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處處聞 數學海報-應用和遊戲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數學處處聞 數學海報-應用和遊戲

「拈」:歷史
據說,「拈」遊戲源自中國,經由被販賣到美洲的奴工外傳。所以這個
小遊戲先在工人間流行,他們就地取材撿小石子來玩。後來流傳到上流
人士,改以銅板在酒吧櫃檯上玩。最有名的玩法是將十二枚銅板分三列
排成「三、四、五」的遊戲,如下圖:
「拈」:玩法
「拈」是二人對奕的遊戲。
對奕時,先擺出數行(橫行)任意數量的棋子。對奕者須交替地每次選取任
意一行,並於該行中拈走(取走)最少一只棋子,但不能同時取兩行的棋子。
能拈走最後的一只棋子者勝。
玩法:
拈走三行三子
「拈」:玩法
取勝:
拈走
二行
二子
對奕
犯規:
拈走一行二子及
三行三子
「拈」:玩法
例子:
「拈」活動
時間:5分鐘
「拈」:相關理論
Theorem:
In any finite two-person game of perfect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players
move alternately and in which chance does not affect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either
(a)one of the two plays must have a winning strategy
or
(b)the game is a theoretical draw (both players must have drawing
strategies).
「拈」:取勝策略(一)
甲若欲取勝,就得避免將某一列完全取光,否則對方可全取剩下的一列,
而拿到最後一枚棋子。
若甲留下兩列枚數相同的棋子給對方,必可獲勝。如下圖:
甲取
...
...
甲勝
...
甲勝
...
甲勝
...
甲勝
甲取
...
甲取
...
甲取
...
「拈」:取勝策略(一)
若甲欲贏得勝利,就必需避免在留下的三列棋子中,有兩列的棋子數相
同。如下圖:
甲取
乙取
...
甲取
乙勝
乙取
...
甲取
...
乙勝
乙取
乙勝
「拈」:取勝策略(一)
甲取完之後,若三列的棋子數分別剩下1, 2, 3,則甲勝。如下圖:
甲取
乙取
甲取
...
甲取
甲勝
乙取
甲取
...
甲取
...
甲勝
乙取
甲取
甲勝
「拈」:取勝策略(一)
甲取
乙取
甲取
...
甲取
甲勝
乙取
甲取
...
甲取
...
甲勝
乙取
甲取
甲勝
「拈」:取勝策略(一)
開始時,若甲在第一列取二枚,則一定可取得勝利。如下圖:
甲取
乙取
甲取
甲取
乙取
甲取
甲取
乙取
甲取
「拈」:取勝策略(一)
甲取
乙取
甲取
甲取
乙取
甲取
甲取
乙取
甲取
「拈」:取勝策略(一)
甲取
乙取
甲取
甲取
乙取
甲取
甲取
乙取
甲取
「拈」:取勝策略(一)
甲取
乙取
甲取
「拈」:取勝策略(二)
在上世紀初,哈佛大學數學系副教授查理士.理昂納德.包頓 (Chales
Leonard Bouton) 提出一篇極詳盡的分析和證明,利用數的二進位表示法,
解答了這個遊戲的一般法則。
將開局時的情況列表,以二進數來表示棋子數量,並計算各列(直行)
的總和,但不進位,然後再看各個位數。
例子:
棋子數量
二進數
第一行
4
1
0
0
第二行
2
0
1
0
第三行
3
0
1
1
1
2
1
列的總和(不進位)
觀察各位值
「拈」:取勝策略(二)
用列的總和的奇偶性將棋局作分類,若所得各列的總和全是偶數,則稱為
「好局」/「安全殘局」,否則稱為「壞局」 /「不安全殘局」 。
「好局」:
棋子數量
二進數
棋子數量
二進數
第一行
5
1
0
1
第一行
6
1
1
0
第二行
1
0
0
1
第二行
5
1
0
1
第三行
4
1
0
0
第三行
3
0
1
1
2
0
2
列的總和(不進位)
2
2
2
列的總和(不進位)
全是偶數
「拈」:取勝策略(二)
「壞局」:
棋子數量
二進數
棋子數量
二進數
第一行
5
1
0
1
第一行
3
0
1
1
第二行
2
0
1
0
第二行
3
0
1
1
第三行
4
1
0
0
第三行
5
1
0
1
2
1
1
列的總和(不進位)
1
2
3
列的總和(不進位)
不全是偶數
「拈」:取勝策略(二)
「壞局」
「好局」
棋子數量
棋子數量
二進數
第一行
1
0
0
1
第二行
4
1
0
0
1
第三行
5
1
0
1
2
列的總和(不進位)
2
0
2
第一行
3
0
1
1
第二行
4
1
0
0
第三行
5
1
0
2
1
列的總和(不進位)
「好局」
二進數
拈走一行二子
「壞局」
棋子數量
棋子數量
二進數
第一行
0
0
0
0
第二行
4
1
0
0
1
第三行
5
1
0
1
2
列的總和(不進位)
2
0
1
第一行
1
0
0
1
第二行
4
1
0
0
第三行
5
1
0
2
0
列的總和(不進位)
二進數
拈走一行一子
「拈」:取勝策略(二)
「壞局」
「壞局」
棋子數量
棋子數量
二進數
第一行
3
0
1
1
第二行
2
0
1
0
1
第三行
5
1
0
1
2
列的總和(不進位)
1
2
2
第一行
3
0
1
1
第二行
4
1
0
0
第三行
5
1
0
2
1
列的總和(不進位)
「好局」
拈走二行二子
「好局」
棋子數量
二進數
第一行
1
0
0
1
第二行
4
1
0
0
第三行
5
1
0
1
2
0
2
列的總和(不進位)
二進數

「好局」
「拈」:取勝策略(二)
每次拈走棋子之後,剩下的棋局不是「好局」就是「壞局」。
在所有「好局」的情況下,不管對方如何拈走棋子,剩下的棋局總是「壞
局」,你可以再拈走適當的棋子達到「好局」的情況,這樣一直到拿光棋
子為止,也就是說你必勝了。
「好局」
「壞局」
「好局」
「壞局」
「好局」
反之,你如果留下「壞局」的情況,對方必有方法在適當的某一列,取走
適當枚數的棋子,達到「好局」的情況,也就是說你輸定了。
「拈」:取勝策略(二)
「好局」
甲取
「壞局」
乙取
「好局」
甲取
...
棋子數量
二進數
棋子數量
二進數
棋子數量
二進數
1
0 0 1
1
0 0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列的總和
(不進位)
0 0 2
列的總和
(不進位)
0 0 1
列的總和
(不進位)
0 0 0
「拈」:問題思考1
小明和小英一起對奕,小明先取。棋子的擺放如下:
第一、二及三行分別有四只、五只及一只棋子,
問那位可勝?取勝者的第一步應該是怎樣?試解釋你的答案。
答:1,4,5形態是「好局」,先取者把形態轉為「壞局」,所以先取
者會敗。小英勝。
棋子數量
二進數
第一行
1
0
0
1
第二行
4
1
0
0
第三行
5
1
0
1
2
0
2
列的總和(不進位)
「拈」:問題思考2
「取勝策略」是一定可行的嗎?在一個「好局」中拈走棋子後,仍可以是
一個「好局」嗎?
答:不可以。若留下是「好局」,即總和的每一位數都是偶數,由於不論
對方取那一列的多少枚棋子,該列棋子數所對應的二進位數中,必定
至少有一位數會由0變成1或者由1變成0,於是其總和的相對位數
也會由偶數變成奇數,即「壞局」。
棋子數量
棋子數量
二進數
第一行
2
0
1
0
第二行
4
1
0
0
1
第三行
7
1
1
1
2
列的總和(不進位)
2
2
1
第一行
3
0
1
1
第二行
4
1
0
0
第三行
7
1
1
2
2
列的總和(不進位)
「好局」
二進數
拈走一行一子
「壞局」
「拈」:問題思考3
有其他「取勝策略」嗎?
答:沒有其他「取勝策略」。
但拈走那一行的多少枚棋子可以多於一種方式。
14
0
1
1
1
0
15
0
1
1
1
1
18
1
0
0
1
0
22
1
0
1
1
0
2
2
3
4
1
14
0
1
1
1
0
15
0
1
1
1
1
18
1
0
0
1
0
22
1
0
1
1
0
2
2
3
4
1
拈走一行三子
拈走二行五子
11
0
1
0
1
1
15
0
1
1
1
1
18
1
0
0
1
0
22
1
0
1
1
0
2
2
2
4
2
14
0
1
1
1
0
10
0
1
0
1
0
18
1
0
0
1
0
22
1
0
1
1
0
2
2
2
4
0
「拈」:教學建議
相關數學課程:
(1)二進數
(2)數學歷史
「拈」的變形遊戲
(1)擦線遊戲 :
在一張紙上用筆做出任意線段數條,兩人輪流用橡皮擦擦去若干相
連的小段,如此輪流擦線,最後一個擦線而再無線段留下的人勝(
或敗)。
(2)單堆遊戲:
置若干火柴(或小石子)於桌上,兩人輪流取,每人每次最少取一
根,最多取k根,取得最後一根火柴者獲勝。
「拈」的變形遊戲
(3)方形棋 :
將16個棋子排列成方形,兩人輪流從中拿取棋子,取子的時候,
可以在任一行或列中取一枚或多枚棋子,但所取的子必須為同一直
線上相連的棋子,直到最後將棋子取光的人勝(或敗)。
「拈」的變形遊戲
(4)三角棋 :
將15個棋子排列成三角形,兩人輪流從中拿取棋子,取子的時
候,可以是一枚或多枚棋子,但所取的子必須為同一直線上相連
的棋子,最後將棋子取光的人勝(或敗) 。
參考網址/資料




http://www.edp.ust.hk/previous/math/
http://calculus.nctu.edu.tw/upload/calculus_web/map
le/Site/carnival/game/index.htm
http://oddest.nc.hcc.edu.tw/math242.htm
http://home.educities.edu.tw/oddest/math222.htm#op
1
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