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培养好习惯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用“心”培养好习惯

讲座人:
2013年3月28日
父子俩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
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
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
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
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
,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
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
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
“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播下行动 ,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 收获性格;
播下性格, 收获命运。
-----威廉·詹姆士
好习惯收获好命运
这些习惯,您的孩子养成了吗?
我要用感恩的心去迎接今天------- --爱的习惯
坚持不懈,直到成功----------持之以恒的习惯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自信的习惯
用好我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时间的习惯
今天我要学会控制情绪--------- -自制的习惯
我要笑遍世界----------乐观的习惯
我重视自身的价值----发掘自我潜能的习惯
我现在就付诸行动------------立即行动的习惯
一、幼小衔接做好的三个准备
习惯准备
物质准备
心理准备
二、如何培养好习惯
• 1、生活起居有规律。
•
孩子上小学前的7~8月份,您就可以开
始试着在家里调整孩子的作息,并逐步让孩
子适应早睡早起的生活,让他养成按时起床、
用餐、学习、游戏、就寝的习惯。包括定时
喝水、定时入厕的习惯,这样将有利于让他
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 2、自己的事自己做。
•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
培养起来的,随着他们身体的发育,心理能力的不
断提高,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步学会自己
吃饭、自己穿衣,自己睡觉,自己收拾玩具、学习
用品等,要求物品放置固定有序,用完即物归原处。
对于孩子独立做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失败,家长
应鼓励、指导他克服困难,切不可包办代替,更不
可责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提高孩子
的自理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1、倾听的习惯。您和孩子有每天交流的习惯
吗?你在和孩子交流时能注意用心倾听、眼
神交流吗?孩子的问题您能仔细回答吗?如
果您做到了这些,相信孩子也一定和您一样,
养成了认真倾听的习惯。
2、表达的能力。听说是一个整体,很难截然
分开,如果您的家庭每天都有亲子交流的时
间,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乃至亲子关系的
和谐都能产生很大的推动力。
3、阅读的爱好。一位教育家告诉我们:学生
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班上不
少爱书的孩子,走进他们的家,总能看到家
长给他们准备的丰厚的精神大餐,他们的见
闻也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广博,接受新知识的
能力更强,在课堂上,爱读书的孩子往往是
思维最活跃的。阅读的能力不仅给孩子带来
语文上的积累,还给他们的其它科目学习奠
定了基础。
4、写字的姿势。
暑假中您一定要注意对孩子正确坐姿、
握笔的训练,时间不必长,十分钟就可以了。
姿势要诀:头正、肩平、臂张、背直、足稳
握笔方法:
1、一张写字桌
2、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一个最简单的铅笔盒(袋)
4、一块普通的白橡皮
5、五支H或2 H的铅笔
• 1. “向学”的心理准备,避免“惧学”
• “向学”是指向往小学的学习生活,具体表
现是:渴望背上新书包,戴上红领巾,和小
朋友们一起到学校里学知识学文化,觉得这
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如果你从自己孩子
的言谈举止中发现他具有这样的倾向,那么,
恭喜你!你的孩子已经成功踏出了适应小学
生活的第一步,具有了积极的向学心理。
2. 让孩子自信起来,增强学习信心
孩子的自信是可以建立起来的,关键是
他能不能有机会发现自己的价值。其实这些
机会很多啊,家庭生活中到处皆是:吃饭前
摆个碗筷,帮家里倒个垃圾,帮爸爸擦次皮
鞋,帮妈妈拎个包,帮奶奶跑个腿买个东西
什么的,都是体现他价值的地方。
3. 学会同伴相处,增进人际交往
教他们怎样感谢别人,怎样向别人道歉,
怎样邀请同伴与自己交往,怎样参与同伴正
在进行的游戏,怎样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等。
4. 科学地爱孩子,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保
障
1)关注内心:问问孩子:“今天过得开心不
开心?”
2)尊重孩子
3)接纳情绪
培养好习惯:五种有效方法
一、培养好习惯,从改掉坏习惯开始
二、培养好习惯,多传达正向的信息
三、培养好习惯,与兴趣爱好相结合
四、培养好习惯,父母要身先士卒
五、培养好习惯,让孩子体验自然惩罚
一、培养好习惯:从改掉坏习惯开始
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一起聚会,记者问其中一位
获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
的东西?”
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记者感到很吃惊,但他继续问:"
在那里,你学到了哪些重要的东西?"
“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
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
这位科学家的回答很出人意料,但它却很直接地说
明了一个问题:孩子小的时候是培养其好习惯的
重要时期。
在教育界,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早期教育花1
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1吨的气力。由此,我们也可
以看出早期教育对于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要性。
好习惯与坏习惯好像一对势不两立的冤家,大有
"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趋势。例如,一个孩子有不
讲卫生的坏习惯,那干净、整洁等好习惯就可能与他
无缘;又如,一个孩子很诚实,那他一般不会出现撒
谎、骗人等坏习惯。所以,从教育孩子方面来讲,改
掉孩子的坏习惯,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很多教育学家却提出了一个更加独出心裁的观点:
家长改掉坏习惯,就等于培养孩子的好
习惯。教育学家们认为,年龄较小的孩子有很强
的模仿性,而他们的主要模仿对象就是家长,如果
家长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许多坏习惯,
如说脏话、撒谎等,这些坏习惯很容易就会被模仿
性极强的孩子学会。
我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学习很好,也很懂事,
但就是爱说脏话。为此,我曾多次找这个孩子谈话,但
效果都很不明显。
一次放学时,因为家长没有准时到校接孩子,我就
把孩子带到办公室。
等我再次把孩子带到校门时,刚好听到了这个孩子
的父母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他们争吵的声音不算大,
但我仍然觉得很刺耳,因为他们的每句话中几乎都带着
脏字。这时,我终于知道这个孩子说脏话的坏毛病一直
改不掉的原因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家长是
他们行为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家里,
家长动不动就会口出脏话,那么,即使老
师有再强的能力,也没有办法使孩子改掉
说脏话的坏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就会不自觉
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也许在有些家长眼中,孩子爱说脏话这
种习惯很小,但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习惯,日后孩子
就会找不到工作、失掉一个很重要的职位,或者错失一个很大
的发展良机。到那时,做家长的后悔都来不及。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家长
自己说着脏话,却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用语;家长自己经
常说谎、骗人,却要求孩子要诚实……
在这种自相矛盾的教育方法中,孩子是不可能按着
家长的要求去做的。即使家长的权威使他们屈服,他们
也会在家长面前做一套,在家长背后又做一套。
心理学家表示,家长没有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而
仅仅是使用家长的权利,强迫孩子屈服,那在家长不在
场的情况下,孩子的坏行为会越来越多。
当然,家长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孩
子的一些坏习惯作斗争。因此,家长要想顺利地战胜孩子的
那些坏习惯,仅仅是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还是不够的,还应
该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
二、培养好习惯,多传达正向的信息
一个9岁的小女孩,学习很认真,但无论怎么学,她的
数学成绩还是不理想。一天晚上,她向爸爸请教一道数学
应用题,爸爸给她讲了好几遍,她还是没听明白。
这个孩子几乎对自己失望了,她哭着对爸爸说:"爸
爸,我太笨了,看来我是学不好数学了。"
爸爸不认同地说:"不是这样的,这种类型的题爸爸
小时候听了9遍才听明白,你才听了5遍,我再给你讲一遍,
相信你一定能超过爸爸的。"
孩子听爸爸这样说,立刻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果真,
听完这一遍之后,她终于掌握了这道题的做法。
后来,再遇到难题时,这个孩子总是不厌烦地、一遍
也许很多家长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给孩子讲一道题,讲好几
遍孩子都听不懂,这时,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气急败坏地说:"你
真是笨死了!"
家长们这种做法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不仅会使孩子
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从而放弃学习,
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容易放弃的坏习惯。
上述事例中的家长是一位很合格的家长,尽管他给孩子讲一
道题讲了5遍,但他没有不耐烦,甚至当孩子对自己都失望时,
他仍然向孩子传达积极的信息。家长的这种做法不仅使孩子找
回了失掉的信心,而且使孩子养成了勇于向困难挑战、不战胜
困难决不罢休的习惯。
其实,在此过程中,这位家长正是运用了正
强化法。所谓正强化法,是指强调孩子身上积
极的信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从而做出
积极的行为。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家长对孩子不经
意间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给予表扬、鼓励等正
强化,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境,孩子就会不断重
复这种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这种行为就会成
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用正强化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要特别注意一点,不要总
是抱怨孩子的坏习惯。很多家长喜欢抱怨,不管是当着孩子的
面,还是不当着孩子面,他们总会说:
“这孩子脾气太大了!”
“这孩子很粗心!”
“这孩子不爱学习!”
……
家长这样做就是给孩子一种负面的暗示,给他们贴上了一种负面
的标签。也许孩子自己已经知道"脾气大"、"粗心"等都是不好的习惯,
本来正想改正呢,但当孩子接收到的负面暗示越来越多时,他们就会
真正地接受这种负面暗示,真正认为"脾气大"、"粗心"等就是自己的
一个改不掉的缺点了,从而再也不想去改掉这些坏习惯。
事实上,这是一种负强化效应。中国有句俗话,
叫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所以,家
长与其与孩子的"坏脾气"、"坏习惯"等作斗争,不如适
当地表扬孩子的好习惯,利用正强化法来培养孩子的
好习惯。
方法三:培养好习惯,与兴趣爱好相结合
习惯的养成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结果,有些
时候,即使孩子知道一些坏习惯对于自己的成
长不利,但往往由于惰性,孩子还是不愿意与
家长合作。
读一年级的小茹不讲卫生,吃饭之前就是
不洗手,针对这一点,妈妈给她定了一条规矩:
不洗手就不允许吃饭。但小茹绝不向妈妈屈服,
不让吃饭就不吃,反正就是不洗手。为此,母
女俩竟然冷战起来,最后,妈妈怕孩子饿坏了,
便不得不向孩子"投降"。如此,小茹养成了饭
前不洗手的坏习惯。
在一般情况下,强制的办法是不可能成为孩子改
掉坏习惯的动力的。家长帮助孩子改正坏毛病,就如
同医生给病人治病,稍微有一些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
针灸时,医生如果没有摸准穴位就随便给人扎针,不
仅不能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反而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
痛苦。
在改掉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突破口"就如
同针灸中的"穴位","突破口"没有找对,孩子不
仅不会改掉坏习惯,而且还有可能对家长的教育
方式产生反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突破口"找
对了,孩子就会在习惯培养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所以,在孩子坏习惯"屡教不改"的情况下,
家长就应该试着去寻找其他"突破口",寻找孩子
改掉坏习惯的内部动力。
一般来讲,家长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去寻找
他们的突破口,很容易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激发起孩
子改掉坏习惯的欲望。
后来,小茹妈妈想了个好办法。她知道孩子喜欢听科
幻故事,便找了一些与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讲给她听。
看着孩子睁大眼睛惊奇的样子,她故意引导孩子:"你愿
意让成千上万个细菌进入你的肚子里吗?"
"当然不愿意了,可是,那些细菌在哪里呢,我怎么
看不到它们呢?"小茹睁大眼睛看着自己的双手。
"傻孩子,细菌是看不到的,只有在科学家的显微镜
下才可以看到。"
了解这些知识后,每次吃饭前,小茹都会乖乖地去洗
手,偶尔发现爸爸不洗手就吃饭时,小茹还会一本正经地
"教育"爸爸:"爸爸,你想把成千上万的细菌吃到肚子里
吗?"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改掉坏习惯,并不是
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些坏习惯的害处,往往是家长们的
教育方式没有深入他们的内心,或者说家长们的教育
方式他们不喜欢。这时,家长无论怎样努力,孩子还
是不肯改正坏习惯。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把孩子的缺点与孩
子的兴趣联系起来,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妈妈一样,通
过讲科幻故事的方法找到突破口,让孩子意识到不
讲卫生的后果。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
方式,从而愿意主动去改掉自己的坏毛病了。
当然,家长在找到孩子坏习惯改正的突破口之后,
对孩子进行引导时,教育意图不要太明显。如果家长告
诉孩子:"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改掉你的坏习
惯。"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使孩子感觉到枯燥无味,还
会引发孩子的警觉和敌意。所以,"润物细无声",家长
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改掉坏习惯,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
界。
方法四:培养好习惯,父母要身先士卒
家校在同一方向上用力——避免"5+2=0"负效应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天,梭子鱼、虾和天鹅要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
来,它们都使出了全力拉这辆车,到最后,他们都累得不
行了,车子还是在原来的地方没有动。
难道是这辆车太重了,重得都超过了这三个家伙共同
的力气?
并不是这样的,车子之所以原地没有动,是因为这三
个家伙没有朝一个方向用力:天鹅把车向天空方向拉,梭
子鱼把车向池塘方向拉,而虾又朝着与池塘相反的方向拉。
三个方向的合力互相抵消,所以,车子才会原地不动。
由这个寓言,我们可以得出,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如果家庭与学
校对孩子的教育不在同一个方向上,那孩子就会像上面寓言中的那辆
小车一样,不会向前发展,只会原地不动。
很多家长也许对这样的教育场面并不陌生:
上班时间快到了,为了节省时间,家长拉着孩子从小区的草坪上
穿过,这时,孩子挣脱家长的手说:"老师说了,不能践踏草坪。"
家长连忙解释:"宝贝,来不及了,妈妈上班快迟到了。"
可孩子还是不肯踏入草坪,这时,家长抱起孩子,边走边说:"
宝贝,老师说得太绝对了,在紧急情况下,偶尔践踏一两次草坪是没
有关系的。"
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家庭教育与学
校教育就出现了矛盾。当然,如果孩子以后也遇到某些"紧急情况",
他肯定也会像家长那样,理所应当地践踏草坪。当孩子有过几次成功
的经验后,也许就会把老师"不能践踏草坪"的劝告扔到脑后。这将很
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其实,孩子从一开始不肯践踏草坪,到最后理所
应当地践踏草坪,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
"5+2=0"负效应。所谓"5+2=0"负效应,是指孩子在
学校接受了5天的教育,在周末与家长接触两天的过
程中,也许就是家长的几句话、几个动作、几种行
为,就像上面事例中家长的做法一样,就把孩子在
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全部抵消了。
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争
取让那些"特殊情况"不再出现,不给孩子提供滋生坏习
惯的机会。
当然,为了与学校的教育达成协调一致的目标,家
长要与孩子的老师保持沟通。例如,了解孩子在学校的
一些表现;请老师一起协助,帮孩子改掉坏习惯;请老
师时常鼓励孩子养成好习惯,等等。这样,家庭教育与
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避免"5+2=0"负效应,从
而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方法五:培养好习惯,让孩子体验自然惩
罚,自然后果法
孩子的坏习惯为什么会一直改不掉?心理学家们认为,在大多数情况
下,是因为家长的过多参与。例如,很多家长就曾这样向我抱怨:"我家那
孩子太懒了,早上不叫他三五次,他是不会起床的。"
每当听到这样的抱怨,我都会告诉家长们:"有你这种乐此不疲的参与,
孩子永远也不会主动起床。"
此话怎讲?
其实,每个人身体上和思想上都会有很强的惰性因素,家长的过多参与,
往往会把孩子的惰性因素更多地激发出来。例如,家长每天充当孩子的"闹
钟",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反正有爸爸妈妈叫我起床呢,再多睡一
会儿吧!"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孩子赖床的坏习惯是永远也不会改掉的。
所以,家长最好少参与到孩子的事情中去。
这时,肯定有家长要问:"不叫孩子起床,那他们还不得天天迟到呀?
"
事实上,迟到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坏事,这样孩子就有机会承受自然后
果的教育了。
在教育孩子方面,法国著名的思想法卢梭提出了一种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
叫做自然后果法。即对于孩子的过失,不去责备和惩罚,而利用过失的自
然后果,使孩子自然受到惩罚。这种惩罚不同于平时家长对孩子的惩罚,它使
孩子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早晨再赖床就会迟到,以后不能再赖床了。因此,
这种惩罚并不是针对孩子犯了错误而惩罚,而是为了使他们日后不去犯同样的
错误。
一个孩子也有早上赖床的习惯,他的妈妈是这样帮他改掉这个坏习
惯的:
新学期要开学了,妈妈送给小鹏一只漂亮的小闹钟,并对他说:"
以后这个小闹钟要代替妈妈叫你起床了,它可不像妈妈那样叫你好几遍
呀。听到它响之后,你一定要按时起床,否则会迟到的。"
拿着小闹钟,小鹏迫不及待地定上了铃。但遗憾的是,开学的第一
天,他就迟到了,原因是闹钟响过之后,他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结果可想而知,因为迟到,他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晚上放学回到家
后,他特意把小闹钟的铃声调到最大,并认真地对妈妈说:"开学第一
天就挨批评了,我以后再也不敢迟到了!"
孩子早上赖床,家长要舍得让孩子接受自然后果的惩罚——迟到。大多数
孩子的坏习惯之所以改不掉,往往是由于家长的“不敢放手”而造成的。例如,
家长们会很担心地说:“孩子经常迟到会影响学习成绩的”,“经常迟到会使
孩子丧失学习的信心”……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当他们多次因为迟到
而受到惩罚时,他们肯定会主动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从而改掉赖床的坏习惯。
当然,利用这种自然后果法使孩子改掉坏习惯,必要的
时候,家长要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例如,家长把
自己改掉孩子坏习惯的计划告诉老师,当孩子迟到后,请求
老师配合自己,如在批评孩子迟到的同时,再给孩子一些鼓
励。这样,家长们的那些担心很快就会消除,同时,孩子的
坏习惯也很快就会改掉。
除了改掉孩子赖床的坏习惯之外,利用自然后果法,家
长们还可以改掉孩子的很多坏习惯,例如:
孩子因为贪玩而错过了晚饭时间,家长不
要为孩子另起炉灶,而是让他们尝尝饥饿的
滋味吧!
孩子总是忘记带家里的钥匙,那就让他
们在门外等候,直到你方便再为他们开门为
止吧!
孩子总是粗心做错作业,那就让他们接
受老师的惩罚吧!
……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
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
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
祝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
父母读懂属于你家的那
‘一本书’。"
祝每一位家长朋友:
二 塑造好性格:最科学的三原则
20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从小智
力出众的孩子,长大后是否都能成才。于是他率领一
班助手在25万小学生中挑选了智力最高的1528个孩子,
他们都是百里挑一的聪明孩子。
心理学家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50年之
后,调查人员发现,这些孩子之中有的是企业家,有
的是学者、设计师,有的成了国会议员……但也有不
少的人一事无成,他们穷困潦倒,有的成了罪犯,有
的成了流浪汉……
为什么同是聪明的孩子却有如此反差巨大的结果呢?
心理学家经过分析他们的档案材料发现:问题多数出在
性格品质上。
那些失败者往往从小便具有较明显的性格弱点,如骄傲、
冷漠、自私、懦弱、缺乏意志力等,他们长大后,这些性格
的弱点便成了他们事业发展的无形杀手,极大地损害了他们
的形象,成了他们事业正常发展的拦路虎。
由此可见,即使孩子很聪明,长大后他们也不一定成才
和幸福,因为在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性格品质的优劣起着决
定的作用。
适时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将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这方面,一位家长做得十分优秀:
孩子因为生病要做一个小手术。面对紧张、恐惧的孩子,
医生与孩子的妈妈商量:"我们用一些善意的谎言来安慰他吧,
我们告诉他,手术一点都不痛苦,告诉他不用害怕。"
但孩子的妈妈立刻阻止了医生,并严肃地对医生说:"孩
子已经懂事了,我们不能骗他。"
于是,她来到孩子床边,轻轻地对孩子说:"亲爱的宝贝,
手术后你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这种痛苦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哭
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相反,还有可能会引起头痛。所以,
你必须勇敢地承受它。"
让医生没有想到的是,听了妈妈的这番话,在手术的过程
中,这个孩子没哭也没有喊,而且他的紧张情绪也没有先前那
样明显了。他勇敢地承受了这一切。
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并不是要让孩子
独自去深山老林里生存,其实在生活中,家
长就有很多机会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就像上述事例中所讲述的一样,家长完
全可以利用孩子生病的机会,对孩子进行一
次挫折教育。告诉孩子,有些痛苦是他必须
要经历的,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孩子一
般就能坦然地面对这些痛苦了。
方法一:家长应注意自己的教育态度——角色效应
很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家庭教育是影响孩
子性格变化的最重要因素。对此,前苏联的一位心
理学家对一对孪生姐妹进行了长期观察,来研究家
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
这对孪生姐妹外表十分相似,并且她们从小学、
中学到大学都在一起上学,但令人惊讶的是,两个
人在性格上却完全不同:姐姐好交际,做事果断、
勇敢、主动;而妹妹性格很内向,做事依赖性很强。
就是在回答心理学家的问题时,也总是姐姐先回答,
妹妹只表示同意或做补充。
一对孪生姐妹,从小到大,她们生活的环境都是
相同的,但她们的性格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
呢?
对此,心理学家展开了多方面的调查,最后终
于得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原来,问题出在这两个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上,
她们的妈妈在生她们的时候进行的是剖腹产手术,可
以说两个孩子是同时出生的。但孩子小时候,由家长
指定,一个做“姐姐”,一个做“妹妹”,并且“姐
姐”要照顾“妹妹”,并对妹妹负责。因此,每当家
长委派什么任务时,都是由姐姐出面去办,妹妹只是
个小“跟班”。长久如此,“姐姐”就形成了独立、
主动、善交际的性格,而“妹妹”则养成了顺从、听
话的性格。
即使是孪生姐妹,家长不同的教育态度,
孩子也会形成不同的角色认同,形成不同
的性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孩子
性格形成的影响会有多大。
为了研究影响孩子性格形成的因素,国内和国外的很
多教育学家们,都对本国家长们的教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分
析,他们发现,不管是在哪个国家,家长们错误的教育方
式都会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
例如,家长溺爱、娇惯孩子,会使孩子产生很强的依
赖性,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力,日后将很难适应社会生活。
另外,家长的过度溺爱还会使孩子养成蛮横无理、放肆任
性、以自我中心等消极性格。
又如,家长对孩子太过严厉和粗暴,很容易激起孩子
的叛逆心理,从而形成粗鲁、暴力的性格。
当然,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忽视
他们的存在,这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的
性格,在坏人的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时,
这种类型的孩子还极易产生厌世轻生的情绪。
因此,要想孩子养成健康的性格,家长一定要用民主的态度
教育孩子。所谓民主,即不娇惯、不粗暴、不专制,让孩子在一
种充满理性之爱的氛围中成长。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铭铭的父母在家里立了这样几条
规定:
1.无论是谁,无论多么生气,都不能说脏话,如果真的想发
火,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几声。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每个人都健康的时候,自己喝水自
己倒,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允许例外存在,但这种情况不能太频
繁。
3.每个人遇到困难,如果自己解决不了,要相信集体的力量,
告诉大家,大家一起想办法。
4.做错了事情,先不要后悔,而是先寻找弥补的措施。
……
在这些规定的引导下,铭铭从小就与别的孩子不同,
她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娇气、任性,任何事情都要依赖父
母,而是独立、乐观、讲礼貌。
好性格是孩子一生都享用不尽的财富,而在某
种程度上讲,孩子拥有什么样的性格,决定权往往
掌握在家长手中。
所以,要想让孩子拥有独立、乐观、坚强、热
情等性格,家长们也不妨像铭铭的家长一样,订制
一个类似的家庭规定,在约束孩子的同时,也约束
自己: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给孩子理智的爱。
方法二:性格培养要从小开始——易塑性原则
对于孩子的性格,很多家长常常会存在误解,认为孩子懂
事后才能培养其性格。因此,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性格培养,往
往在孩子五六岁时才开始。
其实,家长的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等到孩子五六
岁才意识到要培养孩子的性格,就已经错过了孩子性格培养的
最佳时期。
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0~6岁是孩子一生中大脑发
育最迅速的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富可塑性的阶段,也是为孩
子的性格奠定最坚实基础的阶段。此时,外界的刺激会在他们
的大脑里留下很深的痕迹,刺激反复呈现,就会转化为内在信
息,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方法二:性格培养要从小开始——易塑性原则
我曾遇到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小时候,父母感情不好,因为父母经常忽略对
她的照顾,致使她常常饿肚子。现在虽然这个孩子的父母
已经和好了,但她常常这样对人说:"不管我吃多少东西,
我还是有那种饥饿的感觉。"
也许一般人不能理解她这种感觉,但这确实是因为她
小时候,家长忽视她而给她留下的后遗症。
当然,更重要的是,小时候的这种经历让她形成了这
样一种性格:现在她身边的同学,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
只要对她好一点,她就会黏住人家不放,想整天跟这个人
在一起。因为她这种怪性格的存在,所以同学们都对她敬
而远之。
方法二:性格培养要从小开始——易塑性原则
对于孩子的性格,很多家长常常会存在误解,认为孩
子懂事后才能培养其性格。因此,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性格
培养,往往在孩子五六岁时才开始。
其实,家长的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不科学的,等到孩
子五六岁才意识到要培养孩子的性格,就已经错过了孩子
性格培养的最佳时期。
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角度来看,0~6岁是孩子一生中
大脑发育最迅速的阶段,是孩子一生中最富可塑性的阶段,
也是为孩子的性格奠定最坚实基础的阶段。此时,外界的
刺激会在他们的大脑里留下很深的痕迹,刺激反复呈现,
就会转化为内在信息,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产生很深远的影
响。
方法二:性格培养要从小开始——易塑性原则
我曾遇到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小时候,父母感情不好,因为父母经常忽略对她的照顾,致使
她常常饿肚子。现在虽然这个孩子的父母已经和好了,但她常常这样对人说:
"不管我吃多少东西,我还是有那种饥饿的感觉。"
也许一般人不能理解她这种感觉,但这确实是因为她小时候,家长忽视
她而给她留下的后遗症。
当然,更重要的是,小时候的这种经历让她形成了这样一种性格:现在她
身边的同学,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只要对她好一点,她就会黏住人家不放,
想整天跟这个人在一起。因为她这种怪性格的存在,所以同学们都对她敬而
远之。
方法二:性格培养要从小开始——易塑性原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孩子之所以会出
现这样的怪性格,是因为在她性格形成的最佳时期,
家长不但忽略了对她的教育,而且忽略了给予她足
够的爱。因此,这种渴望爱的感觉便在孩子的心中
延续下去,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性格。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对
他们的性格教育有多么重要。事实上,我们强调培
养孩子的性格要从婴幼儿开始,是有科学依据的。
在孩子小时候,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接
受能力也很强,因此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塑造,这就
是易塑性原理。
法二:性格培养要从小开始——易塑性原则
那么,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塑造孩子的性格呢?
一位家长这样分享他的经验:
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现在的情况是,三个家庭一起关注一个孩
子的成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爱往往是失去理智的,而
孩子接受到的信息往往也是歪曲的:我就是家里的皇帝,我就是全家人的
小太阳。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唯我独尊的思想,也十分不利于孩子良好性
格的培养。
于是,当孩子出生后,我就召集全家人开了个小会,主题就是:全家人的
教育思想要一致,给孩子理智的爱。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注重培养他的性格
了。例如,当孩子3岁左右,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愿望,经常向我们提这样那
样的要求:
"妈妈,我要吃甜饼干!"
"爸爸,我要那个玩具"
……
面对孩子诸多的"我要",我先是从改变孩子的语言开始,让他从"我要"
改为"我应该"。而后再引导他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我要"都能得到满足,
只有"应该"的事物才能得满足。因此,孩子长大后,即使面对再大的诱惑,
他也没有轻易向我要求过什么。
方法二:性格培养要从小开始——易塑性原则
如果孩子的任何要求,家长都无条件地答应,那孩
子肯定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不懂得控制自己欲
望的孩子,是很容易走上弯路的。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位家长从孩子欲望
产生的初期,就对孩子进行引导,让孩子认识到"我要"与
"我应该"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使孩子从小就懂得应当
控制自己的欲望。
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有很强的可塑性,从婴幼儿期开
始,家长就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性格培养,不仅可以有
效地预防孩子很多坏习惯的出现,而且会为孩子良好性
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三:让孩子发挥自己的"特色"——卡迪拉克效应
我们都知道,卡迪拉克是美国豪华轿车的一种,但它怎么会与教育孩
子有联系呢?这还要从一个笑话说起。
在美国的一个州,有一位印第安老人,他贫穷地生活了将近一辈子。
忽然有一天,他在地下发现了石油,这使他一下子变成了富翁。
成为富翁后的老人买了一辆豪华的卡迪拉克旅游车,之后,老人又在
这辆旅游车的后面加了四个轮子,使它变成了乡间最长的车子。
有了这辆车子之后,老人几乎每天都会精心打扮一番,然后用两匹健
马拉着那辆豪华车去附近的小镇上兜风。
在这期间,老人遇到了一位机械师。机械师检查过老人的轿车后,惊
奇地发现,这辆轿车里的发动机相当于100匹马的力量,而且机器完全正常,
但他的主人却用两匹马拉着它到处兜风。这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了。
这位印第安老人虽然拥有了高级轿车,但他却对这类车子缺乏最基本
的认识,还得意地用两匹马拉着它到处兜风。可以说,人人看到这个故事
后都会发笑。
方法三:让孩子发挥自己的"特色"——卡迪拉克效应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与这位印第安老人类似的父母,
他们常常按着自己固有的认识和愿望去塑造孩子,却忽视了孩子本
身是一辆马力十足的轿车,而自己却正用两匹马的力量在拉着他们
前行。
有这样一个教育案例:
5岁的小龙因为好奇小闹钟为什么总是"滴、滴"地响,便把小闹
钟拆开了,想看个究竟。爸爸发现了儿子的这一行为,马上夺过孩
子手中的闹钟,并大声斥责孩子道:"你真是个败家子,这可是我刚
买的闹钟呀!"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顺从,调皮行为少一些,上
面事例中的小龙,肯定会被家长们定性为"破坏性极强"的孩子。但家
长们却不知道,这种"破坏性"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探索欲望、创造
能力的表现。在上述事例中,因为孩子拆坏了小闹钟,爸爸的斥责
也许会使孩子的性格从此变得听话、乖巧,但孩子的探索欲望、创
造能力很可能就会由此而消失。忽视孩子的天性,而把孩子强行改
造成家长所希望的样子,家长的这种做法无异于上面笑话中的印第
安老人。
方法三:让孩子发挥自己的"特色"——卡迪拉克效应
也许有家长要问,遇到孩子拆小闹钟这样的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既
保护孩子的探索欲望,又有利于孩子性格的培养呢?
一位聪明的家长是这样做的:
看到孩子把小闹钟大卸八块,家长这样问孩子:"你是不是好奇它为什么总
是'滴、滴'地响才把它拆开的呢?"
孩子点了点头。
"遇到自己不懂,而又特别想把它弄明白的话题,就应该自己动手去解决。
但现在小闹钟坏了,它不能再叫你起床了,该怎么办呢?"
"妈妈,你别急,让我把它修好。"孩子热心地回应说。
无论这个孩子最终是否能把闹钟修好,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的
话让孩子意识到了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并让孩子懂得,他要为这一行为负责。
当然,在此过程中,家长还鼓励了孩子的探索欲望,这将十分有利于孩子探索
性格的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常常在不经意之间,就充当了孩子发挥特性的
杀手,例如,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孩子的独立性泯灭;家长的过多参与,使孩
子失去了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方法三:让孩子发挥自己的"特色"——卡迪拉克效应
那么,家长如何把孩子的特性都激发出来呢?对此,我们
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可供家长们借鉴: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自主地去活动,把孩子独立行动
的能力激发出来;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把孩子思考能力、
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出来;
给孩子一个对手,让孩子独自去面对竞争,把孩子的抗挫
能力激发出来;
给孩子几个选项,让孩子去选择,把孩子的选择、放弃能
力激发出来;
……
把所有的这些优秀的能力汇集起来,就形成了孩子优秀的
性格。
三 塑造好性格:最有效的三种方法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完美的性格:积极主动、
勇敢、乐观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很多表现都令家
长们失望:
见到熟人,孩子从来不去主动打招呼;
遇到困难就退缩;
受一点打击就一蹶不振;
……
面对孩子的这些表现,大多数的家长是无奈,也有家长想
出很多办法来弥补孩子的这种性格缺点,但结果却收效甚微。
三 塑造好性格:最有效的三种方法
我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教育案例:
小女孩叫艾玛,性格有些内向,家里来了客人从来不喜欢打招呼。
为了使孩子变得活泼一点,艾玛的妈妈花了很多心思。
知道家里要来客人了,妈妈提前对孩子进行"培训":见了客人如
何打招呼、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还提前演练了一遍。
但客人来了之后,由于紧张,孩子便红着脸,低着头站在那里不
说话了。
妈妈见状,忙自我解嘲地说:"别见笑,这孩子太内向了,见到
生人就不会说话了。"说完便让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从此之后,每当家里来了客人,艾玛不但不打招呼,还为了避免
与客人见面,总是偷偷溜回自己的房间里。
虽然这个孩子的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性格花了很多心思,但效果
却很不明显,而且孩子也好像已经接受了"自己性格内向"这个事实,
不想再做任何改变了。
三 塑造好性格:最有效的三种方法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说,孩子变得比以前更内向了,她的家长要
负最大的责任。
就拿上面的这个教育场景来说,虽然在客人到来之前,妈妈已经
对孩子进行了"培训",由于紧张,孩子出现"忘词"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在这个时候,她的家长却忙着为自己和孩子解嘲:"这孩子太内向了!
"听到妈妈这样说,孩子紧张的心情马上就会平静下来,她会这样想:
反正大家都知道我内向了,我就不用跟客人打招呼了。在这种思想的
影响下,孩子的性格会越来越内向。
事实上,很多性格有些内向的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都会表现得
不知所措,在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
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向客人打招呼:"宝贝,看,张叔叔
来了,快向张叔叔问好。"也可以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以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如家长这样对孩子说:"宝贝,快把水果拿给
张叔叔吃。"这样,当孩子的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后,他们就能很顺
利地与客人交谈了。
当然,由上面的教育案例我们也可以得出,家长
在塑造孩子的性格时,所用的方法一定要科学,否则
便会适得其反。
那么,塑造孩子优秀性格的好方法又有哪些呢?
塑造好性格方法一: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斯万高利效应
我曾这样教育过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学习很不错,但由于考试之前生了一场病,这次成绩很不理想。当成绩单
发下来时,她趴在桌子上哭了一节课。
我把这个孩子叫到办公室,本想安慰她一番,还没等我开口,这个孩子就不停地说了
起来:"老师,我再也考不好了,我落下了很多课,而且落下的那些课我怎么学也学不会。
还有,因为我学习下降,同学们都会嘲笑我,他们肯定都不愿意跟我玩了。还有,我爸爸
妈妈知道这些之后,肯定会很伤心……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一次偶然的没考好,却引起了这个孩子这么多的没有必要的担忧,如果让孩子的这些
挫败感继续发展下去,她一定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我这样引导她说:"你看过跳
远比赛吗?"
这个孩子感到很疑惑,但仍然回答我:"看过。"
"那我问你,那些运动员在起跳时,为什么总会退后几步呀?"
"退后几步是为了跳得更远呀。"孩子不假思索地说。
"那你现在退后几名,不就是为了以后考得更好吗?"
孩子恍然大悟,向我道谢后很高兴地跑出了我的办公室。
事实上,不仅仅是孩子,即便是成人在遭到挫折时,也会产生很多消极的想法。其实,
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但如果人们不及时想办法遏制这些消极的想法,便会产生一种很
可怕的心理效应。
塑造好性格方法一: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斯万高利效应
在美国,有一种神奇的魔术牌,叫"斯万高利",说它神奇,
是因为它真的具有魔术般的功效。
表演者先将牌摊开让观众看清楚每张牌都是不同的,然
后让一名观众随便抽出一张,假如他抽到的是红桃K,他不用
告诉表演者,把牌再放到整副牌中。表演者任意洗完牌后大
叫一声“斯万高利”,然后摊开牌,观众就会发现每一张牌
都变成了红桃K。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斯万高利效应”。
后来,人们用"斯万高利效应"形容一个人遭受到心理挫折
后,不设法及时排解,而是任挫折感在脑中像红桃K那样繁殖、
增强,最终使自己所做之事皆带着挫折与失败的阴影。
塑造好性格方法一: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斯万高利效应
孩子们所经历的事情很少,当面对挫折时,他们不懂得如
何处理自己的挫败感,只能任挫败感在头脑中蔓延、繁殖,在
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养成悲观的性格。
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
遇到挫折时,家长要教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并帮助孩子及时排
除挫败感的干扰,转而用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
塑造好性格方法一: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斯万高利效应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乐观情绪呢?
心理学家表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态度悲观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认
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幸的人,或者自己是最不幸的人。所以,面对表现出来很多
悲观情绪的孩子,家长要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
孩子刚走进家门,就跟妈妈抱怨:"妈妈,我今天可倒霉了,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
被老师批评、同学们嘲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的自行车又坏了,只能推着车回
家……"
妈妈首先是认同了孩子的情绪:"一天中遇到这么多特殊情况,确实很不幸。"妈妈
接着说:"其实妈妈今天也遇到了很多特殊情况,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差错,被上司批评
了一通;回家挤公交车的时候,我的衣服还被旁边的一个孩子抓脏了。"
听了妈妈一天的遭遇,孩子的情绪缓和多了。这时,妈妈接着对孩子说:"其实,
今天我还是很幸运的,虽然挨了上司的批评,但在批评我的同时,他也给我提出了很多
好的工作建议;虽然我的衣服被那个孩子弄脏了,但我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那个孩子的
妈妈跟我是做同类工作的,而且就住咱们家附近,以后,妈妈又多了一个切磋工作的好
伙伴。"
听妈妈这样说,孩子马上说:"我自行车坏的时候,杨晓跟我一块推着自行车回家
的,今天我才发现,我们俩是最好的朋友。"
"因为自行车坏了,才认识到友谊的可贵,你说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呀?"
塑造好性格方法一: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斯万高利效应
其实,每一件事情都有幸运与不幸两个方面,关键是人们如何看
待它。困难和挫折也是如此,从表现来看,它是一种不幸,但从另一
方面来看,它又是对人的一种磨炼,一种促使人们提高能力的途径。
当然,由于孩子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只关心自己最直接的感
受,对事物看得往往不会那样深刻,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
去寻找不幸背后的幸运了。
例如上面事例中的那位妈妈,她用自己的经历向孩子说明,任何
事情都不是绝对不幸的,从而引导孩子说出了自己不幸背后的幸运:
虽然自行车坏了,但正因如此,才发现了可贵的友谊。
当事情发生时,不去考虑它不幸的一面,而是去寻找它幸运的一
面,当这种思维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习惯时,乐观就成了孩子的一种
性格。
塑造好性格方法二:培养孩子的爱心——从低到高原则
很多家长和老师常常用"铁石心肠"来形容现在的孩子:
孩子有好吃的好玩的,从来不知道跟别的小朋友或父母分享;
小朋友病了,他们不但不去安慰,反而故意远离他们,怕被传染;
老师让他们向灾区献爱心,他们要么一毛不拔,要么拿很少的钱出来;
……
其实,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用"铁石心肠"来对孩子进行定性,对孩
子来说都是莫大的伤害。因为孩子的性格是有很强可塑性的。如果家长或
老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经常对孩子进行定性,其实是在剥夺孩子改正缺点
的机会。所以,无论孩子的性格有何种缺点,家长都不要给孩子定性,而
是要用自己的引导帮孩子去改掉这些缺点。
塑造好性格方法二:培养孩子的爱心——从低到高原则
美国一所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让一所小
学的学生试着在三种紧急情况下,选择其中之一捐出他们的钱。
这三种情况分别是:
一、非洲中部遭遇严重旱灾,那里的人们正处于生死边缘;
二、捐助本校的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他家无力负担学费,
这名学生正面临无法继续学习的困境;
三、为本校捐钱添购一部复印机,放在一个固定办公室供学
生们使用。
教授要求孩子们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结果有85%以上
的孩子选择捐款买复印机,约有12%的孩子愿意资助本校的这名
优秀学生完成学业,只有3%的孩子决定帮助非洲的百姓。
塑造好性格方法二:培养孩子的爱心——从低到高原则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孩子只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
关的事情,而对与自己不相关或者距离遥远的事情,习惯用冷漠的态度
对待。有社会学家表示,这是人的本性,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从上面的捐款试验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最有效的爱心教育,
应该让孩子从关爱身边的人开始,从具体的、较低的要求开始,这也正
遵循了从低到高原则。
例如,在给孩子东西吃时,教育他们应该先让长辈吃,自己再吃;
与同伴交往时,教育他们要照顾比自己小的同伴,懂得将自己的玩具与
大家一起分享,等等。
当然,在教孩子学会爱别人的同时,家长也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这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很重要的一步。有教育学家曾这样说过:"孩子的
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
击它,它就会死去……"
塑造好性格方法二:培养孩子的爱心——从低到高原则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了对孩子付出,而在面对孩
子表现出来的爱时,家长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做出"拒绝"的行为。也许大多
数的家长还不知道,家长们的这种行为会深深地伤害孩子表达爱的积极性,
促使孩子的心灵一点点走向冷漠。
相信大多数的家长对这样的教育场景并不陌生:
你下班了,孩子给你端来一杯水,你却没有好脸色地对孩子说:"我
不渴,快去写作业吧!"
看到你做家务时满头大汗的样子,孩子拿着一个削好的苹果对你说:
"妈妈,休息一会儿吧,吃个苹果!"你却头也不回地对孩子说:"妈妈不
吃,你自己吃吧!"
……
给家长倒杯水、给家长削个苹果,这些都是孩子最质朴的爱的表达,
然而家长却无情地拒绝了他们。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
们表达爱的主动性是非常脆弱的,十分容易因为成人的拒绝而退缩,从而
不敢主动表达爱,或者不愿意主动表达爱。所以,为了避免把孩子的爱心
扼杀在萌芽状态,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塑造好性格方法二:培养孩子的爱心——从低到高原则
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表达爱也是孩子的一
种情感需求,当孩子的爱被接受时,他们才能学会用
正确的方式去爱别人。所以,当孩子给你倒了一杯水时,
即使你不渴,你也要真诚地喝一口,然后给孩子一个拥
抱,并告诉孩子,你因为他的爱而感到幸福。
塑造好性格方法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拒绝"融合效应"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逆境、挫折是不可避
免的。因此,在开家长会时,我经常会与家长们讨论这样一个
问题:在面对这些劣性考验时,孩子们都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位家长这样说:"每次考试考不好,孩子要么说考题太难,
要么说老师判卷时有失误总之,说来说去,他一点责任都没有。
"
听了这位家长的话,马上又有一位家长附和道:"我家的
孩子不仅如此,遇到失败时,比如迟到、被老师批评、与同学
发生矛盾等,他还喜欢将自己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混为一谈。
例如,他没考好,他会说他们班有好多同学都没考好。"
塑造好性格方法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拒绝"融合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的孩子犯了错误、遭遇
到失败,不是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习惯把责任推向别
人,或者是把自己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混为一谈。
不管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还是习惯性的,这对
孩子成长、发展的影响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无论是在学校
里,还是在社会中,没有人愿意与一个喜欢推卸责任的人相
处。
有关专家表示,孩子之所以能够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向
别人,是因为他们经常能够找到"合理化的理由"来"骗"自己。
例如,由于贪玩成绩没考好,为了避免自己过度难堪,或者
避免家长惩罚自己,他将成绩没考好的原因归之于老师的教
学水平,或者学校的教育环境等。
塑造好性格方法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拒绝"融合效应"
其实,孩子推卸责任的这种做法,表明了这样一种心理效应——
融合效应。"融合效应",是指个人遭遇挫折后,不愿承担由挫折带来
的巨大压力,而是把自己在挫折中应负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融合在一
起,或者与同样受到挫折的人相提并论,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关于"融合心理",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两个孩子在客厅里打闹,把客厅里的鱼缸打碎了,当大人赶来时,
哥哥急忙向大人解释:"鱼缸是弟弟碰到地上的。"
哥哥刚说完,弟弟连忙补充道:"这个鱼缸一点也不牢固,我碰了
一下,哥哥也碰了一下,它就掉到地上摔碎了。"
两个孩子都知道打碎鱼缸有错,但这个责任由谁来承担呢?哥哥说
是弟弟打碎的,弟弟说哥哥也有责任,但主要是鱼缸质量太差。这样,
哥哥和弟弟都有责任,再加上鱼缸质量差,两个孩子都不用为此而内疚
了,当然,家长也没有办法找某个人来负责任了。这种"混为一谈说责
任"的现象,就是"融合效应"。
塑造好性格方法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拒绝"融合效应"
在生活中,具有"融合心理"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
遇到挫折和失败,他们喜欢这样说:
"都是妈妈不好,没有叫我起床,害我迟到!"
"老师的讲课水平太差了,他讲什么我都听不懂,害得我
考这么少的分数!"
"不仅我自己没及格,我们班有好多同学都没及格,有的
还没我考得多呢!"
"不全怪我,是因为弟弟推我,我才不小心把鱼缸打碎的!
"
从推卸责任,到最后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孩子会逐渐
沦落为没有一点责任感的人。
塑造好性格方法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拒绝"融合效应"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呢?
这就要从源头上说起。在孩子小时候,每当他们做错事情时,为了避免惩
罚,他们都会推卸责任。例如,孩子不小心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并且还骗
家长说花瓶不是他打碎的。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而应引导
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萱萱不小心把同学新买的文具盒弄坏了,虽然同学一直说"没有关系",
但萱萱妈妈却坚持让萱萱买一个新文具盒还给同学,萱萱很生气地对妈妈大
喊:"妈妈,你至于吗?我同学都说不用赔了!"
看到孩子这么大的火气,妈妈平静地对孩子说:"萱萱,这不是用不用的
问题,任何人做错了事,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同学原谅了你,但我
们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可是我没有钱买文具盒!"萱萱已经愿意赔同学新文具盒了。
"这样吧,妈妈先帮你把文具盒买了,但这些钱你要还妈妈,就从你每个
月的零花钱里一点点扣吧!"
萱萱同意了妈妈的建议。
塑造好性格方法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拒绝"融合效应"
当孩子做错事后,很多家长喜欢惩罚孩子,但我要提
醒这些家长们的是,惩罚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
很多孩子受到惩罚后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反正我已经
受到惩罚了,我就不用再为此而负责了。当孩子产生这样
的思想后,家长再想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就不是很简单
的事情了。
塑造好性格方法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拒绝"融合效应"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先不要急于惩罚孩子,
而是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成为一种习惯时,犯了错误首先
去寻找自己的过失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这样就可以
有效地避免孩子的"融合心理",孩子就不会出现推卸责任的
问题了。当然,在此过程中,孩子的责任感也会一点点地
培养起来。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
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
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
祝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
父母读懂属于你家的那
‘一本书’。"
苏州工业园区林老师团队热线:
15862300606
周一、三、五
晚上19:00-21:00
祝每一位家长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