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徑20以下,是一種炮身短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倍徑20以下,是一種炮身短

冷兵器指以人力、獸力等擊出的武器,如刀、劍、斧、戟。
冷兵器時代出現機械投射的弓箭、弩機、投石機等投射器。
熱兵器泛指用火藥燃燒或爆炸能量來產生殺傷力的武器,其
爆炸性化學能可產生遠大於肌肉所產生的能量。
火藥被運用於戰爭工具時,投射器則被研製成距離更遠、殺
傷力更強的各式槍砲等軍事武器。
槍砲泛指輕兵器與火砲,也就是子彈或砲彈的投射器。
輕巧、攜帶方便、構造簡單,是軍隊領導幹部、飛行員或特
種部隊的標準武器配備之一,可分為轉輪手槍與自動手槍。
轉輪手槍(Revolver)一般有5
~6個彈槽,多數人採右手射擊,
轉輪設計向左擺出,因此也譯
為左輪手槍,專為左撇子設計
的右輪手槍則極為罕見。
M1911自動手槍
可自動裝填、半自動發射,彈匣一般可裝6~15發子彈,具
有容彈量大、射速快等優點;但結構複雜,較不易保養。
步槍具射程遠、威力強、
可變換射擊模式 ,能配合
刺刀及槍托殺敵等優點。
美軍主要的步兵武器,使用5.56公釐口徑彈藥,以鋼、鋁及
複合塑料製成,在越戰期間正式投入戰場服役。
冷戰期間蘇聯及許多共產國家軍隊的標準武器,結構簡單且
具有極高的可靠性,大量出現在全球各地的革命活動中。
T91為5.56公釐口徑自動步槍,採單發/三發點放/全自動射
擊模式,有效射程約600公尺,是國軍未來輕兵器主力。
T91採用模組化設計,拆解、保養容易,戰術滑軌可加裝瞄
準鏡、夜視鏡、雷射瞄準器,刺刀或是40公釐榴彈發射器。
機槍在戰場上極具震撼力,
依據陸戰戰術需求可分為
輕機槍與重機槍。
配備於步兵班的輕型支
援武器,使用5.56公釐
子彈,重量輕且易於攜
帶,是班的火力骨幹。
比利時國家兵工廠研製的班用機槍,因性能可靠,獲得包括
我國在內的多國部隊採用,美軍使用編號為M249。
通常指7.62公釐口徑機槍,配備於排級部隊支援戰鬥,後座
力強、彈藥消耗快,需多人攜帶操作。
口徑超過12.7公釐稱為重機槍。火力強、射程遠、槍身重,
須裝置在發射架上由多人操作,依需求配置於各類載具上。
俗稱五零機槍,採12.7公釐口徑子彈,火力大、射程遠、命
中率高,從二戰到伊拉克戰爭,都可見到M2的身影。
火砲為口徑大於20公釐,多人操作,裝置於支架或載具上的
武器,通常採間接射擊法摧毀目標。
砲彈彈道是拋物線,砲陣地發射後往往看不見砲彈落點。
先由基準砲發射初發砲彈,前進觀測官回報落點以修正方位
角及仰角,等基準砲落點接近目標後,再由全部火砲齊射。
倍徑指砲管長度與口徑的比例,
倍徑愈大,彈道愈平直,初速
也愈大,穿透力就愈強。
臼炮是一種炮身短(口徑與炮管長度之比通常在1:12到
1:13以下)、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的滑膛火
炮。因其炮身短粗,外形類似中國的石臼,因此在漢語中
被稱為「臼炮」。小口徑、方便攜帶的臼炮後來發展為迫
擊炮。
口徑短砲身,單顆實心彈頭可攻城、擊船,填入碎石可打
人,裝入煤炭可縱火。近代臼砲有膛線,可發射爆炸性彈
頭,用於破壞要塞工事或防禦。
迫擊炮(Mortar)倍徑20以下,是一種炮身短、射角
大、彈道弧線高、以座鈑承受後座力、發射帶尾翼彈
的曲射火炮。其名稱來源由於它可以「迫近射擊」。
一戰時的壕溝戰使各國開始重視迫擊砲的發展,是近
戰快速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
迫擊砲具有構造簡單、輕
便、射速快、射角大、彈
道彎曲等特性,用於高射
界射擊,可殺傷或摧毀有
遮蔽的目標。
倍徑在20~35之間,彈道彎曲、初速較低;衍生發展出自走
榴彈砲、附加彈藥車、增程彈與精靈砲彈等。
部署金門,國軍口徑最大的火砲,射程達21000公尺,加裝
輔助馬達與軌道後可360度變換射向,並可推回砲堡掩蔽。
專為美軍陸戰隊設計的新型榴彈砲,以質輕的鈦金屬製造,
機動性更高,內建定位系統,並可發射智慧型導引砲彈。
也稱為精靈炸彈,是將傳統炸彈
改裝成由全球定位系統(GPS)
導引的高精準性炸彈,屬於海、
空軍都可掛載的武器
以雷射或GPS導引標定目標並加以摧毀的砲彈,如M712銅
斑蛇雷射導引砲彈,及XM982石中劍GPS導引砲彈。
倍徑30以上,軍團級經常運用作為反砲戰、壓制
敵軍火力、打擊縱深目標的最佳武器。
不同型式火砲有不同的彈道、射程和適合擔負的任務,運用
時必須依戰場地形與任務需要,選擇適合的攻擊火力。
無後座力砲(Recoilless rifle)是火砲的一種。特色是發射
時利用向後噴出氣體的反作用力推進炮彈的火砲。由於減少
了傳統火砲需求的後座以及制退機械,所以體積小、重量輕、
結構簡單、操縱方便,適用於伴隨步兵作戰,配用空心裝藥
破甲彈,主要用於攻擊堡壘、戰車和其他堅固目標。並可裝
於吉普車上,常配備於步兵支援反裝甲作戰。
發射之後的後焰(back blast)及
後噴物會暴露發射陣地,而且還使
其無法在狹小空間內使用。所以漸
有被火箭筒代替的傾向。
無後座力砲發射後的尾部烈焰及後噴氣體會暴露發射位置,
且無法在狹小空間使用。
火箭由彈頭、推進裝置、穩
定機構、彈體等組成,內部
燃料點燃後產生的大量熱量
變成膨脹氣體,從尾部噴出,
火箭便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
向前飛行。
彈徑較大、射程較遠,常用於攻擊敵後方的點目
標。由於命中精度低、戰鬥反應時間長,導致戰
鬥效益低,因此在現代戰場上已逐漸式微。
蘇俄在二次大戰期間
首次使用多管火箭系
統,以BM-13卡秋沙多
管火箭攻擊德軍部隊,
強大的震撼力使德軍
精神崩潰,多日不能
恢復。
MLRS射程可達31.6公里,在12枚火箭齊射下,可摧毀約0.23
平方公里,約7.4個足球場範圍內的輕裝甲目標與人員。
火箭加裝導引及控制系統即稱為飛彈,因追蹤與攻擊目標的
精確度高,在第三波戰爭中占有指標性地位。
德國在第二次大戰期間製造出第一
枚具有導引裝置的飛彈,以陀螺儀
控制自動飛行,命名為V-1。
大戰末期攻擊倫敦的V-2
飛彈使用火箭發動機與
液態燃料,且已具備導
向功能,是現代彈道飛
彈的鼻祖。
採模組化設計,構造簡單、造價低廉、維修容易。
內建定位定向裝置等資訊設備,可快速執行射擊準備作業及
齊射,並具有中文化操作指令電腦與內建射表及資料庫。
Mk15
Mk30
Mk45
導引系統是飛彈研製最費時、成本最昂貴的核心元件,內含
尋標器,可決定飛彈飛向目標的相對位置與速度。
彈頭系統內包含酬載、引信及保險裝置。
控制系統包括微電腦、陀螺儀等組件,由電腦計算彈道修正
量並調整飛行控制,維持飛行穩定性與攻擊精確性。
陀螺儀是一種感測與維持方向的穩定裝置,常應用於
飛彈導引系統或火砲控制系統。
推進系統提供飛行動力,攸關飛彈的射程與速度。
除了彈體外,另包括發射、射控系統及其他後勤支援設備。
也有以兩組雷達分別追蹤目標與飛彈,控制中心
計算誤差,再回傳改正飛彈航向的設計。
彈頭上安裝接收雷達天線,接收雷達照明在目標上的
反射波進行導引,飛彈距離目標越近,訊號也越強。
戰機發射半主動雷達導引飛彈後,必須持續以機上
雷達鎖定目標,容易喪失視距外作戰優勢。
由飛彈發射雷達波搜索目標,在接觸目標後反射回
尋標器,引導飛彈擊中目標,具備「射後不理」的
特性。
指飛彈尋標器具有主動追蹤
目標的能力,戰機在飛彈發
射後不必持續鎖定,可馬上
脫離危險區。
美軍用以取代AIM-7的中程空對空飛彈,採主動雷達導引,
速度、射程、運動性和電子反反制能力都有所提高。
法製主動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兼具中程攔截和短程
纏鬥任務,裝備於飆風和幻象2000戰機;我國幻象
2000-5型戰機同樣採用此型飛彈。
利用飛彈尋標器偵測目標所發出的紅外線(熱能),引
導飛彈攻擊,偵測距離較短且易受天候限制。
透過尋標器上的攝影機將影像傳回飛機,供飛行員瞄準。
電視導引的缺點是無法在夜間與煙霧環境中使用,且在
攻擊過程中須持續追蹤目標並監視攻擊效果。
尋標器是由多個感光元素所組成,能組合目標的紅
外線影像,辨識目標與周邊環境並加以攻擊。
響尾蛇飛彈採用紅外線導引,研發概念為應用響尾蛇敏銳的
感溫原理來感知機尾所排放的熱氣,因此而命名。
由載具或地面人員發射雷射光束至目標,再由飛彈搜尋
反射雷射光點加以攻擊;精確度高但易受氣候影響。
尋標器上的攝影機或熱像儀將影像透過光纖回傳,再由
操作人員傳送導引指令,不受敵方干擾。
光纖導引可靠、實用且
具經濟性,但受地形與
導線重量限制,僅適用
於短程飛彈。
光纖是能輸送光線的纖維,管徑只比頭髮稍粗,傳輸速度快;
依據「全反射」原理,能有效傳輸電磁波。
為自動導引系統,輸入發射點及目標點座標即可發
射,飛行時利用慣性陀螺儀不斷修正彈道誤差。
美軍現役的戰術飛彈系統是由MLRS多管火箭系統發射,
可對敵後方深遠目標實施精準攻擊。
利用GPS衛星精確定位,軍用碼定位的精確度可達3公尺。
在傳統炸彈的尾翼裝上GPS導引或慣性導引的控制附件,變
為可在惡劣天候下使用的精準導引武器,且成本低廉。
GPS衛星位於20000公里高度軌道,兩側有太陽能電池
帆板,在1994年建構完成後,目前是以21+3(21顆工
作衛星,3顆備用衛星)的方式運作。
將目標區及附近的地形、地物特性與規畫路線等數據,
輸入飛彈內的微電腦,在飛抵目標區上空時進行資料庫
比對,並修正彈道,多用於終端導引系統。
由飛機上發射,用以攻擊敵機或飛彈。
由飛機上發射,以攻擊地面、海面船艦等目標。
天劍一型性能與響尾蛇飛彈(AIM-9L/M)相似,採紅外線導
引,具全向位目標追蹤與攻擊能力,有效射程約10公里。
天劍二型採雷達主動導引,可射後不理,有效射程約80公里,
具備全天候、全向性、電子反反制與多目標接戰能力。
由飛機上發射機載魚雷,
攻擊海面下潛艦等目標。
由地面載具、基地或船艦發射,攻擊空中目標。
由地面載具、基地或船艦發射,攻擊地面或海上目標。
射程至少40公里的中、高程飛彈系統,部署在重要軍事
設施或政府機構,射程遠、反應快、可多目標接戰。
美國研發的機動式中高度
防空飛彈系統,起初是反
飛機用途,後改良為具備
反彈道飛彈能力。
我國目前裝備的是愛國者二型改良型,使用近接引信,
在目標附近爆炸;三型則採取「碰撞擊殺」方式,彈
頭上沒有炸藥,利用動能撞擊引爆目標。
中、低空野戰防空系統,可機動部署;射程40公里,速度可
達2.7馬赫,最新的改良型MIM-23K具備反彈道飛彈能力。
分為天弓一型與二型,二型使用慣性暨主動雷達導引尋標器,
推力更強大,速率可達4.3馬赫,射程200公里。
由弓二發展而來的反戰術彈道飛彈系統,採用牽引式射控相
位陣列雷達,可同時追蹤不同類型目標並連續發射。
機動力高的中短程防空飛彈系統,常以「彈砲混合」配置方
式構成交叉防空火網,以彌補區域防空系統的不足。
自走式低空防禦系統,通常
由悍馬車與飛彈發射塔組成,
有兩具四聯裝刺針飛彈發射
器,可在行進間射擊。
美國所研發,採用紅外線導引的攜帶型防空飛彈,可由兩名
步兵操作,或裝設於復仇者載具及布萊德雷步兵戰鬥車上。
法製短程低空防禦飛彈,可由步兵攜帶或裝備於各項載具;
採紅外線導引,是國際軍火市場上極受歡迎的防空系統。
雄風飛彈可配置於作戰艦艇與岸射
反艦基地,區分為一、二型。
雄風二型採慣性暨主動雷達/被動紅外線雙重導引系統,可
射後不理,配備渦輪噴射發動機,有效射程80~120公里。
中科院研製的超音速反艦飛彈,採主動式雷達導引,速度是
雄二及魚叉飛彈的三倍以上,可大幅壓縮敵艦反應時間。
由潛艦發射,攻擊地面
或海面上目標。
由潛艦發射機載魚雷,攻擊水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