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二节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第三章
第二节
水环境化学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一、在颗粒物与水之间的迁移
1、水中颗粒物的类别
(1) 矿物颗粒和粘土矿物: 主要为硅酸盐
(2) 金属的水合氧化物: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带负电的高分子弱电解质。腐殖质
是生物体物质在土壤、水和沉积物中转化而成。分子
量300-30000。
腐殖酸:可溶于稀碱但不溶于酸的部分;
富里酸:可溶于酸又可溶于碱的部分;
胡敏素(腐黑物,Humin):不能被酸和碱提取的部分。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富里酸的结构(Schnitzer, 1978)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4)水体悬浮沉积物(无机与有机粒子的复合体)
以矿物微粒为核心骨架,有机物和金属水合
氧化物结合在矿物微粒表面上。
(5)其他
湖泊中的藻类、污水中的细菌、病毒、表面活性
剂、油滴等。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2、水中胶体的表面电荷
(1) 表面电荷可来自表面的化学反应
M(OH)n(S) + H+ → M(OH)n-1(H2O)+ (S)
M(OH)n(S) → MO(OH)n-1- (S) + H+
等电点(ZPC,Zero Point of Charge)——胶粒表
面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而失去电性时相应的介质
pH值。
环境胶体水化学中,pHZPC是一种重要的特征值。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水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为什么?
等电点
SiO2:
pH=2
Al(OH)3:
pH=4.8~5.2
生物胶体:
pH=2~3之间
天然水体:
pH值=6~9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2)离子吸附
胶体微粒通过离子吸附能够得到电荷。
(3)离子置换
[SiO2] + Al(Ⅲ) → [AlO2- ] + Si(Ⅳ)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水环境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
吸附:指溶液中的溶质在界面层浓度升高的
现象。
表面吸附:由于颗粒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
表面能,产生表面吸附;物理吸附。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离子交换吸附:胶体颗粒大部分带负电荷,容
易吸附各种阳离子;物理化学吸附。
例如:去离子水的制备。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专属吸附:有化学键、憎水键、范德华力、氢
键等作用。
pH
水锰矿对Co、Cu、Ni、 K和Na离子的吸附及其随pH的变化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表3-8 水合氧化物对金属离子的专属吸附与非专属吸附的区别
项
目
非专属吸附
专属吸附
发生吸附的表面净电荷的符号
-
-、0、+
金属离子所起的作用
反离子
配位离子
吸附时所发生的反应
阳离子交换
配位体交换
>零电位点
任意值
吸附发生的位置
扩散层
内层
对表面电荷的影响
无
发生吸附时要求体系的pH值
负电荷减少,正电
荷增加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1)吸附等温式和吸附等温线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颗
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G)与溶液中的溶质的平衡浓度
之间的关系,可用吸附等温线表示。
水体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三类,即Henry型、
Freundlich型、 Langmuir型,简称为H、F、L型。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Henry 型吸附等温线为直线,等温式为:
G=kC
k------分配系数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Freundlich型等温式为:
G=kC1/n
两边取对数: logG=logk+1/nlogC
lgG
G
F型
F型
C
lgC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
G=G0C/(A+C)
G0
G0/2
L型
1/G=1/G0+(A/G0)(1/C)
G0------单位表面上达到饱
C
A
1/G
和时间的最大吸附量;
L型
A-------常数
1/C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影响吸附作用的因素:
(a) pH值的影响
表3-9 重金属的临界pH值和最大吸附量
元
素
Zn
Co
Cu
Cd
Ni
临界pH
7.6
9.0
7.9
8.4
9.0
最大吸附量
(mg/g)
6.7
3.3
3.9
8.2
2.2
(b) 颗粒物的粒度和浓度的影响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2) 氧化物表面吸附的配合模式:
由于表面离子配位不饱和,金属氧化物与水
配位,水发生离解吸附而生成羟基化表面。
≡MeOH2+
≡MeOH + H+
Ks a1 = {≡MeOH }[ H+] / {≡MeOH2+ }
≡MeOH
≡MeO- + H+
Ks a2 = {≡MeO-}[ H+] / {≡MeOH }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表面的≡MeOH 基团在溶液中可以与金属离子
和阴离子生成表面配位配合物,表现出两性表面特
性,相应的表面配合反应为:
≡MeOH + MZ+
2 ≡MeOH + MZ+
≡MeOM(Z-1)+ + H+
(≡MeO)2M(Z-2)+ +2 H+
*K1s
*β2s
≡MeOH + AZ-
≡MeA(Z-1)- +OH-
K1s
2 ≡MeOH + AZ-
(≡Me)2 A(Z-2)- + 2 OH-
β2s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氧化物表面配合模式已成为广泛的吸附模式。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表面配合模式的实质内容:
表面配合常数与溶液中配合常数的相关性:
≡MeOH + MZ+
H2O + MZ+
≡MeOM(Z-1)+ + H+
MeOH(Z-1)+ + H+
*K1s
*K1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MeOH + H2A
MeOH2+ + H2A
≡MeHA + H2O
≡MeHA2+ + H2O
*K1s
*K1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4、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
盐浓度的升高
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
pH降低
水中配合剂量的增多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二、水中颗粒物的聚集
聚集
分散
凝聚——利用电解质促成。
絮凝——利用聚合物(桥联作用)
1、胶体颗粒凝聚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溶胶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
溶胶的经典稳定理论——DLVO理论
以斥力势能ER, 吸力势能EA 和总势能E(= ER+EA)对粒
子间距离x作图, 得到如图所示的势能曲线。
异体凝聚理论:
天然水环境和水处理过程中颗粒聚集方式:
• 压缩双电层凝聚
• 专属吸附凝聚
• 胶体相互凝聚
• “边对面”絮凝
• 第二极小值絮凝
• 聚合物粘结架桥絮凝
• 无机高分子的絮凝
• 絮团卷扫絮凝
• 颗粒层吸附絮凝
• 生物絮凝
•
专属吸附凝聚
例如:胶体SiO2吸附Fe(Ⅲ)。 Fe的主要形态为Fe
(OH)2+、Fe (OH)22+及多聚配合物Fe(OH)y(H2O)z3x-y。
在log[Fe 3+] = -5.26时 ,突然发生聚沉 。
log[Fe 3+] = -4.48时,胶体悬浮体又重新建立。
•
聚合物粘结架桥絮凝
•
聚合物粘结架桥絮凝
搭桥效应: 一个长碳链的高聚物分子可以同时吸附
在许多个分散相微粒上, 通过“搭桥”把胶粒联结在
一起, 引起聚沉。
Ca2+
Ca2+
AgBr
AgBr
Ca2+
Ca2+ Ca2+
(1)负电荷AgBr粒子
AgBr
(2)Ca2+吸附在表面上
Ca2+-O2C-R-CO2-Ca2+
Ca2+-O2C-R-CO2-Ca2+
R-CO2-Ca2+ Ca2+
2+
Ca2+
Ca
Ca2+
AgBr
Ca2+
2+
R-CO2-Ca2+ R-CO2-Ca
(3)聚电解质与表面结合
AgBr
(4)由聚电解质基团桥联溶胶的絮凝
Ca2+-O2C-R…
…R-CO2-Ca2+
… R-CO2-Ca2+
Ca2+-O2C-R…
AgBr
Ca2+-O2C-R…
Ca2+-O2C-R…
(5)在过剩聚电解质中重新恢复AgBr粒子
阴离子聚电解质在Ca2+存在时对负电荷胶体AgBr粒子的絮凝机理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作业:
课本P260
第5、8、9题。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三、 溶解和沉淀
1、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Me(OH)n (s)
Men+ + nOH-
根据溶度积:Ksp= [Men+][OH-]n
[Men+] = Ksp/[OH-]n = Ksp[H+]n/Kwn
-lg[Men+] = -lgKsp - nlg[H+] + nlgKw
pC = pKsp – npKw + npH
pC = pKsp – npKw + npH
C=1.0mol/L时:
pH=14-(1/n)pKsp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溶解度应该考虑多种因素,例如羟基的配合作用:
n
Me T  [Me z  ]   [Me(OH) zn n ]
1
+
PbO (s) + 2H
2+
Pb +H2O
lgKs0=12.7
+
PbO (s) + H
Pb(OH)
lgKs1=5.0
PbO (s) + H2O
Pb(OH)2
lgKs2=-4.4
+
PbO (s) + 2H2O
-
Pb(OH)3 +H
+
lgKs3=-15.4
[Pb(II)T=Ks0[H+]2+Ks1[H+]+Ks2+Ks3[H+]-1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pH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2、硫化物(sulfuret)
只要水环境中存在S2-,几乎所有的重金属均可以
从水体中除去。
PbS Bi2S3 CuS
CdS
Sb2S3 SnS2 As2S3 HgS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2、硫化物
水中H2S的电离为:
H2S
H+ + HS-
k1=8.9×10-8
HS-
H+ + S2-
k2=1.3×10-15
两者相加得: H2S
2H+ + S2-
K=1.16×10-22
饱和溶液中,[H2S]=0.1mol﹒L-1 ,所以得:
[H+]2 [S2-]=1.16×10-22×0.1=1.16×10-23=K’sp
[S2-]=1.16×10-23/ [H+] 2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2、硫化物
若与Me 2+反应,有:[Me 2+ ] [S 2-]=Ksp
2
K sp   H 
K sp   H 
 Me   2 

K 'sp
0.1K1K 2
 S 
2

K sp

例如:Cu 2+ , CuS的Ksp=6.3×10-36
天然条件下,[S2-]=10-10mol﹒L-1
K sp
Cu   2  6.3 1026 mol  L1
 S 
2
2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碳酸盐
岩溶:
碳循环
CaCO3+ CO2+H2O
CaHCO3
CaCO3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碳酸盐
(1)封闭体系:
①在溶液中, CT = 常数时, CaCO3的溶解度:
CaCO3 (S) = Ca2+ + CO32Ksp = [Ca2+] [CO32-] = 10-8.32
[Ca2+] = Ksp / [CO32-] = Ksp / (CT α2)
= Ksp(1+ [H+]2 / K1K2 +[H+] / K2) / CT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封闭体系的碳酸平衡
[Ca2+] = Ksp(1+ [H+]2 / K1K2 +[H+] / K2) / CT
在pH > pk2 , lg [Ca2+]线斜率为零;
当pk1 < pH < pk2 , lg [Ca2+] 斜率为-1 ;
当pH < pk1时,lg [Ca2+]的斜率为-2 。
图3-12 封闭体系中CT=常数时, MeCO3的溶解度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②
CaCO3(S)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Ca2+] = CT
……①
CaCO3(s)的溶度积为:
[Ca2+] = Ksp / [CO32-] = Ksp / (CT α2)
①, ②联立得:
[Ca2+] = (Ksp /α2)1/2
-lg [Ca2+] = 0.5 pKsp – 0.5 pα2
……②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② CaCO3(S)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lg [Ca 2+ ] = 0.5 pKsp – 0.5 pα2
在pH > pk2,α2 ≈1
lg [Ca2+] = 0.5 lgKsp
当pk1 < pH < pk2 , α2 ≈K2/[H+]
lg [Ca2+] = 0.5 lgKsp – 0.5 lgk2 –0.5 pH
当pH < pk1时α2 ≈K1K2 / [H+]2
lg [Ca2+] = 0.5 lgKsp – 0.5 lgk1k2 – pH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2)开放体系:
CT = [CO2(aq)]/α0 = 1/α0 KHPco2
[CO32-] =α2/α0·KHPco2
因为[Ca2+] =Ksp / [CO32-] = Ksp / CTα2
得:[Ca2+] =(α0 /α2·Ksp )/ KHPco2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2)开放体系: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四、氧化—还原
1、水中物质存在的形态
代表元素
C
N
Fe
S
湖面(富氧)
HCO3-
NO3-
Fe 3+
SO42-
湖底(缺氧)
CH4
NH4+
Fe 2+
H2S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2、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⑴ 氢离子活度的概念
给出质子的是酸,接受质子的是碱。
pH   lg  H  
⑵ 电子活度的概念
给出电子的是还原剂,接受电子的是
氧化剂。
pE   lg e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氧化还原电位E和pE的关系
OX + ne = Red
Re d 

2.303RT
E E 
 lg
nF
Ox 
0
当反应平衡时:
E
0
2.303RT

lg K
nF
K 
两边取对数
(1)
 Re d 
n
Ox  e
lgK = lg( [Red] / [OX]) - nlg[e]
(2)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氧化还原电位E和pE的关系
根据:
lgK = lg ([Red] / [OX]) - nlg[e]
Re d  

1
EF
E


pE   lg  e   lg K  lg


n
Ox   2.303RT 0.059

nFE 0
由(2)得: lgK 
2.303RT
[Red] (E 0  E)nF

由(1)得: lg
[OX]
2.303RT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同样:
0
0
E
F
E
pE 0 

2.303RT
0.059

1
pE  pE  lg 

n

0

反应物 


生成物 

nFE 0
nE 0
lg K 

2.303RT
0.059
lg K  n  pE
0




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天然水体的pE-pH图
(1)
水的氧化还原限度
水的氧化限度:
1
4
O2 +
H+
+
e- =
1
2
H2O
pE0= +20.75
pE = pE0 + lg{po2 1/4[H+]}
将pO2 = 1.0130×105 Pa = 1atm 代入,
则: pE = 20.75 – pH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水的还原限度:
H+ + e- = 1/2 H2
pE0 = 0.00
pE = pE0 + lg[H+]
pE = – pH
O2
pE
H2O
H2
pH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2)pE-pH图
假定:
(1)只考虑OH-配位体的作用
(3)溶解性铁的总浓度为1.0×10-7mol/L.
①
Fe(OH)2(s)和Fe(OH)3(s)的边界:
Fe(OH)3(s) + H+ + e = Fe(OH)2(s) + H2O
Lg K = 4.62
K= 1/([ H+][ e])
pE = 4.62 –pH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2)pE-pH图
②
Fe(OH)2(s) 和 FeOH+ 的边界:
Fe(OH)2(s) + H+ = FeOH+ + H2O
Lg K=4.6
可得边界条件为:
pH = 4.6- Lg[FeOH+]
将Lg[FeOH+]= 1.0×10-7mol/L代入,得:
pH = 11.6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水中铁的pH-pE图(总可溶性铁浓度为1.0×10-7mol/L)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4、天然水的pE和决定电位
什么是决定电位?
溶解氧
决定电位物质
有机物
天然水中pE:
被氧所饱和的中性天然水:
pE=pE0 + log{pO21/4× [H+]}
=20.75+lg[(0.21×105/1.013×105)0.25×1.0×10-7]
=13.58
Redox coupl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 O2/H2O
• NO3-/N2
• MnO2/Mn2+
• Fe(OH)3/Fe2+
• SO42-/HS-
• CO2/CH4
Decreasing redox
potential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4、天然水的pE和决定电位
缺氧水:
1/8CO2 + H+ +е= 1/8CH4 +1/4H2O
pE0=2.87
假定pCO2=pCH4和pH=7.00
pE = pE0 + lg pCO20.125·[H+]/ pCH40.125
=2.87+lg [H+]
=-4.13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4、天然水的pE和决定电位
课堂作业:
从湖水中取出深层水,其pH=7.0,
含溶解氧浓度为0.32mg/L,请计算
pE和Eh。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5、无机氮化物的氧化还原转化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6、 无机铁的氧化还原转化
天然水中的铁主要以Fe(OH)3(S)或Fe2+的形式存在:
设溶解性铁的浓度为1.0×10-3mol.L-1
3
Fe  e  Fe 2 ( pE 0  13.05)
3


Fe
1 
pE  13.05  lg
n  Fe 2 
当pE《pE0时,则  Fe3 《  Fe 2  , Fe 2  =1.0 103 mol  L1
lg  Fe 2   3.0,lg  Fe3   pE  16.05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6、 无机铁的氧化还原转化
 2+  , Fe3+   1.0 103 mol  L1
当pE》pE0时,则 Fe3+  》Fe
所以,l g Fe3+   3,lg Fe2+   10.05  pE
 2+ 占优势,当pE 14时,Fe
 3+ 占优势
当pE 12时,Fe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6、 无机铁的氧化还原转化
pε0
pε
-6
-3
0
3
6
9
12 15
18
0
-3
-6
Fe2+
lgC -9
-12
Fe3+
-15
图3-20 Fe3+、Fe2+氧化还原平衡的lgε – pE图
(W. Stumm, J.J. Morgan, 1981)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7、 水中有机物的氧化
Natural sequence of redox reactions in aqueous
environment
DO variation with the distance from organic waste charge
point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7、 水中有机物的氧化
清洁区
分解区
腐败区
恢复区
清洁区
溶
解
氧
含
量
时间或距离
图6-5 河流的氧下垂曲线(S.E. Manahan, 1984)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作业:
课本P260
第6、13题。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4、天然水的pE和决定电位
Redox coupl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 O2/H2O
• NO3-/N2
• MnO2/Mn2+
• Fe(OH)3/Fe2+
• SO42-/HS• CO2/CH4
Decreasing redox
potential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4、天然水的pE和决定电位
什么是决定电位?
溶解氧
决定电位物质
有机物
天然水中pE:
被氧所饱和的中性天然水:
pE=pE0 + log{pO21/4× [H+]}
=20.75+lg[(0.21×105/1.013×105)0.25×1.0×107]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4、天然水的pE和决定电位
缺氧水:
1/8CO2 + H+ +е= 1/8CH4 +1/4H2O
pE0=2.87
假定pCO2=pCH4和pH=7.00
pE = pE0 + lg {pCO20.125·[H+]/ pCH40.125}
=2.87+lg [H+]
=-4.13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图3-17 不同天然水在pE-pH图中的近似位置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5、无机氮化物的氧化还原转化
例如,水体pH=7.00,总氮浓度为1.00×10-4mol/L。
(1) 在较低pE值时(pE<5),NH4+是主要形态:
lg[NH4+]=-4.00
1/6 NO2-+4/3 H+ + e = 1/6 NH4++1/3H2O
pE0=15.14
pE=15.14+lg{[H+]4/3[NO2-]1/6/[NH4+]1/6}
lg[NO2-]=-38.92+6 pE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5、无机氮化物的氧化还原转化
lg[NO2-]=-38.92+6pE
lg[NO3-]=-53.20+8pE
lg[NH4+]=30.92-6pE
lg[NO3-]=-18.30+2pE
lg[NO2-]=10.30-2pE
lg[NH4+]=45.20-8pE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6、无机铁的氧化还原转化
天然水中的铁主要以Fe(OH)3(S)或Fe2+的形式存在:
设溶解性铁的浓度为1.0×10-3mol/L
3
Fe  e  Fe 2 ( pE 0  13.05)
3


Fe
1 
pE  13.05  lg
n  Fe 2 
当pE《pE0时,则  Fe3 《  Fe 2  , Fe 2  =1.0 103 mol  L1
lg  Fe 2   3.0,lg  Fe3   pE  16.05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6、无机铁的氧化还原转化
 2+  , Fe3+   1.0 103 mol  L1
当pE》pE0时,则 Fe3+  》Fe
所以,l g Fe3+   3,lg Fe2+   10.05  pE
 2+ 占优势,当pE 14时,Fe
 3+ 占优势
当pE 12时,Fe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6、无机铁的氧化还原转化
pε0
pε
-6
18
0
-3
0
3
6
9
12
15
-3
-6
Fe2+
lgC -9
-12
Fe3+
-15
图3-19 Fe3+,Fe2+氧化还原平衡的lgε – pE图
(W. Stumm, J.J. Morgan, 1981)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7、水中有机物的氧化
微生物
{CH2O}+O2
水体条件
产
CO2+H2O
物
有氧分解
H2O、 CO2
NO3-、SO42-等
缺氧分解
NH3、H2S、
CH4等
结
果
不造成水质恶化
使水质恶化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7、 水中有机物的氧化
Natural sequence of redox reactions in aqueous
environment
DO variation with the distance from organic waste charge
point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7、 水中有机物的氧化
清洁区
分解区
腐败区
恢复区
清洁区
溶
解
氧
含
量
时间或距离
图3-20 河流的氧下垂曲线(S.E. Manahan, 1984)
例题 一位研究生在取水样时缺乏经验,现场测定水样
的温度为25℃,pH=7.8,放在小卡车上的水样瓶被太阳
晒着带回实验室,这时pH值已升至10.2,瓶中水样上方
的pO2增至0.4atm,温度还是25℃。问这是什么原因造
成的?水样的pE在现场和实验室改变了多少?
解: 1/4O2 + H+ + e- =1/ 2 H2O
pE0= +20.8
水样在现场: pO2=0.21atm, pH=7.8
pE=pE0 + log{pO21/4× [H+]}
=20.8+lg[(0.21)0.25×10-7.8]=12.83
水样在实验室: pO2=0.40 atm, pH=10.2
pE= 20.8 + lg[(0.40)0.25×10-10.2=10.5
△ pE=10.5-12.83=-2.33V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环境化学意义:
1、天然水和水处理中,各化合物的存在形态;
2、环境分析与环境监测中,氧化还原的应用;
3、水和废水处理过程中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4、许多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微生物催化反应。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环境化学意义:
用NaClO、Ca(ClO)2处理含CN-废水:
相关反应如下:
CN- + ClO- + H2O = CNCl + 2OHCNCl + 2OH- = CNO- + Cl- + H2O
2CNO-+3ClO-=CO2+N2+3Cl-+CO32-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课堂作业:
从湖水中取出深层水,其
pH=7.0,含溶解氧浓度为0.32mg/L,
请计算pE和Eh。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五、配合作用
1. 概述
重金属在水体中存在形式:配合物
溶解性:
Cu配合物
生物毒性:
Hg配合物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五、配合作用
中心体
配位体
空轨道
电子对
配合物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五、配合作用
路易斯:
接受电子对——酸(中心离子)
提供电子对——碱(配体)
软硬酸碱(SHAB)规则:
硬酸倾向于与硬碱结合,而软酸倾向于
与软碱结合,中间酸(碱)则与软、硬酸(碱)
都能结合。
“软亲软,硬亲硬,硬软交界不分亲近”
表1
金属离子的分类
A型金属阳离子
过渡金属阳离子
B型金属阳离子
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
外层电子数为1到9
电子数相当于Ni0、Pd0、Pt0
(外层电子10或12)
低极化性
非球形对称
低电负性,高极化性
区”
“硬区”
“软
(H+)、Li+、Na+、K+、Be2+、V2+、Cr2+、Mn2+、Fe2+、 Cu+ 、Ag+ 、Au+ 、Ti+ 、Ga+ 、
Mg2+、Ca2+、Sr2+、Al3+、 Co2+、Ni2+、Cu2+、
Zn2+ 、 Cd2+ 、 Hg2+ 、 Pb2+ 、
Sc3+、La3+、Si4+、Ti4+、 Ti3+、V3+、Cr3+、Mn3+、 Sn2+ 、 Tl3+ 、 Au3+ 、 In3+ 、
Zr4+、Th4+
Fe3+、Co3+
Bi3+
硬
酸
交界酸
软 酸
所有A型金属阳离子以及 所有二价过渡金属阳 所有B型金属阳离子除去
Cr3+、Mn3+、Fe3+、Co3+、 离 子 以 及 Zn2+ 、 Pb2+ 、Zn2+、Pb2+、Bi3+
Bi3+
UO22+、VO2+
以及下面的化合物:BF3、 SO2、NO+、B(CH3)3
BCl3、SO3、RSO2+、
RPO2+、CO2、RCO+、
所有金属离子,大部分金属,
I2、Br2、ICN、I+、Br+
表2 硬碱、软碱和中间碱(R代表烃基)
硬碱
软碱
F-、O2-、OH-、H2O、Cl-、 R2S,RSH,SCN-,S2O32-,S2CH3COO-、NO3-、ClO4-、 ,R3P,(RO)3P,I-,CNSO42-、CO32-、PO43-、
,RNC,CO,C2H4等
ROH、R2O、NH3*、RNH2*、
N2H4*等
中 间 碱
Br-,NO3-,SO32-,吡啶等
*也可认为是中间碱。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五、配合作用
2. 配合物的稳定性
稳定常数是衡量配合物稳定性大小的尺度
例如:Zn 2   NH 3  ZnNH 32 
2
[ ZnNH 3 ]
2
K1 
 3.9  10
2
[ Zn ][ NH 3 ]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2. 配合物的稳定性
2
ZnNH 3  NH 3  Zn( NH 3 )2
β1=K1
M
L
K1
ML
K2
ML2
K2=2.1×102
β2=K1K2=8.2×104
=3.9×102
L
2
L
Kn-1
β2
βn
¡-¡-¡-¡-¡-¡
L
MLn
Kn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 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
Me2+ + OH- = Me(OH)+
β1=K1
Me2+ + 2OH- = Me(OH) 20
β2=K1·K2
Me2++ 3OH- = Me(OH)3-
β3=K1·K2·K3
Me2++ 4OH- = M(OH)42-
β4=K1·K2·K3·K4
[Me]T=[ Me2+]+ [Me(OH)+]+[ Me(OH) 20]+[ Me(OH)3-]
+[ M(OH)42-]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 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
由上五式,得:
[Me]T=[ Me2+]{1+β1 [OH-] +β2 [OH-]2+β3[OH-]3
+β4 [OH-]4}
设
则
α={1+β1 [OH-] +β2 [OH-]2+β3[OH-]3+β4 [OH-]4}
[Me]T=[ Me2+]·α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 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
[Me]T=[ Me2+]·α
ψ0=[Me2+]/[Me]T=1/α
ψ1=[Me(OH)+]/ [Me]T
=ψ0β1[OH-]
ψ2=[ Me(OH) 20]/ [Me]T=ψ0β2[OH-]2
.
.
ψn=[ Me(OH) nn-2]/ [Me]T=ψ0βn[OH-]n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 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3. 羟基对重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4. 氯离子对重金属的配合作用
MeCl+、MeCl2、MeCl3-、MeCl42-
(1)Cl-浓度
影响Cl-与金属离子配合的因素:
(2)金属离子
当[Cl-]仅为10-9mol/L时,就开始形成HgCl+离子;
[Cl-]>10-7.5mol/L时,生成HgCl2;
[Cl-]>10-2mol/L时,生成HgCl3-和HgCl42-。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4. 氯离子对重金属的配合作用
锌、镉、铅的离子与Cl-的配合:
[ Cl-]>10-3mol/L时才形成MeCl+型配离子。
[ Cl-]>10-1mol/L时才形成MeCl3-和MeCl42-型配离子。
形成配合物能力的顺序为:Hg> Cd >Zn>Pb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5.腐殖质的配合作用
腐殖质的环境化学意义:
(1)对金属离子有螯合作用,对有机物有吸附作用;
(2)在加工生产饮用水的氯化过程,原水中腐殖质与
药剂Cl2(及水中溴化物等)反应,可生成三卤甲
烷类化合物(THMs);
(3)水体中的腐殖质可能作为光敏物质参与光化学氧
化还原反应。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腐殖质与金属离子的螯合反应: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腐殖质与金属离子的螯合反应:
pH≥4时
腐殖质羧基中的氢解离
pH≥7
酚羟基中的氢解离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5.腐殖质的配合作用
影响腐殖质的螯合能力的因素:
随金属离子改变而改变,表现出较强的
选择性。
按Hg2+(20.1)、Cu2+(8.42)、Ni2+(5.27)、Zn2+(5.05)、
Co2+(4.75)、Cd2+(4.70)、Mn2+(4.30)顺序递降。
 第二节 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