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1: 資訊系統之開發與採購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Chapter 11: 資訊系統之開發與採購

Chapter 11: 資訊系統之開發與採購
1.
系統開發方法論
製作資訊系統藍圖的方法及工具
方法論的特色
包含系統開發至運轉維護的處理程序
讓處理程序能圓滿運作
產生高品質的資訊系統
2. 傳統系統開發生命週期
七個階段的開發過程 ( 瀑布型開發模型 )
規劃
分析
設計
建置
測試
安裝
維護
傳統系統開發方法的特色
一個階段完成才進入下一個階段
當後續階段出現問題時必須回頭修改前階
段的錯誤
規劃階段
四種可行性研究
技術
經濟
作業
時程
:
:
:
:
現有的技術可否解決問題
組織之財力 / 投資報酬率
人員的抗拒 / 組織內的政治鬥爭
規劃完成的資源及時間是否合理
分析階段
系統分析師 (System Analyst) 深入瞭解
企業的需求並提出新系統的解決方案
使用技術與工具
資料流程圖 ( Data Flow Diagram )
電腦輔助軟體工程 ( CASE )
設計階段
描述如何建置資訊系統
邏輯設計 : 系統細節之機能描述
實體設計 : 系統建置處理細節
階段結束時應凍結設計規格
系統範圍擴充 (Scope Creep)
某處理機能之改變或擴充 (Feature Creep)
建置階段
程式撰寫通常是最困難及費時的工作
企業也可以考量外購軟體或將程式撰寫工
作外包
程式撰寫的輔助工具
程式流程圖
擬碼 ( 結構化中文 / 英文 )
程式流程圖範例
測試階段
程式設計員自行測試模組程式
上下游模組程式間之聯結測試
系統測試
模擬系統環境之測試
在真實環境中進行測試
安裝/系統轉換階段
資料轉換
使用者訓練
系統安裝的策略
系統直接轉換 (Direct Cutover)
平行轉換 (Parallel Conversion)
單點實驗轉換 (Pilot Testing)
子系統逐步轉換 (Staged Conversion)
維護階段
資訊系統之成本 80% 來自維護工作
系統維護的目標
修改系統內的錯誤
系統功能的改良
逐步改善系統內之處理機能
新增系統機能
傳統開發方法的缺失
開發時間冗長
成本高
修改彈性差
使用者僅在分析階段及安裝階段參與
3. 其他的系統開發方法
雛型系統開發
開發團隊取得部份使用者需求即建構雛型系統
使用者試用雛型系統並提供修改建議
開發團隊根據使用者的回饋修正雛型系統
使用者提供建議、開發團隊修正系統的過程持
續進行,直到使用者滿意或發現系統不可行
根據雛型系統微調或重新撰寫系統
倘若雛
型系統
之效率
差必須
重新撰
寫系統
使用者協同開發系統 (JAD)
使用者加入開發團隊制定需求並開發雛型
用在需求分析的時間相對較低
經由密集開會取得系統需求的共識
使用者的高度投入提升系統被認同的程度
快速應用系統開發 (RAD)
結合 Prototype, JAD 及 整合型開發工具
(ICASE) 縮短系統開發時間
ICASE 工具內容
分析設計圖形繪製
依據分析師設計的圖形自動產生程式碼
物件導向開發方法(OOAD)
分析設計以物件取代處理流程
界定系統中的物件並描繪其屬性及處理作業
效益
降低系統開發時間
可以產生高品質的系統
4. 軟體採購及工作外包
套裝軟體之採購 (COTS)
整體成本較低
可能無法包含所有的需求機能
開發流程
規劃
分析
廠商建議書徵求文件
評估使用者建議書
安裝
維護
廠商建議書徵求文件(RFP)
詳細描述新系統的需求並邀請有意販售的
廠商提出建議書(Proposal)
建議書之內涵
概略描繪現有系統
說明新系統之特殊機能規格
建議書之評估指標及項目
公司預算上限
開發時程表規劃
其他相關資訊
三種建議書的評估方法
檢驗是否滿足 RFP中 揭示的 特殊需求
系統機能處理實作 ( Demonstration )
測試系統處理能力 ( Benchmarking )
工作外包
將一些資訊系統機能委託外部廠商開發
工作外包的優點
降低系統開發的成本
取得較佳的品質
企業可將心力放在核心業務上
必須與外包廠商訂定系統驗收規定
(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