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政治发展(尹钛)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七讲政治发展(尹钛)

政治发展理论前沿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讲师尹钛
本讲的五个内容
•政治发展的概念与政治发展的问题域
•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化
•政治发展与公民权
•从统治到治理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与问题域
•你对中国的“政治现实”感到满意吗?
•“历史终结”是什么意思?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什么不同?
•如果教育部要求中小学课程中增加四书
一项,你同意吗?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与问题域
•“发展”(development)这一概念内含着两种观念:线
性的时间历史观和进步观。前者意味着时间、历史是线性变化而不
是循环的,有开端和结束,而历史时空中的事物经历本质性的变化;
后者意味着人类社会不管经历什么样的变化,不管是螺旋式上升、
波浪式前进或者进两步退一步,最后总是会朝着好的方向变化。因
此发展总是指事物朝着好的方向变化。
• 发展与变迁(change)的差别
•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朝着一定目标变化的过程,其中的
“目标”是人们在社会历史环境约束下的价值选择,是人们(包括
政治体系中的行为者和体系外的研究者)在不同群体层次沟
通达成的共识。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与问题域
• “什么是发展”取决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往往人们在目标上达不
成共识,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概念。最大的政治问题就
是“发展的目标”。
• Yes, we can! But,Can do what?
• 在政治发展的概念上,目前普遍达成的共识 是自由、民主、
法治、人权、效率等目标,所不一致的是对这些价值的具
体理解(有各种民主、自由观),而且这些目标在实践中很可能互
相冲突,例如自由和民主、平等和效率等价值在实践中某些方面往
往是冲突的,所以总面临着在政治上的选择。
•中国的“普世价值”之争。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与问题域
•世界政治体系变迁的两个趋势:
•随着时间的变化,政治体系有变得更复杂的趋
势;过去两百年来,如果不是所有的政治体系
的话,诸政治体系都一直在调整,以容纳由一
般大众从事的更多的参与。——Peter Calvert, An
Introduction to Comparative Politics, New York ; London :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3,P43.
• 换言之,即是政治制度化(法治)与民主(政治参与)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与问题域
• 政治发展研究与政治现实:批判性视角
政治意识
形态与国
家利益战
略
政治
发展
研究
经验事实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与问题域
• (一)政治发展研究与经验现实之间的张力:
政治发展问题专家S.维巴曾不无恼怒地说:“长期以来,我
们一直在研究政治发展,但是,对于什么是政治发展以及我
们是否有能力理解它,我们不再抱有信心。”
当七十年代亨廷顿等学者们宣布民主前景黯淡,并对威权主
义政体的合理性作出了最系统的论证时,民主化却开始毫无
征兆地在那些威权国家接二连三地发生。
当戴蒙德在九十年代说:“讽刺的是,恰是第三波的范围提示
了第四波的暗淡前景。差不多所有的有着对民主化有利的经济、社
会和文化条件的国家都已经民主化了。那些没有民主化的国家,在
接下来的十年或二十年内看来并非有希望的民主转型之候选者。在
世界上最具压迫性的几个国家中,尤其是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
北韩和古巴,即使是最温和的政治自由化也可能要等到长期统治的
专制者或者小集团死去或者被推翻才可能。”民主化第四波有木有!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与问题域
• (二)政治发展研究与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斗争之间的张力
• 我们盼望出现一些强大的、坚持自身权利的国家。这些国家
根据自己的传统和愿望,创造他们本国新时代现代社会。我
们认为,就我们的资源和影响事态发展的能力所及,帮助他
们在浩大的现代化过程中维护主权完整和独立,正是我们的
责任,也是我们的利益所在。……这种可能性遭到共产党人
所追求的目标和所奉行的政策的挑战。共产党人也看到,现
代化的进程会引起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变革。这肯定将
是动乱的时代,而共产党的意图就是要利用过渡时期的动乱
来夺取政权,按它们自己的形象塑造新兴的世界,并把它和
共产党帝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罗斯托:《从第七层楼上展望世界》84-85页。
一、政治发展的概念与问题域
• (二)政治发展研究与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斗争之间的张力
• 对罗斯托来说,对他的知识分子助手班子以及他们为之献计献策的
决策者来说,现代化的概念远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上的模式。它也是
一种理解全球变迁的进程的手段,还是一种用以帮助美国确定推进、
引导和指导全球变迁的办法。他们担心的是,美国在二战后所拥有
的史无前例的力量已经逐渐消退、欧洲帝国崩溃了,“新国家”正在
形成,这对已经决心要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美国构成可怕的挑战。
• 到肯尼迪政府掌权时,就职于诸多学术中心,从事各种学科研究的
一大批学者已经开始将他们的思想转化为政策建议。具有代表性的
思想家包括罗斯托、白鲁恂、丹尼尔·勒纳、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
等人……。
——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政治发展研究问题意识的转换
如何从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
静态的宏观的比较历史分析
如何从威权政体转
型到自由民主政体;动态的区域研
转型学的开拓
究
(transitology)
为何有那么多国家“失败”
为何有些国家
成功,重点研
究“转型经验”
二、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 1、现代化理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早期)
• 社会学中,韦伯认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根本区别现代社会是一
个世俗化理性化的世界,其中人的价值和态度截然不同,政治学家
继承这种文化心理研究取向,认为政治现代化意味着人的现代化,
也就是从传统的“焦虑、怀疑,保守、按部就班、缺少雄心”传统人
转变为“适应、独立、有效率、自信”的现代人,从而培养现代的公
民文化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视野观照下,非西方社会将遵循西方走过的道
路实现现代化,而政治现代化是经济、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后果,
也就是西方式的民主。目前发展中国家不发展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自
身社会的落后,发展的手段是改造甚至全盘抛弃传统。
• 2、修正的现代化理论(20世纪60年代早期——60年代中晚期)
• 巴林顿·摩尔的比较历史学派;庇护学派(clientelists);亨廷顿
二、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 3、依附理论(20世纪70年代)
• 非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者认为第三世界的落后是其内部原因,
如资本不足、文化落后或制度缺陷,而依附理论认为第三世界的落
后,也就是低度发展(underdevelopment),是帝国主义的殖民
主义造成的,因而是外部原因。现代化理论认为第三世界落后的重
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不够发达,传统因素阻碍现代化,而
依附理论指出这些落后国家并非资本主义太少而是太多,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自由贸易为手段剥夺
了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资源,使他们在经济上政治上依附于发达国
家,从而发达国家成为大都市,而三世界国家则成了依附于大都市
的卫星城,这种状况是结构性的欠发达。
二、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 4、阶级政治与国家自主性研究(20世纪70年代)
• 多索和法雷托(Cardosuo, Faletto)结合比较历史分析方法对拉丁
美洲政治的研究,指出在拉美国家新兴的资产阶级正在利用国家
政权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 Matinussen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比较研究也指出民族资产阶级利
用国家相对稳定的代议制度强化自己的利益。
• Guillemo O’Dnnell指出拉丁美洲国家国内的阶级力量的对比的变化,
使得这些国家从寡头型政治变为民粹政治进而转变为官僚型的威
权政治。
• 普兰查斯(Nicos Poulantzas)这样的学者利用马克思和葛兰西的
资产阶级国家自主性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指出这些国
家因为国内阶级力量处在均衡状态,没有一种支配性的力量可以
完全掌握国家权力机器,使得国家机器并没有完全为阶级利益所
左右,而是在政治家的掌控下具有相对自主性。这些政治家利用
殖民时代母国留下的强大的过渡发展的(overdevelopmented)国
家机器(如警察)建立了威权型政体。
二、政治发展理论的演变
• 5、新古典经济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 )
•
布坎南政府失败说、奥尔森搭便车、唐斯
理性选择
• 6、新制度主义(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
诺斯,交易成本理论,东南亚的经济奇迹;斯考科
波
• 7、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21世纪)
三、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化
•为什么世界历史上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均
是因为征税而引起的?
•民主的最根本动力是什么?
三、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化
• (一)民主的定义:一种是根据权威的来源和目的来定义的
目的论定义,一种是由熊彼特开始的根据权威产生的方式和程序来
定义的程序性定义。
• “不管对民主的定义多么复杂或多么精确,所有定义的根本之中存
在一个人民的权力(popular power)的观念,或者指一种权力并且
也许还有权威依赖于人民的情况。那种权力或者权威通常被认为是
政治性的,因此它常以人民主权的形式体现出来——人民作为最终
的政治权威。”——Anthony Arblaster
• 熊彼特:“民主是关于政治的制度安排,某些人通过竞选人民的选
票获得决策权。”用这种方式来界定,民主政治涉及到两个维度,
一个是竞争,一个是参与。这两点被罗伯特·达尔视为其现实民主
论或多头政治(pclyarchy)论的关键所在。戴蒙德认为:隐含在这
两个维度中的是第三个维度:公民的自由;没有这第三个维度,前
两个维度就不可能真正具有意义。
三、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化
• “自由民主”的定义(戴蒙德)
• 1、民选的文职官员控制着国家及其关键的决策和权力的分配;2、
行政权力受其他独立机构的限制;3、反对派拥有大量选票,不同
政党都有可能执掌政权;4、不得禁止文化、族群、宗教和其他少
数群体通过政治程序来表达他们的利益;5、公民们还要有各种行
之有效的渠道来表达和代表其利益和价值;6、有不同渠道的信息
来源(包括独立的媒体);7、个人拥有实质意义上的信仰、异见、
讨论、言论、出版、集会、示威和申诉的自由;8、公民们依法拥
有平等的政治地位;9、独立的、不偏不倚的司法体制;10、法治
保护公民在个人生活中免受不公正的拘留、放逐、恐怖、酷刑和不
适当的干预,无论它们是来自于国家,还是来自于非国家的或反国
家的力量;11、一个至高无上的宪法。
三、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化
•民主的历程
• 古希腊的直接民主
• 罗马共和国中存在民主因素
• 中世纪一些城市和共和国存在民主因素
• 十六七世纪,反对政治专制(tyrrany) 和绝对国家(the
absolutist state) 的斗争使民主观念的某些要素得以复
活:洛克等启蒙思想家
• 法国大革命与卢梭;社会主义民主的起源
• 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民主时指出,美国社会到处都体
现着民主精神。
• 民主制度的真正转机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其后。
• 冷战结束与“历史终结”。
三、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化
• 亨廷顿在1991年出版的《第三波:二十世纪晚近的民主化》中提出,世界
历史上民主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浪潮:
•
•
•
•
•
•
第一次民主化长波:1828-1926
第一次回潮:1922-1942
第二次民主化短波:1943—1962
第二次回潮:1958-1975
第三被民主化:1974“自由之家”(http://www.freedomhouse.org)将全世界独立国家分为“自
由民主国家”、“选举民主国家”、“部分自由国家”和“不自由国家”4类。
“选举民主政体”必须符合4项条件:1、竞争性的多党政治制度;2、成年
公民的普选权;3、定期举行的竞争性的选举,秘密投票、选票安全有保
障,没有大面积的作弊,选举的结果代表了公众的意愿;4、主要政党可
以通过媒体和一般而言属于公开的政治竞选与公众进行重要的接触。
2008年,有121个选举民主国家,其中88个是自由民主国家。
三、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化
•民主化与政治转型:条件、动力和模式
•戴蒙德(Larry Diamond)在《民主的精神》
(2008年出版)中对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民主
化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被联合国《人类发展报
告》列为最不发达的36个国家中,有15个
(42%)实现了民主化,被列入次不发达的23
个国家中,则有11个(48%)实现了民主化。
民主化与政治转型:条件、动力和模式
• 民主转型包括两个阶段、两个维度,即自由化与民主
化。自由化先于民主化。——王天成《大转型:中国
民主化战略研究框架》
• “完成的民主转型”(completed democratic transition)
与民主化:“当就产生一个选举的政府的政治程序达
成了足够的约定,当上台掌权的政府是自由的、大众
投票的结果,当这样的政府真实地享有权威制定新政
策,当新民主政体产生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不必与
其它依法存在的组织体(bodies)分享,这样的时候,
民主转型就是完成了的。”——胡安•林茨和阿尔弗莱
德•斯泰潘《民主转型与巩固问题》
民主化与政治转型:条件、动力和模式
• “自由化是指落实某些权利的过程,以保护个人和社会群体免
于国家或第三人专横、非法行为的侵害” 。这些保障包括:制
止任意拘禁、逮捕,住宅和通讯不受侵犯,获得辩护、公正审
判的权利,法无明文不为罪,迁徙、言论和请愿的自由,集体
表达对政府政策的不满而不受惩罚,与其他公民自愿结社的自
由。——Guillermo O’Donnell and Philippe C. Schmitter,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
• 自由化“是不经过自由竞争选择领导人的威权统治的部分开放。
自由化的威权体制会释放政治犯,开放某些问题让公众辩论,
放松审查,支持某些权力很小的职位的选举,允许公民社会的
某种复兴,以及采取其他一些向民主方向前进的步骤,但是最
高决策者仍然不经过选举考验”——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
民主化与政治转型:条件、动力和模式
• 民主化的条件,总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强调结构因素(包括
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一种是强调行为者的关键作用。
•民主化的结构条件:
• 民主化和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关系在两个问题域中展开,一是民主制度
在促进经济增长上是否优于威权主义政体,一是经济增长是否促进民主
的出现。
• 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李普塞特(S.M.Lipset)阐
述了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主的联系。他假定:国家越富裕,出现民主的可
能性就越大。他把民主化视为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的提高等)的一个必然产物,把一个国家的人均GNP水平视为解释
民主的“关键的变量”。但是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
经济发展导致不稳定,因而并不会产生民主制度。到了第三波写作的年
代,西方学者承认:经济因素对民主化有重要影响,但它们不是决定性
的。
民主化与政治转型:条件、动力和模式
• Prezeworski等人在考察了1950年到1990年世界各国
的经济发展和政体形式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结论:“当
在整个范围内考察了各国的情况后,(发现)政治
体制(political regimes)对总收入的增长没有影
响。” “也没有发现半点证据表明民主需要放在发展的
祭坛上成为牺牲品。”唯一具有意义的差别是,富裕
的独裁国家贫富差别要比民主国家大。但他们也得
出结论,“民主制度一旦确立,一个民主国家存活下
来的概率将大为增加,并且几乎总是人均收入增长
很快。事实上,在那些人均收入在4000美元以上的
国家,民主制度几乎肯定存活下来。”
民主化与政治转型:条件、动力和模式
•民主化的结构条件
• 很多学者通过在经济和政体之间寻找中间变量来建立关系模式,这
些中间变量有政治文化、政体合法性和有效性、历史发展、阶
级结构和不平等程度、发展表现、国家结构和集权程度等,他们认
为经济发展通过影响这些变量来影响政治民主进程。例如经济增长
导致中产阶级地位上升,他们会提出民主要求;经济失败会削弱威
权政体的合法性,而民主政体中的经济失败相较却在此方面具有优
势。
• 1980年,英克莱斯(A1ex Inkeles)和达尔蒙德提出了更为直接的证据,
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流行的民主态度之间的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与宽容、信任、功效感和个人满足间的不同关联。R.英格尔哈
特(Ronald Inglehart)通过对20多个欧洲国家的比较研究证明,生活
的满足、互相信任和拒绝革命性变革的态度不仅与经济发展有关,
也与稳定的民主有关。“政治文化也许是经济发展与民主之间关键
的联系环节。”
民主化与政治转型:条件、动力和模式
•民主化中的行为者:
• 至关重要的是这些结构因素中的精英人物之间在其理性指导下的相
互冲突、结盟以及各种获取政治权力的策略。例如,如果这些国家
的精英人物选择了妥协和谈判的方式解决冲突,那么民主出现的机
会就非常大。这种研究路径的成果集中体现在Guillermon
O’Donnell和Philippe Schmitter编辑的Transition from Authoritive
Rule in South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民主化中的国际因素:八十年代民主化和美国人权外交的
关系,典型如马科斯政权倒台;现在中东的民主化
民主化与政治转型:条件、动力和模式
•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与压力:经济失败导致政
治不稳定——亚洲金融危机与东南亚
•政治失败:合法性丧失——阿根廷在马岛战争
中失败
•政治斗争:权力争夺与交替导致统治集团分
裂——苏联的解体
•公民社会的成长:公民权利意识与社会运动的
兴起——南韩
•国际民主化压力:价值外交与同盟——南欧
民主化与政治转型:条件、动力和模式
• (一)根据转型启动者与主导者来划分:
• 一是转变(transformation),通俗地说就是改革,也就是那些在
威权体制中掌权的人走在前面、发挥决定作用,结束威权体制并将
其转变为民主体制。西班牙、巴西、苏联等都属于这种模式。
• 一种模式是“取代”(replacement),民主化的发生,是由于反对
派的力量在增加,政府的力量在丧失,直至政府崩溃或者被推翻。
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就是以这种方式开启转型的。
• 第三种模式是“交替”(transplacement),在这一模式中,政府与
反对派谈判,民主化是两者共同行动的结果。 波兰、南非都是著
名的例子。(亨廷顿《第三波》)
监禁他的人共存?
曼德拉何以能够与
民主化与政治转型:条件、动力和模式
• (二)根据权力转移的方式,杰拉多•蒙克(Gerardo L. Munck)和卡洛
•雷夫(Carol Skalnik Leff)讨论了5种模式:
• 自下而来的变革(reform from below),迫于民间、体制外的抗议转型,
亦即通常所谓“主动”变革,例如智利;
• 通过交易变革(reform through transaction),反对派接受政府强加的条
件换取转型,例如波兰、巴西;
• 通过撤出而变革(reform through extrication),政府已经弱化、与反对
派谈判转型;
• 通过撕裂而变革(reform through rupture),转型发生于民众抗议导致
政府垮台,例如阿根廷、捷克斯洛伐克;
• 从上而来的革命 (revolution from above),统治精英内部发生政变而转
型,例如保加利亚。【Gerardo L. Munck and Carol Skalnik Leff: “Modes
of Transi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outh America and Eastern Europ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9, No.3, 1997).】
四、政治发展与公民权
• 在晚清的政治争论中,改良派(保皇派)提出了一
个问题:如果实行民主制度的话,民选的议会中,
将采用何种语言讨论政治问题?
• 法国的一项法律开始实施:禁止在公共场合和教育
场所佩戴遮住脸部的面纱;
• 加拿大的皇家骑警队不允许锡克族公民加入,因为
锡克族佩戴民族特有的头巾。
四、政治发展与公民权
• “现代民主建立在两种成分之上——权利(rights)和美
德(virtues)”将这两种成分结合起来的是公民身份
(citizenship)这一概念。
• “健全和稳定的现代民主不仅仅依赖于其‘基本结构’的正
义,而且还依赖于其公民的品性(qualities)与态度,如,
公民的身份感;他们如何看待各种可能竞相抵触的民族
的、地域的、种族的或宗教的身份认同形式;他们对异
己人群的宽容能力以及与之合作的能力;他们为了促进
公共利益以及促使政治权威负责而参与政治过程的愿望;
在经济需要和在影响自身健康与环境的个人选择中,他
们表现自我节制与担负个人责任的愿望。如果没有具备
这些品性的公民,民主制就难以统治,甚至是不稳定
的。”——威尔·金里卡
四、政治发展与公民权
• 两类人权:《世界人权宣言》首创两大类人权的划分法,即第一类
是公民和政治权利;第二类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有学者认为,
这些权利又可分四类:一是公民权利;二是政治权利;三是社会和
经济权利;四是文化权利。《世界人权宣言》所讲的政治权利包括
选举权、参政权等。经济、社会权利通常又称为福利权,主要指教
育、保健、医疗的个人权利或免于匾乏、免于恐惧的自由等。文化
权利包括思想、通讯自由等。一般认为《世界人权宣言》第21条
以前是有关公民和政治权利;第22~27条是经济、社会和文化
权利。1966年通过的两个著名的国际人权公约,即《经济、社
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6年1月3日生效)与《公民权
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976年3月26日生效)就是以上
两大类权利在国际法上的具体规定。
四、政治发展与公民权
• 三代人权:七十年代法国法学家Karl Vasak受法国大革命中的口号
“自由、平等、博爱”的启示,将人权的内容分为三代:第一代人权
要求的是自由,第二代人权要求的是平等,第三代要求的是博爱。
第一代人权主要从十六七世纪开始提倡,在英国、法国和美国革命
的要求中得到体现和确认,是公民和政治权利。这些基本是消极权
利,核心价值是保障个人免遭政治权威和来自他人的伤害,也即是
要求政府和他人不得作为的事项。第二代人权是经济、社会和文化
权利,这些权利起源于欧洲大陆的社会主义运动的要求中,是要纠
正古典时代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导致的严重的经济、社会
不平等的负面效果,也是对强调自由的第一代人权的制衡,这些权
利基本上是积极权利,核心价值是要求政府保障物品和利益在社会
范围内的平等分配,也就是要求政府积极作为的事项。第三代人权
是集体权利(solidarity rights),总共六条,涉及到人类生存条件
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如维护和平、保护环境和促进发展等,这些
都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加以解决。
四、政治发展与公民权
• T.H.马歇尔写于1949年的《公民身份与社会阶层》把公民权利分为
三种类型:公民的、政治的、社会的。
• 首先得以实现的是公民权利(civil rights),以18世
纪末、19世纪初个人的言论自由、迁徙自由已经获得
了法律保障为标志,而且这种保障是以法律面前个
人的充分平等为基础的。以这种公民的自由权利为
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投票权和政治参与为
标志的公民的政治权力得以实现。以公民的权利和
政治的权利为基础,20世纪公民权利实现了其最终
的形式,即公民的社会的权利。公民的社会的权利
的制度化是通过失业保险、教育和健康服务的提供
等社会政策体现的。
四、政治发展与公民权
文化权利(政
经济与社会权
公民(civil)与
政治权利(政
治转型)
利(经济与社
会转型:福利
国家)
治认同:差异
政治)
四、政治发展与公民权
•差异政治与政治认同
•差异性导致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
•①特殊代表权(针对不利群体);
•②多元文化权(针对移民与宗教群体);
•③自治权(针对少数民族)。
•它们都有对公民身份有极为不同的意义。
四、政治发展与公民权
•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公民没有被赋予统一的公
民权,而是他们的特殊差异使得他们参与公共
生活的要求不能接受,同时他们珍视的认同的
差异性受到威胁,这些差异是给定的(given)
而不是社会建构的(socially constructed)。
五、从统治到治理
•为何比利时可以将近一年没有政府?
•如果行政满意度采取末位淘汰制?
•如果政府“采购”城市绿化?
•红十字会为何变成红食字会?
五、从统治到治理
• 英语中的“治理” (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
是权威和控制的运用,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 一词
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
活动中。自从八十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家赋予“治理”以
新的含义。
•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
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
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
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
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
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五、从统治到治理
• 掏空国家: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西方民主国家普遍出现了一种“治理转
换”的趋势。从纵向看,政府的权力和功能一方面在向上转移,转
移到国际组织和超国家机构(例如欧洲国家组成的欧盟),另一方
面在向下转移,如八十年代以来的解制和向地方放权;从横向看,
政府(狭义政府)的权力向司法部门转移(如欧洲国家逐渐建立司
法审查制度,行政法体系迅速扩展,司法部门作出了越来越多的政
治决定),也在向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转移,这些组织承担了越
来越多的提供公共产品的功能。这就是被不少学者指出的从统治到
治理的转移。
• 里根:不是要政府来解决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
五、从统治到治理
• 首先,治理与统治的最基本的区别是治理虽然需要
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
权威则必定是政府。——农村灌溉
• 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
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
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芝加哥的黑人社
区
•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
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
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