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10-Moral_Psychology2013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wk10-Moral_Psychology2013

道德判斷:情緒或認知?
兼談道德心理學的研究進路
陳舜文
國立清華大學
學習科學研究所
綱要
 當代道德心理學的基本立場
 道德判斷的三種傳統模型及其疑難
 道德判斷的「雙重歷程模型」
 道德心理學的研究進路與知識網
當代道德心理學
當代道德心理學的基本立場


當代道德心理學(Moral psychology)綜合演化心理
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認知神經科學
(cognitive neuroscience)、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以及文化心理學(cultural psychology)
等學科,從經驗科學的角度,探討人類的道德判
斷、道德情緒與行為之歷程與影響因素。
道德自然主義(moral naturalism):探討道德議題時,
不涉及任何超自然或超驗的因素。(Flanagan,
Sarkissian, & Wong, 2008)
當代道德心理學

•
•

•
•
•
人究竟是如何進行道德判斷?進行道德判斷的
心智歷程為何?
道德判斷究竟是出自理性的認知推論?或是依
據情感直覺?(理性論 vs 情緒論)
道德判斷是否有人類普同性?抑或是文化相對?
(普世主義 vs 相對主義)
道德判斷歷程的三種傳統模型:
心理理性論 (Psychological rationalism)
情緒直覺論 (Sentimental intuitionism)
雙途論 (Dual-pathway model)
道德判斷傳統模型
道德判斷的傳統模型

心理理性論(Psychological rationalism)
•
道德判斷是源自內在的理性認知能力或官能。
約1970年代開始,Kohlberg 道德發展理論成為主
流。其理論依循Kant的認知主義倫理學傳統。
道德判斷傳統模型
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簡述
• Kohlberg (1927 - 1987) 依循Piaget對發展的基
本觀點,建立複雜的道德發展理論。約自1970
年代開始,成為道德心理學的主流理論。
• 使用道德兩難的故事作為研究材料,連續數年
研究一群約十至十七歲的男孩。
• 道德兩難測試中,參與者必須對特定行為做出
道德上「對」或「錯」的判斷,並且清楚說出
判斷的理由與推論。分析重點不只在於對或錯
的判斷,更重要的是:基於什麼理由而做出判
斷。
Kohlberg的道德兩難例題
道德發展層次與階段
推理依據
道德前成規期
(pre-conventional )
約七歲至十歲
此時期的道德觀念是由外在界定,以
避免懲罰或獲得獎勵為考慮。95%的
七歲孩童處於此層次。
階段一
他律的道德觀
(morality of
punishment and
obedience)
階段二
工具式利己道德觀
(morality of naive
instrumental hedonism)
此時孩童盲目遵從權威,道德判斷的
主要特徵是為了避免受到懲罰。
(是否會因讓太太死亡,或是會因犯罪
而受到懲罰。)
以自我利益為中心,且會權衡風險。
(這樣做我可能得到什麼好處?有多
大風險?)
道德成規期
(conventional morality)
約十至十六歲
瞭解個人行為會影響社會整體利益。
社會規則已經內化,遵守規矩是因為
遵守規矩是一件「對的事」。
階段三
人際規範道德觀
(morality of maintaining
good relationship)
此時期孩童希望被周遭人士視為善良
乖巧,道德決定是基於他人之讚許或
為了維持良好社會關係。
階段四
(我這樣做才能與人維持良好關係)
此時孩童認為道德是由規則和法律界
定,法律與規則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工
社會秩序道德觀
具。無論是贊成救助生命或保護私人
(morality of maintaining 財產,都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
social order)
(我應該維護社會秩序)
道德後成規期
瞭解道德反映的是重要潛在原則。
(post-conventional morality)雖然實際作法可能因情境而異,
但原則是相同的。
約十六歲之後
階段五
社會契約道德觀
(morality of social contract)
此時認為社會行為的規則是為了
共同利益的社會契約,但權威並
非永遠正確,而且有時個體權利
重於法律。
階段六
此時認為法律和規則是由抽象的
普世倫理價值所證成,例如人類
普世倫理原則道德觀
(morality of universal ethical 生命的價值和尊嚴的價值等。
principles)
道德判斷傳統模型

Kohlberg 道德發展理論受到的批評
•
道德判斷受情境脈絡影響,反應並不穩定。
性別差異:Gilligan (1982) 認為除了注重理性與正
義原則的道德觀之外,還有強調特殊人際關係中
之義務、關懷與照顧的道德觀。
文化差異大,尤其是北美與西歐以外的人們較少
出現「後成規期」之反應。
此理論是否帶有文化價值偏誤?
此理論只探討道德推理能力與發展形式,未顧及
道德情緒。
但日常生活中,道德事件常引發強烈情緒反應,
豈是如此冷硬?
•
•
•
道德判斷傳統模型
道德判斷的傳統模型

情緒直覺論(Sentimental intuitionism)
•
人知覺到特定事件後,會馬上產生情緒反應,道
德判斷源由而生。認知推論只是事後為情緒直覺
找理由。
依循Hume的觀點:理性是情感的奴隸。
道德判斷傳統模型
•
許多心理學研究顯示,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是
依靠下意識的直覺與情緒進行道德判斷,而不是
依靠理性的認知推論。例如:道德錯愕 (moral
dumbfounding)反應。 (Haidt, 2001, 2012)
道德判斷傳統模型

道德錯愕的例子
•
食用大體
•
合意亂倫
道德判斷傳統模型
道德判斷的傳統模型

•
雙途論(Dual-pathway model)
道德判斷同時涉及情緒與認知成份,兩者為不同
心智運作路徑,可能協同也可能發生衝突。
主要根據當代神經科學之研究發現(Damasio, 1994;
Greene et al.,2001)
道德判斷傳統模型
傳統道德判斷模型的疑難

當代「情緒直覺論」者常與「雙途論」者聯合
起來(統稱為反理性論者),對「理性論」觀
點提出質疑。理性論者除了回應之外,亦對反
理性論提出批評。
道德判斷傳統模型

•
•
•
當代反理性論者對理性論觀點提出質疑
認知推論並非人們作出道德判斷的必要條件,
更不是充分條件。人們常常靠直覺便可作出不
錯的判斷。
某些重刑犯智力與推理能力正常,但其道德情
緒卻違常(例如欠缺同情心),其道德判斷與
行為亦有異於常人。
援引演化心理學與動物行為學的觀點,認為道
德情緒與直覺有助於社會動物的生存與適應,
也具有跨物種之間的連續性。
道德判斷傳統模型

•
•
•
理性論者的主要回應
懷疑反理性論者的研究方法以及實驗的效度。
採納一部分情緒直覺論的觀點,認為人的確有
時會依靠情緒與直覺作出判斷,但這不代表人
完全沒有以理性作出道德判斷的能力。
區分不同的「理性」或理性論立場,或者採取
較弱的理性論觀點,亦即不把理性認知因素視
為道德判斷的必要條件或充分條件,只視為是
影響因素之一。
道德判斷傳統模型

•
•
理性論者亦對反理性論者提出批評
反理性論者無法良好地說明或區辨人類與其他
物種(尤其是其他靈長類)在道德判斷和道德
行為上的重要差異,例如:人可以作出公正無
私的判斷,並且重視道德判斷之間的一致性。
人類具有獨特的認知與行為特徵,包括抽象思
考、使用語言、揣測他人意圖、協同合作等心
智與行為能力,這些能力不太可能與人類的道
德判斷毫無關聯。
雙重歷程模型
雙重歷程模型 (Dual-process model)
主要論點:
 道德判斷牽涉自動歷程(automatic process)與
精緻歷程(elaborated process)。
 自動歷程與精緻歷程都包含情緒與認知成
分。
 除了生物生理層面之因素外,人類的道德
判斷也與情境或社會文化因素有關。
雙重歷程模型
雙重歷程模型

•
•
•
許多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的社會知覺與判斷,
包含兩種不同的心智運作形式或系統。
日常判斷決策的兩種心智系統(Kahneman, 2003,
2012):System 1 和 System 2。
態度說服的推敲可能性模式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Petty & Cacioppo, 1986; Petty
et al., 2005)
社會歸因的兩階段歷程 (Two-step process of
attribution) (Gilbert, 1989, 1993)
雙重歷程模型
雙重歷程模型

現代飛機之比喻
「自動駕駛」與「手控駕駛」兩種運作形式。
雙重歷程模型

道德判斷牽涉自動歷程與精緻歷程。
•
自動歷程:快速、自動化、費力少,而且常常
是下意識的判斷與反應歷程。
精緻歷程:耗時、主動、花費精神,且有意識
的判斷反應歷程。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依靠自動歷程處理事務。
如此較有效率,且通常不致發生太大問題。
當面臨特定事件或情境時(例如思考複雜的道
德兩難問題),人可以啟動或進入精緻歷程,
仔細盤算思考。
•


雙重歷程模型
雙重歷程模型 (部分圖示)

道德判斷牽涉自動歷程與精緻歷程。
雙重歷程模型

•
•
•
何時可能啟動精緻歷程?
當情緒與認知發生衝突或
導致不一致結論時。
注意到事件結果不符合預
期時。
受到外界或他人提醒,被
要求思考與自己判斷或觀
點相反之論點時。
雙重歷程模型


•
•
•
無論是自動歷程或精緻歷程,都包含情緒與認
知成分,只是倚重的程度與形式可能不同。
自動歷程雖然常依靠情緒,但仍包含一些快速
且下意識的認知運作。
素樸的效益判斷:兩害相權取其輕。
心智基模(schemas):個體組織社會世界之知識
的心理架構,包括對於特定社會事物所抱持的
刻板印象(stereotypes)。
心理捷思(heuristics):便利性(availability)、象
徵性(representativeness)、定錨(anchoring)等
(Tversky & Kahneman, 1974)。
雙重歷程模型

•
•
精緻歷程主要是複雜或精細的認知思考歷程
(邏輯分析、批判思考等),但仍包含某些情
緒成份。
同理心(empathy)之研究顯示,如果個體能夠主
動想像與思考受難者的處境或生活,即使沒有
真正見到受難者,也能提升助人行為 (Batson
et al, 2004)。
根據動物行為學研究,同理心可分為不同層次,
高層次的同理能力展現在大腦較為發達的生物
(de Waal, 2006)。
雙重歷程模型
雙重歷程模型 (部分圖示)
 自動歷程或精緻歷程都包含情緒與認知成分。
雙重歷程模型


•
•
除了生物生理層面之因素外,人類的道德判斷
也受到社會情境與文化價值系統所影響。
情境因素之影響
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情境線索會促發
(priming)人們的心智基模,進而影響其道德判
斷與行為(Shariff & Norenzayan, 2007)。
人亦容易受到權威人士與角色規範所影響,作
出嚴重傷害他人之舉動。例如Milgram (1974)
的電擊實驗,以及 Zimbardo (2007) 的模擬監
獄研究。
雙重歷程模型

•
•
•
文化價值系統
文化心理學研究顯示:文化價值觀會影響人們
的知覺與注意力、思維模式、對社會事件的詮
釋方式,以及自我概念等心智運作。
道德發展的跨文化研究發現,Kohlberg道德發
展理論的後期階段具有文化差異,並非普世皆
同,而且受到教育所影響。
另一方面,人亦可能透過精緻歷程,主動且有
意識地對所處文化社會進行思考與反省,透過
社會施為,進而改變既有價值觀與制度。
雙重歷程模型
雙重歷程模型
 道德判斷與情境脈絡或社會文化有所關聯。
雙重歷程模型
小結
 雙重歷程模式強調直覺對於人們生活的重要性,
人類的「自動歷程」很可能是經由長期演化而留
存下來的心智運作。
另一方面,人類的心智也具有獨特性,亦即可採
取有意識、需耗費精力的「精緻歷程」 。
 「自動歷程」與「精緻歷程」都包含情緒與認知
成分。
 人類的道德判斷不但具有演化而來的生物或生理
基礎,也與文化社會因素有關。當代道德心理學
必須同時顧及生物生理與社會文化層面。
雙重歷程模型
小結
 人類的心智(mind)如同一個工具箱,裡面充滿各
式工具,包括:自動歷程與精緻歷程中的知覺、
記憶、情緒、感覺、歸因和思考方式等,這些心
智工具可幫助人在社會世界生存與行動。
 雖然每個人類個體具有許多相同或類似的心智工
具,但隨著個人成長,他所處的文化會影響其最
常用哪些工具,形成分殊的「心態」(mentalities)。
 道 德 多 元 論 (moral pluralism): “One mind, many
mentalities; universalism without the uniformity.”
(Shweder et al., 2006)
道德心理學研究進路
道德心理學的研究進路
 當代道德心理學(Moral psychology)綜合演化心
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社會心理學,以及文化
心理學等學科,從經驗科學的角度,探討人類
的道德判斷、道德情緒與道德行為之歷程與影
響因素。
 這些學科或次領域各從什麼角度切入道德心理
學的議題?彼此之間的關聯為何?
道德心理學研究進路

演化心理學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根據當代生物學的演化論,以物種適應性、基
因選擇等觀念,解釋人類的心理與行為。相關
議題包括:攻擊行為、利他行為、同理心之演
化等。
•
其他動物—尤其是大猿類(如黑猩猩)—是否
可能表現出如同人類的道德反應?
Frans de Waal 的TED演講短片
道德心理學研究進路

認知神經科學 (Cognitive neuroscience)
從認知心理學與腦科學的角度探討人類的心智
和行為,相關議題包括:道德情緒、道德判斷
或行為與大腦活動或結構之關聯。
•
「同理心」與腦部哪些部位的活動有關?
Rebecca Saxe的TED演講短片
道德心理學研究進路

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探討社會情境如何影響人們的心智與行為,相
關議題包括:服從權威、社會角色、從眾等現
象。
•
服從權威可能使人作出嚴重的壞事?
Milgram的實驗顯示:六成以上的人會因服從
權威,而作出嚴重傷害他人之事(給予強烈電
擊)。
服從電擊實驗之相關短片
道德心理學研究進路

•
文化心理學(Cultural psychology)
基於人類學之研究,比較不同文化社會中人們
的心理與行為模式,或探討特定文化社會(例
如華人社會)中,人們特殊的心理與行為現象,
例如特定道德觀與相關行為。
對華人而言,最重要的道德是什麼?
儒家文化重視孝道與社會義務、美國文化重視
自主自由、某些南亞社會重視純淨與聖潔。
道德心理學研究進路
道德心理學的知識網絡
巨
觀
演化心理學
文化心理學
道德心理學
微
觀
社會心理學
文化社會
認知神經科學
生物生理
Thanks!
陳舜文 Email: [email protected]
雙重歷程模型
便利性捷思 (availability heuristic)
依據腦中最容易想到的相關例子做為判斷的基
礎。
英文單字中,r 字開頭的字彙較多(如 replay),
還是第三個字母為 r 的字彙較多(如 normal)?
 象徵性捷思 (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利用對象與某種事物典型的相似程度來作歸類
與判斷。
你會買哪一張彩券:11111 或 49185?


倫理學自然主義(moral naturalism):探討
道德議題時,不承認任何超自然或超驗
的因素。(Flanagan, Sarkissian, & Wong,
2008)
他律
工具
人際
社會
契約
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