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歷史音韻學10上古音(二).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漢語歷史音韻學10上古音(二).

漢語歷史音韻學
第十講
上古音(二)
朱
磊
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研究院
一、上古韻母
1.1 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一:《詩經》用韻分析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
四牡龐龐,
駕言徂東。
——《小雅·車攻》
一、上古韻母
焉、兮、矣、止、哉、忌、思、
且、乎、而、只、斯、也、之
……
坎坎伐輻兮,
虛字一般不入韻,
但也有例外
置之河之側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魏風·伐檀》
一、上古韻母
林、音、琛、金、南、心、风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
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
一、上古韻母
蚩絲絲謀淇丘期媒期
期哉塒矣來思
飴謀龜時玆
有梅止裘哉
喜祉久友鯉矣友
止子畝喜右否畝有敏
子否之事之耳子
《衛風·氓》
《王風·君子于役》
《大雅·緜》
《秦風·終南》
《小雅·六月》
《小雅·甫田》
《大雅·抑》
一、上古韻母
中古韻部
上古韻部
蚩絲淇丘期哉塒矣思止喜祉
之韻
子鯉飴時玆之事耳
尤韻
謀有久友右否
咍韻
來哉
灰韻
媒梅
脂韻
龜
侯韻 之
畝
諄韻 部
敏
一、上古韻母
主要方法二:形聲字分析
入韻:
梅
敏
不入韻:
每
之部
一、上古韻母
諧聲系統
芝
之
榯
寺
志
主諧字
詩
時
侍
鰣
被諧字
主諧字 被諧字
主諧字 被諧字
之
部
一、上古韻母
1.2 主要結論
古韻之學,自昆山顧氏、而婺源江氏、而休甯戴氏、而
金壇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郵王氏、而歙縣江氏,作者不
過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目遂令後世無可增損。故訓故名物
文字之學有待於將來者甚多,至古韻之學,謂之前無古人後
無來者可也。原斯學所以能完密至此者,以其材料不過群經
諸子及漢魏有韻之文,其方法則皆因乎古人用韻之自然,而
不容以後說私意參乎其間。其道至簡,而其事有涯;以至簡
入有涯,故不數傳而遂臻其極也。
——王國維《周代金石文韵读序》(《觀堂集林》卷八)
一、上古韻母
1.2.1 顧炎武的古韻分部
顾炎武(1613~1682)
《音學五書》
音论、诗本音、
易音、唐韵正、
古音表
古韻十部
離析《唐韻》
陰入相配
一、上古韻母
舉平以賅上去入
第一部 東冬鍾江
第二部 支半脂之微齊祭佳泰皆灰咍夬廢尤半,質術櫛昔半職物
迄屑薛錫半月沒曷末黠鎋麥半德屋半
第三部 魚虞模麻半侯,屋半沃半燭覺半藥半鐸半陌麥半昔半
第四部 真諄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刪山先仙
第五部 蕭宵肴豪尤半幽,屋半沃半覺半藥半鐸半錫半
第六部 歌戈麻半支半
第七部 陽唐庚半
陰聲韻與入聲韻相配
第八部 庚半耕清青
第九部 蒸登
離析《唐韻》
第十部 侵覃談鹽添咸銜嚴凡,緝合盍葉怗洽狎業乏
分十部
使用《廣韻》韻目
一、上古韻母
陰聲韻與入聲韻互押
好人提提, 宛然左辟, 佩其象揥。
維是褊心, 是以爲刺。
——《魏風·葛屨》
揚之水,白石皓皓。
素衣朱繡,從子于鵠。
既見君子,云何其憂。
——《唐風·揚之水》
一、上古韻母
1.2.2 江永的古韻分部
江永(1681~1762)
《古韻標準》
入聲獨立
一部(屋) 二部(質) 三部(月) 四部(藥)
五部(錫) 六部(職) 七部(緝) 八部(葉)
古韻(陰、陽聲)十三部
真元分部
霄幽分部
侵談分部
一、上古韻母
顧炎武
江永
真諄
臻文
殷元
魂痕
寒桓
刪山
先仙
真諄臻
文殷魂
痕先半
元寒桓
刪山仙
先半
崧高维岳,
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
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
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
四方于宣。
——《诗经·大雅·崧高》
一、上古韻母
1.2.3 戴震的古韻分部
戴震(1724~1777)
《聲韻考》、《聲類表》
古韻二十五部
陰陽入三分相配
祭部獨立
使用影母字命名韻部
一、上古韻母
一、上古韻母
1.2.4 段玉裁的古韻分部
段玉裁(1735~1815)
《六書音均表》
古韻十七部
真文分部
支脂之分部
侯部獨立
陰入相配
按照讀音遠近排列韻部
提出“同諧聲者必同部”
一、上古韻母
真文分部
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鶉之賁賁,天策焞焞,火中成軍,虢公其奔。
——《左傳·僖公五年》(文部)
支脂之分部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詩經·鄘風·相鼠》
一、上古韻母
支脂之分部
天之方懠。無為誇毗。
威儀卒迷,善人載屍。
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
喪亂蔑資,曾莫惠我師?
天之牖民,如塤如篪,
如璋如圭,如取如攜。
——《詩經·大雅·板》
一、上古韻母
侯部獨立
山有樞,隰有榆。
子有衣裳,弗曳弗婁。
子有車馬,弗馳弗驅。
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
子有廷內,弗灑弗埽。
子有鐘鼓,弗鼓弗考。
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幽部
——《詩經·山有樞》
一、上古韻母
按照讀音遠近排列韻部
一部(之)
十一部(耕)
二部(宵)
十二部(真)
三部(尤)
十三部(諄)
四部(侯)
十四部(元)
五部(魚)
十五部(脂)
六部(蒸)
十六部(支)
七部(侵)
十七部(歌)
八部(覃)
九部(東)
顧炎武第一部
十部(陽)
一、上古韻母
1.2.5 孔廣森的古韻分部
孔廣森(1753~1787)
《詩聲類》
古韻十八部
陰陽各九部
“陰陽對轉”
不認為上古有入聲韻
東冬分部
一、上古韻母
陽聲韻
陰陽
對轉 陰聲韻(陰入相配)
一部原類(元)
二部丁類(耕)
三部辰類(真)
四部陽類(陽)
五部東類(東)
六部冬類(冬)
七部綅類(侵)
八部蒸類(蒸)
九部談類(談)
十部歌類(歌)
十一部支類(支)
十二部脂類(脂)
十三部魚類(魚)
十四部侯類(侯)
十五部幽類(幽)
十六部宵類(宵)
十七部之類(之)
十八部合類(合)
一、上古韻母
陰陽對轉
穀旦于差,
南方之原。
不績其麻,
市也婆娑。
歌原對轉
——《詩經·陳風·東門之枌》
一、上古韻母
1.2.6 王念孫的古韻分部
王念孫(1744~1832)
《廣雅疏證》
《毛詩群經楚辭古韻譜》
古韻二十一部
一、上古韻母
1.2.7 江有誥的古韻分部
江有誥(?~1851)
《音學十書》
《詩經韻讀》
《楚辭韻讀》
《漢魏韻讀》
《廿一部諧聲表》
《四聲韻譜》
古韻二十一部
《群經韻讀》
《先秦韻讀》
《二十一部韻譜》
《廣韻入聲表》
《唐韻四聲正》
一、上古韻母
1.2.8 清代以後的研究
章炳麟(1869~1936)
古韻二十三部
王念孫二十一部 + 東部(孔廣森)
從脂部分出隊部
黃侃(1886~1935)
古韻二十八部
章炳麟二十三部 + 戴震的一些分部
王力(1900~1986)
古韻三十部
脂微分部
王力古韻三十部
一、上古韻母
羅常培(1899~1958)、周祖謨(1914~1997)
古韻三十一部
王力三十部 + 祭月分部
以“祭月元”相配代替“歌月元”相配
一、上古韻母
1.2.9 “考古派”與“審音派”
在入聲和陰聲關係的問題上,段玉裁和戴震形成兩大派
別,可以稱為考古派和審音派。王念孫、江有誥、章炳麟是
繼承段玉裁的,劉逢祿、錢玄同、黃侃是繼承戴震的。入聲
是否獨立成部,是兩派的分野。
——王力
一、上古韻母
審音派
回顧
考古派
顧炎武
江 永
戴 震
段玉裁
孔廣森
王念孫
江有誥
章炳麟
黃 侃
王 力
羅常培
周祖謨
一、上古韻母
1.3 上古韻部的擬音
古韻支、脂、之三部《三百篇》分用,段懋堂
考之甚明,而不能讀為三種音,晚年以書問江晉三
雲:“足下能確知其所以分為三乎?僕老耄,倘得
聞而死,豈非大幸?”
——陳澧《切韻考·通論》
一、上古韻母
擬音依據
其他漢藏語
域外譯音
中古音
現代方音
語音的系統性
語音的轉換關係
一、上古韻母
1.3.1 語音系統中的空檔
一、上古韻母
1.3.1 語音系統中的空檔
風:東韻開口三等 piuŋ
但是:
从虫凡聲
在《詩經》中與侵韻字互押
一、上古韻母
諧聲時代應該存在
位(微部)— 立(緝部)
內(微部)— 入、納(緝部)
世(祭部)— 葉(葉部)
去、祛(魚部)— 劫、怯(緝部)
一、上古韻母
1.3.2 語音的轉換關係
對轉
陰、陽、入三類韻之間的相互轉化
旁轉
陰、陽、入三類韻內部的相互轉化
歷時通轉
王力上古韻部
甲類
對轉 旁轉
陰聲韻
之部 
入聲韻
職部
k
支部
e
錫部
ek
耕部
eN
魚部
a
鐸部
ak
陽部
aN
N 東部
N
冬部
uN
文部

 侯部

宵部
o
藥部
ok
幽部
u
覺部
uk
微部

物部
陽聲韻
蒸部 N
k 屋部
k

一、上古韻母
對轉
毋教猱升木,
如塗塗附。
君子有徽猷,
小人與屬。
屋部
侯部
入
陰
屋部
入
屋侯對轉
——《小雅·角弓》
寺 —— 特 —— 等
之部
陰
職部
入
蒸部
陽
之職對轉
職蒸對轉
之蒸對轉
一、上古韻母
對轉
穀旦于差,
南方之原。
不績其麻,
市也婆娑。
歌部
陰
元部
陽
歌部
陰
歌部
陰
歌元對轉
——《陳風·東門之枌》
一、上古韻母
旁轉
彼澤之陂,
有蒲菡萏。 談部
有美一人,
碩大且儼。 談部
寤寐無爲,
輾轉伏枕。 侵部
談侵旁轉
——《陳風·澤陂》
因 —— 恩
文部
真部
文真旁轉
一、上古韻母
歷時通轉
普通話:
深攝、咸攝的變化
入聲韻的變化
木
muk
mu
muŋ
中古
北京
武汉
一、上古韻母
1.4 上古韻部與諧聲
六書之有諧聲,文字之所以日滋也。考周秦有韻之文,
某聲必在某部,至嘖而不可亂。故視其偏旁以何字為聲,而
知其音在某部,易簡而天下之理得也。許叔重作《說文解字》
時,未有反語,但雲某聲某聲,即以為韻書可也。自音有變
轉,同一聲而分散於各部各韻。如一某聲,而某在厚韻,媒、
腜在灰韻;一每聲,而悔、晦在隊韻,敏在軫韻,晦、瘣在
厚韻之類。參差不齊,承學多疑之。要其始則同諧聲必同部
也。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
一、上古韻母
㞢 又 ……
蚩絲絲謀淇丘期媒期
期哉塒矣來思
飴謀龜時玆
有梅止裘哉
喜祉久友鯉矣友
止子畝喜右否畝有敏
子否之事之耳子
《衛風·氓》
《王風·君子于役》
《大雅·緜》
《秦風·終南》
《小雅·六月》
《小雅·甫田》
《大雅·抑》
一、上古韻母
蚩時塒之-㞢
右有友-又
飴矣-㠯
梅敏-母
期淇-其
玆絲-絲
謀媒-某
之部
祉止-止
畝久-久
鯉-里
來-來
否-不
丘-丘
思-思
龜-龜
耳-耳
子-子
事-史
喜-喜
哉-才
裘-求
之部散字
幽部
一、上古韻母
一、上古韻母
一、上古韻母
一、上古韻母
一、上古韻母
一、上古韻母
一、上古韻母
一、上古韻母
一、上古韻母
一、上古韻母
一、上古韻母
一、上古韻母
1.5 上古韻類
上古韻部:
比較明確
(但存在爭議)
上古韻類:
比較模糊
關鍵:韻頭、聲調
二、上古聲調
2.1 研究方法
上古詩歌押韻字歸納
與中古各調類字比較
形聲字歸納
二、上古聲調
股羽野宇戶下鼠戶處《豳風·七月》
上聲
巖瞻惔談斬監《小雅·節南山》
上聲
平聲
二、上古聲調
2.2 各家觀點
顾炎武
古有四聲,但“四聲一貫”,“可以並用”
孔廣森
“古無入聲”
段玉裁
“古無去聲”
古四聲不同今韻,猶古本音不同今韻也。考周秦漢初之文,有平上入
而無去;洎乎魏晉,上入聲多轉而為去聲,平聲多轉為仄聲。於是乎四聲
大備,而與古不侔……古平、上為一類,去、入為一類。上與平一也,去與
入一也。上聲備於三百篇,去聲備于魏晉。
二、上古聲調
王念孫、江有誥
古有四聲,但某些字的聲調不同
夏燮
古有四聲
夫王江(王念孫、江有誥)兩家能知古有四聲,誠為段氏之後一大進步。
然而兩家對於古人所以確有四聲之故,猶未闡發。至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
當塗夏燮(嗛甫)為《述韻》,始道其詳。(夏炘、夏燮嘗與江晉三為友,而
《述韻》中無一字論及江書。江氏《唐韻四聲正》道光七年刻,夏燮蓋未之見)
撮要言之,約有三證(見卷四):一、古人之詩,一章連用五韻六韻以至十餘韻
者,有時同屬一聲,其平與平、入與入連用者固多,而上與上、去與去連用者
亦屢見不鮮,若古無四聲,何以四聲不相雜協?是古人確有四聲之辨矣。二、
詩中一篇一章之內,其用韻往往同為一部,而四聲分用不亂,無容侵越,若古
無四聲,何以有此?是四聲分用之例,即判別古韻部有無四聲之確證也。三、
同為一字,其分見於數章者,聲調並同,不與他類雜協,是古人一字之聲調大
致有定。苟古無四聲,則不能不有出入矣。即此三事,足以輔贊王、江之說,
亦可證顧、江、段、孔之言尚非通論。
——周祖謨《古音有無上去二聲辨》
二、上古聲調
麟之趾,(上)
振振公子。(上)
於嗟麟兮!
麟之定,(去)
振振公姓。(去)
於嗟麟兮!
麟之角,(入)
振振公族。(入)
於嗟麟兮!
——《周南·麟之趾》
二、上古聲調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平)
心之憂矣,之子無裳。(平)
有狐綏綏,在彼淇厲。(去)
心之憂矣,之子無帶。(去)
有狐綏綏,在彼淇側。(入)
心之憂矣,之子無服。(入)
——《衛風·有狐》
二、上古聲調
王力
古無去聲
我所訂的上古聲調系統,和段玉裁所訂的上古聲調系統基本一致。段氏所
謂平上為一類,就是我所謂舒聲;所謂去入為一類,就是我所謂促聲。只是我把
入聲分為長短兩類,和段氏稍有不同。為什麼上古入聲應該分為兩類呢?這是
因為,假如上古入聲沒有兩類,後來就沒有分化的條件了。
——王力《漢語語音史》
平聲
舒聲
長入
促聲
上聲
短入
三、上古音知識的運用
释氏以参禅为大悟,通音为小悟。
——鄭樵《通志·七音略》
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今传无不可通。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三、上古音知識的運用
3.1 通假字
音同通假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詩·衛風·氓》
匪—非
幫母微部
音近通假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詩·魏風·伐檀》
干—岸
見母元部—疑母元部
躊、猶,躇、豫為疊韻,躊躇、猶豫為雙聲。
王念孫《廣雅疏證》
猶—躊
豫—躇
以母幽部—定母幽部
以母魚部—定母魚部
三、上古音知識的運用
3.2 同源字
漢語詞彙發展三階段:原生—派生—合成
同源詞:有音近義通關繫的詞
同源字: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或義近音同的字,
叫做同源字。這些字都有同一來源,或者是同時產
生的,如“背”和“負”;或者是先後產生的,如
“氂”(牦牛)和“旄”(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子)。
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為中心,而以語音的細
微差別(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關的幾個概念。
(王力《同源字論》)
三、上古音知識的運用
聲訓:
政者,正也《論語》
乾,健也;坤,順也《易·說掛》
山頂曰冢,冢,腫也,言腫起也《釋名·釋山》
黍,禾屬而粘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
姻,謂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說文解字》
右文說:
王聖美治字學,演其義以為右文。古之字書皆從左文。
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
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
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為義也。
——沈括《夢溪筆談》
三、上古音知識的運用
小犬為狗,小熊、小虎為豿,小馬為駒,小羊為羔。
草木缺水為“枯”,江河缺水為“涸”,為“竭”,人缺水欲飲為
“渴”。
水缺為“決”,玉缺為“玦”,器缺為“缺”,門缺為“闕”。
遏止為遏,字亦作“閼”,音轉為“按”;遏水的堤壩叫“堨”,
音轉為“堰”,遏與塞義近,塞則不流,故水不流通為“淤”,血不流
通為“瘀”。遏與抑義近,音轉為“抑”,為“壓”。
“聚”是聚集,“湊”也是聚集的意思。車輻聚於轂曰“輳”,物
聚為“簇”、“蔟”,同宗聚居的人為“族”,樹木聚生為“叢”。
“皮”是生在人和動物體上的,“被”是覆蓋在人體上的。“被”
的動詞是“披”(也寫作“被”),一般指覆蓋在肩背上。“帔”是古
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飾。
“兩”是成雙的二。車有兩輪,所以車的量詞是“兩”(後來寫作
“輛”),一雙也叫“兩”(說文寫作“緉”)。古代背心叫“裲襠”,
因為它既當胸,又當背(兩當)。
“兼”字原指兼持兩個禾把,引申為兼併。“縑”是並絲繒,即用
雙線織成的絲織品。“鶼”是比翼鳥,“鰜”是比目魚。
——王力《同源字論》
三、上古音知識的運用
3.3 音變構詞
其耕澤澤《詩·周頌·載芟》
則澤澤然解散於是鄭玄
解散,音蟹陸德明
解:見母蟹韻上聲
蟹:匣母蟹韻上聲
長短—生長
變調構詞最多
為人—爲了
去聲轉換尤多
行列—行動
清濁聲母轉換亦常見
隱藏—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