凍燒(在凍藏過
程因脫水及褐變作用,而產生類似灼燒痕跡)的情況發生。
 冷凍庫溫度需足夠而且穩定(溫度波動越大,冰晶容易增大,且
包裝上結霜情形也越嚴重)。
 掌握先進先出(first in, first out)之原則,以保持肉品新鮮度。
47/65
第三節 肉類的製備原理
1.肉品通常是食材成本中最高的部分,所以製備、
烹調時更應謹慎,除了展現高品質等級肉品本
身具有的可口性之外,也應能將其他品質等級
肉品,藉由適當的方法來製備,以賦予產品更
佳的食用品質與更高的商品價值。
48/65
製備過程的變化
熟度
49/65
肉品前處理
肉品前處理
 解凍:如果肌肉是在僵直結束前即已冷凍或迅
速降溫,使得受影響或停頓的僵直作用,在回
溫的過程中恢復進行,因而產生「解凍僵直」
現象,可能引發更嚴重的肌纖維收縮以及肉品
的硬化作用。放置於4℃冷藏室長時間解凍為
最佳。
 適當修整:肌肉外在的脂肪與筋膜組織,不僅
會妨礙肉品的美觀以及烹調時的熱傳作用,外
在筋膜組織必須去除乾淨。
 人為嫩化:添加酵素、鹽、酸,或是利用機械
性作用,直接改變或破壞肌纖維結構與作用。
50/65
製備過程的變化
肉品於加熱過程中,同時間也促使蛋白質產生熱變
性作用,導致肌肉的顏色、外觀、組織、質地與口
感等物理性質隨之改變。肉品的製備,除了了解肌
肉的基本性質外,也需要認識烹調溫度、時間對肉
品的影響。
51/65
製備過程的變化-柔嫩度
柔嫩度
1. 烹調溫度升高所造成的蛋白質變性作用,不僅導致蛋白質間的凝結
逐漸增加,更引發肌纖維、結締組織等肌肉主要構造的收縮,導致
肉品擠壓出肌肉中原有的水分及加熱融化之油脂。
2. 水、油混合而成的汁液以及其中所溶解的肌肉成分,雖然在持續的
烹調中,會因為濃縮效應而增強肉品的顏色與風味,可是當汁液嚴
重流失後,所得的製品也將會乾、硬,難以咀嚼。因此,烹調溫度
的控制對肌肉蛋白質性質、肉品組織保水力,以及肉品色、香、味
的影響至為關鍵。
3. 肌肉蛋白質與肉品質地,隨烹調加熱溫度的提高,其變化如圖5-10
所示,肌凝蛋白的變性作用起始於30℃,於36~40℃發生結合作用,
於45~50℃產生凝膠(gelation),最後在50~60℃會有聚集作用。肌
原纖維大約含有肌肉水分的80%,主要分佈在粗肌絲與細肌絲空間
裡,當粗肌絲的主要蛋白質-肌凝蛋白逐步變化,不僅會破壞它的
保水力,更進一步地引發它的聚集作用,同時使肌纖維收縮。
52/65
製備過程的變化-柔嫩度
53/65
製備過程的變化-柔嫩度
 肉品汁液將會因為肌纖維蛋白質保水能力的降低,以及肌肉體
積的緊縮而逐漸流失。
 肌肉的質地口感會從滑潤、軟塌,開始轉變為易咀嚼且汁液豐
富(40~50℃),並且會有明顯的粉紅色汁液(因含有肌紅蛋白)
滲出。當加熱溫度到達50~60℃,肌肉中蛋白酶的反應活性將
會進入高峰,此現象有助於破壞肌纖維的微細結構,因而產生
出質地較為軟嫩的肉品。
 肌纖維的收縮在40~60℃時以橫向(垂直於纖維方向)為主,
此表示肌纖維因收縮而變細,可是圍繞肌纖維外的肌肉組織
(主要為結締組織,如圖5-1所示),一般需要60℃以上(膠
原蛋白變性溫度)的加熱溫度,才會有顯著的收縮,並且造成
肉品整體外觀的萎縮。
 肌肉中的水分隨著加熱而逐漸游離至肌纖維外,卻也非立刻流
失,而是先停留於肌纖維收縮後所衍生的間隙裡,當加熱溫度
超過60℃,才會觀察到大量汁液滲出。
54/65
製備過程的變化-柔嫩度
1. 結締組織含量較低的肌肉,在衛生條件允許下,
可採用低於60℃的溫度來烹煮,以避免膠原蛋白
的變性收縮,維持原有的柔嫩度。
2. 豐富的風味變化,則來自於溫度較高的乾熱烹調
法,如煎、炒、烤、炸,故「高溫短時」為柔嫩
肉品主要的烹調原則。
3. 結締組織含量高的堅硬肉品,需利用略高於70℃
的溫度長時間烹調,以充分水解膠原蛋白,常用
的烹調方法則有燉、燜、滷、水煮、慢火烘烤等。
55/65
製備過程的變化-風味
風味
 肉品中的脂肪、胺基酸、有機酸、鹽類及醣類等成分,雖然
能賦予肉品多樣的味道,可是卻缺乏足夠的氣味(香氣),
而加熱所造成的肌肉細胞破損以及脂肪的融化,促使肌漿成
分與油脂的滲出。
 烹調熱度所造成的水分蒸發而逐漸濃縮,並且和油脂共同增
強肉品的味道與氣味,甚至能進一步引發複雜的化學反應,
如梅納反應、分解作用、氧化作用、酯化作用等。因此,可
衍生出具吸引力的反應產物,同時賦予肉品更多的烹調風味。
 肌紅蛋白在加熱變性後所釋出的鐵質,會催化不飽和脂肪酸
的氧化作用,所產生的脂肪酸氧化物,則會進一步裂解為具
有不良氣味的產物(如醇、酸、醛、酮類成分),使烹調肉
品產生類似於紙板(cardboardy)、油臭(rancid)、陳腐
(stale)與金屬(metallic)等通稱為回鍋味
56/65
製備過程的變化-風味
熟度
加熱雖然具有增進食物安全衛生的功用,可是也會因為烹調過
度,而破壞了肉品的柔嫩口感,因此肉品熟度的判斷,應同時
考量肉品的安全性與柔嫩度。因應肉品種類、型態與組成的差
異,一般會利用中心溫度以及肌肉顏色與質地變化作為判斷指
標。
中心溫度
監測肉品中心溫度是判斷熟度方法中最精確的作法,測量時應
將肉溫計(meat thermometer)前端(即感溫區)插入肉品最厚
處的中心點。
57/65
製備過程的變化-顏色
肌肉顏色與質地變化
 隨著熟度與溫度的增加,肌肉蛋白質也會發生相對應的變性,
使得肌紅蛋白由紅轉褐,肉品質地由軟變硬,此即為判斷的
依據:
 牛和羔羊肉的熟度與所需的中心溫度如下:豬肉可能有絛蟲、
旋毛蟲或弓形蟲等寄生蟲汙染之疑慮,或是切碎而有較高汙
染機率的牛、羊和豬絞肉,其中心溫度需達到71.1℃;禽類
及其絞肉製品,則需加熱至74℃,以確保其安全性。
• 一分熟:中央部分為生肉,外圍肌肉因些微變性而呈
粉紅色,表面滲出紅色汁液;有彈性的質地,類似手
部虎口肌肉在食、拇指輕鬆放開時的觸感。
• 五分熟:表面全熟,中央呈淡粉紅色,少量粉紅汁液
流出;肉質較硬,類似手部虎口肌肉在食、拇指捏緊
時的觸感。
• 全熟:所有蛋白質幾乎變性,中心呈灰褐色;肉品質
地堅硬,類似手部虎口肌肉在拳頭緊握時的觸感。
58/65
第四節 肉類加工品及其應
用
肉品切割過程中所產生的零碎肉,或者是肉質比較
堅韌的切割部位,乃至於骨骼肌之外的可食用部份,
如血液、內臟或脂肪組織,會因為外觀、風味或口
感等的因素,而較少直接用於烹調。
因此,利用醃漬、絞碎、研磨、乳化、乾燥或煙燻
等的技術方法,再藉由各式調味料與調香料的添加,
可將之製作和重組成不同風貌、質地的加工肉品,
不僅能延長肉品保存期,也能改善產品整體接受度。
牛肉分割
59/65
第四節 肉類加工品及其應
用
香腸
1.香腸(sausage)也可稱臘腸或灌腸,主要與該
類製品的風味與製作流程有關,包括醃漬的絞
碎肉以及灌入腸衣膜或胃袋中成型。
2.香腸是肉類利用最有效率的製品,幾乎動物的
任何絞碎肉、組織、器官、血液等可食用部分,
只要合乎衛生安全規範,都能成為製作材料,
因此造就了香腸的普遍性以及種類的包羅萬象。
60/65
肉類加工品及其應用-香腸
香腸的肉類原料採用兩種處理方式:
1.原料肉切塊或粗碎,混合調味料、香料後,填充至腸衣
裡,部分製品會再乾燥、煙燻或發酵(如salami、
pepperoni臘腸)處理,一般為未經烹煮的半成品,有明
顯的原料肉塊,常見的中式香腸屬於此類製品;
2.則是將原料肉持續地細切,其製作原理與貢丸類製品相
同,肥、瘦肉完全絞碎並融合為乳化狀肉漿,所以也稱
為乳化(類/型)香腸,充填腸衣後水煮定型,再經乾
燥或煙燻處理。
工業化生產的乳化香腸大部分以不可食用腸衣來充填,在包裝
前會加以去除,而製作時的水煮可將香腸煮熟,常見的有法蘭
克福香腸(或稱熱狗腸)、維也納香腸、火腿腸、Bologna香腸
等。一般香腸製作時會添加(亞)硝酸,所產生的醃漬肉色與
風味,是食物搭配時常見的顏色和香味來源。
61/65
肉類加工品及其應用-火腿
火腿
1. 火腿(ham)係以整條豬前、後腿為製作原料,主
要利用鹽與硝酸加以醃漬,隨後長時間吊掛發酵、
出綠黴,並使其自然風乾與熟成,金華火腿及宣
威火腿是中式火腿中較為著名的製品。
2. 火腿依發酵時間不同而有新、陳之分,各需要約
2~3個月及9~12個月的熟成,新腿比較濕、軟,
可作為蜜汁火腿的材料;陳腿雖然乾、硬,風味
卻更濃郁,可用來增添食物的鮮、香味。
3. 西式火腿僅用鹽醃漬,製作程序類似於中式火腿,
西班牙Iberico火腿與義大利Parma火腿是比較代
表性的產品;該製品普遍不經烹調,在切除外層
表皮後,片為薄片即可食用。
時間的味道
62/65
肉類加工品及其應用-培根
培根
1. 培根(bacon)的材料來源以整塊的豬去皮五花肉
為主,少部分產品以油脂含量較低的腹脇(腩排)
或大里肌部位作為製作材料,豬肉鹽醃(採鹽水
浸泡法或直接塗抹方式)完成後,再予以乾燥或
煙燻。
2. 不同於鹹豬肉,培根在鹽醃時會加入亞硝酸鹽類,
因此該製品在烹調後除了明顯的醃漬肉色,更重
要的是它的特殊風味,可用來增添菜餚的整體風
味表現,如培根蘆筍卷、培根三明治等。
63/65
1.說明牛肉等級及品質
如何判定?詳細說明之
01-15號:日本
16-30號:澳洲
31-45號:美國
46-60號: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