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px/upload/rspx201109/农业发展的方法及案例分析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gbpx/upload/rspx201109/农业发展的方法及案例分析

农业发展规划的方
法及案例分析
雍太文 副教授
电话:13980173140
Email:[email protected]

农村发展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
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方法

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案例分析
第一节
农村发展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一、农村与农村发展
(一)农村
1 农村的定义
农村
指以农业生产为主,由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组成,
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实体,是社会的基层
部分。主要是县以下的乡(镇)、村两个层次。
城镇
指人口比较集中、工商业比较发达、以非农业人口
为主的区域,包括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直辖市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批准设镇建制的镇。
农村的含义

有一定的地域
农村是一个地域概念,包括城市以外的一
切地域;同时它又是一个经济概念,有着不同
于城市的经济活动形式。

有一定的行政归属关系
县以下的乡和村两级社会区域 。

有特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农为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以农
民为主,以农户家庭为基础。
2
我国农村的主要特征
以一定的社会组织关系为基础
 以农为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
 以农民为主,以农户家庭为基础

(二)发展的含义

发展(Development)是一个哲学范畴。

两种观点: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发展是
增加或减少,系静态的描述;另一种是辩证法的
观点,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是对物质运动
性引起变化的一种表述,是动态的描述。

“发展”的含义(本专题):事物由小到大,由
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
化过程。
(三) 农村发展的含义
1、“发展”和“增长”

增长是一个数量的概念,经济增长指的是人均
国民收入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或是经济
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
发展是社会整体的变迁和进步,不单是产出的
增加,还包含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赖以进行的技
术、经济制度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变革,产业结
构、分配制度、社会生活、物质福利的改善。

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从“发展”的角度来考
虑
 一是完全没有发展的
增长。
 二是有一定片面发展
的增长。
 三是有发展的增长。
从“增长”的角度来分析
 一是一定的经济增长是
“发展”的必要条件,但
不是充分条件。
 二是经济的不断增长才能
不断提出发展的要求。
2、社会发展的含义
社
会
学
界
广义
社会发展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社会的整体发展,
既包括经济指标,又包括社会指标;
狭义
一是,认为社会发展是相对经济发展而言的,主要以
人民生活质量、城市化程度、教育水平、人口素质以
及健康、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指标来衡量;
二是,把社会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
展相并列,用人口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等
指标来衡量;三是,把社会发展视为克服经济发展中
的社会性障碍,如人口方面的障碍、制度方面的障碍、
个人方面的障碍,等等。
社会发展的含义(本专题)
社会发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
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不断趋
于协调的变化过程,它的目的就是使人
得到全面发展。
 科学发展观

3、农村发展的含义

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
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
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
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因此是一种能够保护和维
护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
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
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

中国农村发展的内涵
中国农村发展的内涵
一是农村产业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问题,处理
好当代人与世世代代人的关系;
 二是劳动就业问题,消除贫困,促进平等发展;
 三是建立合理的、有效的经济运行系统、社会
结构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推动农村社会现代
化进程,实现农村人的全面发展。

二、农村区域的发展
(一) 农村区域的定义

区域
泛指地球表面的一定空间,通常是指一国范围内
的各级、各类地区。

区域的划分

农村区域
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
上的表现,是农村经济活动与地域结合而形成的相对
统一的空间。
区域的划分
按区域劳动地域分工具
有的网络结构和经济联
系的辐射吸引能力划分
按行政管辖的范围划分
行政区域
经济区域
区域
自然区域
按区域的某个(某些)自然因
素为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分
功能区域
按经济发展特点和
职能相同而划分
(二)农村区域的发展
原始农
业阶段
传统农
业阶段
黄河流域
的旱作农
业和畜禽;
长江流域
的水稻、
蚕丝和生
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导,以手工、畜力农具的广
产丝织品。
泛应用为特征。
以大规模的商
品化、专业化
和社会化为特
征。农村区域
出现了明显的
劳动地域分工
和具有不同程
度的专业化农
业经济区域。
现代农
业阶段
农村区域的基本特征
农村区域之间的地域分工与区域内部的生
产结构合理结合;
 专业化生产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 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保证农村
生产结构与区域布局相互促进、均衡发展。

三、农村发展规划的概念与特点
(一)农村发展规划的概念


规划: 指对一个系统总目标的实现进行的总体部署和安排。
区域规划 根据国民经济远景规划的要求,对一定的地
域范围内的国土进行综合性总体性布局。

农村发展规划 指各地区根据其当前经济、社会、技术、
自然等状况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
长期性的一种计划形式。

农村区域规划 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
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科技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发
展规划。
规划的分类
按规划的属性,可划分为概念规划和技术规划两种。
1.概念规划
• 概念:是对一个体系或对象的发展战略所做的设计。
• 研究的重点:是该体系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强调全局
的把握,要考虑资源、经济、生态、文化、环境、社会等
综合问题,规划中贯穿概要性、谋划性和创造性的构思。
侧重于发展方向和各学科的综合平衡,以及宏观框架和引
导策略,比较抽象。
• 特点:战略性、创新性、长期不落后性等。
• 概念规划不是规划层次系列中的某一层次,而是在任何一
个层次均可能融人概念规划。在项目规划中,概念规划常
常出现在‘发展战略’、 ‘规划的理念’、 ‘项目的定
位’、‘基本思路’、‘规划达到的目标’、‘主攻方向’
等内容中。
2.技术规划

概念:技术规划或一般称做的规划,比较具体和详细,
如欲达到的技术水平和普及范围、目标数据指标和对空
间的安排等,以及为实现概念规划目标而设计的途径、
措施、步骤等。它是在概念规划的指导和框架内进行的
规划,从而完成概念规划制定的战略目标。
例如,新农村规划中的资源开发规划、结构调整规划、
住宅区规划、道路规划等,都属于技术规划。

概念规划、(技术)规划、计划三者的关系
按视角的广度划分

宏观规划,对象往往是个复杂巨系统,要面向全局,将经
济、社会、生态统筹考量;规划的内容,战略性、纲领性、
原则性很强。

微观规划,对象(系统)的复杂性相对简单,突出局部,规划
的内容也比较具体。

中观规划,居上述二者之间。

就地域而言,对象为国家,属宏观规划;省、市则为中观规划;县
为微观规划。由于这种划分的相对性很强,倘若省、市为宏观,地、
县为中观,镇、乡、村则为微观。

通常,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属宏观规划,行业规划为中观
规划,产业规划为微观规划,单位(企业、院、校)规划亦为微观规
划。如果上级机构的规划属宏观规划,基层单位的规划便为微观规
划。此外,总体规划多为宏观规划,详细规划属于微观规划。
按性质划分
总体规划,多从宏观层面,统揽全局,综合集成,
纲领性、原则性较强。
 专项规划,相对于总体规划,针对系统的某一层
面或组成元素,对经济、社会的某个领域(经济、
科技、教育、卫生、生态、园区……),或某个
行业,或某个产业,编制的规划。
 区域规划,从空间地理角度,针对不同规模的地
域,如省、市、区、县等行政区、经济区、生态
区、流域、沟域等,编制的规划。


从行政级别上划分,有国家级规划,省、市、区级规划,
县级规划,甚至乡镇级和村级规划。

按规划实施、完成的期限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三
类。一般3—5年的规划为短期规划,5~10年的规划为中
期规划,10年以上的规划为长期规划。

就规划所处的地位而言,分为上位规划和下位规划。如:
概念规划与技术规划,前者为“上,”后者为“下”;总
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前者为“上,”后者为“下”;行业
规划与产业规划,前者为“上,”后者为“下”;行政区
规划,上一级规划属于上位规划,下一级规划属于下位规
划。
(二)农村发展规划的特点
全局性:统筹兼顾,全面综合
 导向性 :瞻前顾后,长短结合
 差异性 :因地制宜
 动态性 :坚持发展观

第二节 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方法
 规划编制的组织
 规划编制的方法
 规划编制的步骤
 规划编制的内容
一、农业规划编制的组织
(一)领导小组的组成
由委托方主管领导和编制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
责编制工作的指导、协调与验收。
(二)工作小组的组成
• 1.联系人
由委托方的相关工作人员担任活动的安排。
• 2.编制小组
编制小组由两类专家组成。负责规划所需当地资料的收
集及实地调研、座谈会等。
 (1)规划专家,负责总体规划的编制。
 (2)领域(产业)专家,按总体规划的要求,负责编制领域
(产业)规划。
二、编制农业发展规划的三三制
式方法



编制农业发展规划,实质上
是策划的思维与过程。这个
过程,也可分解为3个阶段—
—知己知彼知环境、制定谋
略与评估。
3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也
大都包括了3个方面的内容。
鉴于策划过程的3个阶段、每
个阶段又分3个方面,简称为
三三制式法。
(一)第一阶段——知己、知彼、知环境
(二)第二阶段——谋略



把握了己、彼、环境三方的信息,并加之客观、
科学、准确地分析、评价之后,采 SWOT法予以综
合集成;再经过创造性思维,便可以进入“谋
略’’这一阶段。
谋略,包含了两大内容--战略与计谋。战略,相
当于概念规划。计谋,属于技术规划。
战略与计谋,又都各由三个部分构成。 如下图:
(三)第三阶段——评估


策划的主体部分完成之后,需要审视、检验。
评估时,主要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进行估测;同时,
也应包括风险评估,提出相应的规避对策。倘均能通过,编
制规划的任务便完成了;否则,需要从第一阶段起,对逐个
环节进行审查、修订、补充,直至评估结果令人满意。
三、规划编制的步骤
准备工作
阶段
搜
集
资
料
阶
段
资料分析
整理阶段
规划实施与
检查监督
审规
查划
批成
准果
阶整
段理
、
制定规划方
案阶段
三、规划编制的步骤
1
准备工作阶段
 组织准备工作
建立规划工作领导机构
组织规划工作队伍
制定具体工作计划
 业务资料准备
明确规划范围和区域规划的任务、目标。
2
搜集资料阶段
(1)搜集资料的类别





自然资源方面的基本资料
社会经济方面的基本资料
农村区域外部情况的调查
成果资料
上级颁发的有关农村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自然资源方面的基本资料
 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 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组合
 自然灾害及其他制约因素
社会经济方面的基本资料
 经济条件
包括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财政收入、各行业的产量、产值等;农村经济政策、
生产专业化、协作化、农业产业化等;劳动力数量、
素质、技术装备程度,就业结构等。
 社会状况
包括人口、民族、就业、消费、福利、医疗保
健、政策法令、生态环境、社会心理和文化等。
社会经济方面的基本资料
 科技状况
包括科技实力与水平,如科技人员、经费、设备、
科研成果及转化率,推广的体制、政策、管理,科技交
流等;技术经济状况,如资金、产值率、利税率,劳动
生产率,技术革新项目,新技术新工艺采用率、普及率,
生产现代化。
 地区历史情况
调查以往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掌握其历史发展过
程,找出影响完成目标的关键问题;继承历史上形成的有
利条件和因素,改造不利条件。
农村区域外部情况的调查
 调查内容
有重点地调查周边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科技
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与本地区的关系,并与本地区作纵
向和横向对比,以确定本地区各方面的位次,了解可以
利用的外部条件和发展趋势,为制定规划提供依据。
 调查顺序
先宏观后微观,先点后面,做到既把握全局,又了
解关键的细节。
成果资料
包括地区综合农业区划和规划资料;
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等各专
业区划资料;地形图、航片、土地利用
现状图、土壤分布图等普查成果资料;
地质、地貌、水文、交通等各项专业专
题图件(现状图和规划图)、文字资料、统
计数据等。
(2)搜集资料的方法
 阅读资料、座谈访问、实地踏勘;
 资料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 典型调查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等。
3
资料分析、整理阶段
主要对全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进行分
析和评价。
 通过区域间的对比研究,找出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掌握
区域优势和劣势。
 通过对农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对今后
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做出正确估计,制定发展规划。
 根据区域系统分析结果,进行区域模型系统总体设计、确
定模型总体结构、子模型包括的变量、子模型的方程形式,
并运用系统辨识、经验估计等方法确定模型参数。
 对模型、方程和参数进行有效性检验。
资料分析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




综合性原则
相对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
4
制定规划方案阶段
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相结合,国家、集体、农民利益兼顾的原则,根
据党的农村政策和国家发展的总的要求,提出农
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
 在正确评价有利和不利条件的基础上,从现有水
平和发展潜力出发,确定战略目标和提出规划指
标建议,制定农村规划的方案,编写规划说明书
和绘制规划图表。
 组织有关领导,农业区域规划与设计的体系家、
专业人员进行综合论证和评价比较,确定规划草
案。
区域规划报告的编制
 区域规划报告的内容
包括区域规划任务的来源、程序与方法,区域规
划的自然、社会、经济背景,区域规划方案的设计、
评价、实施措施与建议等。
 编制区域规划报告的工作重点
是从规划对象的整体、协调观点出发,把握影响经济、
科技、生态、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总体上研究规划期内
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对策、
发展模式,预期达到的水平和产业结构,以及空间布局,
从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中引出科学的结论。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说明书的编写




总体综合规划
分专业“条条”规划
分地区“块块”规划
附件
总体综合规划
 阐述区域的自然和经济条件;
 分析地区特点,说明本区域与周围地区的经济、社
会联系及其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出规划依
据,确定发展地区经济的原则;
 发展地区国民经济的有关控制指标以及规划具体内
容上的综合简要说明等。
 规划地区的范围、面积和确定地区界线的根据,行
政区划、人口、民族等。
分专业“条条”规划
 分专业编写,简要说明各专业规划的一般情
况和特点,规划的依据、原则,规划的主要
意图和具体内容等。
 包括的专业:工业、农业、商业、仓储、交
通运输、给排水、能源供应、城镇及居民点、
建筑基地、科技、文教、卫生、体育事业、
风景区规划等。
分地区“块块”规划
 在规划区域根据合理分区的要求,划为若干
规划分区。
 分区内容:分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分析和规
划概况的说明,各专业系统规划的内容,城
镇居民点的经济特点、规模和发展方向等。
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图纸
 (1)规划地区位置图(比例尺l:30万至1:50万)。主要标明
规划地区的经济地理位置,附近地区主要的经济联系。
 (2)土地使用现状图(比例尺1:5万或1:10万)。主要标明
现有和正在建设的城市、县镇、工矿区、乡村、集镇、农林
牧副渔用地、风景区及其他专门用地的位置和范围;大中型
工矿企业、电站、高压线路、铁路、公路、站场、港口码头
等的位置。
 (3)矿产资源分布图(比例尺l:5万或l:10万)。主要标明
各种矿产资源的分布位置、矿区范围、现有和规划的矿井与
开采场的位置。
 (4)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总图(比例尺1:5万或1:10万)。
主要标明区域内的城市、县镇、工矿区及乡村、集镇、农林
牧副渔地区、大中型工矿企业、铁路和公路的线路与站场、
港口码头、电站、高压线路、供水水源及灌溉干渠、排水口、
防洪工程、建筑基地、商业、仓储、科技、文教、卫生、体
育事业及风景区等的规划方案。
 (5)农业分布规划草图(比例尺1:5万或1:10万)。主要标
明重要农作物的分布地区,国营农场、大片菜地、果园、林
区、防护林、牧区、渔区、水库及灌溉渠道、乡村、集镇等
的规划方案。
 (6)专业规划综合草图(比例尺l:5万或1:10万)。主要标
明交通运输系统、水利及供排水系统、动力系统的规划方案
及其主要工程的位置。
 (7)重要城镇及工矿区规划草图(比例尺l:5 000、l:1万
或1:2.5万)。主要标明各个城镇和工矿区的工业企业、铁
路线和站场、港口、码头、仓库、住宅用地及主要干道规划
方案。
 (8)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比例尺l:5万或1:10万)。
主要标明各城镇及工矿区污染源的性质、分布的位置及污染
的范围和程度,河湖水系分布情况,取水口及排水口的位置
以及水体被污染的程度,地下水的分布情况、流向及其被污
染的程度等。
5
规划成果整理、审查批准阶段
 农村区域规划报告的编制
包括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和附件
 图件整理
包括规划地区区位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 、
矿产资源分布图 、农村区域总体规划图 、农业
分布规划图 、专业规划综合草图 、重要村镇及
工矿区规划草图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
 规划成果的审查批准
6
规划实施与检查监督
 在实施规划方案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规划的
可行性和实际效益,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和问
题,对原规划方案做出必要的调整、补充或
修改,使它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和环境。
四、规划编制的内容
总体规划(上编)
 总体规划报告,依据当地的特点,文字
部分通常设置13—15章;另附有若干图。
(一)总论
 任务的由来






阐述谁是委托方,并简要说明委托方为什么要做规
划;谁是承担方,具有何等级的工程咨询资质。
编制的主要依据
相关的中央与上级的主要文件
编制的原则
规划范围
阐述规划对象的边界及主要组成
规划的期限
应用的理论要点*
有特殊需要时,设置此部分内容
编制的过程
表述规划编制全过程中的工作方法与路线。
(二)规划对象的基本情况





区位
历史沿革*
自然资源与环境
本项内容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包括灾害性天气)、
水文(包括水利设施)壤、其他资源(如主要矿藏)、生态环
境(大气、水体、土壤)、旅游资源等。
经济发展状况
近几年当地的地区生产总值(GDP) 及人均水平,一、
二、三产业结构、财政收入等。
社会发展状况与水平
本项内容主要包括人口(总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
口、户籍人口)、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通讯、
能源、文化、体育、城镇建设、社会保障、城乡居民生
活水平等内容。
(三)农业现状与评价
• 农村概况
表述农业人口与就业,土地利用与耕地,农民收入、资产与消费状况和
水平。
• 农业结构、规模与效益(包括经济、生态、社会三效益)
• 主要产业及布局
• 农产品物流配送与加工
对当地农产品配送与加工行业、企业的结构、规模、水平、效益、布
局、主要问题与制约因子,进行概要的描述。
• 农业科技体系的状况与评价
农业科技体系由科技创新体系与技术服务体系两大部分组成。分别阐
述它们的基本情况、现状,并评价。
• 农业现代化进程及评价
应用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市、区(县)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
测算并评价。该体系不能直接应用到乡、镇、村级,但一些指标有指导意
义。如,土地综合产出率、劳动综合生产率、水资源(净水)效率,农民组
织化程度、耕地面积年递减率、林木覆盖率、安全生产认证率、冬春季裸
露农田比重、农民受教育年限、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计算机拥有率等。
(四)农业发展分析
1、耕地资源分析与评价
(1)数量 主要表述耕地面积总量及人均水平,近些
年变动情况以及未来的趋势
(2)质量
●土壤类型 结构、分布。
●土壤肥力 有机质、NPK、微量元素含量与分布,
物理性状及分布;并综合评价。
2、水资源分析与评价
(1)数量
●地表水 可利用总量,按总人口平均的人均数量,以及
地表水的分布状况。需要强调指出,人均水资源数量,国际
通用计算方法是只计算地表水,不计人地下水;此外,“总
人口”中应包括流动人口和驻军,因为这些人也消耗当地水
资源。
●地下水 可开采量及分布,按总人口平均的人均数量;
实际开采量,是否超采,地下水埋深变化情况。
●水资源利用情况 一、二、三产业用水,城乡居民生活
用水,生态用水(含绿化、美化及湿地等用水)。农业用水量
中,要区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用水。
依据上述分析,进行水资源量的当前收支平衡测算和评
价;并对未来的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的水资源供给与利
用分别进行预测、评价。
(2)质量
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状况及分布,主要污染物及污染
源;然后,分别做出评价和预测。
3、畜禽的环境容量及承载力
(1)环境容量
 概念:是指环境单元所允许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也指
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或环境组成要素(如水、空气、土
壤及生物等)对污染物质的最大承受量或负荷量。
 从种养二业结合的循环经济、N(氮)循环和保护地下水不
被N素污染角度出发,在一定产出水平下,规划区作物(含
林果)生产对N素的需求量是有限的,这个限值是一种动态
的阈值,即环境容纳量。
 对于草原的草场而言,一定面积的草场,只能维持相应数
量的草食家畜。这个草食家畜的规模,便是草场对草食家
畜的环境容量。
(2)环境承载力
 概念: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
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
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
 郊区农业下的环境承载力:
先假设规划区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畜禽养殖的数
量达到一定规模,它们排出的粪便中的N素施入田间,
便会等于这个环境容量(阈值)。超过这个阈值,无论
畜禽饲养场的粪便是否经无害化处理、排放达标否,
产生的N素也会因淋溶而对地下水形成污染。此时的
畜禽养殖的总规模,便是环境对畜禽的承载力。
畜禽的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
(1)N平衡法
该方法是将N素的需求与供给的数量,通过定量计算,
进行比较分析。
 第一步,计算N素的总需求量。
在给定的产出水平下,根据各种作物(含林、果)的单位面积需N
量(di),乘以其面积(Si),即该作物的N素需求量(di·Si)。各种作物的
N素需求量之和,便是规划区种植业的总需N量(N)。表达式为:
N=∑di·Si
(i——作物的种类)
第二步,计算N素理论上可施入田
间的总供给量
 此步的目的:是将域内各种畜禽排泄的粪便中
的N素,计算出理论上能施入农田的总量。
 计算方法:将不同种类(如:猪、牛、羊、马、
鸡、鸭……)、不同月龄、不同体重的畜禽换
算成标准畜(牛或羊) ,再以相应的系数换算成
牛(羊)单位,以此测算该区域的畜牧业规模。
计算步骤
• N素年需要向田间理论总供给量的表达式为
G=(∑Aj·Xj)·m/(1-η) (j——畜禽种类)
说明:
* 标准畜(禽)的计算方法
标准畜(禽)的头(只)数=(出栏数+存栏数)×饲养周期(月)/12×成长
系数
当前的畜牧业生产中,猪、肉羊(不含异地育肥)、肉鸡、肉鸭、兔
等的成长系数为0.7,蛋禽、异地育肥的肉牛(肉羊)、成乳牛等为1.0。
* 牛单位换算系数
* 根据“华北平原高集约化农业生态优化模式
的研究与建立”课题(1985—1988年)对肉
牛、乳牛、猪的24小时实测,推算出1个牛
单位年排泄粪便中的N素量为36kg。
* 排N量的计算中,如果不采用牛(羊)单位途
径,也可按有关参数,分别计算各种畜禽
的粪便排泄量,再按其含N量进行计算。
第三步,N素需求与供给的比较分析
* 如果比值小于100%,少的部分即畜牧业的
理论发展空间。
* 若等于100%,则刚好平衡。
* 若大于100%,多出的部分即理论超载量。
(2)复种指数法
 与N平衡法相比,区别仅在于N素需求量的计算。
 由于迄今我国未做过精确的田间N素平衡试验,可采用联
邦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规定。该国规定每公顷畜禽饲
养规模不得超过4个牛单位。
 E=作物种植面积× (4个牛单位/公顷×复种指数)
即,根据现时或计划的种植业结构与规模,计算出相
应的畜禽承载力(E),再与现时或计划的畜禽总规模(∑Pj)
比较,方法同上。表达式为: (∑Pj/E) ×100%
其中,作物种植面积的计算标准如下:
* 大田作物种植面积,即播种面积。
* 蔬菜种植面积,或用其播种面积,或者菜田占耕地面积
×2.5(茬/年).
* 果园种植面积,为“果园面积+间(套)作面积”。
4、SWOT分析
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
海因茨·韦里克 (H· Weihrich) 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
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
位现实情况的方法。
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
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如何去避开的东西,发现存
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 SWOT分析法常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
对手情况,在战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SWOT的含意
 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
(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
(Opportunity)、威胁(Threat)。
 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
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另外,每一个单项如S
又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这样就可以对
情况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了。
(2)SWOT的分析步骤
第一、选择影响因素
在战略规划工作的资
料收集阶段,要全面收集与
研究对象密切关联的各种
因素资料,包括内部优势因
素、弱势因素、外部机会
因素和威胁因素,其中,S、
W部分主要是用来分析内
部条件;O、T部分主要用
来分析外部条件。
 优势,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有利的竞争态
势;充足的财政来源;良好的企业形象;技术力量;规模
经济;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成本优势;广告攻势等。
 劣势,也是组织机构的内部因素,具体包括:设备老化;
管理混乱;缺少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落后;资金短缺;经
营不善;产品积压;竞争力差等。
 机会,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产品;新市
场;新需求;外国市场壁垒解除;竞争对手失误等。
 威胁,也是组织机构的外部因素,具体包括:新的竞争对
手;替代产品增多;市场紧缩;行业政策变化;经济衰退;
客户偏好改变;突发事件等。
第二、构造SWOT矩阵
根据各个因素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将
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组成SWOT矩阵,在构建矩
阵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那些对研究对象有重要
影响的因素,而把次要因素排在后面。然后对矩
阵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匹配,使优势、劣势与机会、
威胁相组合,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可选择的战略。
SWOT矩阵
SWOT分析法提供的四种战略:
 SO战略,主要分析优势因素和机会因素,是最大限度地
利用优势和机会的发展战略。
 ST战略,主要是把优势与威胁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优势因素,避免或减小威胁因素影
响的战略。
 WO战略,力求使劣势因素的影响趋于最小,使机会因素
的有利影响趋于最大。
 WT战略,可以把WT战略看作是一种防御或弥补型战略。
是在正视劣势和威胁因素的情况下,力求使劣势和威胁
的影响达到最小的战略。
SWOT战略选择图
第三、制定行动计划
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
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制定
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
点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考
虑过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运用系统分
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排列与考虑的各种环
境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
公司未来发展的可选择对策。
(五)农业的属性与定位
1.当前的属性
 依据现代化进程评价,高度概况地指出当
地农业的特征。
2.功能定位
----以北京市区县农业功能为例
京郊各区县的农业功能,必须服从首都的四大职能和北京农业的功
能。通常应具备生产、服务、生态和社会四大功能。
 (1)生产功能 逐步弱化传统的生产功能,通过提升其质量而强化该功能。
 (2)服务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为国际交往服务。
●为全国农业起示范作用,尤其是提供科技(成果与产品,如籽种)、
教育和信息服务。
●为北京城市各项事业发展和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提供
服务。
●为北京周边地区的农业,提供初级产品的加工服务,发挥好辐射、
带动作用,从而促进区域农业一体化。
 (3)生态功能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生态屏障。
* 抵御或减轻外来的不利因子对北京生态环境的损害。
* 消纳、净化城市排出的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减
轻热岛效应。
* 通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将自身的污染降至最低。
●景观功能。
维护、改善乡村的蓝天、碧野、青山、绿水、恬静宜
人风光。
 (4)社会功能 当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向二、三产业延伸并融合,实现广泛就业。
●确保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自然与田园交融的和谐、
优美、
●社会安定,尤其在遭遇非常时期,确保居民基本生活
资料的供应。
3、产业定位
根据SWOT分析,定性地概括描述当
地农业未来的属性。报告中应明确指出,
农业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
基础地位。
(六)农业发展方向、目标及指导思想
1、发展方向
根据前述的农业在当地经济、社会中的
定位和功能定位以及SWOT分析的结果,
准确提出当地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不受规
划期的限制)。
2、发展目标
 总体目标:从现代化进程、结构与功能、规模与水平、
地位与作用等诸多方面,给予定性的概要描述。
 主要指标:根据规划的建设任务及需要,选取一些核心
指标,提出明确的量化指标。
如果是中、长期规划,还要分别做出近、中、远期的
目标;中、远期目标宜宏观些,远期目标也可以用“展
望”形式描述。
3、指导思想
 为实现规划的既定目标,陈述实施的基本
思路、方针和原则。
 可以根据需要,单独专门论述。
(七)功能区的划分
依据地形、海拔、土壤、水资源、气
候、生物等自然资源的特征、丰度和分布,
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位、交通、能源、
通讯、科教等社会资源状况;同时,参照
上位规划的有关内容,将规划区划分成若
干个功能区。在功能区下,根据需要再细
化为亚区、小区。
(八)重点建设任务
 这是规划的实质性内容,也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具
体路径。
 通常选择当地农业中的主导产业、基础产业、优
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将其产业规划高
度“浓缩”而成本章节。每个产业的建设任务,
一般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目标(总体目标与主要指标)。
重点建设任务与主要项目的策划要点。
(九)组织与支撑体系建设
1.组织
 (1)机构设置:为保障规划的顺利、高效实施,要
设置领导小组、执行小组、技术小组、顾问团(小
组)和办公室,并明确指出各自的职责。
 (2)体制与机制:重点表述规划实施时的运行模式,
以及相应的机制。
2.支撑体系建设






(1)农产品物流(含加工)配送体系。
(2)农业科技体系。
(3)信息服务体系。
(4)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5)金融与保险服务体系。
(6)农业行业协会。
这六大体系,严格说不属于农业范畴,但与农业发
展密切相关。所以,不宜将其列入“(八)重点建设任务”
一章中,需单独论述。在论述时,每个体系一般应包括
体系的定位、目标、建设内容与投资等四项内容。
(十)建设进度安排
 1.产业建设进度
 2.支撑体系建设进度
(十一)总投资与资金筹措
 1.总投资概算
 2.资金筹措
实施规划所需的资金,其来源主要有4
个渠道----各级政府、企业与农户(包括合作
经济组织)自筹、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计
算出诸方的投资额及四者之间的比例。
(十二)经济、社会效益估测
 1.经济效益估测
主要从产值(收入)、增加值、纯收入、劳动生
产率的增长进行估测、分析,并测算投资回收期
(静态)。
 2.社会效益估测
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内容。
 (1)为社会提供农产品的种类、数量与质量,包括旅游
休闲产品。
 (2)就业。包括自身就业和涉及二、三产业的就业。
 (3)辐射、带动作用。
 (4)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十三)环境评价
1、农业的点、面源污染
 (1)大气污染
●扬尘。
●有害气体,如SO:、NO。、CO:、CH4等。
 (2)水体(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
N、P及富营养化(COD、BOD等)。
 (3)土壤污染
●重金属。
●有机物、农药、酚类、薄膜。
●环境激素。
 (4)生物污染
●致病微生物。
●外来入侵物种及检疫对象。
●基因,特别是转基因品种。
 (5)热污染
热岛效应。
 (6)光污染
在居住区,设施农业覆盖膜的光反射。
2.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水、耕地、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水土流失。
 (2)生物多样性
3.其他
如农业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威胁等。
(十四)风险分析及规避对策
风险类型的划分
 风险按可控性划分,分为可控性风险和不可控性
风险两类;按发生概率与风险造成的损失,可划
分成4类,见图。
 对于不同类型的风险,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
不可控性风险,主要对策是预防、规避或转移;
可控性或部分可控性风险,主要对策则是采取相
应的管理、技术措施。
(十五)附图
1、必要的附图





(1)当地SPOT5遥感图(行政区)
(2)当地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
(3)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示意图
(4)农业功能分区示意图
(5)重点产业与特色产业布局示意图
2、作为附图或插入到正文中的图
 (1)年平均气温(或积温)等值线示意图
 (2)年降水量等值线示意图
 (3)地下水可开采量与实际开采量示意图
 (4)地下水埋深变化示意图
 (5)地下水、地表水质量分布示意图
 (6)土壤类型分布示意图
 (7)土壤有机质、N、P、K、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示意图
 (8)土壤质量等级分布示意图
第三节
案例分析
 北京市昌平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 北京市XX区XXX镇XXX村发展规划
 仁寿县踏水村丘陵旱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建
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