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第三讲

第三讲:太阳风和带磁场行星的相互作用
Ion distributions
Diffuse ions
B
Ion foreshock boundary
B
 Bn
Ions
Intermediate
distributions
VS
Reflected
Ion beams
n
Q-// shock
Electrons
[after Paschmann et al., 1979]
Ion foreshock
Field-aligned beams (FABs)
Earth
FAB
Not associated
B
with
 Bn
f (v// )
FAB
SW
Q- shock
ULF Waves
n
[after Tsurutani and Rodriguez, 1981]
[Paschmann et al., 1981] [Sentman et al., 1981]
行星磁场
以地球为例:
具有偶极子场的特性
偶极矩大约为8*1015T·m3,与地球自转轴有大约
110的倾角。其他行星,有的低于10,有的高于500。
在球坐标下:
Br  2Mr 3 cos 
B  Mr 3 sin 
B  Mr 3 (1  3cos 2  )1/ 2
在球坐标下:
Bx  3xzM z r 5
By  3 yzM z r 5
Bz  (3z 2  r 2 ) M z r 5
磁力线和L参数
在极坐标下,磁力线方程:
rd / B  dr / Br

 d  0
可得:
r  r0 sin 
2
r0是原点到磁力线与赤道面交点的距离。通常以L(以行
星半径归一的距离)和磁纬表示
r  L cos2 
令r=1,可求得不变纬度
  cos1 (1/ L)1/ 2
广义行星磁场
偶极子不够精确,实际复杂的多,可用
Legendre展开。
主要的地磁起源理论
大体分五类,侧重点不同:
磁化理论(偶极场产生机制)
感应理论(偶极场产生机制,
偶极场变化的机制)
电流理论(偶极场产生机制,
偶极场变化的机制)
波动理论(地磁场西漂)
发电机理论(一般的理论)
(1)永久磁化理论(吉尔伯特,1600)
吉尔伯特:地球是个大磁铁。
磁矩~8*1022Am2
问题: (1) 如果地球是均匀磁化球,要产
生观测到的地磁场,平均磁化强度应为
~80A/m (地球体积约为1021 m3) 。这是
天然岩石磁化强度的上限,地球不可能
完全由这样的物质组成。
(2)岩石只能在居里点温度
(~600度)以下,才可获得永久磁化,
由地温梯度估计,在20-30km 深度处,
温度已到居里点温度。如果地磁场仅仅
由地表到20-30km这一薄层地壳所产生, magnetization
单位体积内
则要求地壳岩石的磁化强度高达
6000A/m。不可能!
分子磁矩的
矢量和
(2)磁回旋理论(巴耐特, 1933)
巴耐特理论: 旋转的铁磁
物体会在转轴方向磁化,
其磁矩为 M  4cmn / e ,
实验值接近 M  1.5 106 n(C.G.S )
式中n为每秒钟转数。
问题:把地球的转速
(n~10-5)代入上式,所得
到的地球磁矩仅为实际地
磁矩值的100亿分之一。
太小!
(3)巨体旋转理论(布莱克特, 1947)
布莱克特理论: 地球、太阳和室女座78号星
的磁矩与转矩之比很接近。于是他提出,由
于某个目前还不能解释的物理定律,巨大天
体具有与机械转矩成正比的磁矩。为了得到
实验证明,他专门研制了无定向磁力仪,测
量随地球转动的纯金球的微弱磁场。
问题:实际测量结果否定了他的假定,但无定
向磁力仪却成了古地磁测量的重要仪器。
(4)磁暴感应理论(查特里, 1956)
查特里理论: 磁暴起源于赤道环电
流。反复发生的磁暴,通过电
磁感应可以在地核中形成产生
偶极磁场的电流体系。
问题:只有在偶极场存在的条件下,
才会形成磁暴环电流。即先有
地磁场,后有环电流。
即使不考虑这个困难,要
形成今天的地磁偶极场,大约
需要100亿年,而地球却只有
46亿年的历史。
(5)静磁感应理论(怀尔德)
怀尔德同心球模型:内球的电流模拟偶极磁场,
外球相应于海洋的区域置放铁板(他认为,海
洋地壳比大陆地壳冷,故居里点较深,磁性较
强),大陆下面的某些特征也用铁板来模拟。
用这个模型产生的总磁场(包括一次场和铁板
中的二次感应场)显示了主磁场的某些特征。
问题: 1. 海洋地壳比大陆地壳温度高,怀尔德
的假设与实际情况不符。
2. 没有给出内球电流产生的原因,而这
一点正是地磁场起源理论应该回答的最核心的
问题。但是可以给出非偶极场的解释。
(6)磁力线扭结理论(阿尔文, 1950)
阿尔文理论:以高电导地核的感
应过程为基础。如果地核存在
差动旋转,原偶极磁场被流体
运动拖曳而缠绕。在强缠绕情
况下,磁力线束不稳定,最后,
形成磁力线环(扭结)。许多这
样的磁环可能同时存在,磁环
被对流拉伸开来,最后增强了
原来的磁场。
问题:磁力线扭结可能是地核中
一个重要的过程,但是形成磁
环的过程是否足够频繁地重复
进行,还是一个不清楚的问题。
(7)旋转电荷理论(舒瑟兰德,1900)
舒瑟兰德理论:如果地表分布着静电荷,随地球旋转会形
成电流,并产生偶极磁场。
问题: (1)为了产生观测到的地磁场,要求地表面电荷密
5
2 。但测量表明,全球电荷总量仅54
.

10
C
度为 014
. C/ m
如果这些电荷全部分布在地球表面,平均面电荷密度
也只有 109 C / m ,远远不足以产生所要求的磁场。
(2) 所要求的面电荷会在地面产生的强大电场,远
远大于地表实际观测到的电场,也远大于地表大气的
放电电压。
(3) 即使存在这样的面电荷,随地球一起旋转的观
测者既测不到电流,也测不到磁场。
(8) 漂移电流理论(英格里斯,
1955)
英格里斯理论: 由地球内部高温而产生的自
由带电粒子,在磁场和电场作用下做漂移运
动并产生漂移电流,使原来的磁场增强。这
个理论认为,电场是地球内部电荷因重力作
用不同而自身分离的结果:电子轻而靠近地
表分布,正电荷重而靠近地心。英格里斯估
计,由于这种分离,在一个原子体积内可形
成的电荷约为 1010
电子电荷。
问题:以磁场和自由电子存在为前提,电场?
(9)残余电流自由衰减理论(兰姆,
1883)
兰姆理论: “永磁体”假说的失败使人们转向
“电磁铁”假说。假设一开始地球内存在
闭合电流而形成磁场,此后,电流自由衰
减,地磁场缓慢减小。
问题: 这个假说的困难在于,起始的大电流
是如何产生的?电流衰减的时间常数只有
10万年,如何能维持几十亿年的地磁场?
此外古地磁并未提供地磁场自由衰减的证
据。
(10)热电效应理论(埃尔萨塞,
1939)
埃尔萨塞理论: 在流体地核中,由于放射性物质自然
衰变形成的温度梯度驱动对流,上升和下降部分的
温差产生电动势和电流,从而产生地磁场。
问题: 产生必要的温差电动势要求对流的上升部分
和下降部分的温差大于50C,但考虑浮力和电磁力
的平衡以及热力学效率,地球内部的这个温差仅仅
只有10-4C。而且, 50C的温差会产生很大的对流
速度以及地核向地幔的热流,但地面热流观测并不
支持这个结论。
(11)霍尔效应理论(魏斯汀, 1954)
魏斯汀理论: 由于核幔界面上的温差或别的原因,
会形成电流体系。由于下地幔物质具有半导体性
质,其霍尔系数远大于金属地核。如果同时存在
一偶极磁场,则会产生霍尔电流,它的磁场将使
原来的磁场增强。这样的过程重复发生,即可建
立起一个足够大的磁场。
问题: 但是,下地幔霍尔系数究竟有多大还不清楚,
而且,这个理论无法解释地磁场的长期变化。
(12)压缩效应假说(冈恩, 1929)
冈恩理论: 象地球这样的高度压缩物体的重力
场会产生电场,在电场的驱动下,电子运动而
产生电流,并进而产生磁场。
问题: 这个假说的真实性尚未得到证明。
(13)磁流体波理论(海德,1966)
海德理论: 用简单的理论模型研究了不可压缩流
体组成的旋转球壳中的自由磁流体振荡,对于
每一个谐波,旋转会引起两种不同的振荡模:
磁模和惯性模,二者以不同的速度传播。如果
地核中环型磁场的强度为100高斯,则可以用
地核磁模与地球极型磁场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主
磁场长期变化的许多特点,包括西向漂移。惯
性模产生的磁场变化,因振荡周期较短,难于
穿透到地表,但它在下地幔感应出的涡旋电流
可能影响核幔的力学耦合。
问题: 实际观测的频散与理论预期相反
(14) 电池效应(仑伍德,1958,
梅里尔,1990)
仑伍德理论: 下地幔D’’层中发生着化学作
用,象一个巨大的化学电池,使正离子
向一个方向移动,而电子向相反方向移
动,产生形成地磁场所需要的电流。该
电流的磁场可能占观测磁场的相当大的
一部分。
问题: 未证实,长期变化?
(15) 地核发电机理论 (拉莫尔,1919,
埃尔萨塞,1946,布拉德,1949)
1919年拉莫尔首次提出天体磁场起源的发电机假
说,他在《象太阳这样的旋转天体怎样成为磁
体?》一文中写道:“太阳表面的现象指出,
在太阳内部(主要在子午面内)存在着残余的环
流。这种内部运动将因感应而生成电场,而电
场又作用于运动介质。如果环绕太阳轴的任一
导电回路是连通的,则有电流绕太阳轴流动,
此电流将使施感磁场增强。于是,太阳内部环
流运动就以自激发电机的方式,通过消耗内部
环流运动的能量,维持一个永久磁场。”拉莫
尔的思想也同样适用于导电流体的地球外核。
2. 地球发电机过程的深部环境
发电机过程的3个条件:磁场、导体、运动。
问题:地球内部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对地球深部的结构、状态和
性质的认识主要来自地震、重力、地热、地化、
电磁感应、地球自由振荡、陨石、比较行星学等
观测研究和高温高压实验结果。
(3)定常状态
扩散和冻结这两种效应同时存在。磁力线
一方面被流体带着运动,同时又在介质中扩散。
扩散效应总是使磁场趋于均匀分布,但冻结效
应可以使磁场增强,也可以使磁场减弱,取决
于速度场的性质。最后,磁场究竟是增强,还
是减弱,决定于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和综合
结果。
磁场保持不变是一种特殊情况,令磁感
应方程左端磁场的局地变化率为零,即得这种
定常状态。此时,磁场对流效应与扩散效应正
好相互抵消,这正是一些发电机理论所考虑的
问题。
示意图
太阳风施加给磁层顶的压力
利用绝热流的伯努利积分:
u2
 p

 const
2  1 
考虑到磁层顶的速度为零
ps
  1 2  /( 1)
 (1 
M )
p
2
考虑到激波的影响
K
ps
  1 ( 1) /( 1)
1

(
)
u2
2
 [  (  1) /(2M 2 ]1/( 1)
磁层施加给磁鞘等离子体的压力
假定太阳风压力和假定磁层压力处于平衡状态:
(aB0 )2
K u 
20 L2mp
2
 
B0是行星赤道面磁场,Lmp为以行星半径为单位的磁层顶距离。
对于地球,a=2.44
Lmp ( RE )  8.53a1/ 3 ( K u2 ) 1/ 6
2 1/ 6
 107.4(nswusw
)
磁层腔的形状
磁尾的极限宽度
假定尾瓣是半圆形的,其磁通量为:
FT 
 RT2
2
BT
利用磁尾的磁压与太阳风热压和磁压相平衡
RT2  2FT /( 2 0 psw )1/ 2
磁层的自洽模型
利用MHD方程建模。
磁层周围的太阳风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