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动能定理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十三章动能定理

第十三章
动能定理
主要内容
§13.1 力的功
§13.2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
§13.3 动能定理
§13.4 功率
 功率方程  机械效率
§13.5 势力场
 势能  机械能守恒定律
§13.6 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
动能定理
自然界有许多种运动形式,这些运动形式本质上相互区
别,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例如:机械运动可以转化为电、热、声、光、磁等等,反过
来,电、热、声、光、磁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运动。各种运动
形式的转化,是通过能量来相互联系的。能量是各种运动形
式的度量。物体作机械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称为机械能,它
包括动能、势能。
这一章我们研究动能、势能与力的功之间的联系以及功
率,功率方程等内容。这一章有两个重点:动能定理和机械
能守恒定理,四个关键:A、力的功的计算,B、质点系动能
的计算,C、质点及质点系势能的计算,D、机械能守恒的条
件。
§13.1 力的功
力的功是力沿路程累积效应的度量。
一、常力的功
W  F cos   s
式中  为力 F 与直线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功是代数量,在
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为 J (焦耳)。1J  1N 1m
二、变力的功
质点 M 在变力 F 作用下沿曲线运动,如图。力 F 在无限小位
移 dr 中可视为常力,经过的一小段弧长 ds可视为直线, dr 可
视为沿点 M 的切线。在一无限小位移中力作的功称为元功,
W
记之
。
M
于是有
M
 W  F cos  ds
M1

ds
dr
M2
F
()
§13.1 力的功
力在全路程上作的功等于元功之和,即
S
W   F cos  ds
0
上两式也可以写成以下矢量点乘形式
 W  F  dr
M1
W   F  dr
(1)
M1
由上式可知,当力始终与质点位移垂直时,该力不作功。
在直角坐标系中,i , j , k 为三坐标轴的单位矢量,则
F  Fxi  Fy j  Fz k ,
dr  dxi  dyj  dzk
将以上两式代入式(1),得到作用力从 M 到 M 的过程中所
作的功。
M
1
W12  
2
M1
( Fx dx  Fy dy  Fz dz )
2
§13.1 力的功
三、常见力的功
z
1、重力的功
质点质量为 m
M1
z1
mg
M2
o
重力作功为
W12  mg ( z1  z2 )
z2
y
x
重力作功仅与质点运动开始和末了位置的高度差 ( z1  z2 ) 有关,
与运动轨迹的形状无关。
质点系
W
12
 mg ( zC1  zC 2 )
式中 m 为质点系全部质量之和,( zC1  zC 2 ) 为运动始末位置其质
心的高度差。质点系重力作功仍与质心的运动轨迹形状无关。
§13.1 力的功
2、弹性力的功
k 2
2
W  ( 1   2 )
2
 1 ——初变形,  2 ——末变形
k ——弹簧常数
弹性力的功只与弹簧的起始变形和终了变形有关,而与质点运
动的路径无关。
z
3、定轴转动刚体上作用力的功
F
设力 F 与作用点 A 处的轨迹切线之间的
夹角为  ,如图
则力
F
在切线上的投影为
F  F cos
当刚体绕定轴转动时,转角 与弧长 s 的关系为
ds  Rd

O1
A
O
r
F
§13.1 力的功
式中 R 为力作用点 A 到轴的垂距。力 F 的元功为
W  F  dr  F ds  F Rd
因为 F R 等于力F 对于转轴 z 的力矩 M z ,于是
 W  M z d
力 F 在刚体从角 1 到 2 转动过程中所作的功为
2
W12   M z d
1
如果刚体上作用一力偶,则力偶所作的功仍可用上式计算,
其中 M z 为力偶对转轴 z 的矩,也等于力偶矩矢 M 在 z 轴上的
投影。
4、平面运动刚体上力系的功
平面运动刚体上力系的功,等于刚体上所受各力作功的代
数和。
§13.1 力的功
平面运动刚体上力系的功等于力系向质心简化所得的力和
力偶作功之和。
C2
2
W12   FRdrC   M C d
C1
1
这个结论也适用于作一般运动的刚体,基点也可以是刚体
上任意一点。
5、万有引力的功
Mm
F   k 3 r 为作用在质点m上的万有引力,r 为质点m的矢径。
r
Mm
Mm
kMm
)
其元功为  W  F  dr  k 3 r  dr  k 2 dr  d (
r
r
r
M2
kMm
1 1
W1,2   d (
) kMm(  )
M1
r
r2 r1
万有引力的功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置有关,它的元功
是某个函数的全微分。
§13.1 力的功

6、作用在速度瞬心上的力的功
设一刚体沿某一固定表面做无滑动
的滚动,作用在接触点B处的滑动摩擦
力 F 阻碍着这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滑
动,则 F 的元功为 W  F  drB ,因为B
点是刚体的速度瞬心 vB  0, 所以 drB  vB dt  0
B
F
N
因此  W  0 ,即刚体沿固定表面作纯滚动时,接触点处摩擦
力的功为0。一般地说作用在速度瞬心上的力的元功是等于0
的。
§13.2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
物体的动能是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是机械运动强
弱的又一种度量。
一、质点的动能
设质点的质量为 m ,速度为 v
1 2
,则质点的动能为 2 mv
动能是标量,恒取正值。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为 J
二、质点系的动能
质点系内各质点动能的算术和称为质点系的动能,即
1
T   mi vi 2
2
刚体是由无数质点组成的质点系,将刚体的运动分解为随同质
心的平动和相对于质心的转动,据此计算某些问题中的动能较
为方便:
§13.2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
1、平动刚体的动能
刚体作平动时,各点的速度都相同,可以质心速度 vC 为代表,
于是平动刚体的动能为
1
1
1
T   mi vi 2  vC 2  mi  mvC 2
2
2
2
式中 m   mi 是刚体的质量。
z
2、定轴转动刚体的动能
刚体绕 z 定轴转动时,如图,其中任一
点 mi 的速度为 vi  ri ,式中  是刚体的
角速度, ri 是质点 mi 到转轴的垂距。于
是绕定轴转动刚体到 动能为
1
1
1
1
T   mi vi 2   ( mi ri 2 2 )   2  mi ri 2  J z 2
2
2
2
2
ri
mi
vi
§13.2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能
3、平面运动刚体的动能
作平面运动的刚体的动能,等于随质心平移的动能与绕质心
转动的动能和。
1
1
2
T  M vC  J C 2
2
2
§13.3 动能定理
一、质点的动能定理
dv
m
F
取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的矢量形式
dt
dv
m
 dr  F  dr
在方程两边点乘 dr ,得
dt
因 dr  vdt ,于是上式可写成 mv  dv  F  dr
或
1
d ( mv 2 )   W
2
即质点动能定理的微分形式
积分上式得
1 2 1 2
mv2  mv1  W12 即质点动能定理的积分形式
2
2
二、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质点系内任一质点,质量为 mi ,速度为 vi ,根据质点动能
定理的微分形式,有 d ( 1 m v 2 )   W
2
i i
i
§13.3 动能定理
设质点系有 n 个质点,对于每个质点都可列出一个如上的方
程,将 n 个方程相加,得
n
n
1
2
d ( mi vi )    Wi

2
i 1
i 1
或
1
d ( mi vi 2 )    Wi
2
即 dT  Wi 为质点系动能定理的微分形式
对上式积分,得
T2  T1  W i 为质点系动能定理的积分形式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1
质量为m的物体,自高
m
Ⅰ
处自由落下,落到下面有
弹簧支持的板上 ,如图所
h
Ⅱ
smax
Ⅲ
示。设板和弹簧的质量都
忽略不计,弹簧的刚度系
数为k。求弹簧的最大压缩
量。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1
运 动 演 示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1
m
Ⅰ
h
Ⅱ
解:物体从位置Ⅰ落到板上时是自由落体
1
运动,速度由0增到v1,动能由0变为 mv12 。
2
在这段过程中,重力作的功为mgh。
应用动能定理得
smax
1 2
mv1  0  mgh
2
Ⅲ
求得
v1  2gh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1
物体继续向下运动,弹簧被压缩,物
m
Ⅰ
体速度逐渐减小。当速度等于零时,弹簧
被压缩到最大值 smax 。
h
Ⅱ
smax
Ⅲ
在这段过程中重力作的功为 mgsmax ,弹
簧力作的功为

1
2
k 0  smax
2

。
应用动能定理得
1 2
1 2
0  mv1  mgsmax  ksmax
2
2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1
1 2
1 2
0  mv1  mgsmax  ksmax
2
2
m
Ⅰ
求得
smax 
h
Ⅱ
smax
Ⅲ
mg 1

m 2 g 2  2kmgh
k
k
由于弹簧的压缩量必定是正值,因此答
案取正号,即
smax
mg 1


m 2 g 2  2kmgh
k
k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1
同时也可把上两段合在一起考虑,
即对质点从开始下落至弹簧压缩到最大
m
Ⅰ
值的过程应用动能定理。
在这一过程的始末位置质点的动能
h
Ⅱ
smax
Ⅲ
都等于零。在这一过程中,重力作的功
为 mg(h+smax) ,弹簧力作的功同上,
于是有
0  0  mg (h  smax ) 
k 2
smax
2
解得的结果与前面所得相同。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2
O
M
C
D
θ
卷扬机如图所示。鼓轮
在常力偶M的作用下将圆柱
沿斜坡上拉。已知鼓轮的半
径为R1 ,质量为m1 ,质量分
布在轮缘上;圆柱的半径为
R2 ,质量为m1 ,质量均匀
分布。设斜坡的倾角为θ,
圆柱只滚不滑。系统从静止
开始运动,求圆柱中心C经
过路程s时的速度与加速度。
§13.3 动能定理
解: 圆柱和鼓轮一起组成质点系。作用于
该质点系的外力有:重力m1g和m2g ,外力偶
M,水平轴支反力FOx和FOy ,斜面对圆柱的
FOy 作用力F 和静摩擦力F 。
N
s
ω2
FOx
应用动能定理进行求解,先计算力的功。
O
ω1
M
C
m1g
m2g
因为点O没有位移。力FOx , FOy和m1g所作
FN
的功等于零;圆柱沿斜面只滚不滑,边缘上
D
任一点与地面只作瞬时接触,因此作用于瞬
F
θs
心D的法向约束力FN和摩擦力Fs不作功,此
系统只受理想约束,且内力作功为零。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2
主动力所作的功计算如下:
ω2
FOx
O
ω1
M
C
m1g
FN
F
θs
D
W  M  m2 g sin   s
FOy
m2g
质点系的动能计算如下:
1
1
1
2
2
T1  0, T2  J11  m2vC  J c22
2
2
2
式中J1 ,JC分别为鼓轮对于中心轴O,圆
柱对于过质心C的轴的转动惯量:
J1  m R ,
2
1 1
1
J C  m2 R22
2
ω1和ω2分别为鼓轮和圆柱的角速度,即
vC
1  ,
R1
vC
2  ,
R2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2
于是
FOy
ω2
ω1
M
C
m1g
FN
F
θs
D
由动能定理得
FOx
O
m2g
vC2
T2  (2m1  3m2 )
4
vC2
(2m1  3m2 )  0  M   m2 g sin   s
4
(1)
s
以 
R1
代入,解得:
( M  m2 gR1 sin  ) s
vC  2
R1 (2m1  3m2 )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2
FOy
ω2
FOx
O
ω1
M
C
m1g
FN
F
θs
D
系统运动过程中,速度 vC 与路程 s 都
是时间的函数,将式(1)两端对时间
求一阶导数,有
m2g
vC
1
(2m1  3m2 )vC aC  M
 m2 g sin   vC
2
R1
求得圆柱中心 C 的加速度为
aC 
2( M  m2 gR1 sin  )
(2m1  3m2 ) R1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3
材料承受冲击的能力可在冲击
试验机上测定,如图所示。试验机
l
α2 α1
摆锤质量为18 kg,重心到转动轴的
距离l =840 mm。杆重不计。试验开
始时,将摆锤升高到摆角1  70 的
mg
试件
地方然后释放,冲断试件后,摆锤
上升的摆角   29 。求冲断试件
需用的能量。
2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3
解: 冲断试件前后,摆锤的角速度发生突然
变化。摆锤损失的动能被试件吸收,就是冲
断试件需用的能量。
l
设摆锤冲击试件前的角速度为ω1 ,将试
α2 α1
件冲断后摆锤的角速度为ω2 。角速度的变化
是在冲击的一瞬间发生的,这时摆锤在铅直
位置。
mg
先研究冲击试件前的下落过程。
试件
摆锤在 1  70 的位置开始下落,这时角
度速度等于零,因此动能等于零。当摆锤落
到铅直位置与试件相撞前,角速度为ω1 ,这
时动能为T1。在这一过程中重力作正功。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3
l
根据动能定理有
T1  0  mgl (1  cos 1 )
代入已知数据,得
T1  97.5 J
α2 α1
现在研究冲断试件后摆锤的上升过程。
刚冲断试件的瞬时,设摆锤的角速度为ω2 ,
动能为T2 。当摆锤到达最高位置时,角速度
mg
为零,动能等于零,在这过程中,重力作负
功。根据动能定理有
试件
0  T2  mgl (1  cos 2 )
代入已知数据,得
T2  18.58 J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3
摆锤在冲断试件时损失的动能等于冲断
试件需要的能量Wk ,即
l
Wk  T1  T2  78.92 J
α2 α1
设试件的最小横断面面积为S,则有
ak 
mg
试件
Wk
S
称为材料的冲击韧度,它是衡量材
料抵抗冲击能力的一个指标。
§13.3 动能定理
例 题 13-3
此例题也可以在α1和α2两摆角之间直接
应用动能定理。
l
根据动能定理,有
α2 α1
0  0  mgl (1  cos 1 )  mgl (1  cos 2 )  Wk
代入数据,同样求得
mg
试件
Wk  78.94 J
§13.4 功率
 功率方程 
机械效率
一、功率
单位时间内力所作的功称为功率,以 P 表示
P
W
dt
dr
 F  v  F v
作用力的功率: P  F 
dt
W
d
n
力矩的功率: P 
 Mz
 M z  M z
dt
dt
30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为瓦特 (W ) , 1W  1J / s
工程中常用单位为千瓦 ( kW ) ,1kW  1000W
二、功率方程
取质点系动能定理的微分形式,两端除以dt ,得
n
n
 Wi
dT

  Pi
即功率方程
dt
dt
i 1
i 1
§13.4 功率
 功率方程 
机械效率
在机械工程中,我们通常用另一种形式的功率方程,因
为机器在工作时要输入一定的功(功率,能量),同时要克服
一定的阻力,从而消耗或输出一部分功(功率能量),因此,
在机械工程中,我们按下面方式来分析受力。
<A>驱动力:从外部施加给机器,驱动机器运转的力,在机器
工作的过程中,这些力作正功,如电动机的转矩,液压传动
中液体的压力等。
<B>有用阻力(生产阻力):如机床加工时的切削力,冲床加
工时工件对机器的冲击阻力,起重机的载荷,等等,这些力
消耗能量,作负功,但是它们是不可少的。
<C>无用阻力(有害阻力):如机器运转时接触面间的摩擦阻
力,空气阻力等等,这些力白白消耗能量,作负功。
§13.4 功率
 功率方程 
机械效率
此外,还有重力及零件变形时的弹性力等,但这些力所作
的功一般比上述三种力的功小很多,通常忽略不计。
于是,动能定理的微分形式可写成
dT  W输入  W有用  W无用
 W输入:
驱动力元功的绝对值,W有用:
有用阻力的元功的绝对值
 W无用:无用阻力的元功的绝对值
dT
 p输入  p有用  p无用 即机器的功率方程。
上式两端除以 dt ,得
dt
dT
p

 p有用  p无用
上式还可以写成
输入
dt
其物理意义是:输入机器的功率(驱动功率)消耗于三部分:
使机器运转所需功率,克服有用阻力所需功率,克服无用阻
力所需功率。
§13.4 功率
 功率方程 
分析:起动阶段(加速):dT
机械效率
0
dt
制动阶段(减速):dT  0
dt
稳定阶段(匀速):dT  0
dt
即 N输入  N有用  N无用
即 N N N
输入
有用
无用
即 N N N
无用
输入
有用
三、机械效率
有效功率  P有用 
机械效率  
dT
dt
P有效
P输入
机械效率  表明机器对输入功率 的有效利用程度,它是评定
机器质量好坏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  1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势力场
1、力场:若质点在某空间内的任何位置都受到一个大小和方
向完全由所在位置确定的力作用,则此空间称为力场。
2、势力场:若质点在力场内运动,作用于质点的力所作的功
只与力作用点的初始位置与终了位置有关,而与该点的轨迹
形状无关,这种力场称为势力场。
重力场、万有引力场、弹性场都是势力场。
3、重力场:质点在地球表面的任何位置都要受到一个确定的
重力的作用,称地球表面的空间为重力场。
4、万有引力场:太阳周围的空间。
5、弹力场:弹簧周围的空间。
6、有势力:在势力场中,质点受到的力称为有势力。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有势力特点:
(1)作用在质点上的有势力仅是质点坐标的单值连续函数
(2)有势力作功只与力作用点的初始位置和终了位置有关,
与该点轨迹形状无关。
二、势能
势能:在势力场中, 质点从点 M 运动到任选点 M 0 , 有势力所作
的功称为质点在点 M 相对于点 M 0 的势能,用 U 表示。
U 
M0
M
F  dr  
M0
M
( Xdx  Ydy  Zdz )
零势能点:在同一个势力场中,不同位置,势能不同,为了比
较各点的势能,必须在计算各个位置的势能时,取同一个终
点 M 0 的势能等于0,它被称为零势能点。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现在计算几种常见的势能:
1、重力场中的势能
重力场中,以铅垂轴为 z 轴,z0 处为零势能点。质点于 z 坐
标处的势能 V 等于重力 mg 由 z 到 z0 处所作的功,即
z0
V   mgdz  mg ( z  z0 )
z
2、弹性力场中的势能
设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物体连接,弹簧的刚度系数
为 k 。以变形量为 0 处为零势能点,则变形量为  处的弹簧
k 2
势能 V 为
V  (   2 )
0
2
如果取弹簧的自然位置为零势能点,则有 0  0 ,于是得
V
k 2

2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3、万有引力场中的势能
设质量为 m1的质点受质量为 m2 的物体
的万有引力 F 作用,如图
取点 A0 为零势能点,则质点在点 A 的
势能为
A0
A0
fm1m2
V   F  dr   
er  dr
2
A
A
r
式中 f 为引力常数, er 是质点的矢径
er  dr  dr ,
方向的单位矢量;由图可见,
为矢径 r 长度的增量。设 r1 是零势能
点的矢径,于是有
V 
r1
r
 1 1
fm1m2
 2 dr  fm1m2   
r
 r1 r 
A0
r1
dr
F
A m1
dr
O er
m2
r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4、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质点系在某瞬时的动能和势能的代数和。
设质点系在运动过程的初始和终了瞬时的动能分别为 T1 和 T2 ,
所受力在这过程中所作的功为W12 ,根据动能定理有
T2  T1  W12
如系统运动中,只有有势力作功,而有势力的功可用势能计
算,即
T  T  W  V V
2
移项后得
1
12
1
2
T1  V1  T2  V2
上式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此类质点系称为保
守系统。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如果质点系还受到非保守力的作用,称为非保守系统,非保
守系统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设保守力所作的功为 W12,非保
守力所作的功为W12 ,由动能定理有
T2  T1  W12  W12
因 W12  V1  V2 ,于是有
T2  T1  V1  V2  W12
或
(T2  V2 )  (T1  V1 )  W12
当质点系受到摩擦阻力等力作用时,W12 是负功,质点系在运
动过程中机械能减小,称为机械能耗散;当质点系受到非保
守力的主动力作用时,如果W12 是正功,则质点系在运动过程
中机械能增加,这时外界对系统输入了能量。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1、质点系仅受有势力的作用时,机械能守恒。
2、质点系如果受有非有势力的作用,其机械能一般是不守
恒的,但是当作用于质点系上的所有非有势力做功之和为零
(或均不做功时)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例如,具有理想约束的刚体系在有势力场中运动时,因所有
的非有势力都不做功,或做功之和为零,这时刚体系的机械
能守恒,因此,这样一来,我们在做题时,分析受力时,要
注意哪些是有势力,哪些是非有势力,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条
件是否满足 。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 题 13-4
如图所示的鼓轮D匀速转
D
动,使绕在轮上钢索下端的重
物以v = 0.5 m·s-1匀速下降,
重物质量为m = 250 kg。设当
δst
δmax
自然位置
鼓轮突然卡住时,钢索的刚度
Ⅰ 平衡位置
系数 k = 3.35×106 N·m-1 。求
Ⅱ
此后钢索的最大张力。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 题 13-4
解:轮匀速转动时,重物处于平衡状态,
mg
,
k
F  k st  mg  2.45 kN 。
临卡住的前一瞬刻钢索的伸长量  st 
D
钢索的张力
当鼓轮被卡住后,由于惯性,重物将
δst
δmax
自然位置
继续下降,钢索继续伸长,钢索对重物作
Ⅰ 平衡位置
用的弹性力逐渐增大,重物的速度逐渐减
Ⅱ
小。当速度等于零时,弹性力达最大值,
此值等于钢索的最大张力。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 题 13-4
因重物只受重力和弹性力的作用,因此系统的
机械能守恒。取重物平衡位置为重力和弹性力
D
的零势能点,则在 Ⅰ 、 Ⅱ 两位置系统的势能分
V1  0
别为
V2 
自然位置
δst
δmax
Ⅰ 平衡位置
Ⅱ
mg
因 T1 
k 2
( max   st2 )  mg ( max   st )
2
1
mv 2 ,
2
T2  0 ,于是有
1 2
k 2
mv  0  0  ( max
  st2 )  mg ( max   st )
2
2
注意到 k st  mg ,上式可改写为

2
max
v2
 2 st max  (   st )  0
g
2
st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 题 13-4
解得
D
 max
v2
  st (1 
)
g st
因δmax 应大于δst ,因此上式应取正号。
钢索的最大张力为
自然位置
δst
δmax
Ⅰ 平衡位置
Ⅱ
mg
Fmax  k max
v2
v
 k st (1 
)  mg (1 
g st
g
代入数据,求得
Fmax  16.9 kN
由此可见,当鼓轮被突然卡住后,钢索
的张力增大了5.9倍。
k
)
m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 题 13-5
如图所示,摆的质量为m,点C为其质心,O端为光滑铰
支,在点D处用弹簧悬挂,可在铅直平面内摆动。设摆对水平
轴O的转动惯量为JO,弹簧的刚度系数为k;摆杆在水平位置
处平衡。设OD=CD=b。求摆从水平位置处初角速度ω0摆下作
微幅摆动时,摆的角速度与φ 角的关系。
O
D
φ
C
mg
ω0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 题 13-5
运 动 演 示
§13.5 势力场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 题 13-5
解: 研究摆的运动。作用于摆的力有弹簧
力F,重力mg和支座约束力FOx和FOy 。前两
力为保守力,后两力不作功,因此摆的机械
O
能守恒。
C
mg
取水平位置为摆的零势能位置,此时机
1
J O 02 。摆作微幅摆动,φ角
2
极小。系统对平衡位置的势能为 1 k (b ) 2 ,
2
1
而动能为 J O 2 。
2
械能等于动能
由机械守恒,有
D
φ
1
k
1
2
2
J O  (b )  J O0
2
2
2
解此方程得摆杆的角速度为
kb 2 2
  0 
JO
2
ω0
§13.6 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
例 题 13-6
均质圆轮半径为r,质量为m,受到轻微扰动后,在半径
为R的圆弧上往复滚动,如图所示。设表面足够粗糙,使圆轮
在滚动时无滑动。建立圆轮质心的运动微分方程。
O1
R
(+)
θ
C
O
r
§13.6 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
例 题 13-6
1. 应用功率方程建立该方程。
解:均质圆轮作平面运动,动能为
T
O1
R
θ
α
(+)
C
O
r
aC
F
mg
1 2 1
3
mvC  J C 2  mvC2
2
2
4
轮与地面接触点为瞬心,如图所示,因此摩
擦力与法向约束力不作功。重力的功率为
P  mg  v  mg sin 
FN
ds
dt
应用功率方程
dT
P
dt
得
dv
3
ds
m  2vC C  mg sin 
4
dt
dt
§13.6 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
例 题 13-6
因
O1
R
θ
α
ds
s
 vC ,  
dt
Rr
(+)
C
O
r
dvC d 2 s
 2,
dt
dt
aC
F
mg
当 θ 很小时, sin    ,于是得质心C
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FN
d2s
2g

s0
2
dt
3( R  r )
§13.6 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
例 题 13-6
2.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建立该方程。
从前面的分析已知,地面的法向约束力和摩擦力不作功,只有重力
作功,因此系统的机械能守恒。于是质心的运动微方程也可通过机械能
守恒定律建立。
取质心的最低位置O为重力场零势能
点,圆轮在任意位置的势能为
V  mg ( R  r )(1  cos  )
O1
R
θ
α
(+)
C
O
r
aC
F
mg
FN
同一瞬时的动能为 T  3 mvC2
4
因机械能守恒,有
d
(V  T )  0
dt
把V和T的表达式代入,取导数后得
dv
d 3
mg ( R  r ) sin 
 mvC C  0
dt
2
dt
§13.6 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
例 题 13-6
mg ( R  r ) sin 
因
O1
R
θ
α
(+)
C
O
r
aC
F
mg
FN
dv
d 3
 mvC C  0
dt 2
dt
d
v
 C ,
dt R  r
dvC d 2 s
 2 , 于是得
dt
dt
d2 s 2
 g sin   0
2
dt
3
当θ很小时, sin    
s
, 于是得圆
Rr
轮作微幅摆动时质心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d2s
2g

s0
dt 2 3( R  r )
§13.6 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
例 题 13-7
绳的一端系小球,另端固定,如图所示。设球以初速 vA= 3 m·s-1 从位置OA摆
下,当摆到铅直位置时,绳受到固定在O1点的钉子限制,开始绕此点摆动。已知
l=1 m , h = 0.7 m, θA= 60°。(1)求小球到达点C 时的速度vC。(2)设球的质
量为m = 0.5 kg,不计绳的质量,设绳碰撞时无能量损失。求当绳碰到O1点的钉子
前、后,且仍在铅直位置时,绳中的拉力TB 和 TB'。
O
h
vC
C
M'
θA
θ
l
l' O
1
A
M
B
vA
§13.6 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
例 题 13-7
解:球的轨迹可分为两段:一段是以O为中心、
l为半径的圆弧AB。另一段是以O1为中心、l'为
半径的圆弧BC。
1. 求小球到达点C时的速度vC 。
A到B的运动阶段,球的受力图如图中M位
置所示。
O
θA
θ
l
l' O1
T
h
vC
C
M'
应用质点动能定理,得
B
v
A
M
vA
mg
1 2 1 2

mvB  mvA  WAB  WAB
2
2
显然绳的拉力T在运动过程中总垂直位移,故拉力T的功
而重力的功 WAB  mg  l (1  cos  A ) 。代入后得
vB2  vA2  2gl (1  cos  A )
(a)
  0,
WAB
§13.6 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
例 题 13-7
O
θA
θ
l
l' O1
T
h
再考察B到C的运动阶段,球的受力图如图中
M′ 位置所示,应用质点动能定理,得
1 2 1 2

mvC  mvB  WBC  WBC
2
2
vC
C
v'
M'
T'
v
mg B
M
mg
A
同理,约束力的功 WBC
  0 ,而重力的功为
vA
WBC  mgl   mg (l  h)
代入后得
vC2  vB2  2g (l  h)
将式 vB2  v A2  2 gl (1  cos  A ) 代入得
vC2  vA2  2gl (1  cos  A )  2g (l  h)
vC2  vA2  2g (h  l cos  A )
(b)
§13.6 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
例 题 13-7
得
vC  v A2  2 g (h  l cos  A )
(c)
如果把ABC视作一个连续运动的阶段,应用
O
h
θA
θ
质点动能定理,因绳的拉力不作功,得
l
vC
C
l' O1
v'
M'
T'
B v
mg
A
T
M
vA
1 2 1 2
mvC  mv A  mg (h  l cos  A )
2
2
将数据代入(c),得
mg
vc  3.59 m  s-1
§13.6 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
例 题 13-7
2. 绳中的拉力TB 和 TB' 。
应用牛顿定律在法线方向的投影式求绳的拉
O
h
θA
θ
力TB和TB' 。这里,也应分开两种状态。
l
在第一种情形下,小球是沿圆弧AB运动,圆
vC
C
l' O1
v'
M'
T'
B v
mg
A
T
M
mg
vA
v B2
心为O,半径为l,B点的法向加速度为
,
l
由牛顿第二定律
vB2
TB  mg  m
l
vB2
TB  mg  m
l
§13.6 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
例 题 13-7
vB2
TB  mg  m
l
O
h
θA
θ
2
2
将式 vB  vA  2gl (1  cos A ) 代入得
l
vC
C
l' O1
v'
M'
T'
B v
mg
A
T
M
TB  mg 
m 2
v A  2 gl (1  cos  A ) 
l
vA
代入数据得
mg
TB  14.3N
§13.6 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举例
例 题 13-7
在第二种情形下,小球是沿圆弧BC运动,圆
心为O1,半径为
O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θA
θ
l
C
l' O1
T
v'
M'
T'
h
vC
B v
mg
l′,B点的法向加速度为
A
M
mg
vA
vB2
TB  mg  m
l
m
TB  mg  vA2  2 gl (1  cos  A ) 
l
代入数据得
TB  36.23 N
TB′ 约为TB 的2.53倍。
vB2 。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