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学》实验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水力学》实验

水
力
学
实
验
目
•
•
•
•
•
•
•
•
•
•
录
静水压强量测量实验
流线演示实验
能量方程演示实验
雷诺实验
管路沿程阻力系数的测定
管路局部阻力系数的测定
水跃实验
明渠水面曲线实验
宽顶堰流量系数的测定
小桥涵水流形态与出口消能实验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静水压强量测量实验
实验原理
z
p
c
g
Z——位置水头,
z
p0
单位位能
p
——压强水头, 单位压能
g
z
p
——测压管水头,单位势能
g
pA
g
A
Z
x
y
静止液体内各点的测压管水头等于常数。
静止液体内各点的单位势能相等。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目的和要求
• 1、 通过实验加深对水静力学基本方程物理意
义的理解。加深理解位置水头、压强水头及
测管水头的概念。
2、 验证静止液体中,不同点对于同一基准面
的测压管水头为常数,即 。
3、 实测静水压强,掌握静水压强的测量方法。
4、 观察真空现象,加深对真空压强、真空度
的理解。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仪器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步骤
• 1.在U形管中装入需要量测重度的液体,可以是油或者是其它液体。
• 2.了解仪器组成及其用法,包括加压方法、减压方法。检查仪器是否
•
•
•
•
•
密封,检查的方法是关闭气门,在调压筒中盛以一定深度的水,将调
压筒上升高于密闭圆筒容器,待水面稳定后,看调压筒中的水面是否
下降,若下降,表明漏气,应查明原因加以处理。
3.记录仪器编号及各测压管编号,选定基准面,记录基准面到各测压
点的高度。
4.打开密闭圆筒容器上的气门,使箱内液面压强,记录1、2、3、4、
5点测压管水面高度。
5.关闭气门,升高调压筒,使箱内液面压强,待水面稳定后,观测1、
2、3、4、5点测压管水面高度。
5.降低调压筒,使箱内液面压强,待水面稳定后,观测1、2、3、4、
5点测压管水面高度。
6.实验完后将仪器恢复原状。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数据记录
返回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流线演示实验
实验原理
迹线与流线
迹线——是指某液体质点在运动过程中,不
同时刻所流经的空间点所连成的线。
流线——是指某一瞬时,在流场中绘出的一
条光滑曲线,其上所有各点的速度向量都与该
曲线相切。
流线能反映瞬时的流动方向
流线图
流线不能相交,不能为折线。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 该仪器以气泡为示踪介质,狭缝流道中设有特定的边界流
场,用以显示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内流,外流,射流元件等
多种流动图谱。当工作液体(水)由水泵驱动到流动显示
面,通过两边的回水流道流入蓄水箱时,水流中掺入了空
气。空气的多少可以由掺气量调节阀调节。掺气后的水流
再经水泵驱动到流动显示面时,形成了无数的小气泡随水
流流动,在仪器内的日光灯照射和显示面底板的衬托下,
小气泡发出明亮的折射光,清楚的显示出各种不同流场水
流流动的图像。由于流动显示面设计成多种不同的形状边
界,流动图像可以形象地显示出不同边界包括分离、尾流、
漩涡等多种流动形态及其水流内部质点运动的特性。整个
仪器由7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是一套独立的装置,可
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目的及要求
• 1.观察演示仪中不同水力现象的发生条件。
2. 观察流线演示,理解流线与迹线的概念。
• 3.观察演示仪中流线的疏密、曲直变化,了
解工程中断面流速分布特点及沿程变化。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设备
1
2
3
10
9
4
5
6
7
8
开
关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步骤
• (1)起动。 打开旋钮,关闭掺气阀,在最大流速下使显示面两
•
•
•
•
•
侧回水流道充满水。
(2)掺气量调节。旋转掺气调节阀可改变掺气量,注意有滞后
性。调节阀应缓慢调节,使之达到最佳显示效果。掺气量不宜太
大,否则会阻断水流或产生震动。
注意事项
(1)该水泵不能在低速下长时间工作,更不允许在通电情况下
(日光灯亮)长时间处于停转状态,只有日光灯熄灭才是真正关
机。
(2)更换日光灯时,需将后罩侧面螺丝旋下,取下后罩进行更
换。
(3)操作中还应注意,开机后需停1-2分钟,待流道气体排净后
再实验。否则仪器将不再正常工作。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数据记录
• 本实验无具体实验数据,
主要记录实验现象,用文
字描述。
返回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能量方程演示实验
实验原理
p1 1V12
p2  2V22
Z1 

 Z2 

 hw
g
2g
g
2g
实际液体恒定总流的能量方程式表明:水流总是从水头大处流向水头
小处;或水流总是从单位机械能大处流向单位机械能小处。
实际液体总流的总水头线必定是一条
逐渐下降的线,而测压管水头线则可能是
下降的线也可能是上升的线甚至可能是一
条水平线。
V 2
2g
2
1
dh
 dH
J w 
dL
dL
测管坡度 J p 
dL
hw
测压管水头线
水力坡度J——单位长度流程上的水头损失
d ( Z 
总水头线
2
p
)
g
Z2
Z1
0
1
0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目的及要求
• 1. 观察恒定流条件下,通过管道水流的位
置势能、压强势能和动能的沿程转化规律,
加深理解能量方程的物理意义及几何意义。
2. 考察均匀流、渐变流与急变流在水流特
征及断面压强分布规律方面的差别,明确
恒定总流能量方程的运用条件。
3. 学习使用测压管、总压管测水头的实验
技能及绘制水头线的方法。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设备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步骤
• 1.记录测量管道各变化部位的有关参数,如管径、管长。
• 2.打开水泵和上水阀门,使水流充满稳水箱并保持溢流状
•
•
•
•
态。
3.打开实验管道的进水阀门和出水阀门,使水流流过实验
管道,待管道出水阀门出流后,关闭出水阀门,排去实验
管道和各测压管内的空气,并检验空气是否排完,检验的
方法是出水阀门关闭时各测压管水头为一水平线。
4.空气排完后,打开管道出水阀门并调节流量,使测压管
水头线在适当位置,待水流稳定后,观测各测压管水头线
和总水头线,用体积法或重量法测出流量。
5.改变流量,重复一次实验。
6.实验完后将仪器恢复原状。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数据记录
•
返回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雷诺实验
实验原理
雷诺试验 ——揭示了水流运动具有层流与紊流两种流态。
当流速较小时,各流层的液体质点是有条不紊地
运动,互不混杂,这种型态的流动叫做层流。
当流速较大,各流层的液体质点形成涡体,在流
动过程中,互相混掺,这种型态的流动叫做紊流。
层流与紊流的判别
(下)临界雷诺数
雷诺数
Re k 
Vk d

Re 
Vd

Rek  2000
或
Re 
VR

Rek  500
1.0
若Re<Rek,水流为层流, h f  V
1.75~2.0
若Re>Rek,水流为紊流, h f  V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雷诺试验
颜色水
hf
颜色水
lghf
流速由小至大
θ2
颜色水
流速由大至小
V  Vk , h f  V 1.0
V  Vk , hf  V 1.75
θ1
颜色水
O
Vk
Vk 
2.0
lgV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目的及要求
• 1.观察水流的层流和紊流的运动现象。
• 2.学习测量圆管中雷诺数的方法。
• 3.点绘沿程水头损失与雷诺数的关系,求
出下临界雷诺数。
• 4.通过实验分析层流和紊流两种流动型态
下沿程水头损失随流速或雷诺数的变化规
律。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设备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步骤
•
•
•
•
•
•
•
•
•
1.记录管道直径。
2.打开差压流量测量仪电源,将仪器预热15分钟。
3.打开供水泵,打开实验管道的上水调节阀门,使水箱充满水,并保持溢流状态。然后调节
尾水阀门,待水流稳定后,打开颜色水阀门,观察颜色水的变化。当颜色水在实验管道中呈
一条稳定而明显的流线时,管内即为层流流态。逐渐调节尾水阀门,使流量增大,这时颜色
水开始颤动、弯曲、具有波形轮廓,并逐渐扩散,当扩散至全管时,水流紊乱到已看不清着
色流线时,这便是紊流流态。
4.测定临界雷诺数。第3步骤完成后,关闭颜色水阀门,同时关闭出水调节阀门,打开比压
计上的止水夹,将比压计中的空气排出。并检验空气是否排完,检验的方法是管道不过流时
比压计上的两根测压管的水面应齐平。
5. 打开出水阀门,并将出水阀门调至最大,待水流稳定后测量差压和流量。如用传统方法测
量,可用量筒和秒表测量流量,用钢板尺测量比压计上两根测压管读数L1和L2,则两根测压
管的水面差为L= L1- L2。如用电测方法测量,将导水抽屉拉出开始测量,这时测量仪显示重
量、时间和差压的瞬时变化值。
6.将导水抽屉推进,本次测量结束,测量仪上显示本次测量的水的净重、测量时间和差压。
将本次测量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
7.打开排水泵,将盛水容器中的水排出。待容器中的水排完或排放停止后即可开始第二次测
量。
8.逐渐关闭出水阀门,重复第5步至第7步N次,并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9. 实验结束后将仪器恢复原状。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数据记录
•
返回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管路沿程阻力系数的测定
L V2
hf  
d 2g
实验原理
hf
雷诺数Re
相对粗糙度

r0
或相对光滑度
r0
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 对于通过直径不变的圆管的恒定水流,沿程水头
•
损失为测压管水头差:
沿程水头损失也常表达为
• 在实验中测得l和断面平均流速,则可直接得到沿
程水头损失系数.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目的及要求
• 1. 学会测定管道沿程水头损失系数 的方
法。
2. 分析圆管恒定流动的水头损失规律,
验证在各种情况下沿程水头损失 与平均
流速 的关系以及 随雷诺数 和相对粗糙度
的变化规律。
3. 根据紊流粗糙区的实验结果,计算实
验管壁的粗糙系数 n 值及管壁当量粗糙
值,并与莫迪图比较。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设备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步骤
• 1.打开差压流量测量仪电源,按测量键H ,将仪器预热15分。打
•
•
•
•
•
开供水泵,打开实验管道上的调节阀门,使管道充满水。关闭出
水调节阀门,打开测压排上的止水夹,将测压管中的空气排出。
并检验空气是否排完,检验的方法是管道不过流时两根测压管的
水面应齐平。
2.打开出水阀门,观察测压管或差压流量测量仪面板显示的压差
值为适当数值。
3.待水流稳定后测量差压和流量。如用传统方法测量,可用量筒
和秒表测量流量,用钢板尺测量两根测压管读数h1和h2,则两根
测压管的高度差为= h1- h2。如用电测方法测量,将导水抽屉拉
出开始测量,这时测量仪显示重量、时间和差压的瞬时变化值。
4.打开排水泵,将盛水容器中的水排出。待容器中的水排完或排
放停止后即可开始第二次测量。
5.调节出水阀门,重复第6步至第8步N次。
6.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数据记录
•
返回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管路局部阻力系数的测定
实验原理
• 根据能量方程,局部水头损失:
• 这里我们认为因边界突变造成的能量损失全部产生在1-1,
2-2两断面之间,不再考虑沿程损失。 上游断面1-1应取在
由于边界的突变,水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渐变流段中,
下游2-2断面则取在水流结构调整刚好结束,重新形成渐
变流段的地方。总之,两断面应尽可能接近,又要保证局
部水头损失全部产生在两断面之间。经过测量两断面的测
管水头差和流经管道的流量,进而推算两断面的速度水头
差,就可测得局部水头损失。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目的及要求
• 1. 观察突扩管旋涡区测管水头线,以及
其它各种边界突变情况下的测管水头变化
情况,加深对局部水头损失的感性认识。
2. 掌握测定管道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的方
法,并将突扩管的实测值与理论值比较,
将突缩管的实测值与经验值比较。
3.学习用测压管测量压强和用体积法测
流量的实验技能。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仪器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步骤
• 1. 对照实物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做好准备工作后,
启动抽水机,打开进水开关,使水箱充水,并保持溢流状态,使水位恒
定。
2. 检查下游阀门全关时,各个测压管水面是否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如
不平,则需排气调平。
3. 核对设备编号,确认数据记录表上列出的断面管径等数据。
4. 开启下游阀门,待水流恒定后,观察测管水头的变化,正确选择实
验配件前后的量测断面,进行数据的量测,并登录到数据记录表的相应
位置。
5. 改变阀门开度,待水流恒定后,重复上述步骤,并按序登录数据。
本实验要求做三个流量。
6. 检查数据记录表是否有缺漏?是否有某组数据明显地不合理?若有
此情况,进行补正。
7. 计算整理实验结果,得出各实验配件局部水头损失系数实测值,并
同时列出突扩管局部水头损失系数的理论值和突缩管的经验值。
8.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阅读思考问题,作简要回答。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数据记录
•
返回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水跃实验
实验原理
• 明渠水流由急流过渡到缓流所发生的水面局部跃起现象,
称为水跃。工程中常利用水跃作为一种有效的消能方式。
• 矩形断面水渠水跃共轭水深: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 闸孔出流和堰顶溢流与下游水流的底流型
衔接方式中,水跃发生位置取决于收缩断
面水深 之共轭水深 与下游河渠水深 的差异。
分为临界水跃式衔接、远驱水跃式衔接、
淹没水跃式衔接。临界水跃恰好发生在收
缩断面处,但不稳定。远驱水跃发生在收
缩断面下游,待水深增加到下游水深的共
轭水深时发生。淹没水跃发生在收缩断面
前,此时收缩断面已被尾水淹没。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目的及要求
• 1. 观察水跃现象,了解水跃的结构与基
本特征。
2. 测定矩形平底明槽中自由水跃的共轭
水深与水跃长度,并验证水跃的基本方程。
3. 观察不同弗劳德数 时的水跃类型。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设备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步骤
•
1. 熟悉有关设备及仪器,记录有关常数。
2. 开启进水阀门引水入槽,调节下游尾门,使水槽内分别产生
远驱式水跃、临界水跃及淹没水跃。观察不同水跃现象,并分析
研究水跃的结构与特征。
3. 待水流稳定后,量测临界水跃的共轭水深 和 及水跃长度,
并用进水管上的孔板流量计或文丘里流量计量测水槽流量。
4. 改变流量4~5次,重复进行试验。通过改变流量,观察不同
的水跃类型。
5. 实验完毕,关闭进水阀门,关泵停水,整理好仪器设备。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数据记录
•
返回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明渠水面曲线实验
实验原理
• 棱柱形明槽非均匀渐变流水深沿程变化的微分方程式如下:
• 对正底坡(陡坡、缓坡)渠道画出正常水深线N-N和临界水深线
K-K,将水深范围分成三个区域,对临界坡、平坡、反坡渠道画出临
界水深线K-K(临界坡N-N线与C-C线重合,平坡、反坡无N-N线),
将水深范围分成两个区域。对各类底坡、各个区域的水深沿程变化率
进行分析,即可归纳出12种类型的水面线。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各类水面曲线的型式及十二条水面线的规律:
N
K
a1
b1
c1
K
i<ik
K
a2
N
b0
c2
a3
c3
b2
i>ik
i=ik
b′
K
c0
i=0
c′
i<0
a、c区为壅水曲线;b区为降水曲线
当h→h0时,以N-N线为渐近线;
当h→hk时,与K-K线有成垂直的趋势;
当h→∞时,以水平线为渐近线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目的及要求
• 演示在不同底坡情况下矩形水槽中非均匀
渐变流的几种主要水面曲线及其衔接型式。
• 加深对非均匀渐变流水面曲线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理论知识与水面线计算方法的理解。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设备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步骤
• 开启进水阀门,放水入槽;测定流量Q(为 2-3 l/s),并算出临界水深hc
•
•
•
及临界底坡ic值。调整上下游升降机构,使水槽坡度i=ic为临界坡,并校
核槽内水深应与hc接近,此时槽中应为临界流。放下闸门①,使其开度
小于hc,即可出现 C1 和 C3 壅水曲线。
调整上下游槽底坡度,使 i1<ic(为缓坡)和 i2>ic(为陡坡),流量Q
不变。此时在水槽上游段下部出现b1型降水曲线,在下游段的上部出现
b2降水曲线,二段曲线通过hc相衔接。沿流程用测针量测b型曲线中不
同断面的水深 hi 及各断面的距离Δs,并作详细记录。
在同样底坡 i1和 i2情况下,放下闸门①②③,使其相应的闸门开度分别
小于 h01和 h02 .此时在上游槽中可以出现a和c型壅水曲线。沿流程用
测针量测M1型壅水曲线段中不同过水断面的水深 hi 及各断面之间的距
离Δs,并作详细记录。
调整坡度及闸门高度,可得到其他水面曲线类型。观察并记录。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数据记录
• 1.根据实测流量计算渠道的临界水深,在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按照上述
•
实验方法和步骤演示12种水面曲线。
2.用测针测量各种不同工况下不同地方的水深,画出各种水面曲线及衔
接情况,判别水面曲线的类型。
返回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宽顶堰流量系数的测定
实验原理
• (一)堰的分类:根据堰墙厚度或顶长d与堰上水头H的比
值不同而分成三种:薄壁堰 ;实用剖面堰 ;宽顶堰 。
•
(二)堰的流量公式 对图中两种堰流情况的1-1与C-C断
面写能量方程,可得收缩断面流速表示式为:
式中:H为堰上水头,v0为上游行近流速;hc0为收缩断面
C-C处水深。
经过适当假设与简化,得堰流流量公式:
• 式中:b为堰宽(即槽宽),b=20cm,m为堰流的流量系
数。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目的及要求
• 1. 观察实用剖面堰和宽顶堰上的水流现
象,并观察下游水位对宽顶堰的淹没溢流
影响。
2. 测定非淹没宽顶堰和实用剖面堰的流
速系数f和流量系数m值,并与经验值进
行比较。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设备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步骤
•
1. 记录有关常数,如堰宽b、堰高P、设计水头Hd等,记录测针在堰顶、
槽底处的零点读数。
2. 开启进水节门对测流量用的比压计进行充水和排气泡,使比压计在使
用前处于正常状态。实验时使流量由小到大,放水入玻璃水槽;应预先
打开下游尾门,以免使水流溢出槽外。对每个流量,待水流稳定后,测
量流量计上比压计中的压差值,然后查压差与流量关系曲线得出实验流
量Q值。
3. 调节尾门,使实用堰呈非淹没溢流,仔细观察堰流现象。待水流稳定
后,用测针细致量测实用堰上游水面读数,从而计算堰上水头H值,并
量测堰趾收缩断面(C-C断面)处水面的测针读数,算出收缩水深hc0值,
应多测几次,以取平均值。以上实验应改变流量3-5次,重复进行实验。
4. 对宽顶堰实验,先使水流为非淹没堰顶溢流,仔细观察宽顶堰顶水流
先收缩后增高再跌落的溢流现象。待水流稳定后,用测针量测堰上游水
面读数以定出堰上水头H值,并量测宽顶堰顶收缩断面水深hc0值。改变
流量5-6次,重复以上实验。选择一个流量,调节下游尾门,使慢慢发
生宽顶堰淹没溢流,仔细观察淹没溢流现象,读测上游水位开始壅高时
相应下游水面的测针读数,算出下游水位超过堰顶的水深hs值。
水 力 学 实 验 课
实验数据记录
•
返回
水 力 学 实 验 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