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球老师专家报告(化学)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张秀球老师专家报告(化学)

二轮复习的特征与效率
(研究高考 培养能力 寻求突破 高效应考)
张秀球
1、高考命题的依据是什么?
2、命题人对试题的理解及变化?
3、我们应对试卷进行怎样的研究?
4、二轮复习如何定位?
5、提供复习效率的措施?
1、高考命题的依据是什么?
(1)指导思想
(2)能力立意
(3)二个有利
(4)三个有利
(5)命题原则
2、命题人对试题的理解及变化?
将反映学科特色的要素和反映试题特征
的要素设计成化学试题参数指标,共
有6个:
①能力指标;
②化学思想方法指标;
③内容指标;
④素材情境指标;
⑤预估难度指标;
⑥题型指标。
①能力指标
一是接受、吸收、整合
化学信息的能力;
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
(解答)化学问题的能
力;
三是化学实验与探究能
力。
①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
②关联和迁移能力;
③推理和论证能力;
④实验和探究能力。
能力要求
简单定义
适用范围
理解和简单应
用能力
理解化学核心概念、基本理论、重要事实和 基础试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已有知识与方
法解决熟悉问题的能力
关联和迁移能
力
提取题设情境中的化学信息和问题,并与已 情境试题
建立的化学认知模型相关联,经整合、迁移
和转换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推理与论证能
力
根据给定的事实与条件,结合化学原理和规 推断试题
律,对化学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并能
正确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实验与探究能
力
通过实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并能对某些化 实验试题
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思维层次
解释
单一结构
题干给定的信息或解题所需知识点相对单一
多元结构
根据问题情境,能用多个孤立的相关知识点解决较简单的问题
关联结构
结合问题情境,将多个相关知识点和信息联系起来,整体把握
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拓展结构
超越问题情境,将相关知识点和信息进行综合并提出假设,采
用演绎和归纳的方法将得出的结论能运用到其他问题情境中
能力要求
实验与探究能力
推理与论证能力
关联与迁移能力
解释与简单应用能力
单
一
结
构
多
元
结
构
关
联
结
构
拓
展
结
构
思维层次
②化学思想方法指标
在命制化学试题
的过程中,化
学思想方法起
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它是将
能力立意的命
题思想具体化
和方法化的关
键支撑架,也
是反映试题学
科特征的重要
指标之一
一级指标
转化思想
联合思想
辩证思想
二级指标和编码
分类与比较
条件控制与选择
结构决定性质
动态平衡与守恒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分解与组合相结合
假设、模型与实验
相结合
量变与质量
对立与统一
内因与外因
③内容指标
无机类试题
化学试题
有机类试题
实验类试题
无机类试题用“元素+概念或理论”,
因为概念、理论总是反映在具体元素及
化合物中
④素材情境指标
化学试题多数是以素材情境为命题的切入点,将其承载的化
学问题与化学知识、学科方法、学习能力有机融合在一起,
考查学生的化学素养,因此,素材情境的选取优化和呈现
方式直接影响试题的内在品质和外在特征。
考虑到一套试卷中素材情境的选材和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
才能从不同角度有效地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
力,故将情境的选材和呈现方式进行整合,设计成题库的素
材情境指标。素材情境指标的分类
1、工艺流程、
2、实验现象与装置、
3、数据分析、
4、图表分析、
5、文字表述、
6、示意图、
7、实物模型。
⑤预估难度指标
一般情况下,难度级别分为易[0.7,1)、中等[0.4,0.7)、
较难[0.2,0.4)、难(0,0.2)四档
⑥题型指标
单项选择题的代码标记为1,非选择题的代码标记为2。
例3 (2009年北京27题部分).(14分)某学习小组探
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的,按下图装置进
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
NO氧化成NO2 ,而稀硝酸不能氧化 。由此得出的
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
。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
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
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
(选填序号字母)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
颜色变化
(2010北京27题部分).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
浸有NaOH溶
液的棉花
浓盐酸
活塞a
弹簧夹
湿润的
淀粉KI
试纸
C
活塞b
10mL1mol/L
NaBr溶液
5mL0.2mol/L
KI溶液
KMnO4固体
A
B
CCl4
D
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气密性已检验)。
试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色时,关闭活塞a。
Ⅳ………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
。
1、贯穿明暗2条主线,实现理论和实验的有机整合
2009年和2010年的实验试题是以“比较物质氧化性相对强
弱”为实验目的,以中学所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为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将感性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作为明
线、理性化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作为暗线贯穿在实验试题
的整体思路中,以及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2条主线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仅依托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暗含的思
想和方法达成实验目的,而且借助直观实验和实验事实提
供的证据印证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价值,并以物质性
质为载体,实现了理论指导功能与实验实践工具的有机整
合。
2、强调化学实验的探究性,渗透科学探究的
思维方式
解答过程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维历程,并通过学生在遇到认
知冲突时,运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解释
和结论”的探究步骤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深层次
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种让科学探究植根在学生的
思想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比单纯考查实验探究的表观形
式,更具有实际意义和深广内涵。
3、在实验过程的各要素中融入科学方法
都融入了对比实验方法和控制多因素变量的思想。采用控制
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排查干扰因素,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
握科学探究的原则和方法,有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具备
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态度。
4、实验设计体现一定的方法论
2009年采用的是间接法,而2010年采用的是直接法。
认识实验的广泛含义
课程标准从实验教育功能的角度已明确指出“实验”的广泛
含义:
①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②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的本质和规律;
③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
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④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
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
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事实
实验
的含义
实验方法论
实验史实
重视探究策略
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既包括探究策略也包括实施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什么是探究策略?
探究策略是指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辨和决策,即,通过
对问题的分析,先提出对问题的假设,然后设法收集能够证
实假设的证据,并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抽象概括确定问题
的答案,从而达到问题解决的目标。
具体表现为:把探究能力的考查要素隐含在问题情境中,使
学生在答题时具有探究行为,并会运用“发现问题→提出
假设→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的探究策略解决问题。
实验试题的命制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的
(1)了解实验目的,知道本实验做些什么.这是对考生“实验
意识”的考查,要求考生善于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问题,提
炼出化学实验的课题,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完整、清晰和
具体地阐明实验目的。
(2)实验所需的仪器及其安装连接顺序.要求熟悉常见化学
仪器的使用原理及其功能,能根据实验方案恰当选择、装
配好化学实验装置.“设计意识”
(3)实验操作的正确步骤.要求根据题意,灵活运用化学知识、
技能选择科学、有效和巧妙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操作意识”
(4)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的观察.要求能独立地、系统
地和有条不紊地进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客观地、完整
地和规范地记录实验过程、条件、现象和结果.“证据意
识”
(5)实验中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故障排除的方法.要求能有效
地判断出实验条件是否合适,对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
分的认识及找出妥善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评价意识”
(6)实验结果分析.要求能准确、清晰、全面地表述和概括
实验的全部内容及其结果,简明、规范地撰写实验定性或
定量的报告.“结论意识”
从
试题考查的内容来分析,实验试题的命制基本上是
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的.
1·了解实验目的,知道本实验做些什么.
这是对考生“实验意识”的考查,要求考生善于通过化学实
验来解决问题,提炼出化学实验的课题,用科学的语言准确、
完整、清晰和具体地阐明实验目的。
2·实验所需的仪器及其安装连接顺序.
要求熟悉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原理及其功能,能根据实验方
案恰当选择、装配好化学实验装置.
3·实验操作的正确步骤.
要求根据题意,灵活运用化学知识、技能选择科学、有效和
巧妙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试题考查的内容来分析,实验试题的命制基本上是
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的.
4·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的观察.
要求能独立地、系统地和有条不紊地进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
察,客观地、完整地和规范地记录实验过程、条件、现象
和结果.
5·实验中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故障排除的方法.
要求能有效地判断出实验条件是否合适,对实验可能出现的
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及找出妥善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
6·实验结果分析.
要求能准确、清晰、全面地表述和概括实验的全部内容及其
结果,简明、规范地撰写实验定性或定量的报告
探究试题设计理念
由于对探究能力考查的特殊性,试题命制要遵循如下的设计理念
1、真实性
科学探究一般都具有真实的情景,因此用于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
试题要以生产、生活、科研等实际为背景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
情境性问题。对于学生来讲具有趣味性( 同时比较贴近学生的生
活! 有利于学生认识化学学科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引导
学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开放性
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应加强试题的开放性。同时,开放
性的试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全面评价学生。
开放性原则要求试题命制着重考查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
层次地思考问题、理解试题( 多渠道处理信息和结果多种
表述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开放性的试题,包括试题内容的开放、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
的开放、试题答案的开放以及以上形式兼而有之的开放等
多种开放形式。
3、新颖性
只有题目的背景内容是新颖的、才能实现对能力的考查。
只有新颖才能避免运用题海战术应付考试的学习方式、才能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参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才能培养学
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考查方式有:
(1)实验方案设计的技能
(2) 按规定完成实验操作的技能
(3)实验数据处理与解释的技能
(4) 实验方案评价的技能
流程题的演化史
无机框图题
流程题
不真实的
真实的
练习的结果
无意义
能力为主
有价值有意义
27.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
。某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
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点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
反应为6C+xLi++xe-=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
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为给出)。
27.(14分)
氧化锌为白色粉末,可用于湿疹、癣等皮肤病的治
疗。纯化工业级氧化锌(含有Fe(Ⅱ), Mn(Ⅱ), Ni(Ⅱ)等杂
质)的流程如下:
调PH约为5
工业ZnO
Zn
③
稀H2SO4
①
过滤
浸出液
滤液
过滤
适量高锰酸钾溶液②
Na2CO3
④
过滤
滤饼
煅烧
⑤
滤液
ZnO
提示:在本实脸条件下,Ni(Ⅱ)不能被氧化:高锰酸
钾的还原产物是MnO2
回答下列问题:
注重考查对事物认识的全面性和推断其发展性的能力(重过
程)。
高考化学试卷中,逐渐要求考生注重对事物整体以及变化发
展过程的认识.近年来,在试题中尽量避免只重结果而忽略
过程的试题出现,取而代之的是要求考生对事物的整个发
展过程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如果仅仅知道结果,充其
量也只能获得较少的一部分分数.
在近年来的试题中,通过连续的流程图来提供信息,就是要求
考生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多角度、
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变化,并能预测它
的发展取向.
新情境题
这是考察信息接受、处理的能力的方法。还注重考查考生接
受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的强弱、转换信息的能力。
情景较新,新情景下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多角度、多层次
分析、理解事物和现象的本质。
考试做题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不是搜索、回忆旧试题的过
程。
情景材料从它的功能上来划分,可以大致为:氛围型和条件型
两类。
氛围型材料的功能是营造一种情景,它除了使试题显得生动
活泼外,还能使考生了解到试题内容大概范围,至于解题的
信息在随后的题干内还会提供;
条件型材料的试题除了以上的作用外,在其中还隐含着部分
解题的有关信息。
10.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
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
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漫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
色会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
B.银器为正极,Ag2S被还原生成单质银
C.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 + 3Ag2S = 6Ag + A12S3
D.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2S转化为白色AgCl
11.“ZEBRA”蓄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极材料多孔
Ni/NiCl2和金属钠之间由钠离子导体制作的陶瓷管相隔
。下列关于该电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池反应中有NaCl生成
B.电池的总反应是金属钠还原三个铝离子
C.正极反应为:NiCl2+2e-=Ni+2Cl-
D.钠离子通过钠离子导体在两电极间移动
在此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强弱,如何分析题干中
所提供的有限信息,来帮助自己解题。整个解题过程中不
是简单地沿袭某些知识的重现,而完全是一种应用信息和
有关知识去再学习的过程,在考试的有限时间内,考生必须
对试题阅读后,找出正确的解题途径,如此可以考查出考生
信息处理的能力强弱。
主干知识
1、指导中学教学
2、提高试题效度
3、测试学生智力水平
6个新趋势
一、注重考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试题情境必新,考查处理信息能力的强弱。
二、注重考查对事物认识的全面性和推断其发展性的能力
三、注重考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注重考查实验能力
五、注重试题的开放性,考查探究能力
六、多学科渗透,考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两个小问题
科学方法?
学科素养?
从科学方法上看
新课程考试大纲中要
求“能够通过对实
际事物、实验现象、
实物、模型、图形、
图表的观察,以及
对自然界、社会、
生产、生活中的化
学现象的观察,获
取有关的感性知识
和印象”
对于通用的
科学实验
方法进行
了考查,
包括实验
方案设计、
实验条件
控制以及
实验数据
分析和处
理
(5)为了进一步研究硫酸铜的量对氢气生成速率的影响,
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将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
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
,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时间。
混合溶液
4mol·L-1H2SO4/mL
饱和CuSO4溶液/mL
H2O/mL
A
30
0
V7
B
V1
0.5
V8
C
V2
2.5
V9
D
V3
5
V10
E
V4
V6
10
F
V5
20
0
③该同学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当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时
,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大大提高。但当加入大量的硫酸铜
溶液超过一定量时,生成氢气的速率反而会下降。请分
析氢气生成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研究对象
的整体分解为若
干部分、要素、
阶段和层次,并
分别加以研究的
方法。综合是把
研究对象的各个
部分或各个方面
联系起来全面考
查,从整体上认
识和把握研究对
象的方法
分类、比较
分类是根据研
究对象之
间的共性
和差异,
将研究对
象区分为
不同的属
种的逻辑
方法。
比较是辨别同
异、区分事
物之间的相
同点和不同
点的逻辑方
法,比较的
根据是研究
对象之间客
观存在着差
异性和同一
性。
类比是在分类及
比较的基础上,
从两个或两个
研究对象的某
些共有或相似
属性,推导其
中出一个对象
可能具有另外
一个对象所具
有的属性的方
法。
数学方法就是运
用数学工具,
对研究对象进
行分析、描述、
推导和计算的
方法,目的在
于认识事物的
运动变化及其
规律性,并从
数量关系上进
行研究。
1997 年高考化学试题对富勒烯
的考查,彰显了高考化学对数学
方法的重视。此题给出了C60分子
的结构模型和多面体的顶点数、
面数和棱边数对应关系的欧拉定
理,要求考生计算确定 C60分子
所含单键数以及 C70分子中五边
形和六边形的数目。题目结合了
物质结构知识和立体几何的相关
知识(欧拉定理),将化学问题
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方
法解决化学问题。
归纳方法,就
是从实验和
观测的事实
材料、实验
数据出发,
推导出一般
性结论的方
法,是从个
别到一般的
方法。
演绎方法,
是从一般规律出
发,运用数学
的演算或者逻
辑的方法,得
出特殊事实应
遵循的规律,
是从一般到特
殊的逻辑推理
方法。
模型方法,在科学研究中,
对客观对象进行观察并对
所获得的科学事实进行初
步概况之后,常常利用想
象、抽象、类比或简化的
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概
念、理论或者结构等来反
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
过对其的研究来揭示客观
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
模型通常包括物质模型和
思想模型。
假说
是根据一定
的事实材
料和理论
知识,对
研究对象
位置性质
和规律的
常识性解
释和推测。
3、我们应对试卷进行怎样的研究?
NaHSO3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量的KIO3氧化,当NaHSO3
完全消耗即有I2析出,依据I2析出所需的时间可以求得NaHSO3
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0.020mol·L-1的NaHSO3溶液(含少
量淀粉)10.0mL、KIO3(过量)酸性溶液40.0mL混合,记录
10-55℃溶液变蓝时间,55℃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
如右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40℃之前与40℃之后溶液变蓝的时间随温
度的变化趋势相反
B.图中b、c两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相等
C.图中a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为5.0×10-5
mol·L-1·s-1
D.温度高于40℃时,淀粉不宜作该实验的指示剂
IO3—+3HSO3—=I—+3SO42—+3H+
5 I—+ IO3—+6H+=3I2+3H2O
I2+ HSO3—+H2O=2I—+3SO42—+3H+
①慢
②慢
③快
质疑一:
有文献指出,混合溶液还发生如下反应:
HSO3—+H+=H2O+SO2↑
④
据理论推算,此副反应在153K(-120℃)时就能发生,且
温度越高越易发生,当温度为35℃,酸性介质中HSO3—
迅速转化为SO2,导致溶液中c(HSO3—)迅速减小,使得
反应①难于发生,混合体系中无I2生成而不会变蓝
质疑二:
加热时,淀粉的螺旋状结构被破坏,导致包容物被破坏。当
温度升高到55℃时,蓝色消失),因而设置了D选项。其
实,综合相关文献分析,出现拐点(变蓝时间增长)应该
是温度升高影响包容物稳定性、温度升高加快反应④而使
体系中c(HSO3—)降低从而影响I2生成的共同结果。
质疑三
思路一(大部分同学):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结合图
中b、c两点时间相等,认为选项B的判断正确;又因
NaHSO3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KIO3氧化为I2,而I2遇淀粉
蓝,故不论温度如何,淀粉都可作为指示剂,选项D的判
断是错误的。
思路二(少部分同学):温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b、c两
点的温度不同,反应速率应不同;由于“55℃时未观察到
溶液变蓝”,暗示温度对溶液变蓝有影响(当追问学生温
度如何对变蓝产生影响时,不少学生认为是碘挥发所致),
故温度较高时淀粉不宜作指示剂。本题答案应为B。
思路三(少部分同学):“55℃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说
明55℃时无I2生成,意味着此温度时混合体系中的
NaHSO3与KIO3不发生反应,可视为反应速率为0。于是
认为10-50℃时NaHSO3与KIO3反应的速率随温度升高将
先增大后变小。结合图中b、c两点对应的时间相等,故
选项B的判断是正确。
课本是这样叙述的:‘通常情况下,增加反应物浓度、升高
温度、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以及使用催化剂可以提高
反应速率。
对于任何反应,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反应
速率越快,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都是如此。所以,
反应速率 b<c;
精确地讲,在 47 ℃下,从开始反应到溶液变蓝的过程,可
以看做两个分过程的复合 、叠加:
1、在 40℃下从开始反应到溶液变蓝;
2、若使上述溶液立即升温至 47 ℃,我们会观察到,已变蓝
的溶液必先褪色。
碘遇淀粉变蓝的主要原因是:
形成“碘——淀粉包合物”。直链淀粉是 葡萄糖单元通过
a-1,4 糖苷键结合起来,盘绕成直径约0.13pm的螺旋体结
构,I3-嵌入此螺旋体的轴心部位,形成“包合物”,该
“包合物”能吸收一定波段的可见光而呈现出其互补色—
—蓝色"
子曰:“君子不器”。
器者,形也。说的是:君子不能像器物那样被定格在明确的
形态与功能之上
最可怕的教学,是使人的思维僵化定型的教学
变化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真理,高考试题也是千变万化的,
我们只能“以不变应万变”这不变的东西,一定包含了清
晰的核心概念和优异的思维品质。
高三毕业班的教师,让学生适当做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是
非常必要的;但强化核心概念、优化思维品质,提高解题
的准确度,却是更为重要的,二者的结合,才是高考的制
胜法宝,后者更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开山利剑。
严密的归纳性思维、演绎性思维是重要的,批判性思维、创
造性思维更加重要
4、二轮复习如何定位?
5、提供复习效率的措施?
(1)教材的使用
实验试题的创新点正是实验教学的内隐功能,重视教材实验
的内容和实验教学的内隐功能尤为重要,因为教材中的化
学实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连贯性和计划性,合理挖掘教
材实验的内隐知识,通过3年循序渐进的认知,就能够帮助学
生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化学实验系列结构;搭建通过实
验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以及潜移默化地领悟
化学实验思维与提高探究能力。
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内容
多维度分析教材中的实验类型,使实验教学有规划性
教师应将初高中化学教材中的有关实验从操作实验、原理
实验;或物质性质实验、物质制备实验、物质分离实验、物
质检验实验;或定性实验、定量实验;或方法实验、设计实
验等进行多维度分类整理,再从横向归纳属性一致的实验,
提炼规律和方法。
除掌握中学化学实验的基本类型和把握中学化学实验的基
本脉络及发展深度外,还需按照分类目标制定合理的实施计
划,做到有目的、系统化、螺旋上升式地构建化学实验系列
结构和各类型实验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深层次开发教材实验中的内隐条件和思想方法
实验课教学除了一般的原理操作外,还要关注实验方法,包括
定性和定量的关系、实验条件和试剂用量,干扰因素的排
除、以及一些常见的对照法和控制变量法等。采用合适的
实验方法才能完成实验和得到正确的结果。
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蕴含相关的方法,也含有完成实验必须的
条件以及影响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教师应深层次开发这
些,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些条件和方法的必要性,让
学生了解如何选择这样的条件和方法,让学生体验方法和
条件对完成实验的重要性。那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
就会自然地关注条件和方法,并且会根据实验目的来确定
适当的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注重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1)了解常用仪器装置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并结合实验目的正确使用。
(2)根据要求能完成相关实验操作,得出正确结果。(3)能够根据
实验目的去设计实验:包括实验原理,仪器组装,反应和检验,以及
为某个目的而采用的特殊装置等。(4)根据设计完成实验,包括
采取正确的步骤、恰当的顺序、合适的条件、以及得到正确的
实验结果(现象,产物,数据等)。(5)预知干扰因素并能采取合适
措施进行排除(如, 2009年实验试题中的O2, 2010年实验试题中
的Cl2)(6)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泄漏,废液的安全排放,体现绿色
化学思想(如, 2009年实验试题中的NO和NO2, 2010年实验试题
中的Cl2尾气吸收)。(7)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归纳总结得出正确
的结论。(8)对实验进行反思,包括对现象和结果的解释、推理,
对实验设计的改进和步骤的调整,并能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
分析和结论。(9)与实验相关的原理、步骤、现象、结论、解释、
以及简单讨论等的文字表述能力。
2、试题评析
例.常温下,不可能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是(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简单地认为,该试题就是考查碳酸氢钠的性质而已。解答时,
往往通过逐一列举选项中各类属对应的一些典型物质,分析能
否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气体,以此作为解答思路。
从微粒观的视角来看待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根据电离可知,碳
酸氢钠在水中电离出Na+和HCO3—,其溶液只能通过反应
H++HCO3—=H2O+CO2↑释放气体,即需要反应体系能够提供
H+。在水溶液中,谁能提供H+?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酸或酸式
盐自身电离,二是构成盐的阳离子水解。而许多酸性氧化物(酸
酐)溶于水会生产酸。故本题答案为B。
(1)试题考查哪些核心知识与技能,并采用怎样的
情境或方式来加以考查的;
(2)试题体现怎样的能力要求,这些能力要求在问
题解答过程是如何得以体现的;
(3)试题的解答需要怎样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应
用了哪些学科思维方法或研究方法;
(4)试题的情境及问题解决过程对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情感体验、形成学科基本观念等有怎样的价值。
利用黄铜矿冶炼铜产生的炉渣(含Fe2O3、FeO、SiO2、
Al2O3)可制备Fe2O3。方法为:Ⅰ、用稀盐酸浸取炉渣,过
滤;Ⅱ、滤液先氧化,再加入过量NaOH溶液,过滤,将沉
淀洗涤、干燥、煅烧得到Fe2O3。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除去Al3+的离子方程式。
。
(2)选用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验证炉渣中含有FeO。
提供的试剂:稀盐酸、稀硫酸、KSCN溶液、KMnO4溶
液、H2O2溶液和碘水。
①所选的试剂是
。
②证明炉渣中含FeO的实验现象为
。
A、B、C、D为中学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一定条
件下,它们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根据要求填写下表(写出一种即可):
①②③的反应类型
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均非氧化还原反应
物质D的化学式
及所属物质类属
D为
D为
(金属)
(非金属)
D为
(酸)
D为
(碱)
反应③的
化学方程式
1、列举法。
2、通过分析推理来解题,即要求学生抓住物质间转化关系及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来思考:由于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因而
A—B—C转化为连续氧化(或还原)、A+C—B为归中的过程。
基于此,A、B、C应含可变价元素,而中学常见的变价元素
有C、N、S、Fe等。
(3)人工肾脏可用间接电
化学方法除去代谢产物中
的尿素,原理如图29图2.
①电源的负极为
(填
“A”或“B”).
②阳极室中发生的反应依
次为
、
。
③点解结束后,阴极室溶
液的pH与电解前相比将
;若两极共收集到气体
13.44L(标准状况),则
除去的尿素为
g(忽
略气体的溶解).
3 个小题的解答,需要考生先依据提供的原理图,分析人工
肾脏除去代谢产物中的尿素的化学原理。此题实际上是考查
考生能否应用已学电化学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性知识
和简单的化学计算,定性、定量地分析人工肾脏是如何把氯
化钠-尿素的混合溶液中的尿素,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氮气的。
要依据反应现象、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反应的微观过程,理解
转化的本质,而后才能运用文字、化学符号系统和简单的化
学计算回答问题。
谢谢上海圆创程总!谢谢鄂南高中
老师!谢谢西北工大附中的老师!
谢谢上海圆创的团队辛苦工作!
欢迎批评!
手机:15170093233
QQ:314769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