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Einstein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推导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2、Einstein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推导

第二章
推移质运动
第一节
一、泥沙的运动形式
•分推移质和悬移质两种
泥沙运动的形式
一、泥沙的运动形式
•分推移质和悬移质两种
1、推移质
①接触质:流速较大但不太大,泥沙颗粒发生运动,主要形式为滑动和
滚动,始终与床面保持接触,为数不多
②跃移质:流速较大,如滚动的泥沙处在上举力突然较大的位置,会突然
跳跃起来,进入流速较大的水流区,挟带一定距离后,在重力和向下漩涡
的作用下重新回到床面,如再遇同样水流条件会重复以上过程,主要以
跳跃的形式前进。
这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式。
③层移质:流速达到一定限度,河床表面泥沙作剪切运动,泥沙成层
的移动或滚动。
一、泥沙的运动形式
1、推移质
2、悬移质
流速超过一定数值,紊动强度加强,水流中充满了大小不同的漩涡,
漩涡尺寸大于粒径,向上分速大于沉速,此时,跳跃中的泥沙会进入主流
区随水流同速前进。
二、推移质和悬移质的相对性
1、从河底到水面,泥沙是连续的,中间有交错部分。
泥沙分布具有连续性,悬沙中较粗的颗粒与推移质中较细的颗粒交
错,悬沙时而滚动,底沙也时而悬浮。
2、泥沙交换过程
三、推移质和悬移质物理本质上的区别
•推移质和悬移质不仅运动形式和位置不同,且存在物理本质上的区别。
1、运动规律不同。
推移质:运动取决于泥沙跳离床面时的受力情况。
悬移质:运动取决于泥沙跳离床面时的受力情况,悬浮作用的影响。
2、能量来源不同。
浑水能量=水流势能+水流紊动动能+泥沙势能
推移质:水流势能(水流带动,将水流的势能转化为泥沙动能)
悬移质:水流紊动动能(紊动动能为水流势能 转化为热能的过渡形式)
3、对河床的作用不同。
•推移质:颗粒碰撞产生剪力,向上的离散力支持底沙的重量,向下的离
散力,使河床受到向下的压力,增加河床稳定性,影响河床颗粒本身。
•悬移质:漩涡动量产生力支持泥沙重量,同时增加容重,加大静水压力,
可传递到河床孔隙间的水体,影响河床颗粒间的水体。
第二节
泥沙的起动
(1)、泥沙的起动
•泥沙起动的条件
河床表面上的泥沙颗粒由静止状态转化为运动状态时的临界水流
条件,称为泥沙起动条件。
•泥沙起动条件的表示方法
①起动流速Vc--我国工程实践中较多采用
②起动拖曳力(临界拖曳力)τc
③起动功率Wc
(2)研究泥沙起动的重要性
• 航道工程设计用(如束水攻沙等)
• 泥沙运动规律研究的基础(如大多输沙率公式均有此参数)
第二节
泥沙的起动
一、泥沙起动的随机性和起动判别标准
(一)起动的随机性
①泥沙颗粒大小、形状、方位、排列均有随机性。
②水流本身具有脉动,脉动本身就是随机性。
③受力情况的随机性。
④无明显的临界粒径。
(二)起动的判断标准
1、克雷默(Kramer)划分推移质运动的四个阶段
①无泥沙运动:泥沙完全静止
②轻微的泥沙运动:个别可数的泥沙运动
③中等强度的泥沙运动:<D50的泥沙已运动
④普遍的泥沙运动:床面已经变形
一、泥沙起动的随机性和起动判别标准
(二)窦国仁起动标准
u 0  底流速, u 0 c  时均起动流速,
Pc  起动概率
 u 0 c  均方差 (  0 . 37 u 0 c )
①个别起动:
Pc 1  P [ u 0  u 0 c  u 0 c  3 u 0 c  2 . 11 u 0 c ]  0 . 00135
②少量起动:
Pc 2  P [ u 0  u 0 c  u 0 c  2 u 0 c  1 . 74 u 0 c ]  0 . 0277
③大量起动:
Pc 3  P ( u 0  u 0 c  u 0 c  1 u 0 c  1 . 37 u 0 c )  0 . 159
一般以少量起动作为判断标准
二、无粘性沙的起动流速公式
1、泥沙的受力分析
W
⑴、水下重力
球体: W   
s

非球体: W   a 3 

s

D
3
6
  D
3
( a 3为体积系数
)
⑵、拖曳力 F D
表面摩擦力:水流流过
粗糙的颗粒表面产生摩
擦力,
作用点不在中心。
形状阻力: U * D /   3 . 5时,沙粒背后流线分离
产生漩涡,形成前后压
拖曳力:上述二者方向
一致,但作用点不同,
合二为一则称为拖曳力
球体: F D  C D

力差。
。
2
D 
2
4
u0
2g
2
非球体: F D  a 1C D D 
2
u0
2g
( a 1为垂直于水流方向的面
积系数 )
,
⑶、上举力 F L
顶部流速大
底部流速小
 压力小 

 压力大 
球体: F D  C L

 向上的压力差
2
u0
D 
2
4
2g
2
非球体: F D  a 2 C L D 
2
u0
2g
( a 2 为铅垂方向的面积系数
C L 为上举力系数
)
 上举力
2、垂线流速分布公式
⑴、对数流速分布公式
u
U*

yx 

 5 . 75 lg  30 . 2

K
s 

y  离河床距离,
Fig2 - 3
0 .3 K sU *

 光滑区: x 


x  校正系数,  粗糙区: x  1
 过渡区:见图 2.4


K s -河床粗糙度,取
D 或 D 65 等
2、垂线流速分布公式
⑵、指数流速分布公式
 y
u  uh 
h
m
 u h  表面流速 ( y  h 时的 u )

 h -水深

 m -指数= 1/7 ~ 1/6
用垂线平均流速
V 

V 表达则为:
h
udy
0
h

1
1 m
u h  u h  (1  m )V
 y
 u  (1  m )V  
h
m
床面泥沙受力情况
3、起动流速公式的推导
⑴、基本推导式
按滚动形式的受力平衡
进行分析,以
O 为支点
K 1 DF D  K 2 DF L  K 3 D W   K 1 F D  K 2 F L  K 3W 
2
 K 1 a 1C D D 
2
 u0c
u0
2g
2
 K 2 a 2C L D 
2

2 K 3a3

 u0  
 K 1C D a 1  K 2 C L a 2
 u 0 c= 
s 

gD
u0
2g




1/ 2
 K 3 a 3  s    D
s 

gD
3
通常采用垂线平均流速
令 y   D 处作为底流速
 D 
u 0  (1  m )V 

 h 
 Vc 
1
(1  m )
其中  =

m
1
(1  m )
m
V C 表示起动条件
u 0,于是
m
m
 (1  m )
s 
 

m
D
  V  
 h 
 h 
gD  
D
1
(1  m )
m
m

s 

s 

gD
 h 
gD  
D
m
⑵、经验系数及计算公式
沙莫夫公式 (  1 . 144 , m  1 / 6 ):
V c  1 . 144
s 
对于天然沙:
冈恰洛夫公式

s 

1/ 6
( m, s 制, D  0.2mm )
=1.65  V c  4.6 D
( 采用对数流速分布公式
 8 .8 h
V c  1 . 07  lg
D 95

河海大学公式
 h 
gD  
D
1/3
h
1/ 6
):
 s 

gD ( m, s 制 , D  0 . 08 ~ 1 . 5 mm )



( 采用对数流速分布公式
 13 . 15 h
V c  1.28  lg
D 95

):

 gD ( 天然沙 , m, s 制, D  0.5mm )


三、无粘性沙的起动拖曳力
1、Shields曲线的推导
Shields 认为起动拖曳力
 为单位面积床面上的
水体重量在水流方向的
分力,即 
c
u
根据对数垂线流速公式
U*
则
u0c
U*
 5 . 75 lg 30 . 2 x ,有 
c
  hJ   U
2
*

yx 

,取底流速 u 0 为 y   D 处,
 5 . 75 lg  30 . 2
K s 

s 

gD  5 . 75 U * lg 30 . 2 x   5 . 75
2


c
c

 



s 
 s   D
 5 . 75 lg 30 . 2 x  
gD 

Shields 认为
即
c

5 . 75 lg 30 . 2 x 
与沙粒雷诺数
R e* 
U D 
U D 
= f  *  , f  * 由试验确定,即
 s   D
  
  
U *D

有关
Shields 曲线
c

lg 30 . 2 x 
问题:
(1)沙粒雷诺数
R e* 
U *D

表达什么物理含义?
均匀沙 : k s  d , 则 ks /δ= R e* / 11 . 6 ,
因此, R e * 
U *D

反映床面泥沙与近壁层
流层厚度的比值。
2、Shileds曲线的特点
⑴马鞍型曲线:
⑵
 s   D
 0 . 03(最小值), 泥沙最易起动
R e *  10 ,  D ,泥沙受近壁层的隐蔽,
不易起动
R e *  10 , < D ,沙粒逐渐增重,仍不易
起动
R e *  2时, Shileds 曲线成直线,斜率为
c
 s    D
⑶
R e *  10 ,
c
=
0.12
U *D

 c 
0 . 12  s   
 s    D
= 0.06
, 与粒径无关
U*
R e *  1000 时, Shileds 为水平线,
c
1, 则
c
 s    D
为一常数 , 即
3、Shields曲线的应用
四、粘性泥沙的起动流速公式
•分析不同粒径泥沙的起动规律时可发现,存在这样一个临界粒径:
(1)凡是粒径大于此临界粒径的泥沙,随着粒径增大,重力作用加大,
需要在较强的水流作用下才能起动;
(2)粒径比临界粒径小的泥沙,随着粒径的减小,却也变得越来越不
容易起动。
•细颗粒泥沙之所以也
难于起动,不仅是由于
前面提到的近壁层流层
的隐蔽作用,而且很大
程度上是由于受细颗粒
泥沙之间粘结力影响的
缘故。
五、与泥沙起动有关的几个问题
1.非均匀沙的起动
•区别:隐蔽掩护
•计算方法:
•代表粒径:如Dm、D50等
•分级计算
2. Vc和τc两种起动
形式的起动条件的
比较
3. 跞石和卵石的起动
4.止动流速、不动流速、扬动流速
1、止动流速VH:泥沙由运动状态到静止状态的流速。
通常采用:
VH=KHVC 计算,沙莫夫:KH=0.71,列维:KH=0.83
2、不动流速VB: 泥沙个别起动的水流流速。
通常采用:VB=KBVC 计算,冈恰洛夫:0.71;
沙莫夫:0.834;克诺罗兹:0.90;窦国仁:0.785~0.875
3、扬动流速:泥沙跃起成悬移质而不下落的流速。
沙玉清: V f
s 

 16 . 73 
gD 
 

对于天然沙: V f  0 . 812 D
2/5

2/5
1/5

h
1/5
1/5
h
1/5
第三节
沙波起动
沙波:沙波运动是水流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推移质运动的集体形式。
此时,床面起伏不平的波浪形态,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态。
一、沙波形态和运动状态
1、沙波的纵剖面形态
波峰:
波谷:
波长:相邻两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λ
波高:波峰与波谷间的垂直距离,Δ
迎水面:较平坦。
背水面:较陡,略大于水下休止角。
一、沙波形态和运动状态
2、沙波的平面形态
⑴带状(顺直)沙波
波峰线平行,且与水流方向垂直或略斜交,沙波形成初期常
见
⑵弯曲沙波
峰线成不规则曲线,时断时续,大致与水流方向垂直,天然
河道常见
⑶新月形沙波
λ≈Δ,排列较整齐,单行与双行彼此交错,波峰凸向上游,
如上弦月。天然河道常见
⑷舌状沙波
与新月形相似,但波峰凸向下游,如下弦月。
沙
波
的
平
面
形
态
图
一、沙波形态和运动状态
3、沙波床面上的水流状态
⑴水流强度分布不均,迎水面加速区,背水面减速区,
V峰=max, V谷=min,
⑵背水面常产生平轴漩涡
⑶漩涡的上下端出现两个滞流点,即V=0,与A1、A2
⑷A1与A2之间的沙波表面的流速为负值。
一、沙波形态和运动状态
4、水选作用、较粗泥沙运动的间歇性
迎水面加速区的泥沙翻过波峰后,极细泥沙输向下游,较粗颗粒落淤
回到波谷区,其中细沙在负流作用下向上游输移,粗沙则留下,因此形成
上细下粗的现象,发生所谓的水选作用。
一、沙波形态和运动状态
5、沙波的整体运动
迎水面冲刷而逐渐下移,背水面淤积而逐渐向前延伸,导致整个
沙波徐徐向下游推进,但V沙波<<V流。
二、沙波的产生和消亡
1、静平床:V<VC,床面平整。
2、沙纹:V>VC,泥沙起动,少量聚集成沙丘,然后移动加长,
彼此连接形成形状及其规则的沙纹。迎水面长而平,背水面
短而陡,尺度较小,一般Δ=0.5~2.0cm,λ=1~15cm,与河道
几何尺度无关。
3、沙垄:V继续增大,Δ增高,λ增长,变成沙垄,已与河道有关。
4、动平床:V达到一定程度,过峰沙不落在漩涡区,而落在波谷
或下个迎水面,结果是床面逐渐平整,但有大量泥沙运动。
二、沙波的产生和消亡
5、沙浪:当水流Fr>1后,形成起伏的沙浪。纵剖面对称,流线与床
面平行,背水面不发生水流分离现象。分顺行沙浪和逆行沙浪。
6、碎浪:当沙浪继续发展,水面波幅逐渐超过河底波幅,如果水面
波谷超过河底波峰时,水面失去稳定而发生破碎,形成碎浪。
7、急滩与深潭:当Fr>>1时,河床冲淤变化急剧,容易形成急滩和
深潭。
•
沙纹、沙浪和沙浪常见 ,而急滩和深潭少见。
三、沙波的尺度和运行速度
尺度:波高Δ、波长λ
运行速度:沙波的整体运行速度
目前理论研究较困难,多数通过试验获得经验公式。
形态判断:
亚林研究:
1  0  c
 
h
6 c






U *D h 
 f2
, 
D
D
 
当
U *D

 20 ,   5 h , 属沙垄;当
U *D

 20 ,   1000 D , 属沙纹;
四、研究沙波运动的意义
1. 沙波运动对河道水流及河道演变所产生的影响是直接和
深刻的。
•沙波是冲积河流阻力的主要组
成部分。
•波峰下游面形成的平轴漩涡助
长紊动,是形成大尺度紊动的
根源之一。
2. 沙波的发展有时会
造成水位~流量关系
的异常现象
3. 根据沙波尺寸及运动条件可以估算推移质输沙率
第四节 冲积河流的阻力
一、冲积河流阻力的概念和组成
1、冲积河流阻力
冲积河流由可动的泥沙组成,常有沙纹、沙垄、沙浪等沙波形态
出现,边界和阻力是在不停地发生变化,与定床阻力有较大差别。
2、冲积河流阻力的组成
⑴床面阻力:由沙粒阻力和沙波阻力组成。
①沙粒阻力(表面阻力)
②沙波阻力(属现状阻力)
⑵河岸及滩面阻力:
⑶航槽形态阻力
⑷人工建筑物额外阻力:
一、床面阻力和河岸阻力的划分
1、划分模式
⑴水力半径分割法(按水力半径划分)
 w   R w J
,假定 J b  J w  J

 b   R b J
⑵能坡分割法(按能坡划分)
 w   RJ w
,假定 R b  R w  R

 b   RJ b
2、阻力方程组
已知变量 : A 、 V 、 x b 、 x w 、 J
未知变量 : A w 、 A b 、 V w 、 V b 、 n w 、 n b 、 R w 、 R b 、 J w 、 J b ,共 10 个
阻力方程组:
 几何连续: A  A b  A w

 水流连续: AV  A b V b  A w V w

 R b  Ab x b
定
义:

 R w  Aw x w

1

2/3
1/ 2

V

R
J

b
b
b

共 9 个方程 
nb

阻力公式: 
V  1 R 2 / 3 J 1 / 2

w
w
w

nw


 n b  f b  x b , R b ,...... 

经验公式: 

 n w  f w  x w , R w ,...... 

阻力叠加:  x   b x b   w x w
3、综合糙率的推导-水力半径分割法
 w   R w J
,假定 J b  J w  J

 b   R b J
V  Vb  Vw
假定:
剪力叠加 :
 x   b x b   w x w,而  =  RJ
即: RJx =  R b J b x b   R w J w x w  Rx = R b x b  R w x w
有: V 
1
2
R
2/3
J
1/ 2
 R (
n
2
则: (
V n
J
 n
3/2
J
2
1/ 2
xn
V n
2
)
3/2
x(
Vb nb
Jb
3/2
b
xb  n
3/2
w
1/ 2
2
1/ 2
)
3/2
2
2
)
3/2
xb  (

xw  n  n
3/2
b
Vw nw
Jw
1/ 2
2
)
3/2
xb / x  n
xw
3/2
w
xw / x

2/3
二、沙粒阻力和沙波阻力的划分
作用在同一周界上的两个阻力单元,仍采用阻力叠加原理
,  b -河床沙粒剪切力
设  b  河床综合剪切力
,
 b-河床沙波剪切力
叠加原理 : b x b   b x b   b x b 一般 x b  x b = x b
  b   b   b
( 可加性已由试验证实
1、水力半径分割法:
假定 J b  J b= J b
但 R b  R b  R b
则  R b J b   R b J b   R b J b  R b  R b  R b
2、能坡分割法:
假定 R b  R b  R b 但 J b  J b  J b
则  R b J b   R b J b   R b J b  J b  J b  J b
)
三、动床阻力的计算
(一)爱因斯坦基于分割水力半径的计算方法:
三、动床阻力的计算
(二) 利用指数流速公式计算动床阻力
U  C
C 
1
RJ
R
Y
n
(1) 若无沙波,认为: n 
1
D
A
 U  A(
R
)
y
RJ
D
当取 y=1/6,D50 时,①颗粒形状规则、排列紧密时,可取 A=19~20;
②颗粒形状规则、排列紧密时,可取 A=23~24。
(2)河床出现沙波时
床面相同与推移质输沙强度相对应,而输沙强度与水流强度
 s
   D 35
 R J
有关。
三、动床阻力的计算
钱宁整理比例系数A与水流强度
 s   D 35 关系
 R J
第五节
推移质输沙率
• 推移质输沙率:河床处于不冲不淤的输沙平衡状态下,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床断面的推移质数量(gb ,kg/s)。
• 推移质输沙率测量
• 推移质输沙率建立途径:
⑴流速:前苏联
⑵拖曳力:Duboys,Mayer-Peter
⑶能量:Bagnold
⑷统计法则:Einstein
⑸沙波运动:张瑞瑾
一、以垂线平均流速表达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
1、基本思路
影响推移质输沙强度的主要水力因素是水流速度,流速
愈大,则推移质输沙率愈大。
2、推导方法
设:推移质前进速度=ub
床面层厚度=KD
动密实系数=ms,床面层KD内运动沙占床面层总体积的比例。
g b   s u b m s KD
u 0  u b  , 但 u b  u 0 则可设想 : u b  A u 0  u 0 c 
m
D
u 0  (1  m ) V   ,
 h 
D
u 0 c  (1  m ) V c  
 h 
m
D
m
 u b  (1  m ) A (V  V c )  
 h 
m
m
m
⑵ms的推导
V  m s  , 且 V c  m s  , 则可假定 :
V
m s   
 Vc




n
⑶gb的推导
g b   s u b m s KD 
V
m
g b  (1  m )  s AK  D (V  V c ) 
 Vc
V
 g b   s  D (V  V c ) 
 Vc
n
m
n
 D
  
 h
  
m
 D
   , 其中  = (1  m ) m AK 
 h
  
3、实用公式
⑴冈恰洛夫公式(
1938 )
V
g b  2 . 08 D (V  V c ) 
 Vc
⑵列维公式( 1957 )

g b  2 D (V  V c ) 


⑶沙莫夫公式
3
1 / 10
 D
   (天然沙, kg, m, s 制)
 h
  
3
V  D
   (天然沙, kg, m, s 制)
gD   h 
1/ 4
3
V  D
1/2
  
均匀沙: g b  0 . 95 D (V  V c) 
 h

V
 c  
3
1/ 4
V  D
2/3
  
非均匀沙: g b  mD (V  V c) 
 h

V
 c  
1/ 4
特点:
gb∝V4
二、以水流拖曳力表达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
1、基本思路
水流拖曳力τ0越大,推移质输沙强度越强,gb就越大。
2、法国Duboys公式(1879年)
g b  
0
 0   c 
 c-起动拖曳力=
f (  s   ) D , f 摩擦擦系数
 0-水流拖曳力=
 hJ
 -泥沙输移特性系数
0 . 17

4

=

10

3/4

d
  0 . 0061  0 . 0093 d ( d : mm ,  : g/cm
c
 c
2
)
单位制:g-cm-s
不足:公式是按成层运动导出,而该形式很少出现。
3、Meyer-peter公式(1948年)
gb 
 n  
 
  n 
3/2
 hJ  0 . 047 

0 . 125 
g



1/ 2
n  河道综合糙率
1/ 6

n  沙粒糙率= D 90 / 26
单位制:t-m-s
s

  D 

s 

3/2
㈢根据能量平衡的观点建立的公式(Bagnold)
1、基本思路
能量守恒:
设:水流搬运泥沙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所消耗的能量Eb
水流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提供的功率E
效率eb
则:Eb=E×eb =Eeb
2、E的计算
E   0V (单位面积功率定义)
3、Eb的计算
重量: W b
单位面积的推移质水下
推移质的运动速度:
泥沙摩擦系数
f  tg 
泥沙消耗的功率
而
水下单宽输沙率:
 E b  g b tg 
ub
E b  (W btg  ) u b  W bu b tg 
g b  W bu b
4、gb的推导
 E b  Ee b
 g b tg    0Ve b  g b 
 gb 
s
 0V
 s   tg 
 0V
tg 
eb
eb
5、eb的计算
Bagnold试验资料:
V=0.3~3.0m/s
D=0.03~0.30mm
eb=0.11~0.15
四、根据统计法则建立的公式(Einstein)
1、Einstein的几点认识
⑴床沙与底沙存在交换,运动—静止—再运动,说明了床面泥沙的全部
历史,试验说明沙粒在床面上停歇的时间愈久,输沙率愈小。所以推
移质输沙率决定于沙粒在床面停留的久暂。
⑵推移质运动的随机性,说明统计学研究的可行性,应研究群体,而不
应该研究某一颗或某几颗沙粒的运动。
⑶任何沙粒起动的概率,决定于泥沙的性质及床面附近的流态,与沙粒
过去的历史无关。
⑷使泥沙起动的作用力主要是上举力,当瞬时上举力大于沙粒在水中的
重量时,床面沙粒就进人运动状态。一定的沙粒,在床面各处的起动
概率相同。
⑸沙粒在走完一段距离以后,就要进行一次选择:继续保持运动状态还
是沉落到河床上这个距离称为单步距离,其长短取决于沙粒的大小及
形状,而与水流条件、床沙组成及推移质输沙率无关。对于具有一般
球度而沙沙粒,单步距离约相当于粒径的100倍。
⑹沙粒在完成一个单步距离后,只要当地的瞬时水流条件不足以维持其
继续运动,就会在那里沉落下来。对于一定的沙粒,其在床面各处沉
落的概率都是一样的。
2、Einstein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推导
基本思路:
⑴沉积率
设有N 颗泥沙前进,走完一个单步距离λD后,有p概率继
续前进,有N(1-p)停留下来。
次数:
0
1
2
前进沙:
N
Np
Np
停留沙:
0
Np (1  p )
总距离:  DN (1  p )
2  DNp (1  p )
n
2
Np
Np (1  p )
n
Np (1  p )
2
n
3  DNp (1  p ) ( n  1)  DNp (1  p )
2
n
到n→∞后全部停留下来,则其单位时间总的运行距离L0为

L总 
( n  1)  DNp
n0
n
(1  p )   DN (1  p )
1
(1  p )
2

D
1 p
N
2、Einstein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推导
⑴沉积率
则单位时间平均运行距离L0为
L 0  L总 / N 
D
1 p
单位面积内的沉积率P沉为
P沉 
gb
1  L0

g b (1  p )
D
2、Einstein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推导
⑵冲刷率
单位床面上泥沙颗粒总
相应重量=
1
 2D
冲刷概率仍为
数 
 2D
3
  s 3 D 
3
2
1
2
2
 s D
p ,则冲刷的泥沙总量=
但需要 t 时间,则单位时间冲刷
Einstein 假定: t 
D

 0
3
2
的沙量=
D
s 

gD
  s Dp
 3  s Dp
2

t
2、Einstein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推导
⑵冲刷率
3
2
冲刷率 P冲=
0
  s Dp
=
D
s 

gD
3
 2 0
 s p
s 

gD
2、Einstein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推导
⑶输沙率公式
g b (1  p )
D
p
1 p
A* 

=
输沙平衡:P沉 =P冲
3
 2 0
 s p
3
 2  0
 sD
 sD
s 

( 试验获得,=
gb
Φ

gb
 2  0
3
s 
s 

gD
 A *Φ
gD
43 . 5)
( 推移质输沙强度函数,
gD
无因次)
2、Einstein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推导
⑷p的计算:
p代表FL>W′的机率,即求p=P(FL>W′)
时均上举力:
F L  C L 2 D 
2
u 0 取 y  0 . 35 D 处的流速时,
u0
2g
C L  0 . 178 ( 试验得 )
: u 0  5 . 75 U * lg( 10 . 6 x )
采用对数流速分布公式
令:  = F L / F L  F L  F L  F L  F L (1   )
F L  0 . 178  2 D
2
1
 [ 5 . 75 U * lg( 10 . 6 x )] (1   )
2
2
( F L : 上举力脉动值;
 :上举力相对脉动值)
假定  的标准偏差为
 0,再令  *   /  0,则
FL 
0 . 178  2 5 . 75
2
2
 D R b J lg (10 . 6 x )( 1   * 0 )
2
2
2、Einstein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推导
⑷p的计算:
3
水下重量: W    3 ( s   ) D
W
目的:计算 F L  W 的概率,即
W
FL
=
 D R b J lg (10 . 6 x )( 1   * 0 )
2
2 3
0 . 178  2 5 . 75
B
2
3
2
2
=
FL
 3 ( s   ) D
0 . 178  2 5 . 75
 1的概率
2
1
s 
lg (10 . 6 x )

2
1/β2
D
1
R b J 1   * 0
ψ
2、Einstein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推导
⑷p的计算:
令:  =
s 
D

R b J
( 水流强度函数,越大表
 = lg( 10 . 6 x )
B=
2 3
0 . 178  2 5 . 75
B = B 

1
得: 
 1   * 0
2
2

 B   1


示水流强度越小
)
2、Einstein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推导
⑷p的计算:
1   * 0  B  
 *  B * 
1
0
表明: B * 
1
0
 * 
或  *   B * 
1
0
B
0
  B *
1
0
  *  B * 
1
0
不能起动
Fig2-16
㈤根据沙波运动规律建立的公式
单宽沙波体积:
单宽输沙率:
沙波运行速度:
单宽输沙率:
V s   
gb 
  
T
ur   T
g b     u r
张瑞瑾:
g b  0 . 00124
  V
g
3/2
h
1/ 4
4
D
1/ 4
( 参考 )
1、以流速表达的公式之间的比较
沙莫夫与列维接近,冈恰洛夫偏大(∵含一部分悬移质)
2、Mayer-Peter、Bagnold、Einstein公式的比较
gb 

 n   3 / 2
    hJ  0 . 047 
  n 

0 . 125 
g

0 . 125 
g
 s



1/ 2



1/ 2
s 

  D 

  D 

s
DD
1/ 2
 s

0 . 125 
g



3/2
1/ 2
 s
  D 
s 

gb
1/ 2  g
   

3/2
  R b J


0
.
047







D
 s


 Ψ  0 . 047
3/2
 4

 
 0 . 188 



s 
0 . 125 g b

3/2



0 . 125 g b

1/ 2

s
3 / 2
 sD
s 

 0 . 125 Φ  Ψ  0 . 047
gD
3 / 2
3/2
2、Mayer-Peter、Bagnold、Einstein公式的比较
①Ψ>2(低强度输沙),各公式接近,也较符合实际;
② Ψ<2(高强度输沙),各公式分散,谁优谁劣,无定论。
习题
2.1 某宽浅矩形河槽,已知通过的单宽流量q=2m3/s,J=0.0009,
n=0.02,为了防止渠底冲刷,需铺设粒径为多少的泥沙?
2.2 某宽浅矩形河槽,底宽b=150m,J=0.0004,Dpj=1.5mm,
h=2m,n=0.0145,水温T=15°C(ν=1.146×10-2cm2/s)。分
别用Vc和τc两种方法判断泥沙是否运动。
2.3 实验室玻璃水槽宽80cm,槽底铺沙,当水深为20cm时,实
测流量136L/s,J=0.0036,已知玻璃nw=0.009,求床面糙率。
2.4 已知:D=5mm, V=6m/s, h=4m, n=0.033的宽浅矩形河槽,
请用沙莫夫、Duboys、Bagnold公式计算推移质输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