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郭世清教官 組員:施協良、宋育凱、陳奇聖、黃俊惟、林綺航 聚焦台灣:脊椎神醫 學經歷 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M71)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研究醫師 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研究醫師  國軍臺中總醫院骨科部主任  國際腰椎學會會員 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脊椎外科學會會員  中華民國關節重建學會會員  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 台灣脊椎中心執行長 從醫三十年,從事脊椎外科手術廿五年,執刀超過 一萬六千人次的張國華,獨創十二項手術方法,被 國際脊椎醫學最重要的期刊《Spine》譽為「The miracle doctor」(奇蹟醫生)。他的醫學突破也 被Discovery頻道看中,花了一年拍攝完成《聚焦 台灣:脊椎神醫》,讓台灣之光向全球播送。 張醫生一年執刀約六、七百次,數年下來開 刀直逼一萬六千多次,且這十年來,締造了 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張醫生的治療方式採行 中西合璧,不吝惜於將自己獨創的治療方式 與國際分享,每每都是以患者為第一考量的 心血結晶,三大知名的治療脊椎方法:槓桿 法(治療嚴重側彎畸形)、洗髓灌頂法(治 療S型側彎畸形)、開合法(治療嚴重駝背畸 形),突破傳統達到一次矯正,且成功讓手 術範圍從大範圍變小範圍,規模縮小,時間 短、傷口小、復原快,也大幅的提高安全性。 治療脊椎 1998四兩撥千斤法: 一般對大角度脊椎側彎病人而言,得開兩 次刀,但張國華在多次實驗中運用力學原 理,發現槓桿法可以一次拉直側彎的C型脊 椎。將兩根長棒從後方插入C型兩端,長棒 向內側擠壓,脊椎就能變直。 心胸開放的張國華,隨時觀察生活周遭, 取得靈感,連中國文化也能成為他創新的 泉源。 臨床上最大的瓶頸是S型脊椎側彎,也是國 際公認最難治療的畸型。這類病人腰部疼痛, 脊椎呈現S型,醫師習慣在胸部、腰部開刀, 卻降低病人柔軟度和活動力。 2000到2007洗髓灌頂法:有一天,腦海突然 浮現「醍醐灌頂」,想到力量由上往下,拉 直胸椎,矯正的力量就能向下灌到腰椎,達 到自行矯正的效果,不必動第二次刀,也能 保有腰部運動力。成為他12項創新裡極重要 的項目。 張國華說,對脊椎瞭解愈多,就愈發現時 下治療方法都有缺點。在他的辦公室裡, 有一付真人骨骸,一有時間就做實驗,希 望找到更好的手術方法。 他細心研究,焚膏繼咎,也因遇上種種棘 手病例,面臨挑戰,反倒開啟更多發明, 轟動醫界的一次次手術法就是這樣出現的。 「這是老祖宗的智慧,」張國華謙虛地說, 自小沉浸在中國文化中才能得到靈感,他 相信西方人很難找到這種答案。 失敗教訓,練就5秒研判病情 十幾年前,病人黃毓奇發生脊椎脫位的意外, 病情惡化而死亡,「張醫師那時難過得掉眼 淚,人瘦了一圈,好幾個月沒有勇氣再開 刀,」黃毓奇的女兒黃敏華回憶說,她爸爸 知道張國華已盡全力治療,和媽媽反過來安 慰他。「他視病猶親,是條漢子!」黃敏華 說。張國華責任感強,不會逃避。 「那種意外,教科書上沒寫,但是我也判斷 錯誤,很內疚!」張國華說,從此他更仔 細做術前研究,不但研發新技術,開刀次 次成功,還練就五秒鐘就能研判病情的功 夫。因為拍片而觀察張國華一年多的亮相 館總監黃建亮發現,「門診病人還沒坐下, 不用開口,他就能指出病兆。」 意志力讓張國華不斷向前 他有過人的意志力,即使已有多項創新, 仍不斷修改,自我超越。每天清晨5點起床, 跑5000公尺,即使寒流來襲也不例外。每 週一個晚上把家裡的電燈關掉,在跑步機 上跑5000公尺,「在黑暗中,我跑得很累, 不知道還有多少路要跑,但再累也要堅持 到底」就是這樣鍛練自己的意志力。 憑著意志力,勤於追蹤病情,對照術前、 術後的差異,就算病人沒有回院檢查,也 會主動打電話追蹤。如此建立上萬筆資料, 做為研究與創新的基礎。 張國華父親是湘軍,是眷村長大的孩子, 從小在軍事教育的環境下長大。他表示: 「我喜歡把一切事情做到完美,有不好的 地方就想辦法改善;不懂的地方就追根究 柢,了解它為什麼會這樣。脊椎畸形矯正 術它用刀見血,事實上跟作戰是一模一樣 的,我們受過軍事訓練,做個比喻,作戰 分戰略、 戰術 、戰爭三個層次,最簡單、 最安全、最有效,能夠達到我們目的的, 就是最好的戰略。」 就因為這樣的堅持與執著、戰術運用, Miracle Doctor締造四個奇蹟: 1.脊椎嚴重彎曲的患者能回復他的體態均勻, 這是其他國家做不到的,故有許多外國醫 生前來取經。 2.十二項手術方法全是台灣原創發明,而非 移植外來,讓台灣脊椎外科於國際間佔有 一席之地。 3.在世界知名的醫學雜誌《Spine》上發表了 十一篇論文;海峽兩岸兩、三萬名骨科醫 生合計總論文數不過一百多篇,但張國華 醫生即佔十一篇,可謂翹楚。 4.神乎其技的「太極刀法」,傳統中國文化 太極的精神與內涵是張國華醫生神乎其技 的根源,自創的太極刀法是在開刀時,心 神會全部收攝起來,只把精神貫注在手中 電鑽、釘子的尖端所傳回來的感覺,再根 據這些感覺去執行手術,這也就是張國華 醫生所稱的「手感」,也是最令人感到不 可思議之處。 回饋 張醫生多年來得到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看到自己幫助病人恢復正常,知道這條路 走對了,心中便感到無限欣慰。 「媽,放心,神醫說你沒事了。」門診傳出 這樣的對白,對專注醫術的他而言,病人 與家屬的信任無疑就是最大的回饋。 心得 之前碰巧在Discovery看到這段「聚焦台灣: 脊椎神醫」時,就覺得真好,原來台灣也有 這樣好的醫師;再仔細看看,原來還是我們 的學長。想想我們接受的軍事教育,對我們 應該是有幫助的。如同張醫師認為國醫的教 育,讓他能有足夠的能力幫助病人,同時也 不忘老祖宗的智慧,中國文化很多觀念對現 代的人仍然有很多幫助,能讓我們激發出不 同的想法,我想,我們也應該認真學習,兼 融中華文化,再創台灣奇蹟! End.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指導:郭世清教官 組員:施協良、宋育凱、陳奇聖、黃俊惟、林綺航 聚焦台灣:脊椎神醫 學經歷 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M71)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研究醫師 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研究醫師  國軍臺中總醫院骨科部主任  國際腰椎學會會員 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脊椎外科學會會員  中華民國關節重建學會會員  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 台灣脊椎中心執行長 從醫三十年,從事脊椎外科手術廿五年,執刀超過 一萬六千人次的張國華,獨創十二項手術方法,被 國際脊椎醫學最重要的期刊《Spine》譽為「The miracle doctor」(奇蹟醫生)。他的醫學突破也 被Discovery頻道看中,花了一年拍攝完成《聚焦 台灣:脊椎神醫》,讓台灣之光向全球播送。 張醫生一年執刀約六、七百次,數年下來開 刀直逼一萬六千多次,且這十年來,締造了 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張醫生的治療方式採行 中西合璧,不吝惜於將自己獨創的治療方式 與國際分享,每每都是以患者為第一考量的 心血結晶,三大知名的治療脊椎方法:槓桿 法(治療嚴重側彎畸形)、洗髓灌頂法(治 療S型側彎畸形)、開合法(治療嚴重駝背畸 形),突破傳統達到一次矯正,且成功讓手 術範圍從大範圍變小範圍,規模縮小,時間 短、傷口小、復原快,也大幅的提高安全性。 治療脊椎 1998四兩撥千斤法: 一般對大角度脊椎側彎病人而言,得開兩 次刀,但張國華在多次實驗中運用力學原 理,發現槓桿法可以一次拉直側彎的C型脊 椎。將兩根長棒從後方插入C型兩端,長棒 向內側擠壓,脊椎就能變直。 心胸開放的張國華,隨時觀察生活周遭, 取得靈感,連中國文化也能成為他創新的 泉源。 臨床上最大的瓶頸是S型脊椎側彎,也是國 際公認最難治療的畸型。這類病人腰部疼痛, 脊椎呈現S型,醫師習慣在胸部、腰部開刀, 卻降低病人柔軟度和活動力。 2000到2007洗髓灌頂法:有一天,腦海突然 浮現「醍醐灌頂」,想到力量由上往下,拉 直胸椎,矯正的力量就能向下灌到腰椎,達 到自行矯正的效果,不必動第二次刀,也能 保有腰部運動力。成為他12項創新裡極重要 的項目。 張國華說,對脊椎瞭解愈多,就愈發現時 下治療方法都有缺點。在他的辦公室裡, 有一付真人骨骸,一有時間就做實驗,希 望找到更好的手術方法。 他細心研究,焚膏繼咎,也因遇上種種棘 手病例,面臨挑戰,反倒開啟更多發明, 轟動醫界的一次次手術法就是這樣出現的。 「這是老祖宗的智慧,」張國華謙虛地說, 自小沉浸在中國文化中才能得到靈感,他 相信西方人很難找到這種答案。 失敗教訓,練就5秒研判病情 十幾年前,病人黃毓奇發生脊椎脫位的意外, 病情惡化而死亡,「張醫師那時難過得掉眼 淚,人瘦了一圈,好幾個月沒有勇氣再開 刀,」黃毓奇的女兒黃敏華回憶說,她爸爸 知道張國華已盡全力治療,和媽媽反過來安 慰他。「他視病猶親,是條漢子!」黃敏華 說。張國華責任感強,不會逃避。 「那種意外,教科書上沒寫,但是我也判斷 錯誤,很內疚!」張國華說,從此他更仔 細做術前研究,不但研發新技術,開刀次 次成功,還練就五秒鐘就能研判病情的功 夫。因為拍片而觀察張國華一年多的亮相 館總監黃建亮發現,「門診病人還沒坐下, 不用開口,他就能指出病兆。」 意志力讓張國華不斷向前 他有過人的意志力,即使已有多項創新, 仍不斷修改,自我超越。每天清晨5點起床, 跑5000公尺,即使寒流來襲也不例外。每 週一個晚上把家裡的電燈關掉,在跑步機 上跑5000公尺,「在黑暗中,我跑得很累, 不知道還有多少路要跑,但再累也要堅持 到底」就是這樣鍛練自己的意志力。 憑著意志力,勤於追蹤病情,對照術前、 術後的差異,就算病人沒有回院檢查,也 會主動打電話追蹤。如此建立上萬筆資料, 做為研究與創新的基礎。 張國華父親是湘軍,是眷村長大的孩子, 從小在軍事教育的環境下長大。他表示: 「我喜歡把一切事情做到完美,有不好的 地方就想辦法改善;不懂的地方就追根究 柢,了解它為什麼會這樣。脊椎畸形矯正 術它用刀見血,事實上跟作戰是一模一樣 的,我們受過軍事訓練,做個比喻,作戰 分戰略、 戰術 、戰爭三個層次,最簡單、 最安全、最有效,能夠達到我們目的的, 就是最好的戰略。」 就因為這樣的堅持與執著、戰術運用, Miracle Doctor締造四個奇蹟: 1.脊椎嚴重彎曲的患者能回復他的體態均勻, 這是其他國家做不到的,故有許多外國醫 生前來取經。 2.十二項手術方法全是台灣原創發明,而非 移植外來,讓台灣脊椎外科於國際間佔有 一席之地。 3.在世界知名的醫學雜誌《Spine》上發表了 十一篇論文;海峽兩岸兩、三萬名骨科醫 生合計總論文數不過一百多篇,但張國華 醫生即佔十一篇,可謂翹楚。 4.神乎其技的「太極刀法」,傳統中國文化 太極的精神與內涵是張國華醫生神乎其技 的根源,自創的太極刀法是在開刀時,心 神會全部收攝起來,只把精神貫注在手中 電鑽、釘子的尖端所傳回來的感覺,再根 據這些感覺去執行手術,這也就是張國華 醫生所稱的「手感」,也是最令人感到不 可思議之處。 回饋 張醫生多年來得到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看到自己幫助病人恢復正常,知道這條路 走對了,心中便感到無限欣慰。 「媽,放心,神醫說你沒事了。」門診傳出 這樣的對白,對專注醫術的他而言,病人 與家屬的信任無疑就是最大的回饋。 心得 之前碰巧在Discovery看到這段「聚焦台灣: 脊椎神醫」時,就覺得真好,原來台灣也有 這樣好的醫師;再仔細看看,原來還是我們 的學長。想想我們接受的軍事教育,對我們 應該是有幫助的。如同張醫師認為國醫的教 育,讓他能有足夠的能力幫助病人,同時也 不忘老祖宗的智慧,中國文化很多觀念對現 代的人仍然有很多幫助,能讓我們激發出不 同的想法,我想,我們也應該認真學習,兼 融中華文化,再創台灣奇蹟! End.

指導:郭世清教官
組員:施協良、宋育凱、陳奇聖、黃俊惟、林綺航
聚焦台灣:脊椎神醫
學經歷
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M71)
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研究醫師
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研究醫師
 國軍臺中總醫院骨科部主任
 國際腰椎學會會員
 中華民國骨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脊椎外科學會會員
 中華民國關節重建學會會員
 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 台灣脊椎中心執行長
從醫三十年,從事脊椎外科手術廿五年,執刀超過
一萬六千人次的張國華,獨創十二項手術方法,被
國際脊椎醫學最重要的期刊《Spine》譽為「The
miracle doctor」(奇蹟醫生)。他的醫學突破也
被Discovery頻道看中,花了一年拍攝完成《聚焦
台灣:脊椎神醫》,讓台灣之光向全球播送。
張醫生一年執刀約六、七百次,數年下來開
刀直逼一萬六千多次,且這十年來,締造了
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張醫生的治療方式採行
中西合璧,不吝惜於將自己獨創的治療方式
與國際分享,每每都是以患者為第一考量的
心血結晶,三大知名的治療脊椎方法:槓桿
法(治療嚴重側彎畸形)、洗髓灌頂法(治
療S型側彎畸形)、開合法(治療嚴重駝背畸
形),突破傳統達到一次矯正,且成功讓手
術範圍從大範圍變小範圍,規模縮小,時間
短、傷口小、復原快,也大幅的提高安全性。
治療脊椎
1998四兩撥千斤法:
一般對大角度脊椎側彎病人而言,得開兩
次刀,但張國華在多次實驗中運用力學原
理,發現槓桿法可以一次拉直側彎的C型脊
椎。將兩根長棒從後方插入C型兩端,長棒
向內側擠壓,脊椎就能變直。
心胸開放的張國華,隨時觀察生活周遭,
取得靈感,連中國文化也能成為他創新的
泉源。
臨床上最大的瓶頸是S型脊椎側彎,也是國
際公認最難治療的畸型。這類病人腰部疼痛,
脊椎呈現S型,醫師習慣在胸部、腰部開刀,
卻降低病人柔軟度和活動力。
2000到2007洗髓灌頂法:有一天,腦海突然
浮現「醍醐灌頂」,想到力量由上往下,拉
直胸椎,矯正的力量就能向下灌到腰椎,達
到自行矯正的效果,不必動第二次刀,也能
保有腰部運動力。成為他12項創新裡極重要
的項目。
張國華說,對脊椎瞭解愈多,就愈發現時
下治療方法都有缺點。在他的辦公室裡,
有一付真人骨骸,一有時間就做實驗,希
望找到更好的手術方法。
他細心研究,焚膏繼咎,也因遇上種種棘
手病例,面臨挑戰,反倒開啟更多發明,
轟動醫界的一次次手術法就是這樣出現的。
「這是老祖宗的智慧,」張國華謙虛地說,
自小沉浸在中國文化中才能得到靈感,他
相信西方人很難找到這種答案。
失敗教訓,練就5秒研判病情
十幾年前,病人黃毓奇發生脊椎脫位的意外,
病情惡化而死亡,「張醫師那時難過得掉眼
淚,人瘦了一圈,好幾個月沒有勇氣再開
刀,」黃毓奇的女兒黃敏華回憶說,她爸爸
知道張國華已盡全力治療,和媽媽反過來安
慰他。「他視病猶親,是條漢子!」黃敏華
說。張國華責任感強,不會逃避。
「那種意外,教科書上沒寫,但是我也判斷
錯誤,很內疚!」張國華說,從此他更仔
細做術前研究,不但研發新技術,開刀次
次成功,還練就五秒鐘就能研判病情的功
夫。因為拍片而觀察張國華一年多的亮相
館總監黃建亮發現,「門診病人還沒坐下,
不用開口,他就能指出病兆。」
意志力讓張國華不斷向前
他有過人的意志力,即使已有多項創新,
仍不斷修改,自我超越。每天清晨5點起床,
跑5000公尺,即使寒流來襲也不例外。每
週一個晚上把家裡的電燈關掉,在跑步機
上跑5000公尺,「在黑暗中,我跑得很累,
不知道還有多少路要跑,但再累也要堅持
到底」就是這樣鍛練自己的意志力。
憑著意志力,勤於追蹤病情,對照術前、
術後的差異,就算病人沒有回院檢查,也
會主動打電話追蹤。如此建立上萬筆資料,
做為研究與創新的基礎。
張國華父親是湘軍,是眷村長大的孩子,
從小在軍事教育的環境下長大。他表示:
「我喜歡把一切事情做到完美,有不好的
地方就想辦法改善;不懂的地方就追根究
柢,了解它為什麼會這樣。脊椎畸形矯正
術它用刀見血,事實上跟作戰是一模一樣
的,我們受過軍事訓練,做個比喻,作戰
分戰略、 戰術 、戰爭三個層次,最簡單、
最安全、最有效,能夠達到我們目的的,
就是最好的戰略。」
就因為這樣的堅持與執著、戰術運用,
Miracle Doctor締造四個奇蹟:
1.脊椎嚴重彎曲的患者能回復他的體態均勻,
這是其他國家做不到的,故有許多外國醫
生前來取經。
2.十二項手術方法全是台灣原創發明,而非
移植外來,讓台灣脊椎外科於國際間佔有
一席之地。
3.在世界知名的醫學雜誌《Spine》上發表了
十一篇論文;海峽兩岸兩、三萬名骨科醫
生合計總論文數不過一百多篇,但張國華
醫生即佔十一篇,可謂翹楚。
4.神乎其技的「太極刀法」,傳統中國文化
太極的精神與內涵是張國華醫生神乎其技
的根源,自創的太極刀法是在開刀時,心
神會全部收攝起來,只把精神貫注在手中
電鑽、釘子的尖端所傳回來的感覺,再根
據這些感覺去執行手術,這也就是張國華
醫生所稱的「手感」,也是最令人感到不
可思議之處。
回饋
張醫生多年來得到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看到自己幫助病人恢復正常,知道這條路
走對了,心中便感到無限欣慰。
「媽,放心,神醫說你沒事了。」門診傳出
這樣的對白,對專注醫術的他而言,病人
與家屬的信任無疑就是最大的回饋。
心得
之前碰巧在Discovery看到這段「聚焦台灣:
脊椎神醫」時,就覺得真好,原來台灣也有
這樣好的醫師;再仔細看看,原來還是我們
的學長。想想我們接受的軍事教育,對我們
應該是有幫助的。如同張醫師認為國醫的教
育,讓他能有足夠的能力幫助病人,同時也
不忘老祖宗的智慧,中國文化很多觀念對現
代的人仍然有很多幫助,能讓我們激發出不
同的想法,我想,我們也應該認真學習,兼
融中華文化,再創台灣奇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