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光纤

Download Report

Transcript 第二章光纤

第2章
2.1
2.2
光纤
光纤结构和类型
2.1.1
光纤结构
2.1.2
光纤类型
光纤传输原理
2.2.1
几何光学方法
2.2.2
光纤传输的波动理论
2.3 光纤传输特性
2.3.1
光纤色散
2.3.2
光纤损耗
2.3.3
光纤标准和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一、分析光纤的导光原理;
二、理解光纤损耗和色散的概念 ;
三、掌握光纤单模传输条件的计算公式。
难点:
光纤传输的波动理论
2.1 光纤结构和类型
2.1.1 光纤结构
光纤(Optical Fiber)的典型结构是
多层同轴圆柱体,如图所示,自内向外
由纤芯、包层和涂敷层三部分组成。
光纤结构图
纤芯的折射率比包层稍高,损耗比包层更
低,光能量主要在纤芯内传输。
包层为光的传输提供反射面和光隔离,并
起一定的机械保护作用。
设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分别为n1和n2,光能
量在光纤中传输的必要条件是n1>n2。
涂覆层保护光纤不受水汽的侵蚀和机械擦
伤。
2.1.2 光纤类型
1、光纤的主要成分
目前通信用的光纤主要是石英系光纤,其
主要成分是高纯度石英玻璃,即二氧化硅
( SiO2 ) 。
如果在石英中掺入折射率高于石英的掺杂
剂,就可以制作光纤的纤芯。同样,如果在石
英中掺入折射率低于石英的掺杂剂,就可以作
为包层材料。
2、光纤分类
(1)按照制造光纤所用的材料分类有:
石英系光纤;
多组分玻璃光纤;
塑料包层石英芯光纤;
全塑料光纤。
(2) 按折射率分布情况分类:光纤主
要有三种基本类型:
突变型多模光纤(多模阶跃折射率光纤)
渐变型多模光纤(多模渐变射率光纤)
单模光纤
突变型多模光纤(Step Index Fiber, SIF)
纤芯折射率为 n1 保持不变,到包层
突 然 变 为 n2 。 这 种 光 纤 一 般 纤 芯 直 径
2a=50~80μm,光线以折线形状沿纤芯中
心轴线方向传播,特点是信号畸变大。
突变型多模光纤
(多模阶跃折射率光纤)
渐变型多模光纤(Graded Index Fiber, GIF)
在纤芯中心折射率最大为n1 ,沿径向r向
外围逐渐变小,直到包层变为n2 。这种光纤
一般纤芯直径2a为50μm,光线以正弦形状
沿纤芯中心轴线方向传播,特点是信号畸变
小。
渐变型多模光纤
(多模渐变射率光纤)
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 SMF)
折射率分布和突变型光纤相似,纤芯直径
只有8~10 μm,光线以直线形状沿纤芯中心轴
线方向传播。因为这种光纤只能传输一个模式
(只传输主模),所以称为单模光纤,其信号
畸变很小。
单模光纤
相对于单模光纤而言,突变型光纤和
渐变型光纤的纤芯直径都很大,可以容纳
数百个模式,所以称为多模光纤。
渐变型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包层外
径2b都选用125μm。
特种单模光纤
最有用的若干典型特种单模光纤的横截面结
构和折射率分布下图所示:
n1
n2
n3
2a ¡ä2a
(a)
(b)
(b)
(a) 双包层; (b) 三角芯; (c) 椭圆芯
双包层光纤:
色散平坦光纤(DFF)
色散移位光纤(DSF)
三角芯光纤:
改进的色散移位光纤
椭圆芯光纤:
双折射光纤或偏振保持光纤。
主要用途:
突变型多模光纤 只能用于小容量短距
离系统。
渐变型多模光纤 适用于中等容量中等
距离系统。
单模光纤 用在大容量长距离的系统。
特种单模光纤大幅度提高光纤通信
系统的水平:
1.55μm色散移位光纤实现了10Gb/s
容量的100km 的超大容量超长距离系统。
色散平坦光纤适用于波分复用系统,
这种系统可以把传输容量提高几倍到几
十倍。
三角芯光纤有效面积较大,有利于提
高输入光纤的光功率,增加传输距离。
偏振保持光纤用在外差接收方式的相
干光系统,这种系统最大优点是提高接收
灵敏度,增加传输距离。
2.2
光纤传输原理
分析光纤传输原理的常用方法:
几何光学法
麦克斯韦波动方程法
2.2.1
几何光学方法
用几何光学方法分析光纤传输原理,
我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光束在光纤中传
播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并由此得到
数值孔径和时间延迟的概念。
几何光学法分析问题的两个出发点:
• 数值孔径
• 时间延迟
通过分析光束在光纤中传播的空间分布和
时间分布。
几何光学法分析问题的两个角度:
• 突变型多模光纤
• 渐变型多模光纤
一、突变型多模光纤
为简便起见,以突变型多模光纤的交
轴光线(子午光线)为例,进一步讨论光纤
的传输条件。
设纤芯和包层折射率分别为 n1 和n2 ,
空气的折射率 n0=1 ,纤芯中心轴线与 z 轴
一致。
二. 突变型多模光纤导光原理
突变型多模光纤导光原理图
与内光线入射角的临界角 θc 相对应,光
纤入射光的入射角 θi 有一个最大值 θmax
。
θmax 称为光纤端面入射临界角(简称入射临
界角)。
光纤端面入射临界角
当θi<θmax时,相应的光线将在交界面发
生全反射而返回纤芯,并以折线的形状向前传
播,如光线3。
由此可见,只有在半锥角为θi ≤θmax的圆
锥内入射的光束才能在光纤中传播。
半锥角
三、数值孔径
根据这个传播条件,定义入射临界角的正
弦为数值孔径 (Numerical Aperture, NA)。即光
纤的数值孔径为:
NA= n0 sin (θmax)
得光纤的数值孔径为:
NA= n0 sin (θmax) =
n n
2
1
2
2
光纤的数值孔径NA仅决定于光纤的折
射率n1和n2 ,与光纤的直径无关。
光纤的数值孔径NA表示光纤接收和传
输光的能力,NA(或θmax)越大,光纤接
收光的能力越强,从光源到光纤的耦合效
率越高。
对于无损耗光纤,在θmax内的入射光
都能在光纤中传输,如图。
光纤的数值孔径NA越大,纤芯对光能
量的束缚越强,光纤抗弯曲性能越好;
但NA越大,经光纤传输后产生的信号
畸变越大,因而限制了信息传输容量。
所以要根据实际使用场合,选择适当的
NA。
四、相对折射率差Δ
n1 和n2 差值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光纤的性能,
为此引入相对折射率差这样一个物理量来表示
它们相差的程度,用Δ表示,即
n n

2
2n1
2
1
2
2
弱导光纤,有 n1 ≈ n2 ,此时
n n
n1  n2


2
2n1
n1
2
1
2
2
对于渐变型多模光纤,若轴心处r = 0
时的折射率为 n(0),则其相对折射率差
的定义为:
n (0)  n

2
2n (0)
2
2
2
光纤的数值孔径可表示为:
NA  n  n  n1 2
2
1
2
2
例题:
设光纤的纤芯折射率n1=1.500,包层折射
率n2=1.485。求:
(1)相对折射率差Δ;
(2)数值孔径NA;
(3)入射临界角θmax 。
解:
(1)相对折射率差Δ:
n1  n2 1.500  1.485


 0.01
n1
1.500
(2)数值孔径NA:
NA  n1 2  1.500 2  0.01  0.21
(3)入射临界角θmax
 max  sin ( NA)  sin (0.21)  12.12o
1
1
五 时间延迟 (时延)
突变型多模光纤最大时延差 T
T  Tmax  Tmin
2
1
Ln
Ln1



c n2
c
经历最短和最长路程的二束光线间时间差
T 是输入脉冲展宽的一种度量。
T 是输入脉冲展宽的一种度量
4 NA 与ΔT 的关系
2
1
Ln
L
2
T 

( NA)
c n2
2n1c
NA越大,光纤接收光的能力越强,从光源到光
纤的耦合效率越高;但NA越大,模间色散越严
重。
常用于通信的光纤的NA取值范围为:
0.1~0.3
例:设光纤长度L=1km,数值孔径NA=0.20,纤
芯折射率n1=1.5,求脉冲展宽ΔT 。
L
110
2
2
T 
( NA) 

(
0
.
20
)
8
2n1c
2 1.5  3 10
3
 4.4 10 8 (s)
 44 (ns)
六 突变型多模光纤的最大比特率距离积BL
光纤的最大比特率距离积BL定义为光纤信息
传输容量 。
突变型多模光纤的最大比特率距离积BL为:
c n2
BL 
2
 n1
上式是突变型多模光纤传输容量的基本限制。
例:多模阶跃光纤,纤芯折射率n1=1.5 ,包层
折射率n2=1.497,求其传输容量BL。
n1  n2
n1  n2

 0.002
n1
c n2
7
BL 

10

10
(bit/s)  km  100(Mbit/s)  km
2
 n1
2. 渐变型多模光纤
渐变折射率光纤的折射率在纤芯中连
续变化。
适当选择折射率的分布形式,可以使
不同入射角的光线有大致相同的光程,从
而大大减小群时延差。
渐变型多模光纤具有能减小脉冲展宽、
增加带宽的优点。
(1)
1

r g 2
n0 [1  2 ( ) ]
a

n( r )  
n
 2

0r a
ra
n1 和 n2 分别为纤芯中心和包层的折射率;
r 和 a 分别为径向坐标和纤芯半径;
Δ 为相对折射率差;
g为折射率分布指数
g→∞, (r/a)→0的极限条件下,表示突
变型多模光纤的折射率分布;
g=2,n(r)按平方律(抛物线)变化,表
示常规渐变型多模光纤的折射率分布。
具有这种分布的光纤,不同入射角的
光线会聚在中心轴线的一点上,因而脉冲
展宽减小
渐变型光纤折射率按平方律(抛物线)分布:
1

r 2 2
n0 [1  2 ( ) ]
a

n( r )  
n
 2

0ra
ra
由于渐变型多模光纤折射率分布是
径向坐标r的函数,纤芯各点数值孔径不
同,所以要定义局部数值孔径NA(r)和最
大数值孔径 NAmax
NA( r )  n ( r )  n
2
2
2
NAmax  n  n
2
1
2
2
(2)射线方程的解
用几何光学方法分析渐变型多模光纤
要求解射线方程, 射线方程一般形式为
d
d
(n )  n
ds dz
式中:ρ是轨迹上某一点的位置矢量;s为
射线的传输轨迹;ds是沿轨迹的距离单元,
n 表示折射率的梯度。
将射线方程应用到光纤的圆柱坐标中,对
于近轴子午光线,射线方程可简化为:
2
d r dn
n 2 
dr
dz
渐变型多模光纤射线方程为:
d r
2


r

0
2
2
dz
a
2
这是二阶微分方程。
得到光线的轨迹为
r ( z)  C1 sin( Az)  C2 cos( Az)
式中,A 
2
,C1和C2是待定常数,由边
a
界条件确定。
得到光线的轨迹为
0
r( z) 
An(0)
sin( Az )  ri cos( Az )
当θ0=0时,光线平行光纤轴入射
r ( z )  ri cos( Az)
当ri=0时,光线在r=0,z=0处以不
同的入射角射入光纤得
r( z) 
0
An(0)
sin( Az )
自聚焦效应
不同入射角相应的光线,虽然经历的路
程不同,但是最终都会聚在一点上,这种现
象称为自聚焦效应,如图。
渐变型多模光纤具有自聚焦效应,不仅不
同入射角相应的光线会聚在同一点上,而
且这些光线的时间延迟也近似相等。
(4) 渐变光纤最大时延差  max
折射率按抛物线分布的渐变光纤最
大时延差为
 max
1 Ln(0) 2


2 c
式中:
n(0)为轴线上的折射率;
L为渐变光纤的长度;
C为真空中的光速。
(5)渐变多模光纤的最大比特率距离
积BL为:
2c
BL 
2
n(0)
例1
一根多模渐变光纤的长度L=1km,纤芯的
折射率n(0)=1.5,相对折射率差Δ=0.01,求其
传输容量BL。
2c
BL 
 4 (Gbit/s)  km
2
n(0)
2.2.2 光在光纤中的模式传输
教学内容:
一、模式的概念;
二、传输模式;
三、传条输件;
四、单模传输条件。
2.2.2 光在光纤中的模式传输
一、模式的概念
所谓的光纤模式,就是满足边界条件的
电磁场波动方程的解,电磁场的稳态分布。
这种空间分布在传播过程中只有相位的
变化,没有形状的变化,且始终满足边界条
件,每一种这样的分布对应一种模式。
二、传输模式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求解表明,光纤
中可能存在的模式有横电模TE、横磁
模TM及混合模HE和EH等四套模式。
1、横电模 TE0 m:
如果纵轴方向只有磁场分量Hz,没
有电场分量(Ez=0),而横截面上有电
场分量的电磁波称为横电模,用TE0 m
表示。
2、横磁模 TM0 m:
如果纵轴方向只有电场分量Ez,没
有磁场分量(Hz=0),而横截面上有电
场分量的电磁波称为横电模,用TM0 m
表示。
3、混合模 HEv m和 EHv m :
如果纵轴方向既有电场分量EZ又有
磁场分量HZ,这种电磁波就是横电模与
横磁模的混合,称为混合模。
混合模用HEv m和 EHv m表示。
混合模 HEv m和 EHv m :
当纵轴方向磁场分量占优势,电场
分量较弱时,混合模用 HEv m 表示。反
之,当纵轴方向电场分量占优势,磁场
分量较弱时,混合模用EHv m表示。
模式组及其归一化截止频率 Vc
归一化截止频率
Vc  0
对应模式组
备注
HE11
最低模
Vc  2.40483
TE01 、 TM 01 、 HE 21
Vc  3.83170
EH11 、 HE12 、 HE 31
Vc  5.13562
EH 21 、 HE 41
Vc  5.52008
TE02 、 TM 02 、 HE 22
…
…
高次模
主模
在所有的导模中,只有模式HE11 的归
一化截止频率Vc=0。 HE11模式是任何光纤
中都能存在、永不截止的模式,称为基模
或主模。
高次模
除了主模外,其它的模式称为高次模。
波型简并
归一化截止频率相同的模式,将同时
导行或同时截止,这种现象称为波型简并。
如:TE01 、 TM01、HE21 归一化截止频
率相同Vc=2.40483,所以TE01 、 TM01 、HE21
是波型简并。
三、传条输件
可得光纤中导波模的传输条件为
V  Vc
V - 光纤的归一化频率;
Vc - 光纤的归一化截止频率。
光纤的归一化频率 V
V 
2 a

n n 
2
1
2
2
2 a

n1 2
光纤的归一化频率由纤芯和包层的相对
折射率差、纤芯的半径以及传输光波长所决
定;
归一化截止频率 VC由模式所决定
四、单模光纤的模式特性
传输模式数目随V值的增加而增多。
当 V 值减小时,不断发生模式截止,
模式数目逐渐减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V < 2.405时,只
有HE11 一个模式存在,其余模式全部截止。
HE11称为基模或主模。
由此得到单模传输条件为
V
2 a

n1 2  2.405
V -光纤的归一化频率;
n1-纤芯折射率;
Δ-相对折射率差;
λ-传输光波长。
例: 已知突变型多模光纤的纤芯折射率
n1=1.5 , 纤 芯 和 包 层 的 相 对 折 射 率 差
Δ=0.002。若光纤工作波长 λ=1.30μm 和
λ=1.55μm ,求光纤单模传输时,其最大
的纤芯直径为多少?
截止波长
对于给定的光纤(n1 、n2 和 a 确定),
存在一个临界波长λc ,当λ<λc 时,是多
模传输,当λ>λc 时,是单模传输,这个
临界波长λc称为截止波长。
截止波长计算公式
2 an1 2
c 
 2.612 2 n1 a
2.405
2.3 光纤传输特性
产生信号畸变的主要原因是光纤中存在
色散。
光波在光纤中传输,随着距离的增加光
功率逐渐下降,这就是光纤的传输损耗。
损耗和色散是光纤最重要的传输特性。
2.3.1 光纤色散
一、光纤的色散概念
1、色散
在物理光学中,色散是指由于某
种物理原因使具有不同波长的光经过
透明介质后被散开的现象。
2、光纤的色散
在光纤中,光信号是由很多不同的成
分组成的,由于信号的各频率成分或各模
式成分的传播速度不同,经过光纤传输一
段距离后,不同成分之间出现时延差,引
起传输信号波形失真,脉冲展宽,这种现
象称为光纤色散。
3、光纤色散对光纤通信的影响
光纤色散的存在使传输的信号脉冲畸
变和展宽,从而产生码间干扰。为了保证通
信质量,必须增大码间间隔,即降低信号的
传输速率,这就限制了光纤系统的通信容量
和传输距离。
4、光纤色散的种类
按照色散产生的原因,光纤色散
可分为模式色散,材料色散、波导色
散和极化色散。
(1)模式色散
模式色散是由于不同模式的时间
延迟不同而产生的,它取决于光纤的
折射率分布,并和光纤材料折射率的
波长特性有关。
(2)材料色散
材料色散是由于光纤的折射率随
波长而改变,不同波长成分的光,其
时间延迟不同而产生的。这种色散取
决于光纤材料折射率的波长特性和光
源的谱线宽度。
材料色散
n  n( )
(3)波导色散
波导色散是由于波导结构参数与
波长有关而产生的,它取决于波导尺
寸和纤芯与包层的相对折射率差。
波导色散
   ( )
(4)极化色散
由于 HE11y 和 HE11x 模的传播常
数βy 和βx 小不同,因此引起这两个模式
传输的不同步,从而形成色散。这种色
散叫做极化色散。
光纤这四种色散的大小有如下关系:
模式色散
材料色散  波导色散  极化色散
在多模光纤中,有模式色散和波长色
散,而以模式色散为主。
在单模光纤中,不存在模式色散,而
只存在材料色散、波导色散和极化色散。
由于极化色散很小,一般忽略不计。
5、色散的表示
色散的大小常用时延差(脉冲展宽)来
表示,而时延差是光脉冲的不同模式或不
同波长成分传输同样距离所需的时间。用
脉冲展宽表示时,光纤色散可以写成
      
2
n
2
m
2
w
      
2
n
Δτn ——模式色散;
Δτm——材料色散;
Δτw ——波导色散
2
m
2
w
二、多模光纤的色散
1、长度为 L 突变型多模光纤的色散为
2
1
Ln
 

cn2
Ln1


c
(弱导光纤)
2、长度为 L 渐变型多模光纤的色散为
1 L  n(0) 2
 

2 c
n(0):纤芯轴线的折射率
三、单模光纤的色散
1、色散系数
理想单模光纤没有模式色散,只
有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材料色散和
波导色散总称为波长色散,它是时间
延迟随波长变化产生的结果。
单模光纤的波长色散用D(λ) 度量,
其单位是,即单位波长间隔(1nm)
的两个频率成分在光纤中传播1km时
所产生的群时延差。在工程中将称为
色散系数。即定义为:
1 
D ( ) 
L 
ps/(n m  km)
经过复杂推导,合理简化,得到单位
长度的单模光纤色散系数为
1 
D ( ) 
 Dm ( )  DW ( )
L 
色散系数 D 单位是
ps/(n m  km)
2、单模光纤色散系数
D( )  Dm ( )  DW ( )
上式右边第一项 Dm 为材料色散;
上式右边第二项 DW 为波导色散。
(1)、材料色散 Dm
其值由实验确定, SiO2 材料的近似经验公
式为
Dm ( )  123(1 
1273

)
ps/(nm km)
计算和实验发现:
石 英 光 纤 在 波 长 λ=1273nm 处 , Dm=0 ,
λ<1273nm,Dm为负值; λ>1273nm,
Dm为正值。
(2)、波导色散DW
计算和实验得出, 普通单模光纤的波导
色散系数 DW 在波长 0~1.8 μm 范围都是负值。
其绝对值则 由 纤芯半径、相对折射率
差及折射率的分布规律确定。
一般讲,纤芯半径越小,折射率差越大,
波导色散也越负。但与波长的变化不大。
3、单模光纤色散特性
在一定的波长范围内,波导色散与材
料色散具有相反的符号。波导色散使零色
散波长λ0 从 1273 nm向右移动了37nm 左右,
总色散在λ=1310nm 附近为零,即零色散波
长λ0=1310 nm 。
G.652 常规单模光纤
零色散波长λ0=1310 nm的石英光纤是一
种常规单模光纤,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
机构 ITU – T 将其命名为G.652 光纤。这种
光纤既可用于 1.31 μm 波长区,也可用于
1.55 μm 波长区,是一种可供双窗口应用的
单模光纤。
G.652光纤性能特点是:
1) 在 1.31μm波长处的色散为零,衰减
系数约为0.35dB/km,。
2)在波长为1.55 μm附近衰减系数最小,
约为 0.22dB/km,但在1.55 μm 附近其具有
最大色散系数,为17 ps/(nm·km)。
3)它的最佳工作波长在1.31μm 区域。
G.653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通过改变光纤的结构参数、折射率分布
形状,力求加大波导色散,从而将零色散波
长 λ0 从 1.310μm 位 移 到 1.550μm , 实 现
1.550μm处最低衰减和零色散波长一致。这
种光纤称为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ITU – T 将其
命名为G.653光纤。
G.653光纤性能特点是:
G.653光纤工作波长在1.550μm区域,
它非常适合于长距离单信道光纤通信系
统。
由于G.653光纤在1.550μm处色散为零,
所以在掺铒光纤放大器(大光功率影响)
通道进行波分复用信号传输时,存在的严
重问题是:在1.550μm波长区的零色散产
生了四波混频非线性效应。因此,G.653
光纤不能应用于密集波分复用传输系统。
G.655 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
为了解决G.652 光纤在1.550μm处的
色散限制问题和G.653光纤在1.550μm
处零色散产生了四波混频非线性效应
的影响。
在G.653光纤的基础上通过过改变光
纤的结构参数、折射率分布形状的方法,
使得这种光纤在1.550μm波长处的色散不
为 零 , 零 色 散 波 长 不 在 1.55μm , 而 在
1.525μm或1.585 μm。故其被称为非零色
散位移单模光纤,ITU – T 将其命名为
G.655光纤。
G.655 光纤性能特点是:
G.655光纤在1.55μm 有适中的微量色
散,其值大到足以抑制密集波分复用系统
的四波混频效应,小到允许信道传输速率
达到10 Gb/s以上。
G.655 光纤性能特点是:
非零色散光纤具有常规单模光纤和色
散移位光纤的优点,是最新一代的单模光
纤。这种光纤在密集波分复用和孤子传输
系统中使用,实现了超大容量超长距离的
通信。
G.652、 G.653、 G.655 的色散参数
4、单模光纤的色散(脉冲展宽 )
由单模光纤色散系数定义:
1 
D ( ) 
L 
得单模光纤的色散为:
  LD
Δλ-光源均方根谱宽
5、单模光纤的最大比特率距离积
1
BL 
4 D 
D:为单模光纤色散系数
 :为光源均方根谱宽
2.3.2 光纤损耗
光波在光纤中传输,随着距离的增加
光功率逐渐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光纤的损耗。
由于损耗的存在,在光纤中传输的光信
号,不管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脉冲,其幅度
都要减小。光纤的损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系统的传输距离,是光纤最重要的传输特性
之一。
自光纤问世以来,人们在降低光
纤损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31μm 光 纤 的 损 耗 值 在 0.5dB/km 以
下 , 而 1.55μm 的 损 耗 为 0.2dB/km 以
下,这个数量级接近了光纤损耗的理
论极限。
1、光纤的损耗系数
尽管引起光纤损耗的原因有多种,但
在定义其损耗系数时,只考虑输入和输出
光纤的光功率之比。
光纤的损耗系数定义
若长度为L (km)的光纤,输入光功率
为Pi ,输出光功率为表示Po ,光纤的损耗
系数定义为:
10 Pi
  lg
L P0
(dB/km)
2、损耗的机理
光纤的损耗机理主要有三种:即吸
收损耗、散射损耗和辐射损耗。
吸收损耗与光纤材料有关,散射损
耗则与光纤材料及光纤中的结构缺陷有
关,辐射损耗与光纤的弯曲有关。
(一)吸收损耗
吸收损耗包括固有吸收和杂质吸收。
(1)固有吸收:
固有吸收是由于光纤材料(SiO2 )本
身吸收光能而产生的。它主要存在紫外和
红外两个波段。
紫外吸收是由于光纤材料在紫外区的
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在紫外区
(λ<0.4μm)。
红外吸收是由于光纤材料在红外区的
分子振动产生的。吸收带发生在红外区
(λ>7μm)
紫外吸收和 红外吸收这 两种吸收带
从不同方向伸展到可见光区。光纤中固有
吸 收 很 小 , 在 0.8~1.6μm 波 段 , 小 于
0.1dB/km , 在 1.3~1.6μm 波 段 , 小 于
0.03dB/km。
(2)杂质吸收
光纤中的杂质主要有过渡金属和氢氧根
(OH-)离子。
这些杂质是早期实现低损耗光纤的障碍。
由于技术的进步,目前过渡金属离子含量已
经降低到其影响可以忽略的程度。
由氢氧根离子(OH-)产生的吸收峰出现
在0.95μm、1.24 μm和1.39 μm波长,其中以
1.39μm的吸收峰影响最为严重。
目前氢氧根离子(OH-)的含量已经降低
到10-9 以下,1.39μm吸收峰损耗也减小到
0.5dB/km以下。
(二) 散射损耗
散射损耗是指在光纤中传输的一部分
光由于散射而改变了传输方向,从而使一
部分光不能传输到终端所产生的损耗。
散射损耗主要是瑞利散射损耗和波导
散射损耗。
(1)瑞利散射损耗
瑞利散射损耗是由材料微观密度不均
匀引起的。瑞利散射损耗与波长λ四次方
成反比,可用经验公式表示为
R 
A

4
(dB/km)
R 
A

4
(dB/km)
瑞利散射系数 A [(dB/km)·μm4 ]取
决于纤芯与包层折射率差Δ。
当Δ分别为0.2%和0.5%时,A分别为
0.86和1.02。
瑞利散射损耗是光纤的固有损耗,它
决定着光纤损耗的最低理论极限。
如果Δ=0.2%,在1.55μm波长,光纤最
低理论极限为0.149 dB/km。
A
0.86
dB/km
R  4 

0
.
149
4
 1.55
(2)波导散射损耗
波导散射损耗是由于光纤结构缺陷(如
气泡)引起的散射产生的。
结构缺陷散射产生的损耗与波长无关。
瑞利散射损耗曲线和波导散射损耗曲
线如图所示。
(3) 辐射损耗
辐射损耗是由于光纤中的传导模在光纤的
弯曲部分转换成辐射模而造成的。如图。
若在直的光纤中有一满足全反射条件
的光线,它代表一个传导模,当它入射至
光纤弯曲部分时,由于光纤的弯曲,它的
入射角变得小于全反射临界角,于是这条
光线不再满足全反射条件,而是折射到包
层中取了,造成了辐射损耗,也称为弯曲
损耗。
弯曲损耗与光纤的弯曲半径成指
数关系,弯曲半径越大,弯曲损耗越
小,一般认为,当弯曲曲率半径大于
10 cm 时,弯曲损耗可以忽略不计。
3 光纤的损耗波谱曲线
根据以上分析和经验,光纤总损耗α与
波长λ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
A

4
 B  CW( )  IR ( )  UV ( )

A

4
 B  CW( )  IR ( )  UV ( )
式中,A为瑞利散射系数,B为结构缺陷散
射产生的损耗, CW(λ)、IR(λ)和UV(λ)分
别为杂质吸收、红外吸收和紫外吸收产生
的损耗。
单模光纤损耗谱,示出各种损耗机理
小结
1、单模光纤损耗曲线图
2、单模光纤色散损耗曲线图
G.652、 G.653、 G.655 的色散参数