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pt

保育生物學
切割的效應
胡正恆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
(04)26328001
#17545
(方濟樓404室)
第十一章 溫帶的棲息地切割
11.29 第十一週 期中考
CH2-15
偏重脊椎動物群集(尤其是鳥類)和森
林棲息地
• 則是由於鳥類和哺乳類的族群密度較低,
是切割地(fragments)中最可能消失的物種
• 棲息地轉換為許多總合小於原先大片地的
補丁狀區塊(patches),而且這些區塊被異於
原先棲息地的基底(matrix)分隔時,這就是
切割(fragmentation)
• 保育學家的挑戰則在於面對棲息地不斷破
壞的時候,如何儘可能地在這些切割地內
保存物種庫(species pool)。
棲息地切割包含兩個會導致滅絕的
部分
• (1) 棲息地總面積的減少(主要影響族群大小,
從而影響滅絕速率)
• (2) 把殘留面積重新分配為斷斷續續的切割
地(主要影響播遷,從而影響遷入速率)
• 溫帶群集比熱帶群集更能忍受棲息地切割
的影響,溫帶物種比熱帶物種更有密度高、
分布廣以及播遷力強的傾向。
• 在合適的棲息地上,這些屬性應該能使溫
帶族群在更小的區塊存活。雖然族群波動
大、個體壽合短,可能使局部性滅絕速率
增高,但在滅絕之後,高活動力卻能促成
族群自其他切割地迅速拓殖
英國原始森林覆蓋的減少和切割始
於5,000年前新石器時代
• 種滅絕包括了棕熊(brown bear, 滅絕於諾曼第
征服時)、野豬(18世紀滅絕)、狼(18世紀滅絕)、
蒼鷹(goshawk, 19世紀滅絕,現在新造的人工
針葉林中重新立足)和松雞(capercaillee, 18世紀
滅絕,如今重新引進新造的人工針葉林)
• 美國東部落葉森林動物相的故事也大致雷同,
廣泛的森林破壞始於歐洲移民初抵美洲(大約
300年前),大約在南北戰爭時達到巔峰。在那
裡,棲息地破壞加上狩獵也導致許多物種消失,
這些物種包括了狼(19世紀)、山獅(20世紀,雖
然佛羅里達州還有一些)、紅鹿(19世紀)、旅鴿
(20世紀)和象牙啄木鳥(20世紀)
自然保留區設計根據島嶼生物地理
學(island biogeography)
• 海洋島嶼上的物種數目代表的是遷入和滅
絕兩個過程間的平衡(balance),或動態平衡
(dynamic equilibrium)。島上平衡的種數端賴
該島嶼的特性(尤其是它的大小和拓殖者來
源地的隔離程度)和物種本身的特性(尤其是
它們的播遷能力和族群密度)
• 透過總棲息地面積的減少,島嶼化造成的
滅絕超乎預期的快,如果殘餘的棲息地在
一大片區塊而非分成許多小切割地的話,
還會有更多的物種維持在平衡點
以黑盒子的方式(black box approach)
來探討切割
• 大部分棲息地已經被破壞了,切割仍應儘
量減少,以免物種快速流失。此外,島嶼
化可能造成與棲息地減少無關的滅絕
• 美國威斯康辛州Cadiz小鎮的系統格局,
Sharpe et al. (1981)顯示平均緊鄰距離(mean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s)會一直持續增加
到原面積只剩下10%的時候,此後不論棲息
地再損失多少,都會維持常數
滅絕的近因
• 活動範圍大小(home range size)、棲息地異
質性消失、切割地周遭棲息地的效應,邊
緣效應(edge effect)和次級滅絕(secondary
extinction)
邊緣效應(edge effect)
• Ranney et al. (1981) 相信邊緣物種的種子在小
林地核心的種子雨(seed rain)裡佔盡優勢,當
從邊緣來的不耐陰樹種(shade intolerant)取代
林地內部的耐陰樹種,最後就會改變小林地的
物種組成。
• 發芽植物的數目必需隨著林地內部的種子數目
而改變,才會產生這樣的效應,Ranney et al.
注意到太小的或邊緣不規則的森林保留區都可
能無法使森林內部植物的族群持續下去。
了解邊緣的影響會深入林內多遠的
地方
• 邊緣造成的主要植被改變能深入林內10-30
公尺
• Wilcove (1985a)顯示與邊緣有關的捕食率增
加可能深入林內300-600公尺
• 如果寬鬆地把600公尺做為動物相邊緣效應
的估算,則小於100公頃的圓形保留區根本
談不上有什麼真正的森林內部
次級滅絕
• 切割往往打斷一個群集重要的生態互動:
像捕食者-被捕食者(predator-prey)、寄生物寄主(parasite-host) 和植物-授粉者(plantpollination)關係以及互利共生(mutualism)。
這些互動的瓦解可能導致進一步的滅絕
多少?多大?
• 不同物種有不同的面積需求,而以低密度
存在之物種(如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和大型
草食者)的唯一避難所或是棲息地特化者唯
一能得到滿足的地方
• 大片切割地足以做為鄰近小片切割地邊際
族群(marginal population)的遷入者來源。如
果小片切割地裡的許多物種都得靠“救援效
應”維繫,那麼小片切割地本身就不能看做
是一個可存活的保留區策略
• 大片切割地若不加以保護就會被侵蝕
階層策略(hierarchical strategy )
• 國家級的保育組織取得受威脅棲息地中最
大片的切割地
• 在一個異質的環境中,這些保留區或許無
法涵蓋該生態系中所有的棲息地變異(以及
所有的典型生物相)
• 區域級地方級的的尺度下運作的保育組織,
應該把主要任務放在分配資金以獲取一系
列的小型保留區
多近?
• 小保留區本身則可以反過來做為大保留區
的踏板(stepping-stones)。只有像鳥類、蝙
蝠等移動力高的物種及那些能穿越鄰近地
景中各種棲息地的物種(如許多溫帶哺乳動
物),才能得到上述安排的好處
• 連結保留區而言,走廊(corridor)本身的價值
還有爭論
• 相距很遠的保留區不太可能因為走廊而減
少其隔離程度,而彼此靠近的保留區怎麼
樣都會有播遷的現象
保留區形狀
• Diamond(1975b)和 Wilson and Willis (1975)建議
保留區應盡量呈圓形,理由是如此將可使保留
區內的播遷距離降至最低。在溫帶森林保留區
中,我們還可以再加一項理由:使森林邊緣和
森林內部的比例降至最低
• 圓形的森林切割地純粹只是降低邊緣效應的影
響。圓形卻未必對海島棲息地重要,因為跨越
海島邊界的物種不會有頻繁的互動
• 建議任何棲息地保留區的理想形狀都應該是圓
形的,如此便可使受保護的棲息地內部和周邊
棲息地間的接觸降至最低。
經營管理
• 植被的控制處理,以保留特定的演替時期
(為大藍蝶而開放的開闊地);
• 消除外來物種(大煙山國家公園的野豬);
• 剔除“騷擾性(nuisance)”動物之族群(黑紋背
柳鶯繁殖地的牛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