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杜甫二
杜甫
《登楼》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背景
这首诗写于成都,
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
春,诗人客蜀期间。
•
•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
此登临。
首联总领全篇。“万方多难”
是诗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全
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
•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先写见
花伤心,再写万方多难的缘故,因
果倒装。
万方多难之时,流离他乡的诗人愁
思满腹,登上此楼,眼前虽是繁花
似锦,却徒增内心的伤感而已。
•
•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
变古今。
颔联描述山河之壮观。
•
•
“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的意
象。玉垒,山名。
诗人凭楼远望,只见锦江水在春色
中从天地之际滚滚而来,玉垒山上
的浮云飘忽不定,好像古今时势的
风云变幻。
•
“锦江春色来天地” 句视
野开阔,“玉垒浮云变古
今”句想象丰富,这两句
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和对古往历史的追怀。
•
•
•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
相侵。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
“朝廷”、“寇盗”,是登楼
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
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
•
•
北极朝廷终不改
承接第四句的“玉垒浮云变古今”,
从去年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
事而来,说明大唐的运数不错。
•
•
西山寇盗莫相侵
针对吐蕃的觊觎郑重相告:莫再
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
浩气凛然。
•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
聊为梁甫吟。
•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
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
•
•
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
于亡国;
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
祠,东有后主祠;
《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
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
《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
之意。
•
•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
吟”,诗人伫立楼头,在苍茫的暮色
中,望着城南先主庙和后主祠,不觉
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伤感这位亡国昏
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
庙,享受后人的景仰!
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
总结
•
•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在语言
上,工于锤炼。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
历史变迁,谈人事又融入景物。
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
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
清人浦起龙云:“声宏势阔,
自然杰作。”(《读杜心解》
卷四)
沈德潜:“气象雄伟,笼盖
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唐诗别裁》卷十三)
杜甫
《登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作背景
•
•
•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
在夔州时写的。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
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
复杂感情。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
第一”(《杜诗镜铨》),胡应
麟《诗薮》认为是古今七言律诗
之冠。
•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
首联对起,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
•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写猿鸣、
风大。冷清的意象组成为全诗定下
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由听觉到视觉,由高处到低处。
诗人登上高处,在秋风飒飒中,只
闻猿啸的哀音;江渚清冷,水清沙
白之间,鸟儿迎风飞翔。
•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
•
诗人仰望,只见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叶
子;俯视,只见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
江水。
此联对仗工整。描绘了一幅苍凉而壮阔
的秋景图,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
远。
•
•
•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
登台
颈联,抒情,突出 “悲秋”二
字,由飘泊异乡写到孤独多病。
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
抒发身世的感慨。
•
•
“独”字用得好,突出了悲秋中的孤
独。诗人把久客流淌的悲愁和多病
独爱登台的感情浓缩为悲剧之美。
这样,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
象落叶和江水一样,绵延不绝,达
到情景完全交融的境界。
•
•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总结了自己矛盾的心理。
诗人饱偿潦倒之苦,艰难的处境使自
己的白发增多;因病又断了酒,心中
的悲愁自然就更无法排遣了。悲凉之
意,溢于言外。
总结
•
•
杜甫这首诗以“悲”字为中心。
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抒怀、又
不觉触景伤情,原来还能借酒消
愁,如今因病停杯、更增伤感。
从“悲秋”到伤时,景与情相互
映衬,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
怀。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此诗作于至德元载(756)八月
初陷贼时。本年五月,杜甫携家避
难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
八月,杜甫闻讯只身奔赴行在,中
途为叛军所执,拘于长安。诗即被
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
诗写离乱中两地相思,
构思新奇,情真意切,明白
如话,深婉动人,真可谓天
下第一等情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点题,不从自己落墨,而是
从对方着笔,透露出亲人之
间的思念之情。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紧扣上联的“独”字,更进一步
以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闺中妻
子的独看、独忆。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着力描写想象中妻子独自看
月的形象,语丽情悲。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逢的心绪。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写作背景
•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
杜甫在秦州所作。由于战事阻
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
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
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
真实记录。
•
•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首先描
绘了一幅边塞秋景:路断行
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
写出所闻。到处都呈现出一
派凄凉景象。
•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中的意象:如更鼓、孤雁
本身就给人一种沉重孤寂
之感。而“断人行”则点
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
仍,道路为之阻隔。这两
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氛
围。
•
•
•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
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露的夜
晚,寒意逼人。
“月是故乡明”,亦写景之语,
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在炼句上很见工力,将
“露”和“月”词序提前,突出
重点,加强了抒情的意味。
•
•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以上四句看似与忆弟无关,
其实是用环境描写衬托诗人
的情怀,闻戍鼓,听雁声,
见寒露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
从而引出望月怀乡之意。
•
•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
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在诗
人的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
虑和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
•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
情。含蓄蕴藉,发人深省。
亲人们四处逃难,平时寄书信尚
且收不到,更何况战事频仍,情
况就更难预料。
总结
•
•
全诗层次分明,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从边地的衰败景象入手,引出思乡之情;
从望月写到“忆舍弟”;从“无家”的
慨叹到现实细节的刻画,“寄书不达”、
生死未卜,无不透露出悲凉沉郁之意。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
辛,所以能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
得沉郁顿挫。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写作背景
•
•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
写成的一组诗。夔州等地有宋玉、王昭君、刘备、
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咏怀古迹,
来抒发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
宋玉的。
•
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杜甫
认为,宋玉既是文人,更是志
士,可惜长期被人曲解。杜甫
至江陵,在诗中表达了对其政
治上失意的无限感慨。
•
•
这首诗是诗人驻留古迹,凭吊
宋玉而作的,写宋玉怀才不遇
的苦痛,实际是借此抒发自己
知音难觅的伤感。
诗的前四句感慨宋玉生前的遭
际,后四句为其鸣身后不平。
•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
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宋玉的同情和尊敬 。
•
•
“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
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是一位
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
“风流儒雅亦吾师” 杜甫认为自己也师承宋玉。
•
•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处于不同
朝代、不同时代,但人生遭际却很
相似的,都是萧条不遇、惆怅失志,
因此伤感落泪。
•
•
•
•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诗的后四句鸣其身后不平。
“空”字用得好,宋玉故宅还留存着,是
因为世人欣赏他的文采辞章,但并不了解
他的远大志向。
“云雨荒台岂梦思”,看着巫山巫峡,令
人不禁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作家
本意是讽谏君主淫惑,但世人只是曲解地
欣赏其中的荒诞梦想、风流艳事。
•
•
•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最是楚宫俱泯灭”,楚国早已泯
灭,人们根本不了解宋玉的志向,
曲解他。
“舟人指点到今疑”,如今,江船
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还指点谈论
着楚王神女的欢会。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七
律诗。杜甫沿江出蜀,飘泊
水上,情绪悲怆,看到宋玉
的故居,相似的境遇自然触
发了诗人壮志不酬的深沉感
慨。通体用赋,写近体而有
古体风味。
•
诗中的意象组成虚实相间,在草木摇落中
见故宅荒台,世人以讹传讹,舟人指点着
江山云雨,讲述艳情故事等。此诗描写、
议论、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重在议论。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背景
•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
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连年混
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
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適等都
先后去世。诗人感时忆旧,写了
此诗。
•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
这两句点明时间。
•
岁暮阴阳催短景
•
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
指冬天日短。“催”字,说明夜长昼短,
使人觉得时光如梭。这句意思是说:在
冬季,日短夜长,让人觉得时光荏苒,
光阴流逝。
•
•
天涯霜雪霁寒宵
第二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
意。这句意思是说:霜雪刚刚停歇的寒冬
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面对如此凄凉
寒冷的夜景,不生发了以下的感慨。
•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
这两句写出了寒夜中的所闻所见。
•
五更鼓角声悲壮
•
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
鼓声、号角声。这句是说:在五更欲曙之
时,军中响起了急促悲怆的鼓角声。侧面
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
•
•
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句是写:五更欲曙时分,天上银河显得
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
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这种壮丽的景色
中蕴涵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
•
•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此二句写拂晓前所闻。刻画了偏远夔州的
典型环境。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
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
这两句意思是:一听到战伐之事,立即引
起千家的恸哭,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唱起
“夷歌” 。
•
•
•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此两句是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
的白帝庙,流露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感慨昔
日的枭雄如今早已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寂寞无限。
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
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
蜀称帝。
•
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
都归于尘土。在乱离之中,我所受到
的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此言看
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反映了诗人感情
上的矛盾与苦恼。
•
•
这首诗空间感、历史感很强,向来被
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
题目,选择了几个侧面,抒写夜宿西
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
五更鼓角,从天上星河写到江上洪波,
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
实写到历史古迹。
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
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
的“千秋鼻祖”。
•
秋兴八首(其一)
•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写作背景
•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
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
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
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
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当
时,战乱频仍,在秋风萧飒之时,
诗人不免触景生情。
•
《秋兴八首》诗共八首,以身居巫峡、心
念长安为线索,主题是“故园之思”,抒
写遭逢兵乱、滞留他乡的悲慨,或即景含
情,或借古喻今,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
休。八首之间脉络贯通,首尾呼应,组织
严密,为历代评家所重。这里选的是第一
首。
•
此诗是全组诗的序曲,开门
见山,写景抒情,通过对巫
山巫峡秋色的形象描绘,勾
勒出阴沉萧条、动荡不安的
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
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情,情感
炽烈。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首联有瑰丽之感。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
森”,霜寒露冷、花草凋零的残象,
色彩斑斓的枫树林,萧瑟森冷的巫
山、巫峡,这些意象的组合,冷暖
色的交错,给视觉触觉以巨大刺激,
营造出幽冷寒艳的氛围。
•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
地阴”
这两句对仗精工。此联视角上
有所变化,由上联写幽冷静谧
之景转而写动荡壮阔之景,声
势浩大。江水汹涌,波浪滔天,
巫峡风云接地,既是写眼前实
景,又喻指国家局势的动荡不
平。
•
•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
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自离开成都已在外飘荡
了两年,故云“两开”。秋
天菊花开放,这无限秋景引
发了诗人的伤心之泪,最后
把回家的意念都寄托在一艘
小船上。
•
•
“开”和“系”这两个动词
用得好,“开”既表时间,
指花开,也指泪溅;
“系”,指船停滞不前,
也喻指心中牵系不忘。
“丛菊”和“他日泪”,
“孤舟”和“故园心”这
两组意象的组合,是眼前
景和心中情的完美交融。
•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
暮砧”
意思是说深秋时分,寒意逼人,
催着要赶制寒衣,因此在白帝城
上暮色之中人们还在忙着捣洗着
布帛,为赶制寒衣做准备。这种
繁忙景象中透露出游子无衣的凄
凉之感,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