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统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统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Slide 1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2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3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4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5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6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7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8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9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10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11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12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13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14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15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16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17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18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19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20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21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22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23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24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25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26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27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28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29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30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31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32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33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34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35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36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37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38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39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40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41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42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43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44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45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46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47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48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49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50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51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52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53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54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55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56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57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58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


Slide 59

第 五 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6 部分响应系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 谱

5.7 无码间串扰基带系
统的抗噪声性能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串

5.8 眼图
5.9 时域均衡

5.5 无码间串扰的基带传输
特性

1

5.1 引言
基带传输系统:不使用载波调制解调
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
频带传输系统:包括调制、解调的传
输系统。

2

注:复用可能在
信源编码之后

此前为基带系


注:扩频一般
在高频调制前

3

系统中的两次变换
(1)一次变换
消息→数字基带信号

(2)二次变换
基带信号→信道信号

4

基带研究的意义
(1)频带传输也存在基带处理问题
(2)是数字通信的趋势、高低频都可

(3)理论上:线性调制频带传输可以由一个
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来代替

5

基带传输的主要技术问题
1)基带传输系统中通常存在隔直流电容或传
输变压器,基带信号中的直流分量不能通
过隔直流电容和变压器!
克服措施:

研究基带码的码型,寻求基本无直
流分量的基带码。

6

2)码间串扰(指前一码元波形拖尾干扰到了
后一码元)!
克服措施:
a) 寻求合适的码元波形,使码间串扰不
会引起接收判决错误
b) 采用均衡技术,改善码元波形,减小码
间串扰。
上述二问题推动基带传输理论的发展,亦是本章讨
论的核心内容!

7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框图

8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数字信号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字
序列:
…,a-2,a-1,a0,a1,a2,…,an,…
简记为{an}。 an是数字序列的基本单元,称为
码元。

9

数字基带信号:即消息代码的电波形

在设计数字基带信号码型时应考虑以下6
个原则:
(1)码型中应不含直流或低频分量尽量少 ;
(2)码型中应包含定时信息 ;

(3)码型具有一定检错能力
(4)编码方案对发送消息类型不应有任何限制,
即能适用于信源变化 ;
(5)编译码设备应尽量简单。
10

常见的数字基带信号码型
基带信号有很多种类,以矩形脉冲基带信号为例
(1)单极性(非归零)码NRZ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表示0

表示1

11

特点
(1)电脉冲无间隔,极性单一
(2)有直流
(3)传输线要有一根接地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5)无检测误码能力

12

(2)双极性(非归零)波形(NRZ)
表述: 负电位 (-E)

正电位(+E)

表示0

表示1

特点:
(1)脉冲间无间隔
(2)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3)抗干扰能力强
4)不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13

3.单极性归零(RZ)码
归零码是指它的有电脉冲宽度比码元宽度窄,每个
脉冲都回到零电平。
+E

表述: 0电位
高电位(+E)

1

0

表示0
表示1

0

在每个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14

特点:
1) 脉冲宽度比码元窄、码元有间隔
2) 有直流
3)能直接提取位同步信息
占空比的定义:脉冲宽度/ 码元宽度 称为占
空比

15

(4)双极性归零波形
表述: 负电位 (-E) 表示0
正电位(+E) 表示1
每个脉冲在自身码元内必须回到零电平
+E 1
特点:
0,1等概时,无直流分量
有利于位同步信息的提取
-E
相邻脉冲之间有零电位的间隔,

0

16

总结
单极性 有直流
双极性 0,1等概时无直流
归零码,能提取位同步信息

17

£«E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1

1

£«E
0
£-E

(a )

1

0

1

(d )

0

1

1

1

£«E

£«E

£-E

£-E

0

£«3E
1

0

1

0

0

0

1

1

(e)

(b )

£«E

1

0

1

1

£«E
£-E
£-3E

0 1

0 0

0 0

01

01

10
11

11

0
(c)

(f)

18

(5)差分码波形——相对码波形

在差分码中,“1”、“0”分别用电平跳变或不变来表示。
描述:
相邻码元变化表示 1
相邻码元不变表示 0

19

差分编码
设bi为差分码,ai为原始数据

b i  a i  b i 1

1

1 初始为1
0

0

0

1

1

原始码

差分码

20

(6)多进制波形
+3E

00
01

+E
10

-E
-3E

11

特点:一个符号对应一个脉冲,每个符号多个比特

21

传输码
1、AMI码 (传号交替反转码)(1B/1T)
编码规则:
代码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代码1交替地变
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
消息代码:1 0 0 1 1 0 0 1 1…
AMI码:
+1 0 0 –1 +1 0 0 –1 +1…
由一个二进制符号序列变成一个三进制符号
序列.这样的码称为1B/1T码型
22

特点
无直流分量(不管0,1是否等概)
高、低频分量较小
编译码电路简单,便于观察误码.
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不便于提取定时信号.

23

2、HDB3码——3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编码规则:

1) 先进行AMI编码
2) 连0个数大于3个时,把第4个0变为V,V的极
性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同,称为破坏码V(破
坏交替)
3) 要求保证±V交替,如果不满足,把第一个0
变成±B(B与前一个非0符号相反),加B后,
后面所有非0符号极性取反。

24

注意
我们把出去V之后的所有非零符号都看作B
B码和V码各自都应始终保持极性交替的变
化规律。
V码与前一个非0码同极性
B码与前一个非0码反极性

25

例如:
(a)代码: 0 1 0000 1 1000 0 0 10 1
(b) AMI码:0 +1 0000 -1+1000 0 0 -10+1
(c)加V:
0 +1000V+-1+1000 V+0 -10+1
(d)加补信码 0 +1000V+-1+1 0 0 V-0+10 -1
(e) HDB3: 0+1000+1–1+1-100-1 0+10 –1
特点:
(1)编码复杂、译码简单
(2)是CCITT推荐的码型

26

译码原理:
1.找到破坏点V。每一个破坏符号V总是与前
一非0符号同极性;
2. V符号及其前面的3个符号必是连0符号;
3.将所有-l、+l变成1,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1

000 -1 +1 000 +1 -1 +1 -100 -1 +1 -1

27

3.PST码(成对选择三进码)
编码规则:
二进制2个码元为一组
每组码元对应两个三进制
(+、-、0)
在单脉冲时(10、01),
两种模式应该交换——防
止直流漂移

二进制

+模

-模

00

-+

-+

01

0+

0-

10

+0

-0

11

+-

+-

例:
01 00 11 10 10 11 00
+模0+ -+ +- -0 +0
+- -+
28

特点:
1) 定时容易(码元同步)
2) 无直流
3) 缺点:有帧同步问题(分组通信时)

29

4、Manchester(曼彻斯特)双相码
编码:
二进制用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取代:
0→01
1→10
例:
1 1 0 0 1 0 1
10 10 01 01 10 01 10

30

特点
1) 只有两个电平
2) 每个码元周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
所以有足够的定时信息、
3)正、负电平各半,无直流、编码简单
3) 缺点:带宽大

31

5、Miller(密勒码/延迟调制码)
编码:
“1”用码元持续中心点跃变表示
平跃变
 单个 0:码元周期内不出现电
“ 0”
 两个 0:前一 0 结束时,出现跃变
二进制

1

1

0

1

0

0

1

0

双相码

10

10

01

10

01

01

10

01

密勒码

01

10

00

01

11

00

01

11

32

双相码
密勒码

双相码
密勒码

特点:
1) 双相码下降沿跃变
2) 适合低速基带信号
33

6、CMI——反转码
编码:
“1”交替用“11”和“00”
“0”用“01”
例:
1 1
0 1 0 0 1
0
11 00 01 11 01 01 00 01
特点:
1) 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定时信息丰富
2) 是CCITT推荐的PCM接口码型
34

综合
1.二元码
只有两电平的波形:
例如: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型
归零码、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
nBmB码——分组码之一
编码:
原始信息码n位二进制变成m位二进制,一般:m>n
例如:双相码、反转码(CMI)、密勒码为1B2B码
光纤数字传输系统用5B6B码

35

2.三元码
信号幅度取值+1、0、-1
例如:
(1)传号交替反转码(AMI)、HDB3——
属于1B1T码(1位二进制对应一位三进制)
(2)4B3T码
即:4个二进制对应3个三进制,传输速率
低,频带利用率高
(3)MS43、FOMOT——4B3T变形——用
于高次群同轴电缆传输
36

3.多元码
提高频带利用率
理论上M元码的频带是二进制的1/n

37

5.3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重点是了解分析的思想
1.数学表达式
以二进制脉冲序列为例, g1(t) 表示“0”码,g2(t) 表
示“1”码 ,Ts为一个码元宽度

38

假设序列中任一码元时间Ts内g1(t)和g2(t)出现的概率分
别为P和1-P,且认为它们的出现是统计独立的,则

s(t)的表达式

s (t )   s n (t )
n

 g 1 ( t  nT S ) , 概率 P
s n (t )  
 g 2 ( t  nT S ) , 概率 1  P

39

s(t)的功率谱密度为
S T ( )

Ps ( )  lim

T 



E S T ( )

2



T

s T (t )
N

s T ( t )   s n ( t ) 设 T  ( 2 N  1)TS
n N

E [| S T ( ) | ]
2

Ps ( )  lim

N 

( 2 N  1)T s

40

(2)分析思路
s(t)的统计

1)波形分解

平均分量

S (t )  v (t )  u (t )
 稳态波  交变波
N

vT (t )  P

g

n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N

N

N



 [ Pg

n N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v

n

(t )

n N

显然vn(t)是一个以Ts为周期的确定性的周期函数。
41

交变波u(t)是s(t)与v(t)之差,其中第n个码元为
un(t)=sn(t)-vn(t) 可表示为

g1(t-nTs)-Pg1(t-nTs)-(1-P)g2(t-nTs)
=(1-P)[g1(t-nTs)-g2(t-nTs)], 以概率P
g2(t-nTs)-Pg1(t-nTs)-(1-P)g2(t-nTs)
=-P[g1(t-nTs)-g2(t-nTs)], 以概率(1-P)

或者写成 un(t)=an[g1(t-nTs)-g2(t-nTs)]
其中 an=1-P, 以概率P
= -P , 以概率(1-P),u(t)是随机序列
42

1. 稳态波v(t)的功率谱密度P(f)


v (t ) 

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n  

v(t)是以Ts为周期的周期信号,频率为fs,于是

v(t)可以展成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3



C

v (t ) 



e

m  

式中
Cm 

m

jm  1 t

1



Ts / 2

TS
1

Ts

Ts / 2



Ts / 2
s

T s / 2
s

e

v ( t )e

 j 2  mfs t
s





C

m

e

j 2  mf s t

m  
 j 2  mf s t





[ Pg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dt

n  

作变量代换,令τ=t-nTs,t =τ+nTs

 f s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44

C m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式中

fs 

1
TS

G 1 ( mf s ) 
G 2 ( mf s ) 









g 1 (t )e





g 2 (t ) e

 j 2  mf s t

 j 2  mf s t

dt

dt

45

再根据周期信号功率谱密度与傅氏系数Cm
的关系式


Pv ( ) 



2

c m  ( f  mf s )

m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2

可见稳态波的功率谱Pv(ω)是冲击强度取决|Cm|的离
散线谱,根据离散谱可以确定随机序列是否包含
直流分量(m=0时)和定时分量(m=1时)。

46

2. 交变波u(t)的功率谱密度Pu(f)

u(t)= Σ an[g1(t-nTs)-g2(t-nTs)]
Pu ( f ) 

lim

N 

E[ U T ( f )

2

( 2 N  1)T S

其中 an=

1-P, 以概率P
P,以概率(1-P)

先求出频谱函数UT(f)


N

u T (t ) 



n N

u n (t ) 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n  

47

UT ( f ) 


 


n N

a n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a n  [ g 1 ( t  nT S )  g 2 ( t  nT S )] e



 j 2  ft

 j 2  ft



N



dt
dt

n N

N





u T (t ) e

 j 2  ft

N









ane

 j 2  fnT s

dt

[ G 1 ( f )  G 2 ( f )]

n N

式中 G 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48

2

U T ( f )  U T ( f )U
N



N

 a

m

ane

*
T

(f)

j 2 f ( n  m )TS

*

*

[ G 1 ( f )  G 2 ( f )][ G 1 ( f )  G 2 ( f )]

m N n N
N

E [| U T ( f ) | ] 
2

N

 

E (a m a n )e

j 2f ( n  m )T

S





1

2

[ G 1 ( f )  G 2 ( f )][ G ( f )  G ( f )]

m N n N
2

E [| U T ( f ) | ] =(2N+1)P(1-P)|G1(f)-G2(f)|2

Pu ( )  lim

N 

( 2 N  1)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2 N  1)T S

2

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1
TS

49

3. 求随机基带序列s(t)的的功率谱密度Ps(f)
总的功率谱由v(t)的功率谱和u(t)的功率谱相加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上式是双边的功率谱密度表示式。 如果写成单边的,
则有
Ps(f)=2fsP(1-P)|G1(f)-G2(f)|2+f2s|PG1(0)+(1-P)G2(0)|2δ(f)+
2



2 fs

2

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f  0

m 1

50

各符号的含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s 

1

在数值上等于码元传输速率

TS

G1 ( f ) 







g 1 (t ) e

 j 2  ft

dt

G2 ( f ) 







g 2 (t ) e

 j 2  ft

dt

g1(t),g2(t)分别为码和1码的波形

p
51

各项的物理意义
2



Ps ( f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f  mf s )

m  

f s P (1  P ) | G 1 ( f )  G 2 ( f ) |

2

连续谱,一定存在

m=0处的离散线谱为直流分量,不一定存在

m=1处的离散线谱为定时分量,不一定存在
当双极性等概时无离散谱

52

假设二进制随机脉冲序列由g1(t)、g2(t)组成,出现概率
分别为P、1-P。
证明
1
P 
 k , 0  k  1 时脉冲序列没有离散谱
g (t )
1

1

g 2 (t )

证明:
离散谱由稳态波产生
1

P 
1
 v (t ) 
 v (t ) 

 Pg

 Pg

1

g 1 (t )

 k ,0  k  1

 Pg 1 ( t )  (1  P ) g 2 ( t )  0

g 2 (t )

1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t  nT S )  (1  P ) g 2 ( t  nT s )   0

所以,离散谱为0,即没有离散谱
53

设随机二进制序列中0和1分别由g(t)和-g(t)组成,它们的
出现概率分别为P和1-P。
1、求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2、若g(t)如图,T为码元宽度,问序列是否存在离散分量
f=1/T。
3、g(t)改为下图,回答2问
g(t)
g(t)

1
1



T
2

0

T
2



T
4

0

T
4

54

功率谱密度和功率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 g 1 (t )   g 2 (t )  g (t )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2

 Ps ( f )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2

G

2

( mf s ) ( f  mf s )

连续谱
S 




1
2











2

离散谱
Ps ( ) d  







Ps ( f ) df
2

2

2

2

[ 4 f s P (1  P ) G ( f )  f s (1  2 P )
2

 4 f s P (1  P ) 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

 4 f s P (1  P ) 





2



G

G ( f ) df  f s (1  2 P )
2

G ( mf s ) ( f  mf s ) ] df

2



2

2



( mf s )   ( f  mf s ) df


2

G ( mf s )
55

T

 1 | t |
g (t )  
2  G ( f )  TSa ( Tf )

 0 other
2
2
2
 离散谱为 f s (1  2 P )  G ( mf s ) ( f  mf s )
 G(

1

)  TSa ( )  0

T

所以,不存在f=1/T的离散谱

1
g (t )  

0
 G(

1
T

| t |

T

T
T
4  G ( f )  Sa (
f)
2
2
other

)  TSa (



)0

2

所以,存在f=1/T的离散谱

56

假设g(t)为三角脉冲,T为码元间隔,1、0分别用g(t)有无
来表示。1、0等概出现:
1、求功率谱密度
2、能否提取码元同步所需的频率分量。若能计算该分量
功率。
g(t)

 
2
 A1  | t
g (t )   
T

0


 G ( ) 


|


| t |

2

T

2
other

 T 
Sa 

2
 4 

AT

A



T
2

0

T
2

57

P 

1
2

, g 1 ( t )  g ( t ), g 2 ( t )  0

Ps ( f )  f s P (1  P ) G 1 ( f )  G 2 ( f )




2

f s  PG 1 ( mf s )  (1  P ) G 2 ( mf s )   ( f  mf s )
2

 f s P (1  P ) G ( f )   f s PG ( mf s )  ( f  mf s )
2

2

2



fs A T
4

4

2

A
4   fT 
Sa 


 2  16

2



4  m
Sa 
 2


 ( f  mf s )


58

离散谱为

A

2

16



4 m
Sa 
 2

码元同步频率为f=1/T
代入m=±1


 ( f  mf s )


1
A
1
 
4 
Pv ( f ) 
Sa   ( f  ) 
Sa   ( f  )
16
T
16
T
 2
 2
A

2

2

4

存在同步用的频率成分
S 







A
4 
4 
Pv ( f ) df 
Sa   
Sa  
16
 2  16
 2
A

2

1
16
4 
 Sa   

4
4
2

   
 
2

2

S 

2A



2

4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