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對人類的影響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酸雨對人類的影響

酸雨
班級:六年六班
學生:潘建志.洪政揚.涂捷評
組別:E2
指導老師:葉麗雪老師
目錄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問題
•三、研究方法與過程
•四、研究結果
•五、研究心得
•六、參考資料
一、研究動機
•
因為酸雨對我們的生活有很
大的影響,也對動物的生態有所影
響。造成酸雨的原因是我們人類的
汽車排放和工廠的廢氣,不過,這
只是部分原因,我們想要更進一步
的去了解還有哪些形成酸雨的原因
及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有哪些,並了
解如何防治。
二、研究問題
•(一)酸雨的產生
•(二)酸雨的危害
•1.對人類的影響
•2.對土壤的影響
•3.植物的影響
•4.酸雨對河川湖泊的影響
•5.酸雨對建築物的影響
•(三)如何減低酸雨的傷害?
•(四)酸雨防治措施
三、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酸雨的產生
• 1.打入關鍵字:酸雨-如何產生
• 2.找到適合答案、整理資料、摘錄重點並儲存整理。
•(二)酸雨的危害
• 1.打入關鍵字:酸雨的危害【人類、植物、土壤、河川湖泊及
建築物的影響】
• 2.找到適合答案、整理資料、摘錄重點並儲存整理。
•(三)如何減低酸雨的傷害?
• 1.打入關鍵字:降低酸雨的傷害
• 2.找到適合答案、整理資料、摘錄重點並儲存整理。
•(四)酸雨的防治措施
• 1.打入關鍵字:酸雨-防治措施
• 2.找到適合答案、整理資料、摘錄重點並儲存整理。
四、研究結果
•(一)酸雨的產生
•酸雨是現代大氣污染後的一項副產品。即使在
空氣沒有受到污染的地區,天空降下來的雨水,
也具有酸性,這是因為大氣中含有微量的二氧
化碳,當大氣中的水遇到二氧化碳後,就會形
成弱酸之故,其PH值約為 5.6。而所謂的酸雨
是比正常雨水還要酸,其PH值低於5.6。酸雨
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工商業的發達,石化燃料
(煤及石油等)的大量使用,這些物質的燃燒
會產生大量的硫氧化物、氮氧。
四、研究結果
• (二)酸雨的危害
•1.酸雨對人類的影響:酸雨會影響人類飲用水的安全,
也會刺激人類的皮膚和眼睛。
•2.酸雨對土壤的影響:酸雨會使得存在於土壤、岩石
中的金屬元素溶解,流入河川或湖泊,使得魚類大量
死亡。
•3.酸雨對河川湖泊的影響:當酸雨流入河川、湖泊或
水庫後便會造成水質的酸化,除少許藻類外,幾乎所
有的有機體(包括微生物)都將死亡,逐漸地,生態
循環無法進行,魚類減產消失,最後變成死湖。在台
灣地區,目前發現宜蘭太平山的翠峰湖已是酸化湖沼,
而陽明山公園的夢幻湖及墾丁公園的南仁湖均已達到
酸化邊緣。
四、研究結果
• (二)酸雨的危害
•4.酸雨對植物的影響:酸雨會使得土壤中的金
屬元素大量被溶解、流失,於是造成土壤中礦
物質的缺乏,無法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礦物質
及養分,遂使得植物生長緩慢。此外酸雨直接
危害植物的表皮和葉面角質層,會妨礙其光合
作用的進行,並且削弱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四、研究結果
• (三)如何減輕酸雨的傷害
•減少酸雨最好及最直接的方法是減少製造空氣污
染,例如減少酸性氣體的排放,不過現今的社會
是無法阻止製造污染物,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
減低污染是能做到的。既然發電廠是空氣污染的
主要來源,最有效的方法是減少酸性氣體的排放。
其中一種方法是令酸性氣體在排放之前產生中和
作用,例如:將未排出前的酸性氣體引過鹼性物
質來中和,然後才經過煙囪排出廠外,最常用的
鹼性物質有石炭石(limestone – calcium
carbonate; calciumoxide)或石炭水。此外,燃
燒化石燃料(fossil fuel)會產生大量酸性氣體,
亦會製造大量二氧化碳,助長溫室效應的影響,
所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一種有較的方法去
減低酸雨及溫室效應的形成。
四、研究結果
• (四)酸雨防治措施
•目前世界上受酸雨危害最嚴重的地區,應屬美
國東北和西北部、加會大東部、北歐和亞洲某
些地區。台灣地區內,宜蘭太平山的翠峰湖已
是酸化湖沼,而陽明山公園的夢幻湖及墾丁國
家公園的南仁湖,均已達酸化邊緣。政府為減
輕酸雨對環境的危害,遂加強取締大量排放廢
氣的工廠和汽車,要求加裝防制污染的設備
(如汽車加裝觸媒轉化器,使用無鉛汽油),
也希望民眾配合,養成節約能源的習慣,因能
源係由燃燒石油或煤轉換而來,多搭乘大眾運
輸工具及節約用電,便可減少空氣污染,更可
減少酸雨的產生。
五、研究心得
我們這組會做這個研究問題是,因為我們怕有一
天我們也會變成光頭,所以我們要努力把酸雨為
什麼會造成的傷害都查起來,來預防酸雨。
• 我們的報告是一起討論完以後,才決定要做這
份報告。我們1個打字、1個找資料、1個找照片,
最後再統一把需要的資料和照片重新整理。
• 做完這份報告後,我覺得我們要儘量減少排放
二氧化碳,好好的保護這個地球,以上是我們組
員的報告內容,謝謝。
•
六、參考資料
• (1)
http://web.hhjh.tp.edu.tw/teacher/t207/newpage11.htm
• (2)
http://web.hhjh.tp.edu.tw/teacher/t207/newpage11.htm
• (3)
http://www.greeneducation.org.hk/focus/acidrain.htm
• (4)
http://content.edu.tw/senior/chemistry/tp_sc/surround/
acid/right3.htm
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