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件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
孙久文(第二版)
授课教师:夏金梅
[email protected]
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
重点问题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第三节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及思考题
重点问题
区域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开发的模式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转移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区域经济
增长的定
义
1、狭义的
区域经济
增长
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
加。
货币形式(国内生产总值)
实物形式(各种产品生产总量)
2、广义的
区域经济
增长
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3、区域经
济增长的
影响因素
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
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
 经济增长特性
经济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经济增长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包容关系
互动关系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
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
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动生产;
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
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并形成新的需求。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又会发其本身的
特点 :
1、要素投入
的驱动机制
两个杠杆:
其一是投入高
效率产业的杠
杆。
其二是投入高
效率地区的杠
杆。
2、中间投入的 3、产业部门增 4、先行地区增
拉动和驱动机制 长的拉动机制
长的拉动机制
中间产品投入
对某些部门来
说,形成了其
需求市场,对
另外一些部门
来说,又形成
了其投入的要
素。
在一定时期,
可能有某一个
或几个部门增
长速度很快,
成为带动性的
产业,从而区
域经济获得整
体上的增长。
在一定时期,
可能有某一个
或几个地区增
长速度很快,
成为带动性的
先行地区,从
而区域经济获
得整体上的增
长。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均衡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
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
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
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个理
论命题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
均衡增长
理论包括
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
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1)赖宾斯坦
的临界最小努
力命题理论。
1、低水平均
衡的描述理论
(2)内尔森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理论。
(3)纳克斯贫
困恶性循环理
论。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资本稀缺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
决定性因素。
贫穷
收入少
效率低
收入少
吃不饱
身体差
穷人的“贫穷恶性循环”
起点是贫穷,终点也是贫穷,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从供给的角度看
由于收入低,导致储蓄率低,低储蓄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
率低下,而生产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
收入低
储蓄不
足
资本供
给不足
产出少
劳动生
产率低
资本投
入不足
资本供给角度的“恶性循环”
从需求角度看
由于收入水平低,造成市场购买力低,低购买力则无法吸引资
本的进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从而导致低收入。
收入少
购买
力低
资本引
诱不足
产出少
劳动生
产率低
资本投
入不足
资本需求角度的“恶性循环”
小结:
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着由于收入低而造成的两个
“恶性循环”
供给:收入低下、储蓄量少、资本缺乏三者互为
因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需求:收入低下、购买力缩减、投资不足三者互
为因果,又形成另一个“恶性循环”。
 上述两个“恶性循环”相互制约,相互加强,任何一个循
环都无法自行突破而转为良性循环:
 如果想要增加储蓄,以便增加投资,那么由于储蓄增加而
引起购买力缩减,又会降低投资引诱力;
 若想提高购买力,以便增加投资引诱力,那就势必会减少
储蓄。即便投资引诱力增大,也会因储蓄减少而难以持续
扩大投资。
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计
纳克斯认为: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资本的不足,
而外来资本的缺乏在于本地区缺少有效需求,解决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造就这种需求。
为摆脱贫困,发展中国家必须增加投资,扩大市
场,从而增加人均收入,产生足够的投资刺激,保
证一定水平的经济增长率。
特别强调市场容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只有
同时、全面地对各部门投资,才能打破贫困陷阱,
实现整个经济的全面快速增长。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的中心思想
要克服由于地区市场狭小、投资有效需求和资本供给不足
的双重发展障碍,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
投资,即在国家经济各部门同时增加投资,并合理分配投资
,满足和增加个方面的需求,使市场扩大,特别是对基础设
施大幅度投入,以给经济一次大的推动,从而推动整个国民
经济的全面、均衡、快速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走出贫困的恶
性循环。
“大推进”理论的依据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活
动存在着三种“不可分性”:
① 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
② 储蓄的不可分性
③ 需求的不可分性
① 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
 例如电站必须建成才能发电,道路不能半途而废,没有屋
顶的学校、没有医护人员的医院等,都不能提供服务的。
因此,不一气呵成使投资项目达到必要规模,则资本事实
上并未形成,经济增长丝毫得不到促进。
② 储蓄的不可分性
 储蓄并不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它的增长是有
阶段性的。只有当收入的增长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储蓄才
会急剧地上升,才会使更大规模的投资成为可能。因此,
必须是每一阶段的经济增长规模,大到足以保证收入的增
长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储蓄将不够充分,投资也就将受
到“储蓄缺口”的阻碍。
③ 需求的不可分性
如果投资只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行业,
则要使这一部门或这一行业的产出有相应
的提高,就必须有充分的国内市场或有保
证的国外市场。如果产品不能出口,在加
上这一部门或行业以外的人口又处于失业
或就业不足的状态,那么,这一部门或行
业的产出,除了一小部分为该行业或部门
的投资所创造的收入吸收外,大部分将无
人购买,从而使这笔投资以失败而告终。
结论:
要形成广大的市场,使多种多样的商品都
各有所需,就必须广泛地、大规模地在各
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同时进行必要的投资。
如果不采用“大推进”的办法,而是进行
孤立的、小规模的投资,经济只能缓慢增
长,就不能迅速改变落后国家的经济面貌
,就无助于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
间的差距。
小结:
均衡增长不是所有部分都按照统一的比例、
在所有地区按一个速度增长。
均衡增长的中心在于区域内的产业应尽可
能地完备,使产业间能够相互形成需求,
从而获得内生的增长愿望。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
1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
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
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
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汉斯·辛格等是非均衡增长
理论的代表。
2
连锁效应
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
著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
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
供了理论基础。连锁效应
包括:
(1)前向关联效应。
(2)后向关联效应。
(3)旁侧关联效应。
 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 以艾伯特·赫希曼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坚决反对“平衡
发展”战略,而力主“不平衡发展”战略。
 理论主张:要集中力量,利用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首先发
展那些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主导产业,并以它们为动力,带
动其他产业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 理论根据
(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2)产业部门间的关联效应不同
(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 赫希曼认为:发展就是一系列连锁着的不平衡,经济发展
通常采用踩跷跷板的形式前进,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又从
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
 发展中国家以前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为使不平衡得以恢复
平衡,新投资就应当是不平衡的,以便使与原来的不平衡
状况相衔接,最后达到平衡的目标。
 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稀缺资源是资本,如全面投资,将很难
突破资本稀缺的瓶颈,从而无法实现平衡增长。
 因此,不发达国家取得经济增长最有效的途径,是采取精
心设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投资少、见效快
的战略部门投资。当这些部门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即
直接生产部门增加产出和收入时,再利用一部份收入投向
基础设施部门,以此带动该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
例:钢铁工业的前向
(2)产业部门间的关联效应不同
关联是机械制造业、
汽车工业。
例:钢铁工业的后向
关联是采矿业。
前向关联
后向关联
旁侧关联
结论:
不发达国家的经济部门关联效应比较微弱
:
农业缺少关联效应
初级产品部门没有后向关联
发展中国家应集中力量,把资源投入到前
后关联效应比较大的部门(纺织、冶金、
机械、汽车等)
小结:
获得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前提是存在
着区域贸易。
课后阅读任务: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
中心——外围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
(三)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最有代表性的是阿罗模型,用技术的外部性解释经
济增长。
2、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理论
知识的投入带来经济增长的收益不断递增,经济增
长的快慢与一地的人力资本状况直接相关。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的
存在。
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我们把新古典主义的增长模型,作为区域经济增长
模型的分析起点。在此基础上,劳动和资本从生产
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促进
经济的增长,而生产要素在地域上的聚集,也是经
济发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
区域经济
增长的模
型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
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
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
Q   qi
 Q表示国民生产总值
 qi表示i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
 用Gv代表总产出的增长率,总量增长和各区域增长的关系
为:
Gv  (ai  Gvi)
 Gvi为i区域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ai为i区域的国民生产
总值占全国的份额。即:ai=qi/Q
 该公式含义: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要求区域政策重点扶
持两类地区:一类是qi值较大地区;一类是Gvi值较大地区。
qi和Gvi值均大的区域,更要重点扶持。
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
率决定
Gvi=Gai+βkiGki+βliGli
Gvi为i区域的产出增长率
Gai为i区域的全要素增长率
Gki为i区域的资本增长率;βki为i区域资本弹性系
数
Gli为i区域的劳动增长率,βli为i区域劳动弹性系
数
βki+βli =1。
考虑规模收益时
Gvi=Ga+(βkGk+βlGl)α
 α表示规模收益
 α >1时,规模收益递增
 α <1时,规模收益递减
 α =1时,规模收益不变
 α 所决定的规模收益的变化,使产业的聚集出现
不同的情况,区域经济增长就表现在产业部门的
发展和聚集上
第二节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一、区域经济开发概论
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
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是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
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用理论。
区域经济开发的特点
第一是其开发对象的位置、范围的明确性,无论范围大小,都可以成为
明确的开发行动;第二是其开发的时效性;第三是其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第四是区域内所有地区经济的普遍增长
区域开发内容
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
移
二
、
区
域
经
济
开
发
模
式
(一) 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二)增长极模式
(三)发展轴模式
(四)网络型模式
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 区域主导部门是一个区域有带动作用、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部门,有较
长的产业链条。一旦一个区域形成主导部门,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带动作用会
产生乘数效应。
 乘数效应示例:
起始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总产值
Y=100
80
64
51.2
主导部门产值
相关部门产值
X=100
CX=80
CX C=64
CX C C=51.2





将循环过程中的各期收入相加,则
100+100x0.8+100x0.8x0.8... +100x0.8n-1
1-0.8n
=lim ( 100 x———— ) = 100x1/0.2=500,则乘数为5
n→∞
1-0.8
(二)增长极理论
 最早由法国的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经多位经济学
家发展完善。
 增长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
 形成过程
增长极
扩散效应
极化效应
溢出效应
增长极的作用
极化效应:向心力作用
定义:区域经济向核心移动,资源和产业向核
心聚集,推动增长极的经济增长和规模效益—
—地理上的极化(非均衡发展)
扩散效应:离心力的作用
核心地区的要素、产业向周围地区转移,带动
外围的经济腹地的发展。——地理上扩散(
均衡发展)
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扩散效应 - 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溢出效应为负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正
两种效应的动态发展:
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为主
经济发展相对成熟阶段:散效应占主导
增长极开发模式较适合发展中和不发达国
家和地区。
中国的经济增长极
培育增长极:西部重庆
资源与空间
支撑
产业连接
江门
带
动
粤
西
、
辐
射
大
西
南
技术创新
技术辐射
中山
市场拓展
珠海
服务辐射
改革重点:形成优势整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与利益协调机制)
案例分析
2003年7月,云南省提出建设“个开蒙”(个
旧、开远、蒙自)滇南中心城市增长极的战略
。借助增长极理论,通过对以蒙自为核心区
的“个开蒙”滇南中心城市进行集中投资和
重点发展,将其建设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
大城市,成为滇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
增长极,再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实施
城市带动战略,与昆明形成双向辐射功能,
带动滇南及云南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极的构建
(1)形成特色的产业支撑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
规模化生产
(3)扩大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三)发展轴模式(点轴模式)
最早由波兰经济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
发展轴:两个增长极及其中间的交通线具有高于
增长极的功能,称为发展轴。
发展轴开发模式较适合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关
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
实践意义在于首先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性,即可能通过点与点之间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
,进而通过轴带的功能,对整个区域经济发挥牵
动作用。
课堂思考:下列两图是两个地区的城市空间布局示意,分析在两图分
别是采用了什么空间结构理论模式?
(四)网络型模式
 是发展轴开发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
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
轴即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
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
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
 网络型模式较适合经济发达地区。但新区开发一般应先采
取点轴开发模式。
案例分析

京
津
冀
地
区
三、区域开发中产业部门更替模式
(一)区域产业部门更替的基本原理
生产要素的部门转移与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发生,生产的
技术水平和产出水平同时提高,出现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创新阶段
发展阶段
发展部门
产业部门的生命过程
成熟阶段
成长部门
兴旺部门
衰退阶段
成熟部门
衰退部门
衰退部门
(二)判定产业部门的兴旺或衰落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按照产业部门的增长率进行判定。
前
一
时
期
增
长
率
后一时期平均
增长率
C
D
A
B
前一时期平均
增长率
后一时期增长率
A、B区为发展部门;C区为成熟部门;D区为衰退部门
第二种方法参考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
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
1947—1967年20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
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
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
,给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
兴旺部门:10——7分
停滞部门:6.9——3.5分
衰退部门:3.4分以下
四、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模式
(一)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理论
 产业部门的转移受到资本收益率和工资率的影响,同时还
要加上其他的各类条件的影响。
 产业部门的梯度转移,是产业部门空间转移在我国的具体
表现形式。
 梯度被用来在地图上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
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过程。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就是指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一个区域
的经济发展实力水平。
 产业部门平均技术水平高的地区,称为高梯度地区;反之,
称为低梯度地区。
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工业部门的布局
创新阶段:布局在高梯度的大城市
发展阶段:布局在中等梯度地区
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布局在低梯度地区
转移
(二)区域开发部门空间转移的规律
通过梯度转移来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对落后地区来说,
其目的是接受先进产业,提高经济结构的水平;对先进地
区来说,其目的是淘汰衰退产业,改变要素投入方向。
一个区域是处在梯度的顶端、中层、还是底层,并不是
由它的地理位置,而是由它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创新
能力来决定的。
梯度变化总的来说,固然朝着一个方向,由高向低发展
的趋势,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案例1: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
纺织产业最早兴起于工业革命之后的欧美
国家,随后逐渐转移到“亚洲四小龙”,
接着又转移到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这是
一个典型的梯度转移过程。
我国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开放战略,让沿海
地区率先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发展起来,
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移,这也是产业
梯度转移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案例2:富士康在我国的梯度转移
 1988年,富士康从海外挥师大陆,并迅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代
工厂。富士康最早从台湾转移到深圳,看中的就是深圳毗邻港澳的区
位优势以及大陆廉价而又丰富的劳动力。
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外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富士康开始布局深圳
以外的地区,从最初的沿海城市逐渐向中部、西部地区扩展,目前已
经在大陆拥有近20座大型工业园区,员工总数超过80万人之多。此
次富士康的大规模内迁,富士康在深圳只留下10万人左右的代工“苹
果”的生产线,大部分业务将转移至内地。
 对于富士康来说,则意味着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能够得以延
续;对于河南、重庆等内陆地区来说,无疑是一次绝好的加快农业向
工业转变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的机会;对于深圳而言,则是喜忧参
半,喜的是富士康这种低水平的代工模式终于离开了深圳,正符合了
产业升级、低附加值项目向内陆转移的目标。但短期来看,面对突然
大规模的企业搬迁,也许“千军万马下广东”的场景将不再重现,本
地的财政税收以及房地产、餐饮、娱乐等行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较大
的冲击。
案例3:近代的苏州与上海、亚洲“四小龙”等
开埠前(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
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开埠),上海
只是苏州的一个外港。当时经海路运抵上海港的
南北货物,还需再运至苏州后集散到长三角各地
。如果按照梯度发展理论,上海似乎应当永远以
苏州为“大树”。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随着上海港内外贸易
规模的扩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就取代了苏
州,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 而亚洲“四小龙”
的崛起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
机遇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做得到的。
结论:梯度理论在实践中存在缺陷,欠发达地区
应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中国:东、中、西梯度推移
东部沿海(12):京、津、河北、辽宁、上海、
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
中部(9):山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安
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
西部:西北、西南(10):四川、重庆、贵
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
新疆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处在高梯度上的域经济发展战略
淘汰成熟
衰退产业
不断创新
集中精英
加速创新
处在中等梯度上的萧条区的发展战略
对于一般的中等梯度上的区域国家,经济发展
战略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通过资金、技术引进,发展兴旺产业和产品;
②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和新
兴产业,通过集聚效应,创造发展极优势;
③要有跨越发展的思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
展高科技知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④及时淘汰落后的衰退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处在低梯度上的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战略
一个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循阶梯而上,不可
超越。它应该重点发展占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简单劳
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源密集型产业。
原因:
第一,具有劳动力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 。
第二,这些部门在不发达地区是产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第三,这样能取得发达地区的资金援助与技术转让。
第四,发展不具优势产业,将会失败。
落后国家与地区快速向上攀登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
政治稳定
科学发展
高效政府
第三节案例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轨迹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
得到较大改善
(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
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
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中国的实践
建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
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内涵
更丰富的“经济特区”
1983年4月,中央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
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
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8年4约正是
通过了建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的亮相
决定,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厦门
深圳
汕头
珠海
对外开放前的深圳
今天的深圳
深圳图书馆
深圳大学
汕头大学
汕头正向“国家园林城市”迈进
厦门风景
天涯海角
南湾猴岛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广东、福建等地后,肯定
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4月确定进一步开
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
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
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形成了中国对外开放
在沿海区域的一个链条。
1990年1月,在邓小平提议下,中央又作出了开
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
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成为国际金融、贸
易、经济中心。
天津 秦皇岛
大连
烟台
青岛
南通
连云港
广州
厦门
上海
宁波
深圳
北海
温州
汕头
湛江 珠海
福州
★ 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 1985年2月,中央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
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 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
部对外开放,同已经开放的大连、秦皇岛、天津
、烟台、青岛等连成一片,形成环渤海开放区。
• 1990年4月18日,中央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
决策。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
区为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区。2009年5月,中央
提出“大浦东”开发。
• 2006年2月,国家正式进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
划。京津冀对促进首都地区空间协调发展,增强
京津冀城镇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具
有重要意义。
长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区
珠江三角洲
山东半岛
★ 开放沿江、沿边及内陆城市
• 1992年6月,中央再次决定开放涉及12个省、16个
市,横跨我国中、西两大经济带沿江、沿边及内陆城
市:
• 5个沿江城市: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
• 4个沿边城市: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
• 11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 州
、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等。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江和沿边开放城市—内陆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
、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
局。
进入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
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开放逐渐向内地推进。
★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 1999年9月,中央提出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地区特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
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 2010年3月,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
胡锦涛指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第二个10
年,政府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扶
持政策,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进一步推进西部
地区大发展。
★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 2003年9月,中央讨论通过《关于实施东北地区
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包括辽宁
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
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蒙东地区。是我
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的
3倍。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
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
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
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 2009年8月,中央正式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
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
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
边开发开放区域。
• 2009年9月,国家下发了《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
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编制方案》,标志着大小兴
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林区,作为我国重要商品
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天然屏障,对调节东北、
华北地区气候也具有无可替代的保障功能。
• 2010年4月6日,国家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
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该区是以沈
阳为中心,涵盖了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
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的城市群。
• 沈阳经济区将建成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
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资源型城市经
济转型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
先行区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
文明区。
★ 促进中部崛起
•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
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包括山西、安
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地处我国中
部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连北。
• 2006年6月,中央发布《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
划纲要》。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
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
济源共9个省辖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
个建制镇,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
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
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
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
• 2009年10月,中央提出建设武汉城市圈,即以
武汉为圆心,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
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
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
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 2010年1月,中央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
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
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
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
9个县(市、区)。这是中国批准设立的首个国
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它标志着产业梯度转
移正式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之一。
• 2010年2月5日,中央发出《关于批准湘潭市城
市总体规划的通知》,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
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
极。
• 2006年6月6日,国家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
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塘沽区、汉沽
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天津港保税区等地,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
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
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
窗口。
• 2008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广西北部湾
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
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
组成。
•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海西经济区
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与珠江
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
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经济
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
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正
式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把关
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
放的战略高地”。
• 2009年7月1日,中央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
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
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对于振兴东北老
工业基地,完善我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
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沿海经济初步形成“三大四小”发展格局
• “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 “四小”是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和辽宁沿海。
• “三大”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发展起来,是中国经济最发
达的地区,接下去还要扮演中国经济领头羊和体制改革
探索者的角色;
• “四小”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相
比还有一定差距,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
• 从南往北看,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能
发挥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的功能,推动
中部崛起、深化西部大开发。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
经济带开发开放将有利于辐射带动“三北”(西北、华
北、东北)地区发展。
★ 黄河三角洲
2009年12月3日,中央正式批复《黄
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包括东营、滨州、潍坊、德州、淄博、
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其战略定位是:建
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
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
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黄河三角洲
★ 横琴新区
2009年12月16
日,继上海浦东新
区、天津滨海新区
之后,中国第三个
国家级新区横琴新
区在珠海市成立。
该区地处珠江口西
岸,毗邻港澳,与
澳门隔河相望。推
进横琴开发,有利
于推动粤港澳紧密
合作、维护港澳地
区长期繁荣稳定。
★ 海南国际旅游岛
•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 战略定位
——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 发展目标
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世
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旅游业增加值占
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
比重达到60%。
• 发展重点
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热带海岛冬季阳光旅游
、海上运动、潜水等旅游项目,丰富热带滨海海洋
旅游产品。在海南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
乐项目,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
即开彩票。
海南国际旅游岛
80
海
酒口
店拟
与投
迪
拜亿
媲建
美海
上
七
星
级
关键词及思考题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开发区域空间结构
思考题
1
2
3
4
5
6
7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