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当V GS =0

第四章
场效应晶体管
双极晶体管
晶体管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
场效应晶体(FET)
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SFET)
金属 --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MOSFET)
什么是场效应晶体管(FET)?
场效应晶体管是区别于双极型晶体管的另一大类晶体管。它通
过改变垂直于导电沟道的电场强度来控制沟道的导电能力,从
而调制通过沟道的电流。由于场效应晶体管的工作电流仅由多
数载流子输运,故又称之为“单极型场效应晶体管”
MOS场效应晶体管又称为 “金属 --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
管”,是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的一种,简称为 MOSFET, 但现
在 MOSFET 的栅电极实际上不一定是金属。
N沟道MOSFET
MOSFET
P沟道MOSFET
MOSFET的优点:
① 输入阻抗高
② 温度稳定性好。
③ 噪声小。
④ 大电流特性好。
⑤ 无少子存贮效应,开关速度高。
⑥ 制造工艺简单。
⑦ 各管之间存在天然隔离,适宜于制作 VLSI 。
§4-1 MOSFET 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1、MOSFET的基本结构
以N 沟道为例。
2 、栅电压对漏电流的控制
2 、栅电压对漏电流的控制
当 VGS < VT(称为 阈电压)时,源漏之间隔着P区,漏结
反偏,故无漏极电流。当 VGS > VT 时,栅下的 P 型硅表面发生
强反型,形成连通源区和漏区的 N 型 沟道,产生漏极电流 ID 。
对于恒定的 VDS ,VGS 越大,则沟道中的可移动电子就越多,
沟道电阻就越小,ID 就越大。
所以 MOSFET是通过改变 VGS 来控制沟道的导电性,从
而控制漏极电流 ID ,是一种电压控制型器件。
3 、转移特性曲线
转移特性曲线是指 VDS 恒定时的 VGS ~ID 曲线。
N 沟 MOSFET当:
VT > 0 时,称为 增强型,为常关型。
VT < 0 时,称为 耗尽型,为常开型。
ID
ID
VGS
0
VT
VGS
VT
0
4 、漏源电压对沟道的影响
VDS 很小时的沟道
VDS V
GS
VT
VDS  V
GS
VT
VDS V
GS
VT
5 、输出特性曲线的定性描述
输出特性曲线是指 VGS >VT 且恒定时的VDS ~ID 曲线
① 线性区( VDS 很小时)
当 VDS 很小时,沟道就象一个其阻值与 VDS 无关的固定
电阻,这时 ID 与 VDS 成线性关系。
② 过渡区( VDS 增大,但小于VD sat)
随着VDS 的增大,漏附近的沟道变薄,沟道电阻增大,曲
线逐渐下弯。当VDS 增大到VD sat(饱和漏源电压)时,漏处的
可动电子消失,这称为沟道被夹断。
线性区与过渡区统称为 非饱和区,有时也统称为 线性区。
③ 饱和区(VDS >VD sat )
当VDS >VD sat 后,沟道夹断点左移,漏附近只剩下耗尽区。
这时 ID 几乎与 VDS 无关而保持常数 ID sat ,曲线为水平直线。
实际上 ID 随 VDS 的增大而略有增大,曲线略向上翘。
④ 击穿区
当VDS 继续增大到 BVDS 时,漏结发生雪崩击穿,或者漏
源间发生穿通, ID 急剧增大,如图中 CD 段所示。
以VGS 作为参变量,可以得到不同VGS下的VDS ~ID 曲线族,
这就是 MOSFET 的输出特性曲线。
非
饱
和
区
饱
和
区
将各条曲线的夹断点用虚线连接起来,虚线左侧为非饱和区,
虚线右侧为饱和区。
5、MOSFET的类型
P 沟 MOSFET 的特性与N 沟 MOSFET 相对称,即:
(1) 衬底为 N 型,源漏区为 P+ 型。
(2) VGS 、VDS 的极性以及 ID 的方向均与 N 沟相反。
(3) 沟道中的可动载流子为空穴。
(4) VT < 0 时称为增强型(常关型),VT > 0 时称为耗尽型
(常开型)。
4 种类型 MOSFET 的特性曲线小结。(见陈星弼 张庆中 陈
勇编著微电子器件第三版 p . 201,图4 - 4)
§4-2 MOSFET的阈电压VT
定义:使栅下的硅表面处开始发生强反型时的栅电压称为
阈电压,记为 VT 。
定义:当硅表面处的少子浓度达到或超过体内的平衡多子
浓度时,称为表面发生了 强反型。
1、MOS结构的 VT 的计算方法
本小节计算 P 型衬底 MOS 结构的 VT 。
(1) 理想 MOS 结构(金属与半导体间的功函数差 MS  0 ,
氧化层中电荷面密度 QOX = 0 )当VG = 0 时的能带图
上图中:
1
q
 FP  (Ei  E F)
称为 P 型衬底的费米势。
NA
kT
ln
0
q
ni
(2) 实际 MOS结构 (MS  0,QOX  0) 当VG = 0 时的能带图
上图中, S 称为 表面势,即从硅表面处到硅体内平衡处的
电势差,等于能带弯曲量除以 q。COX 表示单位面积的栅氧化层

电容,
COX  OX ,TOX 为氧化层厚度。
TOX
(3)实际 MOS结构当 VG = VFB 时的能带图
当 VG  VFB   MS  QOX 时, 就可以使能带恢复为平带
COX
状态,这时  S  0 ,硅表面呈电中性。VFB 称为 平带电压。
(4)实际 MOS结构当 VG = VT 时的能带图
要使表面发生强反型,应使表面处的 EF  Eis  q FP,这时
能带总的弯曲量是 2q FP 。
此时的表面势为: S   S ,inv  2 FP
外加栅电压超过 VFB 的部分(VG - VFB )称为 有效栅压 。
有效栅压又可分为两部分:降在氧化层上的 VOX 与降在硅表面
VG  VFB  VOX   S 。 S 使能带发生弯
附近的表面电势  S 即:
曲。表面发生强反型时 EF  Eis  q FP ,这时能带总的弯曲量
是 2q FP ,此时的表面势为: S   S ,inv  2 FP
于是可得:
VT  VFB  VOX   S ,inv
VT  VFB  VOX  2 FP
上式中,VOX
QS
QM


COX
COX
,QM 和 QS 分别表示金属一侧的电
荷面密度和半导体一侧的电荷面密度,而 QS 又为耗尽层电荷QA
与反型层电荷 Qn 之和。
作为近似,在刚开始强反型时,可忽略 Qn 。QA 是  S 的
函数,在开始发生强反型时, QA (S )  QA (2 FP ),故有:
VOX  
Q A 2 FP 
COX
再将
VFB   MS 
QOX
COX
和
VOX  
Q A 2 FP 
COX
代入
VT  VFB  VOX  2 FP 中,可得 MOS 结构的阈电压为:
VT   MS
QOX
Q A 2 FP 


 2 FP
COX
COX
关于 QA 的进一步推导在以后进行。
2、MOSFET的 VT
(1) VT 一般表达式的导出
p
与 MOS 结构相比,在 MOSFET 中发生了以下变化:
a) 栅与衬底之间的外加电压由VG 变为(VG -VB),因此有
效栅电压由(VG -VFB)变为(VG -VB -VFB)。
b) 有一个反向电压(VS - VB)加在源、漏及反型层的 PN
结上,使之处于非平衡状态,EFp -EFn= q(VS -VB)。
c) 强反型开始时的表面势  S ,inv 由 2 FP变为 (2 FP  VS  VB ) 。
因此 MOSFET 的 VT 一般表达式为:
VT  VB  VFB 
Q A  S ,inv 
COX
  S ,inv
以下推导 QA 的表达式。对于均匀掺杂:
 2 s S ,inv
QA ( s ,inv )  q N A xd   q N A 
 qN
A





1
2
 2q N A s (2 FP  VS  VB )
1
2
QA  S ,inv 
COX
2q N A s  2  V

FP
S
1
2
COX
上式中, K 
2q N A s 
COX
1
2
 VB    K 2 FP  VS  VB 
1
2
,称为 体因子。
1
2
最后可得 N 沟 MOSFET的 VT 为:
VT  VB  VFB  K 2 FP  VS  VB   2 FP  VS  VB
1
2
  MS
1
QOX

 K 2 FP  VS  VB 2  2 FP  VS
COX
注意上式中,通常 VS > 0,VB < 0 。
当VS = 0 ,VB = 0 时:
VT   MS
1
QOX

 K 2 FP  2  2 FP
COX
这与前面得到的 MOS 结构的 VT 表达式相同。
同理可得 P 沟 MOSFET的 VT 为:
VT   MS
1
QOX

 K  2 FN 2  2 FN
COX
上式中,
 FN 
1
kT
ND
( Ei  E Fn )  
ln
0
q
q
ni
称为 N 型衬底的费米势。
K 
2q N D s 
1
2
COX
 FN 与  FP 可以统一写为  FB ,表示 衬底费米势。
(2) 影响 VT 的因素
当VS = 0,VB = 0 时,N 沟 P 沟 MOSFET的 VT 可统一写为:
VT   MS 
TOX
 OX
QOX 
TOX
 OX
QAD  2 FB
a) 氧化层厚度 TOX
一般来说,当 TOX 减薄时, |VT | 是减小的。
早期 MOSFET 的 TOX 的典型值为 150 nm ,目前高性能
MOSFET 的 TOX 可达 10 nm 以下。
VT   MS 
TOX
 OX
QOX 
TOX
 OX
QAD  2 FB
b) 衬底费米势  FB
 FP 
 FB 
kT
NA
ln
0
q
ni
 FN  
kT
ND
ln
0
q
ni
( N沟)
( P沟)
 FB 与掺杂浓度有关,但影响不大。室温下,当掺杂浓度为
1015 cm 3 时, FB 约为 0.3 V 。
VT   MS 
TOX
 OX
QOX 
TOX
 OX
QAD  2 FB
c) 功函数差  MS
 MS 与金属种类、半导体导电类型及掺杂浓度有关。对于
Al ~ Si 系统:
(见陈星弼 张庆中
- 0.6 V ~ - 1.0V ( N 沟 )
陈勇编著微电子器
 MS 
件第三版见07页图
- 0.6 V ~ - 0.2V ( P 沟 )
4-14)
当 N  1015 cm 3 时:
- 0.9 V ( N 沟 )
 MS 
- 0.3 V ( P 沟 )
VT   MS 
TOX
 OX
QOX 
TOX
 OX
QAD  2 FB
d) 耗尽区电离杂质电荷面密度 QAD
QA  qN A xd  (4qN A s FP )  0,
1
2
QAD 
QD  qN D xd  (4qN D s FN )  0,
1
2
( N沟)
( P沟)
由于  FB 与掺杂浓度 N 的关系不大,故可近似地有:
QAD  N
1
2
VT   MS 
TOX
 OX
QOX 
TOX
 OX
QAD  2 FB
e) 氧化层中的电荷面密度 QOX
QOX 与制造工艺及晶向有关。MOSFET 一般采用(100)
晶面,并在工艺中注意尽量减小 QOX 的引入。在一般工艺条
件下,当 TOX = 150 nm 时:
QOX
 1.8 ~ 3.0 V
COX
调整 VT 主要是通过改变掺杂浓度 N(例如离子注入)和
TOX 来实现。
(3) 衬底偏置效应(体效应)
当VS = 0 时,可将源极作为电位参考点,这时 VG = VGS 、
VD = VDS 、VB = VBS 。
衬底偏置效应:VT 随 VBS 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 N 沟 MOSFET:
VT  VFB  K 2 FP  VBS   2 FP
1
2
VT  (VT )VBS 0  (VT )VBS 0

1 
VBS
 K 2 FP 2 
1


2 FP







1
2

 1  0



对于 P 沟 MOSFET:
VT  (VT )VBS 0  (VT )VBS 0
  K  2 FN

1
2

VBS


1


2 FN







1
2

 1  0



可见,当 |VBS | 增大时,N 沟 MOSFET的 VT 向正方向变化,
而 P 沟 MOSFET的 VT 向负方向变化。
由于
K 
2q N s 
偏置效应就越大。
COX
1
2
,所以TOX 越厚、N 越高,则衬底
§4-3 MOSFET输出特性的数学分析
本节将以 N 沟 MOSFET 为例,推导 MOSFET 的 ID ~ VD
方程。
推导时采用如下假设:
① 沟道电流只由漂移电流构成,忽略扩散电流。
② 采用缓变沟道近似,即:
 2
 2
|
|  |
|,
2
2
x
y
或
E y
E x

x
y
这表示沟道厚度沿 y 方向的变化很小,沟道电子电荷全部由
感应出来而与
E y
y
无关。
E x
x
③ 沟道内的载流子(电子)迁移率为常数。
④ 采用强反型近似,即认为当表面少子浓度达到体内平衡
多子浓度 (也即  S   S ,inv ) 时沟道开始导电。
⑤ QOX 为常数,与能带的弯曲程度无关。
1、非饱和区电流-电压方程的推导
b(y)
x
y
当在漏极上加VD > VS 后,沟道内产生横向场E y
从而产生漂移电流: j  q nE  q n dV
n
n
y
n

dV
dy
,
dy
b
I D  Z n  qndx
0
dV
dV
  Z n Qn
dy
dy
上图及上式中,L、Z、b (y) 分别为沟道长度、沟道宽度与
沟道厚度,Qn 

b
0
(qn)dx 为沟道内的电子电荷面密度。
I D   Z n Qn
dV
,
dy
I D dy   Z nQn dV ,
ID 
L
0
dy  Z n 
ID 
以下推导 Qn
VD
VS
 Qn  dV ,
VD
Z
 n V  Qn  dV
S
L
。强反型后,由于沟道中产生的大量电子对来
自栅电极的纵向电场起到屏蔽作用 ,故能带的弯曲程度几乎不
再随VG 而增大,表面势  S 也几乎维持  S ,inv 不变。于是有:
Qn  QS  QA
 QM  QA
 COX VOX  QA
 COX
(VG  VB  VFB   S ,inv)
 QA
当外加 VD ( > VS ) 后,沟道中产生电势 V ( y ) ,V ( y ) 随
y 而增加,从源处的 V ( 0 ) = VS 增加到漏处的 V ( L ) = VD 。
这样  s ,inv 、xd 与 QA 都成为 y 的函数,可分别表为:
S ,inv ( y)  2FP  VB  V  y 
 2 s

xd ( y )  
2


V

V
(
y
)
 FP

B
q
N

A

1
2
QA ( y )  q N A xd    2 s q N A  2 FP  VB  V ( y )  
1
2
将上面的  s ,inv 和 QA 代入沟道电子电荷面密度 Qn 后,可
知 Qn 也成为 y 的函数,即:
Qn ( y )  COX VG  VFB  2 FP  V  y    2 s q N A 2 FP  VB  V  y 
1
2
将 Qn 代入 ID 中,并经积分后可得 ID 的表达式,但其形式
极为繁琐。在一般情况下可对上式进行简化 。
将 Qn 中的 2FP  VB  V ( y) 在 V = 0 处用级数展开:
1
2
2 FP  VB  V 
1
2
 2 FP  VB  
1
2
V
22 FP  VB 
1
2
当只取一项时, 2 FP  VB  V 2  2 FP  VB 2
1
1
 
再若VS = 0 ,VB = 0 时,可将VD 写作 VDS ,VG 写作 VGS ,
则 Qn 成为:
Qn ( y )  COX VGS  VFB  2 FP  V  y    2 s q N A 2 FP 
1
2


2 s qN A 2 FP  2 
(VGS  VFB  2 FP  V ( y ) 

C


OX


1
 COX
 COX [VGS  VT  V ( y )]
将此 Qn 代入 I D 中,得:
ID
VDS
Z

 n  COX VGS  VT  V ( y ) dV
0
L
Z
1 2 

 n COX (VGS  VT )VDS  VDS

L
2


再将
Z
 nCOX
L
写作  ,则上式成为:
1 2 

I D   (VGS  VT )VDS  VDS

2


上式表明,ID 与 VDS 成抛物线关系,即:
但实际上上式只在抛物线的左半段有物理意义。
由 Qn 的表达式可知,在 y = L 的漏极处,
Qn ( L)  COX [VGS  VT  VDS ]
可见 | Qn(L) | 是随VDS 增大而减小的。当VDS 增大到被称为
饱和漏源电压 的 VD sat 时,Qn ( L ) = 0 ,这称为 沟道被夹断 。
显然:
VD sat  VGS  VT
此时所对应的漏极电流称为 饱和漏极电流 ID sat :
1 2  1

2


I Dsat   (VGS  VT )VDsat  VDsat


V

V
GS
T
 2
2

这一点正好是抛物线的顶点。所以 VD sat 也可由令
而解出。
dI D
0
dVDS
当 VDS > VD sat 后,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从抛物线顶点以
水平方向朝右延伸出去。
以不同的 VGS 作为参变量,可得到一组 ID ~VDS 曲线,这
就是 MOSFET 的输出特性曲线。
对于 P 沟道 MOSFET,可得类似的结果:
1 2 

I D    (VGS  VT )VDS  VDS

2


VDsat  VGS  VT
I Dsat  
上式中, 
1
 (VGS  VT ) 2
2
Z
 p COX
L
以上公式虽然是近似的,但因计算简单,在许多场合得到
广泛的应用。
当在(2 FP  V) 级数展开式中取前两项时,得:
1
2
2
2
(2 FP  V)

(2 FP)

1
1
V
(
2 2 FP)
1
2
经类似的计算后可得:
1

2 
I D   (VGS  VT )VDS 
(1   )VDS

2


V
 VT
VDsat  GS
1
(VGS  VT ) 2
1
I Dsat 

2
1
( 2 s q N A ) 2
1
K




1
1
上式中,
2
COX
( 2 FP )
( 2 FP ) 2
1
2
以上公式与不对(2 FP  V)做简化的精确公式已经极为
1
接近。
2、饱和区
实测表明,当VDS >VD sat 后,ID 随VDS 的增大而略有增大,
也即 MOSFET 的增量输出电阻
rds 
一个有限的值。
通常采用两个模型来解释 ID 的增大。
VDS
不是无穷大而是
I D
(1) 有效沟道长度调制效应
已知当 VDS = VD sat 时,V ( L ) = VD sat ,Qn ( L ) = 0 。
当 VDS >VD sat 后,沟道中满足 V = VD sat 和 Qn = 0 的位置
向左移动 L ,即:
V ( L  L)  VD sat
Qn ( L  L)  0
这意味着有效沟道长度缩短了。
上图中,曲线①代表VDS < VD sat ,曲线②代表 VDS = VD sat ,
曲线③代表 VDS >VD sat 而 V ( L  L)  VD sat 。
此时,VDS 分为两部分,其中的 VD sat 降在有效沟道长度
( L  L)上,超过 VD sat 的部分 ( VDS –VD sat ) 则降落在长度为
L的耗尽区上。根据耗尽区宽度的公式可计算出 L 为:
 2 s

VDS  VDsat 
L  
 qN A

1
2
 2 s

VDS  VGS  VT 

 qN A

1
2
由于
ID 
1
L
,当 L 缩短时,ID 会增加。
现用 I’D sat 表示当 VDS > VD sat 后的漏极电流,可得:
1
Z

 n COX (VGS  VT ) 2
2 L  L
1 Z
L


 n COX (VGS  VT ) 2
2 L
L  L


1
 I Dsat 
 1  L L 




I Dsat

当 L 较长或 NA 较大时, L 较小,电流的增加不明显,
L
rds 较大 ;反之,则电流的增加较明显,rds 较小。
(2) 漏区静电场对沟道
的反馈作用
p
对于L 较短及NA 较小的 MOSFET,当VDS >VD sat 后,耗尽
区宽度接近于有效沟道长度,这时从漏区发出的电力线有一部
分终止于沟道上,使沟道电子的数量增多,从而导致电流增大。
可以把此看作是在漏区与沟道之间存在一个电容 Cd CT ,当VDS
增加△VDS 时,沟道区的电子电荷面密度的增量为:
QAV  
CdCT VDS
ZL
§4-4 MOSFET的亚阈区导电
本节以前的漏极电流公式只适用于 VGS > VT ,并假设
当 VGS < VT 时 ID = 0 。但实际上当VGS < VT 时, MOSFET
仍能微弱导电,这称为 亚阈区导电 。这时的漏极电流称为
亚阈电流 ,记为 ID sub 。
1、弱反型
定义: 使硅表面处于本征状态的 VGS 称为 本征电压 ,记
为Vi 。当VGS =Vi 时,表面势  S   FB ,能带弯曲为 q FB ,
表面处于本征状态。
当 Vi  VGS  VT 时, FB   S  2 FB 时,表面即处于
弱反型 ,反型层中的少子(电子)浓度介于本征浓度与衬底
平衡多子浓度之间。
2、亚阈电流 ID sub
在亚阈区,表面弱反型层中的电子浓度较小,所以漂移电
流很小;但电子浓度的梯度却很大,所以扩散电流较大。因此
在计算 ID sub 时只计入扩散电流而忽略漂移电流。
J Dsub
dn
  qDn
dy
I Dsub   ZbqDn
 ZbqDn
dn
dy
n(0)  n( L)
L
 E  Eis  n( L)  n exp  EF  Eis ( L) 
N (0)  ni exp F

i


kT


kT


 E  Ei  q s    n exp  EF   Ei  q s  qVD  
 ni exp F



i
kT
kT




 q  s  B  
 ni exp

kT


 q  s  B  VD  
 ni exp 

kT


经进一步计算后, ID sub 可表示为:
2
I Dsub
 kT 
 q
Z

 n 
 C D ( S ) exp 
L
 kT
 q 
 VGS  VT

n

 
 qVDS

1

exp
 

kT
 

上式中, CD ( S ) 为沟道耗尽区的势垒电容,即:
 qN A s
C D ( S )  
 2
S

以及:
n  1




1
2
C D ( S )
COX
由于  FB   S  2 FB ,  S 可取为 1.5 FB 。



2
I Dsub
 kT 
 q
Z

 n 
 C D ( S ) exp 
L
 kT
 q 
 VGS  VT

n

 
 qVDS

1

exp
 

kT
 





kT
q
对 ID sub 的讨论:
① ID sub 与 VGS 之间为指数关系。
② VDS = 0 时ID sub = 0, VDS 增大时ID sub 增大, 但当 VDS
后,ID sub 变得与VDS 无关,即 ID sub 对VDS 而言会发生饱和。
③ 定义 栅源电压摆幅S 为亚阈区转移特性半对数斜率的倒数,

dVGS
C D ( S )  kT
nkT
即:
S 

 1
d (ln I Dsub )
q


COX
 q

S 的意义是:使 IDsub 扩大 e 倍所需的VGS 的增量。对于作为
开关管使用的MOSFET,希望 S 值要小。减小 S 的措施:
C D ( S ) ,
即N A  。COX ,
即 TOX 
3、VT 的测量
(1) 联立方程法
I Dsat1 
I Dsat 2 

2

2
(VGS1  VT ) 2
(VGS 2  VT ) 2
将测量获得的 VGS1、I Dsat1、VGS 2 和 I Dsat2 作为已知数,通
过求解上述联立方程,可解出  和 VT 。
(2) I Dsat ~ VGS 法

VGS  VT 2 可知 ,
I

由 D sat
2
测量MOSFET在饱和区的
I Dsat
I Dsat
与
VGS 为线性关系。
~ VGS 关系并绘成直线,其在
横轴上的截距即为 VT ,如下图所示:
I Dsat
斜率 
I Dsat 2

2
I Dsat 1
0
VT VGS1 VGS 2
VGS
通常令 ID sat 2 = 4 ID sat 1 ,则 :
VT  VGS1 
(VGS 2  VGS1) 2VGS1  VGS 2
(3) 1A 法
类似于测量 PN 结的正向导通电压 VF 或击穿电压 VB ,将
漏极电流达到某一规定值 IDT 时的 VGS 作为阈电压 VT 。
I Dsat
斜率 

I DT
0
VT

2
Z n COX
2L
VGS
此法简单易行,早期较多采用,且通常将 IDT 定为 1A 。
Z
但此法的误差较大,特别是对 L 值不同而其它方面全部相
同的 MOSFET 会测出不同的 VT 值。
§4-5 MOSFET的直流参数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1 、VT 与温度的关系
1
Q
1
2 s qN A (2 FB  VBS ) 2
VT   OX   MS  2 FB 
COX
COX
上式中与温度关系密切的只有  FB ,
2( 2 s qN A )
dVT
d FB
d FB
2

1 
dT
dT
dT
COX 2( 2 FB  VBS ) 2
1
2

( 2 s qN A ) 2
 2 
1
2
C
(
2


V
)

OX
FB
BS

1
 d FB


 dT
 FB
kT
NA
kT

ln

ln
q
ni
q
kT

q

 ln


E
G
NA
2 kT
e
Nc Nv
EG
NA

2kT
Nc Nv

  kT ln

q

d FB
k

ln
dT
q
NA
Nc Nv

( 2 s qN A ) 2
dVT
 2 
1
dT
COX ( 2 FB  VBS ) 2


1
上式中,
E
NA
 G
2q
Nc Nv
N c N v  N A ,所以对于
N
k
 ln

q
NA
Nc Nv
dVT
MOSFET, dT  0 ,
VT 具有负温系数。
用同样的方法可得 P沟 MOSFET 的VT 与温度的关系,并
且得到 dVT  0 ,所以 P沟 MOSFET 的VT 具有正温系数。
dT
无论N 沟还是P 沟,
dVT
dT
对于 VT 的影响不是很大。
约为每度几个 mV,所以 温度
2 、漏极电流 ID 与温度的关系
ID 
Z
1 2 


 n COX 
V

V
V

VDS 
GS
T
DS

L
2


上式中与温度关系密切的有  n 与 VT 。
d ID
I D d n
I D dVT




dT
 n dT
VT
dT

ID
n
因  n  T  ,d n
3
2
dT
d n
Z
dVT


 n COX VDS
dT
L
dT
 0,又已知
N 沟 MOSFET 的
dVT
 0,
dT
d ID
所以
的正负取决于 ID 的大小,也即(VGS –VT ) 的大小。
dT
(1)
(2)
d ID
当(VGS –VT )较大时, dT  0,
d ID
当(VGS –VT )较小时, dT  0,
(3) 令
d ID
 0 ,可解得:
dT
VGS  VT 
 dVT dT 
1
VDS  n
d n dT 
2
当满足上式时,温度对 ID 无影响。对 P 沟道 MOSFET 也
有类似的结论。
总的说来,MOSFET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
3 、 MOSFET的直流参数
(1) 阈电压 VT
(2) 饱和漏极电流 IDSS
此参数不是一般的 ID sat ,它只适用于耗尽型 MOSFET,表
示当VGS = 0 , VDS >VD sat 时的 ID sat ,即:
I DSS 

2
(VGS  VT ) 2 

2
VT2
(3) 通导电阻 Ron
Ron 表示当 MOSFET 工作于线性区,VDS 很小时的沟道
电阻。当 VDS 很小时,ID 可表示为:
1 2 

I D   (VGS  VT )VDS  VDS
  (VGS  VT )VDS

2


Ron 
VDS
1
L


ID
 (VGS  VT )
Z n COX (VGS  VT )
(4) 截止漏极电流
此参数只适用于增强型 MOSFET,表示当 VGS = 0 ,外加
VDS 后的亚阈电流与PN 结反向电流引起的微小电流。
(5) 栅极电流
表示从栅极漏过 SiO2 层到沟道之间的电流,这个电流极小,
通常小于 10-14 A 。
4 、MOSFET 的击穿电压
金属栅极引起附加电场
是BVDS降低。
(1) 漏源击穿电压 BVDS
(a) 漏 PN 结雪崩击穿
由于在漏与栅之间存在附加电场,使 MOSFET的漏源击穿
电压远低于相同掺杂和结深的PN 结雪崩击穿电压。当衬底掺杂
浓度小于 1016 cm -3 后, BVDS 就主要取决于VGS 的极性、大小
和栅氧化层的厚度 Tox 。
(b) 源、漏之间的穿通
L  xd
 2 s (Vbi  V pt ) 
 

qN
A


1
2
略去 Vbi 后得:
V pt 
qN A 2
L
2 s
可见,L 越短,NA 越小,Vpt 就越低。由于沟道区掺杂远
低于源漏区,所以穿通现象是除工艺水平外限制 L 缩短的重要
因素之一。
(2) 栅源击穿电压 BVGS
BVGS 是使栅氧化层发生击穿时的 VGS 。
0.79
当 TOX < 80nm 时,BVGS  TOX ,
当 TOX 为100~200nm 时,BVGS =(5 ~10) 10 TOX ,
例如当 TOX = 150 nm 时,BVGS 约为 75V ~150 V 。但实
际中由于氧化层的缺陷与不均匀,应至少加上50% 的安全系数。
6
由于 MOS电容上存贮的电荷不易泄放,且电容值很小,故
很少的电荷即可导致很高的电压,使栅氧化层被击穿。由于这
种击穿是破坏性的,所以 MOSFET 在存放与测试时,一定要注
意使栅极良好地接地。
§4-6 MOSFET 的小信号参数及频率特性
1、 小信号交流参数
(1) 跨导 gm
gm
I D

|VDS
VGS
跨导是转移特性曲线的斜率,它反映了栅电压VGS 对漏电
流 ID 的控制能力,即反映了 MOSFET 的增益的大小。
非饱和区:
1 2 

I D   (VGS  VT )VDS  VDS

2


g m   VDS
饱和区:
I Dsat 
1
 (VGS  VT ) 2
2
g ms   (VGS  VT )  VDsat
以 VGS 作为参变量的 gm ~VDS 特性曲线:
gm 一般为几~几十毫西门子。
为提高 gm ,从器件制造角度,应提高 β ,即增大
减小 TOX 。从电路使用角度,应提高 VGS 。
Z
L
,
(2) 漏源电导 gds
g ds
I D

|VGS
VDS
gds 是输出特性曲线的斜率,也是增量输出电阻 rds 的倒数。
非饱和区:
当 VDS 很小时:
g ds  (VGS  VT  VDS)
g ds  (VGS  VT)
1
Ron
I Dsat
饱和区: (g ds)

0
sat
VDS
以 VGS 为参变量的 gds ~VDS 特性曲线:
g ds
实际上,ID sat 随 VDS 的增加而略有增大,使 ( gds ) sat 略
大于 0 。降低 ( gds )sat 的措施与降低有效沟道长度调制效应的措
施是一致的。
(3) 电压放大系数μ

VDS
|I D
VGS
在非饱和区,对 ID 求全微分并令其为零,即:
d ID 
I D
I D
dVDS 
dVGS  g ds dVDS  g m dVGS  0
VDS
VGS
 
饱和区:
VDS
g
VDS
 m 
VGS
g ds VGS  VT  VDS
g ms

(g ds)
sat
S 
实际上 ,因有效沟道长度调制效应等原因,μs 为有限值。
模拟电路中的MOSFET 常工作在饱和区,希望 μs 尽量大,故
应尽量增大 gms ,减小 ( gds )sat 。
2 、小信号高频等效电路
MOSFET 的共源极高频小信号等效电路:
上图中各元件的值与工作点有关。模拟电路中的 MOSFET
常工作在饱和区,饱和区中各元件可由下式表示:
Rgs 
2
L
2

, C gs  ZLCOX, Rgd  ,
5 COX  n Z VGS  VT 
3
C gd  0,
g ms   
g ms

1 j
g
, rds 
m
1
g ds sat
 , Lds  
g
上式中,
m
下降到低频值的
称为 跨导的截止角频率,它表示当 | g ms ( ) |
1
2
时的角频率:
g 
m
1
15  n (VGS  VT )


RgsC gs
4
L2
由上式可见,为提高 ωgm ,从器件制造角度,应提高 μ ,
即 N 沟道 MOSFET比 P 沟道 MOSFET 好,尤其是应缩短 L ;
从器件使用角度,应提高 VGS 。
为反映 ID sat 随 VDS 而略有增大的实际情况, rds 应为有限值。
于是可得饱和区的等效电路如下:
加上寄生参数后的等效电路如下:
上图中,RS 表示源体电阻与源电极接触电阻之和, 它在
共源极接法中起负反馈作用,使跨导 gm 降低:
g 'm 
gm
dI ' D
dI D


dV 'GS
dVGS  RS dI D 1  RS g m
RD 表示漏体电阻与漏电极接触电阻之和,RS 与 RD 的存在
会使VD sat 增大,gds 减小:
g 'ds 
g ds
dI ' D
dI D


dV ' DS
dVDS  ( RS  RD )dI D 1  ( RS  RD ) g ds
C ’gs 与 C ’gd 由金属栅极与漏、源区的交迭部分构成,其中
特别是 C ’gd 将在漏与栅之间起负反馈作用,使增益降低。
Al
C ’gs
C ’gd
硅栅自对准结构可减小交迭部分,从而减小 C ’gs 与 C ’gd 。
Poly  Si
3、功率增益与最高振荡频率
一般情况下,   g 
m
g ms ( ) 
1
RgsC gs ,则:
g ms

1 j
g
 g ms ,
m
id 
1
g ms v gs ,
2
Po max | id |2 RL 
ig 
v gs
1
 Rgs
jC gs
1 2
g ms | v gs |2 rds ,
4
jC gs

v gs  jC gs v gs ,
1  jRgsC gs
2
Pi | i g |2 Rgs   2C gs
| v gs |2 Rgs
1 2
g ms | v gs |2 rds ,
4
2
  2C gs
| v gs |2 Rgs
Po max | id |2 RL 
Pi | i g |2 Rgs
于是可得 MOSFET 的高频功率增益为:
K p max
2
2
Po max
g ms
rds
g ms
rds



2
2
2
Pi
4 Cgs Rgs
4(2 f ) 2 Cgs
Rgs
可见,K p max 
1
f2
,即每倍频下降 6 分贝。
K p max
2
g ms
rds

2
4( 2 f ) 2 C gs
Rgs
定义:使 Kpmax 下降到 1 时的频率称为 最高振荡频率,记
为 fM ,即:
fM
g ms

2C gs
 rds

 4R
gs





1
2
将 gms 、Cgs 、Rgs 的表达式代入,可知 f M  1 ,可见
L
5
2
为提高 fM ,应缩短沟道长度 L 。
考虑到寄生参数后, Kpmax 和 fM 会比上式低一些。
§4-7 短沟道效应
当 L↓时,
分立器件:
I D ,
t pd ,
g m ,
Ron ,  gm ,
K p max ,
fM 
功耗  ,集成度 
集成电路:
但是随着 L 的缩短 ,将有一系列在普通 MOSFET 中不明
显的现象在短沟道 MOSFET 中变得很严重,这一系列的现象
统称为 “ 短沟道效应 ” 。
1、VT 的短沟道效应
原因:漏源区对 QA 的影响。
QA
COX
1
上式中,QA  q N A xd  (4 s q N AFB ) 2
已知:
VT  VFB  2 FB 
的电离杂质电荷面密度。
为沟道下耗尽区
L
xd
L
P
考虑到漏源区的影响后,QA 应当改为平均电荷面密度 QAG :
1
1
L  L'
L  L'
( L  L' ) Z 
  qN A xd
 QA (
)
2
LZ
2L
2L
xj
x 1
 Q A{1 
[(1  2 d ) 2  1]}
L
xj
Q AG   qN A xd 
当L  x j 时,Q AG  Q A ,VT 与L无关,
当L  x j 时,随着L  , Q AG ,
减小 VT 短沟道效应的措施: x j
,
xd  ( N A ),
VT  .
COX  (TOX ) 。
2 、 迁移率调制效应
(1) VGS(纵向电场 Ex ) 对 μ 的影响
当 VGS 较小时:
1
O

1
体内

1
 表面

2
体内
当 VGS > VT 且继续增大时,垂直方向的电场 E x 增大,使
表面散射进一步增大,μ 将随 VGS 的增大而下降:
1

上式中, 电场 

1
O
K
VGS  VT

1
电场
,于是有:

电场  o
o
o
o




VGS  VT
电场   o 1   o
1  o (VGS  VT ) 1 
VK
电场
K
上式中,VK 
K
o
当 VGS  VT  VK 时, 
1
o 。
2
N 沟道 MOSFET 中的典型值为:
 o  600cm 2 / V  s, VK  30V。
(2) VDS(横向电场 Ey )对 μ 的影响
VDS 将产生水平方向的电场 Ey ,当 Ey 很大时,载流子速度
将趋于饱和。作为一种最简单的近似方法,可以用二段直线来
描述载流子的 v ~Ey 关系:
o
μ =
 常 数, E y  Ec 时
VGS  VT
1
VK
vmax
, E y  Ec 时
Ey
o
v=
V  VT
1  GS
VK
E y , E y  Ec 时
vmax  常数, E y  Ec 时
v
vmax
Ey
0
EC
(3) 考虑速度饱和后的饱和漏极电流
短沟道MOSFET中,因沟道长度 L 很小,E y

dV
dy
很高,
使漏极附近有可能在沟道尚未被夹断之前, Ey 就达到了EC ,
载流子速度就达到了饱和值 vmax ,从而使 ID 饱和。
已知 VD sat = VGS -VT 为使沟道夹断的饱和电压,也就是使
Q ( L ) = 0 的饱和电压。
现设 V ' D sat 为使 v ( L ) = vmax 的饱和电压。经计算:

V ' Dsat  VDsat  EC L  V
2
Dsat
 ( EC L )
2

1
2
由上式可见,V ' Dsat 总是小于 VDsat 。
对于普通 MOSFET,
2
( EC L) 2  VDsat
, V ' Dsat  VDsat
特点:饱和电压与 L 无关。
对于短沟道 MOSFET,
2
( EC L) 2  VDsat
,V ' Dsat  EC L  VDsat
特点:饱和电压正比于 L ,将随 L 的缩短而减小。
设 I ' Dsat为考虑速度饱和后的漏极饱和电流,经计算:
I ' Dsat


Z
2

 n COX ( EC L)  1 
L



对于普通
I ' Dsat
 VDsat 

E L

 C 
2




1
2


 1


2
2
(
E
L
)

V
Dsat
MOSFET, C
2


Z
1  VDsat 
Z

2
2


 n COX ( EC L) 1  

1


C
V
 I Dsat

n
OX
Dsat

L
2  EC L 
2L




1
2


I

(
V

V
)
,
I

GS
T
Dsat
特点: Dsat
L
2
2
(
E
L
)

V
Dsat ,
对于短沟道 MOSFET, C
I ' Dsat 
V

Z
 n COX ( EC L) 2  Dsat 
L
 EC L 
 Z n COX (VGS  VT ) EC

 (VGS  VT ),
特点: I Dsat
 与L无关。
I Dsat
(4) 跨导 gms 的饱和
普通 MOSFET在饱和区的跨导为:
d I Dsat
Z

 n COX (VGS  VT )
d VGS
L
1
 (VGS  VT ),
g ms 
L
g ms 
特点: g ms
短沟道 MOSFET在饱和区的跨导为:
g ' ms

d I Dsat

 Z n COX EC  ZCOX v max
d VGS
特点: g 'ms 与 ( VGS -VT ) 及 L 均不再有关,这称为跨导的
饱和。
3、DIBL(漏诱生势垒降低)效应
当 MOSFET的沟道很短时,漏PN 结上的反偏会对源PN 结
发生影响,使漏、源之间的势垒高度降低,从而有电子从源PN
结注入沟道区,使 ID 增大。
(1) 表面 DIBL 效应
当VFB < VGS < VT 时,能带在表面处往下弯,势垒的降低
主要发生在表面,它使亚阈电流 ID sub 产生如下的特点:
在普通 MOSFET中:
 q  VGS  VT  
 qVDS 
I Dsub  exp 

1

exp

 


kT
n
kT

 



① 当 L 缩短后,ID ~VGS 特性曲线中由指数关系过渡到
平方关系的转折电压(即阈电压VT )减小。
② 普通 MOSFET的 ID sub 当 VDS > ( 3~5 )( kT / q ) 后与VDS
无关,短沟道 MOSFET的 ID sub 则一直与 VDS 有关。
③亚阈区转移特性斜率倒数
S 
dVGS
d ln I Dsub
的值随 L 的缩短
而增大,表明短沟道 MOSFET中的VGS 对 ID sub 的控制能力变
弱,使 MOSFET 难以截止。
(2) 体内 DIBL 效应
当VGS < VFB 时,能带在表面处往上弯,表面发生积累,
势垒的降低主要发生在体内,造成体内穿通电流。而穿通电流
基本上不受 VGS 控制,它也使 MOSFET 难以截止。
4 、强电场效应
(1) 衬底电流 Isub :沟道夹断区内因碰撞电离而产生的电子
空穴对中,电子从漏极流出而成为 ID 的一部分,空穴则由衬底
流出而形成衬底电流 Isub 。
衬底电流的特点:
Isub 随 VGS 的增大先增加,然后再减小,最后达到 PN 结
反向饱和电流的大小。
原因:衬底电流可表为:I sub  I D i L,对于固定的VDS ,
当 VGS 增大时,ID 增加;但另一方面,夹断区内的电场可表示
为:
Ey 
VDS  VDsat
V  VGS  VT
 DS
L
L
当VGS 增大时,Ey 减小,使 αi 减小,即:
当 VGS 
时:
I D ,
Ey 
  i ,
当 VGS 较小时,ID 的增大超过 αi 的减小,使 Isub 增加。
当 VGS 较大时,ID 的增大不如 αi 的减小,使 Isub 减小。
当 VGS 增大到使碰撞电离消失时,Isub 成为漏PN 结的反向
饱和电流。
衬底电流在衬底电阻上所产生
(2) 横向双极击穿
的电压 Vbs  I sub  Rsub 对横向寄生
双极晶体管的发射结为正偏压,使
寄生晶体管处于放大区。当集电结
耗尽区中的电场强度增大到满足双
极晶体管的共发射极雪崩击穿条件
 M  1 时,就会使 I C   ,从而发生横向双极击穿。
因为  n  2.5 p ,所以有:
( Rsub ) n沟  2.(
5 Rsub)
p沟 ,
( I sub ) n沟  2.(
5 I sub)
p沟 ,
( I sub Rsub ) n沟  6.25
(I sub Rsub)
p沟
这使 N 沟 MOSFET 更容易发生横向双极击穿。
(3) 热电子效应
沟道漏附近能量较大的电子称为 热电子,热电子若具有能
克服 Si ~SiO2 间势垒(约3.1eV)的能量,就能进入栅氧化层。
这些电子中的一部分从栅极流出构成栅极 电流 IG ,其余部分
则陷在 SiO2 的电子陷阱中。这些电子将随时间而积累,长时期
后将对MOSFET的性能产生如下影响:
(a) VT 向正方向漂移,即 VT 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b) 因迁移率下降而导致跨导 gm 的退化。
(c) 因界面态密度增大而导致亚阈电流 ID sub 的增大。
由于热电子效应与 IG 成比例,所以可用测量 IG 的大小来
推算热电子效应的大小。 IG 与 VDS 、VGS 及 L 有关。IG 随VDS
的增加而增加。对于VGS ,则在 VGS = VDS 附近出现峰值。IG 随
L 的缩短而增加。
为了防止 MOSFET 性能的过分退化,必须对 VDS 有一个
限制。在 VGS = VDS ( 此时 IG 最大 )的条件下,把使 IG 达到
1.5х10-15A / μm 时的VDS ,称为 最高漏源使用电压,记为 BVDC 。
在这个使用条件下,VT 在10年后增大 10 mV 。这样,对短沟道
MOSFET 来说限制 VDS 的将不再是雪崩击穿或漏源穿通,而是
受热电子效应限制的 BVDC 。
5 、减小短沟道效应的措施
除了采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外,在 VLSI 中,主要采用按比例
缩小法则。这里介绍最简单的 恒场按比例缩小法则:
设 K 为缩小因子,K >1 。恒场按比例缩小法则 要求:
L
L' 
,
K
Z
Z 
,
K
N ' A  KN A ,
V 'GS 
这时器件性能的改变如下:
V 'T 
VT
,
K
延迟t ' pd 
S'
I 'D 
t pd
K
,
ID
,
K
VGS
,
K
总栅电容C ' 
功耗P ' 
dV 'GS
不变。
d ln I ' Dsub
T 'OX
T
 OX ,
K
P
,
2
K
V ' DS 
x' j 
xj
K
,
VDS
K
C
,
K
功耗延迟乘积t ' pd P ' 
t pd P
K
3
,
恒场按比例缩小法则的限制因素:
(1)电压的限制
Vbi ,  FB , VF 等都不能按比例缩小。如:
 
 FP
kT
N A
kT
KN A
ln

ln
  FP
q
ni
q
ni
(2)耗尽层厚度 xd 不能按比例缩小。
 2 s ( 2 FB ) 
x d  

qKN
A


(3)寄生电阻的限制。
R  
L
 
A
L
1
2

xd
K
K
 KR
2
A K 
N
§4-8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
沟
道
1、 JFET的基本工作原理
1)JFET的基本结构
耗
尽
型
栅极
G
增
强
型
P
沟
道
S
源极
D
G
结构示意图
P+
漏极
耗
尽
型
增
强
型
基本结构图
2)JFET的基本工作原理
平衡态沟道电阻:
R
IDS
G
IDsat
P+
S
n
L
2a
P+
G
L
L

A q n N D  2(a  x0 ) Z
B
D
I'Dsat
A
V'Dsat VDsat
VGS=0
C
VGS<0
VDS
3、 伏-安特性
VGS
h1
S
P+
y
x
In(y) n
G
x0
aa
h2
D
L
VDS a
ID
J n ( y )   n ( y ) E y  I n ( y )   A( y )q n N D
G
h1
S
P
+
x
dV ( y )
dy
A( y)  2[a  h( y)]  Z
x0
y
n
In(y)
h2
a
D
h1  h(0)  2 0 (Vbi  VGS ) qND 
1
ID
2
1
其中,G0 
 2 0 [Vbi  VGS  V ( y)] 2
h( y )  

qND


qND
dV 
hdh
s
I D dy  2qn N D Z a  h y dV
h
h2  h( L)  2 0 (Vbi  VGS  VDS ) qND 
2

I D  G0 VDS 
3a

1
2
1 2
qN
I D   2q n N D Z a  h  D hdh
L h1
s
3
3 
2 0 

2  V  V
2
V

V

V



DS
bi
GS
bi
GS

qN D 
 
2aZq n N D
L
2

I D  G0 VDS 
3a

3
3 
2 0 

2  V  V  2
V

V

V


DS
bi
G
bi
G

qN D 
 
2aZq n N D
其中,G0 
L
VD=VDsat
时,h2=a
I Dsat

 Vbi  VG

 I DSS 1  3
 V

p0


I DSS
Z n q 2 N D2 a 3

3 sL
VP 0
qND a 2

2 s
  Vbi  VG
  2
  V
p0
 




3
2




VGS=Vbi时
VDS=0,h1=h2=a时
栅结上的电压
Vp0=Vbi-Vp(VGS)
4 、输出特性曲线与转移特性曲线
5、MESFET
耗尽型
P沟道
D
G
N沟道
D
G
S
D
增强型
S
D
G
G
S
S
箭头代表栅
pn结方向
短粗线代表
沟道
2 、JFET的直流参数、低频小信号交流参数
1) JFET的直流参数
夹断电压
本
征
夹
断
电
压
JFET沟道厚度因栅p+-n结耗尽层厚度扩展而变薄,
当栅结上的外加反向偏压VGS 使p+-n结耗尽层厚度
等于沟道厚度一半(h=a)时,整个沟道被夹断,此
时的VGS称为JFET的夹断电压,记为 Vp。
Vp0=Vbi-Vp 表示整个沟道由栅源电压夹断
时,栅p-n结上的电压降,为区别起见,
称为本征夹断电压。
Vp0
qND a 2
 Vbi  V p 
2 s
qND a 2
V p  Vbi 
2 s
最大饱和漏极电流IDSS
I DSS
Zn q 2 N D2 a 3

3 sL
2aZq n N D
G0 
L
qND a 2
VP 0 
2 s
最小沟道电阻Rmin
Rmin 

L
2qn N D  a  h0  Z
L
1

2qn N D aZ G0
VGS=Vbi时的漏极电流,又称
最大漏源饱和电流。
I DSS
1 qND a 2 2aZqn N D
 

3 2 s
L
1
I DSS   V p 0G0
3

I DSS 
2 a Z
   Vp 0
3  L
1
q n N D
Rmin 表示VGS =0、且VDS 足够小,即器件
工作在线性区时,漏源之间的沟道电阻,也
称为导通电阻。对于耗尽型器件,此时沟道
电阻最小,因而称其为最小沟道电阻。
栅极截止电流IGSS和栅源输入电阻RGS
栅极截止电流是pn结(或肖特基结)的反向漏电流电流
IGSS  I S (eqVG kT 1)
输入电阻: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有较高的输入电阻,且该电阻与温度、反向
偏压及辐照等因素有关。
 I G 
1
Rin  RGS  


gin

V
G 

1

 kT
q  IG  I S 
栅源击穿电压BVGS
漏源击穿电压BVDS
BVDS
VGS 0
 BVGS
VDS 0
BVDS
VGS 0
 BVGS
VDS 0
 BVB
 VGS
表示栅源之间所能承受的栅p-n结最大反向
电压。VDS=0时,此电压决定于n型沟道区
杂质浓度。当VDS>0时,漏端n区电位的升
高使该处p-n结实际承受的反向电压增大,
所以实测的BVGS值还与VDS有关。
表示在沟道夹断条件下,漏源间所能承
受的最大电压。
在JFET中,无论是VGS ,还是VDS ,对于栅
结都是反向偏压,二者叠加的结果是漏
端侧栅结上所加的反向偏压最大。
2) JFET的交流小信号参数
跨导gm
ID
跨导定义为漏源电压VDS一定时,漏极电流
的微分增量与栅极电压的微分增量之比.
2

 G0 VDS 
3a

2 0 
VDS  Vbi  VGS
qND 

2aWq n N D
其中,G0 
L

3
2
 VD  VGS

3
2
1




gm 
I DS
VGS
VDS  C
非饱和区跨导:
1
1
1
g m  G0 ( ) 2 [(VDS  Vbi  VGS ) 2  (Vbi  VGS ) 2 ]
Vp 0
饱和区跨导:
DS  VDsat  V p 0  Vbi  VGS
 VV
Dsat  V p 0  Vbi  VGS 代入,得饱和区跨导
1
 VGS 2
Vbi  VGS V
2 bi
 G0 [1
(
)
]
g

G
[1

(
) ]
ms
V0p 0
V
IDS
VGS=0
1
g ms
p0
VGS<0
VDS
饱和区跨导随栅压幅度减小而增大,当V
=Vbi
时达到最大值
GSV
以VDS  VDsat 

Vbi  VGS 代入,
p0
G0。
1
g ms  G0 [1  (
跨导的单位是西门子S(1S=1A/V)。
Vbi  VGS 2
) ]
Vp0
器件的跨导与沟道的宽长比Z/L成正比,所以在设计器件时通常
都是依靠调节沟道的宽长比来达到所需要的跨导值。
由于存在着沟道长度调制效应,要得到好的饱和特性,L就不能
无限制地减小,一般控制L为5至10m左右。
为了增大器件的跨导,往往采用多个单元器件并联的办法来扩
大沟道宽度。
对于同一个器件而言,跨导随栅电压VGS和漏电压VDS而变化,
当VGS=0,VDS=VDsat时,跨导达最大值。
源电极
P+
P-Si
N-外延层
N型岛
栅电极
漏电极
P+扩散
氧化层
大跨导JFET图形结构(多沟道并联)
P+
P-Si
P+栅区扩散
N+源漏扩散
漏极电导gD
表示漏极电流随漏源电压的变化关系。
定义为:
I D
gd 
1
VDS
1
VGS C
1
Z
g d  2 n (2 s qND ) 2 [V p20  (VDS  Vbi  VGS ) 2 ]
L
在漏极电压VDS 很小即VDS  0时,得到线性区的漏极电导

2 s (Vbi  VGS

g dl  G0 1 
2
qN
a
D

1

V

V
GS 2
  G0 [1  ( bi
) ]  g ms

V
p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