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显示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全屏显示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1 系统建模与仿真框图的创建
4.2 控制系统设计
4.3 控制系统的时域仿真
4.4 实例:倒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1 系统建模与仿真框图的创建
4.1.1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控制系统。
对于线性时不变(LTI)系统,一般可以分为连续和离散
系统。MATLAB中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针对各种系统
的建模手段。图4.1显示了MATLAB中各种线性时不变
(LTI)系统之间的转换关系。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1 连续与离散系统的关系示意图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1中显示了MATLAB可以完成离散和连续系
统的建模,并且同一系统可以表示成连续系统,也可以
表示成离散系统,它们之间可以以状态方程形式进行转
化。这一节将结合一个具体实例来演示MATLAB中各
种模型创建和相互之间进行转化的方法,以及如何用
Simulink进行连续系统的仿真。首先给出实例的源程
序MODLDEMO.M,然后根据不同的主题结合实例进
行讲述。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例4.1 对于Mass Spring Dashpot机械系统:
..
.
m y (t )  c y  ky (t )  u(t )
(4.1)
试建立该系统的连续和离散模型,并进行时域和频
域仿真。
解:程序源代码如下:
%MODLDEMO.M
演示各种建模与仿真(时域和频域)
clearall,closeall
%程序开始,清空工作空间,
deletemodldemo.out,diarymodldemo.out
%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disp(′***MODLDEMO.OUT***
DiaryFileforMODLDEMO.M′),disp(′′)
m=1
%
k=1
%单位kg/s^2
c=[2.02.51.20.0]
%单位kg/s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disp(′StateSpaceModels′)
km=k/m;
A1=[01;-km-c(1)/m],A2=[01;-km-c(2)/m]
A3=[01;-km-c(3)/m],A4=[01;-km-c(4)/m]
B=[01/m]′,C=[10],D=[0]
sys1s=ss(A1,B,C,D);sys2s=ss(A2,B,C,D);
sys3s=ss(A3,B,C,D);sys4s=ss(A4,B,C,D);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仿真系统的脉冲和阶跃响应(时域)
t=0:.2:15;
y1=impulse(sys1s,t);y2=impulse(sys2s,t);
y3=impulse(sys3s,t);y4=impulse(sys4s,t);
figure(1)
subplot(221),plot(t,y1,′r′),title(′CriticalDamping―Impulse′),grid
xlabel(′Time′),ylabel(′SystemResponse′)
subplot(222),plot(t,y2,′r′),title(′OverDamping―Impulse′),grid
xlabel(′Time′),ylabel(′SystemResponse′)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subplot(223),plot(t,y3,′r′),
title(′UnderDamping―Impulse′),grid
xlabel(′Time′),ylabel(′SystemResponse′)
subplot(224),plot(t,y4,′r′),
title(′NoDamping―Impulse′),grid
xlabel(′Time′),ylabel(′SystemResponse′)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y1=step(sys1s,t);y2=step(sys2s,t);y3=step(sys3s,t);
y4=step(sys4s,t);
figure(2)
subplot(221),plot(t,y1,′r′),
title(′CriticalDamping―Step′),grid
xlabel(′Time′),ylabel(′SystemResponse′)
subplot(222),plot(t,y2,′r′),
title(′OverDamping―Step′),grid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xlabel(′Time′),ylabel(′SystemResponse′)
subplot(223),plot(t,y3,′r′),
title(′UnderDamping―Step′),grid
xlabel(′Time′),ylabel(′SystemResponse′)
subplot(224),plot(t,y4,′r′),
title(′NoDamping―Step′),grid
xlabel(′Time′),ylabel(′SystemResponse′)
disp(′hitanykeytocontinue′),pause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在Matlab中进行模型转化。
对于m=k=1,
%G(s)=1/[s^2+cs+1]=z(s)/p(s)
disp(′TransferFunctionForm′)
sys1t=tf(sys1s),sys2t=tf(sys2s)
sys3t=tf(sys3s),sys4t=tf(sys4s)
disp(′hitanykeytocontinue′),pause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disp(′Zero―Pole―GainForm′)
sys1z=zpk(sys1t),sys2z=zpk(sys2t)
sys3z=zpk(sys3t),sys4z=zpk(sys4t)
disp(′hitanykeytocontinue′),pause
%
disp(′ResidueForm′)
[n1,d1]=tfdata(sys1t);[n2,d2]=tfdata(sys2t);
[n3,d3]=tfdata(sys3t);[n4,d4]=tfdata(sys4t);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注意tfdata
%
n1=n1{1},d1=d1{1},n2=n2{1},d2=d2{1},
n3=n3{1},d3=d3{1},n4=n4{1},d4=d4{1},
%
[r1,pr1,kr]=residue(n1,d1),[r2,pr2,kr]=residue(n2,d2)
[r3,pr3,kr]=residue(n3,d3),[r4,pr4,kr]=residue(n4,d4)
disp(′hitanykeytocontinue′),pause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进行频域仿真,这里使用nyquist函数(参考
bode,freqs
w=logspace(-2,2,100);
[re,im]=nyquist(sys1s,w);%SS
re1(:,1)=re(1,1,:);im1(:,1)=im(1,1,:);g1=re1+i*im1;
mag1=20*log10(abs(g1));phase1=angle(g1)*180/pi;
[re,im]=nyquist(sys2s,w);%SS
re2(:,1)=re(1,1,:);im2(:,1)=im(1,1,:);g2=re2+i*im2;
mag2=20*log10(abs(g2));phase2=angle(g2)*180/pi;
[re,im]=nyquist(sys3t,w);%TF
re3(:,1)=re(1,1,:);im3(:,1)=im(1,1,:);g3=re3+i*im3;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mag3=20*log10(abs(g3));phase3=angle(g3)*180/pi;
[re,im]=nyquist(sys4t,w);%TF
re4(:,1)=re(1,1,:);im4(:,1)=im(1,1,:);g4=re4+i*im4;
mag4=20*log10(abs(g4));phase4=angle(g4)*180/pi;
%
figure(3)
subplot(221),semilogx(w,mag1,′r′),title(′CriticalDamping′),
xlabel(′frequency′),ylabel(′|G(jw)|indb′)
subplot(222),semilogx(w,mag2,′r′),title(′OverDamping′),
xlabel(′frequency′),ylabel(′|G(jw)|indb′)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subplot(223),semilogx(w,mag3,′r′),title(′UnderDamping′),
xlabel(′frequency′),ylabel(′|G(jw)|indb′)
subplot(224),semilogx(w,mag4,′r′),title(′NoDamping′),
xlabel(′frequency′),ylabel(′|G(jw)|indb′)
disp(′hitanykeytocontinue′),pause
%
figure(4)
subplot(221),semilogx(w,phase1,′r′),
title(′CriticalDamping′),
xlabel(′frequency′),ylabel(′angle′)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subplot(222),semilogx(w,phase2,′r′),
title(′OverDamping′),
xlabel(′frequency′),ylabel(′angle′)
subplot(223),semilogx(w,phase3,′r′),
title(′UnderDamping′),
xlabel(′frequency′),ylabel(′angle′)
subplot(224),semilogx(w,phase4,′r′),
title(′NoDamping′),
xlabel(′frequency′),ylabel(′angle′)
disp(′hitanykeytocontinue′),pause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绘制系统Nichols图(对数坐标形式)
figure(5)
subplot(221),plot(phase1,mag1,′r+′),
title(′CriticalDamping′),
xlabel(′angle′),ylabel(′|G(jw)|indb′),
gtext(′w=0′)
subplot(222),plot(phase2,mag2,′r+′),
title(′OverDamping′),
xlabel(′angle′),ylabel(′|G(jw)|indb′),gtext(′w=0′)
subplot(223),plot(phase3,mag3,′r+′),title(′UnderDamping′),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xlabel(′angle′),ylabel(′|G(jw)|indb′),gtext(′w=0′)
subplot(224),plot(phase4,mag4,′r+′),title(′NoDamping′),
xlabel(′angle′),ylabel(′|G(jw)|indb′),gtext(′w=0′)
disp(′hitanykeytocontinue′),pause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绘制Nyquist图(实部-虚部形式)
figure(6)
subplot(221),plot(re1,im1,′r+′),
title(′CriticalDamping′),
xlabel(′Real′),ylabel(′Imag′),
gtext(′w=0′)
subplot(222),plot(re2,im2,′r+′),
title(′OverDamping′),
xlabel(′Real′),ylabel(′Imag′),
gtext(′w=0′)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subplot(223),plot(re3,im3,′r+′),title(′UnderDamping′),
xlabel(′Real′),ylabel(′Imag′),gtext(′w=0′)
subplot(224),plot(re4,im4,′r+′),title(′NoDamping′),
xlabel(′Real′),ylabel(′Imag′),gtext(′w=0′)
disp(′hitanykeytocontinue′),pause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直接使用Nyquist函数绘制Nyquist
figure(7)
subplot(2,2,1),nyquist(sys1s,w),title(′CriticalDamping′),
subplot(2,2,2),nyquist(sys2s,w),title(′OverDamping′),
subplot(2,2,3),nyquist(sys3s,w),title(′UnderDamping′),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subplot(2,2,4),nyquist(sys4s,w),title(′NoDamping′),
disp(′hitanykeytocontinue′),
disp([′hitcntrl-ctogetoutofthefileforinteractiveanalysis′])
,pause
%使用Simulink框图(文件名为mdemosl.mdl,如图4.2所示)
clearall%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m=1,k=1,c=1.2%
disp(′DatafromgraphicalSimulinkmodel′)
%
[A,B,C,D]=linmod(′mdemosl′),syss=ss(A,B,C,D);
sysz1=zpk(syss),syssm=minreal(syss),sysz2=zpk(syssm)
diaryoff%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2 Mass Spring Dashpot系统仿真框图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1.2
例4.1 中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简单的物质交换机械系
统,可以用微分方程表示成
d2
d
m 2 y (t )  c y (t )  ky (t )  u(t )
dt
dt
(4.2)
其中,y(t)是系统的瞬时交换的质量,k和c分别为比例
常数。如果取状态变量x1=y和x2=dy/dt,则可以得到系统
的状态方程形式: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1   x1  0 
d  x1   0


u (t )






dt  x2   k / m c / m   x2  1/ m 
 x1 
y (t )  [1 0]  
 x2 
(4.3)
可以看出,矩阵A、B、C和D可以看成LTI系统的标
准状态方程形式,于是式(4.3)可以写成
d

X  AX  BU 
dt

Y  CX  DU 
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1.3
一般对控制系统进行时域仿真可以采用impulse、
step和lsim函数,这些函数用来处理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例如,对于输入信号u(t),系统的动态仿真可表示成
sys=ss(A,B,C,D)
[Y,T,X]=lsim(sys,U,t,xo)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当然,这些函数也可以处理系统的频域表达形式,这
时,LTI
sys=tf(num,den)
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例4.1使用了impulse和step函
数来仿真系统的时域特性。图4.3和图4.4分别为例4.1执
行的仿真结果。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3 典型二阶系统的脉冲响应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4 典型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1.4
LTI系统的频域描述可以用传递函数表示为
Y(s)=G(s)U(s)
(4.5)
系统的传递函数矩阵为
G( s)  C[ sI  A]1 B  D
(4.6)
对于例4.1研究的简单SISO机械系统,其传递函数可
以写成简单的标量形式
1
m
G( s) 
c
k
s2  s 
m
m
(4.7)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但是对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而言,其传
递函数描述就有些复杂了,这时MATLAB中的模型转换
函数可以发挥作用,它可以完成系统在状态方程形式与
传递函数形式之间的互换,同时也可以将传递函数形式
转换成零极点-增益形式。相关的函数包括
sys1=ss(A,B,C,D)
sys2=tf(sys1)
sys3=zpk(sys2)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我们也可以采用ssdata、tfdata和zpkdata等命令将存
储在与一个指定LTI对象相联的数据结构中的信息抽取
出来。例如
[num,den]=tfdata(sys2)
返回LTI对象sys2的分子和分母多项式系数,num与
den为相应的元胞数组,其行数为输出的维数,列数等于
输入的维数。其中第i行第j列元素表示从第j个输入到
第i个输出的传递函数。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另一种从数据结构中得到元胞数组的方法是使用
MATLAB的celldisp命令。简单的显示数据的信息,可以
使用如下的命令:
fieldnames(sys2)
num1=sys2.num,den1=sys2.den
celldisp(num1),celldisp(den1)
也可以对零极点-增益形式完成显示的操作。例如
[Z,P,K]=zpkdata(sys3)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将获取LTI系统sys3每一个IO通道的零极点和增益
大小。元胞数组Z、P和矩阵K 的行与列分别与输出和
输入的维数相同。其中第i行第j列元素表示从第j个输
入到第i个输出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和增益。
对于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其传递函数与零
极点-增益形式可以简化成普通的分数形式,即
num( s )
( s  z1 )( s  z2 )
G( s) 
K
den( s )
( s  p1 )( s  p2 )( s  p3 )
(4.8)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1.5
我们也可以将系统写成几个分数相加的形式,例如
对于SISO的机械系统,G(s)可以写成
1
B( s )
r1
r1
m
G( s) 



 k ( s)
A( s ) s 2  c s  k s  p1 s  p2
m
m
c  c 2  4mk
p1,2 
2m
(4.9)
(4.10)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r1,r2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对于上述
问题,MATLAB可用residue函数来完成这一运算,即
[r,p,k]=residue(B,A)
其中B和A 为包含多项式系数的行向量,而r和p 是
包含留数和极点的列向量。如果B(s)比A(s)的维数大,则
k(s)不为零。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1.6
系统的频域仿真在概念上是非常直观的,但是计算
起来常常比较复杂。作为练习,读者可以针对不同的ω
值,计算下面的表达式
G(jω)=C[jωI-A]-1 B+D
(4.11)
然后通常采用下列三种方法来绘制频域曲线:Bode
图、Nichols图和Nyquist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MATLAB中的一些函数用来获取系统的频域信号。
首先必须产生一个频率的向量。采样点的坐标通常采
用对数形式,即从10d1到10d2共n个点,可以通过下面的
命令来完成:
w=logspace(d1,d2,n)
bode和nyquist函数可以用来计算每一个频率ω所对
应的G(jω),即
[MAG,PHASE]=bode(sys,w)
[RE,IM]=nyquist(sys,w)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5典型二阶系统的Bode幅值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6 典型二阶系统的Bode频率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 4.7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 4.8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1.7
许多设计系统都可以由一些基本的组件和框图中
的反馈回路组成。在有些情况下,寻找系统的等价描述
和相应的状态空间矩阵是比较困难的。幸运的是,我们
可以借助MATLAB从系统的Simulink仿真框图直接建
立它的状态空间描述。这些工作可以通过MATLAB中
的控制工具箱或Simulink的图形仿真界面来完成。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为了演示这一过程,同样考虑一下例4.1所述的简单
机械系统。首先建立该系统的Simulink仿真框图,然后
自动创建原系统的状态空间和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形
式。下面将状态方程展开,并且进行Laplace变换
d
1
x1  x2  X 1 ( s )  X 2 ( s )
dt
s
d
k
c
1
x2   x1  x2  u 
dt
m
m
m
k
1

X 2 ( s)  m X 1 ( s)  m U ( s)
c
c
s
s
m
m
(4.12)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上述拉普拉斯变换可以对应于如图4.10所示的基本
模块。
现在将这些模块连接起来,定义输出为Y(s)=X1(s),
最后得到如图4.2所示的仿真框图。下面我们可以使用
linmod函数来计算LTI系统的状态矩阵:
[A,B,C,D]=linmod(′mdemosl′)
计算的结果与前面得到的结果一致。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9 MATLAB计算产生的典型二阶系统的Nyquist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10 Laplace变换下的基本模块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2 控制系统设计
在经典控制系统设计中通常以线性系统模型为研究
对象。对于一个线性时不变(LTI)系统,其状态方程可
以描述为
d
X  AX  B
dt
y  CX
(4.13)
(4.14)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这里已经假定系统的输出没有显式地包含输入变
量u(即D=0)。系统(4.14)也可以表示为传递函数
形式:
Y(s)=G(s)U(s)G(s)=C(sI-A)-1B
(4.15)
一个LTI系统的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4.11所示。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11 系统的线性状态方程模型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2.1
在经典控制系统的例子中,首先来看一下图4.12所
示的一个简单的闭环系统。对于一个SISO系统而言,系
统传递函数G(s)仅仅是式(4.15)所示的标量函数,该
传递函数嵌入在图4.12所示的方框图中。
反馈回路包含传感器传递函数H(s),而控制器部分
只有简单的增益环节Kc 组成,rd 是闭环系统期望的响应
或参考点。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12 SISO系统的经典比例控制器框图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12所示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写成
Y ( s )  G ( s ) K c E ( s )  G ( s ) K c ( Rd ( s )  H ( s )Y ( s ))
Y ( s) 
K cG ( s )
Rd ( s )  Gc ( s ) Rd ( s )
1  K cG ( s ) H ( s )
(4.16)
其中,Gc(s)为闭环传递函数,Kc是经典比例增益。对于
单位反馈情况有H(s)=1,Gc(s)可以简化为
Gc ( s ) 
K cG ( s )
1  K cG ( s )
(4.17)
下面是标量输入函数的时域表示
u(t)=Kc(rd(t)-y(t))=Kc(rd(t)-CTX(t))
(4.18)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从而式(4.14)可以写成
d
X  AX  K c Brd  K c BC T X  ( A  K c BC T ) X  K c Brd
dt
这里的参考点rd成为系统的一个独立输入变量。
(4.19)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既然控制器只有唯一的参数Kc需要确定,因此该系
统的控制器设计比较简单。闭环系统的暂态响应由状
态方程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或者整个系统的根极点确定。
我们可以在时域中通过选择合适的控制参数Kc,使得(AKcBCT)的特征值产生期望的暂态响应(上升时间、最
大超调量等)。与此类似,也可以在传递函数中通过选
择合适的控制参数Kc来设计式(4.17)系统的根极点位
置。这两种设计方法是等价的。我们知道Gc(s)的极点
是1+KcG(s)的根,因此可以将极点配置方程看作控制增
益Kc 的根。运用根轨迹方法可以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
控制参数。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2.2
上述经典控制器的主要不足是系统仅有唯一的控
制参数Kc可供调整,而对于N维控制系统,系统开环矩阵
具有N个特征值或者开环传递函数具有N个极点,即
det(A-λI)=0 或 det(sI-A)=0
(4.20)
要想将所有这些系统根极点调整到需要的位置,控
制器至少需要N个独立变量,因此仅仅将系统输出信号
进行反馈将不能满足控制器设计的要求。一个自然的
想法就是将系统的所有状态变量X都进行反馈,这就产
生了状态反馈控制器。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对于SISO系统,状态反馈后的系统输入变成
u(t)=rd(t)-KTsX(t)
(4.21)
Ks称为系统的反馈系数。
这样,闭环系统的状态方程可以写成
d
X  AX  Brd  BK sT X  ( A  BK sT ) X  Brd
dt
(4.22)
闭环系统的框图如图4.13所示。同时,图4.11所示的
状态反馈系统变成图4.14所示的仿真框图。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13 SISO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器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 4.14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2.3
为了设计具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控制器,让我
们首先熟悉有关系统可控性的定义。
假设一个SISOLTI系统由式(4.23)描述
d
X  AX  Bu
dt
y  CT X
(4.23)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如果该系统能够构造一个无约束的输入信号u(t),使
得系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间隔内(t0≤t≤tf)由初始状态
运动到任何其它的状态,则可以说系统在t0 时刻是可控
的。如果系统的每个状态都是可控的,则称该系统是完
全可控的。
不失一般性,假设X(tf)=0,t0=0,则
t
X (t )  e X (0)   e A( t  ) Bu( )d
At
0
(4.24)
根据完全可控性的定义,有
X (t )  0  e
At f
X (0)  
tf
0
e
A( t f  )
Bu( )d
(4.25)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或者
X (0)   
tf
0
e A Bu( )d
(4.26)
根据Sylvester积分公式
e
有
A
N 1
  ak ( ) Ak
(4.27)
k 0
N 1
X (0)    A B 
k
k 0
tf
0
N 1
ak ( )u( )d    Ak B  k
k 0
(4.28)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或者
X (0)  [ B
AB
A2 B
 0 
 
 1 
AN 1B ]   2 




  N 1 
(4.29)
当如下矩阵非奇异时,系统满足完全可控的条件:
M=[B AB A2B…AN-1 B]
(4.30)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2.4
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的最简单方法是采用极点配置。
其基本思想是首先确定闭环系统N个根极点的期望位置,
然后设计适当的反馈增益,从而将系统的极点调整到期
望的位置。
如果系统是完全可控的,则这一过程完全可以表示
成包含N个未知参数的N个方程组的求解。所需要设计
的反馈控制增益就是该方程组的解。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如果系统比较简单,则完全可以通过手工计算完成
系统的极点配置,但无论是手工计算,还是通过MATLAB
函数自动计算,其基本步骤都是相同的,
(1)检查系统的可控矩阵是否满秩。
(2)确定闭环系统的期望极点,μ1,μ2,…,μN。
(3)确定希望配置的极点位置后,可以建立期望的
特征方程。
( s  1 )( s  2 )
( s   N )  s N  1s N 1 
 N  0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最后建立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即(sI-(ABKTs))=0,将(3)、(4)步建立的方程联立,由于其多
项式的系数相等,由此可以建立N个位置参数的N个方程
组,从而可以唯一地确定系统的反馈增益矩阵KTs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例4.2 假定SISOLTI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1
 0
A

20.6
s


d
X  AX  Bu
dt
 0
B 
1 
闭环系统的期望极点为μ1,2=-1.8±2.4j,试设计确定系统
状态反馈的增益矩阵。
解:首先观察开环系统的极点
sI  A 
s
1
20.6
s
 s 2  20.6  0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可以看出,系统开环极点为s1,2=±4.539,系统是不稳
定的。
闭环系统的期望极点是由期望的系统暂态响应特
性(上升时间、读者可以验证,μ1,2=-1.8±2.4j的闭环极
点将产生较好的动态特性(大约10%的最大超调量和
大约0.6s的上升时间)。因此,期望的闭环系统极点是
不唯一的。
下面在已经确定期望闭环系统极点的情况下来设计
系统的反馈增益矩阵。
Step1:验证系统的可控性。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M  [B
 0  0
AB ]  [   
1   20.6
1   0  0 1 
  ]  

0 1   1 0 
矩阵M的秩等于N,因此系统满足完全可控性条件。
Step2~3:计算期望的特征方程
(s-μ1)(s-μ2)=(s+1.8-j2.4)(s+1.8+j2.4)=s2+α1s+α2=0
Step4:计算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
det( sI  ( A  BK sT ))  sI  ( A  BK sT  0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0 0
0
BK     k1 k2   

k
k
1
 
 1 2
0
1 

T
A  BK s  

20.6

k

k
1
2

T
s
因此
s
1  2

s( I  ( A  BK )  
 s  k2 s  20.6  k1  0

 20.6  k1 s  k2 
T
s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2.5
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的主要问题是要求系统的所
有状态变量都是可测的。然而对于一个实际系统而言,
有些状态的信号值很难测量甚至不可能直接通过传感
器进行测量,或者虽然可以进行直接测量,但在经济上却
要增加相应的成本。这样,如果不能得到系统的全状态
向量,前面讲述的状态反馈控制就不可能实现。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是利用系统某种数学形式的
仿真来估计不能测量的状态值,这种方法称之为系统的
状态观测器设计。
下面假定以SISOLTI系统为研究对象,这意味着系统
有唯一的可控变量和唯一的可测量。同时,假定系统输
出y(t)是唯一能够测量的量,它将被引入到状态观测器中
来提高状态值的估计过程。这里采用
量X(t)的在t时刻的估计值。
^
X (来表示状态向
t)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状态观测器的框图如图4.15所示(注意变量xc 表
^
示 X (t ) 。该观测器使用u(t)和y(t)作为输入量,并且输
出系统状态关于时间的估计值。从框图中可以看出
^
^
^
d ^
T
X (t )  A X  Bu  L( y  C X )  ( A  LC ) X  Bu  Ly
dt
(4.31)
这里的L为未知的增益,它是根据该子系统期望的
暂态响应特性确定的,称为状态观测器的增益矩阵。对
于SISO系统,L是长度为N的列向量。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15 SISO系统的状态观测器模型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观测器的设计过程与前面讲述的标准状态反馈控
制器类似。这里的观测器的增益选择应使状态观测器
的特征值是稳定的,同时使得观测器的动态变化快于整
个闭环系统的动态属性。观测器的特征值由下式确定:
det(sI-(A-LCT))=0
(4.32)
在状态反馈控制系统中加入状态观测器,可得到图
4.16所示的系统框图。对于该系统,系统输入为
^
u (t )  rd (t )  K X (t )
T
s
(4.33)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如果系统模型与状态观测器模型都采用相同的状态
空间矩阵A、B、CT进行描述,则对于被研究对象有
d
X  AX  Bu
dt
y  CT X
(4.34)
将式(4.33)的输入代入上面的方程,则得到系统
的完整模型
^
d
T
X  AX  Brd  BK s X
dt
(4.35)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16 具有全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
控制系统框图(SISO系统)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对于状态观测器,将式(4.33)代入式(4.31)可以
得到观测器的完整模型
^
^
d ^
T
T
X  ( A  LC ) X  Brd  BK s X  LC T X
或者 dt
^
d ^
T
T
X  ( A  BK s  LC ) X  Brd  LC T X
dt
(4.36)
(4.37)
定义误差向量
^
EXX
(4.38)
将式(4.37)代入得到误差向量的动态模型
d
E ( A  LC T ) E
dt
(4.39)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2.6
如果系统的每个状态X(t0)都可以通过y(t)一段时间
的观测值来确定,则该系统被称为是完全可观的。考虑
式(4.23)定义的SISOLTI系统,其时域解为
y(t )  C e X (0)  C
T
At
T

t
0
e A( t  ) Bu( )d
(4.40)
假设u(τ)=0,为方便计算,上式可以写成
y (t )  C T e At X (0)
(4.41)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其中,CTeAt已知,y(t)可测。因此状态向量X(0)可以
通过y(t)的观测值间接计算得到。
对于SISO系统,方程(4.41)仅有一个方程,但包含
N个未知参数。然而,由于该方程独立于时间变量,因此,
在多个时刻对y(t)进行测量,可以获得多个类似的方程,
将它们联立,就可以唯一确定系统的初始状态X(0)。
下面给方程(4.41)两边同时乘以已知的系数矩阵,
得到
变换方程有
C T e At )T y  (C T e At )T C T e At X (0)
(4.42)
(C e )  ( e ) C
(4.43)
T
At T
At T
TT
e C
e Cy  e CC T e At X (0)
AT t
AT t
AT t
(4.44)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将整个观测时间内的所有方程进行联立,得到
Q  WX (0)
(4.45)
其中
Q
tf
0
e Cy( )d W  
AT
tf
0
e CC T e A d
AT
(4.46)
最后求解方程(4.45),得到
X (0)  W 1Q
如果W是非奇异的,X(0)可以由y(t)的观测值唯一确定,
从而系统是完全可观的。
再次使用Sylvester的积分公式,得到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C T

 T

C A 
a N 1 ] C T A2 




 T N 1 
C A 
C T e At  N  1  k (t )C T Ak [a0 a1
k 0
N 1
e C    k (t ) A C  [C A C A C
T
kT
A t
T
T2
k 0
定义
H  [C A C A C
T
T
T2
T N 1
A
(4.48)
 0 
 
N 1
AT C ]  1  (4.49)





 N 1 
C]
(4.50)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2.7
确定观测增益矩阵同样采用极点配置的方法。然
而在这里,我们确定的是状态观测器误差方程的极点位
置。误差极点位置的选择比较随意,但误差动态变化应
该比被控系统的动态变化快一些。如果系统完全可观,
则(A-LCT)的N个特征值的位置应该唯一确定观测器增
益矩阵的N个元素。设计的过程如下:
(1)检查系统可观矩阵是否奇异。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2)为误差方程 E  X  X 指定期望的极点位置
(μ1,μ2,…,μN)。这些极点位置与系统的主导极点相比
(3)根据期望的极点位置创建期望的特征方程。
(4)最后创建误差方程的特征方程,从而得到含有N
同样,以例4.2为例来说明SISO系统状态观测器的
设计过程。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例4.4用MATLAB的place函数重新设计例4.2的状态反
馈控制器与例4.3中的全状态观测器。
%SFSOTEST.MSISOLTI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器与全状
clearall,closeall,nfig=0;
%
deletesfsotest.out
diarysfsotest.out
disp(′′)
disp(′***SFSOTEST.OUT***DiaryFileforSFSOTEST.M′)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disp(′′)
%PartI.创建线性系统模型,显示其开环系统是不稳定的
Setupbasedataforthelinear
A=[01;20.60];B=[01]′;%
C=[10];D=[0];
disp(′StateSpaceMatricesforthePlant′)
A,B,C,D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compute eigenvalues of state matrix for open loop plant
disp(′Eigenvalues of the"Open Loop Plant"′);%计算开环系统
状态矩阵特征值
ev=eig(A)
%PartII.加入状态反馈控制器以稳定系统,对状态1的输出量
%
disp(′Controllability Matrix for thissystem′),M=ctrb(A,B)
disp(′RankofControllabilityMatrix′),rank(M)
clp=[-1.8+2.4j-1.8-2.4j];%
Ks=place(A,B,clp);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disp(′Desiredclosedlooppolesforstatefeedbackcontroller′);clpdisp
(′Statefeedbackgainsneededtogivedesiredpoles′);Ks
disp(′Calculatedeigenvaluesofsystemwithstatefeedback′);
eig(A-B*Ks)
Nv=-1.0/(C*inv(A-B*Ks)*B);%计算Nv
disp(′SetpointgainforzeroSSerror′);Nv
to=0;tf=5;nfig=0;%对被控系统+
t=linspace(to,tf,101);
syscl1=ss(A-B*Ks,B*Nv,C,D);
[y1,t,x1]=step(syscl1,t);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nfig=nfig+1;figure(nfig)%
subplot(2,1,1),plot(t,x1(:,1),′r-′,t,x1(:,2),′g--′),grid,
title(′StatesforStateFeedbackTestCase′)
xlabel(′Time′),ylabel(′StateVariables′)
legend(′x1(t)′,′x2(t)′)
%PartIII.加入状态反馈控制器与全状态观测器,仿真状态1
%
disp(′ObservabilityMatrixforthissystem′),H=obsv(A,C)
disp(′RankofObservabilityMatrix′),rank(H)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op=3*clp;%观测器的速度是闭环系统的3
L=place(A′,C′,op);L=L′;
disp(′Desiredobserverpolesforstatefeedbackcontroller′);op
disp(′Estimatorgainsneededtogivedesiredpoles′);L
disp(′Calculatedeigenvaluesofestimatorsystem′);eig(A-L*C)
A11=A;A12=-B*Ks;B1=B*Nv;
A21=L*C;A22=A-L*C-B*Ks;B2=B*Nv;
zz=0;
AB=[A11A12;A21A22];BB=[B1;B2];
CB=[Czz*C];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syscl2=ss(AB,BB,CB,D);[y2,t,x2]=step(syscl2,t);
%
nn=max(size(A));
xp2=x2(:,1:nn);xe2=x2(:,nn+1:2*nn);
%
subplot(2,1,2),plot(t,xp2(:,1),′r-′,t,xp2(:,2),′g--′),grid,
title(′StatesforStateFeedbackwithFullObserverTestCase′)
xlabel(′Time′),ylabel(′StateVariables′)
legend(′x1(t)′,′x2(t)′)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nfig=nfig+1;figure(nfig)
plot(t,xp2(:,1)-xe2(:,1),′r-′,t,xp2(:,2)-xe2(:,2),′g--′),gri
d,
title(′DifferenceBetweenPlantandObserverStates′)
xlabel(′Time′),ylabel(′ErrorinStateVariables′)
legend(′e1(t)′,′e2(t)′)
Diaryoff
%关闭二进制文件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17 系统模型与观测器动态性能演示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17 系统模型与观测器动态性能演示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18 状态误差的动态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2.8
回忆前面论述的系统可控与可观性的定义,可知
系统的可控性要求其可控矩阵满秩,反映的是状态矩阵
A与输入矩阵B之间的关系;而系统的可观性要求其可
观矩阵满秩,反映的是状态矩阵A与输出矩阵CT之间的
关系。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反映了控制系统的对偶原则。
对于一般的MIMO系统
d
X  AX  BU
dt
d
Z  A Z  C *V
dt
Y  CX W  B*Z
(4.52)
(4.53)
(4.54)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对于系统1,其完全状态可控的充要条件是M矩阵满
秩,即
M1=[B AB A2B … AN-1B]
(4.55)
系统完全状态可观性的充要条件是H*矩阵满秩,即
H*1=[C* A* C* A* 2 C*…A*N-1 C*]
(4.56)
对于系统2,其完全状态可控的充要条件是M矩阵满
秩,即
M2=[C* A* C* A*2 C*… A*N-1C*]
(4.57)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系统完全状态可观性的充要条件是H* 矩阵满秩,
即
H*2=[B AB A2B…AN-1B ]
(4.58)
综上所述,给定系统的可观性可以通过其对偶系统
的可控性来检验,而研究系统的可控性则可以通过其对
偶系统的可观性来研究,这些性质称为系统的对偶原则。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3 控制系统的时域仿真
前一节以经典控制器和状态反馈控制器为例讲述
了控制系统控制参数的设计过程。设计过程主要依据
的是系统的时域特性,即闭环系统状态矩阵的特征值决
定了闭环系统的暂态响应特性。控制器设计的目标是
选择控制器的增益,使得闭环系统状态矩阵的特征值位
于期望的极点位置。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控制器参数确定以后,下一步需要对闭环系统进行
仿真。在设计过程中研究的对象一般是系统的线性化
模型。而在仿真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实际的
系统模型,这就常常要求以实际的时变或非线性系统为
仿真的对象。
的系统仿真过程。为简单起见,仍然以SISO系统为研究
对象。其线性与非线性模型分别为
d
X  AX  Bu
dt
d
X  F ( X , u, t )
dt
y  CT X
y  CT X
(4.59)
(4.60)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3.1
单位反馈回路的简单比例控制系统框图如图4.19所
示。系统控制输入为
u  Kc ( rd  y )
(4.61)
使用线性化模型的闭环仿真方程为
d
X  AX  K c Brd  K c BC T X  ( A  K c BC T ) X  K c Brd
dt
写成标准的状态方程形式
d
X  AX  Brd y  CX
dt
A  A  K c BC T B  K c B C  C T
(4.62)
(4.63)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如果采用非线性模型进行仿真,必须使用MATLAB
中标准的ODE求解器来完成。为此,用户必须定义一个
函数文件,MATLAB中的ODE求解器调用该函数来完成
非线性系统的仿真。
(1)指定t时刻的参考输入rd(t)。
(2)计算系统t时刻的输出y(t)=CTX(t)。
(3)确定t时刻的输入u(t)=Kc(rd(t)-y(t))。
(4)计算t时刻状态变量的导数
d
X (t )  F ( X (t ), u(t ), t )
dt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19 SISO系统的经典比例单位反馈控制框图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3.2
带全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控制框图如图4.20所示。
该框图类似于图4.16,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模型包括一
个附加的稳态状态增益模块,其中包含一个归一化的增
益变量Nr。
我们再来看看该系统线性化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的
仿真方程,并且重新调整控制器的增益(KTs,L和Nr等)。
控制规律写成
^
u  N r rd  K sT X
(4.64)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该系统的闭环模型包括实际的系统状态X(t)以及估
^
计的系统状态 X (t ) 。这样,该系统具有2N个未知参数。
对于线性系统模型,该系统的完整模型为被控系统模型
^
d
T
X  AX  BN r rd  BK s X
dt
(4.65)
观测器模型
^
d ^
T
T
X  ( A  BK s  LC ) X  BN r rd  LC T X
dt
写成标准的状态方程形式为
d
Z  AZ  Brd
dt
^
y CZ
(4.66)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20 具有全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3.3
下面将研究一种将状态反馈控制运用到经典控制
器中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状态反馈制器为经典控制
器提供修正的参考信号。例如,对于图4.18的经典控制
系统,如果选择的增益Kc不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我们可
能会手动调节参考点rd,以使系统具有更好的暂态响应
特性。可以设想一种控制方案来自动为参考信号rd(t)提
供实时的修正信号rdm(t),控制框图如图4.20所示。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中左边的sum模块的输出为修正后的参考点信号,
在此之后,该系统看上去就像是具有单位反馈回路和比
例增益Kc的经典控制器。在这个控制方案中,状态观测
器和状态反馈回路的目标是提供一个修正的参考信号,
来改善经典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这种方法称为状态
反馈辅助的经典控制方法(SFACC),也称为混合的控
制器。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21显示的控制系统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前面讲述
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其控制框图可以认为是从图4.20
的标准形式通过某些模块变换发展而来。图4.22~4.24
显示了其中的变换,主要步骤包括:
(1)在系统输入前加上一个比例增益模块,并且在
相应的引入回路中抵消它的影响(如图4.22所示)。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21 具有嵌入经典控制器的状态反馈控制框图(SFACC)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2)对系统输出y构造一个负反馈,它可以对估计
^
输出 y 的正反馈加以抵消(如图4.23
(3)分离出经典控制器部分(图4.24中的阴影部
分)。
(4)最后定义修正的状态反馈增益Ksm 和修正的
稳态状态归一因子Nnn。
K sm
K sT

 CT
Kc
Nr
N nn 
Kc
(4.68)
(4.69)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22 在SFC中加入经典控制增益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23 加入经典负反馈回路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24 分离出经典比例控制器部分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21所示的SFACC控制系统与传统的状态反馈控
制系统SFC(如图4.20所示)在功能上是一致的。仅有
的近似存在于第(2)步,这一步假设估计的输出与实际的
系统输出完全抵消。
如果状态观测器设计成相对控制系统有足够快的
反应时间,这种近似是可以满足要求的(对于线性模
型)。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SFC和SFACC具有相同
的暂态响应。然而,SFACC算法比前者具有更好的控制
效果。并且SFACC可以方便地在原先经典控制系统的
基础上进行扩展,而不需要破坏原来已经存在的控制系
统。这让用户可以从经典控制器直接过渡到现代控制
系统。
为了对SFACC控制系统进行仿真,我们假定控制规
律为
u  K c ( rdm  y )
(4.70)
修正后的参考信号为
rdm  N nn rd  K
T
sm
^
X
(4.71)
将式(4.71)代入式(4.70),有
u  K c N nn rd  K c K
T
sm
^
X  Kc y
(4.72)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与SAC控制系统类似,SFACC闭环系统既包含实际
状态也包含估计状态,因此,可以获得2N个未知参数。对
于线性系统模型,有
系统模型为
^
d
T
X  AX  Bu  AX  B ( K c N nn rd  K c K sm X  K c y ) (4.73)
dt
^
d
T
T
X  ( A  K c BC ) X  K c BK sm X  K c BN nn rd
(4.74)
dt
^
d ^
T
X  ( A  LC ) X  Bu  Ly
dt
^
 ( A  LC ) X  B ( K c N nn rd  K c K
T
T
sm
^
X  K c y )  LC T X
(4.75)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或者
^
d ^
T
T
X  ( A  LC  K c BK sm ) X  ( LC T  K c BC T ) X  K c BN nn rd
dt
(4.76)
写成标准的状态方程形式为
d
Z  AZ  Brd y  CZ
dt
其中
X 
 A11
Z   ^  A 
 X 
 A21
A11  A  K c BC T
A21  LC T  K c BC T
A12 
 K c BN nn 
T

B
C
C

 K BN 

A22 
 c nn 
0
T
A12   K c BK sm
T
A22  A  K c BK sm
 LC T
(4.78)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3.4
在前面的框图中,为了减小比例控制器带来的稳态
误差,引入了一个输入归一化模块。该模块的增益值可
以根据下面的算式进行确定(图4.25显示了系统的简化
模型)。
线性模型
d
X  AX  Bu y  C T X
dt
控制律
u  N r rd  K sT X
(4.79)
(4.80)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系统稳态时,我们希望yss与参考点rdss相同。简化系
统稳态时的状态方程为
0  AX ss  Buss  AX ss  BN r rdss  BK sT X ss
( A  BK sT ) X ss  BN r rdss
(4.81)
求解该方程,得稳态时的状态向量为
T 1
s
X ss  ( A  BK ) BN r rds
(4.82)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25 具有SS增益模块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稳态输出为
yss  C T ( A  BK sT ) 1 BN r rds
(4.83)
最后将yss=rdss代入,得到Nr的计算公式为
1
Nr  T
C ( A  BK sT ) 1 B
(4.84)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4 实例:倒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4.4.1
这一节我们先看一个实际的例子。图4.26是某个倒
摆系统的示意图,倒摆通过转动关节安装在驱动小车上,
通过对小车施加一定的驱动,使倒摆保持一定的姿态。
这是姿态控制问题的典型代表。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26 驱动小车上的倒摆示意图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4.2
假定倒摆由无质量的轻杆和质量为m的小球组成,
小车的质量为M,系统所受的外力包括小球受到的重力
和对小车水平方向的驱动力u(t)。x(t)和θ(t)分别表示小
车的水平坐标和倒摆偏离垂直方向的角度,如图4.27所
示。
根据牛顿运动学第二定律,在水平x轴方向上系统满
足下面的方程:
2
2
d
d
M 2 x  m 2 xG  u
dt
dt
(4.85)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27 小球受到的力矢量图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其中,小球受到的重力为常值,其中心的坐标表示为
(xG,yG),满足
xG=x+lsinθ
yG=lcosθ
(4.86)
l为倒摆的杆长。将式(4.86)代入式(4.85),得到
d2
d2
M 2 x  m 2 ( x  l sin  )  u
dt
dt
(4.87)
由下面的基本关系
d
sin   (cos ) 
dt
d
cos  (sin  ) 
dt
d2
2
sin



(sin

)

 (cos )  (4.88)
2
dt
d2
2
cos



(cos

)

 (sin  )  (4.89)
2
dt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得到
..
..
( M  m) x  ml (sin  )  ml (cos )  u
2
(4.90)
同样,通过小球的力矩平衡关系,可以得到小球的平
衡方程:
( Fx cos )l  ( Fy sin  )l  ( mg sin  )l
(4.91)
由式(4.86)~(4.89),可以计算得到Fx和Fy的表达式:
..
..
d2
2
Fx  m 2 xG  m[ x  l (sin  )  l (cos )  ] (4.92)
dt
..
d2
2
Fy  m 2 yG  m[l (cos  )  l (sin  )  ] (4.93)
dt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将式(4.92)、(4.93)代入式(4.91)中,两边消去l:
..
..
m x cos  ml (sin  cos )  ml (cos  ) 
2
2
..
 ml (sin  cos )  ml (sin  )  mg sin 
2
最后得到
..
2
..
m x cos  ml   mg sin 
(4.94)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方程(4.90)和(4.94)构成了倒摆系统的动力学
模型。显然,从数学的角度上看,该系统为明显的非线性
系统。但是对小车施加驱动力的目的是保持倒摆在垂
直方向上的姿态,因此,我们关注的是倒摆在垂直方向附
近的动态变化,为此,可以将系统在该参考位置(θ=0)
进行线性化,这样可以对简化得到的线性模型进行控制
器的设计。在后面的内容中,将分别对线性化前后的模
型进行比较和研究。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4.3
为了对倒摆系统的非线性模型进行数值仿真,需要
首先将模型表示成标准的状态方程形式:
d
Z  f ( Z , u, t )
dt
(4.95)
由式(4.94)可以得到
..
..
ml   mg sin   m x cos 
(4.96)
将其代入式(4.90),有
..
..
( M  m) x  ml (sin  )   mg cos  sin   m x cos 2   u
2
..
( M  m  m cos  ) x  u  ml (sin  )  2  mg cos  sin 
2
(4.97)
(4.98)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同样,可以由式(4.94)得到
..
g sin   l 
x
cos
将其代入式(4.90)中
..
..
(4.99)
..
( M  m)( g sin   l  )
2
 ml (sin  )  ml (cos )  u
cos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上式满足式(4.95)的标准状态方程的形式。假定
系统输出为倒摆的角度和小车的x轴坐标,则系统的输出
方程为
 
 
1 0 0 0   
 
y     CZ 
 
z
 
0 0 1 0  x 
 
 x 
(4.102)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4.4
为了得到倒摆在垂直位置附近的线性化模型,我们
只要对式(4.97)描述的非线性状态方程进行线性化即
可。根据前几节论述的方法,该系统的线性化模型为
d
 Z  J z ( Z 0 , u0 ) z  J u ( Z 0 , u0 ) u
dt
(4.103)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这里的参考状态为倒摆静止在垂直方向,并且小车
的驱动力为零,即Z0=0,u0=0。下面来逐项计算Jacobian
矩阵。
Jz(Z0,u0)的第一列由 f / z
决定,其中第一和第
i
1 z0 ,u0
三个函数与z1 不直接相关,其偏导数等于零。对于第二
项,有
f 2 u sin z1  ( M  m ) g cos z1  ml (  sin 2 z1  cos 2 z1 ) z22

z1
ml cos2 z1  ( M  m )l
u cos z1  ( M  m ) g sin z1  ml (sin z1 cos z1 ) z22

[2ml cos z1 sin z1 ]
2
2
[ml cos z1  ( M  m )l ]
f 2
z1
z0 ,u0
( M  m) g

Ml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同样,对第四项有
f 4 ml (cos z1 ) z22  mg (  sin 2 z1  cos 2 z1 )

z1
u  ml (sin z1 ) z22  mg cos z1 sin z1

[ 2m cos z1 sin z1 ]
2
2
[ M  m  m cos z1 ]
f 4
z1
z0 ,u0
mg

M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Jz(Z0,u0) 的 第 二 列 由 fi/z2|z0,u0 决 定 , 式 (4.101) 显 示
f1/z2=1,f3/z2=0,对于第二和第四项有
f 2
ml (cos z1 sin z1 )2 z2

z2 ml cos2 z1  ( M  m )l
f 4
ml (sin z1 )2 z2

2
z2 M  m  m cos z1
f 2
z2
f 4
z2
z0 ,u0
z0 ,u0
Jz(Z0,u0)的第三和第四列中仅有的非零项为
f 3
z4
z0 ,u0
1
0
0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4.5 倒摆系统的MATLAB
1.倒摆系统的开环与闭环仿真
(1)对倒摆非线性模型与线性化模型不稳定动态特
(2)线性化模型可以由MATLAB函数linmod直接计算
得到,以及如何用S函数表示非线性模型。
(3)列举一些不够理想的经典反馈控制方案。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仿真计算的M文件包括INVPN1.M、INVPNNL1.M
和INVPNNL2.M等等。其中,INVPN1.M为主文件,主要
功能是控制仿真计算的流向同时完成以上的分析过程。
第(1)步比较将检验倒摆线性化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的阶
跃响应。倒摆的非线性模型在INVPNNL1.M文件中进
行定义,仿真采用MATLAB的ode23函数计算模型中状
态变量的导数。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由于模型是不稳定的,因此只仿真系统1s内的动态
行为,仿真结果如图4.28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随着小
车水平指标的增长,倒摆将沿逆时针方向偏离垂直状态,
这与实际经验相吻合。同时可以观察到,在仿真的最后,
非线性模型与线性化后的模型动态行为的差异越来越
大,这是因为对系统的线性化是在倒摆垂直方向(Z0=0)
进行的,因此这种近似只是在该点附近有意义。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28 倒摆开环系统的阶跃响应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INVPN1.M文件的第(2)步将演示如何在
MATLAB/Simulink环境中进行动态系统的仿真。在
MATLAB仿真中,一个Simulink仿真方框图可以被转换
成相应的S函数,该函数具备所有的仿真方程,可以用来
计算状态变量的导数、输出函数以及系统的初始状态。
随后,转换后的S函数可以用来进行仿真(使用sim命令)
或者计算线性化模型(使用linmod)。在这个例子中,S
函数直接在INVPNNL2.M文件中构造,它可以通过
Simulink中的S function模块连接到仿真方框图中。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尽管某些具体语法不同,但S函数文件
INVPNNL2.M所包含的基本方程与ode23函数文件
INVPNNL1.M中所使用的方程基本相同。有关S函数的
使用说明请参考MATLAB/Simulink的有关文档和帮助
(可以参考sfuntmpl
,sim
和linmod函数分别被用来仿真非线性系统的阶跃响应
和计算参考点附近的线性模型。将其结果与前面
MATLAB的标准分析结果相比较,可以发现二者是完
全相同的。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这样,S函数可以用来替代MATLAB中传统的ODE
求解器进行系统仿真,同时它还为用户带来更大的灵活
性,尤其在希望对线性化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的时候。
在这个例子中,系统的线性化模型原本是由计算相应的
Jacobian矩阵得到的,不难看出,这种过程是相当费时的,
并且对于比较复杂的系统,这种计算甚至很难进行。借
助Simulink中的linmod函数,可以采用数值方法很容易地
得到系统的线性化模型。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上面的仿真结果显示倒摆的开环响应是不稳定的,
因此需要设计控制器来镇定倒摆系统并且提高系统对
外界的抗干扰能力。图4.29、4.30为倒摆设计了经典控
制器。问题是倒摆的开环系统在原点有两个极点,另一
个不稳定极点位于负平面的右半平面。我们希望同时
控制小车的位置和倒摆的姿态,而系统只有对小车的驱
动力一个输入变量。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29 倒摆姿态的经典控制方框图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30 小车位置的经典控制方框图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31 小车位置和倒摆姿态的经典控制方框图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32 经典控制器作用下倒摆系统的响应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上面的仿真结果显示倒摆的开环响应是不稳定的,
因此需要设计控制器来镇定倒摆系统并且提高系统对
外界的抗干扰能力。图4.29、4.30为倒摆设计了经典控
制器。问题是倒摆的开环系统在原点有两个极点,另一
个不稳定极点位于负平面的右半平面。我们希望同时
控制小车的位置和倒摆的姿态,而系统只有对小车的驱
动力一个输入变量。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2. 状态反馈的MATLAB
上面的仿真结果显示倒摆系统的经典控制器的控
制效果不尽人意,因此下面将为它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
INVPN2.M文件演示了针对倒摆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
器的仿真和设计过程。同时比较了在加入状态观测器
和没有状态观测器情况下系统线性化模型的动态行为,
并且为非线性模型设计了全状态观测器和状态反馈控
制器。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INVPN2.M文件一开始为倒摆系统和线性化模型
建立了基本的设计参数,确定闭环系统的根极点位于-
1.5±3j、-5和-6,最后对小车位置的阶跃响应进行了仿
下面分析在这样的根极点位置情况下系统的频域
特性。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极点位置
1,2  1.5  3 j   n  j d ,  d   n 1   2
  ( n ) 2   n2 (1   2 )   n
自然频率
 n  (1.5) 2  (3.0) 2  3.354
阻尼比

1.5


 0.447
 n 3.354
最大超调量、上升时间和稳定时间
1.8
1.8
4.6 4.6
M p  20% tr 

 0.54 s ts 

 3.1s
 n 3.354

1.5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因此系统具有大约20%的超调量和3s的稳定时间,
这样的动态系统应该是比较理想的。对于期望的闭环
系统极点,MATLAB中的place函数可以决定期望的反馈
增益。图4.33、4.34为小车位置和状态变量的仿真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33 状态反馈下小车位置的阶跃响应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从仿真曲线中可以看出,系统的动态属性与期望的
一致:小车开始沿x+方向移动,3~4s后静止在x=1m处。
注意到这时候所有的状态变量都趋于0,x(t)趋于平衡点
(如图4.34所示)。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34 状态反馈下状态变量的时间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INVPN2.M文件的下一步是为闭环系统加入状态
观测器,适当选择观测器的极点,使观测器的动态速度是
系统的两倍以上。为此,再次使用MATLAB的place命令,
从而确定观测器的增益。最后对带全观测器的状态反
馈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得到的结果与图4.34显示的一致。
图4.35显示了系统状态与观测器得到的估计状态之间的
误差曲线。显然,所设计的观测器是收敛的。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35 线性模型与观测器模型状态变量的误差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为了检验状态反馈控制器的鲁棒性,INVPN2.M文
件还对系统的非线性模型进行了相同的控制仿真。非
线性控制系统的闭环仿真结果分别如图4.36~4.38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系统达到平衡点的过程要相对漫长
一些。但总的来说,倒摆系统的阶跃响应是比较理想的,
因此不需要重新设计控制器的参数。不过,既然这里的
模型是非线性的,而观测器是线性的,我们看到的状态变
量的误差与线性模型的情况相比要大一些。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36非线性模型和线性观测器下
小车位置的阶跃响应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38中所有的状态变量随时间变化都趋于零,但
是除了小车位置,其它的状态误差与实际系统的状态具
有相同的数量级(比较图4.35和图4.38),从而直接影响
到系统的动态性能(如图4.36所示)。尽管这种误差不
可避免,不过由于它的幅值不大,因此倒摆闭环系统在整
体上仍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动态性能。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37 非线性模型和线性观测器下的系统暂态响应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38 非线性模型和线性观测器下
状态变量的误差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3. 扰动条件下系统的MATLAB
作为对倒摆系统最后的仿真演示,下面进一步考虑
风对倒摆系统的干扰影响。假定FW表示风在水平方向
上对倒摆系统的干扰作用,则式(4.85)表示的原始的
系统动力学模型可改写成:
d2
d2
M 2 x  m 2 xG  u  FW
dt
dt
(4.107)
从而有
..
..
( M  m) x  ml sin   ml (cos )   u  FW (4.108)
2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水平风所引起的沿顺时针方向的力矩大小为
(FWcosθ)l,将它加到式(4.91)中
( Fx cos )l  ( Fy sin  )l  (mg sin  )l  ( FW cos  )l (4.109)
..
..
m x cos  ml   mg sin   FW cos
(4.110)
式(4.108)与(4.110)是考虑水平风干扰影响下
的新的系统模型。这两个非线性方程可以按照前面讲述
的方法写成标准的状态方程形式。
..
(1)在力矩平衡方程中求解 ml  ,将其代入力平衡方
程中,得到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
ml   mg sin   FW cos  m x cos
.
..
[ M  m  m cos2  ] x  u  ml (sin  )  2  mg sin  cos   FW sin 2 
..
(2)在力矩平衡方程中求解 x ,并代入力平衡方程
中,得到
..
mg sin   FW cos  ml 
x
m cos
..
..
.
..
mg sin   FW cos  ml 
2
( M  m)
 ml (sin  )   ml (cos )   u  FW
m cos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两边同时乘以cosθ,有
.
..
[ml cos2   ( M  m)l ]  u cos   ( M  m) g sin   ml (cos  sin  )  2
M m
(
) FW cos   FW cos 
m
最后得到状态方程描述为
 z2



M
  
2
u
cos
z

(
M

m
)
g
sin
z

ml
(cos
z
sin
z
)
z
FW cos z1 
1
1
1
1
2 
. 
m




2
d
d

ml cos z1  ( M  m )l
Z   

dt
dt  x   z
 4

. 

u  ml (sin z1 ) z22  mg cos z1 sin z1  FW sin 2 z1
 x 


2
M  m  m cos z1


(4.111)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同样通过计算Jacobian矩阵,可以得到线性化的系统模型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式(4.112)是倒摆系统在小车水平驱动力δu(t)和
水平风δFW作用下的开环线性化模型。相应的LTI系统
模型具有如下的形式:
d
 Z  A Z  B1 u  B2 FW
dt
(4.113)
文件INVPN3.M对式(4.113)所描述的具有可变扰
动输入的闭环系统进行了仿真。首先将风的大小设置为
零,然后设计闭环反馈系统(不带状态观测器),所得到的
仿真结果与INVPN2.M文件中的仿真结果一致。注意到
该系统属于标准的单输入单输出(SISO)的LTI系统,因
此可以采用标准的方法验证系统的可控性并计算系统的
反馈增益。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一旦完成状态控制器后,我们将它加入到仿真模型
中。在这里我们定义另一个B矩阵(对应于INVPN3.M
文件中的BB矩阵),它同时包含式(4.113)中定义的b1
和b2参数。还应该注意空矩阵D的维数重新进行了定义。
系统的开环和闭环系统总结如下:
开环系统
d
 Z  A Z  B1 u  B2 FW
dt
控制律
 u  N r rd  K sT  Z
闭环系统
d
 Z  ( A  B1K sT ) Z  [ B1
dt
(4.114)
(4.115)
 N r rd 
B2 ] 


F
 W
(4.116)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INVPN3.M文件针对系统(4.116)在四种情况下
进行了仿真。第一种情况是风大小为零时参考点rd变化
时的阶跃响应,其结果应该与INVPN2.M文件中的仿真
结果一致(如图4.39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39 参考点位置变化时的阶跃响应曲线(无风)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第二种情况对干扰输入为0.2N的常值干扰情况下
的闭环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如图4.40所示。从图
中 曲 线 可以 看 到 ,由于 风 干 扰的 影 响 , 小车 位 置存在
0.65m左右的误差。这是因为为了保持倒摆始终位于垂
直状态,需要对小车施加一定大小的力来抵消干扰的作
用,从而使得小车偏向右边一定的距离。同时注意到,大
小为+0.2N的常值风的干扰可以通过0.2N的小车力矩来
补偿(图中为了同样的量程绘制输入力矩与干扰力矩,将
干扰的作用放大了10倍)。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40 常值风干扰下的系统响应(参考点不变)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第三种情况是前两种情况的综合。既然系统是线
性的,系统的行为将是两种情况输入的累加,这点从图
4.41所示的仿真结果可以得到验证。从图中可以看出,
系统稳态时的状态距离期望的单位值存在0.65左右的偏
差。同时可以看出,小车位置、控制输入和扰动输入都
是前两种情况的累加。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最后,我们观察随机噪声干扰下小车位置的动态仿
真。由一个随机信号发生器产生均值为零的随机噪声
作为系统的干扰信号,其幅值大小为±0.2N。图4.42显
示了系统的仿真结果。从仿真曲线上看到,由于风的随
机性干扰,小车位置在到达平衡点后仍保持一定的振荡。
不过由于状态反馈控制器发挥的良好的控制作用,小车
始终位于期望的参考点附近。在这个例子中,由于风的
平均影响为零,因此系统平均的状态稳态误差也为零。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系统输入也表现出很高频率的随机性,以抵消随机
风的干扰影响。从仿真结果上看,即使系统受到一定范
围的可变风的干扰影响,所设计的状态控制器仍然可以
对系统施加有效的控制,但是随着干扰信号幅值的增大,
倒摆系统的综合性能也相应变差。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41 风干扰作用下系统的单位阶跃曲线(参考点变化)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图4.42 随机风干扰影响下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4.4.6
这一小节将列举倒摆系统仿真中用到的主要程序
文件,读者可以仔细阅读具体代码,并结合前面讲述的内
容,来进一步熟悉和掌握非线性系统设计和仿真的一般
方法。
%INVPN1.M倒摆系统仿真演示#1
%(倒摆系统的开环与闭环仿真)
%
%invpnnl1.m%invpnnl2.m-采用S
%invpnsl.mdl-包含S函数模块的Simulink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invpnsl1.mdl-包含倒摆角度经典控制器的Simulink线性
%invpnsl2.mdl-包含小车位置经典控制器的Simulink线性
%invpnsl3.mdl-包含小车位置和倒摆角度经典控制器的
Simulink
clearall,closeall,nfig=0;
deleteinvpn1.out%%
diaryinvpn1.out
disp(′′)
disp(′***INVPN1.OUT***DiaryFileforINVPN1.M′)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disp(′′)
%PartI.为非线性或线性化模型建立基本的数据,验证开环
%
%
globaluMmglen
%在invpnnl1.M
M=2.0;m=0.1;
%小车与小球的质量(Kg)
len=0.5;
%
g=9.81;
%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输入力矩u=1
u=1;to=0;tf=1.0;
zo=[0000]′;tol=1.0e-6;
options=odeset(′RelTol′,tol);
[tnl1,znl1]=ode23(′invpnnl1′,[totf],zo,options);
%
c1=M*len;c2=m*len;c3=m*g;c4=(M+m)*g;
A1=[0100;c4/c1000;0001;-c3/M000];
B1=[0-1/c101/M]′;
C1=[1000;0010];D1=[00]′;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disp(′StateSpaceMatricesfortheAnalyticallyDeterminedLinear
Model′)
A1,B1,C1,D1
%
disp(′Eigenvaluesofthe"AnalyticalLinearModel"′);ev=eig(A1)
%
tl=linspace(to,tf,31);
sysl1=ss(A1,B1,C1,D1);[yl1,tl,zl1]=step(sysl1,tl)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比较非线性与线性模型的结果(开环)
nfig=nfig+1;figure(nfig);
subplot(2,1,1),plot(tnl1,znl1(:,1),′g-′,tl,zl1(:,1),′go′),g
rid
title(′InvertedPendulumRodAngle(stepresponse)′)
xlabel(′Time(sec)′),ylabel(′RodAngle(radians)′)
legend(′nonlinear′,′linear′)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subplot(2,1,2),plot(tnl1,znl1(:,3),′r-′,tl,zl1(:,3),′ro′),g
rid
title(′InvertedPendulumCartPosition(stepresponse)′)
xlabel(′Time(sec)′),ylabel(′CartPosition(m)′)
legend(′nonlinear′,′linear′)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PartII.使用S函数来描述非线性系统,使用Simulink中的
sim
%使用Simulink的linmod命令来计算系统在参考点处的线
%当输入u=1
invpnsl%显示包含非线性S函数模型的Simulink
ut=[tou;tfu];
options=simset(′RelTol′,tol);
[tnl2,znl2,ynl2]=sim(′invpnsl′,[totf],options,ut);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A2,B2,C2,D2]=linmod(′invpnsl′,zo,0);
disp(′StateSpaceMatricesfortheNumericallyDeterminedLinear
Model′)
A2,B2,C2,D2
%
disp(′Eigenvaluesofthe"NumericalLinearModel"′);ev=eig(A2)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tl=linspace(to,tf,31);
sysl2=ss(A2,B2,C2,D2);[yl2,tl,zl2]=step(sysl2,tl);
%比较非线性模型与线性模型的仿真结果(无反馈)
nfig=nfig+1;figure(nfig);
subplot(2,1,1),plot(tnl2,znl2(:,1),′g-′,tl,zl2(:,1),′go′),g
rid
title(′SFunInvertedPendulumRodAngle(stepresponse)′)xlabel(
′Time(sec)′),ylabel(′RodAngle(radians)′)
legend(′nonlinear′,′linear′)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subplot(2,1,2),plot(tnl2,znl2(:,3),′r-′,tl,zl2(:,3),′ro′),
grid
title(′S-FunInvertedPendulumCartPosition(stepresponse)′)
xlabel(′Time(sec)′),ylabel(′CartPosition(m)′)
legend(′nonlinear′,′linear′)
%PartIII.设计最简单的经典控制器来稳定系统,针对小车
位置的闭环系统进行仿真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对在Simulink
A=A1;B=B1;C=C1;D=D1;
%
invpnsl1% 显 示 相 关 Simulink 仿 真 模 型 ( 倒 摆 角 度 反 馈
disp(′FollowingdataforRODPOSITIONfeedback:′);
K1=[0.111010050010005000];
forj=1:7
k1=-K1(j), [ A1,B1,C1,D1 ] =linmod(′invpnsl1′);eig(A1)
end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invpnsl2%显示相关Simulink仿真模型(小车位置反馈)
disp(′FollowingdataforCARTPOSITIONfeedback:′);
K2=[0.111010050010005000];
forj=1:7
k2=-K2(j), [ A2,B2,C2,D2 ] =linmod(′invpnsl2′);eig(A2)
end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同时加入两个反馈回路(小车位置与倒摆角度)
invpnsl3%显示相关Simulink仿真模型(两个反馈回路
disp(′Closedloopsystemwithtwofeedbackloops′);
k1=-50,k2=-2%
nfig=nfig+1;cont=′y′;
whilecont==′y′
[A3,B3,C3,D3]=linmod(′invpnsl3′);eig(A3)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to=0;tf=10;tlf=linspace(to,tf,101);
sysl3=ss(A3,B3,C3,D3);[ylf,tlf,zlf]=step(sysl3,tlf);
figure(nfig);
subplot(3,1,1),plot(tlf,ylf(:,1),′g-′),grid
title([′LinearInvertedPendulumBehavior(k1=′,...
num2str(k1),′&k2=′,num2str(k2),′)′])
ylabel(′RodAngle(radians)′)
%
subplot(3,1,2),plot(tlf,ylf(:,2),′r-′),grid
ylabel(′CartPosition(m)′)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u=k1*ylf(:,1)+k2*(1-ylf(:,2));
subplot(3,1,3),plot(tlf,u,′b-′),grid
xlabel(′Time(sec)′),ylabel(′InputForce(N)′)
%
cont=input(′Selectdifferentgains?(y/n):′,′s′);
ifisempty(cont);cont=′n′;end
ifcont==′y′
disp(′Inputvaluesforgains(k1&k2)′)
k1=input(′k1=′);k2=input(′k2=′);
end
end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
nfig=nfig+1;figure(nfig);
plot(tlf,ylf(:,1),′g-′),grid
title([′InvertedPendulumRodPosition(k1=′,...
num2str(k1),′&k2=′,num2str(k2),′)′])
xlabel(′Time(sec)′),ylabel(′RodAngle(radians)′)
%
nfig=nfig+1;figure(nfig);
plot(tlf,ylf(:,2),′r-′),grid
title([′InvertedPendulumCartPosition(k1=′,...
num2str(k1),′&k2=′,num2str(k2),′)′])
xlabel(′Time(sec)′),ylabel(′CartPosition(m)′)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nfig=nfig+1;figure(nfig);
plot(tlf,u,′b-′),grid
title([′InvertedPendulumInputForce(k1=′,...
num2str(k1),′&k2=′,num2str(k2),′)′])
xlabel(′Time(sec)′),ylabel(′InputForce(N)′)
diaryoff%
disp(′Endofsimulation′)
%
%%%%%%%%%%%%%%%%%%%%%%%%%%%%%%%%%%
%INVPN2.M倒摆系统仿真演示#2
%对倒摆的状态反馈控制系统进行仿真(线性和非线性系统)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文件invpnnl3.M
clearall,closeall,nfig=0;
globaluMmglenABCDKsNrLrd
%定义在文件中使用的全局变量
deleteinvpn2.out %
diaryinvpn2.out
disp(′′)
disp(′***INVPN2.OUT***DiaryFileforINVPN2.M′)
disp(′′)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PartI.建立线性模型,
M=2.0;m=0.1; %小车和末端小球的质量(Kg)
len=.5; %倒摆的杆长(m)
g=9.81; %重力加速度(m/s^2)
%
c1=M*len;c2=m*len;c3=m*g;c4=(M+m)*g;
A=[0100;c4/c1000;0001;-c3/M000];
B=[0-1/c101/M]′;
C=[0010];D=[0];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disp(′StateSpaceMatricesfortheLinearModel′)
A,B,C,D
%
disp(′Eigenvaluesofthe"LinearModel"′);ev=eig(A)
%PartII.加入状态反馈控制,仿真小车位置控制系统的阶跃响
%
disp(′ControllabilityMatrixforthissystem′),CM=ctrb(A,B)
disp(′RankofControllabilityMatrix′),rank(CM)
clp=[-1.5+3.0j-1.5-3.0j-5.0-4.0];%计算闭环系统的反馈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Ks=place(A,B,clp);
disp(′Desiredclosedlooppolesforstatefeedbackcontroller′);clp
disp(′Statefeedbackgainsneededtogivedesiredpoles′);Ks
disp(′Calculatedeigenvaluesofsystemwithstatefeedback′);
eig(A-B*Ks)
Nr=-1.0/(C*inv(A-B*Ks)*B);%
disp(′SetpointgainforzeroSSerror′);Nr
tto=0;ttf=5;t=linspace(tto,ttf,101);%仿真线性模型+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syscl1=ss(A-B*Ks,B*Nr,C,D);[y1,t,x1]=step(syscl1,t);
nfig=nfig+1;figure(nfig)%
plot(t,y1,′r-′),grid
xlabel(′Time(sec)′),ylabel(′CartPosition(m)′)
title(′InvertedPendulumwithStateControl(CartPosition)′)
nfig=nfig+1;figure(nfig)
subplot(4,1,1),plot(t,x1(:,1),′g-′),grid,ylabel(′Angle′)
title(′StatesforInvertedPendulum(StateFeedback)′)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subplot(4,1,2),plot(t,x1(:,2),′g′),grid,ylabel(′d(Angle)/dt′)
subplot(4,1,3),plot(t,x1(:,3),′r-′),grid,ylabel(′Position′)
subplot(4,1,4),plot(t,x1(:,4),′r-′),grid,ylabel(′d(Pos)/dt′)
xlabel(′Time(sec)′)
%PartIII.在反馈控制器的基础上加入全状态观测器,其仿真
结果应与PartII
%
disp(′ObservabilityMatrixforthissystem′),OM=obsv(A,C)
disp(′RankofObservabilityMatrix′),rank(OM)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op=2*clp;%
L=place(A′,C′,op);L=L′;
disp(′Desiredobserverpolesforstatefeedbackcontroller′);op
disp(′Estimatorgainsneededtogivedesiredpoles′);L
disp(′Calculatedeigenvaluesofestimatorsystem′);eig(A-L*C)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创建线性模型+
A11=A;A12=-B*Ks;B1=B*Nr;
A21=L*C;A22=A-L*C-B*Ks;B2=B*Nr;
AB=[A11A12;A21A22];BB=[B1;B2];
zz=0;CB=[Czz*C];
%仿真线性模型+
syscl2=ss(AB,BB,CB,D);[y2,t,x2]=step(syscl2,t);
nn=max(size(A));%
xp2=x2(:,1:nn);xe2=x2(:,nn+1:2*nn);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nfig=nfig+1;figure(nfig)%
plot(t,y2,′r-′),grid
xlabel(′Time(sec)′),ylabel(′CartPosition(m)′)
title( [ ′InvertedPendulumwithStateControl&FullObserver 。
。。
(CartPosition)′])
nfig=nfig+1;figure(nfig)
subplot(4,1,1),plot(t,xp2(:,1),′g-′),grid,ylabel(′Angle′)
title( [ ′StatesforInvertedPendulum(StateFeedback/FullObser
ver)′])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subplot(4,1,2),plot(t,xp2(:,2),′g′),grid,ylabel(′d(Angle)/dt′)
subplot(4,1,3),plot(t,xp2(:,3),′r-′),grid,ylabel(′Position′)
subplot(4,1,4),plot(t,xp2(:,4),′r′),grid,ylabel(′d(Pos)/d′)
xlabel(′Time(sec)′)
nfig=nfig+1;figure(nfig)%系统状态与估计状态之间的误差曲
线
subplot(4,1,1),plot(t,xp2(:,1)-xe2(:,1),′g-′),grid,ylabel(′Ang
le′)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title([′DifferenceBetweenPlantandObserverStates′])
subplot(4,1,2),plot(t,xp2(:,2)-xe2(:,2),′g-...′),grid,ylabe
l(′d(Angle)/dt′)
subplot(4,1,3),plot(t,xp2(:,3)-xe2(:,3),′r-...′),grid,ylab
el(′Position′)
subplot(4,1,4),plot(t,xp2(:,4)-xe2(:,4),′r-...′),grid,ylab
el(′d(Pos)/dt′)
xlabel(′Time(sec)′)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PartIV.被控对象采用非线性模型,观测器使用线性模型,
重复PartIII
%仿真系统模型+
rd=1;%
tt0=0;ttf=5;Zo=zeros(8,1);tol=1.0e-6;
options=odeset(′RelTol′,tol);
[tt,Z]=ode23(′invpnnl3′,[ttottf],Zo,options);
nn=max(size(A));%
zp=Z(:,1:nn);ze=Z(:,nn+1:2*nn);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nfig=nfig+1;figure(nfig)
plot(tt,zp(:,3),′r-′),grid
xlabel(′Time(sec)′),ylabel(′CartPosition(m)′)
title(′NonlinearInvertedPendulumwithStateControl...
&FullObserver(CartPosition)′)
nfig=nfig+1;figure(nfig)
subplot(4,1,1),plot(tt,zp(:,1),′g-′),grid,ylabel(′Angle′)
title(′StatesforNonlinearInvertedPendulum(State...
Feedback/FullObserver)′)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subplot(4,1,2),plot(tt,zp(:,2),′g′),grid,ylabel(′d(Angle)/dt′)
subplot(4,1,3),plot(tt,zp(:,3),′r′),grid,ylabel(′Position′)subplot(
4,1,4),plot(tt,zp(:,4),′r′),grid,ylabel(′d(Pos)/dt′)
xlabel(′Time(sec)′)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nfig=nfig+1;figure(nfig)
subplot(4,1,1),plot(tt,zp(:,1)-ze(:,1),′g′),grid,ylabel(′Angle′)
title( [ ′DifferenceBetweenNonlinearPlantandObserverStates′
])
subplot(4,1,2),plot(tt,zp(:,2)-ze(:,2),′g-...′),grid,ylabel(′
d(Angle)/dt′)
subplot(4,1,3),plot(tt,zp(:,3)-ze(:,3),′r′),grid,ylabel(′Posi
tion′)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subplot(4,1,4),plot(tt,zp(:,4)-ze(:,4),′r-′),grid,ylabel(′d(Pos)/dt′)
xlabel(′Time(sec)′)
%PartV.计算系统的传递函数并进行频域仿真,这里不考虑
状态观测器
%
freqp=input(′Performfrequencydomainanalysis?(y/n)
[n]:′,′s′);
ifisempty(freqp);freqp=′n′;end
iffreqp==′y′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nfig=nfig+1;figure(nfig)%绘制Bode
w=logspace(-1,2,100);bode(syscl1,w);
title(′G(s)=X(s)/R(s)(CartPosition)′)
disp(′′)
disp(′Notethatthissystemisnonminimumphasebecauseofthezer
o′)
disp(′intherightportionofthecomplexplane′)
disp(′′)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disp(′′)
disp(′G(s)forCartPosition(TransferFunctionform)′)
[num1,den1]=tfdata(syscl1,′v′)
printsys(num1,den1)
disp(′′)%将状态空间形式转换成零极点disp(′G(s)forCartPosition(Zero-Poleform)′)
[z1,p1,k1]=zpkdata(syscl1,′v′)
zpk(syscl1)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disp(′′)%
disp(′Dampingandnaturalfrequenciesforclosedloopsystem′),da
mp(p1)
nfig=nfig+1;figure(nfig)
pzmap(syscl1),sgrid
title(′Pole-ZeroMapforClosedLoopSystem′)
end
diaryoff%
%%%%%%%%%%%%%%%%%%%%%%%%%%%%%
%%%%%%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INVPN3.M倒摆系统演示#3(扰动输入)
%该程序对扰动输入情况下的倒摆(线性模型)系统和状态
clearall,closeall,nfig=0;
deleteinvpn3.out%
diaryinvpn3.out
disp(′′)
disp(′***INVPN3.OUT***DiaryFileforINVPN3.M′)
disp(′′)
M=2.0;m=0.1;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len=.5;
g=9.81;
%
c1=M*len;c2=m*len;c3=m*g;c4=(M+m)*g;
A=[0100;c4/c1000;0001;-c3/M000];
B1=[0-1/c101/M]′;B2=[01/c200]′;
C=[0010];D=[0];
disp(′StateSpaceMatricesfortheLinearModel′)
A,B1,B2,C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disp(′ControllabilityMatrixforthissystem′),CM=ctrb(A,B1)
disp(′RankofControllabilityMatrix′),rank(CM)
%
clp=[-1.5+3.0j-1.5-3.0j-5.0-4.0];
Ks=place(A,B1,clp);
disp(′Desiredclosedlooppolesforstatefeedbackcontroller′);clp
disp(′Statefeedbackgainsneededtogivedesiredpoles′);Ksdisp(′Ca
lculatedeigenvaluesofsystemwithstatefeedback′);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eig(A-B1*Ks)
Nr=-1.0/(C*inv(A-B1*Ks)*B1);
disp(′SetpointgainforzeroSSerror′);Nr
%仿真线性模型+控制器(也可以使用lsim函数)
BB=[B1B2];D=[00];%
syscl=ss(A-B1*Ks,BB,C,D);
%Case1:
to=0;tf=5;Nt=101;t=linspace(to,tf,Nt)′;
u1=zeros(size(t)); %控制信号输入(初始化)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rd=ones(size(t)); %
v1=zeros(size(t)); %
w1=[Nr*rdv1];
[y1,t,x1]=lsim(syscl,w1,t);
fori=1:Nt,u1(i)=Nr*rd(i)-Ks*x1(i,:)′;end%
%
nfig=nfig+1;figure(nfig)
subplot(2,1,1),plot(t,y1,′r-′),grid,ylabel(′CartPosition(m)′)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title(′LinearInvertedPendulum(Case1:rd=1&v=0)′)
subplot(2,1,2),plot(t,u1,′g--′,t,10*v1,′b-′),grid
ylabel(′Inputs(N)′),xlabel(′Time(sec)′)
legend(′u(t)′,′10*v(t)′)
%Case2:常值干扰(0.2N)
u2=zeros(size(t));%controlledinput(initialize)
rd=zeros(size(t));%
v2=0.2*ones(size(t));%扰动输入(0.2N)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w2=[Nr*rdv2];
[y2,t,x2]=lsim(syscl,w2,t);
fori=1:Nt,u2(i)=Nr*rd(i)-Ks*x2(i,:)′;end%
%
nfig=nfig+1;figure(nfig)
subplot(2,1,1),plot(t,y2,′r-′),grid,ylabel(′CartPosition(m)′)
title(′LinearInvertedPendulum(Case2:rd=0&v=0.2N)′)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subplot(2,1,2),plot(t,u2,′g--′,t,10*v2,′b-′),grid
ylabel(′Inputs(N)′),xlabel(′Time(sec)′)
legend(′u(t)′,′10*v(t)′)
%Case3:常值干扰(0.2N)
u3=zeros(size(t)); %控制输入(初始化)
rd=ones(size(t)); %
v3=0.2*ones(size(t)); %扰动输入(0.2N)
w3=[Nr*rdv3];
[y3,t,x3]=lsim(syscl,w3,t);
fori=1:Nt,u3(i)=Nr*rd(i)-Ks*x3(i,:)′;end%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nfig=nfig+1;figure(nfig)
subplot(2,1,1),plot(t,y3,′r-′),grid,ylabel(′CartPosition(m)′)
title(′LinearInvertedPendulum(Case3:rd=1&v=0.2N)′)
subplot(2,1,2),plot(t,u3,′g--′,t,10*v3,′b-′),grid
ylabel(′Inputs(N)′),xlabel(′Time(sec)′)
legend(′u(t)′,′10*v(t)′)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Case4:随机扰动(+/-0.2N)
u4=zeros(size(t));%控制输入(初始化)
rd=ones(size(t));%
rn=rand(size(t));a=-0.2;b=0.2;
v4=(b-a)*rn+a;%在+/-0.2N之间的均匀分布
w4=[Nr*rdv4];
[y4,t,x4]=lsim(syscl,w4,t);
fori=1:Nt,u4(i)=Nr*rd(i)-Ks*x4(i,:)′;end%控制信号输入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nfig=nfig+1;figure(nfig)
subplot(2,1,1),plot(t,y4,′r′),grid,ylabel(′CartPosition(m)′)
title(′LinearInvertedPendulum(Case4:rd=1&v=randomnoise...
(+/-0.2N))′)
subplot(2,1,2),plot(t,u4,′g--′,t,10*v4,′b-′),grid
ylabel(′Inputs(N)′),xlabel(′Time(sec)′)
legend(′u(t)′,′10*v(t)′)
diaryoff%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 %INVPNNL1.M 倒 摆 系 统 的 非 线 性 模 型
(ODE函数文件格式)
functionzdot=invpnnl1(t,z)
globaluMmglen
zdot=zeros(size(z));
c1=(M+m);c2=m*len;c3=m*g;c4=(M+m)*len;c5=(M+m)*g;
zdot(1)=z(2);
top2=u*cos(z(1))-c5*sin(z(1))+c2*cos(z(1))*sin(z(1))*z(2)^2;
zdot(2)=top2/(c2*cos(z(1))^2-c4);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zdot(3)=z(4);
top4=u+c2*sin(z(1))*z(2)^2-c3*cos(z(1))*sin(z(1));
zdot(4)=top4/(c1-m*cos(z(1))^2);
%%%%%%%%%%%%%%%%%%%%%%%%%%%%%
%%%%%%
%INVPNNL2.M倒摆系统的非线性模型(Simulink的S函数
格式)
function[zdot,zo]=invpnnl2(t,z,u,flag,M,m,g,len)
%
ifflag==0,zdot=[402100];zo=zeros(4,1);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返回连续状态的导数(列向量)
elseifflag==1
c1=(M+m);c2=m*len;c3=m*g;c4=(M+m)*len;c5=(M+m)
*g;
zdot(1)=z(2);
top2=u*cos(z(1))c5*sin(z(1))+c2*cos(z(1))*sin(z(1))*z(2)^2;
zdot(2)=top2/(c2*cos(z(1))^2-c4);
zdot(3)=z(4);
top4=u+c2*sin(z(1))*z(2)^2-c3*cos(z(1))*sin(z(1));
zdot(4)=top4/(c1-m*cos(z(1))^2);
zdot=zdot′;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返回输出向量(列向量)
elseifflag==3
zdot(1)=z(1);zdot(2)=z(3);zdot=zdot′;
else
zdot=[];
end
%%%%%%%%%%%%%%%%%%%%%%%%%%%%%%%%%%%
%INVPNNL3.M闭环系统(状态反馈控制器)
functionZdot=invpnnl3(tt,Z)
globaluMmglenABCDKsNrLrd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
nn=max(size(A));
zp=Z(1:nn,1);ze=Z(nn+1:2*nn,1);
%计算全状态的导数(系统状态与观测器状态)
yp=C*zp;u=Nr*rd-Ks*ze;
c1=(M+m);c2=m*len;c3=m*g;c4=(M+m)*len;c5=(M+m)*g;
zpdot(1)=zp(2);
top2=u*cos(zp(1))c5*sin(zp(1))+c2*cos(zp(1))*sin(zp(1))*zp(2)^2;
第4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zpdot(2)=top2/(c2*cos(zp(1))^2-c4);
zpdot(3)=zp(4);
top4=u+c2*sin(zp(1))*zp(2)^2-c3*cos(zp(1))*sin(zp(1));
zpdot(4)=top4/(c1-m*cos(zp(1))^2);
zedot=A*ze+L*(yp-C*ze)+B*u;
%
Zdot=[zpdot′;zed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