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_11122810444684.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temp_11122810444684.ppt

北京现存明清时期的牌楼有65
座,其中有琉璃砖牌楼6座、木
牌楼42座、石牌楼17座。现存
街道上的牌楼仅有6座,即国子
监街上的4座牌楼、朝阳门外神
路街东岳庙前的琉璃砖牌楼、
颐和园东宫门前的牌楼。
北京繁华的正阳门大街(也称前门大街)上,
曾经矗立着一座北京城最高大、最雄伟的木质结
构牌楼正阳门牌楼,俗称“五牌楼”。五牌楼的
名字缘于它五间、六柱、五楼的建筑样式。五牌
楼始建于明代,但因其木制,在明万历,清乾隆
、道光、同治年间,先后多次遭遇大火,最大一
次火灾是1900年庚子之变中,义和团火烧专卖洋
药的“老德记”时,大火蔓延到正阳门下的五牌
楼。后来几经翻修,于1955年拆除。2007年在原
址修复
(一)年久失修,自然损失 由于长年风雨剥蚀,有关部门无力或因
故不能及时维修,以致最后不得不拆除。这类牌楼损失颇多,如
大高玄殿之中坊,北海公园西北角之普庆门内二坊等。
(二)主建筑废圯,牌楼不存 这类牌楼大部分是属于庙宇的牌
楼。庙宇废圯了,作为它的陪体建筑—牌楼,当然也就失去了意
义。如崇元观前的“三界圣境”坊,南顶碧霞元君祠的“广生长
善”坊,薛家湾的“关帝圣境”坊,显佑宫坊等。
(三)人为破坏 人为破坏最严重的,莫过于晚清时期,咸丰十
年(1860)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两次列强的入侵。当时北海五龙亭
的“性海”、“福田”,颐和园的须弥灵境坊及香山静宜园中诸坊,皆
破坏殆尽。
(四)有碍交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横在
马路中央的牌楼成了妨碍交通的障碍,故被拆除。如东四、西四
、东单、西单,前门五牌楼,大高玄殿左右坊,几乎同时拆去。
(五)失去存在意义
此类牌楼虽然为数不多,但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如“克
林德纪念坊”,在德国成为战败国后,此坊不可再存;袁氏
的“蹈和”“履中”坊,本是为其“登基”所竖的标志,自
然不可再存。
(六)听信谬论 这类牌楼虽然不多,但很可惜。如隆福寺
前的“第一丛林”坊,是明景帝时建筑,后来听信了山西巡
抚都御史朱鉴所言,恐伤风水,将牌楼拆去。新中国成立后
将“长安街”二座牌楼迁建于陶然亭公园,本是好事,但是
误听“四人帮”谬论而拆除。
(七)兵焚火灾 此类牌楼的经历不尽相同,有的灾后复建
,如东单、前门等牌楼;有的灾后无存,如东交民巷口的“
敷文”、“振武”等。
幸存条件
(一)地理环境优越,这类牌楼大部为宫苑之中的
建筑。后来宫苑辟为公园或旅游胜地,牌楼得以特殊
保护和维修。如北海、颐和园内诸坊。
(二)主体建筑重要,凡主体建筑重要之处,其附
属建筑幸得留存。如成贤街上的四坊,由于国子监和
孔庙的存在而保留,雍和宫前三坊亦然。
(三)迁建得法, 顺应形势的迁建,自然意义重大
,如"克林德坊",今为"保卫和平"坊;大高玄殿前左
右二坊,今为中央党校坊,均属此类。这些迁建得法
之牌楼,得以流传,可算是保护古迹的典范措施。
(四)原料结实 :这类牌楼局限于石坊和琉璃坊。如颐
和园内五方阁石坊;北海公园小西天琉璃坊等。这些
牌楼虽然也经历了兵焚火灾,但都幸存。
(五)旅游胜地,受到重视 北京郊区的风景旅游胜
地,如潭柘寺、八大处等处的牌楼,一修再修,得以
流传。
(六)人为保护, 许多横亘在交通路线上的牌楼,
均被拆除。但十三陵大宫门前的石坊,本为神路牌坊
,并未拆除。发展交通时,将马路修在牌楼一侧,东辆
绕行,保护了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