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护理干预 - 广州市萝岗区卫生局(食品药品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护理干预 - 广州市萝岗区卫生局(食品药品

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护理干预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顺珠
复习题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
条件及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 传染病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哪些?
 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
 乙肝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如何做好
乙肝病人的健康教育?

复习题
肺结核的分型、临床表现、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及社区护理干预。
 如何做好痢疾患者的肛门保护、家庭隔
离和消毒工作?
 甲类传染病有哪些?报告的方式及时限
,非典、肺炭疽、禽流感、脊髓灰质炎
按哪类处理?

传染病的流行状况
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
重大进展,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明显下降。但近年来一些新的传染病不
断出现,表明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是长
期的。





逐渐消失或发病率逐渐下降的传染病:脊髓灰
质炎、白喉、百日咳、乙脑等。
新发的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
致病性禽流感(H5N1)、人感染猪链球菌重症
感染和甲型流感(H1N1)等。
死灰复燃的传染病:梅毒
发病率上升的传染病:肺结核
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传染病:艾滋病、乙肝、
丙肝、手足口病等。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
于2002年11月先在广东佛山市被发现,
2003年1月底开始在广州流行,在2月初
春节期间闹得沸沸扬扬。2月11日广东官
方在媒体上公布,广东当时已发现305例
,死亡5例。2-3月达到高峰,2003年8月
卫生部公布,全国有5327例,死亡349例
;全球累计8422例,死亡916例,其中医
务人员发病1725例,约占20%。
人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通常只在禽类间引起感染和
传播。
 但1997年由H5N1亚型导致香港禽流感暴
发流行过程中,首次发现禽流感病毒由
禽到人的传播,有18人感染,6人死亡。
自此以后,不断有禽流感病毒感染到人
类的报道。据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5月公
布的数据:1997年以来,全球共报告经
病原学检查确认为H5N1人禽流感306例
,其中死亡185例,病死率60%。

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首先在猪群中暴发,人感染
猪链球菌病例早在1968年荷兰和丹麦即
有报道,目前,全球已报告450多例猪链
球菌感染病例。
 1998年,我国江苏南通地区发生的猪链
球菌疫情,患病25例,14例死亡。
 2005年6-8月,四川省累计报告人感染猪
链球菌病例204例,死亡38例。

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状况
自2009年5月11日报告首例甲型H1N1流
感确诊病例以来,截至2010年30/10止,
我国内地31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44981确
诊病例,其中境内感染约4万例,占病例
总数的94.9%,已治愈33184例;全国累
计重症病例82例。治愈29例,死亡6例。
实际发病数大于报告数。
 现有人说…….
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5月中旬,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疫情开始在德国蔓延。6月2日,德国和
中国的一项联合基因研究初步显示,导
致疫情的致病菌是包含两种不同菌种基
因的新型病菌。
 近期香港出现猩红热死亡的病例。

丙肝

目前,全球有1.8亿丙肝患者,是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的4倍;全球由丙肝相关肝病
引起的死亡人数每年上升一倍;而在我
国丙肝的报告发病人数逐年升高,2009
年报告的发病人数是2001年的10.56倍,
全人群的丙肝抗体阳性率水平为3.2%,
推算约有患者3800万。
丙肝的预后

丙肝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约75%的
慢性丙肝患者无明显症状,约1/3的病人
转氨酶可能正常,但已出现肝损害。如
病情不断地发展,经20-30年后约有20%
发生肝癌,对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的威
胁。
丙肝的预防
由于丙肝病毒没有疫苗,常规体检又不
查丙肝,因此,预防和控制比乙肝更为
困难。
 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丙肝的重要措施
,1992年以前做过手术等高危人群应及
早进行丙肝筛查。
 例1.

第一节 传染病概述
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
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 病原微生物可分为病毒、细菌、立克次
体、真菌、螺旋体、朊毒体等。
 人体寄生虫主要是指原虫和蠕虫等。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的五种表现
 病原体被清除
 隐性感染
 显性感染
 潜伏性感染
 病原携带状态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
于传染病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 有病原体
 有传染性
 有流行病学特征
 感染后有免疫力
病原体

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
病原体所引起的。其中以细菌、病毒最
常见。临床上检出病原体对诊断和治疗
有重要意义。
传染性
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
主要区别。
 传染期:传染病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
染期,传染期在每一种病中都相对固定
,可作为隔离病人的标志。
 传染病的传染性有强有弱。隔离病人时
可根据其传染性的强弱采取不同的措施

流行病学特征
 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
表现出各种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
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
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
散发:指传染病在某地出现与常年相似
的发病水平,即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
生。
 流行:指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
当地常年发病率(一般3-5倍)。
 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定时间迅速
蔓延,波及范围广泛,超出国界或洲界
 暴发:指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高度集
中。

免疫力
 感染后有免疫力:人体感染病原体
后,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
,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
特异性免疫。感染后的免疫力属于
主动免疫。不同病原体的感染后免
疫持续时间和强弱不同。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
群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
本条件: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有病原体在体内生长、繁
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 患者
 隐性感染者
 病原携带者
 受感染动物
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
到达另一个易感者所经过的路径,由外
界环境的各种因素所组成。
 空气、飞沫、尘埃
 水、食物
 手、用具、玩具
 媒介昆虫
 血液、血制品、体液
 土壤

人群易感性

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
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人群
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对某疾病的易感性

当易感者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如果
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传染
病的流行则容易发生。
社区传染病的分类
根据发病过程分类:急性传染病和慢性
传染病。
 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分类:细菌性传
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立克次体性传染
病、寄生虫性传染病及霉菌性传染病。
 根据感染部位分类:肠道传染病、呼吸
道传染病、生殖系统传染病、皮肤黏膜
传染病。

第二节 社区传染病的管理
一、传染病的防护原则
 管理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
管理传染源
对传染病患者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
、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并按照该
病的传染期加以隔离。
 同时,患者的接触者是潜在的传染源,
应按不同疾病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
 对于动物传染源,根据其经济价值的大
小采取相应的措施。
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
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如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人们抵御疾病的能力。
 增强特异性免疫力:人工主动免疫和人
工被动免疫。
 药物预防:

药物预防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预防用药
 到疫区时所进行的一些预防用药
 对易感人群进行的一些预防用药:如口
服磺胺预防流脑、口服乙胺嘧啶预防疟
疾等。

二、传染病的社区监测
 疫情报告: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
乙、丙三类。
 报告的方式及时限。
 传染病的调查。
传染病的疫情报告

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
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
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
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
、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百日咳、白喉、猩红热、新生儿破伤风、布
鲁菌病、梅毒、淋病、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
、疟疾。
丙类: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
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包虫病、丝虫病、感染性腹泻(霍乱、
痢疾、伤寒和副伤寒除外)、手足口病
 广州市报告的传染病:水痘、肝吸虫、
恙虫病。

报告的方式及时限
甲类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于2小时内通过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农村不超过6
小时。
★ 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人禽流感和脊髓灰质
炎按甲类处理。
 乙类:城镇于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
过12小时。
 丙类:要求在24内报告。

三、传染病的社区防护措施
 疫情报告
 隔离
 对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
 社区重点人群的监测
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 社区预防措施
 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
 隔离:是将传染病患者或病原体携
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方,与健康人
和非传染病患者分开,进行集中治
疗和管理,防止传染和扩散。
隔离的方法
 完全隔离:将传染病患者收住在隔
离病房或传染病医院,即限制其自
由活动直至隔离期结束。
 部分隔离:居家隔离、禁止出入公
共场所、禁止亲密接触等。
案例
非典病人的隔离:呼吸道隔离→严密隔
离;从基本防护→ 严密防护。
 甲流病人所采取的隔离:完全隔离→居
家隔离;严密防护→飞沫防护

对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
接触者是指曾经和传染源发生过接触的
人,可能受到感染而处于疾病的潜伏期
,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传染源。
 检疫:对接触者采取的措施称为检疫。
 对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分别采取医学
观察、留验或卫生处理,也可以根据具
体情况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或药物预防。

案例
对甲流病人接触者所采取的检疫措施:
从完全隔离→居家隔离。从全体停课→
个体停课。从预防用药→不需特殊处理
 例如:

 社区重点人群的监测:定期到卫生
机构进行相应的体检。
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居住环境
 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
提高人民防病治病的健康知识和技
能的基本措施。
社区预防措施
 消毒的种类:预防性消毒,疫源地
消毒。
 常用的消毒方法:加漂白粉消毒;
焚烧消毒;浸泡消毒;擦拭消毒;
特殊传染病患者的家庭消毒方法。
社区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护理干预
 艾滋病
 乙肝
 肺结核
 细菌性痢疾
艾滋病
 艾滋病的全称是“人类获得性免疫
缺陷综合征”(英文简称AIDS)。
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简称
HIV)引起的,通过血液、性接触和
母婴垂直传播,以严重免疫缺陷为
其临床特征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
艾滋病是从哪里来的?

1981年,美国在男同性恋者中出现了一种奇怪
的疾病。患者身体逐渐衰弱,进行性免疫功能
缺陷,有10多例因严重免疫缺陷而发生卡氏肺
囊虫,卡波西肉瘤死亡的病人。其临床经过与
以往所见的新生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十分
相似。那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疾患。
婴幼儿都在两岁前死亡,但新出现的这种疾病
发生在成年人中。
198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确定在同性
恋病人中发现的这组疾病为一种新疾病
,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
滋病,当时尚不知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引发出很多猜测……

1983年,法国巴斯德实验室从病人体内
分离出艾滋病病毒HIV,并确定为艾滋病
的病原体。
 1986年,在非洲西部发现另一种艾滋病
病毒,其形状、作用、传播途径、临床
表现与1983年发现的病毒类似,因而把
前者定为HIV-1,新发现的定为HIV-2。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
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
数天。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剂可以
杀灭这种病毒,但对紫外线、碘酒不敏
感。

其抗体无保护作用
HIV/AIDS感染过程

急性感染期,一过性急性感染症状。

无症状携带阶段(潜伏期),6-15年或更长(
一般因输血感染者潜伏期最短,平均2年;性
途径感染者潜伏期较长,平均为8年。

艾滋病前期

艾滋病病期---机会性感染及机会性肿瘤。
☆ HIV感染者及AIDS病人均具传染性。
窗口期

人体感染HIV后,一般要2周的时间才能
产生抗体。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HIV后到
血液中能够检测出HIV抗体的这段时间,
一般为2周-3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血液
中检测不到HIV抗体,但具有传染性。
HIV在体液中的浓度
 HIV含量较高的体液包括:血液、精
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关节液、
脑脊液等。
 含量微小的是:眼泪、汗液、唾液
、尿液、粪便。
HIV的传播途径
 性传播(异、同性)
 血液传播:静脉吸毒、血液及血制
品、创伤性诊疗等。
 母婴传播:被感染的怀孕妇女可通
过怀孕、分娩、哺乳的过程将HIV传
给胎儿或婴儿。
HIV感染的危险度
传播方式
行为模式
感染比率
95%
25%
妊娠传播
未经治疗
AZT治疗
性传播
联合疗法
男——女
女——男
输血传播
肛交
针刺传播
8%
2%
0.2%
0.1%
0.5—3%
0.3%
HIV不会经以下途径传播:
呼吸道、消化道
 日常生活接触(浅吻、握手、游泳、共
用马桶/浴盆/电话机等一般生活用品)
 汗液、泪液、唾液、尿液
 吸血节肢动物(蚊子)
 家养动物(抓、咬伤)
★与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家属一起工作
、学习及日常接触是安全的。

蚊虫叮咬会传染HIV吗?




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存活,它被蚊子作
为食物消化掉了。
叮咬了HIV感染者的蚊虫口器上的HIV数量很微
少,不足以感染到它叮咬的下一个人。
蚊虫的食管与唾液管不是同一条管子,它从一
条管子吐出唾液,由另一条管子吸入血液,血
液的吸入是单向的,不会再由食管吐出来,这
与注射器针筒不同。因此,蚊虫在叮咬吸血时
,不会将已经吸到肚里的血(它的食物)再反
吐到被叮咬人的体内。
治疗
 目前还没有能够治愈艾滋病的药物
,已经研制出的药物只能在某种程
度上缓解艾滋病病人的症状和延长
患者的生命。
预防
安全性行为;
 及早治疗性病;
 拒绝毒品。
 阻断母婴传播。
 保护易感人群。

护理
 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
感染者。
 防止艾滋病病人感染其他疾病。
 心理辅导。
讨论
当有人告诉你,他是一个艾滋病病人,
你会有什么想法?
 你是否愿意照顾艾滋病病人?
 假如你帮一个艾滋病病人进行静脉穿刺
,你是否会害怕?
 如何帮助他们?
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肝炎是由乙肝病毒(
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
性传染病,主要经血液传染。
在临床上将病程超过半年,肝功能
异常者称为慢性乙肝病人。
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
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我国人群中有
58.2%的人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乙肝患者近三千万
人,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一点三亿人。

如果血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持续六
个月呈阳性反应,则称为乙肝病毒
携带者。
传播途径
传染源: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 传播途径:血液体液传播、母婴传播、
性接触传播、医源性感染。
 易感人群:新生儿通常不具有来自母体
的先天性抗-HBs,因而普遍易感。随着
年龄的增长,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的
也随着增加,所以,HBV感染多发生于婴
幼儿及青少年。

临床表现
食欲减退、乏力、恶心、肝脾肿大、
 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及发热
等。

社区人群管理
 控制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
 保护易感人群
 接种疫苗
 如与HBsAg阳性者性接触时应使用
安全套
 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时应戴手套
社区护理干预
慢性乙型肝炎社区的健康教育:普及乙
肝的防治知识,是社区控制慢乙肝的关
键措施。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
教育手册等对公众进行乙肝知识的教育
。提高居民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 慢性乙肝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家庭的隔

离及消毒、乙肝病人的休息、饮食;乙肝病人
的遵医行为、心理护理等。
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
乙型肝炎患者
 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
 整体人群的健康教育
 健康处方:对接受医疗护理保健服务的
患者,开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处方。

乙型肝炎患者健康教育

自我保健教育,包括休息、饮食、日常行为、
心理调节和遵医行为;药物治疗的指导;获得
良好社区保健的指导;心理康复指导;如何保
护他人免受感染的指导等。
例:服用抗病毒口服药的病人的注意事项
。
 服药的时间相对固定。
 存放的地方;
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
高危人群:乙肝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的家
庭成员、儿童、和育龄妇女等。
 健康教育的内容:乙肝的相关知识的宣
传、家庭隔离和消毒处理、自我保健指
导、如何采取预防措施等。

案例
 例1.有一女孩,与男朋友共同生活一
段时间后→检查发现自己感染乙肝
病毒→原来她那男朋友有乙肝。
 假如她接种了乙肝疫苗或采取了安
全措施。那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 例2.
整体人群的健康教育

采用宣传栏、小册子、电话咨询、座谈
会、电话教育等多种方法,向大众普及
相关知识,促使人们自觉采纳健康行为
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
动接种乙肝疫苗。
健康处方

对接受医疗护理保健服务的患者,开具
有针对性的健康处方。
相关知识
“大小三阳”能不能怀孕?
 阻断的关键在哪里?
 目前的看法是只要在肝功能正常时“大
小三阳”都可怀孕,但要注意阻断。
 阻断环节中最关键也是最无争论的是给
宝宝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建议在宝宝
出生2小时内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按0
、1、6方法注射。

怀孕后发现肝功异常怎么办?

因为早孕反应和胎儿对肝脏的负担,就算健康
人怀孕也有可能肝功能异常。所以不用紧张,
保持镇定放松心情,两个星期后复查情况,当
然还要咨询专科医生,就算要住院治疗也不是
什么很危险的事。药物是安全的,记住:肝功
能与心情有一定的联系,好的心情往往胜过一
切药物。
能母乳喂养吗?

“大三阳”妈妈在进行了阻断后(孩子出
生后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可以母乳喂养;“小三阳”DNA阴
性者更放心,但乳头有破损时要避免,
如果“大三阳”确实不放心,那就人工
喂养吧!
父婴感染率是多少?

父婴感染概念是指胎儿时期就感染了病
毒,而不是出生后后天感染。父婴感染
的研究较少,只能说这几率是很小的。
只要出生后孩子注射了疫苗,是可以放
心的,注意出生后的接触感染就行了。
肺结核
肺结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核病,是由
结核杆菌在肺部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对健
康危害较大的慢性传染病。典型的临床
表现有全身中毒症状及呼吸道症状。
 肺结核的分型:原发型肺结核(I)、血
行播散型(II)、浸润型(Ⅲ)、慢性
空洞型(Ⅳ)、结核性胸膜炎(Ⅴ)。

流行现状

结核病在全球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据世
界卫生组织2000年公布的资料,全世界
有20亿人感染过结核杆菌,每年新发病
例800万,死亡300万。

原因:由于人口流动增加;耐药结核
增多;结核杆菌与艾滋病合并感染
等。
我国在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
仅次于印度,位于第二位。
 我国有5.5亿人感染过结核病杆菌。肺结
核患者约500万,每年有13万人死于结核
病。
 我国结核病原发耐药菌率高达18.6%,是
全球最高。

临床表现
 全身的中毒症状:长期低热、乏力
、盗汗、食欲减退等。
 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胸痛、
呼吸急促等。
传播途径
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的病人,特别是
空洞性肺结核患者,痰中带菌者是主要
传染源。
 传播途径:呼吸道, 细菌可随咳嗽、打
喷嚏将病菌飞沫传播至空气中。易感人
群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导致隐性感染或
发生结核病。
 易感人群:人群对结核普遍易感,可以
随年龄的增长和免疫接种,而产生一定
的免疫力。

结核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
做好家庭隔离和消毒;
 指导和监督患者合理的药物治疗:为了
避免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保证治疗的
彻底性,结核病的药物治疗要求全程、
足量。
 家庭成员的检测及预防:
 休息、饮食营养。

预后
 大部分肺结核患者可获得痊愈。但
是,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引起结
核性胸膜炎或随血液播散导致全身
包括肺的粟粒性结核,或者随吞咽
进入胃肠道,引起肠结核、腹膜结
核。
案例
 例1:肺结核→抗结核治疗→肝功能
异常→停药→淋巴结核。
 例2: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没有定
期检查肝功能→药物性肝炎→死亡
。
细菌性痢疾
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感染引
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危险因素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各临床型患者和带菌者。
 传播途径:细菌性痢疾经粪-口途径传播
。病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人
们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被传染源的粪便
污染的食品、水或手而被传染。




临床表现
畏寒、发热、腹泻
脓血便、腹痛、里急
后重、肠鸣音亢进
普通型
休克
中毒型
脑型
慢性菌痢:若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
超过2个月,就成为慢性菌痢,慢性菌痢
有急性发作的可能。
 预后;急性细菌性痢疾大多数在病情1周
后缓解痊愈,少数可转变为慢性。约有
20%的病人短期带菌(2-3)周,个别患
者可长期带菌。病死率一般不超过1%。

社区护理干预
 细菌性痢疾的社区预防:及早发现
和隔离急性期患者,必要时送医院
隔离治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
强管理(饮食、环境)。
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




家庭隔离和消毒:消化道隔离,病人应隔离至
症状消失后1周或两次粪便培养阴性。接触者
至少观察7天。
患者如在家中治疗,应单独使用餐具,做好水
龙头、厕所水箱开关的保护。
消毒:可使用含氯的消毒液(1000mg/L).
休息与饮食:减少活动,适当休息,腹泻严重
时要禁食,减轻后可给少渣易消化的饮食;
细菌性痢疾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


保护肛门:由于大便次数增多,尤其是老人和
小孩肛门受多次排便的影响,皮肤容易发炎溃
破,因此,每次便后,用软卫生纸轻轻按檫后
用用温开水清洗。涂上抗生素类的软膏。
按时服药:坚持按医嘱服药7-10天,不要刚停
止腹泻就停止服药,这样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
性。很容易转为慢性痢疾。
水痘病人的护理措施







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高热时按高热护理常规。
呼吸道隔离。
发热时卧床休息。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疱疹的情况。
皮肤护理:做好皮肤的清洁;皮肤瘙痒者用炉甘石洗
剂;如有水疱破溃涂阿昔洛韦软膏;如有化脓可用红
霉素软膏。
健康教育:向患者、家属讲解有关水痘的防治知识。
复习题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
条件及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 传染病常用的消毒方法。
 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
 乙肝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如何做好
乙肝病人的健康教育?

复习题
肺结核的分型、临床表现、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及社区护理干预。
 如何做好痢疾患者的肛门保护、家庭隔
离和消毒工作?
 甲类传染病有哪些?非典、肺炭疽、禽
流感、脊髓灰质炎按哪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