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B4L4

第四課 永續發展的經濟課題
壹、國民所得
貳、國家競爭力
參、經濟發展的要素
肆、永續的經濟發展
壹、國民所得
(一)國民所得帳的概念
(二)國民所得與經濟福祉
(一)國民所得帳的概念
1.國內生產毛額
2.GDP衡量方法
3.國民生產毛額
4.經濟成長率
壹、國民所得




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 NI)是衡量一國總所得
或總產出的廣義名詞,也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
指標。
國民所得是一國總體經濟活動水準的衡量,也是最常
用於比較國際間經濟福利的指標。
但許多常用的經濟指標與永續發展存在極大差距。
了解各種指標的定義與衡量方式,進而探討為何他們
不是永續發展的指標。
(一)國民所得帳的概念


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 NI)是衡量一國總所得
或總產出的廣義名詞
國民所得包含許多指標,但最常用的兩個指標當
屬:


國內生產毛額(GDP)
國民生產毛額(GNP)
1.國內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


最受世界各國廣泛使用的經濟指標為國內生產
毛額。
定義:指一國國內,在一段期間內,所生產的
最終產品與勞務,按市價計算價值的總和。
所以舉凡在該國國內,不論是本國人或外國人,
只要是該年度所生產的最終產品與勞務的市場
總價值,都應計入該國的GDP。
(1)一國「國內」


所謂國內是指國家境內
所有的生產活動,無論
是本國人或外國人生產
的商品與勞務,均需列
入計算。
至於本國企業在國境以
外的生產,則不計入。
•本國廠商在海外設廠,
該項投資不能計入GDP。
圖為台塑集團在越南投資
的臺灣興業公司工業區。
(2)一段期間內

國內生產毛額需要就一定期間加以計算,目前
衡量期間為一季與一年。
一季
一年
季資料
年資料
(3)生產最終商品與勞務



商品是指各種有形的產品;勞務是指各種服務,
例如:教師教學、醫生看病、旅館住宿等都是。
最終商品是指供最終消費使用的產品,換言之,
最終商品不是以產品性質,而是以是否供最終消
費來決定。
GDP或GNP的統計,都只計算最終產品的市場價
值,因為中間產品的價值,都會包含在最終產品
中。
中間產品


現代社會的生產是採取迂迴生
產(round about production)方
式,通常一件產品需經過多次
加工製造才能完成,在最終產
品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就稱作
中間產品。
例如:葡萄可供直接食用,也
可以作成葡萄酒,當人們直接
食用葡萄時,它是最終產品;
當葡萄被人們用來作成葡萄酒
時它就是中間產品。
(4)市場交易之總價值



一個國家的商品與勞務有千萬種,但是只有透過
市場,完成交易行為,才會計入國內生產毛額中。
沒有透過市場交易的生產行為,如家務活動中的
洗衣、煮飯、清掃等,因為難以衡量,就沒有列
入國內生產毛額中。
不過自用住宅的租金與農場自產自用的產品,雖
然沒有市場交易行為,但由於具有生產價值且比
較容易估計,因此亦計入GDP中。
市場交易之總價值
家務活動難以
衡量
透過市場,完
成交易行為
GDP
自用住宅
的租金
農場自產自用
的產品
2.GDP衡量方法

國內生產毛額是代表國內生產出來的最終商品與勞
務的市場價值,這些商品與勞務會有四個不同的用
途,包括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淨出口額(出口
額減去進口額)四個部分,可以用公式表達為:
GDP=C+I+G+(X-M)
C:家計部門的消費支出
I:家計部門、政府部門及企業部門在一年內所添購的資本
財總量,主要內容包括新機器設備廠房購置
G:政府部門的消費性支出(用人費與用物費)
X:出口;M:進口。(X-M)是指貿易部門的貿易淨輸出。
國內生產毛額
C
I
G
X
M
private consumption:為民間購買的各種商品與勞務,
如:食品、家電與金融服務。
investment:包括民間與政府部門的各種投資支出,如:
機器設備、發電廠等。
government purchases:政府各種消費性支出,如:公
務人員薪水。
exports:本國生產各種商品與勞務出口到國外的部分,
如:國人生產電腦的出口。
imports:外國商品與勞務進口到國內的部分,如:進
口化妝品,應該從支出總額中扣除,由出口額減去進
口額,即得到淨出口額。
小百科


1930年代,美國發生了經濟大恐慌,國家陷入大
量失業與生產過剩的困境,然而沒有足夠的經濟
數 據 可 用 來 了 解 當 時 狀 況 , 以 顧 志 耐 ( S.
Kuznets,1901~1985)為首的經濟學者團隊,遂
開始發展起國民所得帳內容,於1937年提出第一
份的國民所得帳報告,該份報告可以說是國民所
得帳的濫觴,於是顧志耐被稱為國民所得帳之父。
當生產過剩時,廠商便囤積過多商品,造成生產
成本上升,利潤減少,為減輕營運負擔,便先從
勞動人力僱用減少下手,造成該國大量的失業。
國內生產毛額的用途
3.國民生產毛額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


國民生產毛額是一國國家的國民,在一段期間內,
所生產的最終產品與勞務,按市價計算價值的總
和。
所以舉凡該國國民,不論在國內或國外,只要是
該年度所生產的最終產品與勞務的市場總價值,
都應計入該國的GNP。
國民生產毛額的定義示意圖
以臺灣為例

國民生產毛額與國內生產毛額的差別在於,
國民生產毛額是以國民範圍,如果是本國人,
他們的各種所得,無論是發生在國內或國外,
均列入國民生產毛額中。
GDP與GNP比較表
項目
GDP
一國國內一定期間內
(通常是一年)所生
定義
產的最終產品之市場
交易總值。
界定 國境
GNP
一國國民一定期間內
(通常是一年)所生產的
最終產品之市場交易總值。
國籍
依據
只要在國境內生產, 只要是國民的生產,
區分 無論是本國人或外國 無論在國內或國外生產,
人生產,都計入。
都計入。
小試身手
以下各項應包括在何國的GNP與GDP內?
1.泰籍勞工在台工作所得
→計入台灣的GDP,泰國的GNP
2.美國IBM公司台灣分公司所賺得的利潤
→計入台灣的GDP,美國的GNP
3.我國藝人伍佰到南韓開演唱會的收入
→計入南韓的GDP,台灣的GNP
GDP與GNP的差異示意圖
GNP=GDP+(本國人在國外的所得
−外國人在本國的所得)
=GDP +國外要素所得淨額
(net factor incomes from abroad)
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 NI) (補充)



定義:是指本國國民在國內及國外從事生產獲得
收入的總和,是國民提供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
要素報酬的加總。
由國民生產毛額中,扣除建築物、機器設備折舊
與政府課徵的間接稅兩項,可以得到國民所得數
值。
我們將國民所得除以總人口數,就可以得到平均
每人國民所得的數值。(平均每人NI=NI/總人
口數)
GNP與NI之示意圖(補充)
NI=GNP-折舊-間接稅
= NNP
-間接稅
計算GDP與GNP時應剔除的項目(補充)


非本國籍國民所得不計入我國GNP,但要計入我國GDP
舊物買賣不計入GNP,也不計入GDP


GNP與GDP的衡量必須在「當年度」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勞務,
因此非屬當年度生產的舊物買賣,應予剔除。例如中古汽車、
中古房屋在其生產當年度早已計入當年的GNP與GDP,若買賣
時再計入GNP與GDP,將重複計算其價值。
中間產品的交易不計入GNP,也不計入GDP

生產性的非市場活動不計入GNP,也不計入GDP
 生產性的非市場活動是指未經市場交易的生產活動,
例如家庭主婦操持家務、水電工修理自家水電、大學
生幫助父親照顧生意等,因為沒有直接的客觀市價可
估計,因此並沒有將其計入GNP與GDP當中。
 例外:但有些最終財貨雖未經市場交易便立即提供人
們享用,然因設算上較容易,而對生產活動又有實質
的貢獻,故一般仍將其計入GNP與GDP當中。
 例如自用住宅租金、農林漁牧自行消費的部分,此
種所得一般稱為設算所得(impute income)。

市場性的非生產活動不計入GNP,也不計入GDP
 市場性的非生產活動,是指經過市場交易,但對
生產沒有實質貢獻的活動。
 因為GNP與GDP的衡量必須對當年度生產有貢獻的
活動才計入,因此像政府的賑災救濟、失業保險
給付、民間企業的獎學金等移轉收入,因為是所
得的移轉,對本期生產活動沒有項貢獻,故應予
以剔除。
4.經濟成長率



意義:經濟成長率就是GDP的年成長率。
重要性:衡量一國經濟的消長,最常見的指標。
公式:t年的經濟成長率



=[(GDPt − GDPt−1) / GDPt−1]∙100%
2011年的經濟成長率等於
若2011年的GDP比2010年大,則此成長率為正
若2011年的GDP比2010年小,則此成長率為負
我國近十年經濟成長率及國民所得
(補充)
(二)國民所得與經濟福祉
1.平均每人GDP
2.GDP的缺點
3.經濟成長不等於永續發展



GDP與經濟成長率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
最佳指標。
它能夠反映一國經濟發展狀況,更被視作衡量國
力強弱與財富多少的標準。
事實上GDP與經濟成長率的計算存在一些缺點,
不能真實反映經濟福祉。
1.平均每人GDP




GDP是指全國總產出。
在其他條件相同下,人口愈多,GDP就愈大,但
不表示該國的經濟福祉更高。
通常以「平均每人GDP」(per capita GDP,簡稱
「人均GDP」)來衡量一國人民的經濟福祉。
計算公式
人均GDP=GDP/當期總人口

全國GDP與人均GDP不一樣,GDP很高的國家,
人均GDP不一定高。
2.GDP的缺點(限制)


GDP只能衡量社會經濟活動的成果,不足以
完全代表一個社會的經濟福祉的高低。
ISLPQU
未能反映 GDP計算只能反映整個社會的總生產價
所得分配 值,至於這些生產價值在國民之間如何
狀態
分配,則無法反映出來。
使GDP被低估。GDP是以市場交易為計
未計入
算範圍,而家務活動、家庭DIY等項目,
家務價值
沒有經過市場交易,所以不算在GDP中。
未計入
使GDP被低估。GDP僅計算各種商品與
休閒價值 勞務生產,沒有計算無形休閒的重要性。
未扣除負
產品的價 使GDP被高估。GDP只計算正面的產品
價值,忽略了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社會
值
( 公 害 問 損失。
題)
未考慮
使GDP被低估。GDP僅計算產品當期價
產品品質 值,但產品品質改善現象卻無法在GDP
中反映出來。
改進
使GDP被低估。各種非法律許可的經濟
活動與逃漏稅行為,例如:走私管制品、
地下經濟
地下錢莊借貸、漏報所得、無照攤販等,
通稱為地下經濟。
3.經濟成長不等於永續發展


國民所得雖有缺點,但只要妥善運用,迄今仍
是一國國民經濟福祉的最佳單一指標。
GDP成長的同時,可能伴隨社會嚴重貧富不均,
環境遭到污染,社會陷入不安與痛苦,反而不
利於永續發展。
綠色國民所得(補充)



使用資源時,不免對環境造成汙染,汙染愈多,
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愈大,需要的防治費用愈多。
此外,自然資源在生產消費過程中也會慢慢減少,
對於環境破壞與資源消耗愈大,將影響到人類目
前與未來社會發展。
自1987年起,聯合國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
共同設計推動出一套可以衡量國民福利水準、生
態平衡與環境發展的指標,即為綠色國民所得
(green national income),亦稱為「經過環境調
整的國民所得」。
指標計算方法(補充)


將各期計算出來的GDP,減去自然資源消耗及環境
品質變化兩項成本而得出的結果。
此值強調人類環境與資源永續發展的共同價值下,
可作為衡量國民福祉與國家永續發展指標,成為
國家追求永續發展的基礎。
綠色國民所得=各期計算出來的GDP
-自然資源消耗
-環境品質變化
小百科(補充)


行政院於1998年2月宣示政府將推動編製「綠色
國民所得帳」,國內首次編製的綠色國民所得帳
於2000年2月首度出爐,資料時間為1986~1988
年。綠色國民所得帳英文用法,主計處是以green
national income 表示,不過一般人是用green GDP
表示。
2008年我國GDP為新臺幣12兆6,985億元,自然資
源折耗為183億元,環境品質損失為747億元,當
年的綠色國民所得即為12兆6,055億元。
貳、國家競爭力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s)
(一)兩種指標概況與台灣的國際排名
(二)國家競爭力的意義與衡量方法
(三)國家競爭力的檢討
國家競爭力


國家競爭力是衡量國家整體績效的參考指標,是
社會上另一個常見的經濟發展指標。
自1980年代起,已成為各國政府重視的一項指標,
並作為經濟制度改革、政府效能與吸引外資的主
要參考。



國民所得:衡量「實際生產多少」
國家競爭力:衡量「國家未來潛力」但實際上,它
比國民所得更不具「永續發展」的內涵
國家競爭力常見的兩種指標:
 IMD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Lausanne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世界
競爭力排行榜」)
 WEF (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經濟論壇)
(一)競爭力的兩種指標概況
與台灣的國際排名



國內較常見的兩份競爭力報告,分別是由瑞士洛桑
國際管理學院(簡稱IMD)及世界經濟論壇(簡稱WEF)
所出版。
IMD針對全球各個經濟體,由「經濟表現」、「政府
效能」、「企業效能」與「基礎建設」等四個面向
來評估一國總體競爭力
WEF則針對全球各個經濟體,將一國國力分為「成
長競爭力」、「全球競爭力」與「商業競爭力」,
再分別從各種面向、上百個指標來評比,都有一萬
多有效問卷來支持
臺灣的國家競爭力表現
指標
IMD發布的
2009
~
2010 年 世
界競爭力排
名
優勢
劣勢
在 58 個 受 評 比 的 就業與物價排名小
經濟體中,我國排 幅退步。
名第8,其中科學
建設排名仍在前段。
WEF 發 布
「 2010 全
球競爭力排
名」
在133個國家中,
我 國 排 名 13 。 企
業的創新及教育部
門為我國優勢。
金融市場不夠成熟、
勞動市場彈性不足、
體制有待提升等三
方面。
(二)國家競爭力的意義與衡量方法



不同的國家競爭力指標,對國家競爭力定義不同,衡
量重點也有所差異:
以WEF來說,國家競爭力的定義為:
 一個國家創造資源附加價值,並增進全體國民財富
的實力
以IMD來說,國家競爭力的定義為:
 一個國家達到永續經濟成長及高國民平均所得目標
的總體能力
國家競爭力的衡量方法



WEF與IMD的方法都由約3成的主觀意見與約7成的客觀數
據所組成
主觀意見主要來自企業家
在客觀數據上:


WEF有三個大類(基本需求、效率提升與創新因素)、12
項支柱指標與110個細指標
IMD評估國家競爭力時,主要評比項目包括四大重要指標:
 經濟表現:有國內經濟、國際貿易、就業、價格
 政府效率:有公開財務、財政政策、制度體系、企業立法
 企業效率:有生產力、勞動力市場、財務、管理實踐
 基礎設施:基本的基礎措施、技術基礎措施、科學基礎措
施、健康和環境、教育。
IMD與WEF衡量指標比較表
差異
點
IMD世界競爭力
WEF全球競爭力
包括經濟表現、政府效 包括基本需要、效能增強
評估
能、企業效能和基礎設 和創新因素三大類。
項目
施四大類。
資料 內容多來自國際、國家 內容來自統計數據與意見
來源 及地區性的統計數據。 調查資料。
強調政府效率、企業效 強調教育的重要,注重健
康與技術進步等人力資本
精神 率與基礎建設。
問題,建立政府效能。
IMD與WEF衡量指標比較表
差異點
優點
缺點
共同點
IMD世界競爭力
WEF全球競爭力
可以觀察到各國國內生產毛 注重國家未來的經濟成
額能被創造出的能力。
長潛力。
各種產業所需條件及環境亦 透過問卷提供的資訊 ,
有所差異,將所有產業混為 過於主觀。
一談並無意義。
1.建立一套影響一國長期經濟成長因素的指標。
2.均考慮環境與資源的永續發展問題。
(三)國家競爭力的檢討

一般認為現今國家競爭力指標仍有以下幾個缺點
 定義不嚴謹:缺乏理論基礎
 到底何為能力?
 方法主觀隨意
 WEF的IMD皆有3成是來自主官問卷
 客觀數據之選取
 不同指標加總為單一指標之比重權數也是隨意
 結果可靠性低
 WEF與IMD結果差異甚大,到底該相信誰?
 評比方式改變,缺乏歷史比較性
 意見調查幾乎都站在企業的立場
國家競爭力指標與永續發展


因為國家競爭力本質在強調企業經營環境,是國家
永續經營強調的內容,但並未完全涵蓋永續發展強
調的內容。
但一國若善用這些指標,也有助於國計民生
參、經濟發展的要素
(一)人造資本
(二)人力資本
(三)自然資本
(四)社會資本
(五)企業才能
(六)政府效能
經濟發展要素
經濟成長
• 生產量增加。
• 投入生產要素
愈多。
經濟發展
•
••
••
•
生產量增加。
生產量增加。
產值的增加。
產值的增加。
環境資源、知識、
環
境資源、知識、
人際關係、文化資
人
際
關
係
、
文
化
資
產的增加。
產的增加。
(一)人造資本
(man-made capital)



人造資本是指四大生產要素中(土地、勞動、資本、
企業才能)所稱的「資本」,包括機器設備、廠房、
建築物等。
人造資本是人們所創造,不會直接用於消費,人們利
用人造資本要素,來生產各種直接滿足人們慾望的商
品,供人們消費。
充足適當的人造資本可提升勞動者生產效率
(二)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



人力資本通常是指勞動者的「教育、訓練與工
作經驗」。
提高人力素質,就能提高生產力。
現代社會強調「知識經濟」,就是指「創造、
學習並傳播知識的經濟」或「以知識為基礎的
經濟」,是依附在人力資本裡。

「生產的要素不再是以資金、設備及原料為主,
知識將取而代之」
(三)自然資本
(natural capital)


定義:自然資本包括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
與環境資源(environmental resources)。
自然資源



包括土地、礦藏、森林等有助人類生活的大自然
賜予
這些自然資源可以作為「生產要素」在市場上買
賣
人類亦可以用它們來生產生活所需的各種產品,
進而促進經濟發展。

環境資源


不是生產要素,難以成為市場買賣的對象。
卻提供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例如:清新的空
氣、乾淨的水、承載人類的山川、不被污染的
土壤。
(四)社會資本


社會資本是一種來自個人、組織與社會關係的資
本,包括群體間的規範、善意、信任、寬容、合
作以及忠誠等,人們可以透過社會資本來提高生
產力。
如今在國際社會中,世界銀行認為社會資本有利
於經濟與永續發展,故社會資本的重要性已經得
到國際的認同。
(五)企業才能

企業才能是結合其他生產要素從事生產,承擔
經營成敗,獲取利潤的一種生產要素,也是生
產的決策能力。
企業才能
組織企業的
能力
創新的能力
冒險的精神

創新



新產品的開發
新技術的採用
新市場的開拓
(六)政府效能

定義:

提供人民各項服務、提高人民生活福祉的政府能力。

包括政府提供基本建設、教育、交通、醫療與日常生活功
能的效率與能力,其餘類似汙染的防治與生態維護等也屬
於政府效能


良好政府效能可以節省企業經營的成本
政府效能也是重要的國家競爭力評比指標


政府效能是指政府能充分運用經濟資源與組織
能力,提供良好的經濟、法律、教育制度與環
境,鼓勵企業與人民從事生產活動,促進經濟
發展。
此外,政府應該積極增強適應國際經濟變遷的
能力,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與服務品質,維護市
場機能,建立法制制度,如此將可吸引國內外
企業的注意,帶動投資意願,提升臺灣的國際
競爭力。
應用練習
( B )1.富士比雜誌的2007年富豪榜,比爾‧蓋茲連續高居
世界首富,資產總額560億美元。比爾‧蓋茲手下
的員工人數並不多,資本、設備、廠房也很少,
但是卻連續13年勇奪世界首富。請問:他依賴的
是下列哪一項經濟發展要素?
(A)人造資本
(B)人力資本
(C)社會資本
(D)自然資本
肆、永續的經濟發展
(一)經濟成長與永續發展
(二)社會資本與永續發展
(三)環境生態與永續發展
(四)聯合國與永續發展


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到現今科技發達的二十
世紀,在物質文明上,人類突飛猛進;但也對大
自然造成極大的透支
各式天災、疾病(SARS,H1N1新流感等),溫室
效應、水汙染、空氣汙染、土石流等,已嚴重危
害到人類的存亡
唯有落實「永續發展」,
才能確保人類「香火不斷」
(一)經濟成長與永續發展

何謂「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維基百科認為:是一種可以滿足人類欲望的資源
使用方式,在過程中可以保護環境,因此不但可
以滿足當代的慾望,也能滿足未來世代的慾望。
 聯合國定義:能滿足當代的需求,但不損及後代
滿足需求的能力之發展。
1.經濟發展與永續發展的異同


相同之處:兩者都在追求當代人享受的增長
不同之處:
 經濟發展沒有考慮未來的發展潛力
 永續發展則要求當代的發展不能減損後代追
求經濟發展的能力

經濟發展的缺陷



一般多用「國民所得」(例如:GDP)作為衡量
指標,但是卻未扣除汙染等負產品
當代經濟發展可能是已減損未來發展能力的代價
而得到的。
強調經濟發展或經濟成長率,有可能寅吃卯糧,
把後代子孫發展的資本都拿來花掉了。
2.投資與資本
如何避免「寅吃卯糧」呢?亦即如何能夠達到當
代的發展而不減損未來的生產能力呢?
(1)透過投資以增加未來資本
藉由現在的付出維持將來資本存量(此類資本
稱為人造資本或物質資本),並考量人民生活
的最低需求。
舉例:前人努力投資,廣置田產,以供後人使
用。

(2)教育後代了解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這也是一種投資,屬於人力資本的投資
(3)厚植「社會資本」
以人為本,強調合作與互信,有助於環境與經濟
的永續發展
(4)愛護自然資本
自然資本包括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源,惟有不要汙
染環境與破壞生態,才可創造永續發展
(二)社會資本與永續發展


世界銀行的研究發現:「愈來愈多的事實證明,
社會資本是解除貧窮以及人類與經濟永續發展的
關鍵」。
當社會能夠和睦相處與相互信任,將有助於社會
資本的累積,人們相互關懷、社會慈善互助、減
輕貧富差距,有助於經濟的永續發展。
(三)環境生態與永續發展

自然資本包含了自然資源與環境資本,要永續
發展,就要維護自然資本,因為破壞生態減損
自然資本,連立足之地都難有,更談不上未來
的經濟發展。


維護自然資本的方法之一就是:經由人造資本與
人力資本的幫助,較少的自然資本就可以維持未
來同樣的生產能力。達到維護自然資本的目的
舉例:
 透過石化科技製造了化學肥料(人造資本)
 化學肥料有助於增加土地的生產力(自然資本)
 在人造資本的助力下,較少的自然資本就可以
維持未來相同的生產能力

雖然人造資本可增加自然資本的生產力,但是:
人造資本使用過量或製造過程也會造成自然資本
的損害

舉例


化學肥料(人造資本)增加土地的生產力(自然資本)
但化學肥料使用過度會破壞土地的生產力
(代表人造資本使用過度會破壞自然資本)
生產化學肥料的過程中也會造成空氣汙染和水汙染
(代表人造資本的生產過程會造成自然資本的損壞)
(四)聯合國與永續發展



由前章可知,汙染無國界已經是全球化的問題
之一,世界性組織也開始關心永續發展議題
世界性組織以聯合國為主要發起者
永續發展的原點:1980年代的綠色運動
綠色運動與永續發展

定義:
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或永續發展,是指
在保護環境的條件下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
害後代人的需求的發展模式。可持續發展源於1980
年代的綠色運動

起源:
 由於1960年代已發展國家在非洲及南美大量收購農地種植
咖啡和甘蔗,當地居民將所得的金錢換成糧食。然而,由
於土地發展過度及缺乏規畫,使咖啡和糖的期貨價值在短
時間內急跌,南美各國經濟即時崩潰
 再加上水土流失、濫用農藥,使非洲的土地變得貧脊、甚
至沙漠化,引致饑荒。而可持續發展的出現,就是要糾正
過去的錯誤,避免其他國家重蹈覆轍。可持續發展強調經
濟體系內的發展必須環環相扣,並得以自給自足




挽救之道:
聯合國在經濟社會事務部底下設立了「永續發展
分部」
 專門負責整合國際間與區域間或地方性的永續
發展課題
1992年聯合國通過了二十一世紀議程
 主要訴求為“永續發展”
各國政府也有很多積極的作為

臺灣在2000年訂定:崇大投資案必須通過
《環境影響評估法》
永續發展與綠色GDP



目的:對傳統GDP的修正
公式:
傳統GDP扣掉




估算能源的消耗
環境破壞的價值
成長率較一般GDP低
GDP高成長率=綠色GDP的負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