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 - 國立中央大學環境教育網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網路 - 國立中央大學環境教育網

網路(Web)
電腦改變了傳統
電腦創造了新問題
電腦創造了新英雄
電腦發展也不過短短幾年
網際網路的發展
• 網路(net)的概念源自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局的大膽想像計
畫,因為蘇聯在一九五七年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史潑尼克(Spunik)
繞行地球,美國國防部為了防止蘇聯在核子大戰時破壞美國的傳
播網,成立高級研究計畫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其目的是在提供大量研究經費和電腦設備給科學家進行
研究,以便對抗蘇聯。
• 一九六九年奧帕網路(ARPANet)的誕生。最初聯結的網路節點只
有: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史坦福大學、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和猶他大學。
• 網路上的電子郵件則是一九七二年開始。
• 一九七四年「傳輸控制協定/相互連結協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connection Protocol, TCP/IP)的議定書,讓奧帕網路
(ARPANet)與其他網路正式對話,而且這份議定書在一九八三年
一月一日正式成為網路間對話的標準格式,於是進入真正的網際
網路(Internet)時代。由於這段發展背景,所以有人分別各以一九
六九、一九七四或一九八三為網際網路的創始年。
Cyber History
網路媒體特性
•
•
•
•
•
•
•
•
•
•
容量大
富有彈性
立即性
永久性
互動性
隱匿性
超文本
多媒體
去管制性
遠距在場(distance presence)
遠距在場
• 個人在場(personal presence)是指個人確知自己
身處傳播情境的身歷其境感受
• 社會在場(social presence)是指在同一個虛擬實
境,個人可以感受其他參與者在場的感受,並
且彼此有互動關係。亦即電腦中介傳播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 環境在場(environmental presence)則指涉個人對
網路系統的互動關係,藉由個人與網路系統設
的互動,可以與整個網路環境產生互動。
虛擬社區
•
•
•
•
•
•
•
郵寄名單(mailing list)
電子佈告欄(Bulietin Board System,BBS)
網路論壇(Usenet)
即時聊天系統(lRC)
多人城樓(MUD)
部落格(BLOG)
MSN
虛擬空間特色
• 多元(multiple):虛擬空間具有多元性,具體展現個人
化,使得原本中央化(centralization)面臨瓦解,走向多
元的個人化傳播型態,此乃網路傳播最基本而且最重
的特色。
• 解放(liberating):虛擬空間其有解放性,不僅將個體從
目前的實體認同的社會限制中(social constraints of
embodied identy)解放出來,而且也將個體從目前具體
的地理空間侷限中(restrictions of geographically
embodied space)解放出來。
• 平等(equalizing):個體跳脫既有的科層結構,使每個
個體獲得平等
網路互動社區與廣電社區比較表
電視紀元的廣播社區
網路紀元的互動社區
許多人透過訊息製造的中介者,許多 許多人透過電腦中介模仿在場向許
人說話
多人個別說話
中央化
影響意識
去中央化
影響個人對時間和空間的經驗
人與人之間高度的認可與認同
人與人之間低度的認可與認同
鮮少互惠
高度互惠(reciprocity)
個人高度認同,個人體驗權威力等
個人對他人或權威低度認同
閱聽人集中化被出售給廣告商;閱閱
聽聽人商品化
高都會化情境裡的溝通需求,被出
售給個人
初級的社會互動蜂巢化
透過工作站,社會蜂巢化的延伸
網路社區
多人城樓(MUD)
• 多人城樓、多人地下城堡或叫多人世界
(multi-user dungeon or multi-user
dimension,MUD)(甚至也有人叫它
Multiple UserDialogue)它最早只是一種以
文字為文本的網路遊戲,提供多人同時
參與的虛擬實境
• 國內玩家通常把MUD直呼為「泥巴」
網咖的興起
網路文本的特質
•
•
•
•
•
非線性(nonlinearity)
交互文本性(intertextuality
多義性(polysemy)
易逝性(impermanence)
去中心(de-centered)
非線性(nonlinearity)
• 網路文本的非線性敘事(nonlinear rnarrative)結
構,正是挑戰傳統文本的線性結構,網際網路
文本根本沒有所謂的起點或終點,雖然個別的
每一篇網路文本猶存起始和結尾,但是任何一
個網路文本都只是整個網際網路文本的一部分
甚至只是一小小部份,而且網路文本並不一定
預期所有讀者必需從頭到尾讀完它,而是隨時
隨興都有可能瀏覽或「e-浪」(surfing)到其他文
本。所以就網路文本而言,非線性文本結構乃
是網路文本最基本的特質。
線性文本(lineartext)
• 任何文本的敘事體例,都有其特定的敘事結構秩序,
好讓閱聽人或欣賞者能夠循著此一結構性秩序,理解
文本所要展現的情節、劇情、意義或內涵;任何文本若
是缺乏敘事結構秩序,欣賞者就無從理解它的意義和
它所要傳遞的訊息。而在諸多敘事體當中,最傳統也
是最容易理解的就是線性敘事結構,它有非常明確的
線性發展脈絡和起始與終結,藉供讀者閱讀,這種線
性的敘事結構(narnarrativestructure)或所謂線性文本
(lineartext),乃是傳統文本非常重要的特質。所以童話
故事就是非常明確的二元線性敘事體,都是循著善惡
黑白、好人和壞人二元明顯對立的線性結構發展。即
使是不同類型的戲劇或電影,也都有其特定的起讀點,
讓欣賞者知道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脈絡和劇終結束。
交互文本性(intertextualtility)
• 所謂文本交互性,係指某一文本可以運
用其他文本,在不斷參照或引用其他文
本的交互過程,藉以成就本身文本的意
義(Jones,1998;Danet,1998)
• 固然傳統印刷文本也可以讓讀者在不同
的文本之間游移流動,卻完全不同於網
際網路可以同時讓許多人在公共空間
(public domain)同時流動和連結。
文本多義性(Polysemy)
• 路文本並末期盼所有讀者都從同一個文本獲得
相同的意義,因為它並不企求讀者讀完每一個
文本,所以這種網路文本的多義性(polysemic)
乃是隨著網際網路閱讀型態所形成,它與傳統
的文本多義性的形成不盡相同。因為傳統文本
的多義性,是建立在讀者仔細閱讀之後的不同
解讀(decoding),但是網路文本根本不企求讀者
會從頭到尾讀完文本,所以它是任由讀者瀏覽
和e-浪因而產生的文本多義性,迥異於從前的
所謂文本多義性。
去中心
• 線性文本的敘事體其實也蘊涵著中心的概念,亦即整
個故事情節的發展,表象上是依循著線性敘事結構發
展
• 網際網路文本沒有所謂的起點或結尾,雖然每篇網路
文本還是有其起始和結束,但是任何一篇網路文本都
只是整個網際網路文本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小部份,
而且網路文本並不一定預期所有讀者必需從頭到尾讀
完文本,而是隨時都有可能瀏覽或「e-浪」到其他文
本去了。
• 由於網路文本的非線性結構,根本無從預期它的結構
性發展,也就無所謂敘事的起點與結尾,所以就顛覆
了傳統線性文本所蘊涵的中心了
超文本的易逝性
(impermanence of hypertext)
• 傳統上不論是那一媒體所產製的文本,通常只
要不去破壞它,就會長久的保存下來,譬如圖
書或電影等文本印製和發行之後,不論它們的
文字或圖像呈現都可以長久保存,至少保存一
段相當的時日。可是網路文本的作者常常在它
出現不久之後,就把它消除,決定保存長久或
短暫的因素,不在於閱聽人是否對它感興趣,
而是在於作者想把它從公共空間消除。所以網
路文本的留存時間常常都非常短暫,所以網路
超文本的易逝性,也添增了網路文本研究的困
難度。
網路傳播與傳統廣播的比較
• 基本上網路傳播與傳統傳播最大的差別
在於個別化和個人化。此外,網路基本
上是去中央化的(decentered)、非全體性
的(untotalizable)特性,與廣電媒體試圖
為全體閱聽人建構中央化的信念等,大
不相同。
global communication
• 網路互動社區的出現將取代地理社區 ,成為資訊社會
的新環境 。此一嶄新科技所建構的網路互動空間更創
造了空間的流動(informational spaces of flow)和時空
的壓縮(space-time compressed)等前所未有的特質 ,並
且透過這種流動空間與壓縮,提昇網路互動空間成為
全球的、即時的、而且永不休止 (global real time and
never stop)。而且網際網路提供了一個與過去迥異的社
會整合和連結的新形式 ,它可以說是一種新的仕會整
合形式的載其 ,但屯它所建構的並非實體杜區而是虛
擬的抽象社區 ,是藉由資訊科技所室構出來的再都市
化社區 (re-urbanization of community),並且結入了全
球化的進程 ,因而造就了全球傳播新體系 (global
communication)。
網路紀元的互動社區與電視紀元
的廣播社區比較表
電視紀元的廣播社區
網路紀元的互動社區
許多人透過訊息製造的中介者,許
多人說話
許多人透過電腦中介模仿在場向許
多人個別說話
中央化
影響意識
去中央化
影響個人對時間和空間的經驗
人與人之間高度的認可與認同
人與人之間低度的認可與認同
鮮少互惠
高度互惠(reciprocity)
個人高度認同,個人體驗權威力等
個人對他人或權威低度認同
閱聽人集中化被出售給廣告商;閱
閱聽聽人商品化
高都會化情境裡的溝通需求,被出
售給個人
初級的社會互動蜂巢化
透過工作站,社會蜂巢化的延伸
網路空間的建構
• 虛擬實相(virtual embodiment)概可分為四種不同的層次:
(一)人與科技之間的關係,探討透過科技所延伸出去的
感覺(extension of senses),此與McLuham的「媒體乃是
人體的延伸」的概念接近;(二)透過科技所延伸出去的
符碼化和意義;(三)在電腦世界中投射出來未來網路空
間的人類社會可能形貌;(四)把科技系統視為當代文化
的背景脈絡(Green.1997)。
• 亦即透過網路科技、數位科技和虛擬科技,逐漸以虛
相傳播(disembodied communication)取代了傳統實相傳
播(embodied communication)的形式
虛擬的個體(virtual individual)
• 所謂虛擬的個體(virtual individual),乃是指涉
每個個體在網路空間中,都是一個avatar,它
並非真實杜會中的實相個體(embodied
individual),而只是存在網路空間中的一個虛
相個體(disembodied individual)。由於這種虛相
個體與真實世界中的實相個體不同,所以它的
身份(identity)與真實世界亦不盡相同,甚至大
異其趣,如性別倒置即是一個鮮明例子。
虛擬的社會(virtual society)
• 在虛擬的社會(virtual society)中,並不存在真實
世界中所謂的階層組織,甚至每個avatar都頗
具反組織、反階層的特性,他們不再像傳統杜
會中必定生存在既定的杜會結構、擁有某種既
定社會價值,而是反既定社會結構、反既定杜
會價值,甚至拋棄既有社會規範與行為模式。
此外,網路空間取代了傳統舊有的組織空間
(institutional space),不僅打破了公領域(public
sphere)與私領域(private sphere)的界線,也顛覆
了種族、階級之間的階層結構,更錯置了性別
角色。
虛擬的想像(virtual imaginary)
• 所謂虛擬的想像(virtual imaginary),乃是指涉
虛擬社會有賴集體想像而形成,一如國家(the
state)乃是許多人集體想像的集合體一般。畢竟
網路空間並非只是一個統一或一元化的空間,
它乃是科技與文化相互共同建構出來的新空間,
它有其必要仰賴所有共同創造該網路空間成員
們的共同想像,藉以形成嶄新的虛擬行為模式,
共同建構網路空間的運作機制。
多元世界到來
• 在網路空間社區(cyberspace community)的建構
過桿,其實差異性遠多於共通性(commonality)。
千萬不要過份天真以為人類將仰賴虛擬科技創
造一個前所未有的美麗地球村或烏托邦共和國,
其實正好相反,網路空間可能建構出一個比目
前多元文化更其差異化的新環境,畢竟人類社
會文化的價值,不在於它的共通性,而是在於
它的差異性,所以未來網路空間勢將呈現更差
異化的虛擬世界。
網路空閒的疑慮
• 是否會造就另一個新的「再現帝國主義」(imperialism
of representation)?
• 吾人對此虛擬的虛相世界到底抱持什麼態度,就影響
了對整個未來網路空間的整體看法
• 個體avatar如何在網路空間中彼此互動呢?臂如在網路
空間的網路政治(cyber politics),又由誰來決定誰有進
入權(access right)可以進入(access)這個網路空間呢?而
且虛擬社會的產製、消費、與分配(production、
consumption、distribution)等基本機制,又由誰來負責
產製?應該產製什麼?如何產製?誰來消費?消費什麼?如
何消費?屆時,在虛擬社會中到底有無杜會菁英(elites)?
會不會將來出現所謂網路科技菁英(techno elites),形成
新興的科技權力菁英(techno powerelites)?
CYBER BODY
Web 1.0
• 隨著網站的迅速普及,除了用網頁來提供內容和資訊
外,很快的,網站也變成了資料庫查詢、線上交易等
各形各色的服務提供者。網站伺服器 (Web server)
同時也開始被賦予要執行應用程式的任務。當這些任
務變得愈來愈重要、艱鉅且專業時,應用伺服器
(application server) 便應運而生,時至今日,發展
已趨於成熟。
• 網路革命--使用者藉由瀏覽器作為窗口,享受到網站
所提供的各項應用服--稱做是Web 1.0的時代。而
「browser to AP」可說是這個時代不二的運行模
式。
Web 2.0
• Web 的運行模式,也從之前的 Web
1.0 --「browser to AP」,演化到
「AP to AP」的 Web 2.0 時代。而
「Web services」這個名詞被選擇用來
代表這個新的應用模式。
WEB 2.0 是天堂還是地獄
• 在「去中心化、由下而上、使用者共治
共享」的美好想像背後,Web2.0所隱含
的群體智慧,仍需遭逢人性與機制設計
的挑戰。當遊戲規則設計不佳、缺乏群
體評價及制裁力量,Web2.0仍可能帶來
規模不一的災難。
WEB 2.0問題
• 台灣最具Web2.0先驅精神的PChome個人
新聞台,首頁大幅改版,原本由編輯群
挑選上稿的「視覺探照燈」與「嚴選好
文」,改為系統自動排序挑選「熱門相
片」與「哈燒文章」,一項迎合Web2.0
潮流的舉措,推出後卻引發網友猛烈抨
擊,原因是,被推到首頁的文章大多是
「火星文及粗劣圖文」,甚至帶有情色
意味。
台灣PCHOME試驗結果
• 一群新聞台台長群起攻擊,三天內近五百篇留言,絕
大多數敦促PChome重新擔起首頁的守門權利,恢復
「視覺探照燈」與「嚴選好文」:
• 才經過3分鐘,我已經在首頁照片區看到3次露胸罩的
照片了…
• 現在的首頁哈燒文章裡,有三篇是心理測驗和算命,
另外兩篇點根本不想點進去看…
• 有比中指的、有袒胸露乳的、有血流滿面的…好照
片?有罵髒話的、有錯字連篇的、有淫亂污穢的…好
文章?
• 媽呀~這樣不就變成跟腦殘記者一樣,只追求收視率不
管社會亂象嗎?
部落客行為守則
• 我們為我們說過的話(打過的字)負責,同時保留權利來
限制我 們部落格上那些不遵守基本文明標準的迴響
內容。
• 我們不會在網路上說那些我們無法面對面說出口的東
西。
• 如果情勢漸趨緊張,我們會在公開回應之前先私下聯
絡。
• 當我們相信有人正不公平地攻擊他人,我們會採取行
動。
• 我們不容許匿名迴響。
• 我們不理會戳樂(黃註:troller,或譯「輪吠」,意指
那些並非真心討論,一昧想從雞蛋裡挑骨頭、刻意引
發爭端的網路行為)。
• 我們鼓勵部落格服務提供者確切落實他們的服務聲明。
網路駭客
網路空間與自我認同
• 媒體乃是人的延伸 ,透過傳播科技的發
明,把人體延伸到另外一個空間
• 透過虛擬科技在網路空間的自我展現,
乃是網路空間的特色
• 它勢將改變人類杜會結構最根基的自我
身份認同
網路新聞寫作
•
•
•
•
超文本結構寫作
文字直播
寫作長度縮短
寫作用語網路化
超文本結構寫作
• 傳統媒體,新聞報導或節目都是以線性的結構
聯結、傳遞。人們被迫沿著固定的版面及順序
進行,尤其,廣播電視節目更為明顯,絕非觀
眾可以左右。網路超聯結技術打破了傳統的線
性結構。閱聽人可以直接點選喜歡閱聽內容進
行聽、說、誼、寫。這層關係的突破,改變了
傳統新聞報導的結構。
• 超文本結構寫作的重點在於多層次的寫作方法。
一則信息可以區分為數層寫作,並各有重點,
讓閱聽人自己決定從那一個層次進入,透過超
聯結達到目的地。
文字直播
• 傳統的新聞寫作一次完成,付印之後,不得增
刪更改。廣播、電視新聞則有現場轉變的功能。
網路媒體在多功能表現上,可以呈現網路廣播、
網路電視,更可以呈現 「文字轉播」的功能。
所謂的 「文字轉播」,無疑是廣播電視現場轉
播的文字化。
• 惟文字轉播發展的空間有限,除非現場沒有網
路電視傳遞的條件。在超聯結及多媒體技術日
新月異情況下,網路新聞多媒體化發展,更勝
於傳統媒體。
寫作長度縮短
• 研究顯示,電腦畫面閱讀速度比紙上閱
讀慢百分之二十五。易言之,網路新聞
不適合長篇大論,平均一篇稿子不要超
過六百字。網路新聞用字則需簡潔有力。
• 事實上,多層次的寫作方式,已解決網
路新聞寫作長度的問題。一則新聞已遭
三、四個層次的拆解,其長度已經縮短。
寫作用語網路化
• 網際網路普遍使用後,新聞論壇、BBS站、E一mail、
MSN等提供網路族群聯絡、聊天、討論功能,使用族
群以年輕人為主,為便於電腦書寫的便捷性,新的網
路用語蔚為風潮,甚且以 「火星文」為電腦文字,樂
此不疲。
• 網路新聞的閱聽人口則以年輕居多,網路新聞寫作用
語是否網路化成為討論的話題。目前,大部分網路新
聞仍屬於傳統新聞改製或直接聯結,用語網路化尚不
普遍。個人部落格(blog)傳遞的個人新聞,則為拉攏年
輕的諳者群已遭到網路用語滲透,無法規避。
• 惟網路新聞工作者應慎重處理這項變化,過度的流行
化及簡化網路文字,將使新聞報導的嚴肅性、權威感
喪失,不利於網路媒體長遠發民。
網路空間的建構
• 透過網路科技、數位科技和虛擬
• 科技,逐漸以虛相傳播(disembodied
communication)取代了傳統實相傳播
(embodied communication)的形式,此乃
網路空間的科技基礎所在
網路空間的疑慮
• 是否會造就另一個新的「再現帝國主義」
(imperialism of representation)?
• 在虛擬社會中到底有無杜會菁英(elites)?
會不會將來出現所謂網路科技菁英
(techno elites),形成新興的科技權力菁英
(techno powerelites)?而比其他個體擁有更
多更大的權力(techno power)?
網路的真實與非真實(authentic and
inauthentic)
• 在網路上的匿名或虛擬化身,表象上是一種隱藏,實質上是另一
種揭露。它所要隱藏的是真實世界被諸多社會規範所約束的理性
自我,而它所要揭露的正是被壓抑潛藏在內心世界的另一個渴望
自我。
• 媒介中介(mediation)不是真實,而且歷史也不是真實,那麼,到
底什麼是真實?真實到底是什麼?真實是否永遠被集體認同的形式
所中介(the real has always been mediated through collectivized forms
of identity)?所以,在這裡便出現了一個非常弔詭的邏輯,真實並
非自我決定,也非由少數人所能決定,而是由集體認同所定型。
過去的歷史如此,當前的媒體中介如此,即使在未來網路空間亦
復如此。換句話說,當達到一個相當程度的多數人認同網路空間
的時候,它就是一個杜會真實的再結構化了,而且也成為社會真
實了
網路的設計
視覺邏輯
• 上到下
• 左到右
• 深到淺
視覺邏輯也會改變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文字
設計概念
•
•
•
•
平衡
對比與焦點
經濟/簡單
重複/變化
三種設計要素
• 字體
• 圖示
• 白色空間
字體
• 字體用來傳達指示內容,亦即網站資訊
的文字
• 字體也具備繪圖要素,可用來向讀者表
達的訊息。
• 熟悉字體的慣例、各種字體與顯示方法
圖示
• 圖示可視為版面上字體以外任何使用油墨的東西,包
括照片、插圖、素描、圖表、繪圖、地圖、符號、圖
像、標誌、線條等。
• 這些要素的主要目的是協助傳達刊物的內容。有時其
具有豐富的內容(例如照片),有時只扮演配角(譬如分
隔不同要素的百線)。
• 圖示有助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它可以分隔要素,也可
以將要素結合。它可以讓版面具有視覺變化,也可以
使刊物具備我們前面所提的重複與一致性。
• 形式追隨功能。也就是說,傳達內容 新聞刊物的首
要目標 是主要功能,設計人員創造的形式應該有助
達成這個目標。
白底(或者彩色背景網站的有色底)
• 白底(或者彩色背景網站的有色底)是極為重要、但常遭
忽視的設計工具。少了白底,就無法看到任何設計工
具。不過,許多學習設計的人並末體認白底的重要
性。他們讓要素太過接近彼此,不了解眼睛需要「呼
吸空間」協助它分隔視覺、指認要素。
• 剛入行的設計人員,有時不明瞭白底過多和過少一樣
糟糕。他們在版面上留了許多白底,顯示他們對要素
如何組合缺乏概念。這些版面往往看來檻褸,彷彿末
完成,但設計人員並不知道有何不當,因為他們沒有
受過把白底當成設計要素的訓練。
• 使用白底的關鍵概念是比例。要素周圍應該有足夠的
白底,讓讀者能看到它。白底不該太多,以免使讀者
分心。較大的項目需要較多白底,較小的項目需要的
白底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