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投影片1

導言
Freud:

健康之人能享受工作,也能享受愛.
Flankl:

人經由愛和被愛而得到救贖.(納粹集中營)
愛
隱含冒險,尤其是失去和被拒的風險.
彼此的承諾.
真愛的內涵.
自由的選擇.
各種不同的愛.

愛讓生活變得不一樣
缺少愛讓人變得鬱悶孤獨.
愛的需求包括知道自己的存在.
愛是永恆的,不會因死亡而結束.
死亡結束的是生命而非彼此的關係.
別人保留對我的愛,即超越了死亡.
愛與被愛的需要.

各種形式(p206)
愛和被愛的絆腳石
文化(如媒體)影響愛的看法
採取批判的立場
愛的迷思
永恆的愛-愛有不同的形式/階段
愛是經常暱在一起-有限度的親密/小別勝新歡
墜入愛河和踢出愛河
愛中成長,隱含選擇和努力.
愛是主動的,是付出而非接受./行動勝於語言.

愛是排他性

具擴張性而不是排他性/嫉妒/把別人當所有物/自卑感
真愛是無私無我
自私的給予者/照顧別人卻不接受別人照顧/制約孩子凡事依賴
付出也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
承認自己的需要,讓別人回報我們所付出愛的價值

愛和生氣是互不相容的
否認和壓抑可能導致關係結束/以建設性方式處理
沒有解決的問題會惡化彼此關係,阻礙親密關係的發展.

社會互動
社會影響

從眾(conformity)
•外在行動-如闖紅燈
•內在思想-如宗教信仰或政治理念
•S. E. Asch-從眾心理實驗(卡片直線)

依從(compliance)
•得寸進尺法(foot-in-the-door technique)
• 以退為進法(door-in-the-face technique)

服從(obedience)
•不帶強迫性/當事人自願接受的一種社會影響

盲從(contagion)
•反常從眾行為
•受團體情緒煽動/行為失去理性
知識的障礙
F.

Bacon以新工具批判偶像說
種族的偶像
•感官錯覺/官能限度/魯純
•人為萬物的尺度

洞穴的偶像
•視幻影為真實
•個人易犯的缺失

巿場的偶像
•迷障甚多
•曖昧/歧義

劇場的偶像
•玄想型的/純賴冥思
•迷信型的/依賴信仰及頂禮膜拜
親社會行為
反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

助人行為/利他行為
旁觀者效應/責任分散
人際吸引與親密關係
社會需求

依附行為
依附行為/親和動機/需求層次論
影響人際吸引的因素
接近/空間接近
相似/相似或相同
熟悉/相處時間較久但
相貌/影響別人的印象

親密關係的形成
自我表露
友誼關係
形成
互不相識
開始注意
表面接觸
建立友誼
親密關係

愛情的分類觀
浪漫式愛情
遊式愛情
占有式愛情
伴侶式愛情
友誼式愛情
奉獻式受性
現實式愛情
愛情三因論
R.
J. Sternberg
親密成份
熱情成分
承諾成分
自我懷疑和欠缺自愛
自我實現的預言
比馬龍效應
霍桑效應/月暈效應/蝴蝶效應/普墨克原則
自我否定/落入被拒絕的循環(p213)/挑戰負面看法
只依賴單一特質來假定愛的來源,讓自己被愛難

對愛的恐懼
害怕孤立
隱藏愛的需求,鈍化關懷別人的能力
迴避或切斷與人的互動

害怕被人發現

保持距離,以避免傷害
愛的不確定性
愛包括痛苦
怕被拒絕,失落,得不到回饋,對強度不安
p215

值得去愛嗎?
增加自己對別人的開放
挑戰自己對接納和拒絕的態度和信念
找出想要改變的地方,經驗中去學習
不要執著於過去
被人拒絕並不表示我們是不值得愛的
學習去愛和欣賞自己
談論自己的優點
先懂得如何愛自己
有能力愛自己,才能去愛別人
愛自己是尊重自己的完整性和獨特性
愈懂得尊重,關愛自己,我們被愛能
力就會增加
真愛
瞭解所愛的人
關心所愛的人的福祉
尊重所愛的人的尊嚴
對我所愛的人負責
為我和我所愛的人成長
為我和我所愛的人有所承諾
我是脆弱的
信任你所愛的人
信任你自己
接受不完美
使人自由
有擴張力的
我想要而不是需要所愛的人來使我圓滿
認同我愛的人
包含自我接納
包括看到所愛的人的潛能
放棄妄想,不要想完全控制我們自己,他人和我們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