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病针灸治疗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眼科病针灸治疗

眼科常见病针灸治疗
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洪 杰
1.眼 睑 下 垂
眼睑下垂又名 “上胞下垂”,重者称
“睑废”。是上睑提举无力、不能抬起,以致
睑裂变窄,甚至遮盖部分或全部瞳仁,影响视
力的一种眼病。 中医学认为,本病有先天、
后天之分。气虚不能上提,血虚不能养筋为其
主要病因病机。可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两虚,
或脾虚气弱,中气不足,或风邪客于胞睑,阻
滞经络,致气血不和;筋肉失养,经筋弛缓,
以致胞睑松弛无力而下垂。
[临床表现]
1·肝肾不足 自幼上睑下垂,不能抬举,眼无
力睁开,眉毛高耸,额部皱纹加深。小儿可伴有
五迟、五软。舌淡、苔白,脉弱。
2·脾虚气弱 起病缓慢,上睑提举无力,遮掩
瞳仁,妨碍视瞻,朝轻暮重,休息后减轻,劳累
后加重。伴有面色少华、眩晕、食欲不振、肢体
乏力甚至吞咽困难等症。舌淡、苔薄,脉弱。
3·风邪袭络 上睑下垂,起病突然,重者目珠
转动失灵,或外斜,或视一为二。伴眉额酸胀或
其他肌肉麻痹症状。舌红、苔薄,脉弦。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




治则:先天不足、脾虚气
弱――补肾健脾、益气养血,
针灸并用,补法;风邪袭络
――疏风通络、调和气血,
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以眼区局部取穴为主。
攒竹 丝竹空 阳白
三阴交


方义:攒竹、丝竹空和阳白均位于眼上方,
三穴合用可通经活络,调和局部气血而升
提眼睑;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的交会
穴,具有补脾益肾疏肝、养血荣筋、调和
气血的功效。
加减:先天不足加太溪、肾俞益肾固本;
脾虚气弱加足三里、脾俞健运脾胃、补气
养血,另加督脉百会升提阳气;风邪袭络
加合谷、风池宣通经络、疏风解表。
操作:

攒竹、丝竹空、阳白
既可相互透刺,又均
可透刺鱼腰穴;风池
应注意针刺方向、角
度和深度;百会穴多
用灸法。
2·其他疗法





(1)皮肤针:取患侧攒竹、眉冲、阳白、头临泣、
上眼睑――瞳子髎连线,轻度叩刺。隔日1次。
(2)神经干电刺激:取眶上神经与面神经刺激点 (耳
屏上切迹与眼外角连线中点)。针刺之后接电针仪,
眶上神经接负极,面神经接正极,电流强度以患者能
耐受为度。每次加分钟左右。隔日1次。
[按语]
1·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疗效。
2·对先天性重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 眼 睑 瞤 动


眼睑瞤动又名 “目瞤”。是因气血不和而
致眼睑不自主牵掣跳动的病症。相当于西医学
的眼轮匝肌痉挛。多为一侧发病,较少两侧同
病。偶然发生者无需治疗,可自行停止;少数
病例日久不愈,在病程晚期可有喎偏之变。
气血虚弱、筋脉失养、血虚生风为本病的主
要病因病机。或因久病、过劳、情志不遂等损
伤心脾,气血两虚,筋肉失养,以致筋惕肉瞤;
或因肝脾血虚,日久生风,虚风内动,牵掣胞
睑而振跳。
[临床表现]



眼睑不自主频繁振跳,重者可牵动口角乃至面
颊部肌肉发生抽动。在情绪紧张、疲劳、久视、
睡眠不足等情况下加剧,入睡后消失。
1·心脾两虚 胞睑跳动,时疏时频,劳累或
紧张时加重,怔仲健忘,纳差乏力,面白无华
或萎黄,唇色淡白,舌淡,脉细弱。
2·血虚生风 病程较长,胞睑振跳频繁,牵
拽面颊口角,眉紧肉跳,头昏目眩,心烦失眠,
苔薄,脉弦紧。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补益心脾、养血
熄风,心脾两虚――针灸
并用,补法;血虚生风
――以针刺为主,平补平
泻。

处方:以眼区局部和手、
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 四白 攒竹 丝竹空
合谷 太冲 三阴交 足三
里




方义:四白、阳白、攒竹、丝竹空均为眼周
穴,可调和眼周部位气血以熄风止痉;合谷
属手阳明多气多血之经,“面口合谷收”,
可通畅面部气血;合谷配太冲谓之 “四
关”,可养肝平肝、熄风止痉;三阴交、足
三里分别为脾经和胃经的腧穴,可补脾胃、
生气血,旺盛后天之本。
加减: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强化健
脾补虚的作用;血虚生风者加血海、肝俞以
增熄风止痉之力;上胞振跳加睛明、鱼腰;
下胞振跳加承泣、颧髎。
操作:

攒竹与丝竹空互相
透刺,或分别透鱼
腰穴;四白最好刺
入眶下孔中;其他
穴位常规针刺。
2·其他疗法






(1)耳针:取眼、神门、肝、心、脾。每次选2·3
穴,胞轮振跳频繁者强刺激,留针20 -30分钟;
或埋钦针、药丸贴压。
(2)头针:取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按头针疗
法常规操作。
(3)穴位注射:取翳风、阳白、下关、足三里。
用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B族注射液,每穴注入
0.5~1ml。
[按语]
1·针灸对本病的轻症有一定的疗效。但对病程
较长者疗效较差。
2·伴有颅神经受损症状者为继发性面肌痉挛,
应进一步检查。
3. 斜



视
斜视古称 “风牵偏视”、“双目通睛”。
是指双眼注视目标时黑睛向内或向外偏斜的眼
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麻痹性斜视。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脾胃之气不足,络脉
空虚,风邪乘虚侵袭,目系拘急而成;或肾阴
亏虚,肝风内动;亦或外伤,气血瘀滞,经筋
弛缓,目珠维系失衡而致。
[临床表现]




以一眼或双眼黑睛向内或向外偏斜,转动受限,
视一为二为主症
1·风邪袭络 发病急骤,伴有眼痛,上睑下
垂,头痛发热。舌红、苔薄,脉弦。
2·肝风内动 头晕目眩,耳鸣,面赤心烦,
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
3·瘀血阻络 有外伤病史,伤后眼偏斜,可
见胞睑、白睛瘀血,头痛眼胀,恶心呕吐,舌
红、苔薄,脉弦。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



治则:祛风、平肝、
化瘀、通络,以针刺
为主,平补平泻。
处方:以足少阳胆
经腧穴为主。
风池 合谷 太冲
太溪 光明


方义:风池、合谷善于祛风通络;太冲、
太溪分别为肝经、肾经原穴,滋阴潜阳、
平肝熄风;光明为胆经之络穴,与太冲合
用为原络配穴法,清泻肝胆、化瘀通络。
加减:内直肌麻痹加攒竹、印堂;外
直肌麻痹加瞳子髎、太阳;上直肌麻痹加
上明(眉弓中点、眶上缘下)、攒竹;下直
肌麻痹加承泣、四白;上斜肌麻痹加丝竹
空、上明;下斜肌麻痹加球后、四白。
操作:

风池穴应注意掌握针刺
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切忌向上深刺,以免刺
入枕骨大孔;针刺眼部
穴位尤其是眼眶内的腧
穴,手法要轻柔,避免
伤及眼球或引起眼内出
血。
2·其他疗法





(1)皮肤针:取眼眶周围腧穴及太阳、风池等,用
中强度刺激。每日1次。
(2)电针:以眼眶周围腧穴攒竹、四白、瞳子髎、
太阳为主,亦可配合四肢远端穴位如合谷、太冲、太
溪、光明、足三里等。进针得气后,选用疏密波或断
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隔
日1次。
[按语)
1·针刺治疗斜视效果肯定,对病程短者疗效较为满
意。眼肌麻痹针刺治愈后,远期疗效稳定。
2·多数报道认为眼周邻近取穴效果较好。
4. 青 光 眼


青光眼相当于中医学的五风内障 (青风、绿风、黄风、乌风、黑风)。
古人以风命名,说明病势急剧,变化迅速,危害严重。五风内障是本病
在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症状。青风、乌风的病情比较缓和;绿风、黑风
均属急重眼病;黄风为五风内障的后期阶段。五风瞳神皆有大小气色变
化,后期多有晶珠混浊,均属内障范畴,故称 “五风内障”。是我国主
要致盲性眼病之一。是以眼压增高、进行性损害神经纤维,造成头目胀
痛,视物昏蒙为主的综合征。包括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先天
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根据房角宽窄,可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
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是某些眼病或全身病的眼部并发症,主要因虹膜
周边前粘连导致眼压增高所致;先天性青光眼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主
的遗传性眼病。本节主要介绍原发性青光眼的辨证治疗。
肝开窍于目,肝火可以生风,肝阳可以化风,所以,本病的发生及发
展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又因本病属瞳神疾患,瞳神在脏属肾。肝肾同
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充盈,上奉目窍,方能视万物,察纤毫。若
情志内伤,痰湿阻络,风火上攻,阴虚阳亢,皆可导致气血失和,经脉
不利,玄府闭塞,气滞血瘀;或肝病乘脾,脾失健运,使眼内水液排泄
困难,神水郁积而酿成本病。
[临床表现]




1·肝阳暴亢 病呈急性发作,眼压甚高,头目剧痛,
眼部重度充血,视力急降甚或失明,性情急躁易怒,
小便黄,大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火瘀滞 眼压高,头、眼疼痛较甚,视力下降,
眩晕,胸脘满闷,恶心呕吐,小便黄,大便结,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
3·肾阳不足 眼压偏高,头目胀痛,瞳孔散大,视
物昏蒙,精神倦怠,纳差食少,畏寒 肢冷,夜尿频繁,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4·肝肾阴虚 眼压偏高,头目胀痛,瞳孔散大,视
物昏蒙,眩晕耳鸣,口燥咽干,心烦失眠,腰膝酸软,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


治则:肝阳暴亢、痰火瘀
滞――清热泻火、化痰通络,
只针不灸,泻法;肾阳不足、
肝肾亏虚――补益肝肾、明目
止痛,以针刺为主,补法或平
补平泻。
处方:以眼区局部取穴为主。
睛明 球后 太阳 风池 太冲
光明



方义:睛明、球后、太阳均为眼区部位腧穴,
既能疏通局部经气,又可清除眼部郁热;风
池属足少阳胆经腧穴,与眼络相通,泻肝胆
之火,清理头目;太冲、光明调和眼部气机,
降低眼压。
加减:肝阳暴亢加行间、侠溪平降肝阳;
痰火瘀滞加丰隆、大都化痰泻火;肾阳不足
加太溪、肾俞温补肾阳;肝肾阴虚加肝俞、
肾俞、太溪、三阴交滋阴潜阳;头目剧痛加
太阳、印堂点刺出血以急泻郁热,能较快地
改善症状,对保护视力具有较好的作用。

操作:晴明、球后按眼
区腧穴操作规程细心针
刺,谨防刺伤眼球和导
致眼内出血;风池应注
意掌握针刺的方向、角
度和深度;太阳、太冲
可点刺出血。
2·其他疗法







(1)三棱针:头目疼痛剧烈时取印堂、太阳、耳尖、攒竹、太冲。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每穴1-2滴。
(2)耳针:取眼、目1、目2)降压点、神门、肾、肾上腺、内分泌、
肝、肝阳1、肝阳2。每次选3-5穴,毫针强刺激,留针20分钟;或
埋针、药丸贴压。
(3)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2加654-2注入肝俞、肾俞穴,每穴
0·5m1。隔日1次。对小视野青光眼有提高视力、扩大视野的作用。
[按语]
1·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原发性青光眼如能早期诊治,大
多数是完全可以治愈的。若治之不力或误治,则有失明之虞。
2·患者应调节情志,忌怒戒躁;避免过劳;忌食辛辣食物。
5. 暴盲


暴盲是眼科的常见急症之一,是由视衣 (视网膜)、目
系 (视神经、眶内血管和视路等)脉络阻滞,气机郁闭,
导致神光离散,而出现视力急剧下降以致失明的眼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多种急性视力障碍眼底病,如视网膜
中央动脉阻塞、眼底出血和急性视神经炎以及由脑炎、
鼻窦炎、糖尿病、各种中毒及传染病、维生素缺乏等
原因引起的眼睛突然失明。以单眼发病为多。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暴怒惊恐、气滞血瘀,致目
系脉络阻塞;或热邪上窜,肝阳化风,上乘于目,致
神光离散;或气血瘀阻日久,视衣、目系脉络闭塞,
致气血俱虚,目窍失荣。
[临床表现]




发病急骤,一眼或两眼突然失明,有时又会自然缓解,
恢复视力。可反复发生,最终失明不能恢复。患眼外
观多无异常,但眼底变化却很复杂,可见动脉阻塞性
改变、视神经乳头色淡或水肿、视网膜动脉变细等。
1·气滞血瘀 暴怒、惊恐之后突然发病,情志郁结,
头晕头痛,耳鸣,胸胁胀满,舌紫镭、苔薄,脉细。
2·肝阳化风 突然失明,头晕耳鸣,面时潮红,烦
躁易怒,手足麻木,舌红、苔薄,脉弦。
3·气血两虚 眼内脉络瘀阻日久,视力难复,头晕
乏力,面色淡白,自汗,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



治则:气滞血瘀――行气活血、
化瘀通络,肝阳化风――平肝熄
风、清肝明目,均只针不灸,泻
法;气血两虚――补益气血、养
血明目,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眼区局部和足少阳经
腧穴为主。
晴明 瞳子髎 风池 太冲
光明



方义:睛明、瞳子髎位于眼部,为治眼病
的要穴,具有活血通络、行气明目的作用;
风池为胆经的腧穴,具有平肝熄风、清肝
明目的功效;目为肝之窍,肝经原穴太冲
可清肝活血明目;光明以疗眼疾为专长,
与太冲合用属原络配穴法。
加减:气滞血瘀加合谷、膈俞理气开郁、
活血化瘀;肝阳化风加行间、太溪育阴潜
阳;气血两虚加三阴交、足三里补气养血
明目。

操作:睛明按眼区穴位操
作规程针刺,防止伤及眼
球或致眼内出血;风池应
注意掌握针刺的方向、角
度和深度,避免刺入枕骨
大孔,伤及延髓;余穴常
规操作。
2·其他疗法






(1)耳针:肝、胆、内分泌、耳尖、神门、肾上腺。
毫针浅刺或埋钦针;耳尖还可点刺出血。
(2)穴位注射:取瞳子髎、风池、合谷、外关、光
明。用维生素Bl或B12加0.5%盐酸普鲁卡因0.2m1,
每穴0.5ml。
[按语]
1·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不完全性阻塞较完全性阻塞效果为好。但因本病病情
急重,为及时抢救视力,必要时应使用西药。由视网
膜中央动脉阻塞而致者宜配合应用血管扩张剂,如吸
入亚硝酸异戊醋或含服硝酸甘油片等;视神经乳头充
血水肿者可配合应用皮质激素之类。
2·避免惊恐,克制恼怒,可相应减少本病的发生。
6.中心性视网膜炎


中心性视网膜炎是常见的慢性眼底病。是由机
体内外环境的不利因素,如精神紧张或兴奋、
脑力劳动过度以及病灶感染等所引起的中枢神
经功能失常而产生血管痉挛,使视网膜的血液
循环和营养发生障碍,以致血球或血浆外渗而
损害视网膜的功能。属于中医学 “神瞻昏
渺”、“视正却斜”、“视大变小”、“视晴
有色”等的范畴。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单眼发
病,眼底受累部位主要局限于黄斑区。有自愈
和复发倾向。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情志失调、肝气失
疏、气血阻滞或久视伤血、肝血亏虚、目窍失
养而致。
[临床表现]


眼睛外观多无异常,初起自觉中心视力减退,视物变
形,注视性暗影,对青、黄色色觉障碍。随着病情发
展,眼前出现阴影一片,甚至呈现青、绿、蓝、碧、
赤、黄之色。若日久失治,则发展为视神经萎缩。
眼底检查:早期黄斑部水肿,呈圆形或椭圆形,略隆
起,与正常的视网膜交界处常有一反光轮或反光弧,
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1周后,黄斑区常有黄白色渗
出点或细碎之渗出物。一般经过1~3个月病变转入恢
复阶段,水肿和渗出物逐渐吸收,可不留任何痕迹,
中心凹反射重见,视力提高或完全恢复。反复发作者
可遗留不规则尘埃状色素沉着。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




治则:初期活血通络、
调理气血,平补平泻;后
期补益肝肾、养血明目,
补法。
处方:以眼区局部和足
少阳经腧穴为主。
睛明 承泣 球后 瞳子髎
风池 太冲 光明



方义:睛明、承泣、球后、瞳子髎均为眼
部腧穴,可疏通局部气血;风池属足少阳
经,功善清理头目,光明可加强活血明目
的作用;太冲为肝经的原穴,与光明原络
互用,养肝明目。
加减:气滞血瘀者加合谷、膈俞化瘀通
络;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三
阴交调补肝肾;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三
阴交益气养血。

操作:睛明、承泣、球后
按眼部腧穴操作常规谨慎
针刺,避免刺伤眼球和导
致眼内出血;风池穴应注
意掌握针刺的方向、角度
和深度,最好能使针感向
眼球传导;余穴常规针刺。
2·其他疗法





耳针:取眼、肝、肾、神门等穴。埋针或用
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自行按压3~5次。
[按语]
1·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疗效。西医尚无理想药
物治疗。
2·治疗期间,应畅达情志,注意休息。
7.视神经萎缩



视神经萎缩是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索广泛损害,出
现萎缩变性。以视功能损害和视神经乳头苍白为主要
特征。是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慢性眼底病,也为致盲
率较高的一种眼病。成为诸多内障眼病的最终结局。
视神经萎缩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如视网膜、
视神经的炎症、退变、缺血、外伤、遗传等因素,眶
内或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压迫,其他原因所致视乳头水
肿、青光眼等均可能引起视神经萎缩。
本病属于中医学 “青盲”、“视瞻昏渺”的范畴。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精血虚乏、目窍萎闭、
神光不得发越于外;或目系受损、脉络瘀阻、精血不
能上荣于目所致。
[临床表现]



患眼外观无异常而视力显著减退,甚至完全失
明。视野改变与视力减退同步发展,视野呈向
心性缩小,以红绿色视野缩小最为显著。瞳孔
反应因视神经萎缩轻重不同而迟缓或消失。
眼底检查:原发性者视乳头苍白,边界清楚,
筛板可见,视网膜血管正常,晚期可变细;继
发性者视乳头色灰白或污白或蜡黄,边界模糊,
视乳头常被发炎或水肿后所产生的大量神经胶
质纤维所掩盖,因而筛板不可见,视网膜动脉
变细,静脉正常或稍细,视乳头附近之血管常
有白色包膜。
1·肝气郁结 情志不舒,急躁易怒,郁闷
胁痛,口苦,舌红、苔薄,脉弦。

2·气血瘀滞 有头或眼部外伤史,头痛,
眩晕,健忘,舌色暗有瘀斑,脉涩。

3·肝肾亏虚 双眼干涩,头晕耳鸣,咽
干颧红,遗精腰酸,舌红、苔薄,脉细数。
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




治则:肝气郁结、气血瘀滞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只
针不灸,泻法;肝肾亏虚――
补益肝肾、养精明目,以针刺
为主,补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眼区局部和足少阳
经腧穴为主。
球后 睛明 承泣 风池 太冲
光明



方义:球后、睛明、承泣皆位于眼部,旨在通
和眼部气血;风池属足少阳经,内通眼络,通
络明目;太冲为肝经的原穴,光明为胆经之络
穴,原络互用,以疏肝理气、养肝明目。
加减:肝气郁结加行间、侠溪疏肝解郁;气
血瘀滞加合谷、膈俞行气活血、通络明目;肝
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太溪加强补益肝肾、养
精明目的作用。

操作:球后、睛明、承泣均
按眼区腧穴常规操作,可适
当深刺,但应注意避免伤及
眼球和血管;风池穴应把握
好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浅,
最好能使针感向眼部传导;
余穴常规针刺。
2.其他疗法



(1)皮肤针:取眼眶周围、风池、膈俞、肝俞、胆俞。眼区轻度
叩刺至潮红,其余部位及经穴施以中度叩刺。隔日1次。
(2)耳针:取肝、肾、皮质下、枕。埋针或药丸按压,每日自行
按压3-5次。
(3)头针:取额旁二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针刺得气后快
速捻转,200次/分钟,留针3-6小时,留针中可加用脉冲电流刺
激。隔日1次。




[按语]
1·视神经萎缩至今尚无满意的疗法。针灸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可控制病情发展,促进康复,提高视力,延缓致盲。
2·注意生活起居,调节情志,戒恼怒,不过劳。
8. 视网膜色素变性


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以视网膜光感受器和色素上皮功能进
行性受损为主要特征的一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其遗传
方式可有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和性连锁隐性遗
传。常为双眼同病,男多于女,幼年发病随年龄增加而
病情加重。
本病属于中医学 “高风内障”、“高风雀目”的范畴。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日:高风内障之症,两眼至
天晚不明,天晓复明,缘肝有积热,肾终虚损,乃阳微
阴盛也。天晚阴长,则天时之阴,助人体之阴,能视顶
上物,不能下视诸物。至天晓阳长,则天时之阳,助人
身之阳,两眼复明矣。
本病的形成系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肝肾亏损、
精血不足;或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致使脉道不得充盈,
血流滞涩,目失所养而神光衰微,夜不见物,视野缩小。
后期常因脉道闭塞,气血失养而失明。
[临床表现]





进行性视力减退、夜盲、视野缩小以及眼底的色素性视网膜
病变。有时中心视力至晚期才受影响。
眼底检查:早期多正常或视网膜显示污秽,赤道部可见少
许骨细胞样色素沉着,有的盖于血管之上。中期可见视乳头
呈蜡黄色萎缩,视网膜动脉、静脉普遍狭窄,末梢尤其明显,
中间部蜘蛛状或骨组织样色素沉着向周边及后极部扩散,亦
有呈虫蚀状者,同时可有色素脱失,黄斑色暗。晚期视乳头
黄白,视网膜青灰,动脉细,但不被血线和白鞘包绕,色素
沉着可为团块状,可透见硬化的脉络膜血管,黄斑部可有色
素脱失、色素沉着、囊样变性及视网膜前纤维增生。
视野检查:环状或岛状暗点,逐渐扩大融合,成为典型环
状暗点。应用自动静态定量视野仪可于病变早期发现动态视
野异常之前病变,对应区域内视网膜对比敏感度降低,光阈
值增高。
另外,视觉电生理检查、色觉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暗适应检查均可出现相应的异常变化。



1·肾阳不足 初起入暮或黑暗处视物不清、行动困难,
至天明或光亮处视力复常。日久 加重,视野逐渐缩小
甚至如管状,仅见眼前事物,不能看到周围空间,行
动极为困难,最终 可失明。伴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淡,脉沉。
2·肝肾阴虚 眼部主症同上,伴眼内干涩不适、头
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3·脾气虚弱 眼部主症同前,伴面色淡白、纳差食
少、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



治则:肾阳不足、脾气虚弱
――补益肝肾、健脾益气,针
灸并用,补法;肝肾阴虚――
滋阴养血、补精明目。
处方:以眼区局部和足少阳经
穴为主。
睛明 球后 翳明 风池 养老
足三里 太冲 光明



方义:睛明、球后均为眼部腧穴,可疏通眼部气血而
明目;翳明、风池为邻近取穴, 加强疏通眼部气血的
作用;养老是治疗眼疾的经验效穴;足三里既可疏通
眼部的经络以补气养血,又可益气明目;目为肝之窍,
肝经原穴太冲配胆经络穴光明为原络配穴, 滋养肝血
而明目。
加减:肾阳不足加肾俞、命门、关元以温补肾阳;
肝肾阴虚加肾俞、肝俞、太溪以滋补肝肾;脾气虚弱
加脾俞、三阴交以补脾益气。另外,眼周的攒竹、丝
竹空、瞳子髎、承泣等穴均可与上述眼部穴位交替使
用。

操作:睛明、球后二穴按眼
部腧穴操作常规谨慎针刺,
以免伤及眼球和血管;翳明、
风池二穴的针感最好能向眼
部传导。
2·其他疗法





(1)耳针:取目1、目2、肝、肾、心、胆。每次选3
穴,毫针浅刺,留针30分钟;或用埋针法、药丸贴压
法。
(2)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l、维生素B12或灵芝注射
液,在双侧肝俞、肾俞穴交替注射,每穴0·5m1。隔
日1次。
[按语]
1·由于本病是一种遗传病,病因病机尚不清楚,故目
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针灸治疗有一定效果。
2·做好遗传咨询工作,尽可能防止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