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徐州中考历史教学与复习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011年徐州中考历史教学与复习

分数塞进考生腰包
鼓鼓囊囊千万别抛
——从徐州市2010年中考历史
命题到科学复习迎考说开去
徐州市丰县教育局教研室 高 华
2010年8月28日上午于丰县中学
开篇语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亲爱的同志们:
大家好!中考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
悄然结束已经有两个多月(6月19日-8月28日)。
当考完中考历史的考生们面带微笑,缓缓步出考
场,轻松地呼出胸中的闷气时,他们是胜利者。
他们战胜了徐州市中考历史命题人,揣摩准了历
史命题人的命题思路,最后获取大胜,真是可喜
可贺啊!那么中考历史命题人是如何命题的呢?
我们徐州市2010年中考历史命题,面向全体近12
万参加中考的考生,力求使试题让不同发展水平
的考生都能有所作为。命题人力争达到“四求”:
1.求稳:稳定压倒一切;2.求实:实在实用实惠;
3.求变:依据中考变动;4.求新:力求题意新颖。
如果说中考算是一场战争的话,它的硝烟已
散尽两月有余,但九个多月,又将再次响起隆隆
炮声。面对中考,不打拼不行,因为爱拼才会赢。
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不是闲来相聚畅谈别后之念
情,而是进行战争期间的一个很好的休整。我们
聚在一起,认真总结2010年徐州市中考历史的得
失,研讨增强历史复习效果的最佳途径,找准应
对中考历史的诸多良策,非常及时且很有必要。
感谢县教研室领导和丰县中学的领导,给我们创
造如此的良机和美好的环境。
徐州中考历史依旧阳光明媚,我们复习迎考
仍是胜券在握。我们历史教师充满必胜的信心。
为更好地应对2011年徐州市中考历史,有必
要对今年徐州市中考历史试题命制特点以及考生
答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一些复习建议。老高姓高无高见,不
免老生又常谈。管窥之见,权作抛砖引玉,说出
来以求教于诸位方家。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今年徐州市中考历史命题,依据教育
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和《徐州市2010年中考历史考试说明》,
按照徐州市教育局领导要求的中考命题
“五个有利于”的原则,在市历史教研员
陈伟国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命题小组成员
凝神聚力,共同打造一份紧扣考纲、贴近
现实、难易适中、具有徐州特色的中考历
史试题。下面对徐州市2010年中考历史试
题的命题思路进行具体解读。
一、徐州市中考历史命题指导思想
(一)坚持“五个有利于”的原则
1.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全面
的素质教育;
2.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历史教
育教学质量;
3.有利于中小学历史课程教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4.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学习;
5.有利于各类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需要,使学业优秀
生脱颖而出。
(二)命制高质量历史试题需要集思广益,
凝神聚力,绞尽脑汁,不遗余力
近几年我们徐州市中考历史试题命制,
都是在吃透当年中考历史说明要求以及充
分了解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题的基础上,
命题成员集思广益,凝神聚力,绞尽脑汁,
不遗余力,创设情景迎热点,体现价值巧
探索,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命制一份难易
适中、颇具徐州特色的历史试题。
(三)达到师生“共赢”,力争做到两个“有利于”
1.有利于增强考生到高一级学校学习的信心,
2.有利于发挥历史教师历史教学的主动性。
(四)做到有的放矢,发挥历史试题的评价功能
历史试题的命制,力争做到承前启后,沉稳大
气,基础中体现灵活,变化中显示能力。命题形式
平稳,试卷内容、形式及结构与前两年基本保持一
致。力求有助于历史教师评定考生的学习结果,了
解历史教学的得失,了解考生的学习困难,激发考
生的学习动机。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繁难偏旧。
有的放矢,充分发挥测量历史试题的评价功能。
二、中考历史试题命制原则
1.坚持遵循考纲但不拘泥于考纲的原则;
2.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3.坚持科学性和目标性相一致的原则;
4.坚持“稳中求变,变中出新”的原则。
三、中考历史命题主要依据
严格按照《徐州市中考历史考试说明》
的具体要求,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充分体现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如2010年《徐州市历史中考新航标》共28个
大考点,历史考题涉及到其中23个,覆盖率
占75%。徐州市教研室编写的《历史新课程
探究与训练》5本教辅书,2010年历史考题
涉及到其中的有关知识内容为58分。(2010
年徐州中考历史试题满分为60分)
四、徐州中考历史试题命制特点
1.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导向性强;
2.贴近现实,迎合热点,人文性强;
3.紧扣说明,设计新颖,开放性强;
4.立足课改,彰显理念,前瞻性强。
五、徐州中考历史考纲呈现特点
徐州中考历史考纲(考查范围)经几
年使用已逐渐完整,考查内容既体现中考
的选拔及升学需要,又与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高考接轨。2010年徐州中考历史考试
大纲与2008、 2009年相比,有以下特点:
1.考查主体未变,考点稍作增删;
2.考点细化求易,更加直观具体;
3.测量要求更活,能力考查增加。
六、中考历史试题追求的最佳效果
我们徐州市中考历史试题追求的最佳效果是:稳定、
连贯、新颖、美观。试题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指历史试题紧扣课文重点,反映时政
热点,既贴近生活实际,加强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又充分
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试题尽可
能达到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新中出彩,光彩照人。
“意料之外”指着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
历史现象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试题思维含量;
同时还从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入手,发挥历史考试
的导向作用。明确中考历史试题的设计意图和方向,在历
史教学与复习中做到知己知彼,充满信心,在历史中考中
定会稳操胜券。
七、专题复习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几年来,经过研究全国各地尤其是徐
州中考历史试题,感到大多试题都与历史
专题密切相关。从选择题的选项到材料解
析题和问答题的设问,都是小专题和大专
题问题,因此历史专题复习至关重要,川
教版历史教材本身就以主题形式呈现。在
专题复习阶段要把历史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归类,把局部分散的知识整合成整体系统
的知识,落实历史主体知识,构建历史知
识网络,有助于学生综合解题能力的提高。
八、《徐州市2010年中考历史考试说明》
考试形式及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史政合卷。分为I卷
和II卷。I卷为选择题,II卷为非选择题。
2.考试分值:史政合卷为120分。历史满分60分,
计入升学总分。
3.考试时间:历史、思想品德合计120分钟。
4.题型及比例:历史单项选择题约50%(即3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
是最符合题意的。非选择题约50%(即30分)。
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5.2010年徐州市中考历史试题中外历史
考查比例为:
中国历史:60%(即36分)。其中古代史占
15%(即9分),近现代史占45%(即27分)。
世界历史:40%(即24分)。其中古代史占
5%(即3分),近现代史占35%(即21分)。
6.历史中考试题难度:基础题、中档题、
较难题比例为6:3:1。难度系数约为
0.6—0.65。
试卷考试指数的统计与分析
徐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相关指数的统计
城
市
形式与
时间
题 型 结 构
难度 内容 历史
选择 材料 问答 题量 系数 结构 分值
%
徐 史政合科 15题 3题 1题
州 闭卷2小时 30分 22分 8分
19题 0.75
15:47 60分
:38
备注:
1.表格中考试时间是整张试卷(徐州历史、思想品德合卷)
的考试时间。
2.表格中的难度系数是对试卷设计的试题本身进行的估计
而非来自阅卷结果的现场统计。
3.表格中内容结构指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整个
世界史的比例结构。
4.表格中注明的分值是历史学科试卷卷面上呈现的分值。
7.徐州市2010中考历史试题考查比例
分值分布与考试说明要求基本一致
内
容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小
2题4分
0.5题5分
2.5题9分
中国近现代史 7题14分
2题14分
9题28分
世界古代史
0题0分
1题2分
中国古代史
1题2分
世界近现代史 5题10分
合
计
计
1.5题11分 6.5题21分
15题30分 4题30分
19题60分
徐州市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
分值、比例分析统计表
历史阶段
考纲
对应
分值
中国古代史
15%
9分
考查
分值
所占
比例
徐州市2010年中考历史对应试题
9分
15%
16、17、31(1)(2)
中国近现代史
45%
27分
28分
47%
18、19、20、21、22、23、24、25、
31(3)、32、33(1)、34(5)
世界古代史
5%
3分
2分
3%
26
世界近现代史
35%
21分
21分
35%
27、28、29、30、33(2)(3)(4)
34(1)(2)(3)(4)
历史类别
去年
比例
去年
分值
考查
分值
所占
比例
徐州市2010年中考历史对应试题
政治制度史
61%
37分
38分
63%
16、18、19、21、22、26、28
31、32、33、34(4)
经济发展史
27%
16分
16分
27%
23、24、25、27、29、34(1)(2)(3)(5)
思想文化史
10%
6分
6分
10%
17、20、30
8.2010年徐州中考历史试题实际难
易度为:容易题、中等题、较难
题比例为8:2:0。难度系数约为
0.75。全市历史均分接近45分。
9.2010年历史试题照顾全体考生,
尤其照顾成绩中下游的考生,使
其绝大多数都在45分以上,成绩
上等考生取得55—60分的高分,
50—60分考生数占相当大比例。
九、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分析
徐州市2010年中考历史命题,考查的
知识点都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和中考历
史命题的热点、重点,真正达到了不偏不
怪,实实在在。
2010年徐州中考历史选择题考查内容
通观15道中考历史选择题,无一不是教
材和考纲中的重点、热点,皆为历史学科
的主干知识,没有一题是偏题和怪题,几
乎没有多少难度。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
题2分,满分为30分,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考
生得了满分,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考生在
24—30分之间。考试结果比较理想。
徐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历史、思想品德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全卷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思想品德30分,历史30分,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证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填涂在
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
在试卷上。
3.第1题至第15题为思想品德题,共30分;第16题至第30题为历史
题,共30分。总共6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本部分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16.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A.秦朝
B.汉朝
C. 唐朝
D.明朝
17.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 “极为神速”主要
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C.“瓦子”“瓦舍”的出现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8.1839年,英国驻广州商务监督给首相发出密件,建
议向清廷发出通牒,要求其割让一个岛屿给英王陛下。
后来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达到了该目的。这个“岛屿”是
A. 香港岛
B. 辽东半岛
C. 台湾岛
D. 澎湖列岛
19.2010年5月23日上午,孙中山铜像回迁揭
幕仪式在南京市新街口广场隆重举行。孙
中山先生受世人敬仰,其丰功伟绩有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提出三民主义
③亲自发动武昌起义 ④成立中华民国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20.下列书刊中,属于中国近代较早介绍西方
生物进化论思想的是
A
B
C
D
21.1934年,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刊题词:
“现在唯一 救国之方,是坚确决心,把
我自己无条件的贡献给社会和我的国家。”
下列属于张学良实践自己誓言的行动是
A.投身辛亥革命 B.参加南昌起义
C.发动西安事变 D. 卢沟桥抗战
22.有首诗写道:“生死攸关转折点,左倾错误
受批判。重新确立领导人,党和红军脱危
险。”此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五四运动
B.中共诞生
C.遵义会议
D.挺进中原
23.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景:
上海市东亚面粉厂的孙老板亲
率员工敲锣打鼓地向上海市领导
报喜:东亚面粉厂接受公私合营。
据此推测当时我国正在进行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 ”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
动
2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打
开封闭的国门走向世界。下列属于我国
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扩大开放的窗口是
A. 深圳、上海浦东 B.珠海、香港
C.汕头、澳门
D.深圳、厦门
25.观察上图,这一时期台商在江苏投资情况发生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 邓小平南方谈话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D.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26.罗马共和国时期,制定了共和制法律,完善了共和制机构。其中
最重要的机构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陪审法庭
D.元老院
27.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
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富,
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
源。”为解决穷人的生存来源问题,
提高就业率,他采取的“新政”措施是
A.大力整顿银行
B.兴办公共工程
C.调整劳资关系
D.缩减农业产量
28. 2010年5月9日,胡锦涛主席出席了
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
这次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于
A.德国突袭波兰
B.德国东侵苏联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莫斯科保卫战
29.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
形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不包括
A. 世界贸易组织 B.欧洲联盟
C. 亚太经合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
30.徐州市2010年中考试卷将实行网上
阅卷。这一阅卷方式得益于
A.电力的发明和应用
B.电讯技术的兴起
C.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D.航天技术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8小题,其中第31至
34题为历史试题,30分;第35至38题为思想品
德试题,30分。共60分)
31.(8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
主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引自《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
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引自《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
材料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民族
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
族自治机关。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
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
代表。
——引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中的“西域”狭义上是指
今天我国的什么地方?(1分)
该地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
标志是什么?(1分)
(2)材料二是中国古代哪次改革的内
容?(1分)这次改革对于中华
民族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2分)
(3)材料三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主要实行的政治
制度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实行这一制度的意义。(2分)
32.(6分)中美关系的缓和是20世纪
70年代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根据材
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周恩来说:
“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
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从
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见右图)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以上摘编自尼克松回忆录《领导者》
(1)中美“25年没有交往”的主要原因是
什
么?(1分) 材料中所说的“一个
时
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
义是指什么?(2分)
(2)1972年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的联合公
报》同意按什么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
(1分)
(3)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
(1分)中美关系的改善有何历史意
义?(1分)
33.(8分)团结合作,实现共赢是人类共同追求的
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合作共赢”
主题的探究任务。
【团结合作 实现共赢】
(1)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摒弃前嫌,
一致对外,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请写出中国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两次战役。
(2分)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
猖狂进攻,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
在华盛顿签署了一个重要文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
斯同盟正式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
个文件的名称是什么?(1分)
【化友为敌,美苏对峙】
(3)二战结束后,美苏由合作转为
敌对,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
家采取了“冷战”政策。 “冷战”
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
“冷战”政策的推行对战后世界局
势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世界形成了
怎样的格局?(1分)
【感悟历史,获取真谛】
(4)当今世界,国家之间应
该在哪些问题上加强合作?
(2分)请你谈谈对“合作共
赢”的认识。(1分)
34.(8分)世界博览会是经济、科技与文化
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也是举办国充分展
示综合实力的盛会。根据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维多
利亚女王发出外交邀请信函,有10个国
家接受了邀请。伦敦博览会(又名水晶
宫博览会)被确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首届
世博会。水晶宫博览会成为二十世纪科
学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它的成功举
办,使它成为全球规模的盛会。
——引自中广网《回顾1851年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
(1)英国能够成功举办首届世博会的有利经济条件
是什么?(1分)
(2)在首届世博会上,英国最有可能展示哪些发明?
(2分)
(3)在当时,要把世博会展品运往展览地可使用哪些
最为先进的交通工具?(2分)
(4) 在首届世博会举办的1851年,英国的政治体制
是怎样的?(1分)该体制最早在英国确立的标志
是什么?(1分)
(5)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上海能够走
上迅速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繁荣的国际大都市得
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哪项英明决策?
(1分)
徐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5小题30分。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B
A
C
D
A
B
C
C
C
A
A
B
D
二、非选择题:第31题8分,第32题6分,第33题
8分,第34题8分,共4小题30分。
31.(1)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答新疆也对(1分)
西域都护的设置。(1分)
(2)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加速了黄河流域
民族大融合的过程。(2分)(符合题意、言之
成理即可适当给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保障了少数民族
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或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
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
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
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的根本利益。(1点1分,答出2点即给2分。符合
题意、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32.(1)美国长期以来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
(1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给1分)
中美结束了长期对立的僵局,开始走向关
系正常化。(2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
即可适当给分)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
(3)1979年。(1分)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
展。(1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给1
分)
33.(1)台儿庄战役,(1分)百团大战。(1分)
(2)《联合国家宣言》。(1分)
(3)杜鲁门主义。(1分)两极格局。(1分)
(4)环境保护(环保);资源利用(能源);打击恐怖
活动(反恐);防止核扩散;打击毒品走私;解决
贫富悬殊;解决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等。(1点1分,
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给2分。不拘泥于此参考答案,
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认识: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则两利,斗则
俱伤;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共
同维护和平与安全等。(答出其中任意1点即给1分。不拘
泥于此参考答案,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给1分)
34.(1)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1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给1分)
(2)蒸汽机、火车(蒸汽机车)、飞梭、珍妮纺纱机、
骡机、水力织布机等。(2分)
(只要举例正确,1点1分,写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给2分)
(3)汽船(轮船)、火车(蒸汽机车)(1点1分,2点2分)
(4)君主立宪制。(1分)《权利法案》的颁布。(1分)
(5)改革开放。(1分)
徐州市201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第1页(共1页)
2009年徐州市中考历史
忍痛删除的题目之一
17.唐朝时考中进士称为“登龙门”,个人
无比光彩,家族倍感荣耀。诗人孟郊曾写
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该诗
描写的情景是
A.乞丐骑马游长安
B.农家子弟升高官
C.科举考试登金榜
D.新婚之喜结良缘
论君子
2010年3月15日
君子者,光明磊落者也,忠孝仁义是也。
干君子事业,行君子之为,树君子之德,
为君子服务,做正人君子,方为君子也。
强者解天下忧,仁者暖天下心。
我的教学理念是: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教研而不发则囿。(you,局限之意)
妙哉!信然!
十、2004—2006年徐州市
历史中考非选择题分析
2004年:第32题考美国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措施;第33题考第
二、三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及影响和认识;第34题考
中共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这些题在当时都是课本内容的主干知识,非常重要。
2005年:第33题运用新情景新材料,考九一八事变发生的
过程及影响,当年确实令人眼睛一亮,获得一致好评。第
34题考了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及其意义;第35题考了
林肯、华盛顿、罗斯福三位伟大的总统对美国历史发展的
贡献,综合性较强,当年反响很大,至今仍是佳题。
2006年:第33题运用新材料考了南京大屠杀及其认识;第
34题考《独立宣言》的发表及其意义;第35题考巴黎和会
与慕尼黑会议的规定及其影响。这在当时都是重要的。
十一、2007—2010年徐州市
历史中考非选择题分析
2007年:第28题考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对“三农”问题的做
法
及其影响;第29题考中国近代科技和社会生活;
第30题考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二战”的有关问题。
这在当年都很重要,适当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性。
2008年:第31题考孔子与儒家思想演变及其意义;第32题
考中国改革开放及其影响;第33题考中国近代化
的具体表现。第34题考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
的措施、特点及其启示。综合性也较强。
2009年:第31题考商鞅变法与秦朝统一的措施;第32题考
建国60周年的辉煌成就与失误;第33题考中国的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及其
认识。大专题综合性也较强。
综上所述,2010年及近几年徐州市中考历史
试题,内容比较丰富多彩,解题思路具有探索性,
部分答案具有多元性,效能具有创造性,符合初中
历史课程标准及徐州中考历史纲要几个有利于的
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以所学知识为依托,展示自
己独特的个性与视角,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中考历史试题年年变。“变,是一个永恒的
主题”。但不管怎么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但愿“变”能引领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改
的大潮中,不断思考与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在探
索中发展,朝着教书与育人并举的方向发展。
十二、近几年徐州中考历史特点分析
特点一:精选历史学科主体知识命题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体知识应该是指最能反映历史发
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起到了总揽全局的作用,集
中反映了在国家制度、社会更迭、经济水平、民族交往、
国家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等多方面人类文明演
进的历史过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拓展性,专题复习的
目的是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提高能力,包括历史概
括能力、表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
此次历史命题考查的知识点,都是学科主干知识和中
考命题的热点、重点,不偏不怪,实实在在。尽可能做到
稳中求变,变中求活,变中出新,活而不乱;注重基础,
突出能力,强调迁移,关注现实,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史学
特色,创新亮点时有显现。
特点二:都注重了历史基础知识考查
最基础的东西最有生命力,最具迁移力。历史
学科基础知识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中考历史试题
的最常规武器,是考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
依托,是决胜中考历史的支撑点。鉴于此,此次徐
州中考历史命题以生为本,平易近人,无论是选择
题,还是材料解析题、问答题,大多数题目考生都
较为熟悉,心理上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有利于稳
定考生的情绪,使他们感到很温暖,入手容易,迅
速平和地进入到考试状态中去。命题力求在考生基
础知识的薄弱点和易错点上做文章,基础中体现能
力。若考生审题不大细心,在一些细节上注意不够,
仍会造成低级失分。其目的在于引导历史教师切实
打好学生的基础,从导向性上体现规范办学背景下
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对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
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从难度上兼顾中考历史、思想
品德等几个小学科之间的适度降低,尽可能达到市
局有关领导要求的0.80的难度系数。
特点三:适度推进历史的能力考查
徐州中考历史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着重考查考生对新情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近几
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历史命题,已逐渐由知识立意
向能力立意过渡,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已成质量
检测的主旋律。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不可一蹴而
就,应做到适量适度和循序渐进。因此,此次命
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知道、理解、解决三个层
次的能力,辅之以考查知识与方法的运用。材料
解析、问答题以学生易懂、易提取信息为命题立
足点,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微观或宏
观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并针对《徐州市2010
年历史考试说明》,设计了几问开放性试题。试
卷题目紧扣考纲及重点,难中易比例适当,总起
来讲命题是向成功靠近的。
特点四:注重运用新情景新材料
整份试卷,围绕学生学习记忆历史的薄弱点
设题,针对性强,有相当多的新情景和新材料题,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皆有一些新材料、新情景、新
角度的试题,都是有一定较好思路的题,有很强
的时代性。考题广泛地涉猎一年来重大的与历史
紧密有关的时政热点,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关注
现实,思考问题。学生拿到试卷看到题目内容后,
眼睛一亮,解题欲望空前高涨。作为一位负责任
的初中历史教师,在今后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一
定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探究
性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活学活
用,学用结合,立竿见影,注重实效。
十三、中考历史命题思路说明
(一)原创命题,学以致用
历史试卷有15道选择题和4道非选择题,共19
题。我们尽力命制原创题。选择题的题干、题肢
以及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的若干道小问题,都力
争做到题目灵活多样、科学合理,力争做到运用
新材料、设立新情境命制试题,使考生易于审题
判断,便于解题切入,最后达到取得高分的目的。
历史题目承袭徐州中考历史对人文精神关注的传
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符合考生的
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通过审题和解题,能使考
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多角度、全方位整合有关历史知识,使考生掌
握完整、系统、综合的历史知识,并运用所掌握
的历史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
目的。一些题目渗透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新课
程理念体现德比较突出。
(二)中考历史试题材料力达“五性”
尽可能达到权威性、典型性、科学性、新颖性和可解
读性。如选择题第16题的废除丞相题;第17题的活字印刷
术题;第18题的割香港岛题;第19题的孙中山铜像南京揭
幕题;第20题的《天演论》题;第21题的张学良与西安事
变题;第22题的遵义会议题;第23题的《南下》与三大改
造题;第24题对外开放30、20周年开放窗口题;第25题的
江苏台商投资题;第27题的罗斯福新政题;第28题的苏联
卫国战争题;第29题的世界区域性经济集团题;第30题的
徐州中考网上阅卷题。非选择题的第31题民族关系题;第
32题的中美关系题;第33题的合作共赢题;第34题的世界
博览会题。尽可能做到新情境、新材料的有机切入,图文
并茂(整卷有12幅图片),有5道题以图片形式导入问题,
让学生耳目一新,设问紧扣主题,考查考生甄别史料真伪
的能力。设问灵活,难度不大。
(三)积极迎合历史热点命题
徐州中考历史试题,时代气息较为浓
厚,重点热点贯穿全卷。如第19题的孙中
山铜像南京揭幕题;第24题对外开放30、
20周年开放窗口题;第25题的江苏台商投
资题;第28题的苏联卫国战争题;第29题
的世界区域性经济集团题;第30题的徐州
中考网上阅卷题。第31题民族关系题;第
32题的中美关系题;第33题的合作共赢题;
第34题的世界博览会题等。整份试卷,彰
显了历史命题迎着热点上的特点,具有鲜
活的生命力,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四)适当渗透江苏和徐州乡土历史
徐州市继续坚持2009年省评估报告给予肯定的做法,
适当引进乡土史作为考查内容。徐州卷乡土史(3条选择
题)不是孤立的本土史,而是纳入大历史之中也即与主干
历史知识相联系,适当渗透乡土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热爱徐州、热爱江苏、热爱祖国和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的情
感。如选择题第19题的孙中山铜像南京回迁揭幕题;第25
题的台商在江苏省投资题;第30题的徐州市2010年中考网
上阅卷题等。都与徐州市历史考试说明与教材上的主干知
识密切相关,即将乡土史置于大的历史背景里进行考查。
徐州中考历史试题,密切结合江苏省情,江苏及徐州
地方特色较为明显。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徐州、热爱
江苏、热爱祖国和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如选择题第
19题的孙中山铜像南京揭幕题;第25题的江苏台商投资题;
第30题的徐州中考网上阅卷题等。
(五)初中历史课改接轨高中教学
今年徐州中考历史试题,呈现形式活
泼多样,命题手法有所创新。历史试题继
承近几年的一贯风格,尽量贴近考生认知
实际,让考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高
分。历史试卷的19道题目中,几乎全部都
含有与高中历史教学接轨的内容,甚至与
近几年江苏省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俗
称“小高考”)和江苏省近几年高三历史高
考有许多相似之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六)历史试题有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近几年徐州中考历史试题有相当一部分题目进行了这方面的渗透,
为培养考生适应社会、造福社会、为社会作出自己贡献进行了有益的探
索。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七)中考历史试题务求尽善尽美
说句实在话,白璧无瑕固然好,但却很难能做到。徐州中考历史
试题命制的不足之处,再所难免。如个别试题语言欠严谨;命题规范
性还有待加强,如答案的唯一性与开放性、题干与题肢的密不可分、
导语与所问问题的关系等;有的试题,缺少一个细致打磨的过程。俗
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或许还需要时间,让时间去逐渐锤
炼出经典的试题。每年历史中考过后,都有一些领导和专家同仁提出
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中考历史命题者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使其引以为鉴,不断修正错误,竭尽全力命制高质量的、符合时代发
展要求的中考历史试卷。
虽然我们已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且还将继续努力,准备命
制打磨一份比较像样的徐州市中考历史试卷,但由于能力所限,试题
肯定还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敬请领导和专家同仁提出宝
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修正错误,使之逐步臻于完善,形成一份比
较完整的、符合徐州中考要求的历史试卷。
徐州中考历史试卷,在设计试题时,能够做到关
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本地的情况,以适度、平稳
为前提,以科学性为最高原则,注重一定的原创和出
新。既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又在10分左右的幅度内拉开区分,为学有余力的学生
留有发挥自我优势的余地。徐州历史命题在题干设计、
题肢表述、问题确立和答案表述方面都简洁明了,试
题不生歧义,同时遵循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材的
内容规定,体现了科学性,无超标现象,也无科学性
失误。这样的科学性也保证了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
体现了考试的信度。卷面结构也关注图文并茂(去年
有17幅图片,今年减去三分之一,保留12幅图片),
因此较好地实现了学业和选拔考试相结合的功能。
徐州市近几年中考历史的命题特点
1.测试内容上的主干性与合理性
徐州近几年中考历史试卷在测试内容的选择上,
注重对初中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照顾到知识的覆盖
面,还兼顾了徐州以及江苏省的乡土史知识的考查,
考虑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同时,阶段史
比例分配总体上是比较合理的,基本突出了中外近代
现代史的比重,因而突出了初中八九年级所学的历史
知识,确保了试题的效度和信度及其对初中历史教学
的指导作用。如此的考点选择,既完成了对初中阶段
所学知识的考查,又兼顾了高中学习历史知识的需要。
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能够有效地引导历史教师明
确什么是必需的,什么是可以淡化的。
2.测试能级上的基础性与提升性结合
徐州中考历史试卷突出的是再认和再现的能力,
主要是识记性的能力要求,兼顾材料处理和运用材料
的能力。应该是对历史史实的再认和再现能力,是初
中阶段历史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
能力,没有记忆就没有历史,不能因为新课程就忽略
主干史实的记忆,而且主干史实的记忆也是有力地推
动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基础。徐州历史试题,识记能级
占85%以上。试卷在特别关注基本史实识记的同时,
还兼顾了材料处理和一般的历史阐释能力(分析、比
较和综合等思维能力)。材料处理是为能级的金字塔
的第二层次,方向是明显的。同时,阐释能力被纳入
金字塔的顶端,略有涉及,徐州试卷略为明显一些。
3.材料情境的创设已成为
历史命题的主流方向
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并且进而依靠材料、援引材
料来解决问题是初中新课程精神所在。运用包括文字、
图片、表格在内的材料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
理解和回忆,促使其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为徐
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趋向,一些试题力求立意新颖。
徐州卷一些题目,在创设材料情境方面做出了可贵的
探索。徐州中考历史卷援引的材料形式比较齐全,包
括文字、照片、数据表格、历史地图、柱状统计图等。
不仅致力于从材料情境中引出问题,而且很关注依靠
材料和援引材料来作答,将考生从死记知识的的陋习
中“解救”出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几道大题是比较经典的考题,它首先向考生表明
学习主题:“历史是由许多细节构成的故事,我们
可以在读故事中进行历史的分析和说明”——这是一
个学习方式也是解题方法的提示,在这一叙事性很
强且情感色彩较浓的材料情境之下,设置了紧扣材
料的四个问题,几乎每个问题都是从材料本身引出
的,作答必须援引材料和理解材料来完成,当然课
本所学知识又是完成问题作答的必要背景,不等于
不学课本知识也能够作答。引用材料来分析说明,
需要一定的史实记忆,但是记忆要求比较低,更需
要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材料处理能力。材料
解析题,非常明确地表达“解析材料”的命题思路,
“学习历史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好办法,是在材料处
理中寻找历史问题的答案”。
4.构建学习情境,体现探究性学习思路
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体现学生的主体
地位,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徐州市近几年中考历
史试卷均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探索,成了中考试卷的
又一亮点。徐州卷的一些题目尤其是几道大题,都试
图通过考试传递探究学习的路径。这表明徐州市的中
考历史命题将学习中的学生作为主体,植入了试题之
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探究的精神被试卷彰显出来了。
设问本身及其作答的思维过程,也为学生主体进行探
究提供了的实实在在的空间。这都是颇值称道的构建
学习情境、体现探究性学习思路的命题技术。非选择
题中,探究学习的步骤来提供材料,设计问题。
5.联系现实与热点注重历史借鉴价值时代性
联系社会现实与热点(包括学生的生活),注重历史
的借鉴价值与时代性,并由此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开放
视野,是初中历史新课程所极力倡导的,徐州市中考历史
试卷,针对这一课程目标,在命题技术上有所反映。这类
例题体现两个共同的趋向,一是与时政和热点问题相关,
二是采用“你有什么启发(认识、感悟)”之类的设问来
考查学生的开放思维,说明历史的古为今用的借鉴价值。
就联系现实和热点方面来说,罗列在这些考点上的题目,
是想说明两点:(1)命题者联系现实、回溯历史是一个普
遍倾向,也是历史教学的功能所在。(2)同一个考点,如
何切入和生成问题、怎样立意和提升、如何在考查历史事
实的同时考查学科能力,在这些命题设问的比较中,是能
够看出命题者能力高下、能够获取一些命题技术的借鉴的。
此外,徐州市中考命题在联系现实、寻找历史启示、注重
情境创设、考查学生感想、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还彰显
出历史学科的人文精神和教育价值。爱国主义、改革意识、开
放视野、民主素养、崇尚科学以及传统道德修养等价值观在近
几年试卷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这里不再举例说明,这些价
值观的关注不言而喻的是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特性。
总之,徐州市近几年中考历史试卷在考查主干知识、关注基
本能力、注重材料情境创设、重视历史与现实对话、考量思维
开放(往往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以及研究性学习状况
等方面,都体现了初中历史新课程精神,体现了以考评引导教
学的导向性。
徐州卷以乡土史为情境材料,但真正的考查指向却是教材
所涉的大历史,这样的命题技术也不失为近几年徐州中考历史
命题中的创新之举,江苏省中考评估专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例如徐州卷选择题第19题的孙中山铜像南京揭幕题;第25题的
江苏台商投资题;第30题的徐州中考网上阅卷题等。
十四、2010年徐州中考历史考试
考生答题得分分析、失误归因及应对措施
(一)答题得分分析
2010年徐州中考历史选择题满分30分,最
高得分30分,占相当一部分考生;大多集中在
20—30分分数段,平均分为24分。非选择题满
分30分,最高得分30分,但大多在15—22分,
平均分为18分。
(二)答题失误归因
考生在做客观题和主观题时失分较多,存
在五大弱点,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亟需在教
学与复习中帮助考生消除。五大弱点包括:
•
1.基础知识弱。基本史实掌握不牢,模糊
混淆,画蛇添足,理解不透彻。
2.审题能力弱。审不透题意,一知半解,
囫囵吞枣,抓不住关键点作答。
3.解题技巧弱。应变能力差,死搬硬套,
不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答题。
4.文字表述弱。语言欠规范,词不达意,
胡诌八扯,因错别字失分较多。
5. 提炼概括弱。不能提取有效信息,丢三
落四,挂一漏万,失分较严重。
(三)应对措施
在中考历史考试中,考生正常发挥或超常发
挥实际水平,是取得最佳成绩的可靠保证。因此,
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十分重要。下面从一
般规律与方法上,制订几条规范答题和解题技巧
的应对措施,供大家参考。
1.了解历史全卷,做到心中有数;
2.注意答题次序,提高答卷效率;
3.科学把握时间,调整答题速度;
4.正确审视考题,减少答题失误;
5.书写清晰工整,注意解题规范;
6.仔细检查答案,查漏补缺改错。
十五、徐州中考历史备考方案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兵书云,你
有关门计,我有跳墙法。我们目前的做法应该是,
任尔千变万化,我自成竹在胸。我们有徐州市中
考历史新考纲,在新考纲指引下永不迷向;又有
几本在徐州市区较有影响的《历史新课程探究与
训练》教辅资料,再加上徐州市区及各县(市、
区)编写的中考历史复习资料及临考模拟历史卷
等,足以应对。我们要做到不脱本紧扣纲,内外
结合运用自如。要精选全国中考历史试题,尤其
是江苏各大市历史试题,渗透到教学与复习中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之玉石,取之于山。有
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这座巍峨高耸云端的大山,让
我们尽情地开采它吧。
(一) 强化中考历史课标意识、考纲
意识、规范意识。做到“四个针对”
针对考纲备考题,针对考题备专题,针对专题打
基础,针对基础升能力。树立“三种意识”:备考要
有基础意识,教学要有学生意识,训练要有过程意识。
2011年中考历史备考将在参研“一个标准”(初中
历史课标)、 “一份说明”(2011年徐州中考历史说
明)和“一套试卷”(徐州中考历史试卷)的基础上,
提升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研究中考历
史试题,在继承中探索,在风险中生存,在改革中创
新,逐渐建构带有徐州特色的新中考历史复习策略和
模式。学生根据中考历史考纲,逐条回忆课本及教辅
知识,做到对考点知识不留死角,强化落实,把散落
在书本各处的考点知识像珍珠一样一颗颗地串起来,
并灵活运用。唯如此,考生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二)科学合理划分复习阶段,
以专题为核心,抓好点、线及面
《中考历史考纲》是历史命题的法定性文件,它
既是试题形成的源头,又是试题形成的蓝本。因此,
在复习最后阶段,必须再回到考点上来,巩固考点,
考点狂背并进行模拟训练;以专题为主线,加大材
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抓面(练套题)——
在以前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强调回
归课本,巩固基础。突出重点难点、热点焦点,关
注热点,正确处理热点知识与教材主干知识之间的
关系,防止“因热点而热点”的现象。
最后冲刺阶段的训练,要注意试题质量,强调
等时等量训练,以考带练,以练促考。通过训练培
养学生答题感,使其找到答题的最佳程序和路径。
关爱学生,做好心理疏导,调节考前心理。
(三)精心设置教学情景
构建和谐探究课堂
新中考历史的趋势要求教改要贴近生活。
因此历史教学复习过程要重视历史与现实的
联系,要重视历史对未来的借鉴作用。在历
史教学复习过程中,多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
情景,起到增加容量、激发思维、活跃气氛、
推动探究的良好效果。历史课堂上,教师不
妨多提一些有深度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课外
多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 提供多样化的新
情境材料(包括图文材料、热点新闻、专题
报道等),合理设问,适度训练,科学反馈,
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与解题能力。
(四)平时练习求实效
习题讲评要到位
1.抓紧时间精选题,课堂实练莫迟疑;
2.练习形式多样化,触类旁通增效益;
3.重视试卷评讲课,强化训练升能力;
4.纵横联系需注意,知识整合有条理;
5.综合训练要适度,劳逸结合精力聚;
6.科学指导巧答题,高分还需多争取。
十六、几句知心话,诉与诸君听,
戒骄又戒躁,共勉到永远
(一)增强信心鼓干劲,寻觅良策迎中考
自信心是力量的源泉,考生再过九个多
月就要进考场了。面对决定自己命运的非常
时刻,一些中下等学生,往往会产生心理偏
差,恐惧考试,患得患失,精神抑郁,甚至
想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学习目标不明确,
失去学习动力,给应考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作为一位负责任的历史老师,要关爱我们的
学生,做好心理疏导,要帮助学生打消“大
局已定”和“大势已去”的念头,尽最大努
力,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二)优生更优中转优,差生奋进提成绩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备考
阶段,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复
习计划,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中
去。优等生经努力使成绩更上一层楼;中等生要
尽最大努力达到优秀;差生经过苦学加巧学,再
加上各科老师的精心指导,一定能提高成绩。
全县九年级历史教师,团结一心,奋力拼搏,
协调作战,资源共享,打好团体仗,珍惜好时光。
徐州中考历史依旧阳光明媚,我们复习迎考仍是
胜券在握。2011年丰县中考历史的辉煌成就必定
由我们来创造!
下面,谨以已故著名大家赵朴初先生
92岁时所作《宽心谣》来结束我的演讲:
日出东海落西山,喜也一天忧也一天;恩恩怨怨随风卷,
天也无边地也无边;茫茫四海人无数,早也忙碌晚也忙碌;
人生似鸟同林宿,退也一步进也一步;功禄财气顺自然,
来也罢了去也罢了;为人处事眼界宽,高也和善低也和善;
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居室好歹不高攀,
大也栖身小也栖身;旧衣新衫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夫妻厮守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少荤多素日三餐,
粗也香甜细也香甜;领取薪金有几许,多也无怨少也无怨;
不义之财不可取,进也是祸出也是祸;花开能有几时红,
爱也兮兮恨也兮兮;喜逢好友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
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莫为体态费心悬,
胖也美观瘦也美观;邻里亲朋广积善,老也不嫌少也不嫌;
骨肉亲情常祝愿,朝也平安夕也平安;心宽体健养天年,
不是神仙,胜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