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五讲: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

1、康德美学的基本主题
2、康德美学的研究现状
3、康德美学的超验维度
4、康德美学研究的参考书目

康德美学主题一直是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般总
是从康德哲学出发去解释康德美学问题,认为康德美学
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美学是用来沟通认
识与道德之间鸿沟的。而实际上,康德美学不仅起到桥
梁的作用,更起到了综合的作用,它通过“自然与自由
和谐论”这一主题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综合起来,其
内在深意在于从人类学的意义上完成其先验人类学的建
构,目标是用来沟通经验世界(自然)和超验世界(自
由),保持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从而完成自身道德人
格的建构。但是由于康德是从先验的角度阐释这一主题
的,因而其美学是未完成的,但给未来美学研究开辟了
一个崭新的方向。

康德美学进入中国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这一
百年中,康德美学研究一直是美学界研究的核心
问题。根据刘再复先生的论述,康德在中国的传
播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戊戌变法
到五四运动之间,这一时期的传播者包括康有为,
梁启超、王国维和蔡元培等;真正从美学角度来
接受康德思想的只有王国维和蔡元培。

由于王国维不欣赏康德式的思辨,虽然王国维写下了《康德像赞》,
介绍了康德哲学思想的精华,但还是没有真正读懂康德。因而在第
一时期,真正读懂康德美学思想的要算蔡元培先生,他的“以美育
代宗教学说”,显然是得益于康德。第二时期是从五四运动到新中
国成立的1949年,这一时期对康德研究趋于系统化和理论化,康德
原著不断被翻译出版,并且还有了相当数量的研究论文,出现了一
大批康德研究专家,诸如郑昕、洪谦、贺麟等,出现了郑昕研究康
德的专著《康德学述》,而在康德美学研究方面,比较重要的论文
有周辅成先生写的《康德的审美哲学》和吕徵先生的《康德之美学
思想》。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到现在,由于国内的政治气氛,康德
研究受到了冷落,被当成唯心主义的祖师而被批判,继续认真研究
康德哲学者除贺麟和朱光潜外,几乎没有人,因而李泽厚《批判哲
学的批判》一书的出版,对国内康德哲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泽厚通过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去解释康德的主体性哲学,即阐释了
康德,又解构了康德,同时又创造了自己的一套主体性实践哲学的
理论。

在第一、第二阶段,虽然有王国维、蔡元培等对康德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
但由于语言的限制以及对西方理论语境了解的不深,他们对康德的阐释流
于表面和肤浅。在第三阶段的前一个时期(1949-1978年),由于国内意识
形态的影响,康德美学研究一直是政治批判的对象,因而真正对康德美学
的学术性研究是很少的,这一阶段,国内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宗白华、
蒋孔阳对康德美学思想都有过阐述,但是都不深入。从总体上来说,这一
时期康德美学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政治介入学术,政治的意识形
态视野遮蔽了康德的思想精华;二、否定多于肯定,一般认为康德美学是
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集大成者,是形式主义美学,是先验唯心主义美学;
三、“为我所用”多于“实事求是”,大多数康德美学研究者站在自己的
美学立场上用“我注六经”的精神对待康德美学,诸如李泽厚对康德的肯
定性源自康德的审美心理学暗合他的心理积淀说,而朱光潜和蒋孔阳则出
于对“典型”问题的兴趣,将康德的复杂的审美理想的思想简化为“典型”
学说,出于对“诗化哲学”的精神向往刘小枫将康德推举为“浪漫派之父”
[1] 刘再复《李泽厚与中国现代美的历程》,见李泽厚《美学旧作集》代前
言,第14-17页。


1、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
2、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康德美学的基本主题






[1].kant,Critique of Judgment,translated by Werner S.Pluhar,Beijing,
China social sencience press,1999.
[2].kant,critique of pure reason,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Beijing,China
social sencience press,1999.
[3].kant,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translated by Lewis White Beck,
China social sencience press,1999.
[4].L.W.Back,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Kant. The Bobbs-herill Company,1965.
[5].Cohen,Ted&Guger,Paul,Essays in kant’s Aesthetic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82.
[6] Guger,Paul,Kant and the Claims of Tas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 1997.
[7] Guger,Paul,Kant and the Experience of Freed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1993
[8]Henry.E.Allison, kant’s theory of judg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ersity press 2001
[9]Paul Guyer, Kant’s Theory of Taste:A Reading of the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Jul.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