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頭村社區探訪.pptx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板頭村社區探訪.pptx

板
交趾剪黏藝術村
-板頭村
社區營造與文化生態
老師:陳永進
班級:工設三A
組長:9713019黃怡榕
組員:9713028王馨儀
9713029劉瑋凡
1
板
相信有一天火車ㄟ轉來
2
所
在
地理位置
地址: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42-3號
交通方式:
•自行開車:中山高速公路下嘉義交流道往新港、北港方向 ,
看見高 鐵高架橋後右轉,直走 800公尺即可到達
園區/由高速公路斗南大林嘉義交流道走縣
157.159.164交流道,皆可從新港入北港方向進
入社區。
•大眾交通:可搭乘嘉義客運或嘉義縣公車往北港派出所下車,
步行約10分鐘。
台灣
嘉義縣
新港鄉
板頭村
3
交
通
交通運輸
•板頭社區主要有鄉道嘉74貫穿,外接線道159,以公路為主
,社區內無重大工業工廠,因此往返車輛以自用小客車為多
數。
•社區內附有觀光型交通工具:1.山寨小火車
2.海盜船
3.渡船-笨港一號
4
交
通
交通產業-笨港一號
•由來:板頭村遷村後附近無船可搭乘,許德耕先生想重現以前竹筏
渡河的情況,又可載客人遊北港溪觀光,於是在朋友鼓勵下
保留了文化而坐船供 人搭乘,笨港一號便產生。
•許德耕父親從前也製作竹筏,以包粽子的竹子為原料,用以載居
民去北港做買賣,也可搭乘便橋通至北港,酌量收取過路費。
•笨港一號搭乘路線:渡船頭→北港大橋→復興鐵橋(可下船行走)
→渡船頭。
•來回約一小時,可乘坐約三十人,提供救生衣
5
板
社區概要
•台糖「黃金鐵道」的糖仔糕味:大川詩道
•文建會戶外考古園區:「一府二笨三艋舺」
•舊河道:版頭阿兄書法、雕刻、繪畫舊河道文化會館負責人
•板陶窯文化協會:版頭交趾剪粘藝術村推手
•頂菜園發展協會投入農村創意運動守護鄉土資產
•長天宮:為原笨港縣承署的所在地
•剪黏壁畫:一家一特色
•板頭車站:民國元年建站設立37年設立車站
•歷史建築:復興鐵橋興建於明治44年為現存五分仔小火車鐵
橋最長的一座
•北港堤防壁畫:工藝、人文與藝術意象,呈現春花、夏葉、
秋果及東枝的美感
•笨港一號:可觀賞朝天宮、復興鐵橋、古笨港遺址
•客人的家:陳建勳,自己動手DIY製造了路上山寨火車,大膽
挑戰農村轉型
6
歷
身世(社區歷史概況)
•笨港十七世紀荷人均稱Ponkan,閩咢移民稱呼為笨港。
•地名由來:以前的一種小船名為“三坂頭”,以此為地名發源
•板頭厝內以前的兩大家族姓氏為:楊、施
•古笨港老街總長約310米,長天宮前道路原為彎曲型,後來日本統治時
改正拉直,才成為現今的道路。
•雍正年間,縣丞署搬至笨港,雍正九年當地人口約4000多戶;乾隆年
發生林爽文事件被叛變,從彰化攻打至笨港,在此做一中新,被福康安
打敗後被燒火滅村,故現今板頭厝每一姓氏的人口數較少,原因為滅村
後由外來移民進來發展緣故。
•乾隆四十六年因水災發生瘟疫而沒落。水災後笨港分為北港和南港,南
港又名為笨南港,是現今板頭村的舊名。
•民國48年八七水災時曾經全村淹沒,重建後開始有了自來水,民國57
年土地重劃,古笨的地名改變,「寮」在以前代表一「間」,「厝」代
表一個部落,民國62年擁有耕耘機,且在83年台灣省社區重劃時,申請
為「台灣第一社區」,獲得示範社區第一名。
7
歷
堤防外古井歷史
古井位於堤防外,當時古井四周皆為房舍,古井內的泉水
是附近居民的民生用水,相傳此古井當初選定的地點是由觀音媽
選定,當時蘇天家族以手扶轎綁於屋頂等候神明歷時約一個月方
得到指示,因此居民輪流以人力方式挖掘,一邊挖掘一邊蓋磚塊
,挖到某一個深度事就有自來水湧出,故此古井為當時居民生活
上相當重要的水源。
8
歷
清代諸羅縣之笨港縣丞署舊址
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工程單位在板頭村中一條道路的兩側挖掘排水
溝時,挖出了不少陶瓷器破片,以及大量殘磚斷瓦,遺址年代根據出土
銅錢與陶瓷器上的年號款,定為清代乾隆到嘉慶年間。
第一階段發掘,從民國八十八年一月十四日開始,出土現象是一大
堆碎瓦片,其中包含一些破磚塊,及零星的陶瓷器碎片。第二階段發掘,
自八十八年二月二十四日起,發現了一些磚結構,為房基的殘餘,伴隨
出土的遺物也非常多,以磚、瓦、陶、瓷為大宗。 瓷器以來自福建省德
化等縣的民窯器之青花瓷最多,釉上彩瓷次之、白瓷,青瓷最少;含括
碗、盤、碟、茶杯、酒杯、羹匙等器型。小部分瓷器的製作較精緻,有
年號或仿年號款,推測是景德鎮的產品。陶器的品類較多,差異也大,
包括製作頗精緻的宜興紅泥茶壺、上醬色釉的小型陶器、質粗含砂的甕、
缸等,其他不上釉的陶類製品。銅器有銅錢與銅簪,雜項如黑白圍棋子、
骨煙斗…。
9
歷
復興鐵道
興建於 西元1909 年的北港溪台糖鐵橋,提供北港與新港兩地
客貨運交通運輸 70 多年後走進歷史 。 在民國五、六十年時,每年
農曆的元月至三月的進香期,由於嘉北線經過新港奉天宮與北港朝
天宮,每班都載滿朝拜媽祖的香客,每日約有五、六千人之多,也
使得這鐵路贏得了「 進香鐵路 」的封號。到民國71年8月17日,因
客運不符成本而停駛,而結束72年的通車而走入歷史。
北港糖廠擬於 民國89 年 5 月 將此鐵橋予以報廢、拆除,後經
嘉義縣府和地方力保,並於 90 年 7 月提計畫爭取文建會補助規劃修
復再利用, 11 月 28 日正式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河床與鐵橋結構
幾經調查研究,安全性都沒問題,除了損壞嚴重的 4 根橋墩需加深
20 幾米、71-73號橋墩增加蛇籠穩固措施,大致上將進行橋面枕木
更新或維修、護欄設施,及在新港、北港兩端開發部分橋段 做為景
觀步道、並設置觀景台,以限量管制及專人導覽管理方式,讓遊客
上橋攬勝以發思古幽情,整體上將以維護鐵道原貌及安全性為重點。
10
板 社區資源
11
板
社區特色訴求
社區順口溜
農村文物要保護 水師版畫拾二路
交趾剪黏來起步 板頭牛車行至路
笨港竹排來撐渡 客人火車走大路
庄頭和諧會進步
社區之歌
若是火車會轉來時 帶來旅客洽生機
大家感受是啥物
台灣故鄉人情味
12
文
宗教-長天宮
•1716年,諸羅縣笨港公館於笨港街建立,1734年,因位於北港溪邊
的公館,地勢危險,於是遷移至板頭厝,相傳長天宮原為笨港縣丞
署的所在。
•1959年八七水災,長天宮後方的堤防破裂,北港溪水直沖廟宇、屋
舍,神像大多流失,僅正殿上的媽祖仍安然坐在那裏,因此倍受村
人敬仰。正殿門楣上,懸掛著書有清末曇花一現的「祺祥」年號
「長天宮」橫匾。
地址:新港鄉板頭村9號
13
文
藝文產業-交趾陶
低溫彩釉軟陶
民間稱為「交趾」、「交趾仔」、「交趾尪仔」。早期大量運用在廟
宇的梁柱、水車堵、壁堵等, 以忠孝節義的民間故事或神話傳說 為捏塑
的腳本,製作祈福、吉祥之意涵的圖案。近年由於積極推廣,交趾陶逐
漸成為民間的收藏藝品。
交趾陶製作的變遷
泉州派老師傅們所稱的「淋煬」。「煬」指的是釉藥。相傳於十七世
紀時,貿易商人將原產於中國嶺南的鮮豔陶瓷器皿運送到日本,當時日
本的茶道正盛行,這些鮮豔的陶瓷器皿立即獲得茶道人士的喜愛。由於
中國嶺南一帶在古時被名「交趾」,因而將此處所燒製的陶瓷稱為「交
趾陶」。交趾陶此名稱因為日本使用於萬國博覽會而漸被流傳,在今日
也成為大部分民眾對此藝術品的認知名詞 。
釉藥的演進
燒製陶偶所使用的釉藥,可分為生釉和熟釉兩種。生釉在進窯前顏色並
沒有很大的差別,大多為灰色與磚紅色;而熟釉因為是使用煅燒過後的
釉藥,色澤比較穩定,因而上色時候的顏色與進窯後的顏色差異不大。
14
剪粘初期發展
早期剪粘所用的碗片來源有三種,分別為:中國、日本與鶯歌。
初期是使用日本的各色各樣咖啡杯做為剪粘材料。當時台灣也從日
本運進各色碗片,如白色、青色等。其碗片的使用除了加工外,也可
即興創作。 所謂的仿古碗片,即是模仿以往的碗片形式來修復古蹟,
古蹟的修復需要透過陶瓷碗片的剪裁來施作。由於仿古碗片耐久度高,
其厚薄度也一致,相當利於剪裁,其豐富的色澤可以讓技師們有多重
選擇。
90年代至今
由於台灣廟宇數量已達飽和,加上剪粘師傅人數眾多,因而產生
多人搶一職之競爭市場。 另外,也因為世人的想法改變,將專業作
廟師傅視為一般工人。使得剪粘師傅的創作市場更加縮小。因而導致
有的剪粘師傅轉行或以兼職方式來謀生,有的則是走向精緻藝術發展
的交趾陶創作。
剪粘工作不僅繁複,薪資也低、危險性也高,以至於許多年輕後代
不敢輕易嘗試, 使得這項技藝逐漸失傳。但卻也因為剪粘業的失傳,
而帶動了交趾陶的市場。例如:部分的剪粘師傅因而投入交趾陶捏塑
與研究釉藥的行列。 今日的剪粘不僅從建築跳脫至附著於牆體,還
可讓大眾親自動手創作,讓大家更貼近剪粘藝術。
15
新港板頭剪粘業發展
日治初期,台灣剪粘業開始發展。例如:台南、彰化永靖等地,而新
港也是台灣早期剪粘業發源地之ㄧ。
新港除了生產剪粘主要素材--煵煬,也從中改進釉藥、題材與工廠流程。
在設計、施作、生產以及包裝運送,也已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率的系統。懂
得創新的新港,不僅成為煵煬材料生產的主要地區,也提供當地民眾許多
就業的機會。
另外關於新港剪粘業人才眾多,除了師傅懂得把握時機,在工程中展
現實力,取得更多工作機會;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為師傅隨時都在調整自己
的步伐,督促自己創作新作品,提高自身的技藝。 同行競爭是難免,但也
因為有競爭,而間接激發師傅們更多創作的理念。但也有一些施作匠團因
為師承同一體系,而產生合作關係。
傳統的手工技藝,其價值不僅要讓眾人知道,還要讓大家一起來維護
與珍惜。近年來,有些師傅積極走向群眾,常以演講或是參與博物館展演
的方式,讓剪粘與交趾陶之技藝在民間廣為流傳。也進一步開放讓民眾親
自體驗,從中習得此傳統技藝之美。
16
藝文產業-板陶窯
板陶窯成立於2005年,創辦人陳忠正、謝秋緞夫婦秉持對傳統
工藝的熱忱,有鑑於廟宇剪黏交趾陶人才的逐漸流失,及因時代轉變
而令學藝者漸漸產生斷層,為了延續這門傳統工藝,成立了板陶窯,
園區裡設有展覽館、體驗工坊、cafe屋,及東方古典園林造景,結合
附近嘉南平原的田野風光,打造交趾剪黏的工藝殿堂。 藝昌陶藝廠」
主要提供廟宇剪黏裝飾材料、手工交趾陶訂製以及馬賽克磚,約佔台
灣廟宇剪黏裝置市場70%,為全省廟宇剪黏材料集大成之地,台灣頭
走至台灣尾,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一定能發現藝昌陶藝廠出品
之廟藝品
17
人
人文-陳忠正
• 1955年生於嘉義縣新港鄉
• 1971年初中畢業後,追隨林再興先生習藝,從事剪粘、跤趾剪、
廟宇工作
• 1988年成立藝昌陶藝廠,生產廟宇陶瓷、跤趾陶人物作品
• 1989~1999年製作各廟宇跤趾陶人物壁堵
• 1997年台灣省區運會工商邀請展
• 2000年桃城觀光週聯展
• 2000年台灣絕技、國父紀念館跤趾陶名家聯展
• 2000年第2屆桃城跤趾陶藝術展
• 2000年國際兒童藝術節跤趾陶展
• 2001年國立灣工藝研究所手工藝品評鑑優選
• 2001年台灣廟藝交趾情嘉義文化局交趾陶館個展
• 2001年榮獲全國首屆葉王獎第三名
• 2001年榮獲嘉義縣文化局舉辦文化之美陶塑類優選、水墨畫成
人組優選
18
• 2002年受邀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民俗采風台灣陶塑人物展
• 2002年春季文藝季藝術創作書畫聯展於高雄縣岡山鎮奉天宮
舉行聯展
• 2002年第三屆交趾陶節受邀製作嘉義市文化局交趾陶館大型
天官賜福壁堵典藏
• 2003年羊年洋洋得意特展於嘉義市文化局交趾陶館展出
• 2003年桃城風華交趾陶藝術創作特於新竹市政府文化局竹軒
畫廊展出及現場示範
19
人
人口統計
• 社區居民祖先多為福建漳州、泉州等地遷徙來台,故均以漢人
為主
•人口數為746人,戶數241戶,男生409人,女生337人
•社區人口以老年人居多,青壯年多在外就業,社區人口老化
•地方人口居住分佈以聚落型為主
村里
鄰數
戶數
男
女
合計
板頭村
13
241
409
337
746
(資料來源:嘉義縣新港鄉戶政事務所98年11月止)
•99年的人口調查,村內只剩739人,大多都是65歲以上老人跟小
孩子
20
產
動物
•白鷺鷥
•梅花鹿-史前時代新港曾是原住民與洪雅平埔族活動的場所,
四處可見梅花鹿奔馳。
「每一個社區都有一個身世,已消逝的並非不存在。」
21
產
農作物
• 西瓜(早期)
•稻米(現今最大量產物)
• 馬鈴薯
22
食
地方小吃-板頭阿兄
23
藝
水哥版畫
24
地
地質:
嘉義地區的地質構造以海岸平原沖積層及東部斷層山地之中新世
為主,新港板頭村地質主要為沖積層,沖積層造成了主要河流的
氾濫平原和現代台地,其由黏土、粉砂、砂和礫石所組成。
土壤:
位於北港溪和卜子溪的沖積扇平原,沿著溪畔土壤多為沙質土,
早期沙質地多種植以甘蔗花生旱作為主,嘉南大圳修建後才有水
稻的栽種。
25
地
沖蝕地區:
板頭村沖蝕地區於堤防外北港溪旁,因每次豪大雨皆會使北港
西改變河道,使靠近堤防岸須嚴防河水沖蝕和洪氾等。
地下水層:
板頭村的地下層含有豐富的地下水層,且全村皆為地下水管制
區,當地每戶水稻皆設有地下水管抽水灌溉。
水資源分佈:
主要水系分為北港溪及嘉南大圳北幹線東石之線,其中嘉南大
圳為主當地農業生產灌溉為主。
環境敏感地:
板頭村之環境敏感地位於堤防外北港溪旁,因北港溪一直隨洪
水改道,尤其是98年八八水災使溪流與河堤更加靠近,因此北
港溪到堤防皆劃設為北港溪河灘地環境敏感地區。
26
地
風向、風速:
主要吹季風、冬天吹東北季風,夏季吹東南季風。計畫範圍
因位於北港溪河口,冬季受河口空曠地形影響呈現乾冷且風
勢強勁如刀割。
降雨:
當地降雨量介於1500公厘~2500公厘內,年平均降雨量約
2000公厘,雨季多集中於5月至9月,占全年的80%,雨量充
沛但豪雨容易造成水患。
溫度:
位於嘉義縣北方,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地域,氣溫與濕度
均高,冬季乾旱,夏季高溫多雨,全年平均氣溫23度C。
颱風:
容易因颱風天暴雨或豪雨,社區排水不及易造成板頭村與灣仔
內部分道路積水。
27
景
兒童記趣
童年的記憶
小時候的捉迷藏
奔跑的午後
玩耍的時光…
舊時光勾起了許多的回憶…
28
景
指標設計
以早期動物梅花鹿與白鷺鷥為基本造型,將形體應用至指標上
29
景
藝術介入空間-花窗間設計
採用當地特色花卉:野百合、九瓊花、桔梗花、苦楝花、
山芙蓉為主題,將在地特色以交趾陶剪黏方式呈現。
30
景
藝術介入空間-椅子設計
社區居民參與拼貼而成
31
景
藝術介入空間-牛隻設計
摸牛角穩當當、摸牛頭好彩頭、摸牛耳活百二、
摸牛嘴大富貴、摸牛尾賺傢伙、摸牛南賺億萬。
32
景
薪火相傳
板陶窯理事長陳忠正先生帶領板頭社區社工一起將瑕疵的交趾陶作品
裝入3米高的鐵籠裡,化腐朽為神奇!廢物利用的將不良作品重新組合
並將其作品命名為“薪火相傳“,象徵百年工藝如火焰般,生生不息,
有薪傳的含意。
陳理事長並在火焰旁寫下詩詞:
『 乾坤柱裡藏玄機,環保節能展絕技,
交趾剪黏百年藝,工藝薪傳永不息。』
33
參
與
社區產業組織
1. 板頭社區發展協會:
成立於83年10月,社區內有環保志工、婦女會、老人長壽俱樂
部,對於推行各項社區文化建設、環境綠美化等均由社區發展
會自主性發起並推動各項活動。
2. 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
由陳忠正藝師擔任協會理事長,推廣交趾及剪黏工藝技術,希
望透過社區居民參與及各種活動的推廣,將傳統工藝尋找出路
,使交趾陶成為新港的象徵,更使板頭社區成為剪黏藝術村。
3.古笨港陶華園:
國內第一座以交趾陶為主題的文化園區,位於新港鄉南港村北
港溪畔古笨港遺址上。
34
4.新生遊覽公司(客人的厝):
一點一滴結合社區大眾智慧,由陳建勛親手打造圓了社區的夢
-“相信火車有一天會回來”,山寨小火車出現了,然而火車
不是走在鐵路上而是走在馬路上。
5. 頂菜園發展協會:
97年加入古苯港聯合社區營造,亦於五分車鐵道沿線,以農村
、農業轉型投入農村創意運動,守護鄉土資產、故鄉情境之美
,還原存真和樸實鄉土味。
6. 舊河道會館:
外觀線條俐落、色調古香、屋外池塘造景,館內文物為歷史與
文化的見證,提供版畫的體驗操作,動手拓印製作成水墨圖畫
,使社區藝術多元化。
35
參
與
社區協會人力組織表
職稱
現任職務
姓名
理事長
藝昌交趾陶
負責人
謝秋緞
組長公
關活動
板陶窯發展
協會理事長
培根專員
李素媛
陳忠正
舊河道負責人、
培根專員
黃水水
板頭村村長
杜徐灑
長天宮主委
施堂興
頂菜園發展
協會理事長
陳明惠
寶天宮主委
吳文祥
新生遊覽公司
陳建勳
組長
社區總幹事
培根專員
蘇士力
鄉公所財務課長
陳永彬
組長規
劃執行
社區副總幹
事培根專員
蘇國彰
老人會長壽俱樂
部副會長
徐彩蓮
培根專員
蔡金昌
婦女會社區代表
何寶美
培根專員
陳詠深
社區幹部
張淑美
笨港一號負責人
許澤耕
培根專員
杜招治
社區幹部
謝敏政
36
財務
出納
機動組
委員
議
題
社區關心的公共議題
隔代教養一個老人與小孩居多的小村,很多的時候都是在
等待中渡過,等待兒子回家探望老父,等待爸爸回家帶回新玩
具,在社會經濟快速變化下,離鄉的青年想返鄉卻找不到回家
的路徑,只好將小孩送回故鄉讓老父老母養,也形成農村內隔
代教養的問題。
社區人口外移,年輕人口外流,希望透過農村再生計劃
改善村內的硬、軟體,然後促進青年返鄉,解決獨居老人、
人口老化的問題,希望藉由此項計劃來增加工作機會,營造好
的環境,使在外工作的鄉民返鄉回來,青壯年也能夠在地方就
業,然後把福利做好一點,針對照顧老人(社區廚房),期望能
提供65歲以上的老人3餐,讓他們好好享受退休生活,過得更
舒適 。
37
實
踐
起源-角落花園
「板頭窯」交趾陶廠老闆陳忠正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板頭村人
,他每天都會經過鐵道旁的路,看到這條充滿回憶的五分仔鐵
路如今是荒煙蔓草,心中甚覺不捨。2004年底,村長杜徐灑及
前村幹事許文石,想在鐵道旁做一個「角落花園」,正好陳忠
正經過遇見。由於陳忠正對這條鐵路本就有濃濃的感情,當場
允諾將角落花園構想擴大為「車站公園」,自己出錢出力,結合社區志工,完成了
板頭車站公園的闢建。
有了車站公園並不十分圓滿,因為原來的板頭車站已廢棄,這是美中不足的遺
憾,因此從97年度參與水土保持局的培根計畫開始,即發動社區志工,結合社區居
民的力量,挽起衣袖,收集舊廢料,將板頭車站依原樣重建。而這壯舉也開啟了板
頭社區再生的念頭。思想化為行動,村民有志一同要將板頭村徹底改造,同時也在
社區加入在地特色-「板頭窯」的剪黏與交趾陶,讓農村充滿濃厚的人文與藝術氣
息-板頭村是一個以產業帶動社區改造的實例。
依原貌重建的板頭厝車站全國農村再生培根成果發表會當天,板頭村全員出動
,將板頭村的特色搬上舞臺,包括:社區小火車、高大的阿樹兄與阿樹嫂以及交趾
陶等傳統工藝的擺攤,這樣的拚勁與成果讓板頭社區在此成果發表會中,榮獲全國
12個績優社區金種子獎之一。
38
實
踐
復興鐵道新風貌
這座復興鐵橋軌距為67.2公分 ,只有國際運行軌距的一半,
故俗稱為五分仔鐵道,為日治時期遍佈嘉南平原殖民專賣糖產業
的重要史証,橋樑全長878.63公尺 ,為現存五分仔小火車鐵橋最
長的一座。過去是雲、嘉兩縣居民往來的重要孔道,笨港合和民
俗發展協會理事黃水水指出,復興鐵橋曾經創下3項紀錄,分別為:
「最長的5分車跨溪鐵道」、「軌道彎度最大」,以及「最賺錢的
黃金路線」
39
實
踐
社區美化
為了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以及培養居民的參與感,以每
戶人家為主軸,社區居民設計自己家的圍牆,糖果工廠外的糖
果牛、富饒樂趣陶板製作的可愛人物、矮牆上的小女生小男生,
每個故事象徵著每戶人家的記憶。
40
實
踐
藝術介入空間-苦楝樹大壁畫
行政院文建會指導,嘉義縣板陶窯文化協會承辦的「藝術介入空
間計畫-古笨港越堤壁畫」,結合剪黏與交趾陶藝術的創作,串起傳
統工藝之美及鄉村的自然風光。新港離海有段距離,但因地形平坦,
夏季驕陽如火,冬季冷風刺骨,一般植物不易生長,唯有臺灣原生種
的苦楝樹耐熱抗寒,它春天綻放淡紫色小花,夏天滿樹綠葉,入秋後
樹葉轉黃,冬日則枯枝嶙峋。當地耆老認為苦楝樹具有堅忍不拔的臺
灣精神;苦楝的豐富意象激起陳忠正靈感,與社區居民開會討論後,
決定以一棵巨大苦楝呈現春花、夏葉、秋果、冬枝的四季意象,並請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中心的聶志高教授指導,結果該設計自一百多件計
畫案中脫穎而出,獲得三百萬元經費。隨後在五名在地藝師、多名社
區民眾的協助下正式動工。最後,藝師在立體枝葉間加入栩栩如生的
昆蟲、飛鳥,為苦楝再添生命力,讓藝術如呼吸般自由吐納於自然之
中。 苦楝完工後,社區居民黃水水題詩「春風苦楝淡紫香,夏引蝶
蟬入花叢,秋意粒粒可憐子,冬詠滿樹黃若金。」
41
42
實
踐
藝術介入空間-世外陶源交趾陶越堤大壁畫
文建會補助嘉義縣新港鄉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6名工藝師費時
1年,在板頭村復興鐵橋北港溪堤岸,塑造長近50公尺、寬4公尺、
上千朵山芙蓉交趾陶組成的世外「陶」源壁畫,見證傳統工藝與空間
結合新美學。
「三醉芙蓉」交趾陶壁畫上完工後,吸引各地遊客觀賞,驚艷讚
賞,作品是文建會主辦「藝術介入空間計畫」,每期徵選競爭激烈,
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繼完成第一期「原鄉四季苦楝」壁畫,再蟬聯第
二期,全省僅9個單位入選。
協會理事長陳忠正結合雲科大設計創新技術研發中心,發想創意
以台灣原生植物山芙蓉做主題,工藝師陳遠智、林茂得、王盟勳、陳
榮冠、蕭吉利、謝錦旭等6人創作,費時1年,燒製交趾陶,再安裝
堤岸構圖壁畫,過程繁複困難。
「板頭堤防旁綻放美麗山芙蓉!」陳忠正說,山芙蓉一年當中最
美季節在冬天,不怕寒冷,綻放美麗花朵,有如「台灣人打不倒個性
」。
43
願
景
相信有一天火車ㄟ轉來
形塑新港交趾鄉、剪粘村意象,意圖為台灣第一座剪粘藝術村。
〈一〉透過傳統工藝的推動讓社區環境景觀改善注入美感教育。
〈二〉試圖讓傳統工藝有新的風貌,形成社區產業帶動青年返鄉。
〈三〉將傳統工藝導入公共空間,讓傳統與現代結合。
〈四〉使社區老人與小孩有新的期盼,有新的話題在社區巷弄間談論。
〈五〉讓做夢人由一人,擴大成一群讓「板頭剪粘藝術村」夢想成真。
44
板
社區成果
45
計
畫
年度
計畫名稱
96年度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社區風
貌再造計畫
97年度
嘉義縣新港鄉清淨家園計畫板頭農村意象營造及綠美化
工程 。
97年度
農村再生培根計畫,獲得水
保局中二區第一名
98年度
「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贊助計
劃社區環境友善步道─牆強
滾!一起來說愛吧!
98年度
文建會藝術介入空間計畫-嘉
義縣新港鄉古笨港越堤及周
邊環境-景觀空間改善計畫
98年度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執行
優良單位
98年度
榮獲全國12個績優社區金種
子獎
46
得
獎
• 95年台灣工藝之家
板陶窯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忠正先生榮獲國力台灣工藝研究所
頒發之「95年度台灣工藝之家」殊榮,亦在96年4月7日舉行揭牌
儀式,陳忠正先生表示將來也會秉持著對傳統廟宇裝飾工藝的努
力及熱誠,來感謝各位的支持與肯定。
•98年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優良單位評鑑-優選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優良單位評鑑榮獲優選殊榮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