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合格!

第三章
几何精度
机械零件除了具有尺寸误差外,其要
素形状、要素与要素的相对方向、位置
也一定存在误差——形位误差!
形位误差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举例:
1.影响零件的功能要求
例如:机床导轨表面的直线度、平面
度影响刀架的运动精度;齿轮箱上各轴承
孔的位置误差影响齿面接触、齿侧间隙。
2.影响零件的配合性质
例如:圆柱表面的形状误差影响配合间
隙或过盈的大小,从而影响运动副零件磨损、
寿命及运动精度。
3.影响零件的互换性(自由装配)
例如:轴承盖上螺钉孔(与机座紧固)
几何公差的定义:
位置影响自由装配,从而影响轴承盖的互换
几何公差是指实际被测要素相对于图
性。
样上给定的理想形状、理想方向、理想位
几何公差
形位误差
控制
置的允许变动量。
相关国家标准代号及名称:
GB/T 18780.1—2002《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几何要素 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定义》
GB/T 18780.2—2003《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几何要素 第2部分:圆柱面和圆锥面的提取中心
线、平行平面的提取中心面、提取要素的局部尺寸》
GB/T 1182—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
公差 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
GB/T 1184—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 未注公差值》
GB/T 4249—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公差
原则》
GB/T 16671—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
何公差
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和可逆要求》
GB/T 1958—2004《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
公差
形状和位置公差
检测规定》
GB/T 17851—2008《几何公差
基准和基准体系》
GB/T 17852—1999《形状和位置公差
和公差注法》
轮廓的尺寸
§3-1
概述
几何公差的研究对象: 几何要素
几何要素定义:
构成零件几何特
征的点、线、面统称几何要素。
一. 要素的应用范畴分类
公称组成要素
按
应
用
范
畴
公称导出要素
实际组成要素
提取组成要素
提取导出要素
拟合组成要素
拟合导出要素
设计范畴
工件范畴
测量
检验范畴
评定
1.要素按结构分类:
公称组成要素
组成要素
要
实际组成要素
提取组成要素
拟合组成要素
公称导出要素
素
导出要素
提取导出要素
拟合导出要素
2.要素按存在状态分类:
实际要素
要
素
公称要素
3.要素按检测关系分类:
被测要素
0.01
A
要
素
A
基准要素
4.要素按功能关系分类:
被
测
要
素
单一要素
0.01
A
A
关联要素
0.01
二. 几何公差特征项目
形状公差
几
何
公
差
方向公差
位置公差
跳动公差
直线度
平面度
圆 度
圆柱度
线轮廓度
面轮廓度
形状公差
几
何
公
差
方向公差
位置公差
跳动公差
平行度
垂直度
倾斜度
线轮廓度
面轮廓度
几
何
公
差
形状公差
同轴度
方向公差
同心度
位置公差
跳动公差
对称度
位置度
线轮廓度
面轮廓度
形状公差
几
何
公
差
方向公差
位置公差
圆跳动
跳动公差
全跳动
教材中表3-2 附加符号,后文讲解。
三.几何公差带
几何公差带的主要形状
几何公差带的特性:
几何公差带是用来限制实际被测要素
变动的区域。几何公差带具有形状、大小
和方位等特性。
§3-2
几何公差的标注方法
一.几何公差的标注一般标注方法
50h7
0.01
A
A
0.01
几何公差是
针对零件加工所
提出的要求,应
表达简洁、要求
明确。在图样上
标注时,尽量采
用代号标注。
公差框格
几何公差值
项目符号
指引线
50h7
0.01
A
基准字母
A
二.几何公差的简化标注方法
为了简化绘图工作,并保证读图方
便和不引起误解,可采用简化的标注方
法。
1.同一被测要素有多项几何公差的
要求的简化标注
同一被测要素有多项几何公差要求
时,当测量方向一致时,可将公差框格
重叠,只引出一条指引线指向被测要素。
0.04 A-B
0.013
A
B
2.几个被测要素有同一几何公差的
要求的简化标注
几个被测要素有同一几何公差要求时,
当公差值相同时,可用一个公差框格表示,
在公差框格一端引出一条指引线,再引出
几个箭头分别指向各被测要素。
0.013
4x10H7 EQS
0.01
结构相同的
要素有同一几何
公差要求且公差
值相同时,可用
一个公差框格表
示。在该框格的 80
上面标明“几处”
66H7
B
B
3.局部范围的标注
0.01
30h6
A
A
0.04
50h7
A
A
限定几何公差的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的
范围时,应用粗点画线。
4.限定范围的标注
0.1
0.05 / 200
0.01 /
100
上格表示全长的直线度公差值为0.1mm,
下格表示在全长范围内任意200mm长度
的直线度公差值为0.05mm
5.基准要素为中心孔
2×B2/5
D
D
A4/10
采用工艺中心孔为基准轴线时,基准符
号的标注。
6.几何公差的其他符号及涵义
只允许中间向材料内凹下
0.01
NC
0.01
NC
NC:表示不凸起
0.01 CZ
若干个分离要素给出单一公差带时,可
在公差框格内公差值的后面加注公共公差带
的符号CZ。

0.04
A
全周符号
6槽
0.05

任意横截面
ACS
0.05
A
B
0.05
在a、b范围内
对被测要素的数量说明应
标注在形位公差框格上方,其
他说明性要求应标注在形位公
差框格的下方
B
M20-6H
0.01 B
MD
以螺纹、齿轮、花键的轴线为被测
要素时,应在几何公差框格下方标明节
径PD、大径MD或小径LD
三.形状公差和轮廓度公差
形状公差的被测要素为线、面,无基准。
1.直线度
(1)在给定平面内
对直线提出要求的公
差带:
距离为公差值 t
的一对平行直线之间
的区域,只要被测直
线不超出该区域即为
合格。
0.01
t
合格!
t
t
合格!
t
不合格!
说明:
实际直线在公差带内即为合格,被
测要素与基准无关,公差带可以随被
测要素浮动。
(2)在给定方向上对实际直线提出
要求的公差带:是一对距离为公差值 t
的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该对平面与测
量方向垂直。
合格!
t
0.01
合格!
说明:实际直线在公差带内即为合
格,被测要素与基准无关,公差带可
以随被测要素浮动。
(3)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对实际直线
提出要求,即在这两个方向分别标注公差框
格,公差带是一个t1xt2的四棱柱面围成的区
域,只要被测直线不超出该区域即为合格。
0.01
t1xt2
0.01
合格!
(4)在任意方向上对实际直线提出要求,
公差带是一个直径为公差值 t 的圆柱面内
的区域,只要被测直线不超出该区域即为
合格。
t
50h7
0.01
2.平面度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的两平行平面
之间的区域,只要被测平面不超出该区域即
为合格。被测要素与基准无关,公差带可以
随被测要素浮动。
合格!
t
0.01
合格!
t
0.01 CZ
3.圆度
50h7
0.005
0.005
t
公差带是在同一正截面上,半径差
为公差值 t 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t
被测圆柱面任一正截面上的圆周
位于半径差为公差值 t 的两同心圆
之间即为合格。此时,可以认为被测
圆周圆度误差值(圆度误差带的半径
差)f小于等于公差值t。
合格!
与半径无关
4.圆柱度
50h7
0.01
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 t 的
两同轴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合格!
不合格!
t
t
与半径无关
5.线轮廓度


0.04
0.04
A
R
R
A
公差带是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 t
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的区域,诸圆心位于
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曲线上。
合格!
在平行于图样所示
投影面的任一截面上,
被测轮廓线必须位于
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
差值 t 的圆且圆心位
于具有理论正确几何
形状的曲线上的两包
络线之间。
6.面轮廓度


0.04
0.04
A
SR
SR
A
公差带是包络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 t
的球的两包络面之间的区域,诸球心位于
具有理论正确几何形状的曲面上。被测轮
廓面应位于该区域内。
合格!
综上所述,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和
圆柱度公差带的方向和位置可以随实际被
测要素浮动,对称分布于实际要素的拟合
组成要素和拟合导出要素。
线轮廓度、面轮廓度公差分别控制实
际曲线和实际曲面的形状相对于理论形状
的误差,无基准时为形状公差,有基准时
为方向或位置公差。
四.方向公差
方向公差的被测要素为直线或平面,
相对于基准要素的关系,有三种,平行、
垂直和倾斜。公差带相对于基准方向确定。
1.平行度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
差值 t 且平行于基准平
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
区域。
0.01
A
A
面对面
t
合格!
t
基准面
A
不合格!
30H7
A
t
0.01
合格!
A
线对面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平行于基
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t
不合格!
A
说明:
公差带可以随被测要素浮动,但必
须保证与基准平行。
0.05
A
A
t
面对线
 0.05
A
线对线
A
0.01
A
B
t
A
B
线对基准体系
2.垂直度
合格!
A
t
0.01
A
面对面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垂直
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不合格!
0.01
30h6
A
t
A
50h7
合格!
面对线 t
A
不合格!
30h6
A
50h7
t
0.01
A
合格!
t
30h6
A
线对面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t 且垂直于基准
平面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3.倾斜度

0.06
A
合格!
45
面对面
45
A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与基准平
面成一给定理论正确角度的两平行平面
内的区域。
不合格!
45
A
30H7

 0.01 A
45
A
线对面
B
合格!
B
t
45

0.06
A
60
A
面对线
60
综上所述,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
公差带相对于基准具有确定的方向,在保
证该方向的前提下可随着实际要素浮动。
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公差带形状
与某些的形状公差带形状相同,因此,可
综合控制一定的形状、方向误差。
标注了方向公差一般就不需要标相应
的形状公差,如果对形状有更高的要求,
则另需标注公差值小于方向公差值的形状
公差,否则,该标注没有意义。
t //
基准
t-
t //
基准
四.位置公差
位置公差的被测要素为点、线、面,
包括位置度、同轴度、对称度,公差带位
置相对于基准位置确定。
1.位置度
A
0.3
 0.3 A B
30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t 且以点的理
想位置为圆心的圆内的区域。公差带圆
心的位置由基准和理论正确尺寸确定。
20
薄板孔心位置度
B
SD
 S0.08
20
A
B
B
S0.08
A
D

合格!
0.04 C
A
C
B
A
30
A
20
B
C
不合格!
线的位置度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t 且以线的理
想位置为轴线的圆柱面内的区域。公差
A
带轴线的位置由基准和理论正确尺寸确
C
8xD

0.04 C
A
B
30
30
A
10
20
20
20
B
C
4xD EQS

0.08
B
A
B
A

0.08
B
A
60
面的位置度
B
A
20
t
60
2.同轴度
0.04
A
合格!
A
t
30h6
50h7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t 的圆柱面内
的区域,该圆柱面的轴线与基准轴线同
轴。
不合格!
A
t
30h6
50h7
0.04 A-B
30h6
A
30h6
50h7
B
合格!
ACS
A
0.04
A
30H7
50h7
t
合格!
t
不合格!
同心度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t 的圆所
限定的区域,该圆的圆心与基准点重
合。
3.对称度
b
A
合格!
50h7
t
0.04
A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相对于
基准轴线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
区域。
不合格!
t
50h7
A
A
A
合格!
t
0.08
综上所述,位置度、同轴度、对称度公差
带相对于基准具有确定的位置,不随实际要素
浮动。
位置度、同轴度、对称度公差带与相应的
方向公差带、形状公差带具有相同的形状,因
此,位置公差可以综合控制方向、形状误差,
一般标注位置公差之后,相应的方向、形状公
差不需标注,当对形状、方向精度要求很高时,
才单独标注,但是公差值需满足如下关系:
形状公差值<方向公差值<位置公差值

0.1
A
L
0.05
A
五.跳动公差
1. 圆跳动
(1)径向圆跳动
0.1
A
30h6
A
50h7
0.1
A
30h6
A
50h7
0.1
A
30h6
A
50h7
0.1
A
30h6
A
50h7
0.1
A
30h6
A
50h7
合格!
A
t
0.1
30h6
A
50h7
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意测量平
面内,半径差为公差值 t 且圆心在基准轴线
上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2)轴向圆跳动
0.1
A
30h6
A
50h7
0.1
A
30h6
A
50h7
0.1
A
30h6
A
50h7
0.1
A
30h6
A
50h7
t
0.1
合格!
A
30h6
A
50h7
公差带是在与基准轴线同轴的任一半径位
置的测量圆柱面上沿母线方向宽度为公差值 t
的两个圆之间的圆柱面。
(3)斜向圆跳动
0.1
30h6
A
A
0.1
30h6
A
A
0.1
30h6
A
A
0.1
A
30h6
A
公差带为与基准轴线同轴的测量圆锥面上,
间距等于公差值 t 的直径不相等的两个圆所
限定的圆锥面区域。
2. 全跳动
(1)径向全跳动
0.1
A
30h6
A
50h7
0.1
A
30h6
A
50h7
0.1
A
30h6
A
50h7
0.1
A
30h6
A
50h7
A
t
0.1
合格!
30h6
A
50h7
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 t 且与基准轴线同
轴的两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2)轴向全跳动
0.1
A
30h6
A
50h7
0.1
A
30h6
A
50h7
0.1
A
30h6
A
50h7
0.1
A
30h6
A
50h7
合格!
0.1
A
30h6
A
50h7
t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与基准轴线垂直
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1)跳动公差带相对于基准轴线有确定位置
2)跳动公差带可综合控制被测要素的形状、方向和
位置误差。
径向圆跳动可控制被测要素的圆度误差、同轴度
误差。
径向全跳动可控制被测要素的圆柱度和同轴度误
差。
轴向圆跳动可控制被测端面相对于基准轴线的垂
直度误差。
轴向全跳动可控制端面的平面度误差和相对基准
轴线的垂直度误差
3)采用跳动公差时可进一步给出相应的形状、方向、
位置公差。
改错
0.03 A-P
0.02
A
φ52k6 E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 Õ
50
¦ 38
Õ
0.03 A-P
Ra 0.8
Ra 0.8
0.01 A-P
0.02
0.02 A-P
P
两处
改错
0.03 A-P
0.01 A-P
0.02
A
φ52k6 E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 Õ
50
¦ 38
Õ
0.03 A-P
Ra 0.8
Ra 0.8
0.02
0.02 A-P
P
两处
改错
0.03 A-P
0.01 A-P
0.02
A
φ52k6 E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 Õ
50
¦ 38
Õ
0.03 A-P
Ra 0.8
Ra 0.8
0.02
0.02 A-P
P
两处
改错
0.03 A-P
0.02
0.03 A-P
A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Ra 0.8
Ra 0.8
0.01 A-P
0.02
0.02 A-P
B
两处
改错
0.03 A-P
0.01 A-P
0.02
0.03 A-P
A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Ra 0.8
Ra 0.8
0.02
0.02 A-P
B
两处
改错
0.03 A-B
0.02
0.03 A-P
A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Ra 0.8
Ra 0.8
0.01 A-P
0.02
0.02 A-P
B
两处
改错
0.03 A-B
0.02
0.03 A-P
A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Ra 0.8
Ra 0.8
0.01 A-P
0.02
0.02 A-P
B
两处
改错
2 x
0.03 A-B
0.02
0.03 A-P
A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Ra 0.8
Ra 0.8
0.01
0.02
0.02 A-P
B
改错
2 x
0.03 A-B
0.02
0.03 A-P
A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Ra 0.8
Ra 0.8
0.01
0.02
0.02 A-P
B
改错
2 x
0.03 A-B
0.02
0.03 A-P
A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Ra 0.8
Ra 0.8
0.01
0.02
0.02 A-P
B
改错
2 x
0.03 A-B
0.01
0.02
0.03 A-P
A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Ra 0.8
Ra 0.8
0.02
0.02 A-P
B
改错
2 x
0.03 A-B
0.01
0.05 A-B
0.03 A-P
A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Ra 0.8
Ra 0.8
0.02
0.02 A-P
B
改错
2 x
0.03 A-B
0.01
0.05 A-B
0.03 A-P
A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Ra 0.8
Ra 0.8
0.02
0.02 A-P
B
改错
2 x
0.03 A-B
0.01
0.05 A-B
0.03
A
Ra0.8
φ52k6 E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Ra0.8
Ra0.8
0.02
0.02 A-P
B
改错
2 x
0.03 A-B
0.01
0.05 A-B
0.03
A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Ra 0.8
Ra 0.8
0.02
0.02 A-P
B
改错
2 x
0.03 A-B
0.01
0.05 A-B
0.03
A
Ra 0.8
φ52k6 E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Ra 0.8
Ra 0.8
0.02
0.02 A-B
B
改错后
2 x
0.03 A-B
0.01
A
Ra 3.2
16N9
φ56r6 E
φ52k6 E
¦ Õ
50
¦ 38
Õ
0.03
Ra 0.8
Ra 0.8
C
0.02 C
0.02 A-B
Ra 0.8
φ52k6 E
0.05 A-B
B
§3-3
公差原则
公差原则是正确处理尺寸公差与几
何公差之间关系的规定。
设计时根据功能要求,合理地选用
公差原则。
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彼此无关称为
独立原则。
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相互有关称为
相关要求。
da
dfe
f
一 有关公差原则的一些术语及定义
1.体外作用尺寸
轴的体外作用尺寸是指在结合面的
全长上与实际轴外接的最小理想孔的
尺寸,用dfe 表示。 L
dfe= da + f
孔的体外作用尺寸是指在结合面
的全长上与实际孔外接的最大理想轴的
尺寸,用Dfe 表示。
Da
Dfe= Da – f
f
Dfe
L
2.最大实体状态
最大实体状态是指实际要素在给定长
度上处处位于尺寸公差带内并具有实
体最大(材料量最多)的状态。
3.最大实体尺寸
实际要素在最大实体状态下的极限尺
寸称为最大实体尺寸。轴的最大实体
尺寸为dmax ,孔的最大实体尺寸为
最大实体尺寸
Dmin
dmax
少
多
少
多
4.最小实体状态
最小实体状态是指实际要素在给定长
度上处处位于尺寸公差带内并具有实
体最小(材料量最少)的状态。
5.最小实体尺寸
实际要素在最小实体状态下的极限尺
寸称为最小实体尺寸。轴的最小实体
尺寸为dmin ,孔的最小实体尺寸为
最小实体尺寸
dmin
Dmax
少
多
少
多
6.最大实体实效状态
最大实体实效状态是指实际要素在
给定长度上处于最大实体状态(具有
最大实体尺寸)且其对应导出要素的
几何误差等于图样上标注的几何公差
时的综合极限状态(图样上该几何公
差数值后面标注符号 M )。
7.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最大实体实效状态下的体外作用尺
寸称为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轴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记为dMV 。
孔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记为DMV 。
50h7
dmax
dMV
t
0.01 M
dfe= da +f
dMV = dmax +t
0.01 M
Dfe= Da –f
DMV= Dmin –t
Dmin
DMV
t
50H7
8.边界
边界是由设计给定的具有理想形状
的极限包容面。设计时,为控制被测
要素尺寸误差和几何误差的综合结果,
需要对其规定允许的极限即边界。被
测要素实际轮廓不得超出该边界。
单一要素的边界没有方位约束,关
联要素的边界应与基准保持图样上给定
的几何关系。边界的直径或宽度称为边
界尺寸。
dmax
dMV = dmax + t
最大实体边界 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Dmin
DMV = Dmin – t
二 独立原则
是指图样上对某要素注出或未注的尺
寸公差与几何公差各自独立,彼此无关,
分别满足各自要求的公差原则。
此时,图样上要素的尺寸公差与几何
公差没有特定的关系符号或文字说明它们
有联系。就表示它们遵守独立原则。独立
原则是基本原则。
独立原则的标注
30h7
30h7
0.005
0.01
30h7
独立原则的特点及应用:
优点:⒈基本原则。⒉简单明了。
不足:尺寸公差、几何公差值固定,有时
不能充分利用给出的尺寸公差。
应用:可应用于各种功能要求。也可用于
象印刷机、印染机滚筒等尺寸误差与几何
误差的要求相差较大的要素。
检测:
采用独立原则的要素,一般
采用通用量具检测。
三 相关要求
相关要求通常用于大批量生产,以
保证配合性质或顺利装配。
1.包容要求
包容要求适用于单一要素,是指设计
时应用最大实体边界来控制单一要素的实
际尺寸和形状误差的综合结果,这个综合
结果不得超出该边界。
合格条件
da≥ dmin
对于轴
对于孔
dfe = da +f ≤ dmax
Da ≤ Dmax
Dfe = Da – f ≥ Dmin
按包容要求给出尺寸公差时,需要
在尺寸公差带代号或极限偏差后面标注
符号 E 。
标注
50h7 E
50H7 E
包容要求的涵义及合格条件
50h7 E
50 (最大实体边界dmax)
da≥ dmin (49.975)
f
0.025
动态公差带图
dfe = da +f ≤ dmax(50)
f ≤ dmax –da 可有条件的补偿
da
49.975
50
50 (最大实体边界Dmin)
50H7 E
Dmax (50.025) ≥ Da
f
0.025
动态公差带图
Dfe = Da – f ≥ Dmin(50)
f ≤ Da – Dmin 可有条件的补偿
Da
50
50.025
2.最大实体要求
最大实体要求适用于导出要素,是指
设计时应用最大实体实效边界来控制被测
要素的尺寸误差和几何误差的综合结果,
这个综合结果不得超出该边界。
合格条件
对于轴
对于孔
dmax ≥ da≥ dmin
dfe = da +f ≤ dMV
Dmax ≥ Da ≥ Dmin
Dfe = Da – f ≥ DMV
对某要素按最大实体要求时,需要在
该要素几何公差框格中的公差值后面标注
符号 M 。考虑基准要素对被测要素相关
时,须在被测要素位置公差框格中该基准
字母后标注符号 M 。
30h6 E
50h7
0.01 M
A
50h7
0.01 M
A M
50H7
0.01 M
A
A
50H7
0.01 M
最大实体要求应用于被测要素时的涵义
50h7
最大实体实效边界dMV
0.01 M
f
dmax ≥ da ≥ dmin
dfe = da +f ≤ dMV = dmax +t
f ≤ dMV – da 可有条件的补偿
0.035
动态公差带图
da
0.01
49.975
50
最大实体实效边界DMV
50H7
0.01 M
f 动态公差带图
Dmax ≥ Da ≥ Dmin
Dfe = Da – f ≥ DMV= Dmin – t
可有条件的补偿
0.035
Da
0.01
50
50.025
如果被测要素采用包容要求或最大实
体要求,若对该要素的几何精度有更进
一步的要求,还可再给出形位公差,但
该形位公差值必须满足一定条件。
包容要求时,该值必须小于尺寸公差
最大实体要求时,该值必须小于尺寸
公差与形位公差之和。
3.可逆要求
当被测导出要素的几何误差值小于给
出的几何公差值时,允许在满足零件功能
要求的前提下扩大尺寸公差,这种要求叫
做可逆要求。
可逆要求在不影响零件功能的前提下
应用。对某要素按可逆最大实体要求时,
需要在该要素几何公差框格中的公差值后
面标注双重符号 M R 。
可逆最大实体
要求的合格条
件:
50h7
0.01 M
dmax (50) + (t - f) ≥ da ≥ dmin (49.975)
dfe = da +f ≤dMV(50+0.01)
f ≤ dMV(50+0.01) – da
可有条件的相互补偿
R
50H7
0.01 M R
Dmax (50.025) ≥ Da ≥ Dmin (50) - (t - f)
Dfe = Da – f ≥ DMV(50 –0.01)
f ≤ F(Da)
可有条件的相互补偿
公差原则
相关要求
独立原则
包容要求
用于保证配合性质不变
最大实体要求
用于保证自由装配
可逆最大实体要求
用于保证自由装配
最小实体要求
用于保证最小壁厚
可逆最小实体要求
用于保证最小壁厚
§3-4
形状和位置精度设计
机械零件的形状和位置精度设计是机
械设计中很重要的内容。
涉及的内容:
对哪些要素的几何精度应提出哪些特
殊要求;如何选取公差值;如何标注。
一 几何公差特征项目及基准的选择
选择几何公差特征项目时要考虑:
1 零件要素的几何特征;
2 零件的功能要求及在加工过程中出现
几何误差的可能性;
3 零件测量的方便性;
4 特征项目本身的特点;
5 有国家标准要求的典型零件,应执行
国家标准的规定。
例如:
与滚动轴承相结合的圆柱面应标注圆柱度公
差;
平键联结键槽宽度对称中心面应标注对称度
公差;
安装齿轮轴的箱体孔应标注同轴度、平行度
、垂直度等。
b
0.04
A
50h7
A
选择基准要素时要考虑:
零件在机器上的安装位置、作用、结
构特点以及加工和检测要求;根据需要
采用单一基准、公共基准或三面基准体
系;
1 从设计考虑,应根据零件形体的功
能要求及要素间的几何关系来选择基准
。如对于旋转的轴件,常选用与轴承配
合的轴颈表面或轴两端的中心孔作基准
2 从加工工艺考虑,应选择零件加工
时在工夹具中定位的相应要素作基准。
3 从测量考虑,应选择零件在测量、
检验时在计量器具中定位的相应要素作
基准。
4 从装配关系考虑,应选择零件相互
配合、相互接触的表面作基准,以保证
零件的正确装配。
5 从零件结构考虑,应选较宽大的面
、较长的轴线。对结构复杂的零件,一
般应选三个基准面,以确定被测要素在
空间的方向和位置。
比较理想的基准是设计、加工、测量
和装配基准是同一要素,也就是遵守基
准统一的原则。
二 几何公差值的选择(可采用计算法或
类比法)要考虑
1 满足功能要求,取低不取高。
2 同一要素,形状公差值小于方向公差值
,方向公差值小于位置公差值。
3 加工难易程度及与尺寸公差的协调性,
一般情况下,几何公差精度等级与尺寸公差
同级,几何精度要求高时,可比尺寸公差等
级高1~2级,要求低时,可比尺寸公差等级
低1~2级。
4 孔相对于轴的几何公差等级低1
~2级,细长体比粗短体低1~2级
5 被测要素为线的公差值小于面的
公差值。
6 位置度确定需要计算
?
D
  t
C
A
B
C
A
30
A
20
B
C
确定位置度公差值通常采用计算法,
对于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两个零件或两个以
上的零件上孔组的各个孔位置度公差值 t ,
可以根据螺栓或螺钉与通孔间的最小间隙
确定。
用螺栓连接时,各
个被连接零件上的孔均
为通孔,位置度公差值
t = Xmin
Xmin — 通孔与螺栓间的
最小间隙。
用双头螺柱连接时,
各个被连接零件中有一个
零件上的孔为螺孔,而其
余零件上的孔则为通孔,
位置度公差值
t = 0.5Xmin
Xmin — 通孔与双头螺柱间
的最小间隙。
用螺钉连接时,各个
被连接零件中有一个零件
上的孔为螺孔,而其余零
件上的孔则为通孔,位置
度公差值
t = 0.5Xmin
Xmin — 通孔与螺钉间的最
小间隙。
数系
将求得的位置度公差值t按表圆整为标准值。
三 未注几何公差设计
零件的非配合表面和某些精度要求
不高的表面,不标注几何公差。但是也
有精度要求,采用未注几何公差值。
GB/T1184-1996 规定的未注形位公差
等级为H、K、L三级。(附表3-6~3-9)
H级精度高,K级精度中等,L级精
度低。
未注几何公差的要求应标注在图样
的技术要求中。
未注几何公差选用中等精度时,应
在技术要求中标注为:
技术要求
⒈ …………。
⒉ …………。
⒊ 未注几何公差按 GB/T1184-K。
1 直线度、平面度的未注公差值参见附
表3-6,直线度应按其相应线的长度选取;
平面度应按其表面的较长一侧或圆表面的
直径选取。
2 圆度的未注公差值等于要素的直径公
差值,但不能大于该要素的径向圆跳动未
注公差值。
3 圆柱度的未注公差值不规定。因为圆
柱度误差由三部分组成:
圆度、直线度和相对素线的平行度误
差,而其中每一项误差均由它们的注出公
差或未注公差控制。
4 平行度的未注公差值等于对平行要素
给出的尺寸公差值,或者取为直线度和平
面度未注公差值中的较大者。
测量时应取两要素中的较长者作为基准。
5 垂直度未注公差值参见附表3-7。
测量时,应取形成直角的两边中较长
的一边作为基准,较短的一边作为被测要
素。
6 对称度未注公差值参见附表3-8。
测量时,应取两要素中较长者作为基
准。
7 同轴度的未注公差值未做规定。
在极限状态下,可取与径向圆跳动的
未注公差值相等。
测量时,应选两要素中的较长者为基
准。
8 径向、轴向和斜向圆跳动的未注公差
值参见附表3-9。
测量时,应以设计或工艺给出的支承
面作为基准,否则应取两要素中较长的一
个作为基准。
四 几何公差设计示例
泵体几何公差设计,用展台!
§3-5
几何误差的评定
精度的验收:是指检测被测要素的几何误
差,判定其是否满足几何公差要求。
几何误差:是指被测实际要素对其公称要
素的变动量。
一 几何误差的评定准则
1.几何误差的评定准则是要求被测实际要
素的几何误差值满足最小条件。
2.最小条件是指被测实际要素处于其公称
要素位置间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
3.评定几何误差时,按最小条件要求得到
的实际要素的变化区域称为最小包容区域。
4.最小包容区域的宽度或直径代表几何误
差值。
5.几何误差的最小包容区域的形状和其几
何公差带相同。
6.几何误差的最小包容区域根据实际要素
的大小、方向和位置而定。
7.形状误差最小包容区域的方向和位置可
随被测实际要素的拟合要素变动。
8.方向误差的最小包容区域是按理想要素
的方向来包容被测实际要素的。理想要素
的方向由基准要素确定。
方向误差的最小包容区域的方向是固
定的,而其位置可随被测实际要素的拟合
要素变动,所以方向误差包含形状误差。
9.位置误差的最小包容区域是以理想要素
定位来包容被测实际要素的。理想要素的
位置是确定的。
位置误差的最小包容区域的方向是由
基准要素确定的,其位置是由理论正确尺
寸确定,所以包含形状误差和方向误差。
二 形状误差的评定
1 给定平面内直线度误差评定
直线度误差的最小包容区域的评定,
实际被测直线上至少有高、低相间三个极
点分别与两条平行直线相切。
实际测量时,只要能满足零件功能要
求,也可以采用近似评定方法。例如,用
两端点连线法评定直线度误差。
2 平面度误差评定
用两个平行平面包容被测实际平面S
时,S上至少有四个极点分别与这两个平
行平面相切。
被测实际平面S的最小包容区域求法
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下列三种计算方法中
选取一种。
a.至少有三个高(或低)极点与一个
平面相切,有一个低(或高)极点与另一
平面相切,且这一个极点的投影落在上述
三个极点连成的三角形内。
三角形准则
b.至少有两个高极点和两个低极点分
别与两个平行平面相切,并且高极点连线
与低极点连线在空间呈交叉状态。
-4
-3
0
-8
-6
-5
0
-5
-8
交叉准则
c.至少有两个高(或低)极点与一个
平面相切,有一个低(或高)极点与另一
个平面相切,并且这一个极点的投影位于
两个高(或低)极点的连线上。
0
-8
0
-3
-15
-2
0
-7
-5
直线准则
3 圆度误差评定
a.最小包容区域法
圆度误差的最小包容区域为半径差最
小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该半径差即为
圆度误差f。
最小包容区域判别准则:两同心圆包
容被测实际轮廓时,至少有四个极点内、
外相间地与这两个同心圆相切。
fo
最小包容区域法
b.最小外接圆法
做包容实际轮廓且直径为最小的外
接圆,再由该圆的圆心做实际轮廓的内
接圆。
最小外接圆法
c.最大内接圆法
做包容实际轮廓且直径为最大的内
接圆,再由该圆的圆心做实际轮廓的外
接圆。
最大内接圆法
作业:
教材P76,3-5, 3-7,
3-8,3-9
按时交作业,过后不收,
作业质量计入平时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