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协整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六协整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

2.2. Granger因果检验
VAR模型的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分析经济时间序列变
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节介绍由Granger(1969)提出,Sims(1972)推广的
如何检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1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
Granger(1969)基予预期理论解决了 x 是否引起 y 的
问题。主要看现在的 y 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过
去的 x 解释,即加入 x 的滞后值是否使y 解释程度提
高。
如果添加 x 的过去值对 y 的预测有帮助,或 x 与 y
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显著时,就说“ y 是由 x
Granger引起的”。
2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考虑对 yt 进行 s 期预测的均方误差(MSE):
1 s
MSE   ( yˆ t i  yt i ) 2
s i 1
3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
Granger因果关系定义:
如果关于所有的s>0,基于(yt,yt-1,…)预测 yt+s 得
到的均方误差,与基于(yt,yt-1,…)和(xt,xt1,…)两者得到的 yt+s 的均方误差相同,即
MSE[ Eˆ ( yt  s | yt , yt 1 , )]
 MSE[ Eˆ ( yt  s | yt , yt 1 , , xt , xt 1 , )]


则称 y 不是由 x Granger引起的,或 x 不是 y 的
Granger原因。
此时也称 x 对于 y 是外生的。
4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
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质上是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
变量是否可以引入到其它变量方程中。
一个变量如果受到其它变量的滞后影响,则称它们
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
5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二元 p 阶的VAR模型
 yt   10   11(1) 12(1)  yt 1   11( 2) 12( 2)  yt  2 


       (1)
   ( 2)
  
(1) 
( 2 ) 
 xt   20   21 22  xt 1   21 22  xt  2 
 11( p ) 12( p )  yt  p    1t 

   
  ( p )
( p ) 
 
x


t

p
22 
 21
  2t 

(q)

,p) 全部为0
当且仅当系数矩阵中的系数 12 (q  1,2 ,
时,变量 x 不能Granger引起 y。
6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判断Granger原因的直接方法是利用F-检验来检验下
述联合检验:
H0 : 12( q )  0 , q  1 , 2, , p
H1 : 至少存在一个 q 使得 12( q )  0

其统计量为



( RSS 0  RSS 1 ) / p
S1 
~ F ( p, T  2 p  1)
RSS 1 /(T  2 p  1)
如果S1大于F 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否则接受
原假设:x 不能Granger引起 y。
7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
注意:
Granger因果检验的任何一种检验结果都和滞后长度
p 的选择有关。

Granger因果检验Eviews操作的两种方法:
在VAR的估计式中进行
在数据组中进行

例1952-1991年进出口数据


8
Granger 因果检验的EViews操作



方法1:在VAR模型估计中进
行
在VRA模型估计窗口
选择View/Lag Structur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9
Granger 因果检验的EViews操作
在VAR模型估计中进行
 在VRA模型估计窗口
 选择View/Lag Structur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10
Granger 因果检验的EViews操作---例6.1
在VAR模型估计中进行
 选择View/Lag Structur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 输出结果:
11
Granger 因果检验的EViews操作
输出结果对于VAR模型中的每
一个方程,将输出每一个其他
内生变量的滞后项(不包括它
本身的滞后项)联合显著的
 2 (Wald)统计量,在表的最后
一行(ALL)列出了检验所有滞
后内生变量联合显著的  2 统计
量。
12
Granger 因果检验的EViews操作


方法2:在组Group中进行
选择View/Granger
Causality Tests
13
Granger 因果检验的EViews操作
在组Group中进行
 选择View/Granger
Causality Tests
 OK,弹出对话框:最大滞后
阶数?
 填入适当滞后阶数
 OK,输出检验结果
14
Granger 因果检验的EViews操作
在组Group中进行
 选择View/Granger
Causality Tests
 OK,弹出对话框:最大滞后
阶数?
 填入适当滞后阶数
 OK,输出检验结果
15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


2.2. 滞后阶数 p 的确定
滞后阶数p的确定是建立VAR模型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想使滞后阶数足够大以使所构造模型能完
整反映对象的动态特征;
另一方面,滞后阶数越大,需要估计的参数就越多,
模型的自由度就会减少。
16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

2.2. 滞后阶数 p 的确定
通常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既要有足够数目的滞后
项,又要有足够数目的自由度。
事实上,这是VAR模型的一个缺陷,在实际中常常会
发现,将不得不限制滞后项的数目,使它少于反映
模型动态特征性所应有的理想数目。
17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



确定滞后阶数的LR(似然比)检验
LR (Likelihood Ratio) 检验方法,从最大的滞后阶数开始:
原假设:在滞后阶数为j 时,系数矩阵j 的元素均为0。
备择假设:系数矩阵j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显著不为0。
2 (Wald)统计量如下:
LR  (T  m){ln | Σˆ j 1 |  ln | Σˆ j |} ~  2 (k 2 )

其中m是可选择的其中一个方程中的参数个数:m = d + kj,d 是外生变量
的个数,k 是内生变量个数,Σˆ j 和 Σˆ j 1 分别表示滞后阶数为(j–1)和j 的VAR
模型残差协方差矩阵的估计。
18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

确定滞后阶数的LR(似然比)检验
从最大滞后阶数开始,比较LR统计量和5%水平下的临界值,
2
如果LR   0.05 时,表示统计量显著,拒绝原假设。此时表示
增加滞后值能够显著增大极大似然的估计值;
否则接受原假设。再减少一个滞后阶数进行检验,直到拒绝
原假设。
19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
AIC   2l T  2n T

SC   2l T  n ln T T
其中在VAR模型中n = k(d + pk) 是被估计参数的总数,k 是内
生变量个数,T 是样本长度,d 是外生变量的个数,p 是滞后
阶数,l 是由下式确定的
Tk
T
l   1  ln 2π   ln Σˆ
2
2
20
确定滞后阶数p的 EViews操作

在VAR模型估计的窗口中
选择View/Lag
Structure/Lag Length
Criteria
21
确定滞后阶数p的 EViews操作


在VAR模型估计的窗口中
选择View/Lag
Structure/Lag Length
Criteria
例4.1中模型的合适滞后
长度p,默认滞后阶数为
4,输出结果:
22
确定滞后阶数p的 EViews操作


表中用“*”表示从每一
列标准中选的滞后数。
在4~7列中,是在标准
值最小的情况下所选的
滞后数。
如果在VAR模型中没有外
生变量,滞后从1开始,
否则从0开始。
23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



其它检验的 EViews操作:
相关图(Correlogram)
显示VAR模型在指定的滞后阶数的条件下得到的残差
的交叉相关图(样本自相关)。
混合的自相关检验(Portmanteau Autocorrelation
Test)
计算与指定阶数所产生的残差序列相关的多变量
Box-Pierce/Ljung-Box Q统计量。
24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
自相关LM检验(Autocorrelation LM Test)
计算与直到指定阶数所产生的残差序列相关的
多变量LM检验统计量。



正态性检验(Normality Test)
White异方差检验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见CH5)
25
第二节 VAR模型的检验
• View/Residual Test

点VAR模型估计的窗口中
选择View/Residual Test
26
第五节 Johansen协整检验




4.5. Johansen协整检验
Johansen检验又称为JJ(Johansen-Juselius)检验
1988年及1990年,Johansen与Juselius一起提出以
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
这是一种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的较好方法。
27
第五节 Johansen协整检验
• k个时间序列 yt = ( y1t,y2t ,… , ykt ) 协整定义:
k维向量 yt 的分量间被称为 d,b阶协整,记为
yt ~ CI (d,b),如果满足:
(1) yt ~ I (d),要求 yt 的每个分量 yit ~I (d);
(2) 存在非零向量  ,使得  yt ~ I (d  b),0 < b ≤d 。
简称 yt 是协整的,向量  称为协整向量。
28
• 协整向量是惟一的
为讨论方便,考虑二维情形,不妨记 yt = (y1t,y2t) ,
其中 y1t,y2t 都是 I(1) 时间序列。
若存在 c1 使得 y1t  c1y2t  I(0);另有 c2 也使得 y1t  c2 y2t 
I(0),则
( y1t  c1 y 2t )  ( y1t  c2 y 2t )  (c1  c2 ) y 2t ~ I (0)
由于 y2t  I(1),所以只能有c1 = c2 ,可见 y1t,y2t 协整
时,协整向量  = (1, c1 ) 是惟一的。
一般地,设由 yt 的协整向量组成的矩阵为 B,则矩阵 B
的秩为 r = r(B ),那么0  r  k1。
29
JJ检验的基本思想
首先建立一个VAR(p)模型
y t  Φ1y t 1      Φ p y t  p  ε t
其中 y1t,y2t,…,ykt 都是非平稳的I(1)变量;xt 是一个确定的
d 维外生向量,代表趋势项、常数项等确定性项;  t 是k维扰
动向量。将上式经差分变换可得下式
p 1
y t  Πyt 1   Γ i y t i  ε t
i 1
p
其中 Π   Φi  I
i 1
p
Γi   Φ j
j i 1
30
I(1)过程经差分变换变成I(0)过程,上式Δyt和Δyt–j 都
是I(0)变量构成的向量。只要 yt-1 是I(0)的向量,即 y1,t-1,
y2,t-1,…,yk,t-1 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就能保证Δyt是平稳过
程。
变量y1,t-1,y2,t-1, …,yk,t-1 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主要
依赖于矩阵  的秩。
31
设 的秩为r:
①若r=k,显然只有当 y1,t-1,y2,t-1,…,yk,t-1 都是I(0)变量
时,才能保证  yt-1 是I(0)变量构成的向量。这与已知yt 为I(1)
过程相矛盾,所以有r < k。
②若r = 0,意味着  = 0,下式
p 1
y t  Πyt 1   Γ i y t i  ε t
i 1
仅是个差分方程,各项都是I(0)变量,不需讨论y1,t-1,y2,t1,…,yk,t-1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
③当0< r < k 时,存在r 个协整组合,其余k r个关系仍为
I(1)关系。此时 可以分解成两个( k  r )阶矩阵 和 的乘积:
Π  αβ 
其中r( )= r,r (  )= r。
32
p 1
将式 Π  αβ  代入 y t  Πyt 1   Γi y t i  ε t ,得
i 1
p 1
y t  αβy t 1   Γ i y t i  ε t
i 1
上式要求  yt-1 的每一行为一个 I(0) 向量,即每一行都是
I(0) 组合变量,即  的每一行所表示的 y1,t-1,y2,t-1,…,
yk,t-1 的线性组合都是一种协整形式,所以矩阵 决定了y1,t-1,
y2,t-1,…,yk,t-1 之间协整向量的个数与形式。因此,称 为
协整向量矩阵,r 为协整向量的个数。
矩阵  的每一行 i 是出现在第 i 个方程中的 r 个协整
组合的一组权重,故称  为调整参数矩阵,
与前面介绍的误差修正模型的调整系数的含义一样。而
且容易发现  和  并不是惟一的,因为对于任何非奇异 r
 r 矩阵 H ,乘积   和 H (H
1
) 都等于 。
34
JJ协整检验的基本原理:
• 将 yt 的协整检验问题转变成对矩阵  的分析问题;
• 矩阵  的秩等于它的非零特征根的个数,
• 通过对非零特征根个数的检验来检验协整关系和协整向量
的秩。
设矩阵 的特征根为
 1   2  …  k 。
35
5.1 特征根迹检验(trace检验)
• 由r个最大特征根可得到r个协整向量,对于其余kr个非协
整组合来说,r+1,…,k 应该为0,于是
原假设: H r 0: : r 1  0
备选假设: H r1 : r 1  0
r  0,1,, k  1
相应的检验统计量为
k
 r  T  ln( 1  i )
i  r 1
r 称为特征根迹统计量。
36
5.1 特征根迹检验(trace检验)
依次检验这一系列统计量的显著性:
(1)先检验0 :
当  0 不显著时(即  0 值小于某一显著性水平下的Johansen
分布临界值),接受H00 (r = 0),表明有k 个单位根,0个协整向
量(即不存在协整关系)。
当0显著时(即 0 值大于某一显著性水平下的Johansen分
布临界值),拒绝H00 ,则表明至少有一个协整向量。
37
5.1 特征根迹检验(trace检验)
(2)再检验 1 的显著性:
当1不显著时,接受H10,表明只有1个协整向量;
当  1 显著时,拒绝 H10, 接受 H11,表明至少有2个协整向量。
依次进行下去直到接受Hr0,说明存在r个协整向量。这r个
协整向量就是对应于最大的r个特征根的经正规化的特征向量。
38
5.1 特征根迹检验(trace检验)
根据右边假设检验,大于临界值拒绝原假设。继续检验的
过程可归纳为如下的序贯过程:
1 < 临界值,接受H10 ,表明只有1个协整向量;
1 > 临界值,拒绝H10 ,表明至少有2个协整向量;
┇
r < 临界值,接受Hr0,表明只有 r 个协整向量。
39
5.2
最大特征值检验
对于Johansen协整检验,另外一个类似的检验方法是
H r 0: : r 1  0
H r1 : r 1  0
检验统计量是基于最大特征值的,其形式为
 r  T ln( 1  r 1 )
r  0,1,, k  1
其中 r 称为最大特征根统计量,简记为-max统计量。
5.2
最大特征值检验
检验从小往大依次进行:
(1)先检验0 ,
若  0 < 临界值,接受 H00 (r=0),表明最大特征根为0,无
协整向量;
若  0 > 临界值,拒绝H00 ,接受H01,至少有1个协整向量。
41
5.2
最大特征值检验
(2)再检验1 ,
若  1 < 临界值,接受 H10 (r=0),表明最大特征根为0,无
协整向量;
若  1 > 临界值,拒绝 H11 ,接受H11,至少有2个协整向量。
依次进行下去,直到接受Hr0,共有r个协整向量。
42
5.3 协整方程的形式
与单变量时间序列可能出现非零均值、包含确定性趋势或
随机趋势一样,协整方程也可以包含截距和确定性趋势。方
程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Johansen,1995):
(1)VAR模型没有确定趋势,协整方程没有截距:
Πy t 1  αβy t 1
(2)VAR模型没有确定趋势,协整方程有截距项  0:
Πy t 1  α(βy t 1  ρ 0 )
43
(3) VAR模型有确定性线性趋势,但协整方程只有截距:
Πy t 1  α(βy t 1  ρ 0 )  α  γ 0
(9.6.10)
(4) VAR模型和协整方程都有线性趋势,协整方程的线性
趋势表示为  1t :
Πy t 1  α(βy t 1  ρ 0  ρ1t )  α  γ 0
(9.6.11)
(5) VAR模型有二次趋势,协整方程仅有线性趋势:
Πy t 1  α(βy t 1  ρ 0  ρ1t )  α  ( γ 0  γ1t )
(9.6.12)
其中 是k  ( kr )阶矩阵,它被称为  的正交互余矩
阵(orthogonal complement) ,即   0。
44
与   有关的项是协整关系的外部确定项,当确定
项同时出现在协整关系的内部和外部时, 的分解
不是惟一可识别的。Johansen(1995)指出可将属于
误差修正项内的那部分外生项正交地投影于  空间
上,所以  是  的0空间,即  0 。
45
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1) Johansen协整检验的临界值对 k =10 的序列都是有
效的。而且临界值依赖于趋势假设,对于包含其他确定性
回归量的模型可能是不适合。例如,VAR模型中如果包含转
移(变迁)虚拟变量,可能使水平系列 yt 产生一个不连续
的线性趋势。
(2) 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的结论可能产生冲突。
对这样的情况,建议检验估计得到的协整向量,并将选择
建立在协整关系的解释能力上,参考例6.7。
46
协整检验的EViews操作


协整检验仅对已知非平稳的序列有效,所以需要首
先对VAR模型中每一个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EViews软件中协整检验实现的理论基础是Johansen
(1991, 1995a)协整理论。在Cointegration Test
Specification的对话框(下图)中将提供关于检验
的详细信息:
47
协整检验的EViews操作


从VAR对象或Group(组)对象
的工具栏中选择View/
Cointegration Test…
出现对话框
48
1. 协整检验的设定
(1) 确定性趋势的说明
序列也许会有非零均值或确定趋势。类似地,协整方
程也可能会有截距和确定趋势,关于协整的LR检验统计量的
渐近分布不再是通常的 2 分布,它的分布依赖于与确定趋
势有关的假设。因此,为了完成这个检验,需要提供关于基
本数据的趋势假设。
EViews 在 Deterministic Trend assumption of test
对话框中,对6.6.3节讨论的5种可能形式提供了检验。
49
协整检验的EViews操作
如果不 能 确定用 哪 一个趋 势 假设 , 可 以选择 Summary of
all 5 trend assumption(第6个选择)帮助确定趋势假设的
选择。这个选项在5种趋势假设的每一个下面都标明协整关
系的个数,可以看到趋势假设检验结果的敏感性。
50
(2) 外生变量
对话框还允许指定包含于VAR
模型中的附加的外生变量 Xt 。
常数和线性趋势不应被列在该
编辑框中,因为它们在5个
Trend Specification 选 项 中
得到了指定。假如确实包含外
生变量,应当意识到EViews算
出的临界值并没有考虑这些变
量。
51
(3) 滞后区间
应当用一对数字确定协整检验
的滞后区间。需要注意的是:
滞后设定是指在辅助回归中的
一阶差分的滞后项,不是指原
序列。例如,如果在编辑栏中
键入“1
2”,协整检验用yt
对 yt-1,yt-2 和其他指定的外
生变量作回归,此时与原序列
yt 有关的最大的滞后阶数是3。
对于一个滞后阶数为1的协整检
验,在编辑框中应键入“0 0”。
52
2.协整检验结果的解释
(1) 协整关系的数量
输出结果的第一部分给出了
协整关系的数量,并以两种
检验统计量的形式显示:第
一种检验结果是所谓的迹统
计量,列在第一个表格中;
第二种检验结果是最大特征
值统计量,列在第二个表格
中。
53
对于每一个检验结果,第一
列显示了在原假设成立条件
下的协整关系数;第二列是
 矩阵按由大到小排序的特
征值;第三列是迹检验统计
量或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第
四列是在5%显著性水平下
的临界值;最后一列是根据
MacKinnon-Haug-Michelis
(1999) 提出的临界值所得到
的P值。
54
为了确定协整关系的数量,依次进行从 r = 0 到 r = k-1 的
检验,直到被拒绝。这个序贯检验的结果在每一个表的最下方
显示。作为一个例子,例9.7协整检验的输出结果如下,其中检
验假设序列 yt 有确定性线性趋势,但协整方程只有截距(对话
框中第三种情况),并用差分的3阶滞后,在编辑框中键入:
1 3
55
例6.7 协整检验
在例6.4的VAR(3)模型中曾提到在 yt = (y1t ,y2t ,y3t ,
y4t ,y5t)这5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下面给出协整
检验的结果:
56
57
(2) 协整关系
输出的第二部分给出协整关系  和调整参数  的估计。
如果不强加一些任意的正规化条件,协整向量  是不可识别
的。在第一块中报告了基于正规化约束条件  S11  = I(其中
S11在Johansen(1995a)中作出了定义)的  和  的估计结果。
注意:在Unrestricted Cointegrating Coefficients下  的输出结
果:第一行是第一个协整向量,第二行是第二个协整向量,以
此类推。
其余的部分是在每一个可能的协整关系数下(r = 0,1,…,
k-1)正规化后的估计输出结果。一个可选择的正规化方法是:
在系统中,前 r 个变量作为其余 k  r 个变量的函数。近似的
标准误差在可识别参数的圆括号内输出。
58
59
60
如果r =2,仍然选择第三种协整方程的形式,利用
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可得到如下2个协整向量,  矩
阵的估计量:
ˆβ    0.1615  0.0212 0.0687  0.0929 0.0079 
 0.0344  0.3311  0.0196 0.0768  0.0496 


可以计算得到:
z1  0.1615 * y1  0.0212 * y2  0.0687 * y3  0.0929 * y4  0.0079 * y5
z2  0.0344 * y1  0.3311* y2  0.0196 * y3  0.0768 * y4  0.0496 * y5
可以检验 z1,z2 都是平稳的,即z1~I(0),z2~I(0) 。
可以标准化,得到
~
z  y  0.1312 * y  0.4256 * y  0.5751* y  0.0489 * y
1
1
2
3
4
5
61
第六节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



在第三章已经说明只要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
以由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导出误差修正模型。
Engle和Granger将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结合起来,
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而在VAR模型中的每个方程都是一个自回归分布滞后
模型,因此,可以认为VEC模型是含有协整约束的
VAR模型。
VEC模型多应用于具有协整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建
模。
62
如果式(6.6.1)的 yt 所包含的 k 个 I(1) 过程存在协
整关系,则不包含外生变量的式(6.6.5)可写为
p 1
yt  αβ yt 1   Γ i yt i  ε t
i 1
其中每个方程的误差项 i (i =1,2,…,k) 都具有平稳性。
一个协整体系由多种表示形式,用误差修正模型表示是当前
处理这种问题的普遍方法,即:
p 1
y t  αecmt 1   Γ i yt i  ε t
i 1
其中的每一个方程都是一个误差修正模型, ecmt 1   yt
为误差修正项。
63
误差修正模型
p 1
y t  αecm t 1   Γ i y t i  ε t
i 1
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系数矩阵  反映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偏离长期均衡状态
时,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的调整速度。
所有作为解释变量的差分项的系数 i 反映各变量的短期
波动对作为被解释变量的短期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剔除其
中统计不显著的滞后差分项。
考虑一个两变量(y1,y2)的包含误差修正项、但没有滞后
差分项的VEC模型。误差修正项是:
ecmt  y 2t  by1t
则VEC模型为
yt  αecmt 1  εt
其中: =(1, 2) ,写成单方程形式为
y1t  1 ( y 2t 1  by1t 1 )   1t
y 2t   2 ( y 2t 1  by1t 1 )   2t
65
其中,系数  1 ,  2 代表调整速度。在这个简单的模
型中,等式右端惟一的变量是误差修正项。在长期均衡中,
这一项为0。然而,如果 y1,y2 在上一期偏离了长期均衡,
则误差修正项非零,1 和 2 会将其向均衡状态调整。
由于序列 y1 ,y2 的不同特征,模型可以指定成不同
的形式:
① 如果两个内生变量 y1 和 y2 不含趋势项,并且协
整方程有截距  ,则VEC模型有如下形式
y1t  1 ( y 2t 1    by1t 1 )   1t
y 2t   2 ( y 2t 1    by1t 1 )   2t
66
② 假设在序列中有线性趋势,则VEC模型有如下形式
y1t   1  1 ( y 2t 1    by1t 1 )   1t
y 2t   2   2 ( y 2t 1    by1t 1 )   2t
③ 类似地,协整方程中可能有趋势项  t ,其形式为
y1t   1  1 ( y 2t 1    1t  by1t 1 )   1t
y 2t   2   2 ( y 2t 1    1t  by1t 1 )   2t
67
④ 如果序列中存在着隐含的二次趋势项 t,等价于VEC
模型的括号外也存在线性趋势项,其形式为
y1t   1   1t  1 ( y 2t 1    1t  by1t 1 )   1t
y 2t   2   2 t   2 ( y 2t 1    1t  by1t 1 )   2t
上述仅讨论了简单的VEC模型,与VAR类似,我们可以构造
结构VEC模型,同样也可以考虑VEC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关于VAR模型和VEC模型更多的讨论,
可参考Davidson和Mackinnon(1993)及汉密尔顿(1999)的
详细讨论。
68
例9.8
基于具有约束条件的VEC模型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效应
为了进一步了解VEC模型中协整向量的约束,本例选择中
国的实际M1(m1)、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sl,简称实际
消费)、实际固定资产投资(if)、实际工业总产值
(tiv)、实际一年期贷款利率(rr)、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1990年1月为100)6个变量研究货币政策对各类总需求
的影响,其中实际M1、实际消费采用1990年1月为1的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实际工业总产值采用1990年1月为1的工业
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固定资产投资采用1990年1月为1的
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
率。样本区间从1995年1月~2006年12月,并对各指标进行季
节调整,消除不规则要素和季节要素。
69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各指标均是I(1)序列,Johansen协
整检验的两个统计量均表明存在3个协整向量,在此基础上,估
计类似式(6.7.1)的VEC模型:
70
p 1
yt  αβ yt 1   Γ i yt i  ε t
i 1
t=1,2,…,T
其中,
yt  (ln( m1t ) , ln( slt ) , ln( if t ) , ln( tivt ), rrt , ln( cpit ))
为6×2的矩阵,其每一列所表示的各变量的线性组合都是
一种协整形式,因此 称为协整向量矩阵,2为协整向量的
个数。 也是6×2的矩阵,其每一行元素是出现在第i个方
程中的对应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即调整系数,故称为调整参
数矩阵。模型(6.7.17)中差分项的滞后阶数为3,估计结
果如表6.4。
71
VEC模型的EViews操作
1. 如何估计VEC模型
由于VEC模型的表达式仅仅适用于协整序列,所以应先
运行Johansen协整检验,并确定协整关系数。需要提供协整
信息作为VEC对象定义的一部分。
如 果 要建 立 一 个 VEC模型, 在VAR 对象设定框中 , 从VAR
Type 中 选 择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项 。 在 VAR
Specification栏中,除了特殊情况外,应该提供与无约束的
VAR模型相同的信息:
72
① 常数或线性趋势项不应包括在Exogenous Series
的编辑框中。对于VEC模型的常数和趋势说明应定义在
Cointegration栏中。
② 在VEC模型中滞后间隔的说明指一阶差分的滞
后。例如,滞后说明“1 2”将包括VEC模型右侧的变量
的一阶差分项的滞后,即VEC模型是两阶滞后约束的
VAR模型 。为了估计没有一阶差分项的VEC模型,指定
滞后的形式为:“0 0”。
73
③ 对VEC模型常数和趋势的说明在Cointegration栏
(下图)。必须从5个趋势假设说明中选择一个,也必须在
编辑框中填入协整关系的个数,应该是一个小于VEC模型
中内生变量个数的正数。
74
如果想强加约束于协整关系或(和)调整参数,用Restrictions
栏。注意:如果没在VAR Specification栏中单击 Impose
Restrictions项,这一栏将是灰色的。
75
一旦填完这个对话框,单击OK即可估计VEC
模型。VEC模型的估计分两步完成:在第一步,从
Johansen所用的协整检验估计协整关系;第二步,
用所估计的协整关系构造误差修正项,并估计包括
误差修正项作为回归量的一阶差分形式的VAR模型。
76
77
VEC模型估计的输出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显示了
第一步从Johansen过程所得到的结果。如果不强加约束,
EViews将会用系统默认的能可以识别所有的协整关系的
正规化方法。系统默认的正规化表述为:将VEC模型中
前 r 个变量作为剩余 k r 个变量的函数,其中 r 表示协整
关系数,k 是VEC模型中内生变量的个数。
第二部分输出是在第一步之后以误差修正项作为回
归量的一阶差分的VAR模型。误差修正项以CointEq1,
CointEq2,…… 表 示 形 式 输 出 。 输 出 形 式 与 无 约 束 的
VAR输出形式相同。
78
79
在VEC模型输出结果的底部,有系统的两个对数似然值。
第一个值标有Log Likelihood (d.f. adjusted),其计算用自由
度修正的残差协方差矩阵,这是无约束的VAR模型的对数似
然值。标有Log Likelihood的值是以没有修正自由度的残差
协方差矩阵计算的。这个值与协整检验所输出的值是可比较
的。
80
2. VEC系数的获得
对于VEC模型,系数的估计保存在三个不同的二维数
组中:A,B和C。A包含调整参数矩阵 ;B包含协整矩阵;
C包含短期参数矩阵 (一阶差方项滞后的系数)。
(1) A的第一个指标是VEC的方程序号,第二个指标是
协整方程的序号。例如,A(2,1) 表示:VEC的第二个方程
中的第一个协整方程的调整系数。
(2) B的第一个指标是协整方程序号,第二个指标是协
整方程的变量序号。例如, B(2,1) 表示:第二个协整方程
中第一个变量的系数。注意:这个索引与  的转置相对应。
81
(3) C的第一个指标是VEC的方程序号,第二个指标是
VEC中一阶差分回归量的变量序号。例如,C(2,1) 表示:
VEC第二个方程中第一个一阶差分回归量的系数。
在VEC模型的名字后面加一个点号和系数元素,就可
以获得这些系数,如:
var01.a(2,1)
var01.b(2,1)
var01.c(2,1)
要察看A , B和C的每一个元素和被估计系数的对应关
系,从VAR的工具栏中选择 View/Representations 即可。
82
表9.4 协整向量矩阵 的估计结果
变量名称
协整向量(1)
协整向量(2)
ln(slt)
1
0
ln(if t)
0
1
ln(m1 t-1)
-0.16
(-1.67)
0
-0.51
-0.98
(-8.41)
(-33.99)
0.03
0.03
(2.70)
( 7.87)
-0.18
-0.22
(-0.69)
(-0.95)
-0.63
2.05
ln(tivt)
rr t-4
ln(cpi t-3)
常数项
经检验,由表9.4中的协整向量分别得到的2个线性组
合序列都是平稳的,即都是I(0)的。
83
表6.4中取值为1或0的变量系数是本例施加的约束,如
协整方程1表示实际消费方程,假设实际消费与实际M1、实
际利率、物价和实际工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
约束其他变量系数为0,即
ln( slt )  0.16 ln( m1t 1 )  0.51ln( tivt )  0.03rrt 4  0.18 ln( cpit 3 )  0.63  ecm1t
(6.7.16)
其中ecm1t表示回归方程的残差项,也即误差修正模型中的误
差修正项,式(6.7.16)实际消费方程中的系数表示:在其
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M1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消费
平均将增加0.16个百分点;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
际工业总产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实际消费平均提高0.51个
百分点;实际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实际消费平均降低
0.03个百分点,但存在4个月的滞后效应;同时,前3期物价
每提高1个百分点,当期实际消费平均提高0.18个百分点,
但是统计不显著。
84
协整方程2表示实际投资方程,假设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与
实际利率、物价和实际工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而约束其他变量系数为0,即
ln( if t )  0.98 ln( tivt )  0.03rrt 4  0.22 ln( cpit 3 )  2.05  ecm2t
(6.7.17)
其中ecm2t也表示回归方程的残差项,方程中的系数分别表示: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业总产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
实际投资平均提高0.98,显然工业增长对实际投资的拉动作
用要大于对实际消费的拉动作用;实际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实际投资平均降低0.03个百分点,同样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同时,前3期物价每提高1个百分点,当期实际投资平均提高
0.22个百分点,但也是统计不显著的。
85
式(6.7.16)和式(6.7.17)分别给出了实际消费和实际
投资的长期均衡方程,在此基础上讨论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
可以建立下面的VEC模型:
p 1
yt  αecmt 1   Γ i yt i  ε t
i 1
(6.7.18)
其中的每一个方程都是一个误差修正模型。ecmtt-1 =  yt-1是
误差修正项向量,反映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本例中
ecmt 1  (ecm1t 1 , ecm2t 1 )
由于篇幅限制,本例不再列出矩阵α和Гi (i=1,2,3)的估计结果。
此时,可以根据模型实现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并分析
变量之间的短期影响关系(Гi)。
86
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发现调整系数矩阵中部分参数不
显著,为了使模型更合理,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对VEC模型
的调整系数矩阵进行约束:第一种,像约束协整向量一
样,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对调整系数矩阵进行约束;第二
种,将VEC模型转变为联立方程模型,然后删除不显著的
变量,将模型由“一般”转变为“简单”(联立方程模型
的求解可参考第12章)。在联立方程设定过程中甚至可以
在各模型中加入其他变量差分项的当期值,形式更自由,
篇幅限制,本例仅给出在联立方程中调整后的实际消费和
实际投资的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
87
① 实际消费的误差修正模型:
 ln( sl t )  0.0008  0.012ecm1t 1  1.94 ln( sl t 1 )  1.64 ln( sl t  2 )
(2.83) (3.78)
(29.27)
(  14.97)
 0.63 ln( sl t 3 )  0.05 ln( m1t )  0.05 ln( m1t 1 )
(9.65)
(1.64)
 0.003rrt 1  0.03 ln( tivt 1 )
(2.59)
R 2  0.954
(1.60)
(2.31)
D.W .  1.50
(6.7.19)
88
② 实际投资的误差修正模型:
 ln( if t )  0.001  0.014ecm2t 1  2.28 ln( if t 1 )  2.01 ln( if t  2 )
(2.95)( 4.16)
(38.79)
(  19.46)
 0.70 ln( if t 3 )  0.05 ln( m1t  2 )  0.002rrt 1
(12.36)
(2.51)
 0.38 ln( cpit  4 )  0.17 ln( cpit 5 )
(2.94)
(1.44)
R 2  0.986
D.W .  1.62
(6.7.20)
从式(6.7.19)和式(6.7.20)的结果可以看出,采用联
立方程系统对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估计,可以根据需要对所
包含的变量形式进行修正,相当于对调整系数和短期影响变量
做了约束。
89
第六节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



Ruey S.Tsay指出:协整概念是很有趣的。尽管我对
协整检验的实际价值感到怀疑,然而协整的思想与
金融研究是高度相关的。
考虑Finnish Nokia公司的股票,它在Helsinki股市
上的价格必须与纽约证券交易所中他的美国信托收
据的价格联动,否则对投资者就存在套利机会。
如果股价有单位根,则两个价格序列一定是协整
的。
实际上,在调整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之后,就存在
这样的协整。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