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對台方針 ----留而不棄,消極對台 教案設計: 黃美月 謝宗賢 陳佳蓉 林依俐 許雅婷 謝如媛 賴蘊惠 林怡萍 陳煥儒 李華 社會和語文領域合科 教學對象:八年級 授課時數:一節課 「認識台灣」上冊中的課文 隔 年 , 康 熙 決 定 保 留 台 灣 。 住高「只 台,台有 灣即灣施 。使土琅 」耗地主 用肥張 國沃保 家,留 經戰台 費略灣 ,價, 也值他 該又主 保極張 增許地有 加多,人 國地無認 家方保為 的尚留: 財未的「 政開價台 負發值灣 擔,。不 。保何過 」留況是 它台彈 只灣丸 會有之 產 生 不 同 的 議 論 。 清 朝 官 員 曾 為 了 是 否 保 留 台 灣 而 課本只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問題: 清廷為什麼要保留台灣? 而這個教案,正好為這個問題 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教學示範。 教學目標: 1.透過猜想與反駁,讓學生了解不同時 空背景下、不同人眼中的台灣。 2.重新思索施琅在『棄留台灣』關鍵 一刻的歷史定位。 3.引導學生構思一篇情理兼備的論說文。 教學流程 : 一、描述歷史場景:老師開場引言,描 述施琅獨排眾議的場面。 二、老師問學生,施琅到底是用什麼 理由說服康熙的?學生提出了以下四 個猜想: 一、因為物產豐饒,美女如雲。 二、戰略位置極佳。 三、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怎麼會無 法治理一個小島。 四、為了要防止台灣再次成為反清基 地。 根據以上四個猜想,進行討論。 1.老師適時引入史實,如:清軍擅長 陸戰,不善海戰,就戰略位置而言, 台灣有其優勢。 2.在討論過程中,當學生提出觀點時, 可以請他說出原因。 3.老師將討論出的觀點,記錄在黑板 上。 三、請學生揣摩施琅心境,模擬一篇 給康熙的 。 四、等學生寫完後,老師才發下施琅 的 全文。 五、請學生對照自己所寫的和施琅 寫的有何不同。 怎麼知道學生已經學會了? 在討論和寫作過程中,觀察孩子是否能: 1、猜想不同主張的背後可能有的價 值和想法。 2、提出不同論點,嘗試說服別人。 這個教案的優點: 1.透過討論,讓學生體會歷史人物的主 張,背後都有其複雜的考量過程。 2.在寫完作文後,再對照原典,能夠讓 學生進一步學習:如何站在別人的角度 思考問題。 3.台灣棄留的討論,在當今台灣面對兩 岸關係的思考尤其重要,也是此教案可 延伸討論的議題。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康熙對台方針 ----留而不棄,消極對台 教案設計: 黃美月 謝宗賢 陳佳蓉 林依俐 許雅婷 謝如媛 賴蘊惠 林怡萍 陳煥儒 李華 社會和語文領域合科 教學對象:八年級 授課時數:一節課 「認識台灣」上冊中的課文 隔 年 , 康 熙 決 定 保 留 台 灣 。 住高「只 台,台有 灣即灣施 。使土琅 」耗地主 用肥張 國沃保 家,留 經戰台 費略灣 ,價, 也值他 該又主 保極張 增許地有 加多,人 國地無認 家方保為 的尚留: 財未的「 政開價台 負發值灣 擔,。不 。保何過 」留況是 它台彈 只灣丸 會有之 產 生 不 同 的 議 論 。 清 朝 官 員 曾 為 了 是 否 保 留 台 灣 而 課本只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問題: 清廷為什麼要保留台灣? 而這個教案,正好為這個問題 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教學示範。 教學目標: 1.透過猜想與反駁,讓學生了解不同時 空背景下、不同人眼中的台灣。 2.重新思索施琅在『棄留台灣』關鍵 一刻的歷史定位。 3.引導學生構思一篇情理兼備的論說文。 教學流程 : 一、描述歷史場景:老師開場引言,描 述施琅獨排眾議的場面。 二、老師問學生,施琅到底是用什麼 理由說服康熙的?學生提出了以下四 個猜想: 一、因為物產豐饒,美女如雲。 二、戰略位置極佳。 三、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怎麼會無 法治理一個小島。 四、為了要防止台灣再次成為反清基 地。 根據以上四個猜想,進行討論。 1.老師適時引入史實,如:清軍擅長 陸戰,不善海戰,就戰略位置而言, 台灣有其優勢。 2.在討論過程中,當學生提出觀點時, 可以請他說出原因。 3.老師將討論出的觀點,記錄在黑板 上。 三、請學生揣摩施琅心境,模擬一篇 給康熙的 。 四、等學生寫完後,老師才發下施琅 的 全文。 五、請學生對照自己所寫的和施琅 寫的有何不同。 怎麼知道學生已經學會了? 在討論和寫作過程中,觀察孩子是否能: 1、猜想不同主張的背後可能有的價 值和想法。 2、提出不同論點,嘗試說服別人。 這個教案的優點: 1.透過討論,讓學生體會歷史人物的主 張,背後都有其複雜的考量過程。 2.在寫完作文後,再對照原典,能夠讓 學生進一步學習:如何站在別人的角度 思考問題。 3.台灣棄留的討論,在當今台灣面對兩 岸關係的思考尤其重要,也是此教案可 延伸討論的議題。

康熙對台方針
----留而不棄,消極對台
教案設計:
黃美月 謝宗賢 陳佳蓉 林依俐 許雅婷
謝如媛 賴蘊惠 林怡萍 陳煥儒 李華
社會和語文領域合科
教學對象:八年級
授課時數:一節課
「認識台灣」上冊中的課文
隔
年
,
康
熙
決
定
保
留
台
灣
。
住高「只
台,台有
灣即灣施
。使土琅
」耗地主
用肥張
國沃保
家,留
經戰台
費略灣
,價,
也值他
該又主
保極張
增許地有
加多,人
國地無認
家方保為
的尚留:
財未的「
政開價台
負發值灣
擔,。不
。保何過
」留況是
它台彈
只灣丸
會有之
產
生
不
同
的
議
論
。
清
朝
官
員
曾
為
了
是
否
保
留
台
灣
而
課本只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問題:
清廷為什麼要保留台灣?
而這個教案,正好為這個問題
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教學示範。
教學目標:
1.透過猜想與反駁,讓學生了解不同時
空背景下、不同人眼中的台灣。
2.重新思索施琅在『棄留台灣』關鍵
一刻的歷史定位。
3.引導學生構思一篇情理兼備的論說文。
教學流程 :
一、描述歷史場景:老師開場引言,描
述施琅獨排眾議的場面。
二、老師問學生,施琅到底是用什麼
理由說服康熙的?學生提出了以下四
個猜想:
一、因為物產豐饒,美女如雲。
二、戰略位置極佳。
三、中國是一個泱泱大國,怎麼會無
法治理一個小島。
四、為了要防止台灣再次成為反清基
地。
根據以上四個猜想,進行討論。
1.老師適時引入史實,如:清軍擅長
陸戰,不善海戰,就戰略位置而言,
台灣有其優勢。
2.在討論過程中,當學生提出觀點時,
可以請他說出原因。
3.老師將討論出的觀點,記錄在黑板
上。
三、請學生揣摩施琅心境,模擬一篇
給康熙的<台灣棄留疏> 。
四、等學生寫完後,老師才發下施琅
的<台灣棄留疏>全文。
五、請學生對照自己所寫的和施琅
寫的有何不同。
怎麼知道學生已經學會了?
在討論和寫作過程中,觀察孩子是否能:
1、猜想不同主張的背後可能有的價
值和想法。
2、提出不同論點,嘗試說服別人。
這個教案的優點:
1.透過討論,讓學生體會歷史人物的主
張,背後都有其複雜的考量過程。
2.在寫完作文後,再對照原典,能夠讓
學生進一步學習:如何站在別人的角度
思考問題。
3.台灣棄留的討論,在當今台灣面對兩
岸關係的思考尤其重要,也是此教案可
延伸討論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