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2)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预测(2)

第八讲:预测方法(二)
_____时间预测方法
随机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许多经济现象都是了随机现象,需用随机时间序列
描述,因此,使用随机序列模型预测会比确定性模型更精
确。
勃克斯—詹金斯预测法,它是由美国的G.E.P.Box和
英国G.M.Jenkins在20世纪60年代末研究成功的。这种时
间序列预测方法是解决时间序列问题最普遍的、有效的方
法。由于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比较完美,在实际应用中预测
精度比较高,因而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平稳随机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
如果随机序列的统计特性不随时间变化,这样的随机
时间序列称为是平稳随机时间序列;反之称为非平稳时
间序列。
如果时间序列 yt (t=1,2,…)满足如下条件:
(1) 对一切t,均有  t  m ;
(2) 对一切t,均有
Eyt , yt k   E yt  m yt k  m   k
k  0,  1,  2, 
即自协方差函数与t无关,则称时间序列 yt 为广义平稳随机时间序列,简称为广义平稳序
列(或宽平稳序列)
。
平稳序列 yt 的自协方差函数  k 具有如下性质:
(1)  0  E yt  m  0 ;
2
(2)  k   0 ;
(3)  k   k ,即自协方差函数具有对称性;
(4) k(k=1,2,…)是一个非负定的序列,即对任意的正整数n、实数 a1 , a2 ,, an
有
n
n
 a a 
j 1 i 1
j
i
j i
0
为方便,可假定 E yt   0 。否则作变换 yt  yt  m 。
序列yt 的样本自协方差函数为
1 nk
ˆk  yt ytk
n t1
序列yt 的样本自相关函数
为
k
rˆ k 
0
k  0, 1, 2, , n 1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 et 满足如下条件:
(1) Eet   0
 2 i  j
(2) Cov (ei , e j )  
0 i  j
则称序列 et 为一白噪声序列。通常我们把除开预测模型内的影响因素外的各种外部因素造
成的随机干扰等效为一白噪声序列。
随机时间序列模型
自回归模型(又称为AR模型)形式为:
yt  1 yt 1   2 yt 2     p yt  p  et
我们规定移位算子 B:
Byt  yt 1 , B 2 yt  yt 2 ,, B p yt  yt  p
则(3-8-1)式可记为
1   B   B
1
2
2

    p B p yt  et
记
1   B   B
1
2
2

   p B p   p B
方程  p    0 称为模型(3-8-1)的特征方程,其根  称为模型特征根。当p个特征根
都在单位园外,即当
 i  1 i  0, 1, 2, , p  时,由(3-8-1)式所对应的齐次线性差分
方程的解随t无限增大而趋于零,即 yt 是平稳的,故
稳性条件。
 i  1 i  0, 1, 2, , p  是模型的平
移动平均模型(即MA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t  et  1et 1   2 et 2     q et q
如果定义q阶移动平均算子多项式为
H q (B)  1  1 B   2 B 2   q B q
则(3-8-2)式可简记为
yt  H q (B)et
方程 H q ( )  0 称为模型(3-8-2)的特征方程,其根称为模型的特征根。当 q 个特征根
都在单位园外,即当
 i  1 i  0, 1, 2, , q  时, H 1 q ( B) 收敛,故移动平均模型(3-8
-2)便可转换为自回归模型
H 1q ( B) yt  et
此时称时间序列为可逆的。故
 i  1 i  0, 1, 2, , q  为时间序列可逆的条件。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即 MRMA 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yt  1 yt 1   2 yt 2     p yt  p  et  1et 1   2 et 2     q et q
(3-8-3)
该模型既包括了自回归部分又包括了移动平均部分的混合模型,记为 ARMA p, q  模型也可
写成算子形式
 p ( B) yt  H q ( B)et
(3-8-4)
在满足可逆性条件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可以转换为一个无限阶纯自回归模型
1
H q ( B) p ( B) yt  et
当满足平稳性条件时,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可以转换为一个无限阶纯移动平均模型
1
yt   p ( B) H q ( B)et
模型识别
自回归模型的识别
设 AR(p)模型为
yt  1 yt 1   2 yt 2     p yt  p  et
(3-8-1)
用 yt k 乘(3-8-3)式两边,并求期望得


E  yt k , yt   E yt k 1 yt 1   2 yt 2     p yt  p  et 
 1 E  yt k yt 1    2 E  yt k yt 2      p E yt k yt  p   E  yt k et 
即,  k  1 k 1   2 k 2    p k  p   k 0 e
2
式中
1
0
 k0  
(3-8-5)
k 0
k 0
当 k  0 由(3-8-5)式,得
 k  1 k 1   2 k 2     p k  p
(3-8-6)
(3-8-6)式两端同乘以
1
0
得
r k  1 r k 1   2 r k 2     p r k  p
取 k  0, 1, 2, , p ,并注意到 r 0  1及 r t 
(3-8-7)
r t ,得
r1  1   2 r1  3 r 2     p r p1
r 2  1 r1   2  3 r1     p r p2
…………………………………………..
(3-8-8)
r p  1 r p1   2 r p2     p
(3-8-8)式称为 Yule-Walker 方程,是识别模型的基本方程。 r k 应满足差分方程
 p (B) r k  0
k 0
(3-8-9)
设特征方程  p ( )  0 的特征根为  i i  0, 1, 2, , p  ,则差分方程(3-8-9)的通解
为
rk  C11k  C2  2k   C p  pk
(3-8-10)
因我们假定了 yt 是平稳序列,则由平稳条件  i  1 i  0, 1, 2, , p  得,如果  i 为实根,
则当 k   时, Ci ik 按指数衰减到零;如果  i 为复根,则由(3-8-10)可知, r k 中
包含有衰减的正弦波。指数衰减与正弦衰减统称为几何衰减。故平稳的 AR(p)序列的自
相关函数 r k 随着滞后期k的增加呈几何衰减形式。这是 AR 模型识别的基本标志。
另一方面,假设 AR 模型的真实阶次是p,则 yt k 的系数  k 应该在 k  p 时等于零。将
AR1 的最末一个参数 1 记为  11 , AR2 的最末一个参数  2 记为  22 ,…… AR p  的最
末一个参数  p 记为  pp ,则称序列 11 , 22 ,, pp 为偏自相关函数。  kk 的概率意义是已
知 yt 1 , yt 2 ,, yt k 1 的条件下, yt 与 yt k 的条件相关函数。
由上述可知 AR p  模型的偏自相关函数  kk 应在 k  p 时截止为零。偏自相关函数提供了另
一个识别模型的条件。
移动平均模型的识别
设 MR(q)模型为
yt  et  1et 1   2 et 2     q et q
(3-8-12)
或
yt k  et k  1et k 1   2 et 2     q et k q
(3-8-13)
用(3-8-13)式乘(3-8-3)式两边,并求期望得

E  yt  k , yt   E et  k  1et  k 1     k 1et 1   k et   k 1et 1     q et  k q   et  1et 1  
 q k et q  k     q 1et q 1   q et q 
(3-8-14)
因 e t 为白噪声序列,故
0
E et et  j    2
 e
j0
j0
则(1)当k=0 时,由(3-8-14)得
 0   e2 1  12   22     q2 
(2)当 k  q 时,  k  0
(3)当 0  k  q 时,由(3-8-14)式可得
 k   k  e2   1 k 1 e2     q  k q e2
  e2   k   1 k 1     q  k q 
综合得

k

 e2 1   12   22     q2


  e2   k   1 k 1     q  k q 

0


k 0
0k q
(3-8-15)
kq
自相关函数为
1

     1 k 1     q  k q
rk   k
2
2
2
 1  1   2     q
0

k 0
0k q
(3-8-16)
kq
由(3-8-16)可见:当 k  q 时, MA(q ) 模型的自相关函数 r k 为零,即 r k 在q步以后
截止为零。这一特性是识别 MA 模型的阶次十分有用。
在实际中,常以  kk 的估计值 ˆ kk 代替,由于样本的随机性,当 k  p 时 ˆ kk 不会全为
零,而是在零附近波动。如果在 Yule-Walker 方程中,用自相关函数的估计值 rˆ k 代替自
相关函数 r k ,则可以由方程(3-8-8)求得偏自相关函数的估计值 ˆ kk ,也可以用如下的
递推公式计算
ˆ11  rˆ 1

k
k

 


ˆ k 1,k 1   rˆ k 1   rˆ k 1 jˆ k , j  1   rˆ j ˆ k , j 
j 1
j 1

 


ˆ
j  1, 2, , k
 k 1, j  ˆ k , j  ˆ k 1,k 1ˆ k ,k 1 j
k 1
(3-8-11)


可以证明,当 k  p 时, ˆ kk 的渐近分布为 N  0,
1
 (n为样本长度)。故由 3  原则得
n

2 
P ˆ kk 
  95.5%
n

或

1 
P ˆ kk 
  68.3%
n

于是对每一个大于零的k值,逐个检验 ˆ k 1,k 1 ,ˆ k 2,k 2 ,,ˆ k m,k m (m一般取 n 或
n
2
1
),看其中满足 ˆ kk 
的比例是否达到 95.5%或满足 ˆ kk 
的比例是否达到
10
n
n
68.3%。如果在 k  0, 1, 2, , p  1 处都没有达到,而在 k  p 处达到了,则可以判断该平
稳序列为 AR p  序列。
在可逆的条件下,若特征根是实数,则偏自相关函数  kk 是两个衰减指数项和。如果特
征根是复数根,则  kk 是一个衰减正弦波。事实上,由 AR 模型与 MA 模型的等效性知,在满
足可逆条件下,MA 模型可转换为一个无限阶自回归模型,故其偏自相关函数不可能截尾,
一定是拖尾。
在实际中,常以 r k 的估计值 rˆ k 代替,由于样本的随机性,当 k  q 时 rˆ k 不会全为零,
q
 1

2 

而是在零附近波动。可以证明,当 k  p 时, rˆ k 的渐近分布为 N 0, 1  2 rˆ j  (n
 n

j 1



为样本长度)
。故由 3  原则得
1


q
2


2

1  2 rˆ 2j  
P rˆ k 
  95.5%


n
j 1
 



1


q
2

1 

1  2 rˆ 2j  
P rˆ k 
  68.3%


n
j 1
 



或
于是对每一个大于零的k值,逐个检验 rˆ k 1 , rˆ k 2 ,, rˆ k m (m一般取 n 或
满足
rk 
1
2
n
)
,看其中
10
1
2


2 
2 
1  2 rˆ 2j  的比例是否达到 95.5%或满足 r k 
1  2 rˆ 2j  的比


n 
n 
j 1
j 1


q
q
例是否达到 68.3%。如果在 k  0, 1, 2, , q  1处都没有达到,而在 k  q 处达到了,则可
以判断该平稳序列为 MRq  序列。
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识别
设 ARMA(p,q)模型为
yt  1 yt 1   2 yt 2     p yt  p  et  1et 1   2 et 2     q et q
(3-8-17)
用 yt k 乘(3-8-17)式两边,并求期望得
 k  1 k 1   2 k 2     p k  p   k  y, e  1 k 1  y, e     q k q  y, e
(3-8-18)
其中,  k ( y, e)  E yt k , et 
也即,
不为0
0
 k  y, e   
k0
k 0
(3-8-19)
由(3-8-17)式知,当 k  q 时,有
 k  1 k 1   2 k 2     p k  p
(3-8-6)式两端同乘以
1
0
(3-8-20)
得
r k  1 r k 1   2 r k 2     p r k  p
kq
(3-8-21)
ARMA(p , q) 模 型 有 q 个 自 相 关 函 数
rq , rq1 ,, r1 的 数 值 和 p 个 自 回 归 参 数
1 , 2 ,, p 的 选 择 。 p 个 自 相 关 函 数 rq , rq1 ,, rq p1 为 差 分 方 程
 p Br k  0k  q 提供了必要的初始值。如果 q  p ,则自相关函数 r k k  0, 1, 2, 
由衰减指数和衰减的正弦波组成,即呈几何衰减。如果 q  p ,则有q-p+1 个初始值
r0 , r1 ,, r q p 不遵循上述自相关函数按几何衰减。
由此可以得出 ARMA(p,q)模型的自相关函数的特性:
(1) 当 q  p 时,全部的自相关函数 r k 呈几何衰减;
(2) 当 q  p 时,有q-p+1 个初值 r 0 , r1 ,, r q p 不遵循上几何衰减规律,而q-
p+1 以后的 r k 均服从几何衰减规律。
综上所述,ARMA(p,q)模型的识别标志为:如果一个平稳序列的自相关函数 r k 和偏自
相关函数  kk 随k的增加呈几何衰减,则该平稳序列为 ARMA 序列,其自回归阶数p及移动
平均部分的阶数q,可按下列方法估计。
(1) 若自相关函数 r k 在 k  l 以后呈几何衰减,则 q  p  l 。
(2) 若偏自相关函数  kk 在 k  s 以后呈几何衰减,则 p  q  s 。
在实际应用中,常是从低阶到高阶逐个取  p, q 为 1,1 , 1,2 , 2,1 , 2,2 ,…..等
进行尝试,以得到一个较好的模型。
模型参数估计
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在 Yule-Walker 方程中,用自相关函数的估计值 rˆ k 代替自相关函数 r k 得
rˆ k  1 rˆ k 1   2 rˆ k 2     p rˆ k  p k  1 , 2 ,  , p
(3-8-22)
其矩阵形式为
 1

 rˆ 1
 

 rˆ
 p 1
rˆ 1
1
rˆ 2
rˆ 1

rˆ p  2

rˆ p 3
 rˆ p 1  1   rˆ 1 
   
ˆ
 r p  2   2   rˆ 2 

       
   

1   p   rˆ p 
(3-8-23)
由上述方程组解出 1 ,
 ˆ1   1
  
 ˆ 2   rˆ 1
   
  
 ˆ   rˆ
 p   p 1
 2 ,  ,  p ,即得估计值 ˆ1 , ˆ 2 ,  , ˆ p ,即
1
rˆ 2
rˆ 1

rˆ p 2

rˆ p 3
rˆ 1
 rˆ p 1 

 rˆ p  2 
  

1 

1
 rˆ 1 
 
 rˆ 2 
  
 
 rˆ 
 p
(3-8-24)
此外,还要估计 Eet2   e2 。为此,在(3-8-5)式中令 k  0 得
 0  1 1   2 2     p p   e2
用  k 、  k 的估计值 ˆ k 、 ˆk 分别代替  k 、  k ,即得  e 的估计值
2
ˆ e2  ˆ0  ˆ1ˆ1  ˆ 2ˆ2   ˆ pˆ p 
(3-8-25)
移动平均模型的参数估计
在 ( 3 - 8 - 15 ) 式 中 , 用 ˆk 代 替  k , 可 以 解 出 模 型 参 数  k 、  e2 的 估 计 值
ˆk k  1 , 2 ,  , p 及 ˆ e2 。
ˆk  

ˆk
 ˆ1ˆk 1  ˆ2ˆk  2    ˆq kˆq
2
ˆ e
ˆ e2 
ˆ0
1  ˆ12  ˆ22    ˆq2

k  1, 2 , , q
(3-8-26)
(3-8-27)
上式直接求解一般较复杂,一般采用线性选代法逐步修正,其步骤是先给出 ˆ e2 ,ˆ1 ,ˆ2 ,,ˆq
的一组初值,例如取 ˆ 0   ˆ0 ,ˆ1  ˆ2    ˆq  0 ,将其代入(3-8-26)及(3-8-
27)两式的右端,可计算出第一次迭代值 ˆ e2 (1),ˆ1 (1),ˆ2 (1),,ˆq (1) 。再将第一次迭代值
代入(3-8-26)及(3-8-27)两式的右端,可计算出第二次迭代值。如此一步步迭代下
去,直到相邻两步之差达到预期的精度即止。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参数的估计
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估计 1 ,
 2 ,  ,  p ,第二步估计1 , 2 ,, q 。
由(3-8-21)式
r k  1 r k 1   2 r k 2     p r k  p
kq
令 k  q  1, q  2, , q  p ,并用 rˆ k 代替 r k ,可得p个方程
rˆ k  1 rˆ k 1   2 rˆ k 2     p rˆ k  p k  q  1 , q  2 ,  , q  p
该 方 程 组 称 为 扩 充 的 Yule-Walker 方 程 组 , 解 此 方 程 组 可 求 得
ˆ k k  1, 2 , , p 。
k 的 估 计 值
 ˆ1   rˆ q
  
 ˆ 2   rˆ q 1
   
  
 ˆ   rˆ
 p   q  p 1
rˆ q 1
rˆ q
rˆ q 2
rˆ q 1


rˆ q  p 2
rˆ q  p 3
 rˆ q 1 p 

 rˆ q  2 p 

 


rˆ q 
1
 rˆ q 1 


 rˆ q  2 
  


 rˆ 
 q p 
(3-8-28)
此时对于 ARMA 模型,定义
zt  yt  ˆ1 yt 1  ˆ 2 yt 2    ˆ p yt  p
(3-8-29)
则
zt  et  1et 1   2 et 2     q et q
(3-8-30)
其自协方差函数为
 k z   E z t , z t  k  
p
ˆ ˆ 
i , j 0
i
j
k i  j
式中记 ˆ 0  1 ,并用 ˆk i  j ( z ) 代替  k i  j (z ) 得到 z t 的自协方差函数的估计值为
ˆk z  
p
ˆ ˆ ˆ
i , j 0
i
j
k i  j
ARMA(p,q)序列预报
设平稳时间序列 yTt 是一个ARMA(p,q)
过程,则其最小二乘预测为:
yˆTt l   E  yT 1 yT ,..., y1 
 AR(p)模型预测
yˆTt l   1 yˆ T l  1  ...   p yˆ T l  p 
l  1,2,...
回总目录 回本章目录
 ARMA(p,q)模型预测
p
q
j 1
j 1
yˆ Tt l     j yˆ T l  j     j ˆT l  j 
其中:
ˆT i   E  T i yT ,..., y1 
回总目录 回本章目录
 预测误差
预测误差为:
et l   yt l  yˆ t l    0 t l  1 t l 1  ...   l 1 l 1
l 步线性最小方差预测的方差和预测步长 l有
关, 而与预测的时间原点t无关。预测步长越大,
预测误差的方差也越大,因而预测的准确度就
会降低。所以,一般不能用ARMA(p,q)作为长期
预测模型。
回总目录 回本章目录
 预测的置信区间
预测的95%置信区间:

yˆ t l   1.96  0   1  ...   l 1
2
2
2

1
2
回总目录 回本章目录
例题分析
•例1
设 X t  0.3 X t 1  0.4 X t 2   t 为一AR(2)序列,
其中  t  ~ WN (0,1)。
求  X t  的自协方差函数  k 。
回总目录 回本章目录
解答:
Yule-Walker方程为:
 0  1 1
1  2 2
1
2
即:
0.3 0  0.4 1   1
0.3 1  0.4 0   2
回总目录 回本章目录
且:
 0  0.3 1  0.4 2    1
2
联合上面三个方程,解出:
 0  100/ 63
 1  50/ 63
 2  55/ 63
 k  0.3 k 1  0.4 k 2
k 1
回总目录 回本章目录
•例2
考虑如下AR(2) 序列:
X t  1.5  0.3 X t 1  0.5 X t 2   t
若已知观测值 X 50  7.64
 t  ~ IIDN (0,1)
X 49  7.47
(1)试预报 X 51 , X 52
(2)给出(1)预报的置信度为95%的预报区间
回总目录 回本章目录
解答:
(1)
X 50 1  1.5  0.3  7.64  0.5  7.47  7.527
X 50  2  1.5  0.3  7.527  0.5  7.64  7.5781
(2)
0  1, 1  1  0.3, 2     2  0.59
2
1
 1    1
2
50
2
 502  2    2 1  12   1.09
预报的置信度为95%的预报区间分别为:
X 50  k   1.96 50  k 
回总目录 回本章目录
例3.1:考察如下四个模型的平稳性
(1) xt  0.8xt 1   t
(2) xt  1.1xt 1   t
(3) xt  xt 1  0.5xt 2   t
(4) xt  xt 1  0.5xt 2   t
例3.1平稳序列时序图
(1) xt  0.8xt 1   t
(3) xt  xt 1  0.5xt 2   t
例3.1非平稳序列时序图
(2) xt  1.1xt 1   t
(4) xt  xt 1  0.5xt 2   t
AR(1)模型平稳条件
特征根
 
平稳域
 1
AR(2)模型平稳条件
xt  1 xt 1  2 xt 2   t
 特征根
1 
2 
1  12  42
2
1  12  42
2
AR(2)模型平稳条件
 特征根
1  2  1
12  2
所以,
2  1
2  1  12  1  2  1  1  1 1  2   1
2  1  12  1  2  1  1  1 1  2   1
{1 ,  2  2  1,且  2  1  1}
AR(2)模型平稳条件
 平稳域
{1 ,  2  2  1,且  2  1  1}
例3.1:考察如下四个模型的平稳性
(1) xt  0.8xt 1   t
(2) xt  1.1xt 1   t
(3) xt  xt 1  0.5xt 2   t
(4) xt  xt 1  0.5xt 2   t
例3.1平稳性判别
模
型
特征根判别
平稳域判别
结
论
(1)
1  0.8
  0.8
平稳
1  1.1
  1.1
非
平稳
2  0.5,2  1  0.5,2 1  1.5
平稳
2  0.5,2  1  1.5,2  1  0.5
非
平稳
(2)
(3)
(4)
1 
1 i
2
1 i
2 
2
1 3   1 3
1 
2
2
2
例3.2:求平稳AR(1)模型的方差
 平稳AR(1)模型的传递形式为


t
i
i
xt 
  (1B)  t  1  t i
1  1B i 0
i 0
 Green函数为
G j  1 , j  0,1,
j
 平稳AR(1)模型的方差
2

2j
Var( xt )   G 2j Var( t )  1  2   2
1  1
j 0
j 0


协方差函数
 在平稳AR(p)模型两边同乘xt  k , k  1,再求期望
E( xt xt k )  1E( xt 1xt k )    p E( xt  p xt k )  E( t xt k )
 根据
E( t xt k )  0
, k  1
 得协方差函数的递推公式
 k  1 k 1  2 k 2     p k  p
例3.3:求平稳AR(1)模型的协方差
 递推公式
 k  1 k 1  1k  0
 平稳AR(1)模型的方差为
 2
0 
1  12
 协方差函数的递推公式为
2

 k  1k  2 , k  1
1  1
例3.4:求平稳AR(2)模型的协方差
 平稳AR(2)模型的协方差函数递推公式为
1  2

2



 0 (1   )(1     )(1     ) 
2
1
2
1
2


1 0
 1 
1  2

 k  1 k 1   2  k  2,k  2


自相关系数
自相关系数的定义
k
rk 
0
平稳AR(P)模型的自相关系数递推公式
rk  1rk 1  2 rk 2 
 p rk  p
常用AR模型自相关系数递推公式
AR(1)模型
AR(2)模型
rk   , k  0
k
1
1,

 1
rk  
1   2
1 r k 1   2 r k  2
k 0
k 1
k2
AR模型自相关系数的性质
拖尾性
p
r (k )   ci ik
i 1
c1, c2 ,, c p不能恒等于零
呈复指数衰减
p
r (k )   ci ik  0
i 1
例3.5:考察如下AR模型的自相关图
(1) xt  0.8 xt 1   t
(2) xt  0.8 xt 1   t
(3) xt  xt 1  0.5 xt  2   t
(4) xt   xt 1  0.5 xt  2   t
例3.5—
(1) xt  0.8xt 1   t
自相关系数按复指数单调收敛到零
例3.5:—
(2) xt  0.8xt 1   t
例3.5:—
(3) xt  xt 1  0.5xt 2  t
自相关系数呈现出“伪周期”性
例3.5:—
(4) xt   xt 1  0.5xt 2  t
自相关系数不规则衰减
偏自相关系数
定义
对于平稳AR(p)序列,所谓滞后k偏自相关系数就
xt 1 , xt 2 ,, xt k 1
是指在给定中间k-1个随机变量
的
条件下,或者说,在剔除了中间k-1个随机变
x t 对 影响的相关度量。用数
xt  k
量的干扰之后,
学语言描述就是
r x ,x
t
t k
xt 1 ,, xt  k 1
E[(xt  Eˆ xt )(xt k  Eˆ xt k )]

E[(x  Eˆ x ) 2
t k
t k
偏自相关系数的计算
滞后k偏自相关系数实际上就等于k阶自回
归模型第个k回归系数的值。
 r1   k1 r 0   k 2 r1     kk r k 1
 r   r  r  r
 2
k1 1
k2 0
kk k  2



 r k   k1 r k 1   k 2 r k  2     kk r 0
E[(xt  Eˆ xt )(xt k  Eˆ xkt )]
 kk 
E[(xt k  Eˆ xt k ) 2 ]
偏自相关系数的截尾性
AR(p)模型偏自相关系数P阶截尾
kk  0 , k  p
例3.5续:考察如下AR模型的偏自相关图
(1) xt  0.8 xt 1   t
(2) xt  0.8 xt 1   t
(3) xt  xt 1  0.5 xt  2   t
(4) xt   xt 1  0.5 xt  2   t
例3.5—
(1) xt  0.8xt 1   t
 理论偏自相关系数
0.8 , k  1
kk  
,k  2
0
 样本偏自相关图
例3.5:—
(2) xt  0.8xt 1   t
 理论偏自相关系数
0.8 , k  1
kk  
,k  2
0
 样本偏自相关图
例3.5:—
(3) xt  xt 1  0.5xt 2  t
 理论偏自相关系数
2
,k 1
3

kk  0.5 , k  2
0
,k  3


 样本偏自相关图
例3.5:—
(4) xt   xt 1  0.5xt 2  t
 理论偏自相关系数
 2
 3

kk  0.5
0


,k 1
,k  2
,k  3
 样本偏自相关系数图
参考书籍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
编著:何书元
北京大学出版社
<<时间序列分析__预测与控制>>
著:George E.P.Box等
人民邮电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