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微课件

邓拓
( 1912~1966 )
福建闽侯(今
福州)人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
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
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
辑、社长,“文化大革命”
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
有《中国救荒史》、《燕山
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
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
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
1944 年 主 持 编 辑 了 第 一 部
《毛泽东选集》。
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



一般来说,批驳对方论点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
正确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与事实、荒谬与
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
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
三是通过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
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的关系,否
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
的论点与论据之间无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的论据
不能证明论点。
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
以分为立论和驳论。
 1、立论的定义:立论是就某一
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
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1、驳论的定义:驳
论是就某一事件或问
题发表议论,批驳片
面的、错误的甚至反
动的见解或主张。
在批驳别人观点的
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
张。
树靶子(对方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
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
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
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
“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
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
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
说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现自己的
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盲目地
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
解”?什么叫做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角度不同,结论迥异,这正是本文关键之所
在。
第二段: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
说“不求甚解”。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
传》:“好读书,不求甚
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
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
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
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
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陶渊明的读书观:
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1、虚心,别骄傲自负
2、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从方法上说明
3、引陆家山的话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
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
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射靶子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
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
句的“甚解”,要“活”读
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虚心
读活
怎样才能达到“活”
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呢?
书必须反复
阅读,每读一次
都会觉得开卷有
益。
多读
勤读
结
论
自己的主张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
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虚心,读活,多读,勤读。
树靶子
射靶子
自己的主张
总结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
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
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
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
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
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
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
具一格。
词语新解:
见风使舵: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
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航船
向前发展。
班门弄斧: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
战。
滥竽充数:滥竽充数之所以能充数,在
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