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第五章
长时记忆
补充:长时记忆的一般知识
第一节 长时记忆的代码
第二节 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
第三节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第四节 长时记忆的信息遗忘
第五节 架构与记忆
LTM的含义




LTM指信息在人脑中储存一分钟以上,几天、
几月、几年以及终身的记忆
LTM所储存的信息是个体过去所经历的经验
和所获得的知识
LTM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库
LTM所储存的信息大部分来自于STM
LTM的体系
LTM系统
陈述性
记忆
认知、动
其它名称
作方式
信息提取
方式
语义记忆 事实性记忆
空间、关系
外显
情景记忆 事件性记忆
时间、关系
外显
运动技能
内隐
认知技能
内隐
程序性记忆
非陈述记忆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
Tulving(1972)提出



LTM包括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和
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
情景记忆
 与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相联系的个体经验
语义记忆
 世界的知识,是一个心理词库,是个人拥
有的有关字词和其它语言符号、意义、规
则、公式、概念等知识。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区别
特征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内容
事件、情景
事实、观念
参照
个人经历
一般知识
组织
时间性
概念性
稳定
不稳定,易变化
稳定
信息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区别(续)
特征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时间性编码
存在、直接
不存在、间接
感情因素
较重要
不重要
推断因素
有限
丰富
情境依赖性
较显著
不显著
易受影响性
大
小
操作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联系:
信息贮存于情景和语义记忆系统的方式是高度
相似的。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情景记忆,经过
在不同背景上的多次重复,就逐渐概括成为语
义记忆。
二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看作一
个连续体的两端。
第一节 长时记忆的代码
一、长时记忆的语意代码
二、长时记忆的其他代码
(视觉和言语代码)
双代码理论
一、长时记忆的语意码






长时记忆中主要是语意编码
实验:萨克斯的早期实验验证
材料:听一段文字。
目标句子;测验句子(四种)
程序:目标句——音节——测验句
因变量:正确率
结果:p192
对句子意义改变敏感
一、长时记忆的语意码






Mandler等(1977)的实验
材料:图画 学习图片;再认图片(两类)
表面性迷惑图片;类型改变图片
程序:学习图片——测验图片(判断新旧)
因变量:正确率
结果:原图77%;判断为新的:表明模糊的图
是60%;类型改变的图为94%
结论:对图画意义的改变较为敏感。
一、长时记忆的语意码




命题表征(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
由谓词和中项组成,表达事实或状态。
语意在记忆中以命题的形式表征的。
举例:“这个老人骑着棕色的马 ”
此句由三个命题 组成:
这个男人是老人
老人骑着马
马是棕色的
一、长时记忆的语意码

句子是由命题来表征的实验
Kintsch等的实验
 材料:句子
字数相同(包含一个和三个命题的句子)
 程序:学习句子——回忆句子
 因变量:回忆成绩
结果:一个命题的回忆成绩高
三个命题的回忆成绩低

一、长时记忆的语意码






文章段落是由命题来表征的实验
Kintsch等(1973)的实验
材料:相同字数的文章段落
字数相同(包含命题数不同)
程序:学习理解段落意义
因变量:学习的时间
结果:包含命题少的段落学习时间短
包含命题多的段落学习时间长
一、长时记忆的语意码



文本基点
长时记忆中所储存的文章或段落的命
题所组成的层次结构。高层次的命题是
主要命题,低层次的命题是次要命题。
文本基点是长时记忆中命题结合的层次
结构。
举例:
一、长时记忆的语意码





文本基点举例:
海浪沉重地冲刷海滩,冲掉表面的泥沙,引起了对岸
的侵蚀。
海浪冲刷-海滩(基于主要动词的命题)
海浪冲掉泥沙(基于第二个动词的命题)
海浪引起侵蚀(基于第三个动词的命题)
一、长时记忆的语意码







文本基点的实验
Kintsch等(1978)的实验
材料:1300个词的文章
程序:阅读后——概况文章意义
自变量:间隔时间:0月,1月,3月
结果:0月——包含多数低水平命题
3月——包含少数低水平命题
二、长时记忆的其他编码



双编码假设
人物:Paivio,1974提出
内容:长时记忆中的主要代码不是语意
编码,而是视觉的影像代码和言语的符
号代码。对言语的记忆是听觉或发音的
记忆,因此在长时记忆中,所有的信息
都作为感觉的或运动的经验来表征。
双重编码理论





存在着独立的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系统
两个系统相互独立,但有密切联系
专门负责信息的编码、组织、转换、存
贮和提取
表象系统专门处理非言语的客体和事件
的知觉信息
语言系统则专门负责处理语言信息
实验研究之一





材料:具体词(收音机、歌曲)
抽象词(忠诚、荣誉)
原理:具体词——语言和表象
抽象词——语言
假设:H1 双编码更有利于记忆
H0 单编码更有利于记忆
条件:自由回忆、有线索回忆和再认
结果:在自由回忆、有线索的回忆和再认测验
中,都发现具体词比抽象词记住的更多
二、长时记忆的其他编码







双编码假设的 验证实验之二
材料:容易记忆的图片(68+68张)
程序:学习(68)——测验(新旧匹配)
自变量:间隔时间(0,2s,3,7,120天)
因变量:辨别的正确率
结果:p197 (均超过50%)
结论:记忆是视觉影像代码
二、长时记忆的其他编码



双编码假设的 验证实验的新解释
Martindale(1991)的记忆扭曲现象
回忆出的视觉形象是重新建造出来的,与
原形象有差异,时间间隔越长差异越大。
记忆扭曲现象的实验
二、长时记忆的其他编码
记忆扭曲现象的实验
 人物:Luftus等(1979)
 程序:观看有关车祸的电影后,问:
据你估计当两车撞毁时,其时速是多少?(40)
据你估计当两车相撞时,其时速是多少?(30)
 一周后:
 据记忆,影片中有没有看到撞碎的玻璃?(没有)
 回答:撞毁的30%;相撞的14%。

二、长时记忆的其他编码


对命题网络模型的质疑
关于命题表征的结构问题
Anderson 的主谓语;西金的动词、主语等

关于命题之间的关系问题
西金的层次,安德森的网络及激活。

关于使用命题有效性的问题
句子中命题和语法的交互作用
第三节 长时记忆的语义储存
一、语义层次网络模型
二、激活扩散模型
三、神经网络模型
一、语义层次网络模型

人物:Collins & Quillian提出




语义记忆是由词与词之间的联系而构成的一
个巨大的网络
知识的提取就是这个网络作用的结果
在LTM中,概念被分层次地组织而有逻辑性
的种属关系
LTM信息的提取是按语义的层次进行的,层
次越多,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语意层次网络模型
一、语义层次网络模型
基本内容




语意记忆的基本成分是表征一定客体或概念的
结点。
结点之间有类属组成一种层次网络。
与每个概念储存在一起的是这一概念所具有的
属性,下级概念不重复该属性。(知识经济)
结点和属性是由箭头联系的,箭头表明各种成
分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结点 属性 上结点)
一、语义层次网络模型
基本内容(续)



一个特定的问题将会激活层次网络的一个结点,
然后沿着箭头方向被激活,直到问题解决,如
“金丝鸟是不是有皮肤”。
用来回答一个问题的时间和穿过层次网络去发
现一个答案的距离是一致的。如回答“金丝鸟
能唱歌” 和“金丝鸟有皮肤”的RT是不同的。
实验验证:
一、语意层次网络模型
对语意层次网络模型的评价
 贡献
 用一种有逻辑的知识结构有效地表征语意
知识
 该模型影响大,激起语意记忆的相关研究
一、语意层次网络模型




受质疑之处
概念是否有层次排列,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否有
等效关系。如:狗是动物<、哺乳动物。
概念属性的存在问题。如“动物能呼吸”、
“鸟能呼吸”、“鸵鸟能呼吸” 的RT=?
一个概念的所有例子都能同样代表这个概念。
如:“金丝鸟是鸟”<、“鸵鸟是鸟”的RT?
二、激活扩散模型






人物:Collins & Loftus, 1975
在语意层次网络模型上提出的。
语义记忆由语义相关性组织起来的。
当人们想到一个概念时,语义记忆中相应
的结点就会被激活
激活了的节点扩散到其它的概念,特别是
那些语义关系比较密切的概念
扩散能加速认知过程
二、激活扩散模型





方框为网络的结点,代表一个概念;
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
概念之间有更多的横向联系;
连线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
连线强弱表示使用频率的高低。
二、激活扩散模型




模型的基本内容
当问题中涉及一个概念或属性时,表征这个概
念或属性的结点就会被激活。激活会通过连线
扩散到网络中的临近结点上。由于扩散被激活
的结点的激活程度,依赖于这些结点与最初被
激活结点之间的联系的强度。
回答问题或验证一个陈述的机制,有赖于激活
扩散会不会在网络中的某一个点上相遇。
如:“小汽车是不是机动车”。
二、激活扩散模型




模型的作用
完善了语意层次网络模型。
能回答无直接联系的概念之间的问题。
如:“救火车不是日落”。
能解释启动效应
如:启动词、目标词
医生——护士;医生——面包
二、激活扩散模型




语意层次模型与激活扩散模型的差异
概念和属性的地位差异
同样的,等同的。 包含关系。
概念和属性的联系差异
相关链接的。 类属链接。
概念之间语意距离的差异
链接的长度有大小。 上下级概念等距。
层次网络模型与激活扩散模型比较
基本单元
层次网络
激活扩散
概念
概念
概念存储原则 分级贮存
不一定分级+横向扩散
连线意义
概念与特征间从属
关系
长短-紧密程度;粗细-使用
频率或强度
组织原则
逻辑层次结构
语义相似性
加工过程
搜索
搜索+决策
解释力
范畴大小效应
范畴大小、启动、熟悉性效
应、典型性效应
评价
针对计算机,具有
严格的逻辑性质
更适合人,具有更多弹性、
模糊性、容纳不确定性
二、激活扩散模型






对激活扩散模型的评价
完善了语意层次网络模型。用语义联系取代层
次结构,更全面、灵活。
概念之间有不同的紧密程度和强度,能说明范
畴大小效应、熟悉性效应及典型性效应等。
其加工过程包含决策机制。
更适合于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容纳更多
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不足:失去了原模型的单纯性和简单性。
三、神经网络模型







人物:Martindale,1991
神经网络模型中的语意分析器
其他分析器:
野鸭、秋沙鸭
鸭
鸟
动物
大牧羊犬、阿富汗犬
狗
哺乳动物
三、神经网络模型



基本内容
在神经网络中把储存语意的部分称为语意分析
器,在其中有无数个对语意进行编码的结点,
这些结点能从言语分析器和视觉分析器中接受
输入。如“野鸭”结点,会接受各种收入,并
将有关野鸭的知识储存在野鸭这个结点以及它
和其他结点的联系之中。
结点是按层次排列的,通过层次结构把信息编
码为越来越抽象的概念。
三、神经网络模型






基本内容(续)
在神经网络模型的概念结点中,并不包括概念
所具有的属性;且其最高水平的结点表示是最
基本的概念。如:野鸭、鸭子。
在语意分析器中,水平越低,结点的数目越少。
模型中,虽然连线的长度一样,但强度不同,
一个例子越典型,他与上级概念的联系越强。
存在同水平侧抑制的机制(结点间的抑制)。
模型中没有否定性的连线。
三、神经网络模型






验证实验一
人物:Battig 等,1969.
任务:要求被试列出某一类属的项目。
结果:都能列出某些项目,但有些项目列
出的少。
结论:有些项目容易想起,有些项目不易
想起。
推论:项目存在典型和非典型。
三、神经网络模型





验证实验二
人物:Rosch 等,1975.
任务:评定项目代表一类事物的程度,即
典型性评定范式。
结果:家具—椅子、沙发(典型);
家具——电话(非典型)。
结论:某一类属的项目存在典型和非典型。
三、神经网络模型





验证实验三
人物:Rosch 等,1973.
任务:对陈述句作是否判断;如“椅子是
家具”、“电话是家具”。
结果:“椅子是家具”RT快;
“电话是家具”RT慢 。
结论:下级概念典型性越高,RT越快。
三、神经网络模型






侧抑制的实验
人物:Rosch 等,1975.
范式:启动范式。
结果:类属词的启动减少了对高度典型的
类属例子的反应时,但是增加了对低典型
的类属例子的反应时 。
举例:家具—椅子;家具—电话。
解释:在同一水平的结点之间相互抑制。
三、神经网络模型




模型中没有否认性连线
解释:知识经济的原则,有关系的事物是
有限的,没有关系的事物非常多。
确定两个事物没有关系
如果连个结点由同样的关系连接于同
一个上级结点,那么这两个结点所表征的
事物就是不同的。
见P208
三、神经网络模型



评价
神经网络模型是一个新的模型,有待于进
一步的验证和发展。
工作记忆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是当今的热
点,长时记忆的神经网络模型的热点时代
指日可待。
模型验证:范畴大小效应NO
材料:简单句
P0金丝雀会唱歌
P1金丝雀是鸟
P2金丝雀是动物
P3金丝雀是鱼
条件:0层次、1层次、2层次、3层次
任务:判断句子的内容是否正确
指标:反应时
结果:语义层次不同,反应时不同
与预测相反的实验
研究者: Conrad(1972)
问题:每一类事物的特征总是储存在对应于该类
别的层次上?
材料:简单句
鲨鱼会动
鱼会动
动物会动
指标:反应时
结果:反应时没有差异
对模型的批评-熟悉效应


研究者:Rips等人
任务:判断一个包含直接的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
要慢于判断一个包含更高的上级概念的句子。


如,判断“狗是哺乳动物”要慢于“狗是动物”。
解释:


概念与特征的层次距离对搜索或提取所需时间的影响
小
概念与特征联系的频率或强度决定搜索或提取需要的
时间。
典型性效应
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
要快于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材料:

“鸽子是鸟”(A)
“企鹅是鸟”(B)
任务:判断句子意思是否为真
结果:RT(A)<RT(B)
否定判断
作出一个否定判断不一定需要较长时间的
搜索。
研究者:Schaeffer
材料:词(同范畴)
词(异范畴)
任务:是否是同范畴的
结果:判断同一范畴的两个词比判断不同范
畴的两个词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
层次网络模型的缺陷
(1)该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极少(只
有上下级关系,没有横向联系);
(2)对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贮存,以此节约贮
存空间,但需要增加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
(3)难以解释典型性效应,概念的逻辑层次关
系不是提取信息所需时间的唯一决定因素,概念
联系的频率或强度有时起决定作用。
激活扩散模型(p203)



Collins & Loftus(1975)
语义记忆由语义相关性组织起来的。
评定语义相关性的方法:


让被试指出他们认为一组词之间关系的接近程
度。
让被试提供一类事物成员的名册表,即最经常
被列出来的成员比不经常被列出的成员与这个
类的相关更为紧密。
理论假设



当人们想到一个概念时,语义记忆中相
应的结点就会被激活
激活了的节点扩散到其它的概念,特别
是那些语义关系比较密切的概念
扩散能加速认知过程
对激活模型的说明
方框为网络的结点,代表一个概念;
概念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
概念之间有更多的横向联系;
连线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
连线强弱表示使用频率的高低。
模型的加工过程no
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该概念结点就产
生激活,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
 激活的数量有限,一个概念愈是长时间受到加工,
释放激活的时间也愈长,激活在网络中扩散将逐渐
减弱。激活会随时间或干扰活动而减弱。
 激活沿不同连线扩散,不同来源的激活在某一结
点交叉,该结点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激活总和达到活
动阈限时,产生这种交叉的网络通路受到评价。
 该模型包含两种过程:搜索和决策。

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
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加
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
Freedman和Loftus实验
条件:
(1)说出一种水果的名称是以A字母开头的;
(2)说出一种以A字母开头的水果名称。
指标:RT
结果:完成(1)快于(2)。
结论:激活的作用
该模型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




用语义联系取代层次结构,更全面、灵活。
概念之间有不同的紧密程度和强度,能说明范畴
大小效应、熟悉性效应及典型性效应等。
其加工过程包含决策机制。
更适合于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容纳更多的
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第三节: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一、再认-产生假设
二、编码特征假设
一、再认-产生假设
人物:Kintsch,1970
 内容:
再认,目标激活—强、弱—决定
回忆,线索—激活扩散—目标激活—强、弱—决定
 解释一:有些变量对回忆和再认的影响不同
 预测:能够影响记忆表征强度的变量都影响再认和
回忆,但是,记忆表征之间联系的强弱只影响回忆,
不影响再认。

一、再认-产生假设

实证实验
材料:
一组:水果(苹果、橘子)———强联系
二组:水果(西红柿、  )———弱联系
程序:学习——回忆、再认

结果:再认成绩无差异,回忆成绩有差异。


一、再认-产生假设


解释二:词频对回忆和再认的影响不同。
分析:
高频词与其他词的联系比低频词强,词频能影
响记忆表征之间的联系,因此他对回忆的搜索过程
有影响,因此高频词能促进回忆。但是,当高频词
作为再认的分心词(新词)时,旧词的激活和高频
分心词的激活都很强,影响再认的决定过程。
一、再认-产生假设







解释三:再认好于回忆,但是有相反的实验结果:
回忆成绩大于再认成绩。
验证实验
人物:Tulving,1973
范式:线索回忆(学习时有线索,回忆呈现线索)
程序:三步
1呈现词对;2自由联想后再认词;3线索回忆。
验证结果:再认25%;回忆60%
一、再认-产生假设





对回忆成绩大于再认成绩实验的质疑
质疑之一:
实验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间的差异
质疑之二:
实验程序的复杂性(如第二步)
Tulving 等修改实验
结果表明:回忆成绩大于再认成绩。
总结:再认—产生假设处在发展中。
二、编码特征假设



提取线索:
记忆检索时用以达到目标表征的任何刺激和线索。
编码特征假设:
有效的提取依赖于提取时的环境与编码时的环
境相似程度,程度越高记忆越容易。记忆常常是一
种表征的复合体,它包含目标项目和记忆形成是其
他被注意的事件。提取线索的有效性决定于是否与
学习是注意到的线索相匹配。
人物:Tulving ,1983
二、编码特征假设







实证实验一
人物:Tulving ,1966
被试:自由回忆组、线索回忆组
材料:记忆词表(蔬菜类、工具类)
程序:学习词表(有线索)
回忆词表(自由、线索回忆各半)
结果:线索回忆组成绩高。
推论:学习词时,类属名词也进行了编码。
二、编码特征假设






实证实验二
人物:Thomson,1970
被试:两个大组,又分成四个小组。
程序:学习词表(有联系词、无联系词)
回忆词表(有线索回忆、无线索回忆)
结果:成绩大小依次是:
学习和回忆有联系词组;学习和回忆无联系词组;学习
有、回忆无联系词组;学习无、回忆有联系词组。
推论:回忆的提取依赖于学习和回忆时的相似程度。
二、编码特征假设







实证实验三
人物:Morris,1978
范式:目标词嵌入句子中学习和再认。
材料:一致句(正常)“泡菜在三明治上”
不一致句(异常)“泡菜挤进萨克斯管”
程序:学习——再认(再认目标词)
再认的旧句子,只是形式一致,内容不同。
结果:学习和再认是正常句、异常句时成绩都高
推论:编码和提取时的线索相对相似,就能成功提取。
二、编码特征假设




其他实证实验
学习环境:水上和水下的学习及回忆
身体的内部状态:情绪
情绪一致性记忆、情绪依存性记忆
评价:
编码特征实验得到许多实验验证
实验材料是词,难以推广到句子和文章
记忆依赖于场合,记忆摆脱场合才有意义。
第四节:长时记忆的信息遗忘
一、反应集合干扰假设
二、依存线索遗忘假设
一、反应集合干扰假设


反应集合干扰假设:
学习A-B联想,有两个过程:1是形成A与B的
联系,2是记住B,并且把B作为A的反应集合
(其目的是当呈现A时,回答B)。
被试依赖于“反应选择器”帮助他们集中于
反应一个集合。这种选择机制使被试集中于
一个反应集合,抑制其他的反应集合。
一、反应集合干扰假设





举例:
先学A-B联想,再学A—C联想,使A—C困难。
因为学习A-B后, “反应选择器”使被试看
到A时集中B,抑制其他,也抑制C。
继续学A—C,逐渐对C集中,抑制其他集合。
最后学会A—C,对C集中,抑制其他集合,
也抑制B。
说明:干扰并非是原有学习的解除和联系的
消退。如:A-B 、A—C 、 A-B
一、反应集合干扰假设




能解释:“回忆时产生干扰,再认时不能产
生干扰”。
回忆困难是由于反应选择器难于集中于目标
反应集上。如:A-B 、A-C 、对“B ”难。
再认是呈现目标反应,使被试直接集中于目
标,不存在抑制。如:A-B A-C 呈现“B ”。
总结:此假设能解释干扰现象,干扰实质是
不能提取适当的反应项目。
二、依存线索遗忘假设
反应集合干扰理论受冷落的原因:
1从联想立场出发研究语言联系学习的规律,
目前探讨遗忘复杂的认知过程。
2此理论在实验室基础上获得,外界可应用性
小。如高频词和低频词的实验。
3发现遗忘常常是提取困难所致。如编码特征
假设中,编码和提取条件不同时,提取失败。
 提出:依存线索遗忘假设。

二、依存线索遗忘假设




内容:
不能回忆起某种信息是由于对依赖线索的遗忘。即
遗忘是由于提取线索不能与记忆中项目编码的性质
相匹配。
举例:学习A-B,可能注意A的形状并与B联系。学
习A-C,可能注意A的发言并与B联系。回忆时用A-B
的记忆线索提取A-C,就会失败。
说明:编码是复杂多样的(如A—B联系的编码,可
以是视觉、听觉),遗忘实质要深入地研究。
第五节:架构与记忆
一、巴特利特的记忆研究
二、构架在记忆中的作用
一、巴特利特的记忆研究
构架的由来
James(1901):过去的经验对新材料学习
的作用。
Laing(1903):儿童利用已有的概念来解
释和学习新的概念。
 Bartlett(1932)实验证实上述观点
Bartlett的梟鸟与猫的实验

一、巴特利特的记忆研究





Bartlett的鬼战的实验
被试:剑桥大学的学生
材料:鬼战故事(北美的民间故事)
要求:读两遍,在不同间隔时回忆故事详细的内容。
另外,一人写后,让第二个人看后再回忆,再让第
三个人看后再回忆。
结果:回忆中删除故事中许多东西;改变某些情节;
对故事进行重新组织。——构架
一、巴特利特的记忆研究

构架:对过去的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

Bartlett认为:回忆是一种建造的过程。



构架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重视原有知识。
图式理论(Anderson&Pearson,1984)
二、构架在记忆中的作用


对记忆材料的选择作用
对与构架一致的材料将得到同化,
对不一致的材料则会被筛选掉。
这种选择的过程,既发生在理解材料的
过程,也发生在回忆材料的时候。
二、构架在记忆中的作用
Anderson的实验
 被试: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 材料:模棱两可的文章p221
 程序:阅读——回答问题(测量理解)
 结果:教育系被试把罗基当成囚犯,企图越狱;
体育系被试把罗基当成摔跤运动员,企图反击。


结论:构架对故事具有选择和过滤作用。
二、构架在记忆中的作用
Pichert & Anderson的实验
 材料:两篇故事
 程序:阅读——回忆(立刻、延迟)
 被试:
读第一篇的构架(买房者、盗贼、控制组)
读第二篇的构架(养花者、遇难者、控制组)
 结果:p222
立即回忆,观点影响大;延迟回忆,观点也有影响。

二、构架在记忆中的作用







Anderson & Pichert的实验
材料:男孩玩逃学游戏的故事
程序:阅读——回忆(第一次、第二次)
被试:(买房者、盗贼)读故事——第一次回忆
改变角色(盗贼、买房者)——第二次回忆
结果:第一次和第二次回忆的内容有差异,
结论:在回忆时角色改变了,内容也变了。
推论:构架对回忆的作用。
二、构架在记忆中的作用


多项实验:回忆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总结:构架是对过去的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
织,回忆是一种建造的过程,这种建造来自
于构架。因此,构架对所记忆的材料有选择
的作用,与构架一致的材料将会被同化,而
与构架不一致的材料将会被筛选掉。构架对
记忆有重新建造的作用,它有利于在回忆时
重新建造那些忘记了或并未学过的成分。
本章总结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长时记忆的代码
长时记忆的信息储存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长时记忆的信息遗忘
架构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