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熔化焊热源及接头形成 - 焊接成型原理精品课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一章熔化焊热源及接头形成 - 焊接成型原理精品课

LOGO
焊接成型原理
长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件制作:徐世伟
指导教师:刘耀东
第一章
熔化焊热源及接头形成
1.1
熔化焊热源及温度场
1.2
焊接热循环
1.3
熔化焊接头的形成
§1.1
焊接热源及温度场
1.1.1 焊接热源的种类及其特征
根据焊接生产的基本要求,不同焊接方法能
够满足焊接条件的焊接热源有以下几种:
(1)熔化焊热源:电弧热、等离子弧热、电
子束、激光束、化学热。
(2)压力焊和钎焊热源:电阻热、摩擦热、
高频感应热。
表1.11
热源
各种焊接热源的主要特性
最小加热面积/㎡
乙炔火焰
10
金属极电弧
10
钨极氩弧(TIG)
10
埋弧焊
10
电渣焊
10
熔化极氩弧焊和
CO2气体保护焊
等离子弧
电子束
激光束
6
7
7
7
6
10
10
10
10
最大功率密度
/(kW/cm2)
2  10
4
10
5
1 . 5  10
5
2  10
5
10
10 ~ 10
9
1 . 5  10
 12
3473
6000
5
8
 11
正常焊接条件下温
度/K
5
8000
6400
2300
6
6
8
10
8
10
10 ~ 10
10 ~ 10
18000 ~ 24000
1.1.2 焊接热效率
(1)电弧热效率:如果电弧是无感的,此时电能全部转化
为热能,则电弧的功率为
q=UI
(1-1)
式中,q为电弧功率,即电弧在单位时间内所放出的能
量(W);U为电弧的电压(V);I为焊接电流(A)。若能量
不全部用于加热焊件,则加热焊件获得的有效热功率为
qe=ηUI
(1-2)
式中η为加热过程中的功率有效系数或称热效率。在一
定条件下η是常数,主要取决于焊接方法、焊接规范、焊
接材料和保护方式等。
焊件所吸收的热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熔化金
属而形成焊缝;另一部分使母材近缝区的温度升高以致发
生组织变化从而形成组织和性能都有别于母材的热影响区
。实际上,用于熔化金属形成焊缝的热量才是真正的热效
率。若从保证焊接质量的角度看,形成热影响区的热量越
小越好。电弧焊的热量分配如图1-1所示。
图1-1 电弧焊的热量分配
(2)电渣焊的热效率 :电渣焊时,由于渣池处于厚大焊
件的中间,热能主要损失于强制焊缝成形的冷却滑块,所
以热量向外散失较少。实践表明,焊件越厚,滑块带走热
量的比例越小,这说明焊件的厚度越大,电渣焊的热效率
越高。例如,90mm厚钢板电渣焊时,其热效率可达到
80%以上。另外,电渣焊时的速度越慢,在金属熔化的
同时,大量的热量向焊缝周围的母材传导,易使焊接热影
响区过宽,晶粒粗大,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下降。
(3)电子束焊热效率 :电子束焊时因功率密度大,
能量集中,穿透力强,因此焊接时,能量的损失较少,
其热效率可达90%以上。
(4)激光焊接热效率:激光焊的热效率取决于工件对
激光束能量的吸收程度,与焊件表面状态有关。光亮
的金属表面在室温下对激光具有很强的反射作用,其
吸收率在20%以下。随着温度的提高,反射率降低,
吸收率提高。在金属熔点以上吸收率急剧提高。
1.1.3 焊件加热区的分布
热源的热能传给焊件时所通过的焊件表面上的区域称为
加热区或加热斑点。如果讨论的热源是电弧热,其加热区可
分为活性斑点区和加热斑点区(见图1-2)。
(1)活性斑点区:带电质点(电子和离子)集中轰
击直径为dA的斑点面积。该部位的电能转化为热能,电
流密度了的变化如图1-2中的虚线所示。
(2 )加热斑点区 :在直径为dH的区域内,金属受
热是通过电弧的辐射与周围介质的对流进行的。
由图1-2可以看出,加热
斑点区的热能分布是不均
匀的,中心多而边缘少。
在电流密度不变的条件下
,电弧电压越高,则中心
与边缘的热能相差越小。
若电压不变时,电流密度
越大,则中心与边缘的热
能相差也越大。
图 1-2 电弧作用下的加热斑点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给焊
件的热能称为热流密度q( r )。研究结
果表明,加热斑点上的热流密度分布
,可近似地用高斯分布来描述。距斑
点中心O为r的任意点A的热流密度为
q(r )  qm e
 Kr
2
(1-3)
式中,q( r) 为A点的热流密度[J
/(cm2﹒s)];qm 为加热斑点中心的最
大热流密度[J/(cm2﹒s)] ; K为能量
集中系数(cm-2);r为A点距加热斑
点中心的距离(cm)。
图 1-2 电弧作用下的加热斑点
由式(1—3)可知,只要知道qm和K值就可以求出任意点的
热流密度。高斯曲线下所覆盖的全部热能为


 Kr  r
故 q 
(1-4)
q
dF

q
e
2

rdr

q
e
F
(
r
)
m
m


2
K
0
qm 
K

qe
(1-5)
式中,qe为电弧的有效功率,qe=ηUI。K值说明热流
集中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焊接方法、焊接工艺参数和被焊金属
材料的热物理性能等。不同焊接方法的能量集中系数K值见表
1.3。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应采用K值较大的焊接方法,
如电子束和激光焊接等。
表1.3 不同焊接方法K值
1.1.4
焊接温度场
一、焊接时的热作用特点
(1)热作用的集中性:焊接热源集中作用在焊件
连接部位。这样,焊件上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形成
不均匀的温度场,易引起不均匀分布的应力或应变场,
以及不均匀的组织和性能变化等问题。
(2)热作用的瞬时性:焊接热源在工作时始终以一定的速
度运动,因而对焊件上受到热作用的任意一点来说瞬时得
到的能量是有限的。当焊件上某点接近焊接热源时,该点
的温度迅速升高;随着焊接热源的离开,该点的温度急剧
下降。可见,焊件上受到热影响的任一点可能达到的峰值
温度必然是有限的。同整体均匀加热的一般热处理过程相
比,焊接传热过程要复杂得多。焊接热作用的集中性所引
起的不均匀组织、性能变化及焊接变形和焊接热作用的瞬
时性所引起的焊接化学冶金变化的不平衡性等,都将对焊
接接头的质量产生影响。
1.1.5 焊接传热遵循的基本定律
(1)传导传热定律
(2)对流传热定律
(3)辐射传热定律
1.1.6 焊接温度场
1)焊接温度场的概念:
在热源的作用下,焊件上各点的温度都在随时间的变
化而变化,因此,某瞬时焊件上各点温度的分布称为温度
场。温度场以某一时刻在某一空间内所有点的温度值来描
述,在直角坐标系内为
T = ƒ(x , y , z , t)
(1-6)
式中,T为焊件上某点某瞬间的温度;z,y,z为焊
件上某点的空间坐标;t为时间;
温度场的分布可用等温线或等温面来描述(见图1-3)。
图1-3 温度场中的等温线和温度梯度
2)等温线(或等温面)和温度梯度
 焊件上瞬时温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或面称为等温线或
等温面。各个等温线或等温面之间不能相交。
 每条线或面度差,其大小可用温度梯度表示。温度梯
度是矢量,其正值为温度增加,负值为温度减小。温
度梯度反映了温度场中任意点温度沿法线方向的增加
率。
3)稳定、非稳定和准稳定温度场
 当焊件上温度场各点温度不随时间变化时,称之为稳定
温度场;
 当焊件上各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场,称之为非稳
定温度场。
 当恒定功率的热源作用在一定尺寸的焊件上并做匀速直
线运动时,经过一段时间后,焊件传热达到饱和状态,
温度场会达到暂时稳定状态,并可以随着热源以同样速
度移动,这样的温度场称为准稳定温度场。
4).焊接温度场的计算
① 影响焊接温度场的因素
 焊接热源种类及热源能量密度
对于同种材料的焊件,如果施焊时采用的焊接热源不同
,则温度场会有明显差异;同一焊接方法施焊同种材料时
,采用不同的焊接工艺参数,其热输入量也不同,温度场
的形状和大小也不同。
 被焊材料的热物理性质
不同金属材料的热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在同样热输入
条件下,温度场会有明显不同。表1.12是焊接工程中常
用金属材料的热物理参量。
表1.12 焊接中常用金属材料的热物理常数平均值
物理量名
称
符号
单位
物理意义
焊接条件下选取的平均值
低碳钢、 不锈钢
低合金
钢
铝
铜
热导率
λ
W
/(cm•K)
沿法线方向,0.378~0.
在单位时间 504
内,单位距
离相差1°C
时经过单位
面积所传输
的热量
0.168~0. 2.65
336
3.78
比热容
c
J
/(g•K)
一克物质每 0.652~0.
升高1°C时,756
所需热量
0.42~0.5 1.0
0
1.22
续表1.12
容积比
热容
cρ
J
单位体积的物质
/(cm3•K) 升高1°C时所需
的热量
4.83~4.
56
3.36
~4.2
2.63
3.99
cm2/s
传热过程中,温
度传播速度
0.07~0.
10
0.05
~0.0
7
1.00
0.95
在某一温度1g物
质所含热量
(在
0~1500
°C)
1331.4
___
___
___
___
(在
0~1500
°C)
(0.63~
37.8)×
10-3
___
___
热扩散
率
a
热焓
H
J/g
表面传
热系数
h
J/
传热体表面与周
(cm2•s•K) 围介质每相差
1°C时,通过单
位面积在单位时
间内所散失的热
量

c
焊件形态及接头形式
焊件的几何形态、尺寸大小及所处的状
(如环境温度、预热条件等)对焊接传热过
程有很大影响,必然会影响焊接温度场。而
接头形式的不同,造成传热条件的差异,同
样会影响温度的分布,即对温度场造成影响
。
② 焊接温度场的解析求解
 基本假设和简化
假设被焊金属是均质、且各向同性的;材料的热物理量
均为常数,与温度无关;不考虑焊接熔化与凝固过程,
即认为被焊工件始终为固态,并且不考虑固态相变的
作用。
 作用于半无限大体的瞬时点热源
这种情况下,假设热量为Q的热源瞬时作用于厚大焊件
的某点上,则距热源为R的任何一点,经t 时间后,该点
的温度增量T-T0的数学表达式为
T  T0 
2Q
 c ( 4  at )
3/2
exp( 
R
2
4 at
)
(1 - 7)
 作用于无限板的瞬时线热源
假设热量Q的热源瞬时作用于厚度为h的无限大薄板上
,并设Q在厚度h内均匀分布,形成与厚度有关的热流
密度Q/h,则距线热源r处的任何一点,经时间t后,该
点的温度增量T-T0的数学表达式为:
T  T0 
式中,
Q
 ch ( 4  at )
b  2 ( c   r ) /  ch
exp( 
r
2
 bt )
(1-8)
4 at
, 称为传热系数; r 2  x 2  y 2
 作用于无限长杆的瞬时面热源
假设热量Q的热源瞬时作用于具有横截面积为A的无限
长杆的x=0处,并设Q均布于A上,形成与面积有关的
热流密度Q/A,则距线热源x处的温度增量T-T0的数
学表达式为:
T  T0 
Q
 cA ( 4  at )
1/ 2
exp( 
x
2
4 at

 b t ) (1-9)
式中, b   (   ) P /  cA ,P和A分别为杆的横截
c
r
面的周长和面积。
Contents
§1.2 焊接热循环
一、焊接热循环的概念:
在焊接热源的作用下,焊件上某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过程称为焊接热循环。
 研究焊接热循环的意义:①找出最佳的焊接热循环;②用
工艺手段改善焊接热循环;③预测焊接应力分布及改善热
影响区组织。
 焊接热循环与焊接温度的区别:
焊接温度常反映某瞬时焊接接头中各点的温度分布状态,
而焊接热循环是反映焊接接头中某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
律,也描述了焊接过程中热源对焊件金属的作用。
图1-4
低合金钢堆焊缝邻近各点的焊接热循环曲线
二、焊接热循环的特征参数
(1)加热速度
H
:焊接热源的集中程度较高,引
起焊接时的加热速度增加。对于钢铁材料而言,加热速度
快,意味着发生奥氏体转变的温度提高,奥氏体的均质化
和碳化物的溶解过程就越不充分,因此必然会影响到其后
冷却过程组织和性能。
(2)加热最高温度Tm:即峰值温度。它对焊后母材
热影响区组织和性能有很大影响。接头上熔合线附近,由
于温度高,引起晶粒严重长大,导致韧性降低。对于低碳
钢和低合金钢,熔合线附近的最高温度可达
1300~1350°C。
(3)在相变温度以上的停留时间tH:即高温停留时
间。在相变温度以上停留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奥氏体的
均匀化过程,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但同时易使晶粒长
大。加热温度越高,晶粒长大所需的时间越短。这会引
起接头脆化现象,从而降低接头的质量。
高温停留时间tH由加热过程持续时间t'和冷却过程
持续时间t''两部分组成,即t=t'+t''。对于一般的焊接
热循环有t’=t''。
(4)冷却速度wc(或冷却时间t8/5):冷却速度
是指在焊件上某点热循环的冷却过程中某一瞬时温
度的冷却速度。它是决定热影响区组织和性能的最
重要的参数之一。
对低碳钢和低合金钢来说,采用540℃左右的
瞬时冷却速度作为热循环特征参数;对于合金钢,
采用800~500℃的冷却时间t8/5;对易淬火钢,
常用800~300℃的冷却时间t8/3和从峰值温度
(Tm)冷却至100℃的冷却时间t100。
总之,焊接热循环具有加热速度快、峰值温度高
、冷却速度大和相变温度以上停留时间不易控制的特
点(图1-6),这些直接影响到焊缝的化学冶金过程,
从而使接头的质量发生变化。另外,焊接热循环还使
接头的组织和性能发生变化,形成焊接热影响区。
表1.21
单层电弧焊和电渣焊低合金钢时近缝区热循环参数
三、 焊接热循环参数的计算
(1)最高温度 Tm的计算:
① 厚板(点热源)为
Tm  T0 
)
2E
 ec  r
2
(1-10
② 薄板(线热源)为
Tm  T0 
E /h
2 e .c  . y
(1-11
)
图 1-6 焊接热循环的特征
(2)瞬时冷却速度ωc的计算:
厚板为
(T c  T 0 )
 c  2
(1-12)
E
薄板为
 c  2 c 
(T c  T 0 )
(E / h)
2
2
(1-13)
(3)相变温度以上停留时间tH的计算:
厚板为
E
tH 
薄板为
tH 
2  (T H  T 0 )
(E / h)
(1-14)
2
4 c (T H  T 0 )
2
(1-15)
(4)冷却时间tA的计算:冷却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焊缝
金属及过热区的力学性能。对于结构钢来说,主要控制从
A3到Tmin(奥氏体的最低温度)或到Ms的冷却时间tA。
为了方便使用,统一规定A3≈800℃,Tmin≈500℃,这样
可用t8/5代替tA,即
厚板为
t8 / 5 
E
2 500  T 0
薄板为
t8 / 5 
[
1
(E / h)
2
[

1
4 c  ( 500  T 0 )
2
1
800  T 0

]
(1-16)
1
(800  T 0 )
2
]
(1-17)
(5)临界板厚hc 的计算:在计算焊接热循环参数时,首
先要确定是选用“厚板”公式还是用“薄板”公式。为此引
入“临界板厚”的概念。实验结果表明,当线能量E一定
时,板厚增加到一定厚度后对ωc和t8/5的影响不大。因
此可将对ωc和t8/5的板厚称为临界板厚,以hc表示,即
hc 
E
c  (T c  T 0 )
或 hc 
E
(
1
2 c  500  T 0

1
800  T 0
计算时,可用实际板厚与临界板厚相比较,若h≥hc
,可以认为属于三维导热的“厚板”;若h≤hc,则可认
为属于二维导热的“薄板”。
)
四、多层焊接热循环
(1)长段多层焊接热循环
长段多层焊是指施焊的每一焊道长度较长,其长度一
般大于1m。施焊特点是,不同的焊道之间具有依次
的热处理作用。采用多层多道焊时,由于焊道较长,
焊缝和热影响区的冷却速度都较快。长段多层焊的第
一层和最后一层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关键,如果第一层
和最后一层不会产生淬火组织,则其间的各层也不会
产生淬火组织。因此,第一层和最后一层的热循环特
征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长段多层焊的热循环曲线图
(2)短段多层焊热循环
短段多层焊是指施焊的每一焊道长度较短(约为
50~400mm)。施焊特点是,前一层焊缝尚未完
全冷却(一般在MS以上),就开始施焊后一层焊缝
。施焊第一层焊道和最后一层焊道时热影响区的冷
却速度较高,其它焊道的较低,只要控制第一层焊
道和最后一层焊道施焊时不出现裂纹,中间各焊缝
施焊时也不会出现裂纹。故第一层焊道和最后一层
焊道的热循环特征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短段多层焊热循环曲线
五、焊接热循环的影响因素
(1)材质的影响:母材不同,材料的热物性参数不同,cρ
和λ的变化将影响到焊接热循环的各个特性参数,从而得
到不同的热循环曲线。但在金属材料一定的情况下,焊件
形状、尺寸、线能量和预热温度等对焊接热循环曲线也有
很大的影响。
(2)接头形状尺寸的影响:接头形状尺寸不同,导热情况会
有差异。如板厚相同的T型接头和对接接头相比,前者的
冷却速度约为后者的1.5倍。
(3)焊道长度的影响:在焊接条件和接头形式一定的条件
下,焊道长度越短,如小于40mm时,冷却速度会急剧
增大。因此,定位焊的焊道不能过短。
(4)预热温度的影响:提高T0,可增加tH和t8/5,但T0
对在Tm附近的停留时间影响不明显。但T0的增加会使热
影响区宽度增加。
(5)线能量E的影响:E的提高会使Tm、TH和t8/5增大,
而wc随之降低。
Contents
§1.3
熔化焊接头的形成
一、焊接材料熔化与熔池形成
1.焊接材料熔化
熔焊过程中,焊接材料(焊条、焊丝等)在焊接热源作用下
将被熔化,焊条端部熔化形成的滴状液态金属称为熔滴。
当熔滴长大到一定的尺寸时,便在各种力(如电磁力、电
弧力等)的作用下脱离焊条,以滴状的形式向熔池过渡。
关于焊条的熔化,有如下基本参数需要了解:
(1)焊条金属的平均熔化速度gM:在单位时间内熔化的焊芯
质量或长度,试验表明,在正常焊接条件下,焊条金属的
平均熔化速度与焊接电流成正比;
(2)损失系数ψ:在焊接过程中由于飞溅、氧化和蒸发而损
失的金属质量与熔化的焊芯质量之比;
(3)平均熔敷速度( gH ):焊接过程中并非所有熔化的焊条
金属都能进入熔池,即由于损失系数不等于零,故把单位
时间内真正进入焊接熔池的那部分金属质量称为平均熔敷
速度;
(4)相互关系:以上三个参数之间有如下关系
gH = (1-ψ)gM
(1-18)
2.熔池的形成
在焊接材料熔化的同时,被焊金属也发生局部熔化
。母材上由于熔化的焊条金属与局部熔化的母材共同
组成的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液体金属区域称为熔池。
如果焊接时不使用焊接材料(如钨极氩弧焊),则熔池
仅由局部熔化的母材组成。
(1)熔池的形状和尺寸
熔池的形成需经过一个过渡期,此 后就进入准稳定期,
这时熔池的形状、尺寸和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图1-8
为电弧焊时熔池形状的
示意图。可以看出,熔
池为不标准的半椭球,
其外形轮廓处为温度等
于母材熔点的等温面。
图1-8
焊接熔池形状示意图
熔池的宽度与深度沿X轴方向连续变化。随着焊接电
流的增加,熔池的最大深度Hmax增大,熔池的最大宽度
Bmax相对变小;随着电弧电压的升高,Hmax减小,Bmax
增加。熔池的长度L可表示为:
L = P2q = P2UI
(1- 19)
式中,P2为比例常数;q为电弧功率;U为电弧电压
;I为焊接电流。实验表明:P2和熔池的表面积都取决于
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艺参数。
(2)熔池的质量
手工电弧焊时熔池的质量通常在0.6~16g的范围之内,一般为
5g以下,实验表明:手工电弧焊时,熔池的质量与q2/v成正
比。而在埋弧自动焊时,由于焊接电流值较大,熔池的质量也
较大,但熔池的质量一般小于100g。
(3)熔池存在的时间
由于熔池的体积和质量较小,其存在的时间一般只有几秒至几
十秒,因此,熔池中的冶金反应时间是很短的,但比熔滴阶段
存在的时间要长。熔池在液态时存在的最大时间tmax为
t max

L
v
(1-20)
式中,L为熔池长度(cm);v为焊接速度 (cm/s)。
由熔池质量确定的熔池平均存在时间tcρ为
t c 
G
p
 .v . F w
(1-21)
式中,Gp为熔池质量(g);ρ为熔池液态金属的密度
(g/cm3);v为焊接速度(cm/s);Fw为焊缝的横断面
积(cm2)。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艺不同,熔池的最大存在时
间和平均时间也不同。
(4)熔池的温度分布
实验表明,熔池各点的温度是不均匀的,如图1-9所示。在熔池的前部
,由于输入的热量大于散失的热量,所以随着焊接热源的向前移动,母材
不断被熔化。在电弧下的熔池中部,具有最高的温度。在熔池的后部,由
于输入的热量小于散失的热量,温度逐渐降低,于是发生金属的凝固过程
。
图1-9 熔池的温度分布
1-熔池中部; 2-前部;3-后部
(5)熔池中液相的运动状态
在焊接过程中,熔池中的液相发生强烈的搅拌作用,将
熔化的母材与填充金属充分混合和均匀化。其产生液相
运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熔池中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液态金属密度差,使
液相从低温区向高温区流动,产生对流运动。
②熔池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表面张力分布不均匀,
产生的表面张力差将使液相发生对流运动。
③焊接热源作用在熔池上的各种机械力使熔池中
的液相产生搅拌作用。
研究表明,焊接工艺参数,电极直径,焊炬的倾
斜角度等对熔池中液相的运动状态都有很大的影响。
搅拌作用有利于熔池金属充分地混合,使成分均匀化
,也有利于气体和杂质的排除,提高焊缝质量。但是
,在液态金属与母材的交界处,常出现成分的不均匀
性。
二、焊接接头的形成
熔焊时焊接接头的形成
过程包括加热、熔化、
冶金反应、凝固结晶和
固态相变。这些过程随
时间和温度的变化。如
右图1-10所示。
TM:金属熔化温度;
TS:金属的凝固温度;
A:钢的A相变点;
T0:初始温度。
图1-10 焊接所经历的过程
(1)焊接接头的组成
焊接接头由焊缝和热影响区两大部分组成,其间有过
渡区,称为熔合区。
熔合区(Heat Affected Zone,HAZ):靠近焊缝的金属
在焊接温度场分布以内的区域受到焊接热循环的作用
后,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组织和性能变化的区域。
图1-11焊接接头示意图
1-焊缝;2-熔合区;3-热
影响区;4-母材
(2)熔化焊接头形式
最常见的典型接头有对接接头、角接头、丁字接
头、搭接接头等。
坡口加工:为了满足熔透和成形的要求或为了保
证焊接电弧的可达性要求,常将待焊部位预先加工成
一定形状的坡口。一些典型坡口形式如下图。
图1-12 熔焊坡口形式示意图
(a)I型坡口 (b)V型坡口 (c)U型坡口 (d)X型坡口
(3)熔合比:在焊缝金属中局部熔化的母材 所占的比
例,用θ表示,即
 
Fp
F p  Fd
(1-22)
式中, FP:焊缝截面中母材所占的面积;
Fd:焊缝截面中填充金属所占的面积。
θ=0时,表明焊缝金属完全由填充金属熔敷而成
,这种焊缝金属特称为熔敷金属。堆焊时的焊缝金属
可认为是熔敷金属,一般焊缝均是由熔敷金属和母材
按一定熔合比混合而成。
三、熔化焊接冶金与焊接性问题
 熔化焊接冶金问题
对于焊缝金属,在其形成过程中伴随着化学冶金和物理冶金问题,
焊缝的成分和组织往往会与母材有很大的区别。焊接时,有益的
合金元素会被烧损,有害的杂质元素则可能会增高,焊缝金属成
分一般难以同填充金属或母材完全相同。实际上,即使焊缝的主
要成分含量与母材相同,也难以保证焊缝与母材的组织和性能相
同。这是因为母材可通过多种加工手段来改善性能,而焊缝金属
在焊后一般不进行再加工(如形变、热处理等,这种焊缝金属称为
焊态),只能依靠合金化和调整焊接工艺来控制焊缝的组织和性能。
另外,焊接过程中还会产生多种焊接缺陷(如气孔和裂纹),使得
焊接结构无法使用。
对于母材的焊接热影响区,由于在焊接热源作用下
又重新经历了一次(单道单层焊)或多次(多道或多层
焊)特殊的加热和冷却循环,从而使原本性能优良的
母材发生某些组织和性能的恶化(如硬化、脆化或软
化),甚至还会产生裂纹等缺陷。而熔合区则是整个
焊接接头中最薄弱的环节。
 焊接性问题
焊接性是指金属材料(同种或异种)在一定焊接工艺条件
下,能够焊成满足结构和使用要求的能力,也就是金属
材料对焊接加工的适应性、获得优质焊接接头的难易程
度。焊接性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接合性能,即焊接时形成缺陷的敏感性,也称为工艺
焊接性;
②使用性能,即焊成的焊接接头满足使用要求的程度
,也称为使用焊接性。还应注意,这两者并不一定一
致,即焊接缺陷敏感性小,未必焊接接头性能就好,
反之亦然。焊接性好坏是一个相对概念,在简单焊接
工艺条件下,接合性能和使用性能均能满足要求时表
明焊接性优良,如必须采用复杂的焊接工艺才能实现
优质焊接时,则认为焊接性较差。
本章小结
熔化焊是在焊接热源(电弧、电子束、等离子弧
和激光束等)作用下,使局部母材和焊接材料〔使用
焊接材料时)熔化,两者共同形成熔池,冷却后与母
材形成牢固冶金连接的焊接方法。不同焊接热源具
有不同的热效率,电子束、等离子弧和激光束的热
效率可达90%以上,是比较理想的焊接热源。在热
源作用下,焊件上会形成一定的温度分布,在某一
瞬时焊件上的温度分布称为“温度场”,应理解“准稳
定温度场”的概念。
焊接热循环也是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在焊接热源的
作用下,焊件上某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称为焊接热
循环。应掌握热循环特征参数的计算,线能量、预热温度
、焊件尺寸及接头形式对热循环的影响特点。理解临界板
厚的意义并会应用,了解多层焊焊接热循环的特点。焊接
接头包括焊缝、热影响区和熔合区,焊缝为熔池凝固并发
生固态相变的区域,热影响区为熔池附近受到热作用也发
生固态相变的区域,对焊缝应注意熔合比的概念。
“温度场”和“焊接热循环”常称为焊接热过程,热过程
贯穿整个焊接过程,对焊接接头的形成过程(化学冶金、
熔池凝固、固态相变、缺陷等)以及接头性能具有重要的
影响。
电弧热
 电弧热:利用气体介质在两电极之间产生的强烈而
持久的放电过程所产生的热能来作为焊接热源,这
种焊接称为电弧焊。如手工电弧焊、埋弧焊、气体
保护焊(TIG、MIG和MAG)等多种焊接方法。电
弧焊可以用药皮焊条(熔化)、活性或惰性气体保
护的熔化或不熔化极或焊剂保护的熔化电极,或形
成焊缝、或形成焊点。因此,电弧热是现代焊接中
应用最广泛的热源。
等离子弧热
 等离子弧热:利用等离子焊炬,将阴极和阳极之间的
自由电弧压缩成高温、高电离度及高能量密度的电弧。
这些特性使得等离子弧不仅被广泛用于焊接、喷涂、
堆焊,而且可用于金属和非金属的切割。
 利用等离子弧作为焊接热源的熔焊方法称为等离子弧
焊。
激光束
 激光束:通过受激辐射而放射增强的光(激光),
经聚焦产生能量高度集中的激光束作为焊接热源,
如激光焊。
 在激光束焊接时,聚焦的激光直射焊接区,并被大
约0.5um厚的表面层所吸收;如果功率密度足够,
则焊件表面被熔化;最后,以和电子束焊接时相同
的方式,形成气化毛细管,作为焊接实际热源。此
外,还有一种不同的(热效率低)工艺,热量仅由
低功率密度的散聚焦光束产生于焊件表面,通过热
传导输送至焊件内部。
化学热
 化学热:利用可燃性气体(液化气、乙炔)或
铝、镁热剂发生强烈反应时所产生的热能作为
焊接热源,如气焊、热剂焊。
电子束
 电子束:利用真空中被电场加速的集束电子轰击被
焊工件表面所产生的热能作为焊接热源。由于热能
高度集中和在真空中焊接,故焊接质量很高,如电
子束焊。
 在电子束焊时,电子被大约10um厚的表面层吸收,
并产生热量。如果其功率密度足够,焊件表层可被
熔化,最后导致形成很深的穿透型蒸气毛细孔,其
周围是熔化的金属,形成焊接热源。在焊件相对电
子束移动已形成焊缝时,蒸气毛细孔呈现“钥孔”
形式。
电阻热
 电阻热:利用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电阻热作为焊
接热源,如电阻焊。采用这种热源的焊接工艺具有
高度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但需要强大的电力供
应。电阻热可用于电阻点焊(包括凸焊和缝焊)和
电阻对焊(压力对焊和闪光对焊,纵缝和螺旋形缝
的高频电阻焊)以及电渣焊。
摩擦热
 摩擦热:利用机械摩擦所产生的热量进行焊接,如摩
擦焊。
 在摩擦焊时,相对旋转的表面被摩擦加热,去除不纯
材料层,最后在轴向加压,使焊件在略低于熔点的温
度下连接起来。在振动焊时,利用了高频的摩擦效应,
但是没有达到熔化温度。
高频感应热
 高频感应热:利用高频感应产生的二次电流作为
热源,对具有磁性的金属材料进行局部集中加热,
其实质是电阻加热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加热方式
的能量高度集中,故可实现很高的焊接速度,如
管材的高频焊。
传导传热定律
 传导传热定律:热总是从物体的高温部位流向低温部位。在
导热现象中,单位时间内通过给定截面的热量正比于该面法
线方向的温度变化率和截面面积。Fourier定律是传导传热
的基本定律,数学形式表示为:
Q  F
T
n
(1-6)
式中,Q表示热量;F表示面积;λ为热导率,
T
n
;
( J /( mm  s  K ))
为温度梯度。
对流传热定律
 传热定律:根据牛顿定律,对于某一与流动的气体
或液体接触的固体表面微元,其热流密度
qc
通过
对流换热系 数  c [ J /( mm 2  s  K )] 与固体表面温
度T和气体或液体温度T0之差成反比
q c   c (T  T 0 )
对流换热系数 αc 的值取决于表面流动条(特别是
边界层结构)、表面性质、流动介质的性质和温差
(T-T0)。
辐射传热定律
 辐射传热定律:根据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受热物体单位面积,单
2
4
 C 0 ( J / mm  s与
K )
位时间辐射的热量qr ,通过辐射系数
其表面温度T(K)的4次方成比例:
q r   C 0T
4
(1-7)
式中,ε为黑度系数,对于“绝对黑体”,ε=1;对于“灰体”
,ε<1;对于抛光的金属表面,ε=0.2~0.4;对于粗糙、被氧化
的钢材表面ε=0.6~0.9。黑度系数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熔
化温度范围,ε=0.9~0.95。比例系数C0决定于物体的表面情
况,对于绝对黑体,即能够吸收全部表面辐射能的物体。
C 0  5 . 67  10
14
( J / mm  s  K )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