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内容一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 教学大纲:对教师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大小。
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
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
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
主要对学生 、 但也有教师及管理部门
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
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
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
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
要求。
•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中“标准”的实质(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
评价、怎样操作(行为动词)
最低要求与统一要求(课标是保底的)
过河与搭桥
• 对学生、对教师、对管理部门
第一部分 前 言
1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5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8
一、地球与地图 8
二、世界地理
10
三、中国地理
16
四、乡土地理
21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23
一、教学建议
23
二、评价建议
25
三、教材编写建议
32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5
二、我国中小学地理课程的演变发展
及新课程以前教学大纲的特点
我国中小学地理课程的演变发展
清朝时期地理课程设置情况
• 我国中小学校开设地理课始于清末 。19世纪下半
叶,我国沿海城市出现了少数教会办的近代学校
。这些学校开设的课程中有“地理”或“地学”
。一些新式书院和清政府办的少数学堂开设“舆
地”课。这时的课程内容均由学校自定。
•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中学堂章程》
。这是最早制定的在全国普遍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从此,地理课正式列入中小学课程,并有了统
一要求。
108年
1904清政府奏定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
和中学堂章程
学段
初等小学
堂
学年
第一年
第二年
同前学年
第三年
本县本府本省之地理山水、中国地理
之大概
1
中国地理幅员大势及名山大川之梗概
1
中国幅员与外国毗连之大概名山大川
都会之位置
1
第四年
第五年
高等小学
堂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一年
中学堂
周课时
教学内容
乡土之道里建置、附近之山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中国地理之大要
国外地理之大要
续前学年
补习中国地理
地理总论及亚洲总论以及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
外国地理
外国地理
地文学
1
1
2
2
2
2
2
3
2
2
2
有啥
感慨?
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地理
教学大纲
民国时期地理课程设置情况
• 变化较大的是1922年新学制的实行,新学制仿
效美国,实行六三三制。中学的学科分为必修
和选修两类,采用学分制。初中必修科目中,
公民、历史、地理合为社会科;高中
地理为选修科,作为升入大学文科或商科的选
修科目。
• 1932民国教育部对1923年出台的《小学地理课
程纲要》和《初级中学地理课程纲要》和的《
高级中学地理暂行课程标准》作出较大修订外
,以正式课程标准公布。
1932年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课程标准
学段
初级中学
高级中学
学年
教学内容
周课时
第一学年
本国地理
2
第二学年
本国地理
2
第三学年
外国地理
2
第一学年
本国地理
2
第二学年
本国地理、外国地理
2
第三学年
外国地理、自然地理
2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地
理
课
程
设
置
情
况
年份
初一
初二
初三
1949~
1957年
中国
地理
(2)
中国
地理
(2)
外国
地理
(2)
1953~
1957年
自然
地理
(3)
世界
地理
(2/3)
中国
地理
(3/2)
1958年
地理
(3)
地理
(2)
1959~
1962年
地理
(3)
地理
(2)
1963~
1965年
中国
地理
(3)
1966~
1976年
地理
(0~2)
1977~
1980年
中国
地理
(3)
世界
地理
(2)
1981~
1993年
中国
地理
(3)
世界
地理
(2)
1993~
地理
(3)
地理
(2)
高一
中国
地理
(自然
地理
1950)
(2)
外国
经济
地理
(2)
高二
中国
地理
(2)
高三
外国
地理
(2)
中国
经济
地理
(2)
合计
12
12
经济
地理
(3)
8
5
世界
地理
(3)
6
0~2
5
地理
(2)
地理
(3)
地理
(选修)
(1)
地理
(文科班)
(3)
地理
(选修)
(2)
7
(不包
括选修
)
8
(不包括
选修)
地球
世界的
气候和
自然带
世界的
陆地和
海洋
东
亚
东
南
亚
亚
印
哈
萨
克
斯
坦
沙埃
特及
阿
拉
伯
度
撒南
哈的
拉非
以洲
科
特
迪
瓦
欧西
欧东
洲部
洲部
英德
国国
、、
法意
国大
利
俄乌
罗克
斯兰
世界政
治地图
和分区
北部
美和
洲北
中部
拉
丁
美
洲
加美
拿
大国
巴墨
西
西哥
*
亚
西北
亚
和非
世界的
居民
*
中
世界的
自然资
源
*
*
日 新印
加度
本 坡尼
西
亚
南
与现行的教材体
系有何差别?
地图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
上
初中一年级世界地理的知识结构(图中打*号的为选讲课文)
大
洋
洲
澳
大
利
亚
南
极
洲
中
和中 行
国政
的区
划
疆
域
国
中
国
的
地
形
和中 行
国政
的区
划
人
口
地
中
国
的
气
候
理
总
论
和中 湖资中 产源 资中 产源
国泊 国 和 国 和
的
的 农 的 工
河
土 业 矿 业
流
地 生 产 生
贸中 易
国和
的旅
交游
通业
中国区域地理
中国地
理区域
的划分
南方
地区
北方
地区
台湾省
西北
地区
香港和澳门
中 国 在 世 界 中
初中二年级中国地理的知识结构
青藏
地区
本省(自
治区、直辖
市)地理
乡土地理
和中 城
国市
的
乡
村
新课程以前教学大纲的特点
重知识、重知识的系统性
政策性强
教材单一
学生学习:识记、简单范例分析
考试:教材内容
很多不足
二十世纪末的地理课程改革
地理学性质:综合性、地域性
地理学发展趋势:过程研究、综合研究、新
技术应用
国际中学地理教育的新口号:地理为生活(美
国)、世界理解(国际地理大会)、全球问题
(前苏联)、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以区域地理为主
7~9年级地理课程体系图
地理(7-9年
级)
地球与
地 图
世界地理
总论
海洋与陆地
气 候
居 民
地区发展
差 异
中国地理
分论
总论
认识大洲
区位与分布
认识地区
疆域与人口
环境与资源
经济与文化
认识国家
地理差异
环境与发展
乡土地理
分论
联系与差异
初中地理 “课标” 的内容结构
海陆、大气
世界与中国
地球
地图
初
中
地
理
世界
地理
中国
地理
乡土
地理
居民、经济
必学:东南亚、西亚
北非、西欧、极地
自然与人
文环境
总论
区域
世界概貌
地区与国家
选学:朝鲜半岛、南
亚、中亚
必学:日本、美国、
俄国、巴西
选学:澳大利亚、加
拿大、南非
总论
自然与人
文环境
区域
中国概貌
经济与文化
区域
必学:北京、台湾
选学:辽中/珠江三
角洲、长江/黄河沿
岸地区
省区
县市
地形气候、水土资源
环境与发展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以区域地理为主
2.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较准
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
• 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是以“关注人的发展
”为基础来设计和确定的。
• 对地理课程总目标的定位是:通过7—9
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
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
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
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
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
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
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以区域地理为主
2.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较准
3.课程目标有特点
有别于大纲版
课程目标的特点
• 重视“知识与技能”培养,但不强求学
科系统性和完备性
• 强调“过程与方法”,是地理课程改革
的“亮点”
• 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扩大“思想教
育”的内涵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以区域地理为主
2.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较准
3.课程目标有特点
4.课程内容排序,不作任何规定
课程内容排序,不作任何规定
 四大块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内容“排列不
提倡通过乡土地理问题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应
分先后”。教材编写者可以自行决定编写
 教师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
用实践,或是通过身边地理问题引出中国地
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可以集
顺序,地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自
理和世界地理的教学内容。
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乡土地理也完
由安排授课的顺序。
全可以分散到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有关
部分。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以区域地理为主
2.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较准
3.课程目标有特点
4.课程内容排序,不作任何规定
5.课程有一定开放性和弹性
增强课程开放性和弹性,对区域划分和选
择留有自主空间
•
• 初步实验表明,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
不再强制性规定必学哪些地区和国家,而只是
课程的开放性、弹性大大的增加了,同时也为
规范学习研究地理区域时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 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在再创作过程中提供了更
具体区域的选择则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最终决
和基本技能,以及必学区域数量的下限
,即
为广阔的自主空间。
定。
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 。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以区域地理为主
2.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较准
3.课程目标有特点
4.课程内容排序,不作任何规定
5.课程有一定开放性和弹性
6.乡土地理有改进
乡土地理的改进
• 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乡土地理为必学内容,而“乡
土”范围是指学校所在县一级的行政区域,这增加对
乡土地理学习的约束性。
• 与以往不同,课程标准规范了由地方编写的乡土地理
教材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
度和价值观等综合目标,规定了内容标准。
• 课程标准的导向是将乡土作为实践基地,以乡土地理
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身边的资
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开展以环境与发展
为中心的探究性活动。这不仅是7—9年级阶段性地理
学习的总结,也为将来升学或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2001版(现行)地理课程标准简介
1.以区域地理为主
2.地理课程目标的定位较准
3.课程目标有特点
4.课程内容排序,不作任何规定
5.课程有一定开放性和弹性
6.乡土地理有改进
7.目标划分较细
目标的陈述方式
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认知水
平
说出、举例、描述、辨认、列举、复述、背诵、回
忆、选出、识别、再认、了解、确定等
了解水
平
 “结果性行为目标”陈述方式,明确表达
“体验性行为目标”陈述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
 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
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和“内
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
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
理解水
容标准”的陈述方式,主要采用
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
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 平
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
知识
“结果性行为目标”和“体验性行
、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
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
为目标”两类,并初步规范了体现
“知识与技能”领域,例如“运用地图辨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
运用、应用、使用、编辑、质疑、辩护、设计、解
学生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应用水
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
“通过角色模拟讨论有关地理问题。例如扮演政府官
决、撰写、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
平
度”。
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
等
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
模拟、再现、重复、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
模仿水
题”。

老
师
备
课
写
教
案
要
注
意
行 为 动 词
写等
技能
平
完成、计算、查阅、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
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独立操
作
水平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迁移水
平
内容标准中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 知识的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
辨认事实或证据;举例;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 知识的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
等。行为动词如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识
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
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等。标准中的实
扩展;提出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行为动
例有:
词如解释、说明、比较、理解、归纳、判断、
区别、预测、对比、收集、整理等。标准中的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
实例有:
纬度的划分。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
球的大小。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
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
气图。
★分组准备某一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后,
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内容标准中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
技能的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的
知识的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
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行为动词如模拟、模仿、重复、再现等。标准
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行为动词如应用、运用、设计、
中的实例有:
编辑、撰写、总结、评价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
★收集有关北京的图片,编辑以北京概况为主题的地理小报。
★模拟一次暑期旅行,选择旅游路线,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
述可能见到的景观。
价。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
★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例如,给出印度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
平的资料,就“印度人口增长是否促进了印度的经济发展”进行正反方
的辩论)。
内容标准中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

技能的独立操作水平:包括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
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行为动词如绘制、测量、测定、查阅、
计算、试验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技能的迁移水平。包括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
能在不同情境中的适用性等。行为动词如联系、灵活运用、举一
反三、触类旁通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地天
气情况,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活动。
★召开地理专题讨论会,对某一专题进行探讨。例如黄土高原水
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状
况等
内容标准中有关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

经历(感受)水平。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
认识等。行为动词如感受、体验、体会、尝试、感知、寻找、交
流、参观、访问、调查、考察、接触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收集、交流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风俗、服饰的图片、资料
,
★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和文化特征。
★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利用方面的事
例,并撰写简要报告。
反应(认同)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
;作相应的反应等。行为动词如认同、接受、反对、欣赏、喜欢
、讨厌、感兴趣、关心、重视、尊重、爱护、珍惜、拥护、帮助
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
★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
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内容标准中有关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

领悟(内化)水平。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
;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行为动词如形成、养成、树立、建
立、坚持、增强、领悟、追求等。标准中的实例有:
★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005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
验稿)》全国除了个别省级行政单位外,义务
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已全部进入新课程学习。
2001年版(现)课标、教材的优点
·重视选取材料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
重点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
题。使教科书普遍摆脱了“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较多地采取了真实的“案
例”来引入课文,围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重视体现学习过程,多数教科书设置如“阅读”“活动”“实验”“探究”等,让
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接受与理解知识。有关学习活动的要求延伸到课外和校
外,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地理,学习地理。重视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
来获取知识,并且进行分析研究。
2001年版(现)课标、教材的优点
·内容和要求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可以让不同地区、不同学
校的不同教师灵活处理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要。除
了有选修教材外,必修教科书中也有较多的“选学”内容,也有
关于可以查询的互联网网站地址,有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
·教科书多图文并茂,栏目众多。强调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希望他们能喜欢地理教科书。作业的设计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例如应用图表进行分析,或提出某种地理情景,让学生进行分
析或决策。过去要求根据教科书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回答的
习题,现在已经很少。
问题一:课程评价问题
• • 评价方式与传统的考试之间的矛盾使评价操作难。改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由于学生人数太多,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地记忆,虽然对提高
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时间和精力上
•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由于学生人数太多,
学生的素质很有帮助,却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的
都感到紧张。
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时间和精力上
学习成绩,从而影响教师的业绩和课标的实现。
都感到紧张。
问题二:“活动建议” 的实
施
• 作为地理教师,所教的班次多,学生的数
•量大,要把课标中的活动建议付诸实践需
此外,野外实践活动受到安全等因素的影
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设备条件的
要付出很大的心血,支出大量的课外休息
限制,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也是一个普
时间。要想实现《课标》的活动建议,现
遍面临的困难问题。
行的课时安排明显不够。
问题三:课程资源开发
• 目前地理教师普遍工作量大,条件有限,而且
地理受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期望教师开发大量
教学资源存在很大的困难,许多老师认为课程
资源开发,最主要的不应该是学校和一线老师,
应该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配合教师的教学需
要,为教学提供各种配套的全面的教学资源服
务。比如:教学资源库、课件库、标本库、图
片库、学生活动基地、学生试验基地等。
二、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的修订
1.修订过程
●高度重视,审慎修订
●2003年开始修订,2004年春完成修订稿
●
●广泛征求各方(尤其是实验区)意见
2007年成立新的修订组,包括院士、课标组
成员、高校专家、一线教师等
●直面问题,坚持改革
●2010年成立三个委员会
●理论与实践结合,国际视野与国情结合(出
●2011年4月,修订稿经地理课程专家工作委
现一些新的提法)
员会审订
●
●多方意见的协调和综合
2012年初,经教育部党组、中央领导审批通
过后,由教育部颁布,称2011年版
2.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
●维持教学的基本稳定,内容框架、设计
思路不变
●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并就实验反馈对课
程内容做适当调整和语言修饰
●规范文本内容的表述(根据统一要求)
●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
●坚持改革方向,适当考虑教学实际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
3.文本内容的修订
●课程性质从中学地理课程角度重写
●课程目的细化斟酌,不提三维目标
●课程理念简化,突出重点
●课程设计思路作文字调整
●实施建议重写
●“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适量调整部分“标准”,多数修订表述
●“活动建议”按类重新编写
●乡土地理部分重新调整要求
4.“标准”修订的主要方面
●删除部分要求较高的“标准”
●删除部分与其他学科重复的“标准”
●部分“标准”的要求明确化
●降低部分“标准”的要求
●新增少量基础性内容(从知识、技能、观念
三方面)
5.修订前后“标准”数量
实验稿 修订稿 数量变化
地球与地图
10
11
+1
世界地理
47
43
-4
中国地理
40
40
0
乡土地理
8
6
-2
合计
105
100
-5
增加
地球与地图: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删减
世界地理:
1.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3.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4.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乡土地理:
1.结合实例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
施。
2.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
题。
三、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解读
第一部分
1.前言部分
前言
两者比较有何不同
2011年版:
2001年版: 变革“学科
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
中心”“知识本位”下
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 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
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 ,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
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 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
地理课程标准共分为四部分:
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
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
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
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
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
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 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
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 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确的人口观、资源观、 ,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
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 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
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 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
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
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任感的公民。
2.课程性质
2001年版:
第一,综合性
第二,地域性
2011年版:
1.区域性
2.综合性
3.思想性
4.生活性
5.实践性
3.课程基本理念
2001年版: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
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
地理课程。
2011年版:
1.学习对生活有
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
展有用的地理。
3.构建开放的地
理课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
7~9年级地理课程体系图
地理(7-9年级
)
地球与
地 图
世界地理
总论
海洋与陆地
气 候
居 民
地区发展
差 异
中国地理
分论
总论
认识大洲
位置与分布
认识地区
疆域与人口
环境与资源
经济与文化
认识国家
地理差异
环境与发展
乡土地理
分论
联系与差异
第二部分
2001年版:
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
,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
;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
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
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
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
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
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
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
2011年版:
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
,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
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
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
续发展观念。
具体目标变化较大的部分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
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
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
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
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2001年版:
内容标准
2011年版:
课程内容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总的变化特点
(1)删去:
(4)增加:
(2)减低要求:
·要求内容较高的“标准”
少量基础性内容(从知识、技能、观念)
例如2001版: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2012版:了解人
主要是人文、经济地理部分;认识大洲内部的经济差异
(3)部分标准要求具体化:
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例如2012版:增加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与其他学科重复的“标准”,如“国际性组织”
例如2001版: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2012版:说出长江、
再如2001版:运用数据和事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
再如2012版:增加了“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
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展水平的差异。
2012版: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
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差异又如2012版: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
家”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具体变化解析
(1)地球与地图部分
标 准
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
述地球的大小。
活 动 建 议
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例
如,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
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
模型等。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新增)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
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
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活动:七年级少辩论,多讨论
(1)地球与地图部分
标 准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
度(新增),量算距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
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
与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
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
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
用地图的习惯。
·列举(知道)电子地图、遥感
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活 动 建 议
开展运用地图、动手制作等活动。例
如,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
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等;使用地图、
手持定位仪等进行“定向越野”活动;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 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
区的平面草图。)
(组织一次使用地图“寻宝”、定向
行军等活动。)
(2)世界地理--陆地与海洋
标准没变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海陆分布
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例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 如,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
自选实验材料或使用计算机,模拟海
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底扩张、大陆漂移。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
分布。
(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2.海陆变迁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 )
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
块运动的关系。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
培养(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
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世界地理--气候
提高了
标 准
1. 天气
l 区分(知道)“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l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l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
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l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
气温分布特点。
l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l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
l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
区)。
l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
响。
l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活 动 建 议不现实
开展参观、观测、体验等活
动。例如,参观当地的气象
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使
用测量仪器,观测气温、降
水和风向;收看(听)和记
录天气预报内容,模拟预报
天气。
(☆ 有条件的学校可参观当
地的气象台,站和大气环境
监测站。)
(☆ 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
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测量仪
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
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
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
制成图表。)
(☆ 如有条件,让去过外地
(或外国)的学生,描述对
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
“人口与人
种”标准提
(2)世界地理--居民
高了
标 准
1.人口与人种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
分布的特点。
l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
济的影响。
l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
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2.语言和宗教
l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l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
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3.聚落
l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l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l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活 动 建 议
开展辩论活动。例如,
围绕“人口多好,
还是人口少
好”“住乡村好,
还是住城市好”等
辩题组织辩论。
(☆ 搜集世界三大
宗教特色建筑的图
片资料,配合地图
进行展示。)
(☆ 收集聚落景观
图片,辨别某一景
观及其与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的关系。)
(2)世界地理--地域发展差异
标准降低了
标 准
l 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
平存在差异。(运用数据和事例,
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
平的差异)
l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
国家的分布特点。
l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的重要性。
(l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
作中的作用。)
活 动 建 议
开展讨论活动。例如,收集两个不
同发展水平地域的资料,进行比较
并开展讨论。
(☆ 从报刊中剪辑有关联合国等国
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
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
降低了
(2)世界地理--认识区域
标 准
1. 认识大洲
l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
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
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
河流)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
互关系。
(☆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
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
问题。
☆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
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活 动 建 议
开展学习交流、角色扮演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
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
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
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就热带雨林开发
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
员、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
成员、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
解。
(☆ 分组准备某一大洲的资料,整理归纳
后,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 收集整理其它大洲的资料,并与所学大
洲进行对比。
☆ 结合地区热点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并
展开讨论。
☆ 模拟一次暑期出国旅行,选择旅游路线,
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
到的景观。)
1. 运用地图等
资料简述某大
洲的纬度位置
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
其他资料,归
纳某大洲地形
、气候、水系
(河流)的特
点,简要分析
其相互关系。
五个地区配有分层设
(2)世界地理--认识区域
标 准
色地形图,但只有
活 动 建 议
两个地区配有地形剖
面图
开展学习交流、角色扮演等活
2.认识地区
l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
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l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
及地形特点,解释(说出)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
的关系。
l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
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l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
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
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
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l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l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
俗。
l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
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动。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
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
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
式(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
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就热带
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
地理学家、政府官员、热带雨林
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
开发商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
见解。
(☆ 以极地科学考察为主题,出
一期墙报,或者举办一次科普报
告会,或者观看录像片。☆ 结合
历史等课程,利用不同时期的世
界地图,
☆ 探讨国家名称和版图的变化。)
(2)世界地理--认识区域
标 准
3.认识国家
l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
都。
l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
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
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
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l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
作用。
l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
面的经验、教训。
l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
l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
(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l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l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
化等方面的联系。
活 动 建 议
开展学习交流、角色扮演等活动。例如,
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理资料,
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
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就热带雨林
开发与保护问题,分别扮演地理学家、政府官员、
热带雨林区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
等角色,从各自角度提出见解。
(☆ 观看介绍某一国家地理概况的录像。
☆ 讨论某一国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比如,展示澳大利亚特有的野生动物袋鼠、
树袋熊、针鼹、鸭嘴兽等图片,讨论为什么
这些动物惟独生活在澳大利亚。
☆ 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
演习。
☆ 通过角色模拟讨论有关的问题。例如扮演
☆ 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华人与华侨对
所在国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
☆ 选择某一主题,从互联网上下载有关资料,
制作计算机演示文稿,并在全班演讲。)
l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
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从哪些角
度来概括
一个国家的
自然环境
特点?
说明: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
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
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洲—地区—国家”
的组合,其内容必须涵盖所列各项“标准”;就某一具体区而
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不一定是一个
区域对应一条标准。
在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中,所选择的“大洲—地区
—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其内容必须涵盖
本单元全部“标准”。就某一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
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
(3)中国地理--疆域与人口
标准没变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1.疆域与行政区划
l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
点。
l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
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
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l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
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l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l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
分布特点。
l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
布特征。
开展拼图游戏、学习交流等活动。例如,
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拼图游戏;
收集并交流反映我国主要民族风俗、服
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描述、讲解这些
民族的风土人情。
(☆ 在地图上计算出我国大致的东西经
度差和南北纬度差,并以此来说明我国
经度与纬度跨度大;分析我国相对于亚
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具体位置。)
八年级活动:增加角色扮演、办小墙报
删:“在我国行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一项,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
中心要求学生在中国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记住,而不是在本节课中全部记住。
(3)中国地理--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提高了
标 准
1.自然环境
l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
势的主要特征。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l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
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
布特征。
l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
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
经济发展的影响。
l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
频繁发生的国家。
活 动 建 议
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论等活动。
例如,实地观察家乡某条河流,描
述该河流的特征;收集资料,讨论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厉的耕地
保护制度”。
(☆ 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
讨论季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
布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
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为什么增加
1.流量
2.含沙量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汛期(有无、长短
、出现时间)
5.水能
从哪些角度去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6.凌汛(有无) 7.径流量变化
(3)中国地理--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提高了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2.自然资源
l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
生资源的区别。
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论等活动。例
如,实地观察家乡某条河流,描述该
河流的特征;收集资料,讨论
(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
些主要类型。)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
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
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l
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最严厉的
耕地保护制度”。
(☆ 搜集有关土地资源方面的资料,
与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国进行对比。
☆ 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
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事例,
并撰写简要报告。)
要性。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
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标准”没有面面俱到地列出各种类型的自然资源,教学中应以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
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
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3)中国地理--经济与文化
提高了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围绕“高速铁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
(概况),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 于利”等辩题组织辩论。
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
(☆ 观看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特色的
业中的重要性。
录像,搜集有关我国工业生产现状的
l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图文资料,讨论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前
,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景。☆ 参观本地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工矿企业和车站、码头。)
)。
l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1.经济发展
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
方式。
l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交
通运输网络)的分布格局。
依靠现代农业高科技,农科奇观创造出无土种植而开
花结果,四季常青的神话。在这里,水槽上种出各种
珍稀奇特的蔬菜瓜果和又大又甜的哈密瓜;碎石中栽
培出娇艳欲滴的红玫瑰;瓶子里育出有花中幽客之称
的蝴蝶兰。
(3)中国地理--经济与文化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开展辩论活动。例如,围绕“高速铁
l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 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
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于利”等辩题组织辩论。
(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
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 (☆ 搜集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的图片
资料,观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
影响)
l 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 表演和录像,谈一谈对地方文化特色
的认识。)
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2.文化特色
(3)中国地理--地域差异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l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
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l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
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
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
理差异。
l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
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例如,围绕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
异,进行专题知识竞赛。
(☆ 观看反映四大地理单元自然景
观特色的影像资料片。☆ 列表比较
四大地理单元的区域差异。)
说明:
为方便教学,并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地域差异,这里将我国划分
为四大地理单元。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
的综合地理区。应该注意,这是一种宏观尺度的地域划分,即使在同一
地理单元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中国地理--认识区域
标 准
1.位置与分布
l (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
地理位置。
l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
,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l 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
气候特征。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
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
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l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
城市的分布特点。
(☆ 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
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
活 动 建 议
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
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
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
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
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
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 观看有关我国区域地理景观特色
录像或电影。)
(3)中国地理--认识区域
降低了
标 准
2.联系与差异
l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
用和相互影响。
l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l 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l 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
义。
(☆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和工业发展的
地理因素。
☆ 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l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
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l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
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作用)。
活 动 建 议
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
例如,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
域,收集、整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
理特征,以适当方式(如墙报、图片
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
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
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 搜集有关北京的图片资料,编辑
以北京概况为主题的地理小报。
☆ 绘制台湾岛简图,在其上标明主要
地理事物的名称。
☆ 组织“宝岛——台湾在我心中”的专
题演讲。)
(3)中国地理--认识区域
标 准
3.环境与发展
l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
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
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l (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
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l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
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l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
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
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
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l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
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
要性。
活 动 建 议
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例如,
选择一个教材没有介绍过的区域,收集、整
理资料,归纳该区域地理特征,以适当方式
(如墙报、图片展等)予以展示,并回答同
学的质疑;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
,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
(☆ 搜集有关北京的图片资料,编辑以北京
概况为主题的地理小报。
☆ 绘制台湾岛简图,在其上标明主要地理事
物的名称。
☆ 组织“宝岛——台湾在我心中”的专题演讲
。
☆ 召开地理专题讨论会,对某一专题进行探
讨。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
整治措施,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状
况等。☆ 搜集有关资料,讨论我国某一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
说明1:
本单元规定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使学生通过
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
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步骤
在哪里
有什么
怎么办
为什么
步骤1.在哪里
位置与范围
1.绝对位置
2.相对位置:一个区域相对对于其
他地理事物的位置
3.构造位置
4.政区轮廓特征
步骤2.有什么
通过图掌握本区的气候、
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
推断其他自然地理特征及
人文地理特征
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地形、土壤、
植被、水文、自然资
源等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民族、农业、
工业、城市、交通、
等
步骤3.为什么
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
通常要分析影响某某
地理事物的地理因素。
例如地形与河流的关
系;北方地区与南方
地区的差异
步骤4.怎么办
咋办?
区域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退耕
还林还草、恢复植被;等
说明2:
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在联系。
说明3:
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此外,教
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
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就某一具体区域
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但所选
区域组合,必须涵盖本单元所有“标准”。
(4)乡土地理
降低了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l 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 、
(评价)其特点。
l 利用图文材料说明家乡主要地理事物的变迁
及其原因。
l 举例分析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
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
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
l 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
较,说出家乡人口数量和人口变化的特点。
(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
开展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
策等活动。例如,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
的乡土地理课题(如矿产资源、中草药
的种类与分布等),开展调查,交流调
查结果;开展为实现家乡的绿色生活献
计献策活动。
l 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
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l 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
,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
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
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
(☆ 用较为规范的图例绘制反映学校和家庭
所在地的示意图,并要求能够展示出正确的
方位和较多的地理信息。
☆ 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讨论家乡有哪些变
化,并以适当形式展示讨论的结果。
☆ 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
查,提出合理建议。
☆ 通过班级和小组讨论,就家乡某一方面的
发展提出设想。
☆ 讨论家乡的对外经济社会联系,说明进一
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 开展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
说明:
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
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范围这里一般是指县一级行政区域。根
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乡土地理的教学也可以讲授本地区
(省辖市)地理,或者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应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计划,并切
实加以落实。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
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至少应安排一次野外(校外
)考察或社会调查。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2001年版:
(一)突出地理学的“地
域性”和“综合性”
(二)选择多种多样的地
理教学方式方法
(三)重视地理教学信息
资源和教学媒体的运用
(四)重视培养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
2011年版:
(一)突出地理事物的空
间差异和空间联系
(二)选择多种多样的地
理教学方式方法
(三)重视地理信息载体
的运用
(四)关注培养创新意识
和实践能力
农业空间差异
工业的空间差异
自然环境空间差异
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
2.评价建议
丰富而准确的评价信息是评价的基础。获取
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
评价信息的方法主要有纸笔测验、档案袋、观察
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
法等;相应的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档
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评价时,既要关
案袋评价方法、观察评价方法等。
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要重视多元评价,调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积
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
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
选拔功能。
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注意事项
一、把握度
读五带示意图回答问题 (五带名称、范围、分界线、划分标准)
(1)五条重要纬线:0°纬线也称_________,它是
_________两个半球的划分界线。___________纬线也称
___________线,是太阳直射地球的最北界线。
_____________纬线也称___________线,是太阳直射地
球的最南界线。___________纬线也称为南极圈,
___________纬线也称为北极圈。极圈内有_________、
_________现象出现。
(2)划分标准及范围:有_________现象出现地区为热带。有________、
_________现象出现地区为寒带。既无________现象出现,也无________、
_________现象出现地区为温带。
(3)划分界线:热带和北温带分界线是___________。热带和南温带分界线是
_________。北寒带和北温带分界线是_________。南温带和南寒带分界线是
__________。
(4)热带和温带分界线是___________。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是___________。
(5)回归线是_______带和_______带的分界线。极圈是_______带和_______带
的分界线。
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注意事项
一、把握度
二、命题中最好有文字材料或图形材料
三、正确使用地图,要有版图意思
地理专业本身的要求
教师职业的要求
地图严肃性的要求
2001年版:
一、注重评价学生解决
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
二、注重评价学生科学
方法的掌握掌握状况和
探索性活动的水平
三、注重评价学生对地
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
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
四、注重评价学生在地
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五、注重评价形式的多
样化和针对性
2011年版:
原则是根据地理课程目
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
评价标准
1.对“知识与技能”的
评价
2.对“过程与方法”的
评价
3.对“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评价
强调评价方法的选
择与使用。
内容二
中图版教材修订简介
原教材的不足
1.教材某些材料、数据滞后。
例如世界人口还是1999年统计的60亿(八
年级上册P52)、中国人口才12.95亿(七
年级上册P44).而现今世界人口已经超过
了66亿,中国人口已经有13.45亿。离现今
已经有10个年头了。再如讲析长江时发现,
三峡水利枢纽还是在拟建当中的工程,可
我们的学生都已经游览过它了(七年级上
册P98)。
原教材的不足
2.教材知识容量较大,解说的文字太过简单,许多
知识总是点到为止。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节(P28)讲
等高线地形图时,提一下各类地形
用等高线表示的特点却没有图示,
要靠老师补充图形材料进行教学才
能理解。
原教材的不足
3.教材图片与文字比例不协调(有些图片色彩还不清晰,
文字成双影)。
课文解说知识体系的文字较少,让学生理解探索的图
幅很多,在处理二者的结构时做得不是很到位。这种
以“课件”形式出现的教材给学生看到的是五颜六色
的花花样本,可他们自己到底要识记什么,理解什么
却找不到头绪,等老师引导他们理解了,可是要整理
的知识又不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初中生的年龄、生理
特征决定了他们现今的记忆还停留在文字记忆上,多
年的学习习惯使他们还无法接受如此凌乱的视觉记忆。
这就使老师很难帮助他们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原教材的不足
4.教材中出现错别字。
例如七年级下册P70最后一段“这些保护区
设有大门、围墙和缆车,完整的保护了自然
景观。”中“设”字写成了“没”字。再如
八年级上册P57第一段最后一句“这些语言
被确定为联合国大会的正式语言”中的“语
言”写成了“语文”。
原教材的不足
5.教材某些内容的难度大。
例如七年级上册P14的“思考”
及P15的“阅读”。太阳直射
点及其回归运动、二分二至
日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在高
中阶段都是难点,
修
订 简
介
主要根据以上问题从体系结构、课文系统、
图像系统、作业系统等方面进行改进
修订1
对全套教材的体系结构进行调整。调整整体教材的体系结构,
使其与《地理课程标准》配合得更紧密。
例如: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自转和公
转”调至八年级,与八年级的“海陆分布”合
为同一节:地球运动和海陆变迁
修订2
正文调整。包括对正文内容的增加与删减,对文字、语句的
推敲与修改。
(1)根据新修订的课标增加或删减内容
例如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由于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在地图上
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
的分布特征”,而原教材把这部分作为阅读材料。
所以将原教材中关于外流河、内流河的阅读材料
改成了正文,并增加了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
征与分布特征的内容。由于《地理课程标准》增
加了长江和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知识
点,所以教材也增加了相关内容。
修订2
正文调整。包括对正文内容的增加与删减,对文字、语句的
推敲与修改。
(2)理顺逻辑顺序
第四章第二节“土地资源与农业”中“珍惜每一寸土地,
例如第二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原教材
切实保护耕地”小标题下的内容梳理为:先指出我国土
中小标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下的
地资源不足这个现状,然后再指出我国还存在土地资源
叙述比较繁琐,通过理顺逻辑顺序,此标题下的
遭受破坏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的土地国策。经过修改,
文字被梳理为三部分:我国的人口政策是什么,
不仅能够满足的课标的要求,而且把“我国坚持最严格
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政策的效果,为什么还要提高
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少于18亿亩,以保障
人口素质。修改后逻辑更清晰,文字更加精炼。
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一近年来国
家在国土管理上的新政策做了强调。
修订2
正文调整。包括对正文内容的增加与删减,对文字、语句的
推敲与修改。
(3)力求文字表述更准确,易于学生理解
例如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原
教材在讲解地轴、经线、纬线等相关知识时,并
没有说明这些概念实质上都是在地球仪上定义的,
这有可能会使学生认为地轴、经线、纬线等是在
地球上实际存在的。修订后的教材将这些概念都
统一在地球仪上进行说明,并指出地球里并没有
地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纬线和经线,避免了
学生学习时混淆概念,表述更加准确。
修订2
正文调整。包括对正文内容的增加与删减,对文字、语句的
推敲与修改。
(4)增加了重要的结论性语言,便于学生复习
修订2
正文调整。包括对正文内容的增加与删减,对文字、语句的
推敲与修改。
(5)完善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如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增
加了“气温”和“降水”的定义。适当
地增加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阐释
会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为他们进一步
的学习打下基础。
修订2
正文调整。包括对正文内容的增加与删减,对文字、语句的
推敲与修改。
(6)增强内容的现势性
例如:
黄河中下游分界使用桃花峪
第四章第三节“工业”,教材根据国
家“十二五”科技部文件等资料修改了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内容。
修订3
课题修改。包括课题的替换,也包括对课题的课题目标、课
题准备、检查进度、总结等方面的调整与修改,还包括对课题
内部文字、语句的推敲与修改。
例如:原教材中第五章的课题由“设计一个适合你
的旅游方案”换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地方文
化”。
替换的原因:第五章原有课题和与第三节内容重复,修订
后的教材将课题改“了解我国不同的地方文化”,以符合
课标要求的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
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在课题中要求学生收集我国
不同地区的地方文化的材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修订4
学习指南与阅读提示的修改。既包括对学习指南与阅
读提示的删减、增减、替换,也包括对其文字叙述的
修改。
例如:第一章第二节地图增加了两个学习指南:
① 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
离?
②你知道什么是电子地图和遥感地图吗?它们有什
么用途?
修订5
数据更新。本次修改拟使用能获
取的最新、最权威的数据,替换
原教材中的旧数据。
修订6
图像修改。包括图像的增添与删
减,对不够清晰的图像进行整套
教材修订替换,对陈旧的照片进
行更新,对图像的文字说明进行
修改。
修订7
复习题修改。主要是对复习题进
行替换,换成与学生实际生活相
联系的、趣味性强的习题。
修订后与修订前教材章节结构比较--七年级
2011版
2001版
上册:
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下册:
下册:
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四章 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第六章 我国的区域差异
第六章 认识区域特征
第七章 认识我国的区域
第七章 比较区域差异
修订后教材章节结构--七年级(上)
2011年版
2001年版
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章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地球和地图
第一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地球和地图
第三章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第一节第一节
疆域与行政区划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二节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地图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节
疆域与行政区划
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众多的人口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第三节
多民族的国家
地形图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三节 天气与气候
地图
第三节
多民族的国家
第四节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地形图
第四节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节中五带的
划分这部分知识留在七上第一节中
修订后教材章节结构--七年级(下)
2011年版
第五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第七章
认识我国的区域
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2001年版
第五章
第四章
地方文化特色与旅游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七章
比较区域差异
第六章 认识区域特征
第六章 我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
第一节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第一节
首都北京
第一节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第一节
首都北京
第一节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一节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第二节
第二节
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
土地资源与农业
第二节
台湾省
第二节 土地资源与农业
第二节
台湾省
第二节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
第二节 长江沿岸地带
第二节
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
第三节
第三节
学习与探究——设计
工业
第三节
四川省
第三节 工业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
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三节
学习与探究——设计
第四节
一个旅游方案
交通运输
第四节
福建省泰宁县
第四节 交通运输
第四节
黄土高原
一个旅游方案
七节内容这
第五节
黄土高原
样排序,有
第六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
什么规律?
第七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
(1)原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移至八年
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位置,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章名改为“地
球运动与海陆分布”,第八章的三节顺序调整如下“第一节地球
的自转和公转,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三节海陆分布”。
在具体处理上,把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节中五带的划
分这部分知识留在七上,作为基础知识,为后面学习中国的气候
等内容作铺垫。
八上第一章章名由“陆地和海洋”改为“地球运动与海陆变
迁”。本章三节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海陆变迁、海陆分
布)从逻辑上讲,有一定的联系。首先,这三节都是以地球为讲
解对象;其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讲的是地球的整体的运动,而
海陆变迁则讲的是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的运动,均是地球的运动。
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再向学生介绍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2)“认识区域”和“比较区域差异”这两个方面的顺序问题。
在原教材中,认识区域的顺序是先认识区域特征,而后比较区域
差异。修订教材时,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区域数量的要求,
增加了四川省、福建省泰宁县两个区域。区域数量较多且所选区
域在我国分布的位置比较分散。因此在修订教材时,首先介绍我
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让学生对我国各大地理单元的位置和自
然条件特征有一个宏观了解,再具体讲解不同尺度的区域。另外,
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将比较区域差异单独作为一章,而是将认识区
域特征和比较区域差异的要求渗透在各节内容之中。节与节之间
强调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异。对于区域内部差异比较大的区域,例
如四川省,则同时强调学生学习比较区域内部的差异,如四川省
东西部之间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修订后教材章节结构--八年级上
第一章
第二章居民与聚落
地球运动和海陆分布
多样的世界气候
(原来为“海陆分布”)
第四章
发展与合作
第三章
第一节人种与人口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第一节
国家和地区
第二节 国际合作
第一节
第一节
第二节语言和宗教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世界气候类型
(原来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三节聚落
气候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第二节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
海陆变迁
第四节
第三节 海陆分布
为什么把地
球的自转和
公转放置在
该一章?
修订后教材章节结构--八年级下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认识大洲
认识地区
认识国家
第一节
第一节
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
东南亚
日本
第二节
第二节
第二节 亚洲的人文环境
中东
美国
第三节
第三节 欧洲西部
澳大利亚
第四节
第四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巴西
第五节
第五节 极地地区
俄罗斯
第六节 学习与探究——认识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