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情 节.ppt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一节 情 节.ppt

电影剧本情节结构
第一节
结构节点
第二节
结构图谱
第三节
结构解构
1
剧本的戏剧性结构
开端
中段
结尾
第一幕
×
第二幕 ×
第三幕
建置
对抗
结局
l一3O
3 O一 9 O
9 0—1 2 0
情节点 I
情节点1 I
第2 5一 2 7 页
第85—90页
A…………………………………………Z
2
•1
3
• 第一幕
10
20
情节点
3
第二幕:45、60、75、
临界点
情
节
点
•
故
事
真
正
的
开
始
45
60
75
5
4
紧
要
关
头
紧
要
关
头
情
节
点
4
第三幕:结局
5
第一幕:建置
• 第一幕建置了故事,它建立了故事讲的是谁和是
什么,并且确定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需
求。
• 通过描述人物和环境,完成对故事的基本介绍:
• 1.介绍树立主要人物,
• 2.建置戏剧性前提(故事讲的是什么)
• 3.说明戏剧性情景(是什么东西使得你的人物要
进行这样的行动?)
• 4.你的人物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
第二幕
• 第二幕是戏剧动作的另一个单元,篇幅60
也,它被安放在一个被称为之对抗的戏剧
性情景中,主人公要遭遇和征服一个又一
个障碍,最后要实现和达到自己的戏剧性
需求。
7
第三幕
• 第三幕是戏剧性动作的一个单元,它的篇
幅大约有30页长,它从第二幕的情节点11
的结尾开始直接到剧本的结束,被安放在
一个成为结局的戏剧性情景之内。故事必
须要自行解决而——解决和答案。
8
剧本的戏剧性结构
开端
中段
结尾
第一幕
×
第二幕 ×
第三幕
建置
对抗
结局
l一3O
3 O一 9 O
9 0—1 2 0
情节点 I
情节点1 I
第2 5一 2 7 页
第85—90页
A…………………………………………Z
9
第一幕:建置
• 第一幕建置了故事,它建立了故事讲的是谁和是
什么,并且确定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需
求。
• 通过描述人物和环境,完成对故事的基本介绍:
• 1.介绍树立主要人物,
• 2.建置戏剧性前提(故事讲的是什么)
• 3.说明戏剧性情景(是什么东西使得你的人物要
进行这样的行动?)
• 4.你的人物生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0
•1
3
• 第一幕
10
20
情节点
11
第1页:时间、地点、氛围、节奏
1.我们正获得信息吗?
2.我们正逐渐熟悉剧本中人物?
3.猪脚对待他周边环境的态度如何?
4.电影希望我们接受的是那种态度?
5.如果是喜剧片,那么就该有个笑话来界定
整部影片幽默的特点,它有吗?
时间、地点、基调
12
第3页:提出中心问题
明确电影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能在剧本的第3页对话里找到一句话概括出
一个中心问题,之后所有的场景都建立在
这个中心问题之上。
13
第10页:提出挑战
:告诉观众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什么而且要给出给多
的信息,让观众了解主人公想干什么。
1、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2.这个故事是关于谁的?
3.他或她想要什么?
4.是什么阻碍了他获得自己想要的事物?
5、我喜欢他吗?
6.我介意他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吗?
7.我是否对接下来的情节感到惊讶?
14
第20页:重点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
• 10——20页:我们希望在第10页挑战的基
础上再提供点新信息。
• 1.主角在追求什么?
• 2、是什么妨碍他得到他想要的。
• 第一幕的情节点(转折点):
• 要 有一个事件发生将主人公送到第二幕,
这个事件是什么?主人公被迫做出何种反
应?
15
《唐人街》的开端
• 1、主人公:吉蒂斯
• “尽管天气炎热,吉蒂斯那身白亚麻服装使人感到还是凉
爽舒适。”他是个好注意细节的男人,你看他“拿出手帕,
抹去滴在写字台上的汗珠”。当他走上市政大厅的台阶时,
他“衣冠楚楚”。
• 这些视觉的细节处理传达了这个人物的特点,反映了他的
个性。
• 请注意,作者根本没有描绘吉蒂斯的外表:他高不高,瘦
不瘦,矮不矮,胖不胖以及其它什么,全都没有描写。他
好像是个好人,“我不会抠你的最后一分钱的!”“你把
我当成什么人啦!”但他却又“从那一排较为贵昂的威士
忌酒中迅速地挑了一瓶较为廉价的酒”,倒了一杯给寇莱
喝。他是个粗俗的人,但有一定的魅力并且老于世故。
• 他是这样一种人──身穿绣有押花字样的衬衫,有丝手帕,
皮鞋光亮,至少每星期理一次发。
16
戏剧情境
• 在第四页,汤纳在情境说明中从视觉上揭
示了戏剧情境:门上的花玻璃上写着
“J·J · 吉蒂斯暨合伙人──私人调查业务”。
吉蒂斯是个私人侦探,考查有关离婚的事,
或者象警察洛挈说的那样:“专干检查别
人的脏床单”的事。
17
戏剧前提
• 在第五页(影片开始的第五分钟)戏剧前
提就确定了。
• 戏剧前提──“我相信我丈夫有另外一个女
人,”确定了剧本的方向。而方向,请记
住:就是一条发展线。
18
基本观点
• 有一些罪犯受到惩罚,因为它们可以被惩
罚。如果你杀了人,抢劫或强奸,你就会
被辅,送进监狱。但是对整个社会犯的罪,
你就没法加以惩罚,反过头来,还要褒奖
他们。你知道,那些人,他们的名字还作
街道的命名,并且铭刻在市政大厅的光荣
榜上。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基本的观点。
19
人物需求
• 吉蒂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如果费伊·邓纳维是
真正的墨尔雷太太,那么那位雇用他的女人又是
谁,并且为什么要雇用他?更重要的是,又是谁
雇用了她前来雇用吉蒂斯呢?一定有个人,他不
知道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儿来摆
布他。并且居然有人敢摆布杰克·吉蒂斯!他要去
弄清楚,是谁该对这件事负责,并且为什么要负
责。这正是杰克·吉蒂斯的戏剧性的需求,这在整
个故事中驱使着他,直到最后他解开了谜底。
20
在第十页上,
• 电影剧本的戏剧性问题再一次被提出:
“是你偷了溪谷的水,毁了草场,饿坏了
我们的牲口,”这位闯进市政会议厅的农
夫问道:“谁使了钱让你这么干的,我想
知道这个!”
• 这也是吉蒂斯想要知道的。
21
正是这个问题推进故事发展到最后的结局。而它是
从一开始的前十页就完全建置起来了,并且以直
线方向运动直至结尾。
通过介绍主要人物,阐明戏剧前提、创造戏剧情
境的手法,这一电影剧本极其精确和技艺高超地发
展到了结局。
克劳斯告诉吉蒂斯说;“要么你把水弄到洛杉矶,
要么你把洛杉矶弄到水那里!”
这就是这整个故事的基础。这就是这个故事伟大
之处。
22
第二幕:45、60、75、
临界点
情
节
点
•
故
事
真
正
的
开
始
45
60
75
5
4
紧
要
关
头
紧
要
关
头
情
节
点
23
第二幕
• 第二幕是戏剧动作的另一个单元,篇幅60
也,它被安放在一个被称为之对抗的戏剧
性情景中,主人公要遭遇和征服一个又一
个障碍,最后要实现和达到自己的戏剧性
需求。
24
情节点:一个偶然事变、片断或事件
• 它钩住动作并且把它转向另外一个方向,
就可以分别把第一幕发展到第二幕,以及
由第二幕发展到第三幕。这两个情节点会
推动并限定故事线向前发展。
25
第二幕的前半部分
• 1.动作主题是什么?
• 2.从人物的戏剧性需求入手来进入故事线。
• 你的人物在电影剧本中的行动过程之中希
望赢取、获得或者达到什么目标?
• 2.在第二幕之中驱动人物不断努力的东西是
什么?
26
第45页的隐喻:“象征点”
• 第45页的场景——它往往是一个带有象征
寓意的小场景,这个场景为我们提供了一
个通往结果的线索。
• 观众看到人物开始成长了,知道从此开始
观众要到哪里。
27
第60页的临界点
• 第60页,主人公更加坚定自己的追求,不
惜对抗所有阻碍并接近他的目标后。这一
个场景是在60页,而过了60页,应该有一
个比较轻松的时刻,它对推动动作用处不
大,但是它给了观众一个得以在故事情节
中喘息的机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
展现主人公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从此之后,
主人公遇到的阻碍开始逐步升级。
28
第75页:“关头要点”新发展
• 他似乎失去了一切,甚至有一个场景里,主人公
都准备放弃了,然后有一个事件发生改变了一
切——一个事件给他了一个机会,让他发现了他
自己不曾发现的目标,而哪才是他真正正常需要
的,之前他一直追求着其他东西。
• 让主角从这一路的经历中学到点什么,改变点什
么。他改变了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展示他的
成长?是不是又有新的难题出现在主角的面前?
29
第三幕:结局
30
第三幕
• 第三幕是戏剧性动作的一个单元,它的篇
幅大约有30页长,它从第二幕的情节点11
的结尾开始直接到剧本的结束,被安放在
一个成为结局的戏剧性情景之内。故事必
须要自行解决而——解决和答案。
31
第二节
结构图谱
结
构
图
谱
结 事 节 场 序
构 件 拍 景 列
故
幕事
32
结 构 图 谱
节拍构建成场景
场景构建成序列
序列构建成幕
幕构建成故事
以达到最后的高潮
节拍—场景—序列—幕—高潮
33
第二节 结构图谱
一、结构——
• 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
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
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
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
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34
二、事件
• (一)事件的特征: “事件”意味着变化。
• 如果你窗外的街道是干的,但是你小睡片刻之后
却发现它湿了,你便可以假设一个事件发生了,
这个事件叫下雨。世界从干的变成了湿的。然而,
仅仅从天气的变化中,你不可能构建出一部影
片——尽管有人曾经尝试过。
• 故事事件是有意味的,而不是琐碎的。要使变化
具有意味,从一开始它就必须发生在一个人物身
上。如果你看见某人在倾盆大雨中淋成了落汤鸡,
这就比一条湿漉漉的街道多少更富于意味。
35
(二)事件的选择
但是,选择出的事件不能随意或漫
不经心地罗列;它们必须有机地组
合起来,故事的“组合”有如音乐
的构思。
什么该取?什么该舍?
什么该在前?什么该置后?
36
(三)事件的设计
• 1、事件的呈现:
• 事件或者是人为的,或者能够影响到人,
这样便勾画出了人物;
• 事件必须发生在场景之中,于是便生出影
像、动作和对白;
• 事件必须从冲突中吸取能量,于是便激发
出人物和观众的情感:
37
2、事件设计的双重策略
• 要回答这些问题,你必须明确你的目的。组合这
些事件是为了什么?
• 一个目的也许是为了表达你的情感,但是,如果
这种表达不足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就变成了自我
陶醉。
• 第二个目的也许是为了表达你的思想,但是如果
观众跟不上你的想法,这种表达则会有孤芳自赏
之嫌。所以,事件的设计需要一种双重策略。
•
38
3、事件的内质:价值(故事)
• 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有意味的
变化,这种变化是用某种价值来表达和经
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 。要让变化具有
意味,你必须表达它,而且观众必须对此
作出反应,而这一切可以用一种价值来衡
量。
• 故事价值是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这些特
征可以从此一时到彼一时,由正面转化为
负面,或由负面转化为正面。
39
故事价值
• 例如,生/死(正面/负面)便是一个故事价值,
• 即如爱/恨、自由/奴役、真理慌言、勇敢/懦弱、
忠诚背叛、智慧/愚昧、力量/软弱、兴奋/厌
倦,等等。人类经验中的价值都随时可能走向反
面,这种二元特征便是故事价值。
• 它们可以是道德的,善/恶;可以是伦理的,是/
非;或仅仅负荷着纯粹的价值。希望/绝望既不
是道德的,也不是伦理的,但是我们能够确切地
知道,在这种经验的两极中,我们究竟处于哪一
端。
40
三、场
(一)界定:
景
场景是指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
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
(二)数量:
就一部典型的电影而言,作者将要选择四
十到六十个故事事件,按照通常的说法,
叫作场景。小说家也许需要六十个以上。
戏剧作家则很少达到四十个。
• 这段动作根据至少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的可
感知的重要性的价值改变了人物生活中负
荷着价值的情景。
41
3、理想的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
• 你必须认真审视你所描写的每一个场
景,并自问:
• 在我的人物此时此刻的生活中,被押
上台面的风险价值是什么?
• 爱情?真理?什么?
• 这一价值在这一场景中的性质如何?
• 正面?负面?或二者兼而有之?记一下
笔记。
42
• 然后,转向场景的结尾处,问自己,
这一价值现在在哪儿?正面?负面?还
是兼而有之?再记一下笔记,然后进
行比较。
• 如果你在场景结尾处写下的答案与开
始处相同,
• 那么你还要自问另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的剧本中为什么要采用这一个场景?
43
例子:
• 克里斯和安迪恩爱地生活在一起。一天早晨他们
醒来之后,却开始吵架了。他们的口角愈演愈烈,
一直持续到他们在厨房匆匆忙忙做早餐时。后来,
他们来到车库,爬进车内,准备同乘一辆汽车去
上班,这时他们的争吵则变得更加恶毒。最后车
行到公路上,其言语交锋便演变成拳脚相加。安
迪歪歪扭扭地把车停在了路边,跳下车,结束了
他们的关系。这一系列动作和地点创造了一个场
景:它将这两口子从正面(恩爱地在一起)转化为
负面(愤恨地分手)。
44
• 地点的四个转换——卧室到厨房到车库到公路—
—都是镜头设置,并不是真正的场景。尽管它们
加剧了行为的强度,使关键时刻真实可信,但它
们并没有改变押上台面的风险价值。当他们的争
吵延续了整个早上时,这对夫妻仍然在一起,而
且可能还在相爱。但是,当动作达到了其转折
点——重重撞上的车门以及安迪的宣告:“我们
完了!”——对这一对相爱的人来说,生活被颠倒
了过来,活动转化为动作,而且整个图景变成了
一个完整的场景,一个故事事件。
45
检验场景的方法:
• 一般而言,要检验一系列活动是否构
成一个真正的场景,方法如下:
• 它是否能够被写成“一个整体”,一
个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
46
四、节拍
• 在场景里面的便是最小的结构
成分:节拍。
• 节拍是动作/反应中的一种
行为交流。这些变化的行为通
过一个又一个的节拍构筑了场
景的转化。
47
“爱人分手”场景
• 当闹钟响过之后,克里斯调侃安迪,他作出亲切
的反应。当他们穿衣时,调侃变成了讽刺,他们
开始互相侮辱。现在来到了厨房,克里斯威胁安
迪道:“宝贝,如果我离开你的话,那你就惨
了……”但是,安迪对她的威胁如此回应:“我倒
是喜欢那种悲惨生活。”在车库里,克里斯害怕
从此失去安迪,求安迪不要走,但是他报以嘲笑
并对她的请求大肆挖苦。最后,在飞速行驶的汽
车内,克里斯对安迪大打出手。安迪还手,慌乱
中猛踩刹车。安迪流着鼻血,跳下车来,将车门
撞上,大叫道:“我们完了”,愤然离开了惊惶
失措的克里斯。
48
• 这个场景围绕着六个节拍展开,六个具有
明显区别的行为,六个动作/反应的明显
变化:先是互相调侃,接着是互相谩骂,
然后是威胁和公然反抗,接下来则是恳求
和嘲讽,到最后变成暴力相加,导向最后
的节拍和转折点,安迪结束关系的决定和
动作以及克里斯目瞪口呆的惊恐。
49
序列
• 节拍构建场景。场景则构建故事设计中下一个更
大的动态单位:序列。每一个真正的场景都会改
变人物生活中负荷价值的情境,但是从事件到事
件,其改变的程度会有很大的区别。场景导致较
小而又意义重大的变化。然而,一个序列中的结
束场景则必须传达更为强劲而且具有决定意义的
变化。
•
序列是指一系列场景——一般为二到五个,其
中每一个场景的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到最后达
到顶峰。
50
凯瑞特.哈丁法则
• 当一切看起来妙不可言时,恰恰不是
这回事。
• ——凯瑞特.哈丁 创意执行官
• 例子:《星星》18集45分43秒
• 南山挂锁场景
51
南山挂锁序列:
•
有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每个场景所蕴含的的价值都会变化,由开场戏的正(求合)
到负面(分离)的变化
刚开始是乘兴而去到后来是被半路抛下
开始:1.出发(设置悬念:打后备)
• 发展:2.南山挂锁()
•
3.吃饭(别人浪漫的高潮)
高潮:4.独自回家
• 结局:5.发现与突转(发现:日记引起了情节的突转:求
合到求离,同时也设置悬念是否能够安全离开,是否能够
回来)
处处有戏,是这部电视剧的最大优点
52
背景设置:
•
一个在中西部事业有成的年轻女商人被人才招
聘公司发现,要到纽约一家公司面谈一个重要职
位。如果她赢得这一职位,她的事业将有一个重
大飞跃。她非常希望得到这份工作,但尚未成功
(负面)。她是六个最后竞争者之一。公司领导意
识到,这一职位具有至关重要的公关意味,所以
他们希望在作出最后决定之前看到所有的申请者
在一个非正式场合的具体作为。他们邀请所有六
个候选人参加曼哈顿东区的一个聚会。
53
场景一:西区一家饭店。
• 我们的主人公正在饭店准备参加晚上的聚会。此
处押上台面的风险价值是自信/自疑。要想成功
地应付这一晚会,她需要运用所有的自信,但是
她心中充满疑虑(负面)。她忧心忡忡地在房中踱
步,告诉自己来到东部确是一个愚蠢的举动,这
些纽约人会把她活活吃掉。她从箱子里拽出衣物,
试试这件,试试那件,但每身衣服都比前一身更
难看。而且她的头发乱成一团,根本无法梳理。
当她面对一大堆衣物和乱蓬蓬的头发一筹莫展时,
她决定收拾东西一走了之,省得到时候当众丢人
现眼。
54
• 突然,电话铃响起。是她的母亲,打电话
来祝她好运,并唠唠叨叨讲起了她是如何
地孤独,如何害怕从此被女儿抛弃。芭芭
拉挂上电话,意识到曼哈顿的那些食人鱼
根本比不上家里的大白鲨。她需要这份工
作。然后,她神奇地搭配好她以前从未试
过的衣服和饰品,就连她自己都惊叹不已。
她的头发也魔术般地梳理整齐。她走到镜
子前,容光焕发,打扮得体,浑身充满自
信(正面)。
55
场景二:饭店大门口。
• 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因为芭芭拉来自特尔霍特,
她不知道在她登记房间时应该给守门人五块钱小
费,所以他不愿冒着风雨到外面去给一个吝啬鬼
叫出租车。再说,在纽约下大雨的时候,根本就
叫不到出租车。所以,她仔细研究她的游览地图,
琢磨该怎么办。她意识到,如果她从西八十街走
到中央公园西街,然后沿着中央公园西街一直往
南到五十九街,再穿过中央公园南街到公园大道,
然后往北到东八十街,那她决不可能按时到达晚
会地点。所以,她决定做一件人们警告她绝对不
要做的事情——晚上穿越中央公园。这个场景被
赋予了一个新的价值:生/死。
56
• 她用一张报纸盖住头发,冲进了雨夜之
中.将生死置之度外(负面)。一抹闪电划破
夜空之际,那些无论晴雨都在那儿等候胆
敢在黑夜穿越公园的傻瓜的黑帮流氓赫然
出现在她的面前,将她包围起来。但是,
她的空手道课并没有白上:她拳打脚踢,
杀出黑帮的重围,打破了他们的下巴,让
他们满地找牙,最后她跌跌撞撞地冲出公
园,全身而退(正面)。
57
场景三:带镜子的前厅—公园大道
公寓楼
• :此刻押上台面的风险价值转换为社交成
功/社交失败。她活着走出了公园。但是,
当她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时,发现自己变成
了一只落汤鸡:报纸变成了碎片,散落在
头发里;衣服上血迹斑斑——黑帮的血—
—但毕竟是血。她的自信遽然下降,再加
上怀疑和恐惧,致使她只好自认失败(负面),
被她的社交灾难所击溃(负面)。
58
• 其他候选人相继乘出租车而至。她们都找
到了出租车;从车上下来时的派头都俨然
是纽约的交际花。她们都很同情这个来自
中西部的可怜虫,把她让到了一个电梯里。
来到顶层后,她们用毛巾为她擦干头发,
找了一身不配套的衣服给她换上。由于她
的这身打扮,她成了整个晚会的焦点。
59
• 因为她知道自己反正已经失败了,所以表现得非
常自然轻松,恢复了她的自我,从内心深处表现
出了一种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满不在乎;
她不仅跟他们讲起了她在公园里的遭遇战,而且
还拿这事大开玩笑。大家先是替她揪心,然后开
怀大笑。在晚会结束时,所有的经理人员都已明
确地知道,他们需要的工作人选是谁:一个能够
经历公园的恐怖事件而事后又能如此处之泰然的
人显然是他们所需要的人选。她得到了这份工作,
晚会以她的个人胜利和社交胜利而告终(双重正
面)。每一个场景都在自己的价值方面进行转化。
60
•
•
•
•
场景一:从自疑到自信。
场景二:从死到生;从自信到失败。
场景三:从社交灾难到社交胜利。
但是,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一个负荷着另一个更大
价值的序列,这一价值居高临下,统领着其他价
值,这便是她所申请的那份工作。在序列的开始,
她没有工作,第三个场景成为了一个序列高潮,
因为她的社交成功为她赢得了工作。从她的观点
来看,这份工作具有重大的价值,她甘冒生命危
险以得到它。
61
• 给每个序列定个题目,以使你自己明确为
什么要把它设置在影片内,这是很有益处
的。这个“得到工作”的序列,其故事目
的是使她从没有工作到找到工作。这一点
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单一的场景,用一个人
事部经理来完成。但是,除了纯粹表达
“她有资格”外,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完整
的序列,这样不但可以让她得到工作,还
可以戏剧化地表现她的内在性格和她与母
亲的关系,以及纽约市和那家公司的特点。
62
幕
• 场景以细微但意义重大的方式而转化;
• 一系列场景构成一个序列,以适中的、更具冲击
力的方式而转化;
• 一系列序列又构成了下一个更大的结构,幕,一
个表现人物生活中负荷价值的情境中重大逆转的
动态单位。
• 一个基本场景、~个构成序列高潮的场景以及一
个构成幕高潮的场景之间的区别在于其变化的程
度,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于其变化对人物—~对
人物的内心生活、人际关系、世事时运或以上诸
因素的组合——所具有的冲击力的成度,无论是
变好还是变坏。
63
幕的特点:
• 幕是
1.一系列序列的组合;
2.以一个高潮场景为其顶点;
3.导致价值的重大转折;
4.其冲击力要比所有前置的序列或场景更为
强劲。
64
故 事
• 一系列幕便构成所有要素中最大的结构:故事:
一个故事只不过是一个巨大的主事件。
• 当你在故事的开头看一下人物生活中负荷价值的
情境,然后把它和故事结尾的价值负荷进行比较
时,你应该能够看到电影弧光,把生活从故
事开始时的一个情境带到故事结束时的另一个变
化了的情境的巨大变化。这个最后的情境,这一
结尾变化,必须是绝对而不可逆转的。
65
场景导致的变化是可以逆转的:
• 前文勾勒出的那对爱人还可能重新聚首;每天都有人从坠
人情网到反目成仇到重归于好。
• 一个序列也可以逆转:那个中西部的女商人好不容易得到
那份工作之后,完全可能发现她必须向一个她痛恨的上司
汇报,并希望能够重新回到特尔霍特。
• 一个幕高潮也可以逆转:一个人物可以死去,如《外星人》
第二幕高潮,然后复活。为什么不能?在一个现代化的医
院,起死回生已变成家常便饭。
• 所以,通过场景、序列和幕,作者创造细微、适中和重大
的变化,但是所有这些变化都可以逆转。然而,最后一幕
的高潮却是不可逆转的。
66
故事的高潮
• 故事高潮:故事是一系列幕的组合,渐次
发展为一个最后的幕高潮,又称故事高潮,
从而引发出绝对面不可逆转的变化。
67
结构图谱
•
•
•
•
•
•
节拍构建成场景
场景构建成序列
序列构建成幕
幕构建成故事
以达到最后的高潮
节拍——场景——序列——幕——高潮
68
故事三角
• 情节是一个准确的术语,用来命名那种用以构建
和设计故事的具有内在的连贯一致而且互相关联
的、在时间中运行的事件模式。
• 情节就是作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事件在时间中的
设计。
• 事件必须经过精心挑选,而且其设计模式必须在
时间中得到展现。从组合或设计这一意义上而言,
所有的故事都是有情节的。
69
•
• 小情节
大情节
反情节
70
大情节
在故事三角的顶端是经典设计的构成原理。
这些原理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超越
时间,超越文化,对地球上的每一个世俗
社会而言都是根本的,无论这一社会是文
明还是原始的,穿走几千年的口头故事时
期一直回溯到蒙昧的远古时代。
这些超越时间的原理我称为大情节,所谓
“大”是指“超越其他同类”
71
大情节
•
•
•
•
•
•
•
•
•
•
《公民凯恩》(美国/1941)、
《相见恨晚》(英国/1945)、
《七武士》(日本/1954.)、
《马蒂》(美国/1955)、
《2001:太空遨游》(美国/1968)、
《教父》第二集(美国/1974)、
《弗洛尔太太和她的两个丈夫》(巴西/1978)、
《一条叫旺达的鱼》(英国/1988)、
《长大》(美国/1988)、
《菊豆》(中国/1990)、《塞尔玛和路易丝》(美国/
1991)、《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英国/1994,)、《钢
琴师》(澳大利亚/1996)—
72
经典设计
• 经典设计是指围绕一个主动主人公而构建
的故事,这个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
经过一段连续的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
因果关系的虚构现实中,与主要来自外界
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直到以一个绝对而
不可逆转的变化而结束的闭合式结局。
73
小情节
• 最小主义是指作者从经典设计的成分起步,
然后对它们进行削减——对大情节的突出
特性进行提炼、浓缩、削减或删剪。小情
节并不意味着无情节,因为其故事必须像
大情节一样给予精美的处理。确切地说,
最小主义的情节处理是要在简约、精炼的
前提下依然保持经典的精华,使影片仍然
能够满足观众,令他们走出影院时还暗自
思忖:“多好的故事!
74
小情节
• 《野草莓》(瑞典/1957)、《音乐房》(印度/
1964)、《红色沙漠》(意大利/1964)、《五首小
品》(美国/1970)、《克莱尔的膝盖》(法国/
1970)、《官能王国》(日本/1976)、《温柔的怜
悯》(美国/1983)、《得克萨斯州的巴黎》(西德
/法国/1984)、《牺牲》(瑞典/法国/1986)、
《征服者佩利》(丹麦/1987)、《被盗的孩子》
(意大利/1992)、《奔腾流过的河流》(美国/
1993)、《活着》(中国/1994.)和《我们跳舞妇
吗?》(日本/1997)。小情节还包括叙事性纪录片,
如《福利》(美国/1975)。
75
反情节
• 反情节,它在电影中的作用相当于反小说
或新小说和荒诞派戏剧。这一套反结构变
通并没有削减经典,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否认传统形式,以利用甚至嘲弄传统形式
原理的要义。反情节的制造者对轻描淡写
朴实无华的叙述方式几乎没有兴趣;相反,
为了昭示他的“革命”雄心,他的影片倾
向于过度铺陈和具有自我意识的大肆渲染。
76
反情节
• 《一条安达鲁狗》(法国/1928)、《诗人之血》
(法国/1932)、《白日的罗网》(美国/1943)、
《跑跳停电影》(英国/1959)、《去年在马里昂
巴德》(法国/1960)、《八部半》(意大利/
1963)、《假面》(瑞典/1966)、《周末》(法国
/1967)、《绞死》(日本/1968)、《群丑》(意
大利/1970)、《蒙蒂•派桑和圣杯》(英国/
1975)、《欲望的隐晦目的》(法国佰班牙/1977)、
《坏时机》(英国/1980)、《比天堂更陌生》(美
国/1984)、《业余时间》
77
故事三角内的形式差异
• 闭合式结局——如果一个表达绝对而不可
逆转的变化的故事高潮回答了故事讲述过
程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并满足了观众的所
有情感,则被称为~。
• 开放式结局—— 一个故事高潮如果留下一
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没满足的情感,
则被称为~。
78
闭合式结局与开放式结局
• 大情节展示一种闭合式结局——故事提出
的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激发的所有情
感都得到了满足。观众带着一种完满的体
验而离开——毫无疑虑,充分满足。
•
另一方面,小情节常常在结局时留下一
个开放的尾巴。故事讲述过程中提出的大
多数问题都得到了解答,但还有一两个没
有回答的问题会延伸到影片之外,让观众
在看完电影之后去补充
79
外在冲突与内在冲突
• 大情节强调外在冲突。尽管人物常常具有
强烈的内心冲突,但重点却落在他们与他
人、社会机构或自然力的斗争上。
• 相反,在小情节中,主人公也许与家庭、
社会和环境具有强烈的外在冲突,但其重
点却在他与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角斗之上,
这种角斗主人公也许意识到了,也许还没
意识到。
80
单一主人公与多重主人公
• 按照经典讲述的故事通常将一个单一主人
公——男人、女人或孩子——置于故事讲
述过程的中心
• 主动主人公与被动主人公
• 大情节的单一主人公多为主动的和动态的,
经历了不断升级的冲突和变化,意志坚定
地追求欲望。小情节设计的主人公尽管不
是毫无生气的,但相对被动。
81
因果与巧合
• 大情节强调世界上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原因如何导致结果,这个结果如何变成另
一个结果的原因。
• 反情节则常常以巧合取代因果。强调宇宙
万物的随意碰撞,从而打破因果关系的链
条,导向支离破碎、毫无意义和荒诞不经。
82
连贯现实与非连贯现实
• 大情节在一个连贯的现实中展开,但这一
现实并不等于现实生活。
• 连贯现实是虚拟的背景,确立人物及其世
界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整个讲述过程中这
些互动模式一直保持着连贯性,从而创造
出意义。
• 非连贯现实是混合了多种互动模式的背景,
其中故事章节不连贯地从一个“现实”跳
向另一个“现实”,以营造出一种荒诞感。
83
第三节
结构解构
84
一、结构和背景
故事的背景是四维的
——时代 、期限、地点和冲突层面。
第一个时间维是时代。
——时代是一个故事在时间中的位置。
第二个时间维是期限。
—— 期限是故事在时间中的长度。
地点是故事的物质维 。
——地点是故事在空间中的位置
冲突层面是人性维 。
85
• 一个故事的背景严格地界定并限制了其可
能性。
• 故事必须遵守其自身内在的或然性法则,
事件的选择仅仅局限于他所创造的世界内
的可能性和或然性。
• 例如:《盗梦空间》
86
创作局限性的原理
• 背景对故事的反讽表现在:世界越大,作
者的知识便越肤浅,因此他创造时的选择
也就越少,其故事也就越发充满陈词滥调。
世界越小,作者的知识便越完善,因此其
创造时的选择也就越多。结果是一个完全
新颖的故事以及对陈词滥调宣战的胜利 。
87
调查研究
• 打赢这场仗的关键就是研究,花时间和精
力去获得知识。冲破局限性的方法:调查
研究
• 研究记忆——记忆
• 研究想象——想象
• 研究事实——用“脚”写剧本
88
记忆
事实
创作选择
创造力是指创作过程中所作出的关于取舍的选择。
例如:恋人相遇场景,邂逅美人场景
英雄救美:《神话》《怪物史莱克》
《白雪公主》《千与千寻》
美人救英雄:《美女与野兽》
《童年往事》133分钟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听说您写每一部作品都会做大量的
采风积累素材?
•
高满堂:《闯关东》我走了7000多公里,
用了一个半月去采风,《家有九凤》可以
说是我积累了四年才梳理出来的故事,还
有《大工匠》,我在工厂里断断续续体验
了近三年的生活,所以我的故事都来源于
老百姓自己的生活,他们才会爱看。
108
• 2005年他接受了《闯关东》的创作任务,
在40多天的采风中,采风小组北上漠河、
黑河的深山老林,顶风冒雪,足迹踏遍了
胭脂沟、金矿、煤窑、林场,南上山东的
济南、龙口,行程7000多公里,深入到了
最基层,寻找线索,查阅资料,采访了70
岁以上“闯关东”的原型人物20余人、山
东人的后裔70余人,掌握了大量活生生的
原始素材,累积了50万字的笔记,影像资
料600多分钟。
109
• 创作《大工匠》在大连钢厂陆陆续续呆了3年。
《钢铁年代》用了很多《大工匠》中没有用完的
素材。《北风那个吹》是回忆我的知青生活。即
将播出的《雪花那个飘》是写我大学生活的。我
还特别愿意搜集老版的县志、厂志。最近我受黑
龙江《饶河县志》的启发,准备写一部反映上世
纪40年代到2006年国务院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跨
度下的农业题材电视剧,叫《老农民》。我希望
把这部电视剧写成一部农民的史诗,我就是写些
小人物,用小人物折射大历史。
110
• 世纪60年代出版的《鞍钢志》,里边记载
了中国工业的‘长子’鞍钢的艰难发展历
程,这让我心情特别激动,觉得这是个重
大题材,一定要拍成电视剧。可以说,这
部剧,大的历史框架肯定是真实的。在鞍
钢采访期间,我与创造了那段历史的老厂
长、老工程师进行了深入交流,搜集到大
量创作素材。
111
•
记者:您创作了这么多的故事,这么
多的素材是从哪来的?
•
高满堂:我的采访量特别大,我每年
基本上是写半年,采访半年。因为我承认,
有许多编剧是可以关在屋里闷头写的。可
是我必须要走出去采访。
112
•
记者:听说您还写了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后温州
人闯天下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您一个地道
的北方人,写这种温州人的故事,有没有困难?
•
高满堂:这是一个挑战,我喜欢这种挑战,
我觉得有兴趣。为此我阅读了60多本书,然后又
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我先到温州又到杭州,然后
到广州、北京、上海,之后又到了荷兰、法国、
意大利……我顺着他们做生意的足迹实地走了一
趟,
113
二、结构和人物
• 亚里士多德: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是第
二位的。
• 麦基:因为结构即是人物,人物即是结构。
114
(一)人物与人物塑造
• 人物塑造是一个人的一切可以观察到的素
质的总和,一切通过仔细考察可以获知的
东西:
• 年龄和智商;性别和性向;语言和手势风
格;房子、汽车和服饰的选择;教育和职
业;个性和气质;价值和态度——我们可
以通过日复一日地记录某人的生活而获知
的关于人性的所有方面。
115
人物揭示
• 用对比或反衬人物塑造来揭示真正的人物
性格,这是所有优秀的故事讲述手法中最
基本的要素。
• 生活教给我们这一无可辩驳的原则:看似
如此其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貌相。在表面
特征的下面掩盖着一个深藏的本性。无论
他言说什么,无论他们举止如何,我们了
解深层的人物性格的唯一办法,就是看他
们在压力之下作出的选择。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苏菲的选择”——两难选择
• 电影《苏菲的选择》,在片中,纳粹军官
逼迫集中营里的苏菲自己决定,在她的一
双儿女中,让一个活下。
126
• 对比或反衬人物塑造的深层的人物
性格揭示对主要人物而言是一条根本的原
则。小角色也许需要也许不需要隐藏的层
面,但是主要人物必须得到深刻的描写—
—他们的内心决不能和他们的表面一模一
样。
127
人物弧光
• 把这一原则更进一步:最优秀的作品不但
揭示人物真相,而且还在讲述过程中表现
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
是变好还是变坏。
128
人物的变化——人物弧光
• 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在讲述过
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是变
好还是变坏,这种人物的变坏就是人物的弧光。
• 每个人都想得到点什么,很想很想得到。但是他
们想要的却往往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当然他们
到最后会恍然大悟。
•
这种渴望一定要够强烈,强烈到能够驱使整部
电影,但又必须足够简单到让观众一目了然。
129
人物和结构之间常见的运作方式:
• 一、故事展示主人公的人物塑造特征:
•
从大学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哈姆莱特
心情极度悲伤和迷茫,希望自己死去:
“啊,但愿意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溶解、
消散……”
130
二、我们很快就被引人人物的内心
他的真实性格在他选择采取这个行动而不是
那个行动的过程中得到揭示:哈姆莱特父
亲的鬼魂声称,他是被哈姆莱特的叔叔当
今国王克劳狄斯谋杀的。哈姆莱特的选择
揭示了他极度睿智谨慎的天性,他极力克
制自己不成熟的冲动和卤莽。他决定复仇,
但必须等到他能够证明国王的罪恶之后:
“我要用言语当作利剑……但不真正舞刀
弄剑。”
131
• 三、这一层的天性和人物的外部面貌发生
冲突,即使不是完全相反也是相互对照。
我们感觉到,他并不是表面上表现出来的
样子。他不仅仅悲伤、敏感和谨慎。在他
的人格面具之下还隐藏着其他的品质。哈
姆莱特:“天上刮着西北风,我才发疯;
风从南方吹来的时候,我不会把一只鹰当
作了一只鹭鸶。
132
• 四、在揭露了人物的本性之后,故事便开
始给他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令他作出越
来越困难的选择:哈姆莱特追寻谋害父亲
的凶手,却发现他正在跪地祈祷。他可以
轻而易举地杀死国王,但哈姆莱特意识到,
如果克劳狄斯在祈祷中死去,他的灵魂就
可以升上天堂。所以,哈姆莱特强迫自己
等到国王那“注定要永坠地狱的灵魂幽深
黑暗不见天日”时,再把他杀死。
133
• 五、待到故事高潮来临时,这些选择已经
深刻地改变了人物的本性:哈姆莱特已知
和未知的战斗都已到达尾声。他步入了一
个平和的成熟境界,他那敏锐的感悟力已
成熟为智慧:“此外仅余沉默而已
134
结构和人物的功能
• 结构的功能——压力
•
就是提供不断增强的压力,把人物逼
向越来越困难的二难之境,迫使他们作出
越来越艰难的冒险的抉择和行动,逐渐
揭示出其真实的本性,甚至直逼其无意
识的自我。
135
人物的功能
• 人物的功能是给故事带来人物塑造中令人
信服地实施选择所必需的素质。简言之,
一个人物必须可信 。
• 结构和人物是互相连锁的。一个故事的事
件结构来自于人物在压力之下所作出的选
择和他们采取的行动;而人物在压力之下
选择如何行动可以揭示并改变人物真相。
136
• 人物驱动的故事
故事驱动的人物
•
人物设计
事件设计
• 结构和人物的连锁关系似乎是完全对称的,
直到我们遇到结局的问题为止
137
高潮和人物
• 一条受人景仰的好莱坞格言警告说:“电
影讲究的就是最后二十分钟。”换言之,
一部影片要想在世上有成功的机会,最后
一幕及其高潮必须是
最最令人满
足的体验。
• “电影就像降落伞——如果打不开.就得
死。”
138
•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而生活是在时间中度
过的。所以,电影是时间艺术,而不是造
型艺术。
• 所有时间艺术的第一大训戒就是:你必须
把最好的留到最后。
• 故事的最后一幕及其故事高潮——这些会
当临绝顶的瞬间必须是最令人满足、最意
味深长的体验。
139
• 75%——人物深层性格与事件设计安排之
间的连锁关系的设计上 。
——75%高潮设计
1、故事的终极事件(终极任务)
2、人物的终极选择
3、终极思想(主控思想)
4、终极价值
• 25%——对白动作设计
140
结构与意义
• 有两个概念支撑着整个创作过程:
一是前提——即激发作家创作欲望的想法;
如果……将会发生什么
二是主控思想——即通过最后一幕高潮中的
动作和审美情感所表达的故事的终极意思
141
主控思想
• 一个真正的主题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
句子——个能够表达故事的不可磨灭的意
义的明白而连贯的句子
• 主控思想确立了作者关键性的选择。它是
又一条创作戒律,为你的审美选择提供了
一个向导,帮助你确定:在你的故事中,
什么适宜,什么不适宜;什么能够表达你
的主控思想并可以保留,什么与主控思想
无关而必须删除。
142
• 主控思想
•
可以用一个句子来表达,描述出生活
如何以及为何从故事开始时的一种存在状
况转化为故事结局时的另一种状况。
143
主控思想=价值+原因
• 主控思想具有两个组成部分:价值加原因。
它在最后一幕的高潮中明确了故事的重大
价值是正面性质还是负面性质,同时还要
确定这一价值转化为现在这一最后状态的
主要原因。那一个句子就是由这两个成分
构成的。价值加原因,便表达了故事的核
心意义
144
价
值
• 价值——是指具有正面或负面性质的首要
价值,它是作为故事的最后动作的一个结
果而来到你人物的世界或生活中的 。
• 原因——是指主人公的生活或世界何以转
化为最后的正面或负面价值的首要原因。
145
意义和创作过程
• 你如何找到你的故事的主控思想?
• 看着你的结尾,问自己:什么价值作为这一高潮
动作的结果,无论正负,被带到了我的主人公的
世界?
• 接下来,从这一高潮往回看,一直深挖到故事的
基石,问自己:
• 这一价值被带到他的世界的主要原因、动力或手
段是什么?
•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所组成的句子便是你的主控思
想。
146
自我认识
• 是故事告诉了你它的意义,而不是你将意义强加
到故事之中。你并不是从观点中获得动作,而是
从动作中引出观点。因为无论你的灵感为何,到
最后,故事总要将其主控思想植入最后的高潮之
中。而且当这一事件道出了它自身的意义时,你
将会体验到写作生活中感受最为强烈的时刻之
一——自我认识:故事高潮反映出你内心的自我,
如果你的故事是来自于你内心最好的源泉,你看
到故事中反映出来的东西时常常会感到震
147
主控思想的类型
• 理想主义的主控思想
•
“上扬结局”的故事表达的是乐观主义、希望
和人类的梦想,对人类精神的一种正面的看法;
我们所希望的生活图景。
• 悲观主义的主控思想
•
“低落结局”的故事表达的是我们的愤世嫉俗、
我们的失落感和不幸感,是对文明的堕落和人性
的阴暗面的一种负面的看法;是我们所害怕发生
而又知道它是时常发生的人生境遇。
148
反讽主义的主控思想
•
“上扬/低落结局”故事表达的是我们
生存状况的复杂性和两面性,是一种既包
括正面又包括负面的看法,是最最完整和
现实的生活。
149
• 第一是正面反讽:
• 对当代价值——成功、财富、名誉、性、
权力——的孜孜 追求将会毁你,但是,只
要你能及时看清这一真理并抛弃你的执著,
你便能拯救自己。
• 第二是负面反讽:
•
如果你一昧地痴迷于你的执著,你无情
的追求将会满足你的欲望,然后毁灭你自
己。
150
• ,在高潮处的三种可能的情感负
荷中,反讽是最最难写的。它
需要最深刻的智慧和最高超的
技巧,其原因有三:
151
• 第一,要想找到既能令人满足又能使
人信服的光明的理想主义结局或清醒
的悲观主义高潮,已属不易。而反讽
高潮是一个单一的动作,却必须同时
表达一个正面和负面的陈述。我们怎
么才能合二为一?
•
第二,如何才能明确地说清二者?反
讽并不等于模棱两可。
152
• 第三,如果在高潮处,主人公的生
活情境既正且负,那么我们该如何
表达,才能使对立的价值在观众的
体验中两不相犯,以免互相抵销,
使得你到最后等于什么也没说?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