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知識萃取 - 臺北醫學大學圖書館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隱性知識萃取 - 臺北醫學大學圖書館

從紀錄片導演隱性知識談知識管理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所)
阮明淑 副教授兼教學卓越中心主任
[email protected]
2014年10月23日(四)
1
為何需要知識管理?
決策與行動需要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所關注的知識
前言
隱
性
知
識
萃
取
研
究
知識分類顯性與隱性知識
分享與知識創造-組織知識類型與知識轉移
組織知識的創造與擴散
活用組織知識:知識融入產品與服務
組織的隱性知識
隱性組織的定義
知識管理中的隱
性知識
隱性知識的複雜性與層次
隱性知識的共通性特色
隱性知識萃取
隱性知識分類及比較
KM領域中隱性知識研究(2001-2010)
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之隱性知識研究─以製片流程為例(2008年)
阮老師研究室的
系列研究成果
利用模式語言表達獨立紀錄片製作之隱性知識研究(2008年)
獨立紀錄片製作者之專業知識調查研究(2010年)
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2011年)
結論
專業技能隱性知識分享平台建構研究(2013年)
2
Outline
前言
知識管理中的隱性知識
紀錄片探討
結論
3
知識為產業創新、競爭力的基礎
企業永續生存的優勢
競爭力
為長期競爭能力的驅動力量
創新
知識
為創新的基礎
知識是創新與競爭力的基礎,而知識產業和知識型企業的
核心要素即為知識;因此,知識產業與知識型企業是未來
經濟成長要角。
4
為何需要知識管理?
環境變遷快速
知識分散於各處
如何讓有需要的人,快速找到合用的知識,並有
效利用
5
決策與行動需要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是「始於問題,終於問題解決」,因為
知識管理是一連串不斷求解、檢討與記錄的過程。
監視
(意義建構)
行動
執行決策循環應
用於任何商業流
程
規劃 &
決策執行
問題生命週期與知識
庫中的雙環圈學習
評估
問題生命週期與知識
庫中的雙環圈學習
資料來源:阮明淑(2007)。知識產業與知識管理-公部門農產業之研究。台北:文華。
Firestone, J. M. and Mcelroy, M. W. (2003). Key Issues in 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Butterworth-Heinemann.
6
知識管理所關注的知識1/2
知識管理所關注的知識為Working Knowledge
「職場上的知識」、「工作上的知識」、「有用的知識」
或「組織知識」。
在職場上的知識必須釐清:
「智慧」、 「洞察力」 歸為知識
「決心」、 「行動」歸為「利用知識來做的事情」
企業願意付費聘請專家,買的是他們由經驗累積的見解。
群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
組織也是群體的集合,故透過群體來解決問題
加強多樣的個人Know-how
以競爭夥伴個別的價值鏈觀點整合公司的知識
資料來源:.Davenport, T. H. and Prusak, L. (2000).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7
知識管理所關注的知識2/2
知識管理實務界對知識的普遍認知是一種對於問
題的知曉(Knowing, to-know)的能力
例如: Know-what,Know-why、Know-how、Knowwhich或Know-when。
可以提高人類意義建構(Sense Making)、問題
解決(Problem Solving),決策(Decision
Making)及判斷(Judgment)的一些能力
(Capability)。
8
資料來源:阮明淑(2007)。知識產業與知識管理-公部門農產業之研究。台北:文華。
知識分類:顯性與隱性知識
顯性 &隱性
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
定義
客觀的、理論性的知識
主觀的、操作性的知識
特性
人與人間傳播容易
 較易用電腦處理、電子傳播及被
儲存
高度個體化、難以用語言文字表達
 不易電子傳播
 轉移及傳播需雙方積極參與
 技術特性:說不清、講不明的技術
或手藝
 認知特性:個人信仰、思想觀念和
看法、潛意識
Sample
語言文字:
文字符號、規格尺寸、手冊說明書
非語言or難以用語言表達:
大腦裡的、看不到的、個人信仰
、價值觀、個人體驗的
資料來源:周宗耀(2004)。智力資本—知識管理13堂課。台北:印刻出版。
9
知識管理與組織知識的關係
集體的知識
個體的顯性知識
知識
管理
範圍
……
個體的隱性知識
外部世界
數據
資訊
數據、資訊、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周宗耀(2004)。智力資本—知識管理13堂課。台北:印刻出版。
……
資訊
管理
範圍
10
三世界的知識與知識主張
World1 K
在實體系統中已編
碼的結構,讓物體
本身適應環境。
EX:DNA
World3 K
World2K
信念以及對世界產
生的信念改變(個人
心中的)。EX:審美
觀
可以分享的言語結
構,能夠與其他人、
組織、團隊以及社
會等所溝通的知識。
EX:書本
組織知識主張
組織行動的依據,以及決策的先備知識,來自於組織的知識主張,
其為組織最精髓的核心知識,是知識管理中的重要角色。
World2K
World3 K
個人層級的信念與知識
(隱性知識/顯性知識)
組織層級的顯性知識
EX: 價值觀;處理任務的專
業知識(顯性)
EX:專案計畫書、系統
說明書
11
分享與知識創造--組織知識類型與知
識轉換
內隱
內
隱
•藉由分享經驗而達到創造
內隱知識的過程
•可不透過語言而自他人獲
得內隱知識
•Ex.學徒、在職訓練、
共同化
腦力激盪營、觀察模仿練習
外
顯
•指當經驗透過共同化、外化
和組合,進一步內化到個
人的內隱知識上
內化
Ex.邊做邊學、親身體驗
語言、故事、文件手冊
外顯
•將內隱知識明白表達為外顯
觀念的過程
•內隱知識透過隱喻、類比、
觀念、假設或模式表達出
外化
•Ex.書寫、會談、集體省思
知識創造的關鍵
•組合將外顯知識加以系統化而形
成知識 體系的過程,經由分類、
增加和結合來重新組合現有的知
組合(結合)
識,以產生新的知識
•Ex.學校正規教育、企業中階經理
人將企業願景、策略分為細目並
加以操作
資料來源:Nonaka, I. and Takeuchi, H. (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王美音、楊子江譯)。台北:遠流。
12
組織知識的創造與擴散
組織內部的個人、群體及整體,透過各種不同的方法(包括創意、實驗、
教育訓練、討論、互動等)來增進、強化原有的知識,或創新開發原來
不存在而對組織有價值的新知識。
組織整體創造新知、將新知傳播至整個組織,將其融入產品、服務和
系統的能力。
外化
認識面構論
結合
外顯知識
內隱知識
共同化
個人
團體
內化
組織
組織之間
知識層次
資料來源:Nonaka, I. and Takeuchi, H. (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王美音、楊子江譯)。台北:遠流。
本體論構面
13
活用組織知識:知識融入產品與服務
組織知識的創新與分享,最後是為了能夠活用組
織知識,提供知識的產品與服務
知識經濟時代
傳統經濟時代
巧克力蛋糕
師
傅
寫
下
蛋
糕
食
譜
師
傅
自
己
做
蛋
糕
跟
師
傅
學
做
蛋
糕
受限於材料數量與保存時效,一個巧
克力蛋糕無法給全世界的人享用,亦
無法從同一份原料複製成為一百個巧
克力蛋糕
資料來源:阮明淑(2007)。知識產業與知識管理-公部門農產業之研究。台北:文華。
無
限
複
製
至
全
世
界
巧克力蛋糕食譜,成為知識產品 , 不但能輕易以同
一份知識複製出數百萬產品,供應予廣大的市場,
食譜所內含的知識更能普及至社會中,這是知識可
複製性及可共享性的展現。
14
小結:知識管理的要點
人是知識管理的核心
資訊技術是知識管理的工具
資訊技術時代朝向強調知識生態時代演進
資訊是知識創新的原料
資訊技術是知識管理和創新的工具
知識創新是知識管理的直接目標和實現途徑
知識創新的兩個層次:個人和組織
知識創新的過程:形成有利於知識創新的環境。以日本
企業為例,其之成功,主要來自於組織知識創造的能力
和技術,即該企業整體創造新知,將新知傳播至整個組
織,並且將其融入公司產品、服務與系統的能力
15
資料來源:阮明淑(2007)。知識產業與知識管理-公部門農產業之研究。台北:文華。
知識管理中的隱性知識
16
知識在組織的分布,主要存於個人大腦
知識在組織裡的分布狀況 :
書面文件佔26%、電子知識庫佔12%、電子文件佔20%
有42%的知識存在於個人的頭腦
17
資料來源:Hickins, M. (1999) Xerox shares its knowledge. Management Review, 88(8), 40-45.
組織的隱性知識
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既不易看見也不易表達。
技術性的構面
無法公式化
難以具體說明的技巧手藝或專門
認知構面
心智模式
信仰和知覺力
技術
感知身邊世界的方式
Ex: 大師級的工匠多年的經驗累 反映我們對真實的意象
積而成的技術,很難說明背後的所
(現在是什麼)
隱藏的技術和科學原則。
對未來的憧憬(未來是什麼)
組織知識轉換的過程:內隱→外顯→內隱→組織知識
資料來源:Nonaka, I. and Takeuchi, H. (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王美音、楊子江譯)。台北:遠流。
18
隱性知識的定義
所有的知識不是隱性知識就是根植於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是專屬於個人的、難以傳遞的,且植基於某些特殊情
境與脈絡之下的個體行為,任何個人的態度、資訊的交流或者
是決策都會與隱性知識息息相關(von Krogh &Roos,
1995;Gourlay, 2002)。
就隱性知識本質而言,就是一種「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
是一種領會、把握並重組經驗。
Polanyi (1967)將隱性知識視為一種動態、漸進的過程
(process),認為「Tacit knowing」更能體現隱性知識的意義,
也可稱之為「Tacit power」
說明人類具有理解事物、思索事件線索的能力,能將事件因應不同
的情境加以整合,以獲得所需的答案,這種能力便是人類的一種
「附有直覺的想像機制」(mechanism of imaginationcumintuition)。
資料來源:Gourlay, S. (2002). Tacit knowledge, tacit knowing orbehaving? Retrieved 10.05, 2007,
fromhttp://www.alba.edu.gr/OKLC2002/Proceedings/pdf
von Krogh, G., &Roos, J.(1995). OrganizationalEpistemolog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olanyi, M. (1967). The Tacit Knowledge Dimension.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
19
隱性知識定義
Polanyi(1962/2000)認為以精密的科學來說,科學家必
須依賴個人的識知能力,而這與科學家的「技能」息息相
關,技能有兩種:
無法意識到的技能 EX.騎腳踏車時無法意識到自己是如何保持平衡
的。
行家絕技
這些細節依照Polanyi的說法,就是「附帶覺知」
鋼琴家在彈鋼琴時,不會去注意到的琴鍵、琴譜和手等;
品酒師需要擁有對各種味道的知識,才能成為專家。
即此種「附帶覺知」在技能已習得之後,就變成不再是單獨出現時
的樣子了,它們是難以言說的、連貫、融合在一起的
20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隱性知識的共通性特色
隱性知識是源自於個人的,需要結合情境、脈絡。(Polanyi,
1967; Nonaka and Takeuchi,1997)
隱性知識是具有目標性的,包括人們的心理狀態、價值觀、
信念等。(Nonaka and Takeuchi, 1997; Sternberg,1999)
隱性知識不能、或是不易編碼,難以表達、傳播、溝通與
分享。(Polanyi, 1969; Sternberg, 1999; Howells,1996)
隱性知識往往在不自覺、無意識的情況之下表現出來。
(Polanyi, 1967; Reber, 1993)
隱性知識通常藉由非正式的方法獲取。(Howells, 1996;
Sternberg, 1999)
隱性知識是在長時間的實踐過程所累積的經驗性知識。
(Howells, 1996; Sternberg, 1999)
資料來源:阮明淑(2008)。利用模式語言表達獨立紀錄片製作之隱性知識研究。圖書資訊學刊,6(1/2),57-82。
21
隱性知識主要特性之一:難以獲取與表達
部分學者認為在某些情境底下,隱性知識是可以表達
的。
若需表達且傳遞,則需要控制在較為緩慢的步調、一定範圍
的內容,以及可以被切割為一個簡單且標準化步驟的情況
(Howells, 1996)。
Horvath et. al,(1994)認為隱性知識具有「程序性的特質」
(可作為一種或一套用途的方法,偏向―知道如何做"而非
僅有―知道"而已,且可被正式表達)、「較少獲得環境支
援」、以及「能在實際應用中呈現出來」的特性。
依照上述觀點,將隱性知識的程序性結構簡單化,可能是
隱性知識外顯的一大重點。
資料來源:Howells, J. (1996). Tacit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 8(2), 92-106.
Horvath, J. A., Williams, W. M., Forsythe, G. B., Sweeney, P. J., Sternberg, R, J., McNally, J. A.andWattendorf, J.(1994). Tacit knowledge in military
leadership: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echnicalreport 1017). Alexandria VA: United State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Behavioral and
SocialSciences.
22
隱性知識萃取
Tschannen-Moran and Nestor-Baker(2004)研究多學術產量學者的隱性知識
在方法學的部份,藉由自50 位學者中,挑出並訪問16 位擁有10 年以上經驗
且學術產量豐厚的學者,以半結構訪談的方式,了解其認知與學術實踐的過
程,回顧其過去所遭遇的困難情境與解決方式,進而使用IF、THEN、
BECAUSE 的編碼方式進行分析。
最後歸納出12 個類別:合作與社會的支持、處理矛盾的需求、掌握制度的環境、獲
得資源與權力途徑的政治性技巧、設定研究議程、研究實踐的串連關係、串連個人
的熱情與滿意度、堅持於克服困難、注重撰寫過程、公開並處理同儕評比、設定目
標/焦點的維持、嚴謹的標準。
Prasarnphanich(2005)透過訪談25 位不同領域的系統分析師,並以半結構或
非結構的訪問,謄錄具有主題性的故事,藉著兩位領域專家辨識故事中的知
識項目並予以IF、THEN、BECAUSE,另外加入AND、OR、BUT的編碼,
AND、OR、BUT 代表進一步呈現知識間關係為連結、相似或是分離、相異,
讓隱性知識更具有結構並容易理解,達成一致後進行修正。
最終歸類14 個類型:建立信任、建立可靠性、範圍性的控制、管理壓力、評估商業
價值、管理資源的關聯性、管理期望、選擇使用者的代表、選擇內部團隊成員、解
決衝突、溝通、選擇/管理所引出的技術、確認需求、促進合作。
資料來源:Tschannen-Moran, M., and Nestor-Baker, N. (2004). The Tacit Knowledge of Productive Scholars in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6(7),1484-1511.
Prasarnphanich, P. (2005). Encoding personal tacit knowledge: a field study of systems analysts.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emphis, Memphis.
23
隱性知識分類 1/2
Gourlay(2004)曾經歸納實證研究中的四大類
、共六種個人隱性知識的用法:
對擁有者自己來說是隱性的知識:
a.某人可以做某事,但顯然無法說明。
b.某人聲稱自己感覺到什麼而無法說明,而後來這個主張被證實了。
經驗累積而成的專家知識:
c.某人在急迫時可回想起有用的外顯知識並使用,但在當場無法說明。
與生俱來的或文化養成的知識:
d.在情況發生前就已存在且有用的知識,是與生俱來的。
e.在情況發生前就已存在且有用的知識,是來自文化的因素。
受訪者自己認為的,而非觀察者觀察到的知識:
f. 一種情況是A認為自己知道什麼而B不知道,但可能其實A與B都知道
的知識。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24
隱性知識分類 2/2
Gourlay(2006)認為使用knowledge-how與knowledge-that
來區分知識的種類,會比區分外顯或隱性知識來的更恰當,而
這兩種知識關鍵的區別在於「反思的經驗」,前者較為偏向
「未經反思的經驗(non-reflectional experiences)」
與Ambrosini and Bowman(2001)相似的是,上述分法,亦偏向認為知
識無法截然區分為顯性或隱性知識,而是在於「可言說程度」或者「反思
程度」的差別,其中包含著模糊地帶。
Gourlay (2006)明白指出,這兩種知識不完全等同於外顯和隱性知識,
knowledge-how不只是隱性知識的同義詞,因為knowledge-how也包含難
以給予意義的外顯知識,並有以下幾種特徵:
不清楚自己為何如此做的意義,這種知識是有情境脈絡的。
包含過程的知識。
包含解釋的知識、過程的知識、人際關係的知識。
無法用符號形式代表,或無法有意義的被描繪。
資料來源:Ambrosini, V. and Bowman, C. (2001). Tacit knowledge: some suggestions for operationaliz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8(6), 811-829.
Gourlay, S. (2006). Towards conceptual clarity for `tacit knowledge': 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
4(1), 60-69.
25
隱性知識分類比較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26
本研究室系列研究
(大學社群共同故事萃取…知識主張…)
27
一首搖滾上月球
《一首搖滾上月球》
(英文:Rock Me To The
Moon)
由黃嘉俊執導的2013年紀錄
片
描寫臺灣罕見疾病家庭的生
活壓力及病友之間互相扶助
的情誼,與六個罕病家庭的
父親共組「睏熊霸」樂團,
以登上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
表演為目標的奮鬥歷程
【一首搖滾上月球】Rock Me
To The Moon 正式版預告
28
台灣紀錄片
欣賞「看見台灣 」VS. 「美麗台灣」兩部紀錄片,
同學從中看到了什麼?
看見台灣1
美麗台灣
看見台灣2
29
台灣獨立紀錄片的產生情況
資料來源:張哲偉、阮明淑(2008)。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之隱性知識研究-以製片流程為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 34(2),1 – 21。
30
紀錄片定義 1/3
劉昌德(2009)認為目前台灣的紀錄片生產主要
是依靠公部門的補助,因為沒有足夠的消費市場
,而無法產生營利機制。雖然資金來源不一定相
似,但各國獨立紀錄片共同的處境就是資金不足
,因此導演時常需要身兼數職,不過其中最重要
的任務,還是負責統籌整部紀錄片所有工作,以
及呈現「個人」的觀點。
Handyman(2003)認為,獨立紀錄片允許讓導
演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或對社會文化現狀提出問
題,以及他們獨特的視角。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31
紀錄片定義 2/3
導演說故事的能力亦很重要(李昱宏,2005),
有些導演以為只有客觀存在的紀錄才算是紀錄片
,不對素材做精心選擇與編輯,因此作品沒有故
事性,即缺乏衝擊力(李昱、李明宇,2008)。
相較於傳統紀錄片客觀的敘述與呈現,導演本身
的主觀參與或使用大量的前衛手法,是紀錄片的
創新元素(林心如,2005),邱貴芬(2003)亦
認為,紀錄片的訪談都是導演所誘導,已經屬於
「虛構」的範圍,導演的功力在於如何穿梭在現
實與虛構之間,維持某種張力。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32
紀錄片定義 3/3
紀錄片常是以社會邊緣角色的影像、聲音與生活作
為拍攝題材,更應該誠實、認真的面對與被攝者的
關係(李道明,2000)。
蔡慶同(2007)亦認為紀錄片的拍攝過程應該更
注重倫理問題。與電影導演比起來,紀錄片導演特
別需要擁有社會責任與使命感(陳嘉恩,2009)。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33
獨立紀錄片工作者
影音網路媒體的風行與影片製作工具的簡化,使
得許多人都開始想要利用這個媒材,由於劇情影
片牽涉到更多人力以及設備,相較之下,製作紀
錄片尤其受到一般大眾的歡迎。
拍攝、影像後製等技術,仍有專業與業餘之分。
獨立紀錄片工作者因為大環境的限制,練就了集
整個製作流程知識為一身的本領。
本領
技巧運用
隱性知識
34
隱性知識 1/4
Polanyi(1969)認為人類知識的結構,實際上
就是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二元化的總合。
圖像、文字、符號等易於傳遞的顯性知識。
高度個人化、難以和他人溝通、共享的隱性知識。
Polanyi亦闡述隱性知識是透過經驗及實作一點一
滴的累積知識。
隱性知識是關於實用知識(Know how)的保存,
具有價值、經驗和學習的豐富來源。
隱性知識的溝通和分享非常困難。
資料來源:Polanyi, M. (1969). Sense-giving and sense-reading. In M. Grene (Ed.), Knowing and being: Essay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5
隱性知識 2/4
Stewart認為隱性知識的呈現方式如下:
隱喻(metaphor)
比擬(analogy)
示範(demonstration)
說故事(storytelling)
資料來源:Stewart, T. A.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NewYork: Currency Doubleday.
36
隱性知識 3/4
到底何謂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是源自於個人的,需要結合情境、脈絡。
隱性知識是具有目標性的,包括人們的心理狀態、價值
觀、信念等。
隱性知識不能、或是不易編碼,難以表達、傳播、溝通
與分享。
隱性知識往往在不自覺、無意識的情況之下表現出來。
隱性知識通常藉由非正式的方法獲取。
隱性知識是在長時間的實踐過程所累積的經驗性知識。
(阮明淑,2009)
37
資料來源:阮明淑(2009)。利用模式語言表達獨立紀錄片之隱性知識。圖書資訊學刊,6(1/2),57-82。
隱性知識 4/4
隱性知識的層次
複
雜
與
抽
象
程
度
資料來源:Castillo (2002). A note on the concept of tacit knowled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11, 54.
38
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
深度訪談
瞭解獨立紀錄片工作者
之專業知識差異性。
-模式語言
文獻分析
分析獨立紀錄片製片範
疇。
-IF-THEN-BECAUSE
作為對個別獨立紀錄片
工作者受訪內容進行結
構化進而辨識、歸納該
領域隱性知識類型。
-導演訪談
39
一、紀錄片 VS.獨立紀錄片1/2
製作流
程
前製時
期
(Preproduc
tion)
拍攝時
期
(Prod
uction)
紀錄片(文獻歸納)
進行階段
作業內容重點
節目構思
靈感、生活體驗、媒體
主題研究(資料蒐集)
主題觀察(初訪、事件觀
田野調查
察與參與、場勘)
研究報告
角色的定位
資金的募集
籌劃拍片事宜
預算的擬定
現場掌握
面訪
工作職務的分配
器材道具的掌握
導演的定位
技術的實務操作
紀錄片的攝影美學
現場的實務
被拍攝對象的倫理問題
訪問過程的掌控
被拍攝者的畫面與聲音設
定
獨立紀錄片(專家修改)
進行階段
作業內容重點
影片構思
生活體驗、社會觀察、個人興趣
主題研究(資料蒐集)
田野調查
主題觀察(初訪、事件觀察與參
與、場勘)
觀點
觀點初步建立
拍攝人物與事件的定位
預算的擬定
籌劃拍片事宜 工作職務的分配
製作正式企畫書
資金的募集
觀點
觀點修正與確立
器材的掌握
人員技術的實務操作
現場掌握
影片的攝影風格
面訪
被拍攝對象的倫理問題
訪問過程的掌控
被拍攝者的構圖與收音
40
紀錄片 VS.獨立紀錄片 2/2
製作流
程
紀錄片(文獻歸納)
進行階段
作業內容重點
剪輯理論的認知 對於剪輯理論的瞭解情形
後製時
整體結構的設定
期
畫面
剪輯的
(Post
聲音
原則
音樂
翻譯
produc
tion)
實際操作
剪輯設備的確定
線性與非線性的選擇
發布或電子郵件
自我宣傳
發行時
商業方式
期
委託發行人 契約簽訂
(Distr
電視播映
bution) 電影播映
各類影展
尋找、選擇、參加
獨立紀錄片(專家修改)
進行階段
作業內容重點
拍攝內容整理
剪輯腳本的擬定
畫面
剪輯的
聲音
執行
音樂
特效
剪輯的倫理問題
自我宣傳
申請補助
商業發行
各類影展
電子郵件、部落格、製作DVD
公部門補助、映演計畫
電視播映
電影播映
委託發行
尋找、選擇、參加
41
獨立紀錄片製片範疇
範疇
說明
素材
素材的部份包括真實世界的人、事、物,以及創意發想的部
份,也就是影片產生的基礎。
觀點
紀錄片工作者欲藉由影片呈現某些觀點,例如批判社會的角
度、或是對於某些議題的態度與看法等。
拍攝
屬於紀錄片工作者創造性處理的部份,也就是包含在拍攝範
疇、攝影鏡頭底下的處理。
剪輯
同樣屬於紀錄片工作者創造性處理的部份,針對影片的剪輯
安排。
其他
除了上述要素之外的,例如資金調度、人事安排或與被攝者
相處等的部份。
42
獨立紀錄片製片各範疇之知識類型與特性
素材
素材的知識類型
對生活體驗的聯想力
蒐集與認知素材的能力
與被攝者良好的信任關係
拓展既有素材的範圍
能夠掌握素材與其他事物的關
聯性,並從中尋找合適的切入
對素材的認知不足,因而需透
點,作為影片構思、靈感的發
過大量的蒐集、接觸素材,以
由於多數受訪者的拍攝對象多
想。
讓自己沉浸在素材的情境當中,
以「人」為主,因而除了熟悉
增加對於素材的敏感。
為了讓作品能夠具深度、並且
與接觸之外,也必須與之發展
能受到重視,讓所探討的議題
良好的信任關係。
不僅只是單一事件,若能延續
使其變成一系列的議題,使其
涵蓋較廣泛的層面。
43
獨立紀錄片製片各範疇之知識類型與特性
觀點
觀點的知識類型
建立獨特的觀點
依影片進行狀況修正觀點
掌握議題的衝突點
呈現觀點的同時,也需兼顧
在維護個人道德的部份,以
保護被攝不會受到影響。
觀點的衝突包含內容裡面角色與其
他事物的衝突、或是所提供的觀點
對於社會價值產生衝突等讓影片發
揮其功能性的用途或展現戲劇觀點
的效果。
44
獨立紀錄片製片各範疇之知識類型與特性
拍攝
拍攝的知識類型
適當分工以解決技術問題
建立使被攝者怡然的環境
對訪談內容的敏感度
善用鏡頭語言
畫面的豐富性
反省拍攝者的強勢地位
拍攝者與被攝者之間需達成某種程
度的共識,以順利影片過程的進行。
在拍攝期間掌握談話的各個細節,
從大量的談話之中擷取重點。
在拍攝的當下利用攝影機鏡頭角度、
人物走位配置或其他方式等,加強
拍攝現場的情境效果。
45
獨立紀錄片製片各範疇之知識類型與特性
剪輯
剪輯的知識類型
剪輯結構的重要性
流暢的影片節奏
適時與他人及自我溝通
剪輯倫理的掌握
透過剪輯的手法來確定
影片的風格。
剪輯的過程若能有共
同的討論對象,有助
於影片的表達、呈現
方式。
46
獨立紀錄片製片各範疇之知識類型與特性
其他
其他的知識類型
後續以合適態度與被攝者相處
善用本身專業獲取創作資金
依影片屬性選擇發行管道
與被攝者周遭的人事物進
行溝通,以確保影片的進
度能夠順利進行。
懂得善用本身的優勢申請、
獲取影片製作所需的資金,
或是有合適的資金安排調
度。
47
不同專業程度之紀錄片工作者隱性知識
分佈
48
獨立紀錄片製片之隱性知識獲取方式
互動學習
專業知
做中學
識背景
大量接觸影像
或書籍等資源
49
流程
獨立記錄片工作者
【紀錄片拍攝】
● 素材
準備
(蒐集、辨認及聯想)
● 觀點
(建立、修正及掌握衝突點)
執行
檢核
產製
● 拍攝
(技術、環境、敏感度及豐富性)
情
境
● 剪輯
(結構、倫理及溝通)
● 發行及其他
(管道及資金)
50
小結(一)
獨立紀錄片工作者的製作流程步驟是不斷交互進行的,在獨立
紀錄片的製作流程中,每個階段或作業重點必須環環相扣。
如王慰慈(2003)所提到藝術創作的過程「觀察→體驗→想像→選
擇→組合→表現」。
在紀錄片製作流程中,顯性知識包括書籍、影像、課程等,而
隱性知識則是工作者所隱含的知識,藉由製作流程的顯性知識
基礎,進而以紀錄片的創作形式呈現出來。
本研究經實證隱性知識編碼方式後,歸納獨立紀錄片製作流程
之隱性知識五個範疇與20個類別,提供有志於紀錄片工作者參
考。
本研究綜合獨立紀錄片工作者說法,歸納出隱性知識類型,有
助於整體性的掌握獨立紀錄片製作流程當中可能會遭遇的情境,
能夠讓新手迅速瞭解並依據不同類型的知識,著重於該類型知
識的獲取,並內化為個人的隱性知識。
51
二、紀錄片類型
Julianne Burton四大類型
Bill Nichols六大類型
解說(expository)
詩意型(poetic)
觀察(observational)
解說型(expository)
互動(interactive)
觀察型(observational)
反身自省(reflective)
參與型(participatory)
反身自省(reflexive)
表現型(performative)
台灣鮮少有文獻針對紀錄片的類型做討論,此兩種分類皆以「再現方法」
為分類依據。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52
導演才能
導演個人的角色對於一部紀錄片至關重要,而且
需要具備各式各樣的才能:
1.
2.
3.
4.
良好的說故事技巧
掌握影像語言的方法
與人溝通相處的能力
拍攝倫理的態度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53
紀
錄
片
製
片
流
程
54
資料來源:張哲瑋、阮明淑(2008)。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之隱性知識研究─以製片流程為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4(2),42-62。
紀錄片知識構面
資料來源:張哲瑋、阮明淑(2008)。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之隱性知識研究─以製片流程為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4(2),42-62。
55
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之
17種隱性知識類型與特性
資料來源:張哲瑋、阮明淑(2008)。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之隱性知識研究─以製片流程為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4(2),42-62。
56
獨
立
紀
錄
片
工
作
者
製
作
之
隱
性
知
識
類
型
與
流
程
57
資料來源:張哲瑋、阮明淑(2008)。獨立紀錄片工作者之隱性知識研究─以製片流程為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4(2),42-62。
「IF-THEN-BECAUSE」
「IF-THEN-BECAUSE」不僅適合對隱性知識進行辨識與
編碼,因這個方法可以將一個隱性知識依照「問題
(IF)」、「解決方法(THEN)」、「解決方法的原因
(BECAUSE)」順序呈現,亦可讓多個隱性知識統一格
式
正符合Alexander(1977, 1979)針對模式語言所強調的概念及表
現方式。
資料來源:阮明淑(2008)。利用模式語言表達獨立紀錄片製作之隱性知識研究。圖書資訊學刊,6(1/2),57-82。
58
模式語言(Pattern Language)表達
模式語言除了可以描述容易編碼的顯性知識,亦可通過故
事化的敘述或案例紀錄來傳達存在於腦中的隱性知識,而
且結構化的格式方便檢索與管理。
模式語言本身並無法創造任何東西,但它可以激發創造力,
因此它的編寫應是概要的,讓使用者依照需求自己去增加
它的具體性。
資料來源:阮明淑(2008)。利用模式語言表達獨立紀錄片製作之隱性知識研究。圖書資訊學刊,6(1/2),57-82。
59
-
獨
立
紀
錄
片
製
作
隱
性
知
識
之
模以
式觀
語點
言為
表例
60
資料來源:阮明淑(2008)。利用模式語言表達獨立紀錄片製作之隱性知識研究。圖書資訊學刊,6(1/2),57-82。
利用模式語言萃取出20種獨立紀錄片製作
之隱性知識(有助於隱性知識轉移)
紀錄片製作有20種隱性知識(阮明淑,2008):
1.對生活體驗的聯想力
11.善用鏡頭語言
2.蒐集與認知素材的能力
12.畫面的豐富性
3.與被攝者良好的信任關係
13.反省拍攝者的強勢地位
4.拓展既有素材的範圍
14.剪輯結構的重要性
5.建立獨特的觀點
15.流暢的影片節奏
6.依影片進行狀況修正觀點
16.適時與他人及自我溝通
7.掌握議題的衝突點
17.剪輯倫理的掌握
8.適當分工以解決技術問題
18.後續以合適態度與被攝者相處
9.建立使被攝者怡然的環境
19.善用本身專業獲取創作資金
10.對訪談內容的敏感度
20.依影片屬性選擇發行管道
資料來源:阮明淑(2008)。利用模式語言表達獨立紀錄片製作之隱性知識研究。圖書資訊學刊,6(1/2),57-82。
61
三、依據20種製作獨立紀錄片之
隱性知識設計問卷
研究目的:瞭解獨立紀錄片工作者對紀錄片製作知識的看法與認同程
度。
研究對象:具有紀錄片實務經驗之工作者、紀錄片研究所之在校學生。
問卷題項:採Likertscale,問卷設計如下表:
範疇
素材知識
觀點知識
拍攝知識
剪輯知識
發行及其它知識
問項
1.對生活體驗的聯想力2.蒐集與認知素材的能力
3.與被攝者良好的信任關係
4.拓展既有素材的範圍
5.建立獨特的觀點6.依影片進行狀況修正觀點
7.掌握議題的衝突點
8.適當分工以解決技術問題9.建立被攝者怡然的環境
10.對訪談內容的敏感度11.善用鏡頭語言
12.畫面的豐富性13.反省拍攝者的強勢地位
14.剪輯結構的重要性15.流暢的影片結構
16.適時與他人及自我溝通17.剪輯倫理的掌握
18.後續以合適態度與被攝者相處19.善用本身專業獲取創作資金
20.依影片屬性選擇發行管道
62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0)。「獨立紀錄片製作者之專業知識調查研究」,回顧與展望:知識時代LIS的變革與發展。2010年第十屆海峽兩岸圖書資訊學學術研
討會,南京。
紀錄片製作知識之重要性認同程度
紀錄片工作者對於製作紀錄片隱性知識重要性認
同程度,以「素材」及「剪輯」知識高於整體平
均4.37 。
範疇
平均數
標準差
「素材」知識
4.57
0.37
「剪輯」知識
4.42
0.40
「觀點」知識
4.34
0.42
「拍攝」知識
4.34
0.41
「發行及其他」知識
4.12
0.58
知識整體重要性認同程度
4.37
0.32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0)。「獨立紀錄片製作者之專業知識調查研究」,回顧與展望:知識時代LIS的變革與發展。2010年第十屆海峽兩岸圖書資訊
學學術研討會,南京。
63
紀錄片製作知識之擁有程度
紀錄片工作者對於製作紀錄片隱性知識的擁有
程度,僅「發行及其他知識」低於整體平均
3.99。
範疇
平均數
標準差
關於「素材」知識
4.14
0.56
關於「觀點」知識
4.10
0.54
關於「剪輯」知識
4.09
0.61
關於「拍攝」知識
4.05
0.53
關於「發行及其他」知識
3.43
0.67
知識整體擁有程度
3.99
0.48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0)。「獨立紀錄片製作者之專業知識調查研究」,回顧與展望:知識時代LIS的變革與發展。2010年第十屆海峽兩岸
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南京。
64
紀錄片製作知識之掌握程度
紀錄片工作者對於製作紀錄片隱性知識之掌握程
度,僅「發行及其他知識」低於整體平均3.96 。
範疇
平均數
標準差
「觀點」知識
4.11
0.47
「素材」知識
4.10
0.47
「剪輯」知識
4.07
0.59
「拍攝」知識
4.00
0.54
「發行及其他」知識
3.39
0.67
整體掌握程度
3.96
0.45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0)。「獨立紀錄片製作者之專業知識調查研究」,回顧與展望:知識時代LIS的變革與發展。2010年第十屆海峽兩岸
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南京。
65
紀錄片製作各知識範疇比較
紀錄片工作者對於此五項及整體知識的重要性認
同程度高於擁有及掌握的程度。
知識範疇
程度平均數
重要性認同
擁有
掌握
素材
4.57
4.14
4.10
觀點
4.34
4.10
4.11
拍攝
4.34
4.05
4.00
剪輯
4.42
4.09
4.07
發行及其它
4.12
3.43
3.39
整體
4.36
3.99
3.96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0)。「獨立紀錄片製作者之專業知識調查研究」,回顧與展望:知識時代LIS的變革與發展。2010年第十屆海峽兩岸66
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南京。
紀錄片製作知識之獲得管道 1/2
本研究歸納出獲取紀錄片製作知識的管道包括:個人實作
經驗、師父從旁實作指導、閱讀影像作品、互動討論、學
校教育課程以及閱讀專業書籍等六方面。
紀錄片工作者認為在各範疇下之知識獲取管道重要程度為:
知識範疇分項
最重要之管道
最不重要之管道
1.對生活體驗的聯想力
個人實作經驗
學校教育課程
2.蒐集與認知素材的能力
個人實作經驗
師父從旁實作指導
3.與被攝者良好的信任關係
個人實作經驗
閱讀專業書籍
4.拓展既有素材的範圍
個人實作經驗
學校教育課程
5.建立獨特的觀點
個人實作經驗
學校教育課程
6.依影片進行狀況修正觀點
個人實作經驗
學校教育課程
閱讀專業書籍
7.掌握議題的衝突點
個人實作經驗
閱讀專業書籍
「素材」知識
「觀點」知識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0)。「獨立紀錄片製作者之專業知識調查研究」,回顧與展望:知識時代LIS的變革與發展。2010年第十屆海峽兩岸67
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南京。
紀錄片製作知識之獲得管道 2/2
知識範疇分項
最重要之管道
最不重要之管道
8.適當分工以解決技術問題
個人實作經驗
閱讀影像作品
9.建立被攝者怡然的環境
個人實作經驗
閱讀專業書籍
10.對訪談內容的敏感度
個人實作經驗
閱讀專業書籍
11.善用鏡頭語言
閱讀影像作品
閱讀專業書籍
12.畫面的豐富性
閱讀影像作品
閱讀專業書籍
13.反省拍攝者的強勢地位
個人實作經驗
閱讀專業書籍
14.剪輯結構的重要性
閱讀影像作品
閱讀專業書籍
15.流暢的影片結構
閱讀影像作品
閱讀專業書籍
16.適時與他人及自我溝通
個人實作經驗
閱讀專業書籍
17.剪輯倫理的掌握
個人實作經驗
閱讀專業書籍
18.後續以合適態度與被攝者相處
個人實作經驗
閱讀影像作品
19.善用本身專業獲取創作資金
個人實作經驗
學校教育課程
20.依影片屬性選擇發行管道
個人實作經驗
閱讀影像作品
「拍攝」知識
「剪輯」知識
「發行及其它」知識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0)。「獨立紀錄片製作者之專業知識調查研究」,回顧與展望:知識時代LIS的變革與發展。2010年第十屆海峽兩岸68
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南京。
紀錄片工作者知識
重要性認同程度之年資差異分析
以四個階層「3年以內」、「3年1個月~6年」、「6年1
個月~10年」及「超過10年1個月」年資進行單因子變異
數檢定。結果選項「對生活體驗的聯想力」、「依影片進
行狀況修正觀點」、「對訪談內容的敏感度」、「畫面的
豐富性」和「剪輯結構的重要性」達到顯著差異。
平均平方和
F檢定
顯著性
關於「素材」知識
.182
1.363
.274
1.對生活體驗的聯想力
.664
4.230
.013*
關於「觀點」知識
.386
2.486
.080
6.依影片進行狀況修正觀點
1.629
6.475
.002**
關於「拍攝」知識
.356
2.409
.087
10.對訪談內容的敏感度
1.074
3.526
.027*
12.畫面的豐富性
1.130
3.020
.046*
關於「剪輯」知識
.097
.569
.640
14.剪輯結構的重要性
1.093
7.824
.001**
….
….
….
….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0)。「獨立紀錄片製作者之專業知識調查研究」,回顧與展望:知識時代LIS的變革與發展。2010年第十屆海峽兩岸
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南京。
69
獨立紀錄片製作之隱性知識與受訪者
年資關係圖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0)。「獨立紀錄片製作者之專業知識調查研究」,回顧與展望:知識時代LIS的變革與發展。2010年第十屆海峽兩岸70
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南京。
小結(二)
受試者年資超過10以上約佔整體的三分之一,獲得紀錄片製作
知識的管道主要為個人實作經驗、閱讀影像作品以及互動討論;
拍攝紀錄片經驗多者較能掌握「蒐集與認知素材的能力」、
「對訪談內容的敏感度」、「剪輯結構的重要性」及「流暢的
影片節奏」;
年資越高者越認同「對生活體驗的聯想力」、「依影片進行狀
況修正觀點」、「對訪談內容的敏感度」、「畫面的豐富性」
與「剪輯結構的重要性」的重要性;
有紀錄片經驗者越認同「依影片進行狀況修正觀點」與「剪輯
結構的重要性」的重要性;
由分析結果發現,紀錄片工作者中不同類別群組其重要性認同
程度、擁有程度與掌握程度會有所差異,其中紀錄片工作者經
驗較多者在實際操作的掌握程度上與經驗少者有顯著的差異。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0)。「獨立紀錄片製作者之專業知識調查研究」,回顧與展望:知識時代LIS的變革與發展。2010年第十屆海峽兩岸71
圖書資訊學學術研討會,南京。
四、不同紀錄片創作類型導演的
隱性知識
研究者依照導演的「年資」、「作品數量」、
「得獎性質與次數」以及「作品性質」進行初步
篩選,共選出32位專業的獨立紀錄片導演。
研究者嘗試以每位導演的作品內涵與風格為基礎,初步
分類成四大類型:「敘事型」、「議題型」、「藝術創
作型」、「民族誌型」,繼而詢問三位紀錄片學者專家
之意見,修改名稱為「人物故事型」、「議題事件型」、
「自我風格型」、「社群文化型」。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72
研究者歸納之台灣獨立紀錄片類型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73
研究者先從四大影片分類邀請四位獨立紀錄片
導演接受訪談(訪談大綱如下表)
74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初步結果:透過追問接近
「深植的隱性知識」
獨立紀錄片導演訪談中,真正曾經表達某種經驗
或知識「難以言說」的,只有三位導演
其中兩位是當研究者問到「你如何做到的?」時,開始
表達此種知識「難以言說」。
依照Ambrosini and Bowman(2001)的說法,此時受訪
者經過追問而說出來的知識,是內隱且有價值的,但此
種知識有多接近最深層的、無法言說的「隱性技能」。
透過不斷地詢問受訪者「如何做?」和「為什麼?」,
最大的價值在於得知「關鍵」在哪裡。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75
初步結果:如何鑑別
「難以言說的內隱知識」
當欲區分隱性、內隱或外顯知識時,首先使用的
指標是「可言說程度」。
依照研究者的設定,也就是受訪者在表達時,如果出現
「講話速度較平常慢」、「斷斷續續」及「停頓很久才
回答」等狀態,或者出現「怎麼講」、「很難講」等詞
語時,研究者將會在訪談內容劃上記號,則該內容可能
是「內隱知識」。
當明顯出現「難以言說」指標後,主訪者繼續追問或回
應受訪者。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76
初步結果: 「難以言說的內隱知識」
表達之文脈關係
A一般外顯知識
關鍵事件法
(特別的、得意的、困難的…)
B實用的外顯知識
C難以言說的隱性知識
如何做?為什麼?
C難以言說的隱性知識
1. 揣測受訪者想法
2. 請受訪者描述「目標」
D「接近」深植的隱性知識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77
初步結果:獨立紀錄片導演表達方式
差異比較
100%
90%
80%
70%
60%
真實經歷(%)
類比(%)
50%
隱喻(%)
40%
30%
20%
10%
0%
A
E
C
G
B
F
D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H
78
初步結果:「可言說的內隱知識」
相較於「難以言說的內隱知識」,「可言說的內
隱知識」就顯得數量較少。
如果以問「對的問題」所引出的內隱知識來看,其實大
部分一旦主訪者問到關於「為什麼?」或「如何
做?」,又或者如用前述方法更深入地追問,受訪者經
常會產生「難以言說」的狀況。
資料來源:阮明淑(2011)。台灣獨立紀錄片導演之個人隱性知識萃取與分類研究
79
結論
找出並實證不同專業領域隱性知識的萃取與表達
的共通性方法學;供知識管理領域參考。
80
Q&A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