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水泥熟料煅烧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05章-水泥熟料煅烧

第四节
回转窑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一、回转窑的结构
海螺水泥厂
回转窑齿圈
托
轮
挡
轮
窑筒体轴向位移
窑筒体
轮带
挡轮
图2-72
轮带与挡轮
轮
带
回转窑轮带的润滑
轮 带 节
迷宫式密封装置是利用空气多次通过曲折通道增
大流动阻力而防止漏风的。
固定迷宫环
活动迷宫环
窑筒体
图2-73
迷宫式密封装置示意图
水泥回转窑窑尾密封装置
窑
尾
密
封
窑尾密封及冷风套
接触式密封装置
弹簧
摩擦板
筒体
密 封 装 置
二、回转窑的工作原理
物料回转窑内煅烧的过程是生料从窑的冷端喂入,由
于窑有一定的倾斜度,且不断回转,因此使生料连续向热
端移动。燃料自热端喷入,在空气助燃下燃烧放热并产生
高温烟气,热气在风机的驱动下,自热端向次端流动,而
物料和烟气在逆向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热量交换,使生料烧
成熟料。因此,研究回转窑的工作原理,主要是研究物料
在窑内的运动,窑内气体的流动,燃料燃烧和物料与气体
间传热的现象和规律。
(一)回转窑内物料的运动
1、物料在窑内的运动过程
生料从窑的冷端喂入,在向热端运动的过程中煅烧成熟料。
物料在窑内的运动情况直接影响到物料层温度的均匀性;
物料的运动动速度影响到物料在窑内的停留时间(即
物料的受热时间)和物料在窑内的填充系数(即物料的受
热面积);因此也影响到物料和热气体之间的传热。
为了使回转达到高产,必须了解窑内物料的运动情况。
高端
低端
B
F D
θ
G
α
A
E C
β
ΔS
图2-75 回转窑内物料充填与运动简图
θ——填充角;β——窑倾斜角; α——物料休止角
窑内的物料仅占据窑容积的一部分,物料颗粒在窑内的运
动过程是比较复杂的。
假设物料颗粒在窑壁上及料层内部没有滑动现象,当窑回
转时,物料颗粒靠着摩擦力被窑带起,带到一定高度,即物料
层表面与水平面形成的角度等于物料的自然休止角时,则物料
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料层表面滑落下来。
因为窑体以3~6%的倾斜度安装,所以物料颗粒不会落到原
来的位置,而是向窑的低端移动了一个距离,落在一个新的点,
在该新的点又重新被带到一定高度再落到靠低端的另一点,如此
不断前进。
因此,可以形象地设想各个颗粒运动所经过的路程,象
一根圆形的弹簧。
实际上物料在回转窑内运动时,物料颗粒的运动是有周期
性变化的,物料颗粒或埋在料层里与窑一起向上运动,或到料
层表面上降落下来,但是只有在物料颗粒降落的过程中,才能
沿着窑长方向移动。
2、物料在窑内的运动速度
(1)一般速度公式
回转窑内物料运动的情况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因此要
想用简单的公式来准确计算物料在窑内各带的运动速度是比较复
杂的和困难的。
在对回转窑内物料运动的规律进行分析和模拟试验后,得出
很多计算回转窑内物料运动的速度的公式其中最为常用的一般公
式为:
vm 
Di n
Di n
L

, (m / s ) 
, (m / min)
60 m 60 1.77 
1.77 
式中:
vm
—物料在窑内运动的速度,m/s;
L—窑的长度,m;
m
—物料在窑内停留的时间:
m 
1.77  L
, min
Di n
n—窑的转速,rpm;
 —物料的休止角,度;

tg
—窑的倾斜度(角),
Di —窑的衬砖内径,m。
 sin 
,称为斜度;
关于公式的讨论
①物料运动速度 vm 与窑的倾斜角
 ,窑的衬砖内径 Di
和转速n成正比,与物料休止角 
的平方根成反比。
②当窑径一定时,vm 与n  的积成正比。若使物料的运动
速度保持一定,则n与
窑的速度应愈低。

成反比,即窑的倾斜角愈大,
③实际生产中,D 、 、 已为定值,则 v 与n 成正比,
i
m
即改变窑速,窑内物料的运动速度随之变化。
④如窑内有结圈或人工砌筑的挡料圈时,物料的运动速度要
降低。
⑤窑内的热交换装置(如链条、热交换器)也会影响物料的
运动速度。
(2)物料在窑内各带的运动速度
煅烧过程中,窑内各带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对物料颗粒的
形状、粒度、松散度及密度均有影响,因此各带物料的运动速
度是不同的。
为了了解窑内各带物料的运动速度,可将放射性同位素掺
入生料中进行测定,如某厂曾在150米的湿法长窑上,通过实
际测定和计算而得的物料运动的平均速度 vm 为:
窑内
各带
冷
却
带
烧
成
带
放热
反
应带
分
解
带
预
热
带
干
燥
带
链
条
带
喂料中
空部分
18.4
28.4
41.0
46.0
34.5
27.0
28.8
29.3
速度
vm
(m/h)
由上述测定结果得到,各带物料的运动速度相差很大。从干
燥带向热端,物料的运动速度不断增加,分解带物料的运动
速度最快,之后又不断降低。
(3)影响窑内物料运动的因素
窑内物料运动速度与其物理性质、窑径和窑内热交换装
置等有关。
 物料的粒度愈小,运动速度愈小,如粉料的运动速度高
于料球运动速度。
 干燥带的运动速度与链条的悬挂方式、悬挂密度有关。
 预热带的物料运动速度与窑内热交换装置有关。
 分解带,由于碳酸盐分解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使物料呈
流态化,因此物料运动速度最快,在分解带,碳酸盐分
解需要吸收大量的热,但是物料流速又快,所以窑的分
解带比较长。
 窑内料层厚度不同,物料被带起的高度也不同,料层厚,
带起高,在窑回转一周时,物料被带起的次数少,即翻动
的次数少,受热的均匀性就差;但料层过薄,窑的产量降
低,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料层厚度,通常窑内物料的填充
系数为6~15%。当窑内物料流量稳定时,移动速度快的地
带,其填充系数小。
因此在实际生产上,为了稳定窑的热工制度,必须稳定窑
速,若因煅烧不良而降低窑速时,需相应地减少喂料量,以保
持窑内物料的填充系数不变。
因此,一般回转窑的传动电机和喂料机的电机是同步的,以便
于控制。
(二)回转窑内气体的流动
1、回转窑内气体的流动过程
为了使回转窑内燃料燃烧完全,必须不断地从窑头送入
大量的助燃空气,而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和生料分解出来
的气体,在向窑的冷端流动的过程中,将热量传给与之相对
运动的物为以后,从窑尾排出。
窑内气体在沿长度方向流动的过程中,气体的温度、流量
和组成都在变化,因此流速和阻力是不同的。通常有窑尾负压
表示窑的流体阻力,在窑操作正常时,窑尾负压应在不大的范
围内波动,如窑内有结圈,则窑尾负压会显著升高。在生产在
当排风机抽风能力相同时,根据窑尾负压可以判断窑的工作情
况。
2、窑内气流速度的大小对窑内传热的影响
影响换热系数:因而影响传热速率、窑的产量和热耗;
影响窑内飞灰生成量:即影响料耗。
当流速过大时,传热系数增大,但气体与物料的接触
时间减少,总传热量有时反而会减少,表现为废气温度升
高、热耗增大、飞灰增多、料耗加大,不经济。
相反,当流速低时,传热效率降低,产量会显著下降,
也不合适。
窑内气流速度,各带不同,一般以窑尾风速来表
达,如直径为3米的湿法窑,以5(米/秒)左右为宜。
干法窑的窑尾风速相应大一些,一般约10(米/秒)左
右。
窑尾风速增大,回转窑的飞灰量增多,一般,窑
内的飞灰量与窑尾风速的2.5~4次方成正比。
(三)回转窑内燃料的燃烧
在回转窑的烧成带,物料进行的主要物理化学反应是 C 2 S
吸收 f  CaO 生成 C3 S
C3 S
,这是微吸热反应。为了使生成
的反应完全,必须使物料在1400~1450℃的高温下停留
一定的时间。
(关于燃料的燃烧过程已在《硅酸盐工业热工基础》中燃烧学
部分讨论,要课程不再重复)
回
转
窑
喂
煤
系
统
1、燃料在回转窑内燃烧应满足的要求
为了使生成 C3 S
的反应完全,使生料烧成熟料并获得
较高的产量,燃料在转窑内的燃烧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
燃料燃烧的火焰温度要达到1600~1800℃;(保持高温)
火焰要有适当的长度;(保持物料高温时间)
处于适当的位置。(适合 C3 S 的形成的反应)
2、回转窑对入窑煤粉和助燃空气的要求
(1)对入窑煤粉的质量要求
低热值:
g
QDW
 20600kJ / kg
挥发份:
v
g
=18~30%
灰分:
Ag
<25~30%
水分:
W
y
<1~2%
细度:<15%(0.08mm方孔筛筛余)
这些要求都是为了保证烧成带温度和热力强度以
及火焰的稳定性而提出的,当采取有效措施(如提高
助燃空气温度等)改善燃烧条件时,对煤质的要求也
可适当放宽。
另外,现国内有不少企业已成功采用无烟煤作为
回转窑生产燃料,这是一项目前在水泥行业的新技术,
对提高水泥企业经济效益效果显著。
(2)对入窑助燃空气的要求
煤粉自喷煤管以较高气速(40~80m/s)送入窑内。
通过喷煤管输送煤粉的空气,习惯上称为一次风。
从安全角度考虑,一般一次风不预热。因此其用量不宜
过多,因窑型和燃烧器的不同,其量约占总燃烧空气量
的10~30%,大量的二次风由冷却机提供,故已被预热
到600~1000℃,它既能回收熟料中的热量,又可促进
燃烧反应完全并提高实际燃烧温度。
为了确保窑内燃料燃烧完全和燃烧安全,一、二次风用
量的总和应略高于理论空气需要量,控制过剩空气系数
为1.05~1.10为宜。
3、回转窑内的燃烧带与烧成带
火焰覆盖的区域,称为燃烧带。
火焰中部区域温度高,达1600~1800℃,此时熟料被加
热到1300~1450℃,其中有相当量(约25~30%)的组分熔
融成液相,粘附在窑内耐火材料的表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粘
稠状物料,即俗称的主窑皮。
窑内这一区域称为烧成带。通常烧成带的长度用主窑皮的长
度来判定。
由此可见,烧成带是燃烧带中高温部分。
平整的窑皮、合适的厚度和长度,是窑内煅烧制度正常
稳定的标志。窑皮的形成还可以保护窑内耐火衬料,延长回
转窑的运转周期。
4、窑内火焰长度与火焰温度分布(火焰形状)
对烧成的影响
(1)火焰长度
火焰长度及火焰长度对烧成的影响:
火焰的长度一般是指从喷煤管口到火焰终止断面的距离,
燃烧条件的变化则火焰长度会有很大的变化。
火焰长度对烧成工艺影响很大,当发热量一定时,如火
焰过长,烧成带的温度就会降低,物料过早出现液相,易引
起结圈,此外还会造成不完全燃烧,废气温度会提高,煤耗
加大等。
相反,火焰过短,高温部分过于集中,容易烧垮窑皮及
衬料,不利于窑的长期安全运转。
因此,火火焰长度应根据窑的实际操作条件,加以调整与控
制。
影响窑内火焰长度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燃烧速度和窑
内气体的流速。
燃烧速度:
粉煤的细度、煤粉与空气混合情况、一、二次风的温度
等因素有关。
煤粉粉愈细,或在喷煤管内加装风翅,以加还煤与空气
的混合,或提高一、二次空气的温度,均能提高燃烧速度,
而使火焰短。
风煤的混合速度和均匀程度也是影响燃烧速度的关键。
气体流速:主要指一次风
一次空气主要供挥发分燃烧,因此一次风量主要决定
于煤粉中挥发的含量。挥发分多的煤粉,如一次风量少燃
烧速度就减慢,会使火焰拉长。
回转窑的直径愈大,一次风速愈高,直么2.5~4.0米
的回转窑,一次风速为50~70米/秒。一次风速增加,一
方面能增加煤粉单位时间的有效射程,另一方面又使煤粉
的燃烧速度加快,燃烧时间缩短,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一
次风速增加后,火焰变长或变短,应视两者的影响程度而
定。
(2)火焰温度分布(火焰形状)
窑内火焰温度分布,通常是两头低、中间高。热端较低温度
区就是窑内的冷却带。
煤粉从喷管喷出后,须经过干燥预热至700~800℃才着
火燃烧,回转窑中所看到的黑火头就是煤粉从喷出后至着火
燃烧前气流所移动的距离。黑火头长则使回转窑的传热面积
减小,对产量、质量不利,黑火头过短则冷却带短,熟料离
窑的温度提高,增加冷却机的负荷。
影响黑火头长度的因素有:
煤粉的组成与细度、一次空气的温度和流速、二次风量与
风温等。
煤粉愈细,煤粉中挥发分的含量越高,提高一次风温,
增加一次空气的比例,都会使黑火头缩短。
在窑的操作中,应形成适合烧成需要的好火焰,即高温
部分较长,黑火头较短,火焰平稳。
燃
烧
器
5、煤粉燃烧器(喷嘴)—喷煤管
煤粉在窑内的燃烧情况与喷煤管的结构尺寸和参数选择
有很大关系。喷嘴的形状和出口尺寸主要影响煤粉和一次风
的混合程度和喷出速度。
(1)传统喷嘴
①传统喷嘴的形状
如图所示为
常用的几种
传统喷嘴。
直管型
拔哨型
缩口型
风翅型
直管型:风煤直线喷出,不利
于风煤混合,不利于煤粉充分
燃烧。
缩口型:有一节1~6°的缩口
(也称拔哨),其作用是使煤
粉和空气接触机会增加,混合
较好,从而使火焰集中,适用
于烟煤。
直管型
拔哨型
直管型
缩口型
拔哨型
风翅型
缩口型
风翅型
拔哨型:在缩口外再加一节平
头,能延长火焰,且使火焰平
衡。
直管型
拔哨型
直管型
拔哨型
风翅型:为加速风煤的混合,在
缩口型
喷煤管内加装风翅,翅片与管壁
中心线呈7~30°,角度大,火
焰短,但流股发生旋转,会扫伤
缩口型
窑皮。
风翅型
风翅型
目前大多数窑上的喷煤管装成活动的,在操作时可以根据窑
内煅烧情况前后移动,以改变喷嘴在窑体中位置。
②喷嘴的直径
这种传统简单喷嘴直径可以用下式计算:

1.30V 1
d  1000
v
式中:
d—喷嘴直径,mm;

V1 —一次风用量,m 3 / s
v—喷嘴内风速,m/s。
在常规情况下,一次空气量约占总空气用量15~20%。
因此

Va GP
V1 
3600  100

式中:

Va
—燃烧1kg煤所需实际空气量,N m 3 / kg

—单位熟料煤耗,kg煤/kg熟料;
G—每小时熟料产量kg/h;
P—一次空气占总空气用量的百分率。
例:在下述条件下,计算喷煤管的直径d。
G=300吨/日=12500kg/h;  =0.2 kg煤/kg熟料;

3
Va =7.8 N m / kg 煤;
P=20%
【解】v=60m/s

V1 

Va GP
3600  100
7.8  0.20  12500  20
=
3600  100

1.30V 1
d  1000
v
=1000
1.30  1.08
60
此为喷嘴有效内径的估算值。
3
=1.08N m / s
=153(mm)
(2)新型燃烧器(三通道、多通道喷煤管)
随着窑外分解技术的发展,窑的单机产量增大以及为了适
应煤质的变化,近年来各国水泥设备制造公司对于喷煤管的结
构作了大量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主要
是开发的多通道喷煤管。
新型喷煤管很多,共同的特点是喷出的空气分成多股,即
内风、外风和煤风,各有不同的风速和方向,从而形成多个通
道。最常用的是三通道喷煤管。
这种喷煤管,内、外两个通道为净风道,分别称内风和外风。
内风通道的出口端装有旋流叶片,所以又
称为旋流风。
中间通道为输送煤粉的通道,称为煤风。
三股风在出口处汇合形成了同轴旋转的复杂射流。操作时
通过改变内、外风速和风量的比例,可以灵活调节火焰形状和
燃烧强度,以满足窑内煅烧熟料温度分布的要求。
当旋风强度大,火焰变得粗而短,高温带会相对更集
中。反之,火焰会被拉长。
煤风采用浓相低速喷射,通常在保证不发生回火的条
件下取接近输送粉料的速度20~30m/s。由于粉粒体的存
在强化了射流中的湍流强度,因而改善了煤粉与一、二次
风的微观混合。
内外净风出口风速可高达75~150m/s 。煤风浓度允
许有较大波动(经验为3.5~8.0kg煤粉/m3空气)。故在窑
用煤量有所变动时,输送煤粉的空气量也可保持稳定不变。
这对喷煤管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是有利的。
当喷煤管喷射流动动量很大时,会引射下游区域的高温
燃气而形成回流。这种回流一方面会提高上游火焰温度,提
高燃烧速度,从而使煤粉着火稳定,另一方面又可能冲淡可
燃混合物中氧气含量,使燃烧速度降低,从而增长了火焰长
度。
另外还有多种形式
的喷煤管,其目的是加
强风煤混合、一、二次
的混合,减少一次风用
量,加快燃烧速度。目
前我国一些水泥厂采用
无烟煤技术,其关键是
用好三通道或多通道喷
煤管。
6、窑的发热能力、燃烧带的热力强度(热力强
度也称窑的热负荷)
(1)回转窑的发热能力:就是窑单位时间内发出的热量。
为了满足生产熟料所需的热量,回转窑必须具有一定的
发热能力,其大小为:
y
Q  mq  BQ DW
式中:
Q—窑的发热能力,kJ/h;
m—窑的小时产量,kg/h;
q—熟料烧成热耗,kJ/kg熟料;
B—窑小时用煤量,kg/h;
y
QDW
—煤的应用基低热值,kJ/kg煤。
(2)燃烧带的容积热力强度(也称容积热负荷):
——指燃烧带内单位时间、单位容积所发出的热量。
显然,提高窑的发热能力,能为回转窑增产创造条件。
但发热能力受到燃烧空间的限制,因回转窑燃烧带的容积
热力强度是有限的,过高会损坏窑的内衬,会使熟料中液
相增多。多数工厂回转窑燃烧带的容积热力强度控制在
1.2~1.5×106 kJ/m3h左右,个别的也有高达2.1×106
kJ/m3h。
容积热力强度的计算公式为:
qv 
Q

4
D 2f L f 1   
式中:
qv

—窑内物料的填充系数,一般为0.06~0.15;
Df
—燃烧带的直径,m;
Lf
—燃烧带的长度,m。
—窑内物料的填充系数,一般为0.06~0.15;
燃烧带长度: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燃烧带的长度可按下式计算:
湿法长窑: 带多筒冷却机, L f =4.9 D f
带单筒冷却机, L f =4.2 D f
L f =3.2 D
f
立波尔窑:
烧成带长度:
燃烧带只是烧成带中温度最高的部分,烧成带长度
可按下式计算:
Ls
=(0.60~0.65)
Lf
Ls
(3)燃烧带的表面积热力强度(也称表面积热负荷)
和截面积热力强度(也称截面积热负荷)
表面积热力强度:燃烧带单位表面积上所发出的热量。
截面积热力强度:燃烧带单位截面积上所发出的热量。
计算公式分别为:
式中:
qF 
Q
D f L f
qA 
Q

4
D 2f
q F —燃烧带表面积热力强度,kJ/m2h;
q A —燃烧带截面积热力强度,kJ/m2h。
随着窑径增大, q F 、 q A
的数值增高。
(五)回转窑内的传热
回转窑是个高温反应器,因此回转窑的传热问题对于回转窑
的产质量至关重要。
1、研究回转窑内传热的目的
(1)对窑内各带传热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从而理解窑的下列因
素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达到提供调节控制窑内各带传热条件与措
施的理论依据。
 结构参数:如窑的直径、窑型及窑内特殊构件等;
 操作参数:如气体与物料运动速度,气体、物料及进出口
温度;窑的转速;物料在窑内的填充系数等;
 物性参数:如气体、物料及衬料的导热系数、黑度、热容、
密度等;
(2)对已投产运行的窑(规格尺寸已知、生产条件相对固
定),可根据给定的操作情况通过传热计算,分别求得窑内
各带相应点处气体、物料与窑衬的温度,从而绘出沿窑长温
度分布曲线,作为评价分析窑内煅烧工艺和热工制度的依据。
(3)在设计时根据生料煅烧过程中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所需
的总热量和窑内各带高温气体通过各种途径传给物料按单位
长度计的传热总量,再结合设计生产条件和烧成工艺要求而
确定回转窑的规格和尺寸。
2、研究的难度
上述要求是对于化学反应器传热计算的一般要求,但对于
水泥窑来说,却具有特殊的难度:
 要对高温下气—固、固—固间稳态和非稳态传热量精确计
算;
 涉及到所有反应的速度和完成度等高温工业反应动力学问
题;
 涉及到各种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物性参数的确定问题。
这些问题至今尚未解决,还有待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深入研究
与探讨。
3、回转窑内的传热机制
仅从热力学和传热学的观点出发讨论。
回转窑内的传热源是燃料燃烧后的高温烟气,受热体是生料
和窑内壁。是典型的气—固传热,传给生料的热量供煅烧过程中
干燥、预热、分解和煅烧,用以完成全部艺要求。
(1)窑内传热的综合分析与传热方式
高温气体中具有辐射传热能力的组成,主要是 CO2 和 H 2 O
(汽),但由于烟气中夹带着粉体物料,因此增大了气体的辐
射率。
同时因为窑内流动气体和湍流作用,产生了有效的对流传热。
堆积生料之间以及窑回转时物料周期性地与受热升温的窑
体内壁相接触而有辐射与传导传热共存。
总之,窑内气—固与固—固之间同时存在辐射、对
流、传导三种传热方式。其间关系错综复杂。再加上回
转窑系统中,预热器和冷却机都与窑首尾相衔,在一定
程度上对窑内气固温度分布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以及回
转窑作为输送设备,物料运动规律,粉尘飞扬循环等也
对传热有影响,从而更增加计算难度和复杂性。
(2)传热机制
经简化后,取回转窑内某一断面1m长的范围内,综合传
热机制关系如下图所示:
窑
体
转
动
方
向
Qshc(对流)
Qshr(辐射)
Tsh
Ls
Lw
Qgwr
高温气
Qgwc
Qwsr
体Tg
Qgsr
Tw
Qgsc
Qssd
(不稳定导热)
A点
Tss
Qshc(导热)
B点
Lws
Ts
图2-82a 窑内传热机制分析—传热流流图
高温气体Tg
Qgwc(对流)
Qgwr(辐射)
Qgsc
筒体内壁Tw
Qgsr
(气体辐射)
Qwsr
原料表面Tssr
(不稳定导热)
Qwshd
筒体外壁Tsh
Qshc(对流)
(不稳定导热)
原料内部Ts
大气Ta
Qshr(辐射)
图2-82b 窑内传热机制分析—传热框图
讨论:
温度
 由于窑的回转运动,因此窑内衬板上某一点B,在不同时间
内依次分别和高温气体接触(蓄积热量)和被覆盖在物料
内(放出热量),其本身温度周期性地变化。其变化规律
如下图所示。
蓄热
A 放热
Tw1
Tw2
(平均温度)
B
B
窑周展开(窑周长)
图2-83 窑内转一周衬料蓄热放热情况示意图
 在窑回转过程中,物料由表面向内部导热
和衬料表面向堆于其上的物料内部导热都
是不稳定导热,即其传导热量随时间而变
化。
(3)传热计算
基于上述分析,原则上可根据各自的传热方式进行传热量
的计算,然后按图17传热框图所示的传热机制进行综合(串联、
并联)计算。
根据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将各类传热量Q(W/m)有统一
方程式表达。即以1m长度的窑体作为计算标准。
Q12  AhT / m  AhT1  T2  / m
式中: Q
1 2
(W/m)………(1)
—由物体1传给物理2的总热量,(W/m);
A—物体1与物体2之间的传热面积,m2;
h—各种方式传热系数,(W/m2·℃);
T1  T2 —两物体间的温度差,℃。
由此可知传热量的计算,关键可集中在传热系数h的确定。
①气体对物料表面的传热 Qgsc 、Qgsr 、Qsrt
Qgsc —气体(g)以辐射方式(c)传给物料表面(s)的热量,W;
Qgsr —气体(g)以辐射方式(r)传给物料表面(s)的热量,W;
Qgsrt —气体(g)以辐射方式(r)传给窑内衬,再折射(rt)给
物料表面(s)的热量,W。
根据各自传热方式计算如下:
Qgsc  Ls hgsc Tg  Tss  (W/m)………
(2)
式中:对流换热系数:
hgsc
 g  G g
 0.0027 
Di   g




0.8
 c pg   g

 
g

0.4
 (W/m2·℃)…(3)



G—气体的质量流量,kJ/ m2·h;
c pg —气体定压比热,kJ/kg·℃;
 g —气体粘度,kg/m·H;
g
—气体的导热系数,W/m·℃;
Ls —在1m窑长内,气体与物料的接触面积,m2。
一般
hgsc
为1.1(W/m2·℃)左右。
Qgsr  Ls hgsr Tg  Tss 
(W/m)…
(4)
式中:辐射系数:
hgsr 

0.566 g  s Tg  Tss  Tg2  Tss2


10 8 1  1   g 1   s 
g
—气体黑度;
s
—物体黑度。

(W/m2·℃)… (5)
Qgsrt  Ls hgsrt Tg  Tss 
(W/m)………
(6)
式中:考虑折射的辐射系数
hgsrt 

0.566 g*  s Tg  Tss  Tg2  Tss2
 g*
 
10 1  1  
8
*
g
1   
(W/m2·℃)……(7)
s
—考虑折射后气体的相当黑度。
 g 1   g LS  Lw 
 
1   g Ls   g Lw
*
g

………
(8)
②气体传给窑壁衬料的热量 Qgwc
、Qgwr
Qgwc  Lw hgwc Tg  Tw  (W/m)………
式中:对流换热系数
(9)
hgwc  hgsc
Qgwr  Lw hgwr Tg  Tw  (W/m)………
(10)
式中:辐射换热系数
hgwr 

0.566 g  w Tg  Tw  Tg2  Tw2


10 1  1   g 1   w 
8
w

(W/m2·℃)……… (11)
—窑内衬料黑度。
③窑内衬料以辐射方式通过气层传给物料表面之热量 Qwsr
Qwsr  Ls hwsr Tw  Tss (W/m)………
(12)
式中修正后辐射传热系数
hwsr 


0.566 s  w 1   g Tw  Tss  Tw2  Tss2


10 8 1  1   w 1   g 1   s   g   g  s Ls / Lw 
(W/m2·℃)……
(13)
④窑内衬料传给物料的不稳定导热 Qwsd
Qwsd  Lws hwsd Tw  Ts 
(W/m)………
考虑到对物料粉粒内部不稳定导热的复杂性,实际计算
(14)
hwsd
时推荐用以下经验式:
hwsd  0.14k s
s cs  s
 ws
(W/m2·℃)……
(15)
式中系数:
ks 
 ws 
w cw  w
w cw  w  s cs  s
Lws
L
 ws
N Lw  Lws  NDi
 w 、 s
……
(16)
……
(17)
——衬料与物料的导热系数,W/m2·℃;
cw 、 cs ——衬料与物料的比热,kJ/kg·℃;
 w 、  s ——衬料与物料密度,kg/m3;
 ws ——在通过单位长度窑体时,特定物料与衬料的接触时间,s;
ks
——在窑回转时,衬料与物料接触后温度不断降低对非稳态
导热产生影响的校正系数;
N——窑回转次数,次/s。
⑤物料表面向内部的非稳态导热 Qssd
Qssd  Ls hssd Tss  Ts 
(W/m)………
(18)
(W/m2·℃)……
(19)
式中:
hssd
s c s  s
 0.14
 ss
 ss
——原料在表面上停留时间,s。
⑥衬料通过窑壁向大气散热量 Qwsh 、Qshc 、 Qshr
Qwsh
——窑内衬料向窑外壳传导传热量;
Qshc
——窑外壳向大气对流散热量;
Qshr
——窑外壳向大气辐射散热量。
Qwsh  Lsh hwsh Tw  Tsh   Dsh hwsh Tw  Tsh  (W/m)…(20)
Qshc  Dsh hshc Tsh  Ta 
Qshr  Dsh hshr Tsh  Ta 
(W/m)………
(W/m)………
(21)
(22)
窑筒体表面散热总量:
Qsh
=
Qwsh
+
Qshc
+
Qshr
(W/m)………
(23)
在稳定运转情况下:
Qsh
=
Qwsh
(W/m)………
(24)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在真正进行计算时,尚存在许多困难,
主要是有许多数据难于确定。如窑内内衬的温度
Tw
,有辉
火焰时气体的黑度以及生料的有效导热系数等诸多与温度有关的
物理性常数以及与运行有关的参数如
系数
ks
 ws
、  ss 等和一些修正
。通常还需要通过实验或参考有关资料选定。
因此上述计算方法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于掌握分析和处理
复杂传热问题的方法以及了解影响传热速率的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