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風格與文化研究-國際.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視覺風格與文化研究-國際.ppt

視覺風格與文化研究
國際主義
王桂沰
99/下
群體視覺風格vs.個別創意
發展背景與影響因素:
•
•
•
•
•
政治背景
經濟背景
人文思潮
藝術運動
媒體環境
風格是什麼?
• 形式的識認性
• 作者獨特的編碼形式
(構成、手法、意識形態)
style
• 設計師解決問題的過程
國際主義
設計風格的特質
形式特質:
編碼特質:
• 簡單無裝飾
• 機能性思考(精確傳播)
• 幾何數理美學
• 跨文化性(全球化)
• 中心化的視覺焦點
• 理性思維(歐洲中心)
過程特質:系統方法
1959
1975
1992
International
Typography
• 源於:現代主義的理想與國際經濟市場
的開發
• 盛行:1950s~1970s
國際主義
• 影響:及於2010
國際主義的
政治背景
•
•
•
•
•
•
•
•
•
II世界大戰、韓戰結束,東西陣營成形
日本由美軍託管,重建
越戰、美國古巴危機,東西冷戰底定
文化大革命,1966
以阿六日戰爭,1967
切.格瓦拉的古巴革命與散播,1960s
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遇刺,1968
美國水門事件總統下台,1974
尼加拉瓜革命
國際主義的
經濟背景
• 二次戰後初期,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
家的經濟發展都較快。 推動西方經濟
發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在生產力領
域發生的科學技術革命,以及戰後國
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 戰後因美國金援、日本大企業未亡、
冷戰,十年時間(1945年-1955),是日
本經濟的改組和恢復階段。1956年-
1973年,日本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期,
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國際主義環境的
人文思潮
• 存在主義
• 結構主義(1960s-80)
• 歐洲中心主義
存在主義在廿世紀中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
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海
德格、尼采、沙特和作家卡謬是代表人物。
其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沙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 。
意即,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靈魂。道德
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
德標準或宗教信仰,卻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
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因為一個人
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
尼采為最,他在其著作《快樂的科學》和《反基督:對基督教的
詛咒》中提出「上帝已死」的反基督立場,相信自我的選擇是存
在主義學家最重要的中心。
人本主義興起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
由馬斯洛創立,以羅哲斯為代表,被稱為除行為學派和精神分
析以外,心理學上的「第三勢力」。
人本主義和其他學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別強調人的正面本質和價
值,而並非集中研究人的問題行為,並強調人的成長和發展,
稱為自我實現。
在整個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間,沙特所推行的存在主
義佔據着主導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在六
十年代,結構主義開始衝擊法國並顯示出優勢。結構
主義最初在法國流行,繼而在全球範圍內傳播開來。
構主義反對人性自由和選擇的觀點,而是集中關注人
類行為是由各種各樣的結構組織所決定的研究。
在建築體上的應用:中性空間單元結合系統性動線規
畫,形成空間組織關係。每個單元皆有模組的觀念,
經由一連串的空間組合,產生機能。
其後,巴特等人又從結構主義發展出後結構主義,而
德希達則進一步提出解構策略,徹底挑戰、否定結構
觀點。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he
former worldwide dominance of
European culture has waned
drastically (Decolonisation). The
change has been most drastic in the
USA, triggered by the 1950s to 1960s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perpetuated
by the political correctness of the
1970s to 1980s. Today, Eurocentrism
remains a topic in the US "culture
wars", notably when juxtaposed to
Afrocentrism, but its prominence is
limited compared to topics of religion
or social issues.
國際主義環境的
藝術運動
• 抽象表現主義
• 普普藝術1950s開始
抽象藝術,一般是指二十世紀某些既沒有具像及
象徵功能,又不是純粹形式表現的繪畫及雕塑作
品。抽象主義並非由某一個人於某一時間所發明
,它直接或間接繼承立體派及週遭各種藝術運動
而形成,主要分成兩大主流:
一.以康丁斯基為代表感性表現的抽象派
二.以蒙德里安幾何構成的理性抽象派
抽象主義的藝術觀認為藝術作品由形態與色
彩兩個單純因素所構成,透過有效的組織與綜合
而形成「自律性」表現,不必藉助任何文學性、象
徵性、意義性,即可重現任何屬於現實世界的對
象。
抽象主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風靡全球,
尤其抽象表現主義在美國興起之後,世界藝術之
都的地位也從巴黎轉移到紐約。
從美國 (紐約派)主導的抽象表現主義,著重自然
感覺,以非寫實、非形像創作,約流行於1940s-1950s。
抽象表現主義在『形式』上建
立了一種鮮明的風格,具有兩
個重要的特點:一、『形象』在
作品中變成很不重要。色彩與
造形成為最重要的語言。二、
創作的『行 動』或『情緒』在作品
中留下很清楚的痕跡。抽象表
現主義的這兩種特色清楚地表
達了一個他們的創作觀念:純
粹的色彩與造形是他們最重要
的表達語言,『行動』 本身也是
一種藝術表現。
Mark Rothko作為抽象表
現主義繪畫創始人,創作
目標是走出繪畫,全身心
地投入靈魂深處,成熟期
的繪畫作品中,常見兩三
個色彩明亮、邊緣柔和、
微微發光的矩形色塊,它
們毫無重量感地排列在一
起。
漢斯霍夫曼《門》
1960年
國際主義的
媒體環境
• 第一台量產電腦UNIVAC,1951
• 蘇聯發射全球第一顆衛星,1957
• 電視在1960s崛起
Sunset Boulevard,
Billy Wilder, Movie
Poster 1950s
PETTY GIRL
POSTER,1950
1969 Movie
Poster: Gli
1961年..巨斧..
Jim Fitzpatrick:
Ireland, 1968
Ning Hao:
China, 1954
Huynh Van
Thuan: Vietnam,
雜誌1950
Spiderman, 1967
1973-1974
Disneyland, 19551966
Disneyland, 19551966
現代主義的流放
• 當時中歐與東歐的現代主義者,許多瑞士與荷蘭的許多新風
格的理論家與從業者,都在德國形成一股聚集力。直到1933
年納粹勢利的崛起,戲劇性地影響到他們的職業生涯。納粹
信奉民族主義與仇外情結,對這些現代主義者展開清算, 迫
使知識分子逃離這個區域。
• 包含包浩斯也是納粹主義的受害者。在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文得洛剛剛到任二年,校務蒸蒸日上之際,德國納
粹黨佔領德紹,並以莫須有的罪名立即採取關閉包浩斯的行
動。包浩斯遷校後還是繼續遭受迫害,1933年正式結束。
•
•
•
•
格羅佩斯前往英國,1937年前往美國擔任哈佛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文得洛1937年付美任教於伊利諾工業技術學院。
克利前往瑞士,康丁斯前往巴黎。
納吉在芝加哥創立「新包浩斯」,後來更名為芝加哥設計學院。
the Swiss School 瑞士學派
• 不同於多數歐洲國家,瑞士憑藉著二次大戰中立立場,因
此能夠在藝術與設計上維持活躍的現代主義文化。一
些設計師,如Max Huber,在米蘭求學,後來在Boggeri
Studio工作,大戰前幾年回到蘇黎世。大戰過後,瑞士設
計師像Armin Hoffmann及Emil Ruder以其簡約設計、
系 統化理論獲得國際一致讚賞。
• 瑞士國際(版面)風格起源於1940年中葉,至1950年代即
成為當時視覺設計主流。核心特色為講求科學方法與
材 料的應用,追求價廉物美並大量生產的行銷策略,配合
著 民主制度及以美國為主導的生活價值散播世界各地,
贏得不少開發中國家中產階級民眾的迴響和認同。風
格呈現出圖文編排上的細緻品味、嚴謹且井然有序的
視覺效果、簡潔單純而明快的處理方式。
• <The Swiss School>-至今仍是井然有序的、重視回應的設
計的代名詞。 (一些作者喜歡稱為國際主義風格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 瑞士現代主義者在
美國創立同盟,且更在1955於德國烏姆創辦烏姆造型學院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此外,一些瑞士學院風格關
鍵主要人物尋求國際觀眾支持他們的理念。在1958~1965
年代,Richard P. Lohse、Josef Muller-Brockmann、Hans
Neubreg及Carlo V. Vivarelli四位設計師編著新平面設計
<Neue Grafik>。在 1940末期到1950間,這份刊物變成非正
式設計運動的宣傳工具。
Swiss system的規則
• 1959 Emil Ruder(1914-1970)在巴塞爾<Basle>的學校任
教應用藝術<Applied Atrs>,認同瑞士系統特有的基本
規範。下列原則被稱為好設計的基本原則:
• 文章上,字母的排列應該要更容易閱讀, 首先應是易讀性
大於視覺上的衝擊;
• 留白上,頁面上白色的空間如同印刷圖案一樣都是設計
要素;
• 編排上應該讓網格結構確定其一致性。簡單的表格類
型應清楚且客觀;
• 插圖,最好是攝影圖片,在整齊且幾何的設計之內應做多
樣而且差異化的表現。
• 建立清晰度與秩序是一位設計師的職責。(因此應將產
品或服務的名稱以最大的字體、或客觀的影像表現出
來)
(swiss design以客觀的影像來拒絕商業化流行(社會責任論),以good
design來影響客戶,試圖構建一個美好的社會)
國際主義的一些
代表人物
• 瑞士:Emil Ruder, Josef MullerBrockmann, Max Bill, Armin Hofmann
• 德國:Otl Aicher, Gunter Rambow
style
• 美國:Massimo Vignelli, Paul Rand
• 日本:龜倉雄策
Josef Muller-Brockmann
• 瑞士學派<Swiss School>的設計師們也往往更關
心解決方法勝於內容。1947年,Max Bill提出「精
確思考方向的基礎上是有可能發展出藝術」。
• 1950後期,瑞士學派主張以系統性的設計與方法
與研究解決問題的思維接軌。
Armin Hofmann
• 「好」廣告可清楚傳達出商品非借助空談或輕挑,而且傳達
精確的訊息、而非奉承。易讀性與使用「 紀實的 」照片是
一種對抗俗氣的商業價值之入侵的一種方法: 「我們來到...
這類是否影響廣告的問題是知識份子的心聲。如果一個平
面設計師 沒有清晰的視力與高敏感在這上留心,它可能會
犯下大錯。雖然設計師如同一名雇員,沒有權力來決定最後
的形式成果。」瑞士設計師們看見自己如同游說者般,可
以引導客戶走向好的設計。
Massimo Vignelli
(born 1931 in Milan, Italy)
Massimo Vignelli
Otl Aicher
1922-1991
• Paul Rand出生於1914年,於1996年11月26日去世,享年82
歲。他的設計生涯持續了60年、跨越三個時代、和無
數個設計史的重要時期。
1. 1934年他進入設計業,美國正從經濟大危機(1929-1933)中復甦。
2. 二次大戰後,美國經濟繁榮,雜誌、廣告需求非常大,增加了設計師許
多工作機會。Paul Rand 於1941年加入廣告公司,為許多廣告、書
籍、雜誌封面等設計。他參考歐洲現代設計,並嘗試創新,逐漸形成
美國獨具的設計風格。
3. 1946年他32歲,出版了"Thoughts on Design"一書,被視為美國現代
主義設計的聖經。
4. 1950年美國國際貿易增加,Paul Rand重視資訊及傳達,編排上也以
無襯線字體及grid理性構成為主,都符合美國當時企業國際化需求
。
“Art is primarily a question of
form, not of content.”
Paul Rand
“Form and content are one.”
Paul Rand
Paul Rnad的設計觀點
• 設計是一種關係,設計就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將這
些複雜的因素以和諧、能夠達到最佳傳達目的的
方法組合在一起。 他認為一個象徵符號的要想長
期存在,必須得到大眾廣泛認同。在基本形式上具
有長久存在的特點,而具有這樣特點的往往都是非
常簡單、基本形態。 設計在某個企業文化裡也許
是很好的,但在另一個企業文化裡可能是很糟的。
設計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端看對象與目的而定
。
yusaku kamekura
荷蘭海報
1917
荷蘭海報
1924
荷蘭海報
1959
荷蘭海
報
1965
1966
荷蘭海報
1972
德國海報
Anton Stankowski 1959
Anton Stankowski 1959
德國海報
Anton Stankowski 1972
Anton Stankowski 1964
德國設計
Gunter Rambow 1968.
德國海報
Gunter Rambow 1980
Gunter Rambow 1997
古巴海報
伊朗海報
伊朗海報
伊朗海報
智利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