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Slide 1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2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3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4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5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6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7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8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9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10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11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12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13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14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15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16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17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18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19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20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21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22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23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24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25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26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Slide 27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課程詮釋
選修部分一:宗教傳統
單元一 佛教

大綱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二. 課程增刪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的支援教材

一. 學習及評估目標
1. 認識佛陀的生平及佛教的基本義理;
2. 認識與佛教創立有關的印度文化背景;
3. 認識佛陀入滅後,佛教如何發展,並簡單描述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概況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4. 在日常生活中及處理生命的問題時應用佛教義理;
5. 應用佛教倫理及價值觀回應現代社會問題;
6. 明白佛教的慈悲精神,並關懷眾生。

二. 課程增刪






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
甲部 佛教教理
乙部 佛教歷史部份
丙部 經典選讀
丁部 佛教基本教理應
用於日常生活範圍

新高中課程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
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課程大綱
 單位一:佛教歷史

 單位二:基本佛教教義
 單位三:佛法實踐

單位一: 佛教歷史
 1.1

佛教的興起
 1.2 佛教的傳播
 1.3 今日的佛教

1.1佛教的興起
 1.1.1

時代背景
 1.1.2 佛陀的生平
 1.1.3 經典結集

1.1.1 佛教出現的時代背景





印度的土著文明、雅利安文化對印度
的影響
古印度土著的社會生活及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的社會變化, 四
姓制度的形成及影響
婆羅門教的教義,佛陀時代沙門群的
革新思想

1.1.2 佛陀的生平







出生、成長、出家、尋師訪道、修習苦行、
放棄苦行、得成佛道
初轉法輪
化度眾生
佛陀化度來自四姓階級的各類人士, 包括
耶舍、舍利弗、目犍連、頻婆娑羅王、給
孤獨長者、優波離等
示入涅槃

1.1.3 經典結集
結集的源起
 大迦葉尊者發起第一次結集的
原因、經過、結果及影響
 四次結集
 之後三次結集的原因、經過、結果
及影響
 三藏的意義及發展
 三藏的內容及其不同版本


1.2 佛教的傳播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1.2.1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原始佛教時期的主要思想及僧團生活情況
教團分裂的經過及部派佛教的出現
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各大乘佛教思想 (般若、中觀、瑜伽行、
如來藏、密宗)的興起
佛教衰落與滅亡的原因

1.2.2 佛教在其他地區的發展概況
南亞:佛教傳入南亞國家的經過及
發展,如斯里蘭卡、泰國及緬甸等
 東亞:佛教傳入東亞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如日本、韓國等
 中國:佛教傳入中國的經過及發展
(包括傳入期、發展期、鼎盛期、
衰落期、復興期)
 西方:佛教傳入歐美國家的經過及發展


1.3 今日的佛教
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西方佛教
 思想重點及教團特色
 香港佛教的多元發展
 佛教在香港的發展
 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對佛教在香港發展的影響
 佛教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2.1 四聖諦 基本佛教教義
單位二:

2.2 緣起觀
 2.3 十二因緣
 2.4 業論與輪迴
 2.5 五蘊無我
 2.6 三法印


2.6 三法印





三法印的意義
三法印的時代背景
法印的意思
解釋三法印的內容及意義: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1 基本實踐法門
3.2 人乘和天乘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3.4 菩薩乘

3.1 基本實踐法門
3.1.1 戒定慧三學
 戒、定、慧的意義
 修三學以去除三毒
3.1.2 五乘佛法
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 五乘的發心、修行和證果的分別

3.2 人乘和天乘
 3.2.1

追求人天福樂的眾生
 3.2.2 受持三皈,五戒
 3.2.3 廣修十善

3.3 聲聞乘和緣覺乘
發心求脫離諸苦,速了生死, 證阿
羅漢果
 修習四念住
 認識 無常、苦、空、無我 的真理
 修習八正道
 聲聞四果與涅槃


3.4 菩薩乘
發心自利利他
 緣起性空
 實踐六度四攝
 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 大悲心與菩提心
 證得大菩提、大涅槃、佛果


建議學習時數(共100小時)
單位

課題

小時

單位一

佛教歷史

30

單位二

基本佛教教義

34

單位三

佛法實踐

36

**倫理學(100小時) **宗教體驗(70小時)

「宗教傳統」評估設計
考試時間:1小時45分

課題

**倫理學考試時間:
1小時45分鐘

佛教歷史

可選 需答
題目 題目
2

1

(40%)
**宗教體驗
(SBA

20%)

基本佛教
教義
佛法實踐

比重

40%
4

2

三. 如何運用宗教傳統
的支援教材



方案一:列印所需教材
方案二:剪裁教學材料(見附件)

課程支援教材共9個課題






1. 四聖諦
2. 緣起觀
3. 十二因緣
4. 業報與輪迴
5. 五蘊無我(簡報:十八界苦樂概念)






6. 三法印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7. 人天乘 (簡報:佛陀的有教無類
十善

8. 聲聞乘
9. 菩薩乘 (簡報: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六度


以「三法印」為例
共7堂教材
 包括以下資料
1. 教學流程
2. 課堂資料
3. 教師參考資料
4. 工作紙(2張 - 「問題教派的禍害」
- 「無常的苦與樂」 )
5. 簡報(《阿姜查的禪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