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Document

CHAPTER 4
實體自由曲面成型
製造與快速成型
1
4.1 實體自由曲面成型製造技
術 (SSF)
2
3
4
5
6
7
8
9
4.1
實體自由曲面成型製造技術 (SSF)
• 如同第二章一開始所提及的「市場採納圖
(market adoption S-shaped curves)」所示,
實體自由成型製造領域 (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 SSF) 之興起主要是由於大量
的廣告宣傳所致。實體自由成
型製造過程有時可描述如下:
• 工件的需求
• 藝術工件化
• 桌上型的加工
• 快速成型
10
4.1
實體自由曲面成型製造技術 (SSF)
• 鑄造是一個特例,應用在特殊訂單只做一
個的原形製造上
• 對於訂單批量在10至500個時,使用立體石
版印刷製作模具,則是一種非常有成本效
益的方法;機械加工 (machining) 也可以被
使用來只製作一件的原型上。
11
4.1.1 實體自由成型製造與快
速成型製程一覽
12
4.1.1
實體自由成型製造與快速成
型製程一覽
於商業上平常使用:
• 立體石版印刷 (SLA)
• 選擇性雷射燒結成型技術 (SLS)
• 薄片疊層法成型技術 (LOM)
• 熔融沉積成型技術 (FDM)
13
4.1.1
實體自由成型製造與快速成
型製程一覽
比較偏向研究及發展階段之技術:
• 使用塑膠、陶瓷、及玉米澱粉之三維噴印法
• 使用塑膠材料之三維噴印法,再利用機械加工進
行平面化處理
• 實體底面連續固化法 ( 類似立體石版印刷 )
• 實體沉積建模 ( 是一種加與減的組合 )
非實體自由成型製造技術 ( 傳統式 )
• 機械加工 (machining)
• 鑄造
14
4.1.1
實體自由成型製造與快速成
型製程一覽
• 克萊斯勒 (Chrysler) 公司曾在1990年代做了比較,
結果顯示立體石版印刷比其非傳統的原型製造競
爭技術,在成本及精度上有著相當的競爭力 ( 該
向探討並不含機械加工與鑄造之評估與比較 )。
• 在過去十年中,立體石版印刷 (SLA) 已然成為實
體自由成型製造技術 (SFF) 中最常使用的方法,
特別是應用於鑄造與射出成型模具中產生原型樣
模時,更是如此
– 雷射燒結成型技術 (SLS)、融熔沉積成型技術 (FDM)、
薄片疊層法成型技術 (LOM) 均是繼立體石版印刷 (SLA)
之後,非常可行的原型製造方法。
15
4.1.2 實體自由成型製造技術
的歷史
16
4.1.2 實體自由成型製造技術的歷史
• 第一套商業化的「實體自由成型製造技術
-立體石版印刷」的問世,也伴隨著表示
CAD物件之「.STL」標準格式的建立;
「.STL」是一種改良過的CAD格式,可作
為後續進行分層切割之基礎,也可以運用
在SLA、FDM、及SLS等原型製作機器之雷
射掃描路徑上。
17
4.1.2 實體自由成型製造技術的歷史
• 足球是不是一個圓球呢?這個答案隨著量
測之方式而異;從表面上來看,它是一個
完美的球體;然而,如果吾人從近距離來
觀測,就會發現它其實是由二十個小的六
角形與一些五邊形的皮革綴面所縫製成的;
實際上,它只是近似一個球體。
18
4.1.2 實體自由成型製造技術的歷史
• 如圖4.1所示,格子化的CAD實體模型將會被分層
切割成如同紙張堆疊之形式,就如同3D System
公司SLI檔案或者是切片檔。其他快速原型製作的
機器也會使用相同的分層切割技術,但是也會定
義出自己的檔案格式與附加檔名。
• 如果這個物件是顆足球的話,每一個切割出來的
層都會是圓形;然而,由於有了格子化的過程,
切割出來的並非是一個完美的圓;每一次的切割,
都會通過在邊界上的三角形,因此切割出來的每
一層 ( 或圓盤 ),實際上,將會是一個有外接圓
(bounding circle) 的多邊形,這個多邊形的邊數
取決於格子化的精度要求。
19
4.1.2 實體自由成型製造技術的歷史
20
4.2 立體石版印刷:概述
21
4.2.1 背
景
• 立體石版印刷 (Stereolithography, SLA)」的商品
化在1987年開始於3D Systems Inc. 公司 ( 請參
見Jacobs, 1992, 1996)。這項技術的製程請參見
圖4.2。
• 這項技術的發展歷程而言,可以經由光凝化
(photocurable) 的液體之開發乃是為了用在印刷
工業 (printing industry) 以及傢俱之漆封上的。而
用在傢俱之漆封上的時候,為了避免致癌溶劑
(carcinogenic solvents) 之使用,紫外線
(ultraviolet, UV) 凝化製程乃被開發了出來。
22
4.2.1 背 景
23
4.2.1 背 景
24
4.2.1 背
景
• SLA是如何從這些發展出來的:SLA的發明
者一定已經看過了光凝化液體是如何的被
一層一層的塗在椅腳上以形成固態形狀之
流程。然後,因為使用氦鎘 (HeliumCadmium) 雷射可以提供比簡易型紫外線弧
光燈更集中的能量型態,並且1980年代早
期微處理器價格的急遽降低也幫了很大的
忙,使得在SLA機器上的雷射控制以及
CAD資料的格子化 (tessellation) 程式的開
發更加方便。
25
4.2.1 背
景
• 就生產製程而言,一旦第一層凝化了,升降設備就可以依
照所要求的精度下降約50到(0.002到0.008吋 ),以產生另
一層,而不同層之間可以藉由其自身的熔化結合在一起。
製程結束的時候,升降設備可以將整個零件昇高並進一步
凝化。
• 在這個零件真正可以被使用之前,後續的凝化 (postcuring)
製程 ( 大概是隔夜的時間 ) 是有必要的。也可以進行手工
研磨以去除該零件外形的階梯形狀 (stair-stepping)。
• 要注意的是,圖4.2中的物體懸空的部分大約是其高度的
一半,在實際成形的時候,必須使用很細的結構支撐,而
這些支撐物可以在完成之後被去除,並加上一些手工研磨
加強表面的美觀;如果沒有這些支撐物,水平的部分將會
下垂。
26
4.2.4 立體石版印刷詳述:樹
脂
27
4.2.4 立體石版印刷詳述:樹脂
• 雷射提供了更直接的能源,如果施加在可以經由光凝化
(photocurable) 的液體上,而且電腦在建構格子化的時候
速度夠快的話,就可以實現SLA製程。跟SLS ( 使用二氧
化碳雷射 ) 比較起來,SLA使用的能源較低。
• 光聚合作用 (photopolymerization) 被定義成將許多小分子
( 單體 ) 與由許多小分子構成的較大的分子 ( 聚合物 ) 連結
起來之過程。乙烯基 (Vinyl) 單體乃是由具雙鍵的碳 (C=C)
鍵結並且依附在複雜的群體“R”上。在原來的樹脂中,單
體群之間只有微弱的凡得瓦力 (van der Waals bonds) 鍵
結而已。
• 當雷射作用在鍵上的時候,C=C雙鍵就斷裂,然後彼此連
結形成長鏈 ( 參見表4.3)。
28
4.2.4 立體石版印刷詳述:樹脂
29
4.2.4 立體石版印刷詳述:樹脂
鏈之間的鍵結會產生三種主要的效果:
• 液態的凝膠會固化
• 密度增加
• 剪強度增加
原來的乙烯基 (Vinyl) 單體雖然已經有了交叉
的連結,長鏈中的共價鍵之形成,使得鍵
結力量更大。
30
4.2.5
立體石版印刷詳述:
SLA製程
31
4.2.5 立體石版印刷詳述:SLA製程
• 為了產生個別的薄層
– 首先,利用雷射追蹤每一層的邊界,這稱為建立邊界
(Bordering)。
– 第二,可想像將橡皮圈或環圈套於表面上,再利用類
似建立剖面的方式或者是類似編織圖樣的方式在整個
表面上交叉。
– 第三,充填該區域以生成最後的膠化與固化。
• 在每一層形成後,雷射掃描就可以移至下一層;
然而,如果要產生幾千分之一英吋的精度時,就
必須考慮一些細部的製程規劃,以便控制精度,
如圖4.5所示。
32
4.2.5.1 第一步驟:準備工作
33
4.2.5.1
第一步驟:準備工作
• 工件建構時,必須設定加工精度。一般而
言,每一層的平均建層厚度為100微米
(0.004英吋 ),然而,隨著期望之準確度的
改變,其厚度範圍可為50微米至200微米。
34
4.2.7 選擇性雷射燒結成型技
術 (SLS)
35
4.2.7
選擇性雷射燒結成型技術 (SLS)
• 另外一種非常普及的方法是DTM公司將之商業化的雷射燒
結成形技術。除了雷射是用來燒結與熔合粉末而不是光凝
固高分子液體外,在許多方面上,SLS與SLA非常相似。
• 一個步驟,必須準備如前面所提過的「.STL/SLI」檔案。
在SLS機器中,先舖置一薄層的可熔化粉末,接著,在加
熱室中利用紅外線加熱板,將粉末材料加熱至恰為熔點以
下。然後利用雷射燒結與熔合粉末以產生預期之工件圖案
的第一個薄層。
• 下一個步驟為,將第一個薄層下降,利用滾軸均勻的被覆
上一層粉末,再重複剛剛所描述的製程 ( 如圖4.7)。
36
4.2.7 選擇性雷射燒結成型技術
(SLS)
37
4.2.8 薄片疊層法成型技術
(Laminated Object Modeling,
LOM)
38
4.2.8 薄片疊層法成型技術
(Laminated Object Modeling, LOM)
• 薄片疊層法成型技術 (LOM) 是由Helisys公
司所發展出來的,正如同SLA與SLS一樣,
也是在1987至1990年間被商品化的產品。
• 在薄片疊層法成型技術中,雷射主要是切
割逐層堆疊膠合的紙張之最上層,當每一
層形狀經雷射切割後 ( 如圖4.8所示 ),紙張
的滾子會往前轉動,將新的一層堆疊並膠
合至最上層,此過程被一再重複到結束為
止。
39
4.2.8 薄片疊層法成型技術
(Laminated Object Modeling, LOM)
40
4.2.9 融熔沉積成型技術 (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
41
4.2.9 融熔沉積成型技術 (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
• 圖4.9顯示的是材料是以細線的型態從線軸上供應,
這種設計很容易使人聯想到蛋糕的糖衣;當細線
流經一個被加熱的送料頭 (delivery head) 時,會
立即熔化,再經出口噴嘴形成一個薄的帶狀物,
噴嘴由數值控制 (CNC) 碼所控制引導,而具有黏
度的高分子細帶物,將會逐步由無固定裝置的底
盤建構形成。
• 於控制方面,FDM比SLA或SLS更類似CNC加工
機。對較簡單的工件,不需要夾治具即可一層一
層建構成形。若要產生較複雜的工件,如具有內
凹處,奇特的雕刻曲面或懸吊特徵時,就需要有
支撐的基座。
42
4.2.9 融熔沉積成型技術 (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
43
4.2.9 融熔沉積成型技術 (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
• 支撐材料可用手加以破壞之,因此需要適度的拋
光處理。然而,儘管從控制的觀點來看FDM與
CNC加工機相似,在實體自由成型製造技術家族
中使用最多。
• 類似的熔沉融積的機器,例如實體製造3D繪圖機
(Model-Maker 3-D plotter) 已經為Sanders公司所
發展出來了;在Sanders的機器上,噴嘴用來沉
積有黏度的高分子,它要控制有黏度的高分子的
流量,而得到均勻的分佈塗層較為困難,如同控
制牙膏流量於平面上而得到均勻的厚度一般。故
每形成一層表面層時,可先利用銑削刀具進行平
面加工,再進行下一層之成形。
44
以下比較偏向研究及發展階段之技術
4.2.10
三維噴印法成型技術
有些機器也可以被使用在工業界的設計工作室中,讓從事設
計的人員,能夠在短時間內製作或重複製作設計原型,使設
計者在設計案進行過程中,能獲得較佳的感官效果 (Look
and Feel);例如:
45
4.2.10
三維噴印法成型技術
玉米澱粉之三次元噴印,它主要是由,逐層噴塗有機黏合劑
(Binder),並使粉末凝固,其工作原理乃是由Z-公司的設備
(Z-Corporation machine) 所提供的。首先,如圖4.10(a) 所
示,由粉末槽中沾集粉末,並將其均勻滾壓鋪覆成在成型床
台的表面上形成一薄層,再使其硬化凝固成特定外型,硬化
凝固不像SLS採用雷射,而是利用有機黏著劑 (Binder
Phase) 配合連續噴嘴,以極細的噴霧滴粒,類似傳統噴墨
式印表機的方式,直接噴塗在NC控制的xy床台上的粉末薄
層上,薄層以特定幾何區域凝固,固化後的層則下沉一個層
厚的高度,繼續重複進行下一層的鋪覆凝固成型,直到產品
整體原型完成後,再搗除週邊未凝結的粉末,即可取出實體
原型產品。
46
4.2.10 三維噴印法成型技術 (3D
Printing and Plotting Processing)
• 另一種比較精確的三維噴印製程是由麻省
理工學院Sachs跟其同僚所研發的,他同時
也是三次元噴印製程的原創者,如圖4.10(b)
所示,這種製程可以用來製造金屬鑄造用
的陶瓷模具與塑膠射出成型的粉末金屬模。
這種三維噴印製程的商業化應用價值正持
續成長當中 (Smith, 2000; Sachs et al.,
1992, 2000)。
47
4.2.10 三維噴印法成型技術
48
4.2.10 三維噴印法成型技術 (3D
Printing and Plotting Processing)
49
4.2.11 實體底部連續固化法
(Solid Ground Curing, SGC)
50
4.2.11
實體底部連續固化法 (Solid
Ground Curing, SGC)
• 利用光罩,使聚合物依預先定義的圖樣,
逐層的凝固成型,而且最先被凝固的薄層,
就是實體模型的最下層基礎平面層 (Ground
Layer)。
• SGC與SLA的主要差異在於SLA是採用雷射
點光源來掃描光罩並透過光罩使聚合物凝
固,而SGC則採用完全平行的紫外線平板
燈光經由光罩對聚合物進行直接曝曬並使
其凝固。
51
4.2.11
實體底部連續固化法
• 圖4.11左方的光罩製作迴路中,首先由CAD檔傳入切層
資料,再依照傳入之數據製作各單層的光罩,並在光罩
上塗佈樹脂與調色劑,在此同時於右方的迴路中也在成
型區塊的表面塗上一層光化學聚合樹脂的薄層,並與光
罩同時送至曝曬單元,使樹脂依造定義的光罩圖案硬化
凝固,使用過後的光罩則在左方流程中繼續清除樹脂與
再次光罩圖案定義的重複步驟,而後續的製程 ( 如該圖
之右方所示 ) 將會拭除 (wiping) 多餘而尚未凝固的光化
學聚合物、在孔隙間填入支撐下一層光化學聚合物的熔
蠟、熔蠟的冷激固化、表面銑削平坦化以及最後階段的
表層烘烤硬化等,至此,才算完成實體原型的單層成型;
如此週而復始的重複兩個交錯的光罩製作與疊層建構製
程,直到整個產品的原型建構完成後,再將包覆在實體
原型的固狀蠟加溫熔脫,即可獲得原型產品。
52
4.2.11 實體底部連續固化法 (Solid
Ground Curing, SGC)
53
4.2.12 實體沉積法製造 (Shape
Deposition Manufacturing, SDM)
54
4.2.12 實體沉積法製造 (Shape
Deposition Manufacturing, SDM)
• 另一種快速原型技術運用的成功案例,稱為實體
沉積製造 (Shape Deposition Manufacturing,
SDM) (Weiss, 1990; Weiss and Prinz, 1995;
Weiss, 1997; Weiss and Prinz, 1998)。
• SDM的主要目標在於結合SFF製程之優點 ( 例如,
容易設計規劃、不需特殊夾持、任意複雜外型均
可,並可進行異質成份材料成型等 ) 以及機械加
工之優點 ( 例如,具有良好表面光滑度、適合大
尺寸元件加工、並且加工精度高等 ) 而開發出來
的一種快速原型製作技術。
55
4.2.12 實體沉積法製造 (Shape
Deposition Manufacturing, SDM)
• 在SDM技術中,先將物件的CAD幾何模型結構加
以切層,各層以近淨型 (Near-Net Shapes) 的方
式沉積,再以機械切削進行淨型加工 (Net Shape
Machining),如此根據CAD定義的各層幾何外廓,
重複的進行一連串的近淨型沉積與外廓淨型切削,
如圖4.12所示。因為SDM技術是逐層的定義元件
的外廓,所以這種成型方式對於有內切或凹陷的
元件成型,極為有利。
• SDM也可以採用焊接填料或擠製的方式來沉積材
料,但是在這些被沉積出來的光滑薄層之間,也
會累積許多層與層的殘留應力,對於這些殘留應
力的消除,將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議題。
56
4.2.12 實體沉積法製造 (Shape
Deposition Manufacturing, SDM)
57
4.3 各種原型製程之比較
(Comparisons Between
Prototyping Process)
58
4.3.1 成型材料 (Materials That
Can Be Formed With The Various
Process)
59
4.3.1
成型材料 (Materials That Can
Be Formed With The Various Process)
• 雖然利用光硬化聚合物經立體石版印刷 (SLA) 製
作出來的原型,強韌性不高,但是SLA仍然可以
算得上是實體自由曲面成型家族 (SFF) 裡,最能
夠掌握成品精度的製程,這個技術儼然已經成為
工業界在製作壓鑄模或射出模具之母模型
(Master Pattern) 的標準製程了。
• 當一個原型要求經得起破壞試驗或需要能夠直接
長期使用時,則可以考慮採用緻密的高強度塑膠
ABS或金屬當作成型的材料。
• 在要求強度且批次量少,如只需做一、二件原型
時,則融熔沉積法 (FDM) 不失為最佳選擇
60
4.3.1
成型材料 (Materials That Can
Be Formed With The Various Process)
• 當批次量在2~10之間時,則這種低批次量
的原型成形方式便可以利用CNC來切削。
一旦幾何外形變化趨於複雜,致使CNC都
不能勝任時,則金屬粉末的選擇性雷射燒
結 (SLS) 即為最佳的製作方式。
• 如果批次量超過10以上時,便可以考慮用
少量的鑄造方式進行製造,當然用鑄造的
方式精度的要求就會比切削的方式稍差。
61
4.3.2
精度 (Accuracy)
62
4.3.2 精度 (Accuracy)
精度是檢視各種原型製程的另一個重點。以下列出幾個關於SFF
製程與某些只針對少量成型之傳統製程的精度比較:
• 熱鍛、開模鍛:±1250微米 (0.05吋 )
• 薄片疊層法 (LOM): ±250微米 (0.01吋 )
• 包模鑄或脫蠟鑄造: ±75微米 (0.003吋 )
• 選擇性雷射燒結 (SLS): ±75~125微米 (± 0.003 ~ 0.005吋 )
• 立體石版印刷 (SLA): ±25~125微米 (± 0.001 ~ 0.005吋 )
( 依幾何外型複雜性而定 )
• 金屬模的射出成型: ±50~100微米 (± 0.002 ~ 0.004吋 )
• 粗切削: ±50微米 (0.002吋 )
• 精切削: ±12.5微米 (0.0005吋 )
• 放電加工 (EDM): ±2.5微米 (0.0001吋 )
• 表面拋研: ±2.5微米 (0.00001吋 )
63
4.3.2
精度 (Accuracy)
• 傳統的成型技術以切削方式的精度最高(±25微米 ) ,若經
由技術精良的技師加工,精度更可能加倍提升。
• 其次是以金屬模的射出成型技術,精度也可達±50微米
• 而SLA與SLS製程精度約在±50微米到±150微米之間,這
種數據與前面所列出的是有一段差距,理由是SLA設備供
應商,是以典型線性元件的加工精度的最佳值,當成該設
備的規格,有商業廣告作用,實不為過;
• 但不論如何,如果有客戶以類似複雜的電腦外殼或媒體螢
幕來要求廠商,那很有可能會因為產品各處所產生的繞曲
或收縮現象 (Warp and Shrink) 使得SLA的製程精度惡化
到±375微米 。
64
4.3.2
精度 (Accuracy)
• 另一種SFF精度的考量為曲面的鋸齒階梯現象 (StairStepping)。想像一個表面光滑的足球,漸近的以薄片分
層一一堆疊成一個圓球,半徑最大的層片在球的赤道部分,
而半徑最小的層片則在南北極兩端。
• 參考Jacobs (1996) 圖4.13所示,圓球曲面的近似情況,
愈接近兩極愈糟,這些失去的表面精度與曲面的仿真度,
很明顯的與切層切的厚度有關,切層愈薄表面的精度與曲
面的仿真度則愈高,所幸SLA的製程技術隨時在精進,目
前薄層切削厚度可以薄到±20~25微米,鋸齒階梯現象減
少,但在曲面精度提升的同時,製程耗費之時間成本也相
對的變高。
65
4.3.2 精度 (Accuracy)
66
4.3.2
精度 (Accuracy)
• 脫蠟鑄造精度表列為,算是一種高精度的
精密鑄造技術,但如果只要製造使用時間
短的暫用原型模具時,則可考慮採用精度
約在±125微米的金屬模射出成型,若再經
由人工磨光修蝕,這種射出成型模具的精
度也可以到達脫蠟鑄模的水準
67
4.3.3 原型製程的前置時間
(Lead Time of Prototypes)
68
4.3.3
原型製程的前置時間 (Lead
Time of Prototypes)
• 一個公司內部專屬的FDM機器,可以在24小時之
內完成一部原型工件。而對於正在進行設計案的
設計小組而言,將一系列的原型工件,包括次元
件與其組合,都必需逐一的進行查核與裝配,而
這些工件的製作,則屬FDM製程最為理想。
• 一套廠內CAD/CAM整合的機械切削系統,可以在
一個值班的時間之內,完成一個簡單的元件,但
是倘若元件的幾何外型過於複雜,則機械切削將
可能需要二到三天的時程才能達成。
69
4.3.3
原型製程的前置時間 (Lead
Time of Prototypes)
• 與消費者建立一種所謂的交貨緩衝期
(Turnaround Time) 的消費關係是必要的,透過
與顧客或委製廠商的協商,並以定期電腦檔案進
行稽核確認,將交貨緩衝期契訂在二到三個星期
或更久,否則一旦公司的SLA機器不能在短期內,
即時有效的供應約定的產品給客戶,則公司的服
務部門面對經爭激烈的市場經濟,勢必手忙腳亂。
畢竟,快速原形廠商所販受的不是「仿真」而是
服務與快速。
70
4.3.3
原型製程的前置時間 (Lead
Time of Prototypes)
• 小批量 (10到500) 的塑膠射出元件,顧客可能
要求3到6個星期的交貨緩衝期,其時程內的
步驟概略可分成
– (a) 網際網路傳達SDRC/IDEAS或Pro-Engineer的
電腦輔助設計檔
– (b) 設計檔案的稽核、修改
– (c) 利用SLA製作母模型
– (d) 鋁質金屬模具鑄造
– (e) 最後的ABS塑膠射出成型品。
71
4.3.4 批量大小 (Batch Size)
72
4.3.4 批量大小 (Batch Size)
• 如第二章所陳述批次量的影響因素,以一
個單一元件的實體自由曲面成型的製程而
言,立體石版印刷 (SLA)、融熔沉積製造
(FDM)、選擇性雷射燒結 (SLS) 或者是切削
加工都是可行的選擇。
• 小批量 ( 約50~500個工件 ) 的產品原型製
造,則可採用金屬鑄造或射出成型。
73
4.3.5
成本 (Cost)
74
4.3.5
成本 (Cost)
• 一般而論,提高快速原型製程的仿真度與
尺寸精度是必要的,設計精度需求愈高,
電腦中STL檔的網目解析度則愈細,切層薄
片的厚度將會愈薄,雷射光束的掃描路徑
會更長,耗時與成本也會增加。
• 此外原型製程 (SFF或切削 ) 通常都需再經
過手工研磨、噴砂處理與去毛邊等作業,
設計者對於表面精度的要求愈高,當然上
述的作業成本也將更大。
75
4.3.5
成本 (Cost)
• 所以原型製程技術必需審慎的考量造型複
雜度、表面光製、精度需求與成本高低四
項因素彼此間的相互關聯性。再如圖4.14所
示,倘若元件本身具有外伸式的構型,因
此在進行SLA原型製程之時,顯然需有明確
的輔助支撐,待產品固化成型後,再將支
撐移除,移除後表面殘留的小結蒂,再利
用噴砂處理才可確保產品表面的光滑。
76
4.3.5
成本 (Cost)
77
4.3.6
附加成本 (Ancillary
Cost)
78
4.3.6 附加成本 (Ancillary Cost)
• 表4.4是快速原型的機器成本,這些成本也包含了
保固與安裝等雜項成本;舉例來說,Helisys
2030H (LOM) 機器成本為275,500美元,其中已
包括第一年的售後服務保證,另外安裝預估費用
3000美元,訓練費用2000美元,與附加選項如反
應室加溫模具組4490美元,套裝軟體5995美元;
因此總計一整套的設備可能高達292,494美元。這
個例子只是說明LOM機器在市場上的售價計算的
實際情況,並非是要為它背書或多作挑剔。
79
4.3.6 附加成本 (Ancillary Cost)
• 所有機器的所謂基本售價,如SLS在安裝時,
尚需追加置放空間的防塵與通風設備材料
費,因此成本的比較必需參考表4.5的使用
材料對照、與表4.6的產品元件尺寸大小、
與表4.7單一產品的總成本與圖4.15精度的
對照等,諸多因素做綜合性的比較才合理。
80
4.3.6 附加成本 (Ancillary Cost)
81
4.3.7 成本與產能的商情比較
(Commercial Comparisons of
Cost and Capability)
82
4.3.7 成本與產能的商情比較 (Commercial
Comparisons of Cost and Capability)
83
4.3.7 成本與產能的商情比較 (Commerical
Comparisons of Cost and Capability)
84
4.3.7 成本與產能的商情比較 (Commerical
Comparisons of Cost and Capability)
85
4.4 快速原型的鑄造方式
(Casting Methods For Rapid
Prototyping)
86
4.4.1 簡介 (Introduction)
典型的機械製造教科書如DeGarmo (1997)、
Kalpakjian (1997)、Schey (1999) 與Groover
(1999) 等,其內容充實廣泛,而對於鑄造的
陳述,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 脫蠟鑄造
• 陶瓷包模鑄造
• 殼模法
• 傳統的砂模鑄
• 壓鑄
87
4.4.1 簡介 (Introduction)
88
4.4.2 脫蠟鑄造 (Lost-Wax
Investment Casting)
89
4.4.2 脫蠟鑄造 (Lost-Wax
Investment Casting)
• 原始的鑄造法在幾世紀前是由韓國人與古
埃及的藝術家所發明的,以下是脫蠟鑄造
的製程步驟如圖4.16所示,(a-c) 工程用或
藝術品的母模型,先用蠟雕型完成;(d-f)
蠟型用陶瓷泥漿包覆;(g) 加溫使蠟融化,
由底部流出,形成中空模穴;(h) 封住出蠟
口,再由頂部注入融熔金屬完全填充模穴;
(i) 融熔金屬冷卻凝固後,將外部陶瓷搗碎、
清除,完成鑄件毛胚;(j) 清潔、去毛邊與
拋光則可取下鑄件成品。
90
4.4.2 脫蠟鑄造 (Lost-Wax
Investment Casting)
91
4.4.2 脫蠟鑄造 (Lost-Wax
Investment Casting)
• 這種製造方式的製程技術,在第二次世界
大戰期間在製造飛機引擎零件上有長足的
進步,現在則被廣用在噴射引擎渦輪葉片
與高爾夫球桿頭的製造,在圖4.16的最上方,
蠟型式經由射出成型模成型的,並將各個
蠟型組裝成樹枝構型再沾漿而成。
92
4.4.2 脫蠟鑄造 (Lost-Wax
Investment Casting)
• 沾完矽酸鹽膠漿 (Slury Coating) 的樹脂模組結構,先浸入
細顆粒 ( 網目號碼250篩 ) 的鋯石粉流化槽 ( 床 ) 中,進行
第一層較厚的被覆,再浸入矽粉 ( 網目號碼30篩 ) 槽中被
覆一層薄層,最後再浸入粗晶矽粉與酸性硬化液的混合流
化槽中,完成多層塗泥被覆 (Stucco Coating),並放置在
充滿氨氣的環境中乾燥,至此製模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完成製模的樹枝模組結構則可移至壓力鍋中倒掛並加熱到
上下,利用熱蒸氣逼入模穴中並劈裂內部凝結蠟使之完全
熔出,熔蠟流出之後仍持續加壓溫到左右,烘烤模組約兩
個小時後,將模組結構擺正,澆口朝上,再進行鋼或鋁的
融熔金屬澆鑄 (Pouring)。
93
4.4.2 脫蠟鑄造 (Lost-Wax
Investment Casting)
總體而言,現代的脫蠟鑄造法,因為其蠟型是經由精度良好
的機械模製造出來的,因此它可以稱得上是鑄造法當中公差
精度掌控精良的鑄造法之一。目前的公差控制技術可以高
達,並且鑄件表面光滑幾乎不需要在經人工修飾,另外尚有
其他優點如下:
• 蠟型若是先經過手工拋研光製,則鑄件根本不會出現分模
線 (Parting Line)。
• 經由蠟型表面圖騰,直接表現鑄件紋路,如高爾夫球桿頭
的凹紋圖案。
• 配合沾漿與塗泥被覆的自動化,可降低製作成本。
• 經單一方向凝固與長晶方向的控制可增強渦輪葉片的機械
性質。
94
4.4.3 陶瓷包模鑄造程序
(Ceramic-Mold Investment
Casting Procedures)
95
4.4.3陶瓷包模鑄造程序 (Ceramic-Mold
Investment Casting Procedures)
• 陶瓷包模鑄造 (Ceramic-Mold Investment Casting) 有別
於此,它是採用可重複使用的膠質模型 (Rubbery Pattern)
來取代消耗性蠟型的一種鑄造方式;其基本製程步驟如下:
– 1. 凸 (positive):利用立體石版印刷 (SLA) 或機械切削製造原始模
型 (Original Master Pattern)。
– 2.凹 (negative):利用硬化樹脂在凸起的原始模型上,製造凹陷的
殼狀模型模組 ( 兩個硬化樹脂模型以分模線分隔 )。
– 3.凸:利用硬化樹脂模型模組,製造可以重複使用的膠質次模型
(Submaster Rubbery Molds)。
– 4.凹:在兩個膠質次模型上,用陶瓷材料製造可搗碎的陶瓷模型、
模組。
– 5.凸:利用可棄式的陶瓷模型來澆鑄融熔金屬,凝固後,搗碎陶
瓷外殼,去除澆鑄口、澆道與毛邊,即可獲得鑄件成品。
96
4.4.3陶瓷包模鑄造程序 (Ceramic-Mold
Investment Casting Procedures)
•
當然立體石版印刷或者利用黃銅、青銅與鋼材經過切削
加工,都可以用來製造原始模型,也可以在步驟3中,直
接以SLA的方式來製造類似膠質次模型的製作,但是顧及
不對模形造成損害起見,快速原形廠商大都慣以有分模線
的硬化樹脂模型組來進行膠質次模型的製作,因為硬化樹
脂模型具有較佳的尺寸穩定性。
• 一旦硬化樹脂模型模組製作完成,再經由接合劑與硬化劑
的填入,凝結再取出,則可以不需拔模角的迅速取出膠質
次模型。
• 利用這個膠質模型,填入鋁矽陶瓷粉末、乙基矽黏土與異
丙基醇,固化形成具有內凹模穴的模型,經過加溫烘烤強
化後,即可進行融熔金屬的澆注。
• 金屬融熔固化後,把陶瓷模型搗碎取出元件清潔殘渣、去
除毛邊後,雖會留有分模線鑄痕,但一般精度也可以達到
到之間。
97
4.4.4 殼模法 (Shell Molding)
98
4.4.4 殼模法 (Shell Molding)
• 常用的高精度鑄造方式為殼模法 (Shell
Molding),金屬製的模型率先預熱到之間,
並在模型表面噴塗一層5~15 mm厚度的樹
脂矽砂離型劑、酚甲醛樹脂及其他添加劑,
與矽砂的調和是要保持離型劑矽砂層的熱
固性,接著進行烘烤、去水乾燥確保澆注
金屬精度後即可澆鑄融熔金屬,同樣的待
金屬凝固,搗砂取出工件,精度通常也都
可以到達左右。
99
4.4.5 傳統砂模鑄造
(Conventional Sand Molding)
100
4.4.5
傳統砂模鑄造 (Conventional
Sand Molding)
• 較粗糙便宜的鑄造是以木模或石膏模型來進行的,吾稱之
為砂模鑄,鑄砂在模型周圍搗壓密實,並留有澆道
(Sprue)、澆口 (Gate) 與冒口 (Riser),金屬融熔鑄件成品
精度可以到達左右;但新的技術改良如:
– 高壓的搗振壓實方法 (Jolt-and-Squeeze Method):利用氣壓向上
搗振與機械擠壓頭向下壓實,出力高達400 psi,使鑄砂與模型壓
實密度增大且均勻,使砂模在澆注前的公差受到最佳的控制。
– 石墨搗實砂箱鑄模 (Carbon Dioxide Block Casting):用搗實的石
墨取代大部分的砂,並利用鋯石粉與細顆粒矽粉調和6% 的矽酸鈉,
並通入二氧化碳使之硬化,使鑄砂與模型接觸之介面形成厚度約
為12 mm的密實硬化層,這種方式稱之為二氧化碳鎢實砂箱鑄模,
亦稱水玻璃 (Sodium Silicate) 矽砂鑄模。
101
4.4.6
壓鑄 (Die Casting)
102
4.4.6
壓鑄 (Die Casting)
• 鑄 (Die Casting) 主要是將融熔鋅合金,高壓注入
永久金屬模內,現代的壓鑄大都為以3或5軸式壓
鑄機來進行加工。金屬模具成本高,但是壓鑄出
來的成品表面光滑而且精度也可達,但是就因為
模具成本高,並不能適用於快速原型製造的範疇,
通常是用來成型大批量小尺寸元件,如:汽車零
件或一般消耗性產品。而其所使用的低熔點金屬,
如:鋅合金、鋁合金等所壓鑄出來的元件售價合
理且強度大,但目前塑膠射出成型技術 ( 請參見
第八章 ) 精進,大有凌駕並取代鋅合金壓鑄的可
能。
103
4.5 快速原型製作之機械加工
法
104
4.5.1 概
要
105
4.5.1 概
要
• 本章主要聚焦在介紹可以提供數控工具機 (CNC)
之機械切削加工成為一個「快速原型製作專用系
統 (turnkey rapid prototyping)」之CAD/CAM軟體
的技術進展。
• 目標之一乃是將電腦輔助設計 (CAD) 到製造
(fabrication) 之間的流程完全自動化,而另一個目
標則在於降低對於須要具有非常純熟與高度手工
操作技藝之技術人員的需求 ( 例如,製程規劃與
夾治具設計 )。
106
4.5.1 概
要
• CyberCutTM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 (Internetbased) 的實驗性CNC機械切削加工測試平台。
• 此系統在於提供一個開放式的CNC機械切削加工
架構,使得客戶端之設計工程師,可以透過網際
網路的環境設計機械元件,並且可以將適當的檔
案上傳到遠端伺服器上以進行製程規劃以及製造;
利用快速之刀具路徑規劃、新穎的夾持設備、以
及使用感測器為基礎的精密加工技術,使原始設
計者可快速獲得具有高強度、高精度的機械切削
加工產品 (Smith與Wright, 1996)。
107
4.5.2 WebCAD:用戶端可以透
過網際網路進行設計加工化
(Design for Machining) 之系統
108
4.5.2WebCAD:用戶端可以透過網際網路進
行設計加工化 (Design for Machining) 之系統
• 此系統的關鍵在於使用具有「瞭解加工製
程 (process aware)」的CAD軟體工具。這
種軟體的原型系統稱為WebCAD (Kim等,
1999);在此系統中,昇陽公司 (Sun
Microsystem) 所開發之JavaTM語言 ( 一種
類似C++ 語言,具有可攜性、物件導向的
強健性程式語言 ) 被使用來作為開發此小型
應用程式之系統架構。
109
4.5.2WebCAD:用戶端可以透過網際網路進
行設計加工化 (Design for Machining) 之系統
• WebCAD也包含能夠針對機械切削加工性進行推論的專家
系統。如圖4.17上方所示,使用者正被這些推論規則所引
導以進行設計;例如,做「貫穿孔 (through-hole)」特徵
的設計時,該系統就會提供「禁止區 (forbidden zone)」
之推論規則以考慮此特徵的周圍尺寸,避免該特徵太過於
靠近工件之邊緣;在此例子中,如果設計者違反了系統之
推論規則,那麼系統會顯示適當警示視窗,並提供適當的
解決方法,例如改善半徑尺寸使該特徵能全部納入工件中
等。
• WebCAD也使用了「所看即所得 (WYSIWYG-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環境,明確的顯示出切削刀具的
選擇以及槽穴導角半徑等。在撰寫本書的時候,有關自由
曲面之編修以及依據加工位置之不同作為刀具的選擇依據
等功能正被開發中 (Kim, 2000)。
110
4.5.2 WebCAD:用戶端可以透過網際網路進
行設計加工化 (Design for Machining) 之系統
111
4.5.2WebCAD:用戶端可以透過網際網路進
行設計加工化 (Design for Machining) 之系統
• 使用「分解式實體幾何 (DSG)」特徵的主要原因
是每一個特徵形狀均可立即對應至標準的CNC銑
削程序上。這種架構就如同文書處理軟體與印表
機之間的文件可列印性關係一般。雖然吾人可以
很容易的批判使用DSG進行工件設計時會有諸多
限制,然而,這個設計環境的重要優點是在考量
「設計製造化 (design for manufacture)」的時候,
可以比傳統方法 ( 不具備任何拘束的設計,而且
在設計、規劃與製造之間的關連性非常鬆散 ) 提
供更確切的設計。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