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4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第四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
§4-1 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
§4-2 从动件运动规律及其选择

§4-3 按预定运动规律设计盘型凸轮轮廓

§4-4 盘型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
§4-5 空间凸轮机构简介
本章要求了解凸轮机构的组成、分类、
应用;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凸轮轮
廓的设计方法。
 重点:推杆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选
择原则;盘形凸轮机构凸轮轮廓曲线的
设计。
 难点:凸轮基圆半径与压力角的关系。

§4-1 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
一、凸轮机构的应用

二、凸轮机构的分类

三、凸轮机构的特点
一、凸轮机构的应用
机架3
从动件2
1
O1

1、内燃机配气机构

2、绕线机排线机构

3、冲床装卸料机构

4、封盖机构

5、食品输送机构

具有曲线轮廓的构件,
称为凸轮,与凸轮保持接触
的杆,称为从动件或推杆。

凸轮机构可将主动凸轮
的等速连续转动变为从动件
的往复直线运动或绕某定点
摆动,并依靠凸轮轮廓曲线
准确地实现所要求的运动规
律。

凸轮是由一种具有曲线轮廓或凹槽
的构件,多为主动件,通常作等速连续
转动,从动件作连续或间歇往复摆动、
移动或平面复杂运动。从动件的运动规
律完全取决于凸轮轮廓或沟槽的形状。

凸轮机构是含有凸轮的一种高副机
构,由凸轮、从动件和机架三个构件、
两个低副和一个高副组成的单自由度机
构。
凸轮
(1)移动料斗4至型腔上方,并使料斗振
动,将粉料装入型腔。
(2)下冲头6下沉,以防止上冲头12下压
时将型腔内粉料抖出。
(3)上、下冲头对粉料加压,并保压一
定时间。
(4)上冲头退出,下冲头顶出药片。
1
2
3
10
9
4
(料斗)
O1
8
11
12(上冲头)
13
型腔
6
(下冲头)
5
粉料压片机机构系统图
O3
O2 7
二、凸轮机构的分类
1、按两活动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特性分
(1)平面凸轮机构
(2)空间凸轮机构
盘形凸轮机构
移动凸轮机构
圆柱凸轮机构
圆锥凸轮机构
弧面凸轮机构
球面凸轮机构

盘形凸轮机构:凸轮呈盘状,或有变化
的向径,绕固定轴线回转,从动件在垂
直于凸轮轴线的平面内运动。
移动凸轮机构:相当于盘形凸轮机构
的轴线位于无穷远,凸轮相对于机架
作往复直线运动。

圆柱凸轮机构:可视为移动凸轮卷成圆
柱体而得,曲线轮廓可开在圆柱体端面
上,也可在圆柱面上开曲线或凹槽。
 2、按从动件的形状分类
(1)尖顶从动件
(2)滚子从动件
(3)平底从动件
3、按从动件的运动形式分
对心直动从动件
(1)直(移)动从动件
偏置直动从动件

(2)摆动从动件
4、按凸轮高副的锁合方式分类

(1)力锁合:利用重力、弹簧力或其他
外力使从动件与凸轮轮廓始终保持接触。

(2)形锁合:利用高副元素本身的几何
形状使从动件与凸轮轮廓始终保持接触。

常用的形锁合机构:
1)槽凸轮机构
2)等宽凸轮机构

3)等径凸轮机构
4)共轭凸轮机构
三、凸轮机构的特点

1、优点:

多用性和灵活性。只要设计出适当的凸
轮轮廓曲线,即可使从动件获得各种预期的
运动规律,并且结构简单、紧凑、工作可靠。

2、缺点:

凸轮轮廓曲线与从动件间为高副接触
(点或线),压强较大,容易磨损,凸轮轮
廓加工较困难,费用较高。
§4-2 从动件运动规律及其选择

一、凸轮机构的运动循环及基本名词术语

二、从动件运动规律

三、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
一、凸轮机构的运动循环及基
本名词术语

凸轮基圆 : 以凸轮轴心o为圆心,以其轮
廓最小向径r0为半径的圆;
偏
距 : 凸轮回转中心
与从动件导路间的偏置
距离,用e表示。
以o为圆心,偏距e为半
径的所作的圆为偏距圆。
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
s
B
行程
近休止角
hs
o
A
rb

B
e
C

2
D

推程运动角
D
凸轮的基圆
C
该位置为初始位置
S
远休止角

S
回程运动角

摆动从动件凸轮机构
从动件摆角

最大摆角
B
C
 max
B


O1

最大摆角

 max

摆角
2
D
o
B1
A
近休止角
推程运动角
O2
S
远休止角

S
回程运动角

二、从动件运动规律
所谓从动件运动规律,是指从动件的位
移S、速度v、加速度a、及加速度的变化率
(跃度j)随时间 t 或凸轮转角φ( δ )变化
的规律。这种变化的规律可以用线图来表示,
是凸轮设计的依据。

以凸轮的转角(或对应的时间)为横坐
标,以从动件的位移为纵坐标所作的曲线,
称为从动件的位移曲线。同样可以作出从动
件的速度曲线、加速度曲线、跃度曲线。


生产中对工作构件的运动要求是多
种多样的。例如自动机床中用来控制刀
具进给运动的凸轮机构,要求刀具(从
动件)在工作行程时作等速运动(速度
要求)。内燃机配气凸轮机构,则要求
凸轮具有良好的动力学性能(主要是加速
度要求)。在某些控制机构中则只有简单
的升距要求。人们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
和生产实践,已经积累了能适应多种工
作要求的从动件典型运动特性的运动曲
线,即所谓“常用运动规律”。

凸轮的轮廓形状决定了从动件的运
动规律。反之,从动件不同的运动规律
要求凸轮具有不同形状的轮廓曲线,也
即是说,凸轮轮廓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凸
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参数。

设计凸轮机构时,通常只需根据工作
要求,从常用运动规律中选择适当的运
动曲线。在一般情况下,推程是工作行
程,要求比较严格,需要进行仔细研究。
回程一般要求较低,受力情况也比推程
阶段有利,故不作专门讨论。
1、基本运动规律
(一)多项式运动规律
S
h
1. 等速运动规律
从动件运动的速度为常数时的
运动规律,称为等速运动规律
(直线运动规律)。
O
v




s  h / 
v  h / 
a0
从动件在运动起始位置和终止
两瞬时的速度有突变,故加速度在
理论上由零值突变为无穷大,惯性
力也为无穷大。由此的强烈冲击称
为刚性冲击。适用于低速场合。
v
推程的运动方程:
O
a


O



实际上,由于构件材料有弹性,加
速度和惯性力不至于达到无穷大,但仍
将造成强烈冲击。当加速度为正时,它
将增大凸轮压力,使凸轮轮廓严重磨损;
加速度为负时,可能会造成用力封闭的
从动件与凸轮轮廓瞬时脱离接触,并加
大力封闭弹簧的负荷。因此这种运动规
律只适用于低速,如自动机床刀具进给
机构以及在低速下工作的一些凸轮控制
机构。
2. 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抛物线运动规律)
s
0
1
4
从动件在推程(或回程)中,
前半段作等加速运动,后半段作等
减速运动,加速度为常数。
推程等加速运动的方程式为:
9
4
1
0
1
2
3

4
5
6

v
2h 2
0
s 2

a
在运动规律推程的始末点和前后半
4 h
程的交接处,加速度虽为有限值,但加
v 2 
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理论上为无穷大。

0
4h 2
j
由此引起的冲击称为柔性冲击。
a 2

适用于低速场合。

/2

/2

/2


0

s
(二)三角函数类基本运动规律
6'
4'
3'
2'
从动件的加速度按余弦规律变化

1'
h

s  [1  cos(  )]
2

h

v
sin(  )
2

2
2
 h

a
cos(  )
2
2

1 2 3

 

 

5 6
,s  h  h cos
2
v
1 2 3

4

4
2
5
6


a
amax
该运动规律在推程的开始和终
止瞬时,从动件的加速度仍有突变,
故存在柔性冲击。因此适用于中、
低速场合。
0
1 2 3
4 5 6
-amax
1.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简谐运动规律)
5'

s
2.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摆线运动规律)



2 
从动杆的加速度按正弦规律变化
推程阶段的正弦加速度方程为
h h
2
s

sin(
)
 2

h
2
v
[1  cos(  )]


2h 2
2
a  2  sin(
)


这种运动规律的速度及加
速度曲线都是连续的,没有
任何突变,因而既没有刚性
冲击、又没有柔性冲击,可
适用于高速凸轮机构。
S=S''-S'
s 
6
5'
'
h
sin 
2
7'
4' o
1 2 3
3' 2' 1' 

4
5 6
7
8

5 6
7
8

5
7
8

v
o
1
2 3
4
a
o
1
2 3
4
6

3-4-5多项式运动规律
位移方程式中多项式剩余项的次
数为3、4、5,称为3-4-5多项式运
动规律,无刚性冲击,也无柔性冲击。

基本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便于分
析,而且按此设计出的凸轮,加工方便简单,
曾被广泛采用。但随着工业及科学技术的不断
发展,对凸轮机构的要求愈来愈高,工作要求
也更加多样复杂。为了提高凸轮机构工作的可
靠性和寿命,减小中、高速凸轮机构的振动噪
音,适应中、高速重载的要求及满足机器对从
动件运动特性的某些特殊要求,只用某种基本
运动规律往往难以满足。为此,提出了改进型
运动规律。改进型运动规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
获得,一种是把基本运动规律合理地加以组合;
另一种是采用多项式表达位移方程的运动规律。
2、组合运动规律简介
 组合后的从动件运动规律应满足:

1)工作对从动件特殊的运动要求;

2)能避免刚性冲击、柔性冲击;

3)使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尽可能小。

常用的组合运动规律

(1)改进型等速运动规律

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简谐运动)
与等速运动组合的改进型运动规律消
除了从动件作等速运动时在行程两端
的刚性冲击;
改进型等速运动规律
a
s


O


1
等速运动规律
a

2

v


o

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a


(2)改进型梯形加速度运动规律

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在加速度
突变处以正弦加速度曲线过渡而组成,
这样,既具有等加速等减速运动其理论
最大加速度最小的优点,有消除了柔形
冲击。
修正梯形组合运动规律
a
a

0
o 1 2 3 4
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
amax=(h2/2)×4.00
5 6 7 8

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amax=(h2/2)×6.28
a
j
0.5
0.125
0.875

=1
修正梯形组合运动规律
0.5
0.875
0.125
=1
amax=(h2/2)×4.888

三、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

选择从动件运动规律时,必须首先
了解机器的工作过程,根据工作要求选
择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同时还应考虑使
凸轮机构具有良好的动力特性和便于加
工制造等。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涉
及问题甚多,仅就凸轮机构工作条件的
几种情况作一简要说明。
(1)当机械的工作过程对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有特殊要求,凸轮转速不太高时,首先满足从
动件的运动规律,其次考虑动力特性和便于加
工。
 例如各种机床中控制刀架进给的凸轮机构,为
了加工出表面光滑的零件,并使机床载荷稳定,
要求进刀时刀具作等速运动,故从动件应选择
等速运动规律。内燃机配气凸轮机构,工作要
求气门的开关愈快愈好,全开的时间保持得愈
长愈好,同时为了避免产生过大的惯性力,减
小冲击和噪音,从动件可选用等加速等减速运
动规律。

(2)当机械的工作过程只要求从动件实现一定
的工作行程,而对其运动规律无特殊要求时,
低速时考虑使凸轮机构具有较好的动力特性和
便于加工。高速时主要考虑以减小惯性力和冲
击为依据来选择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
例如,用于机床操纵机构中的凸轮机构,主
要是要求凸轮转过一定角度,从动件摆动一定
角度。至于从动件按什么规律运动并不重要。
所以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是在满足位移要求
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凸轮便于加工,例如,用
圆弧和直线组成凸轮的轮廓曲线。

(3) 对于高速轻载的凸轮机构,当凸
轮高速转动时,将使从动件产生很大的
惯性力从而增大运动副中的动压力和摩
擦力,加剧磨损、降低使用寿命。因此,
使其最大加速度不要太大,以减小惯性
力,改善其动力性能,就成为选择从动
件运动规律的主要依据。

对于大质量的从动件,由于其动量
mv较大,当从动件突然被阻止时,将出
现很大的冲击力。因此对这类从动件应
注意最大速度不宜太大。

§4-3 按预定运动规律设计盘
形凸轮轮廓
当根据工作要求和结构条件选定凸
轮机构型式、从动件运动规律和凸轮转
 向,并确定凸轮基因半径等基本尺寸之
后,就可以进行凸轮轮廓设计了。凸轮
轮廓设计的方法有图解法和解析法。

一、凸轮轮廓设计的基本原理

对心尖顶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当
凸轮以等角速度转动时,从动件将按预定的
运动规律运动。

假设给整个机构加上一个
公共的角速度“-ω”,使其绕
凸轮轴心o作反向转动。根据
相对运动原理,凸轮与从动件
之间的相对运动不变,结果,
凸轮静止不动,而从动件一方
面随其导路以角速度“-ω”绕
0转动,另一方面还在其导路
内按预定的运动规律移动。从
动件在这种复合运动中,其尖
顶仍然始终与凸轮轮廓保持接
触,因此,在此运动过程中,
尖顶的运动轨迹即为凸轮轮廓。
已知从动件的运动规律[s =s()、v=v()、a=a()]及凸轮
机构的基本尺寸(如r0、e)及转向,求凸轮轮廓曲线上点的
坐标值或作出凸轮的轮廓曲线。
反转法原理
-
-
B1
S
s
假象给正在运动着的整个凸
s 轮机构加上一个与凸轮角速度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公共角速
度(- ),这样,各构件的相对
运动关系并不改变,但原来以角
速度转动的凸轮将处于静止状
态;机架(从动件的导路)则以
2
o (
 - )的角速度围绕凸轮原来

的转动轴线转动;而从动件一方
面随机架转动,另一方面又按照
给定的运动规律相对机架作往复
运动。
B0

r0

e
B
图解法
S
1、尖顶直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
-
h
o
1 2 3 4 5 6
180º
B9
B8
B7
B10
c8 c9B0
c7
r0 120º c10 B1
e c0
c660º O
B2
 c
180º c1
5
c4 c c 2
B3
3
B4
B6
B5
2
7 8 9 10
60º
120º

(1)按已设计好的运动规律作出
位移线图;
(2)按基本 尺寸作出凸轮机构的
初始位置;
(3)按- 方向划分偏距圆得 c0、
c1、c2等点;并过这 些点作
偏距圆的切线,即为反转导路线;
(4)在各反转导路线上量取与位移
图相应的位移,得B1、B2、  
等点,即为凸轮轮廓上的点。
2、滚子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
y
(1)求出滚子中心在固定坐
标系oxy中的轨迹(称为理论
轮廓);
(2)再求滚子从动件凸轮的
工作轮廓曲线(称为实际轮廓
曲线)。
注意:
(1)理论轮廓与实际轮廓
互为等距曲线;
(2)凸轮的基圆半径是指理论轮
廓曲线的最小向径。
rr
B0
r0
x
实际轮廓曲线
'

"
理论轮廓曲线
理论轮廓

滚子从动件凸轮机构中,滚子中心与
尖顶重合,故滚子中心的运动规律即为
尖顶的运动规律。

所以,尖顶从动件凸轮轮廓为滚子从
动件凸轮的理论轮廓。


以理论轮廓上各点为圆心,以滚子
半径rr为半径的滚子圆族的包络线,称为
滚子从动件凸轮的实际轮廓,或称工作
轮廓。
3、平底直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
s
-
O
2
10 2
1 2 3 4 56
180º
7 8 9
120º
60º
180º
120º
1
平底凸轮
机构

对于平底移动从动件盘型凸轮,只要运动
规律相同,偏置从动件和对心从动件具有相
同的轮廓。
2
1
B1
尖顶摆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
A8
A7
-
A9
C
C
8
A6 C
B
B
8
9
7
o
B10 B0
120°
C1 L
B1
O a
C2 0
1
B
rb
B
 max
C10
9
7
2
B
6
A5
180°
B B
4
5
C
C
6
5
C
3
3
R
A2
A3
A10
1 2 3 4 5 6
180º
2
7 8 9 10
60º
120º

(1)作出角位移线图;
A(2)作初始位置;
0
(3)按- 方向划分圆R得A0、
A1 A1、A2等点;即得机架
反转的一系列位置;
C
2
4
A4

(4)找从动件反转后的一系
列位置,得 C1、C2、  
等点,即为凸轮轮廓上的点。
解析法
1、尖顶直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
已知:的转向,r0, e,s=s(),
求凸轮轮廓曲线上点的坐标值或作出凸轮的轮廓曲线。
(1)取定oxy坐标
(2)写出点B1的坐标;
 xB1  e

 y   ( s  s )

 B1   0
-
y
(3)写出平面旋转矩阵
 cos 
R    sin 

B1
-
B0
r0
 O

sin  
cos  

(4)写出凸轮轮廓上点B的坐标。
B
x
e
R  ;
s0  r  e2
2
0
 xB   cos 
 y    sin 
 B 
sin    xB1 



cos    yB1 
注意:逆时针为正。
2、滚子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
轮廓曲线的设计步骤:
(1)求出滚子中心在固定坐标系
oxy中的轨迹(称为理论轮廓);
(2)再求滚子从动件凸轮的工作
轮廓曲线(称为实际轮廓曲线)。
理论轮廓曲线上点B处的法线
n-n的斜率:
dxB
dxB / d
tg 

 dy B  dy B / d
实际轮廓曲线上对应点C点的
坐标: xC=xBrrcos
yC=yBrrsin
y
n
rr
B0
B
C
rb
n
实际轮廓曲线
'

"
理论轮廓曲线
注意:
(1)理论轮廓与实际轮廓互为等距曲线;
(2)凸轮的基圆半径是指理论轮廓曲线的最小向径。

x
尖顶摆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
已知:的转向,r0,中心距lOA=a,摆杆长L ,   ( ) ,
求凸轮轮廓曲线上点的坐标值或作出凸轮的轮廓曲线。
(1)取定oxy坐标; (2)写出点B1的坐标;
y
 xB1  a  L cos( 0   )

 y    L sin(    )
0
 B1  

B1
rb
(3)写出平面旋转矩阵
-
B0
B

O1
a
L
0
O2
R 

 cos 

 sin 
R  ;

sin  
cos  
x (4)写出凸轮轮廓上点B的坐标。
 xB   cos 
 y    sin 
 B 
sin    xB1 
cos    yB1 
注意:逆时针为正。
3、平底移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
(1)选定oxy坐标如图;
(2)写出点B1的坐标;
xB1, yB1 
T
 op, (rb  s)
T
y
 
(3)写出平面旋转矩阵 R ;
R 

 cos 

 sin 
sin  

cos  
2 B1
S
rb
(4)写出凸轮轮廓上点B的坐标。
 xB   cos 
 y    sin 
 B 
sin    xB1 
cos    yB1 
注意:逆时针为正。
O

P
-
B
x
1
P为构件1、2的瞬心
v2=op.
§4-4 盘型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确
定

一、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 及其许用值

二、按许用压力 [] 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
寸

三、按凸轮轮廓全部外凸条件确定凸轮基圆
半径 r0。

四、滚子半径 rr 的选择
一、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及其
许用值

凸轮机构的传力性能的好坏与机构
的压力角有关。
一、凸轮机构的压力
角及其许用值
1.压力角:

从动件在凸轮轮廓接触
点B处所受的 正 压力 的方向
(即凸轮轮廓在该点法线方
向)与从动件上的速度方向
之间所夹的锐角,称为从动
件在该位置的压力角,通常
也称为凸轮机构的压力角。
2、压力角的取值
设计基本尺寸时务必使
max[]
许用压力角的推荐值:
工作行程
对于移动从动件, []=30º~38º
对于摆动从动件, []=40º~45º
非工作行程:可在70º~80º之间选取
二、按许用压力角[]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
尺寸
CP OP  OC
tg 

AC
S0  S
v2 / 1  e
tg 
rb2  e 2  S
注意:“+”、“-”
1.偏置方位与偏距大小
(1)偏置方位选择原则:
n

t
A
n

t
s
rb
e
A
s0
c
cp
o
n
e
P为构件1、2的瞬心
有利于减小工作行程的最大压力角。
(2)偏距大小:
2
v2
v2=op.
1 (vmax  vmin )
e 
 rb
2
1
o
p
n
基圆半径的确定
(1)受力不大,而要求结构紧凑时,
根据 tg 
v2 / 1  e
r e S
2
b
2
2
解得
 ds  e 
 d

r0  
 s   e2
 tan  



(2)受力较大,结构尺寸无严格限制
对于铸铁凸轮
rh=1.75rs+(7~10)mm
rm=rh+3mm
rs
rh
rm
摆动从动件盘型凸轮机构基本尺寸
n
v2

 v2
B
rb
K
p
o1
1
3
整理得
A
L
a
2

 0 
o2
K
n
B
rb
p
o1
n
n
tg 
l (  2 / 1  1)
a sin(  0   )

1
tg ( 0   )
注意“±” 在主、从动件转向相反时用上一组符号。
O2
min
三、滚子半径的确定
bmin

´
min
min>rr
min
rr
rr

min<rr
bmin =min-rr
为避免运动失真,

´
min=rr
bmin =min-rr3mm
建议:rr0.8min,或rr 0.4rb
四、平底移动从动件凸轮机构的基
圆半径和平底长度的确定
3
E 2 B
由于P为构件1、2的瞬心
 l EB  lOP
v2
ds


1 d
(1)平底总长:
  (4 10)mm
L  Lmax  Lmax
(2)凸轮轮廓的向径不能变化太快
加大基圆半径避免运动失真
rb
P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