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王嘉毅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西北师范大学王嘉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研制过程与主要内容
西北师范大学
王嘉毅
主要内容

《纲要》的研制过程

《纲要》提出的教育发展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
《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一、背景与过程
(一)过程

新一届政府的工作重点

2008年3月24日国务委员刘延东指示

2008年6月2日中央领导人的批示

2008年8月11日启动会议

2008年8月30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

2008年11月起草领导小组会议

2008年12月教育部党组会议

2009年1月36个专题调研

2009年2月公开征求意见

2009年4月专家咨询会

2009年5月初稿与中央领导的批示

2009年月6月正式稿与专家咨询会

2009年9月专家咨询会

2009年11月汇报、修改会议

2010年2月公开征求意见会

2010年4月15日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审议
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

2010年6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

2010年7月13-14日全国教育大会

2010年7月15日贯彻落实全教会会议
(二)已有的基础
 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 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
 2020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三)主要任务

制定2020年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
提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
战略和政策措施;

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思路和重大措施;

确定未来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领域;

建立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
(四)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
关于义务教育巩固与提高的问题

关于农村教育发展问题
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
关于高等教育发展问题

关于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

关于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问题

关于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
关于教育发展的保障尤其是经费保障问题。
10大专题

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
推进素质教育研究;

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
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
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
教育公平与协调发展研究;

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

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
(五)制定《纲要》的工作要求

国际现状与趋势;

我国现状分析;

未来需求分析;

战略目标与发展思路;

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

战略对策。
(六)委托有关机构开展调研(一)
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中国
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发展
研究基金会、中国青少年研究基金会;

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
九三学社、台盟;
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
教育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教育战略
协会、中国民办教育学会;
(六)委托有关机构开展调研(二)

中央教科所;

驻外机构开展专题调研;

北京、辽宁、上海、江苏、河南、湖南、广东、
重庆、新疆;

委托世界银行进行平行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OECD、欧盟委员会开展咨询。
咨询专家

100名咨询专家;

38人,经济、科技、文化、社会领域;

36人,教育领域;

9人,海外专家;

9人,主管教育的副省长;

8人,民主党派负责人。
公开征求意见

2009年1月-2月,220万条;

2009年,6-9月文本2万余条;

2010年1-2月,250万条;

2010年,两会代表2万余条。
二、《纲要》提出的未来教育发
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
优先发展

育人为本

改革创新

促进公平

提高质量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
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具体包括:
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表一
人力资源发展主要指标预测及国际比较
中国
人力资源发展水平
2007年
20-59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2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20-59岁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OECD国家
2020
年
2005年
11.0
11.4
11.9
13.5
8.0
20.0
26.0
注:OECD国家的主要劳动人口年龄组的统计口径为25-64岁.
(三)战略主题

坚持德育为先

坚持能力为重

坚持全面发展
(四)重点突破的关键问题

抓住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通过实施若
干重大工程,集中解决如下主要问题:
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发展滞后的问题;
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解决校舍安全以及均衡发展的问题,
有效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
解决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尤其是实习实训条件差、基础能力建设滞
后、培养质量差的问题,加强农村薄弱普通高中改造,加快高中阶
段教育的普及;

着力增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
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渠道窄、条件差、效果不理想的问
题,扩展职业教育服务面向,提高职业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三、《纲要》关于未来高等教育
发展的规划
(一)未来20年,经济社会发展
的特点

2020年,总人口14.1亿;

18-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8350万;

城市化水平57.5%;

国内生产总值60万亿;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0亿人民币,约合8000
美元。
到2020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形
态将发生重要变化

我国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中国制造到中
国创造;

地区经济结构将进一步完善 ;

社会建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
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

扩大开放;

深化改革;

科学发展;

提高质量。
(三)高等教育发展目标

2012年,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的比例更加合理,
达到1%;

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5%;

2020年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1.2%;

在学总规模达到3360万人左右;

毛入学率达到40%。
表二 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
毛入学
率
23%
40%
45%
50%
高等教
育规模
2700万
3360万
3750万
4150万
需增加
640万
需增加
1050万
需增加
1475万
增加数
表三
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
单位:万人
2007年
2012年
2020年
高等教育规模
2700
3170
3500
其中:普通本专科
1885
2260
2500
研究生
120
150
225
研究生与普通本专科
的比例(%)
6.3
7.0
9.0
指标/项目
表四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
2007
2012
2020
2000
2200
3050
在学研究生
119.5万
150万
192万
普通本专科生
1706.90万
1100万
1350万
高职高专
438.4万
1100万
1400万
成人及其他
524.16万
600万
420万
合计
2789万
2940万
3360万
学校数
学生
数
(四)高教强国工程

强校工程;

质量工程;
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
高校自主创新工程;
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
中西部高校重点支持工程。
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五)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

到2020年高校教师队伍的总体目标是,数量满足
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结构更加优化、配置更加合
理,能力更加提高、师德更加高尚,制度更加完
善、保障更加有力;

涌现出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大
师和教育家,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
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校教师队伍。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规模结构

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平均生师比为17.3:1,参照OECD国家2002年高校生师
比的平均值15.4:1,考虑到我国20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校教师规模
按生师比16:1测算。

到2012年,高校专任教师总量达到130万人左右,全国高校生师比均值保持在
17:1以内。

教师队伍学科专业结构基本适应教学科研需要,学缘结构逐步改善,职务结
构初步合理,初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
管理人员控制在教职工总量的20%左右。

到2020年,高校专任教师总量达到170万人左右,全国高校生师比均值保持在
16:1以内,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生师比有所区别。

教师队伍学科专业结构适应教学科研需要,学缘结构显著改善,职务结构趋
于合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素质提升

到2012年,高校教师中60%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达到30%,高水平大学教师50%具有博士学位;高水平大学中青年教师
60%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高等
职业院校初步建成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队伍,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0%,专兼职教师
比例达到7:3。

到2020年,高校教师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高水平大学教师基本具有
博士学位;高水平大学中青年教师基本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教师
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

高等职业院校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80%,专兼职
教师比例达到1:1。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制度建设

基本建立政事职责明晰、学校自主用人、教师自主择业、
政府依法监督、教师专业组织参与、配套措施完善、与
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教师人事制度;

建立高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教师资源配
置与开发体系,形成完善的教师培养、评价、选拔、流
动、激励和保障机制,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
人尽其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
建立健全高校管理人员教育职员制度。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
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构建高
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
持续实施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
——继续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科
技领军人才。每年面向海内外遴选支持80名长江学者首席教授、特聘教授和讲座教
授,每年培育80个优秀创新团队。

——继续实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每年支持1000名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
潜力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优秀人才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承担国家重大
科研任务。

——继续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依托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教师培
训基地,通过多种途径,到2020年培训30万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加大高校教师出国
研修力度,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由国家、地方和高校配套支
持,到2020年选派10万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到海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深造。

——国家在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设立科学事业费,对高校青年学术骨干给予
科研经费支持;设立“科研创新风险基金”,支持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开展自主选题
研究。提高国家支持的研究课题中青年课题比例,加大经费资助力度。
实施高等学校战略科学家计划
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启动实施战略科学家计划,重点支持高水
平大学培养、造就和引进一批引领当代国际科学发展战略方向、具有重要国
际学术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采取超常规的特殊政策,
予以重点支持。

——在高校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创新平台和国家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
目和科技攻关任务。

——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把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国
家专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
——加快提升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国际学术影响力。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国际
学术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支持高水平大学在具有优势的学科领域
举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承办国际重要学术期刊。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学科
领军人才主持或参加国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竞
争国际权威学术组织领导职务,担任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编委。
实施高等学校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大师计划

——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启动实施繁荣哲学社会
科学学术大师计划,重点支持高校培养造就一批学贯中西、学术造诣精深、
在国内外有广泛学术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军人才。

——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支持一批以学科领军
人才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群体,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对取得杰出成就的哲
学社会科学大师级人才,享受国家专业技术人员一级岗位待遇。
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
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军人才著书立说,编纂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华优秀文化专著,并在国外发表出版。
创造有利于“教育家办学”的环
境,培养造就一大批教育家
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

建立中小学校长资格准任制度。研究制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
颁布中小学校长资格与任用条例;

完善校长公开选拔制度,健全校长公开选拔办法;

完善校长任期制度,提高校长待遇。对有作为、有战略思想和
崇高职业理想的优秀校长,可以连选连任、延长任期,不受任
期及退休年龄限制。美国大学校长平均任职年限为8.5年,我国为4.1年;
我国18位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都曾长期担任大学校长,任职时间基本都在10
以上。

设立校长岗位津贴,显著提高校长待遇,促进校长全身心投入
学校管理工作。
加强高校教育职员队伍建设

依法建立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按照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符合高校
管理岗位特点的职员职级体系,合理确定各级职员岗位结构比例,完善高校
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通道,鼓励高素质人才专职从事管理工作,成为职业化教
育管理专家;提高重要管理岗位人员待遇。

根据高校重要管理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标准,适当提高高级职员待遇,
与教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大体相当,以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潜心从事学校重
要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管理人员交流。

完善高校管理队伍分类管理和岗位设置办法,探索实行学务管理、行政服务
“双轨运行架构”管理模式,创建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协调的机制。

合理搭建高校学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交流的“立交桥”,积极推进优秀管理人
才在校际间流动。

实施高校校长高级研修计划,搭建中外高水平大学校长交流研讨的平台,不
断加强大学校长战略管理理论和现代大学制度研究。
建立“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制度

建议国家设立“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表彰奖励做出重大
贡献的教育工作者。凡获得“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的教育
工作者,国家终身聘用。
大力营造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环境

营造教育家办学治校的体制机制环境,进一步创新学校管理
体制,鼓励和支持优秀校长在办学风格、办学特色方面大胆
探索、大胆创新,切实发挥优秀校长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中
的引领作用。
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聆听!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